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第二观音述证文二。初依修尅证文三。初叙本师名。
笺云。梵语阿嚩卢枳帝湿伐啰耶。唐言观自在。略云观世音。天台智者云。观。是能观之智。世。是所观之境。音。是所度之生。称名归命。应机往救。故云观世音。若云观自在者。大唐三藏云。观有不住于有。观空不著于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当有不破于有。一切皆无。不坏于无。种种皆有。是以心不能动。境不能迁。动不乱真。实可谓无碍智慧也。又法华云。若有无量百千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此菩萨大悲经云。过去名正法明如来。观音授记经云。未来补弥陀。名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又有佛出世。名观世音者。因从果号。资得师名。表师资互明因果交微。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次发心承教。
笺云。发菩提心者。五菩提中发心菩提也。闻则侧聆正教。思则决择在心。修则如理修行。教是能诠文。义是所诠理。依能诠文下。悟所诠理。然后如理修行作佛去。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后依修尅证文二。初依修文二。初旋流灭六。
笺云。耳根发耳识。故曰闻。一切众生。顺流不能逆流。言入流。是不顺流也。则能缘心。不顺所缘境。亡所者。既无能缘心。亦无所缘境也。或入流者。入于圣流。亡者无也。无所闻声尘也。入圣之流。既不被时分所迁。五浊之中。超劫浊也。亡所。所闻声尘不起。声是十一种色法。既无声。五阴之中。超色阴。色者质碍。言亡所。则去质碍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笺云。此三句。返释上入流亡所也。所入者。所入尘境。入是能入之心。所入能入。声境观心。二俱寂静。则无动静可生。若有声尘。则有动静。已上是灭六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后七八俱袪。
笺云。渐则由渐。增则加增。既灭六。犹有七八二识。今渐渐加增彼七八。闻则能闻。是第六识。所闻是声境。此二俱灭也。亦不住灭六之心。若住灭六。即有灭六之见。今不住灭六之见。五浊之中。超见浊。若有灭六之心。即有领纳之义。今既不住灭六之心。五阴之中。超受阴。
尽闻不住。
笺云。所闻能闻。二心俱灭。亦不作灭。能所之住。故云不住。不住能闻所闻已灭之解。若有住不住灭六之住。则有可取可住。则为烦恼。今既不住灭六之住。五浊之中。超烦恼浊。若有灭六之住。则成取像。今灭六之住亦不住。则无取像行相。五阴之中。出想阴。
觉所觉空。
笺云。上觉则第八识。下所觉则第七识。起八觉第七。第八为能。第七为所。此所觉七识乃空。虽亡第七。犹有能觉第八在。或觉则能觉。是第七识。所觉则第六已灭。若有七在。则执八见分。与四惑俱。则流落诸趣。便有众生。今所觉第六。不住灭六之心。第七能觉亦空。五浊之中。超众生浊。若第七在。带彼第八成染。有迁流造作之行相。今第七既灭。五阴之中。超行阴。
空觉极圆。
笺云。空则起能空之智。觉则第八。起智来。空此八识能觉之心。故至极圆□也。或能觉则第八。觉灭彼七。今七既灭。八为能觉。□为所空。二俱灭尽。故云极圆。若有第八在。则有□持不断之功能。执持有情。故今第八能觉既灭。则□连持之功能。五浊之中。超命浊。若有第八□。则三界总报住。识强智□。强生了别。今能觉既空。则智强识劣。五阴之中。超识阴。
空所空灭。
笺云。上空则能空之智。所空则第八识。□起智空其所空。此能空之智。亦无有也。为能空智。对著八识。八识亦为所。此则遣能三之智。或能空是智。所空则八识。今能空智。与所空识虽去。亦无能空所空之解。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后尅证文二。初总标生灭。
笺云。生则三能变。灭则起智。今起智生灭彼灭了。此智亦灭。故云既灭。殊简平常。胜简于劣。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后别列文二。初上合佛心。
笺云。上合。则起始觉智。合本觉心。则本觉理也。谓自心与佛心无别。自智与佛智无殊。慈能与乐故。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后□通凡性。
笺云。谓如无二如。众生亦如也。佛有同体大悲故。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后妙应群心文二。初圆慈广应文三。初推师授证。
笺云。言蒙彼如来教授于我。如幻。似有不有。如空不空。闻熏。则耳根熏习。闻修是三慧。影取思。闻则闻外教。思则思内义。修则内外俱收。金刚则智。起智来断自成烦恼。三昧。唐言正受。不受诸受。故云正受也。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笺云。佛有同体大悲。三十二应者。乃无身中现身。无形中现形也。入则能入。诸国土。是所入。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
次广列随求文二。初求出世文四。初佛身。
笺云。入则能入。三摩地是所入。进修者。增进修行胜解。则起始觉智。合本觉理。或胜解者。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现圆者。为此菩萨欲得胜解显现圆满。
