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之上)

后再指超门文三。初标陈昔演。

笺云。八之异名赖耶。唐言藏识。能含藏诸法种子故。若单言赖耶。即飜为藏识。此藏识名。宽通三藏义故。若言阿赖耶者。即飜为执藏。此名即局。于三藏中。唯得执藏义。今约宽者而说。故云藏识。从因至果。有三位。一者。我爱执藏位。即一切异生。并七地前。并前三果人皆有。缘此等有情第七识。起其我见。执第八故。二者。善恶业果。即名异熟识。前世造善恶为因。今世感得无记第八是果。因通善恶。果唯无记。果异于因。名为异熟。异熟识名。通一切异生皆有。若约显处者。至舍阿赖耶识名时即显。此约法执位中说。佛位即无。三者。相续执持位。即名阿陀那识。此名亦通一切位。若约显处说。佛果方显。以能执持根身种子。不坏散故。名阿陀那。唐言执持。三藏者。能藏。所藏。执藏。且能藏者。即八识自证分现行。能持一切旧种。故名能藏。如库如藏。能含藏外财帛等。库藏名能藏。财帛名所藏。法中一切本有种子。从无始来。不散失故。皆由第八自证分能含藏。言所藏者。以自证分是所熏处。故名所藏。即前七识所熏得诸法种子刹那。便落在第八识自证分。自证分中。是佗前七识新熏种子。所归趣所藏之处。受佗前七熏故。自证分所藏。即此二藏。唯自证分。言执藏者。即第八见分。即第六所执之处。名执。本来第八非执藏故。今缘被第七妄执为我。故名执藏。

第二明修证分文三。初明慧观圆通修证分文二。初总陈通悟文三。初阿难请演文八。初承诠荡惑。

笺云。从此后。明修证。是显果体圆满。名出躔。号大法身。就此文。科分三段。初慧观圆通修证分。次二力加持修证分。三万行圆□修证分。且初慧观圆通修证分。谓二十五圣人。各说圆通观门。观音一人。犹称最上。初憍陈尊者。于音声下。悟明四谛。终至大势至菩萨。说念佛三昧。乃至观音菩萨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乃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二者。下合六□一切众生。同一悲如。乃至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事。于是世尊。大慈平等。不生简择。遂𠡠文殊菩萨。于二十四圣人中。简是何圣者。契此界众生之机宜。所以文殊菩萨。承受圣旨。从座起来。对佛说偈云。觉海性登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乃至向下便简云。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乃至二十四大势至菩萨云。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染令殊感。云何获圆通。既简云。二十四圣人。不契此界众生之机。遂乃独□观音一人圆通之理。深契此方众生。经云。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一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人。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上来叙慧观圆通修证竟。蒙佛开示慧觉圆通者。前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等。或可。是故汝今选择六根。至不真何待。或前五密因。皆是开通指示。慧是一百法。别境中慧之一法。此目智觉之理。圆满通达也。身皎然不执我。心皎然不执法。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之下)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下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