后绾叠通疑文二。初立结微研文三。初结问酬名文六。初盘中问目。
笺云。于向。整齐。敛收。揽按。引展也。师子。表无畏也。涅槃僧。唐言内衣。即今裙也。僧伽梨。即大衣。又云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从用立名。名入王宫聚落衣。亦云和合衣。有三品。从九条。增至二十五条。佛说法。入王宫降魔时。俱著此衣也。世尊前有七宝为机案。劫波罗树名。树上有缕。取之为巾。乃北方毗沙门太子。名曰那咤。所奉如来也。
第二明修证分文三。初明慧观圆通修证分文二。初总陈通悟文三。初阿难请演文八。初承诠荡惑。
笺云。从此后。明修证。是显果体圆满。名出躔。号大法身。就此文。科分三段。初慧观圆通修证分。次二力加持修证分。三万行圆□修证分。且初慧观圆通修证分。谓二十五圣人。各说圆通观门。观音一人。犹称最上。初憍陈尊者。于音声下。悟明四谛。终至大势至菩萨。说念佛三昧。乃至观音菩萨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乃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二者。下合六□一切众生。同一悲如。乃至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事。于是世尊。大慈平等。不生简择。遂𠡠文殊菩萨。于二十四圣人中。简是何圣者。契此界众生之机宜。所以文殊菩萨。承受圣旨。从座起来。对佛说偈云。觉海性登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乃至向下便简云。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乃至二十四大势至菩萨云。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染令殊感。云何获圆通。既简云。二十四圣人。不契此界众生之机。遂乃独□观音一人圆通之理。深契此方众生。经云。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一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人。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上来叙慧观圆通修证竟。蒙佛开示慧觉圆通者。前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等。或可。是故汝今选择六根。至不真何待。或前五密因。皆是开通指示。慧是一百法。别境中慧之一法。此目智觉之理。圆满通达也。身皎然不执我。心皎然不执法。
后圣从依述文二。初众圣申因文九。初拂尘圆觉证文六。初因声悟谛文四。初述因声悟谛。
笺云。五比丘。五俱轮也。梵语俱轮。唐言亲。是佛之亲。陈那在五人数。鹿苑者。世尊因地。会在鹿野苑中。为鹿王。教化群鹿。鸡园者。佛灭度后。一百余年中。即摩伽陀国。号无忧王。王之子。因大五比丘起诤。王入寺和净。因圣众部。现大神通。王乃起信造伽蓝。名鸡园。此是新鸡园。佛在日。是旧鸡园。
笺云。东方四万之上。万物发明之初。日轮初升之处。皆表起始觉净智。入法界理。梵语阿閦。唐言不动。表法寂。寂无所转故。乃见东方不动佛国。此约根本智。为法王子。至洞彻无碍。约后得智。身心发光者。发起□□也。
三叙结解同体疑文二。初申迷请指文五。初牒前迷结。
笺云。如来虽说第二义门。是第四经。决择双源指密因文中。二决定义。第二决断烦恼文云。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虗空被汝隳裂。阿难今蹑前文。向此中问。意间。佛前来是垂此结解同体疑。阿难既见佛垂语。今向此中便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