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笺云。若是资粮加行位菩萨。乃现小化身。以生空草为座。现丈六相。说生灭四谛。若是地前菩萨。现大化身。千尺相。若入地已去。初地现百由旬□。坐百华莲华。说百法名门。三地现万。四地现亿。至法身地。现不可说不可说由旬身。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二独觉身。
笺云。寂静妙明。此是麟觉。喻独觉是利根者。无佛之世出生。作佛灯后𦦨。身唯善寂。意翫清虗。或寂静妙明。则生空智。胜妙现圆。则生空涅槃。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
三缘觉身。
笺云。断十二缘。过去二因。无明。行。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因。爱。取。有。未来二果。生。老死。
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笺云。缘断胜性。是生空智。胜妙现圆。是生空涅槃。此唯部类而行。出有佛世。是钝根者。所说十二因缘法。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四声闻身。
笺云。修道谛智。证灭谛理。故云入灭。胜性现圆。是生空智。说四谛法。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
后愿世间文三。初步天胜乐文七。初超尘业众。
笺云。欲心明悟者。言不与欲境相交。失念受乐。分明悟解也。影下欲界为苦。欣上界为净为乐。
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笺云。梵净。王往也。色界诸天之所归往。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二九一十八天。乃梵王所管。多说布施持戒等法。解脱者。出离欲界苦。求上色界乐。经中前三乘皆解脱。今梵王亦言解脱者。秪是离不欲尘。名解脱。非同三乘出苦解脱。向下即言成就。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次乐欲居尊。
笺云。欲为天主者。欲为欲界六天之主。帝释者。正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广言能天帝。释迦是姓。提婆是天。因达罗是帝。言帝释。唐梵双举。文略□也。向下说法如前行相。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目佗随心。
笺云。自在天。今疏主意。指乐变化天。则欲界第五天。受欲乐于目境上变之。慈恩云。夜摩覩史二天。自在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上二天。如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名自在天。自在者。离缚义。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虗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佗崇己翫。
笺云。疏主意云。是佗化自在天。于佗人浮尘。化赴受用也。慈恩云。乐变化天。佗化自在天。名大自在天。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佗。变为乐具。而受之。是名大自在天。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五营统思。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六四埵棱威。
笺云。则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西方丑目。北方多闻。居妙高山半第四层级。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七驱骤百灵。
笺云。太子统领四天下鬼神。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次愿处人荣文八。初愿垂衣化物。
笺云。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法诸天地。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求混俗怡神文二。初长者。
笺云。是长之者。名曰长者。氏族。姓字。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居士。
笺云。好谈名雅之言。居家内治之士。虽处三界。不混欲尘。常修梵行。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则制锦褰帷。
笺云。制锦者。孔子云。未能操刀。而使制锦。有美锦。何不使人学制焉。喻县令为政。褰举也。在傍曰帷。又自障也。后汉贾琮。冀州刺史。传车乘帷裳。升车襄帷。曰。刺史当远视广听。𫄙察善恶。何乃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百城闻之震栗。邦。则诸侯为邦。邑。则县令治色。剖犹剖判。断犹聆断。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乃玄通异术。
笺云。数术者。则名数法术也。摄卫者。则收摄术护其用也。梵□婆罗门。唐言净胤。西天第二姓也。年七岁。若学就四围陀。则为国师。四围陀者。一医方。二祭祀。三卜相。音乐。战法。四既术也。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桑门毒律文二。初僧。
笺云。桑门或云沙门那。唐言勤息。勤求道业。息诸恶念。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尼。
笺云。禁戒五八也。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食肉。八戒者。添六不得带珮璎珞。香油涂身。熏香作服。七不得歌舞作唱及故观听。八不得上高大床。然尼。有三百四十八戒。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六守礼居家文二。初优婆塞。
笺云。唐言近事净。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优婆夷。
笺云。唐言近事女。五戒自居者。言但自居家。持其五戒。如前释。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七雅训形门。
笺云。修家国者。言修家治国也。女主。女天子也。或云公主。国夫人。则王后也。命妇。则有命之妇。九嫔已下。大家。则守贤之女。如曹大家。年十九。制八篇。诫诸女子之事。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八孤贞内室文二。初童男。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童女。
笺云。处在室间。曰处女。侵。则侵于欲境。暴。则卒暴之心。言欲□盛如今已无。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意脱邪伦文九。初志超情醉。
笺云。为诸天者。乐如醉酒人。问。前言梵天及自在等。何故此又言诸天。答。此言乐出天伦。是生厌。彼言乐为天主。是生忻也。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厌处兴云。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乐离飞精。
笺云。药叉唐言勇健或云暴恶。飞行空中。食噉亦摄地行。
若干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干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意除音伎。
笺云。新云健闼嚩。唐言寻香行。诸作乐神中。有斯等辈。由此西方。呼诸散乐。名干闼缚。不作生业。秖寻香气。作乐求乞。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五憍尸罢战。
笺云。憍尸迦。唐言茧儿。则帝释异名。常与修罗战。旧云阿修罗。新云阿素洛。阿之言非。素洛言天。多行谄诳。无彼天行。故云非天。
若紧陀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陀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六息和梁尘。
笺云。息和。则宋玉有歌者。郢中和者。不过数人。唱弥高。而和弥寡。阳春白雪之曲也。梁尘者。善歌有虞云。发声动梁尘。紧陀罗。或云紧那罗。新云紧捺洛。唐言歌神。初歌四谛。次歌十二因缘。次歌六度万行。后歌一乘。如世乐音。歌君之德。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七异术停操。
笺云。操。则操持。此类为前生。好操异术。故招此报。旧云摩睺罗。经云。摩呼罗。正云莫呼落迦。唐言大腹。则田中虾䗫蟒虵之类也。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八寰中悦志。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九总袪形累。
笺云。非人则思也。有形。有形质者。无形。无色天。有想。则有想天。无想。则无想天。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后彰呈妙力。
笺云。三昧则理。闻熏则慧。无作妙力。乃无为无造作。微妙之力。力者。难屈伏义。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
后悲救群伤文二。初消迷济溺文三。初总彰无畏。
笺云。闻熏。耳根熏习也。闻修。则三慧。影取思。金刚则智。三昧则理。悲。乃伤己苦而拔彼苦。仰。则荷圣德而虔同仰。观音如来。是我之师。
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笺云。一切众生。但于耳根门头。入流亡所。信自身与佛身无别。自心与佛心无殊。与观音一同故。得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功为功能。德乃德业。或身。是现千首万首。千臂万臂之身。心。是大悲之心。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
次广护群灾文四。初彰救护文二。初观声总救。
笺云。一切众生。乃顺声尘而观音。不顺声尘。
以观观者。
笺云。上则能观之智。下则所观之理。乃返闻闻自性故。或以观则能观耳根。观者是所观。以能观。观所观。声尘无自性。此则自利。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笺云。则利佗。前约根本。后约后得。观其音声者。或闻观音名。或闻观音所说之法。即得解脱。则离其三苦五苦。恼乱一切众生。
二者。知见旋复。
后约别扶危文七。初炎𩙪不𦶟。
笺云。眼识现量。妄知妄见之心。旋还复归真源。
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笺云。一切众生。向违情境上生嗔。顺情境上生贪。此则爱心。如今既尽。则无欲火所烧逼。然眼见色。眼识今既入流。自然不被色尘所牵。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二偃履洪波。
笺云。偃息也。则耳识旋复真闻。不被生死欲浪之所漂没。
四者。断灭妄想。
三鬼国无复。
笺云。则第六识虗妄想相。
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笺云。为此妄心。伤残一切物命。鬼不能害者。鬼有害心。今其无矣。
五者。熏闻成闻。
四刀锋寸坏。
笺云。耳根成真闻性。
大根销复。
笺云。此六知根。悉皆销灭。旋复真闻之性。
同于声听。
笺云。一根发识。徧缘诸境。
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笺云。性无摇动。则法身也。
六者。闻熏精明。
五叉刹不视。
笺云。闻熏则耳根。精明乃真性精明。
明徧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
笺云。言此真闻之性。圆明周徧法界。幽暗。则七识顽空之性。然真明之性现前。乃明来暗谢。智起惑亡。故明性全。暗性不全。
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笺云。鬼神之辈幽暗。虽近其傍。同不能视。邪不干正。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鏁。所不能著。
六杻械离身。
笺云。一切音声之性。悉皆圆销。无其声尘。观听返入者。则返闻闻自性。既乃返闻真性。此之真性。无形无相。无枷鏁等事。
八者。灭音圆闻。
七劫贼停伤。
笺云。灭音。则灭声尘也。圆闻。乃圆通真闻。
徧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笺云。言此圆闻之性。周徧法界。生其慈力故。慈能与乐。
九者。熏闻离尘。
二灭俱生文三。初染爱全除。
笺云。熏闻。则闻思修三慧。离尘。乃离诸色尘。
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众生。远离贪欲。
笺云。一切众生。不了色即是空。乃被色所侵夺。今既返闻闻自性。了色即空故。则诸色尘。不能劫夺其慧命。
十者。纯音无尘。
次嗔怨息种。
笺云。言纯是圆闻之音。无其声尘。
根境圆融。
笺云。根之与境。悉皆无相。
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笺云。无能对心所对境也。
十一者。销尘旋明。
后皆昧潜销。
笺云。销诸妄尘。旋归真明之性。
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
笺云。身是法界身。量等虗空。心是法界心。绝诸分别。琉璃。则分喻之。若是法身。不可为喻。
能令一切昏钝性障。
笺云。则第七识带起顽空。乃空神。影取无色界四蕴成身。
诸阿颠迦。
笺云。唐言无种性人。设使勤求。但向人天。求少安乐。不能通趣无上菩提。此人无大乘种。断灭善根。
永离痴暗。
笺云。为起智断妄。言痴暗。乃根本无明。不了理事。当体昏暗。
十二者。融形复闻。
三表愿随文二。初男文二。初上应佛心。
笺云。言融销其身形。复归其闻性也。
不动道场。
笺云。法无去来。无动转故。
涉入世间。
笺云。身土交参故。
不坏世界。
笺云。存器世也。
能徧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
笺云。言现身现土。教化众生。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后下随人愿。
十三者。六根圆通。
后女文二。初上应佛心。
笺云。言六根圆徧通达。
明照无二。
笺云。乃即体之智。圆明洞彻。无二。则一根徧缘诸境。各得互用也。
含十方界。
笺云。含一方□方无外。唯一真□体。
立大圆镜。
笺云。转八识。成大圆镜智。
空如来藏。
笺云。一空真如理目显德。乃涅槃也。
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
笺云。则不空如来藏。是菩提。则四智菩提种子。是生德。秘密法门。则等流教法也。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钦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四彰名福益文四。初彰群智劣。
笺云。三千大千百亿日月。则娑婆一佛化境。其中诸法王子。绍隆佛日者。有六十二殑伽沙。各各修其教法。垂彼仪范。化度众生。随顺其根机。以智慧方法巧便。固非一致。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徧周法界。
二显己巧圆。
笺云。圆通本根。则耳根。发起真闻之性。微妙向其耳门之中。含裹包容。法界是依报。自身是正报。依正二报。身土交参。乃法身。
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三校福齐诸。
笺云。六十二亿诸佛。俱不出此圆通法门。乃佛佛道同故。
世尊。我一号名。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四叹名圆敌。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后通前总结。
笺云。此福备覆一切众生。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
后显德呈奇文三。初略标圆德。
笺云。修则能修。是智。证是所证。是理。言此耳根圆通门。更无过上。道即智也。
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笺云。此四种。不可心思口议。无为无造作。微妙功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
次广演呈奇文四。初现形宣呪文二。初总陈观证文二。初述证。
笺云。初获者。则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上妙。则离前声尘境。下妙。乃圆闻自性。心。则贞实真心。
心精遗闻。
笺云。此心精明。遗却声境。
见闻觉知。不能分隔。
笺云。则一根发识。徧缘诸境。
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笺云。真觉可贵可重。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
后述能。
笺云。离能应所应。无功用道现前。故曰妙容也。
能说无边秘密神呪。
笺云。补陀罗山。紫黑旃檀。沈水香刹。大陀罗尼等。具四义。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
后能现奇形文三。初现首。
笺云。一百八首。表一百八烦恼。八万四千。表八万四千尘劳业惑门。烁迦啰。唐言轮。然帝释有之。外国有不宾者。此轮掉空而去碾之。自然宾伏。喻法身能摧一切烦恼。此则轮奇也。后二表法亦然。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次现臂。
笺云。母陀罗。则印。则手中结此吉祥印。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后现目。
笺云。清净宝目者。言法眼清净。
二者。由我闻思。
二像法遐闻。
笺云。则三慧。或云。是耳根发识。思则第六识。
脱出六尘。
笺云。无六尘境。
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笺云。如声度垣。喻真闻之性。无有所碍。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三感施珍财。
笺云。舍身珍宝者。令离贪也。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
四随求普献文三。初显标全证。
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
次普供无遗。
笺云。表自离贪也。
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后旋愿随求。
笺云。涅槃者。则佛□□□二转依果。含取菩提。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
后总伸圆证文三。初叙根圆证。
笺云。圆照智也。三昧理也。理智冥合。理则体。智则用。摄智用。归涅槃之体。
缘心自在。
笺云。因入流亡所。能缘之心乃自在。不被声尘所覆。
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笺云。因入流相者。入流亡所。返闻闻自性也。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次述记承师。
笺云。观音乃师。菩萨乃资。资连师号。表因果合辙。师资互显。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
后显随名证。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
后别简圆修文四。初垂光密证文八。初释迦腾耀。
笺云。尔时者。当二十五圣。叙述圆通了毕之时。师子。表其无畏。是体。向北体上。有住著之义名座。是用。先体后用。师子即座。持业释。又师子。表佛。是人中师子。如王即胜。座。是无记木头。无畏。则无怛惧义。即劣。先胜后劣。依主释。
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笺云。若灌十方佛顶。表此首楞严三昧。唯佛亲证。若灌诸菩萨及法王子。表此顶三昧。谁人无分。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二尘佛舒光。
笺云。八地称大菩萨。表佛佛道同。生生体一。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三化演交辉。
笺云。此表有情无情。齐成佛道。纯一法性净土。如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大曰池。小曰沼。此乃唯识相。但了相归性。情与非情。同一体。无心外法也。彼佛此佛二光。相交罗笼。如帝释宫因陀罗网。罗笼同结。重重相涉。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四听徒同证。
笺云。金刚三昧。则首楞严三昧。名异体同。金刚则智。三昧则理也。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虗空。成七宝色。
五天华飏彩。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
六河岳冥潜。
笺云。丘陵坑坎。皆当隐闭。
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
七界合尘沙。
笺云。一时化成法性净土。表除分剂之心。
梵呗咏歌。自然敷奉。
八妙音同奏。
笺云。梵呗之声。调咏歌颂。自然空中。敷扬演奏。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得真圆通。
二𠡠简圆通文三。初告审群因。
笺云。久应正觉。迹履因位。绍隆灌顶佛之太子。由此称法王子。鸯崛摩罗经云。文殊是此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又云。过去为龙种上尊王佛。又宝积经云。授记于南方。名普现色身如来。又佛名经云。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祖师。又华严经云。与诸眷属。住清凉山。文殊表智。智以决断。转染得净。故用简之。
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次覆彰平等。
笺云。此二十五人。各各得圆徧通达法门。实无长短。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后𠡠详当要。
笺云。意谓堪忍世界。以音声为佛事。此告时有二意。一我今欲令阿难。悟二十五行。问当阿难根机者。是何门。益现在。二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何方便门。易得成就。是益未来。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之下)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三奉旨料譔文二。初申仪受告。
觉海性澄圆。
后颂择群诠文二。初简余非当文二。初总明方便文三。初标真显妄。
笺云。觉则无漏真智。海则喻智无涯。缘此智与理冥时。不分能所。圆徧法界故。性则本来自性。澄则本来澄。圆则圆徧法界。
圆澄觉元妙。
笺云。此牒澄圆。可也。此圆满澄湛性上。无漏觉智。元来离能所。故称为妙。
元明照生所。
笺云。元则元来真性。明则湛寂真明。照则强生觉照之功用。生所者。则无明。为有强觉之智。照彼所照。无明便生。得所相当情。
所立照性亡。
笺云。既有所照之相。无明当情。便有能缘之心。能所既立。是前来能照之智亦隐。最初觉海性澄圆亦隐。亡者无也。
迷妄有虗空。
笺云。能迷是强觉。所迷是真性。既有能所。便有七识末那。带彼昏钝空相当情。便成众同分虗空。
依空立世界。
笺云。觉劳相现。翳本圆明。背本心昏。覩太虗相。乃至四大蔚兴。便成世界。空是所依。世界是所变。
想澄成国土。
笺云。想者取象义。澄结也。言想心凝结。便成国土器世间等。是想分。
知觉乃众生。
笺云。是能依有情。此见分也。
空生大觉中。
笺云。顽空从真生时如何。下句便喻。
如海一沤发。
笺云。真如性海。顽空如沤。为向真体上。强生觉照。起得此同分所依空来。如海上一沤发。然顽空亦不离真如。沤亦不离水。已上二句。是生起义。从沤灭空本无下。是治断义。
有漏微尘国。皆从空所生。
笺云。有漏。简去无漏。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笺云。则欲有。色有。无色有。
归元性无二。
次归证多徒。
笺云。二十五人。归元性即无别。皆悟圆通。
方便有多门。
笺云。随佗根机。便有多般门户。前句结答悟圆通。是二十五人。方便有多门。生起向下观音一门。当此方根机。
圣性无不通。
后显性通权。
笺云。二十五人。皆得圆徧通达法门。
顺逆皆方便。
笺云。若是顺。即观音门契□心。若是逆。则余二十四圣人。
初心入三昧。
笺云。入是能入。三昧是所入。唐言正受。定之异名。
迟速不同伦。
笺云。迟。则如药王药上云。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又如持地。于普先佛世持地。至毗舍浮佛。方悟圆通。又如月光童子。初遇水天佛教水观。未得亡身。经无量佛。乃至山海慧自在通王佛。方悟真空。速。则如观音。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色想结成尘。
后别简非圆文九。初拂尘圆证文六。初厌色添尘过。
笺云。内心功结从大尘。㭊成隣虗。隣为隣近。虗为虗空。然二十五人。叙圆通时。陈那在前。乃众中上座。故宜先叙。简时沙□谛色在前。为五尘之□先是色也。
精了不能彻。
笺云。若是精真了别。则此观。不能明彻。为色即是空。不假析色归空。
如何不明彻。
笺云。问起如何。
于是获圆通。
笺云。是答。为于是不明彻处。于是获圆通。为佗㭊色要得圆通。乃不得圆通也。白骨微尘上。作观。
音声杂语言。
二声言不普过。
笺云。音则五音。宫商角徵羽。声则四声。一言为言。□字为语。此憍陈那尊者。
但伊名句味。
笺云。此等名句。但因名文身义味也。舌以文身为味。
一非含一切。
笺云。此尊者。悟明四谛。缘苦集是世间因果。与灭道出世间因果。别也。
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根□即一切。此乃不得圆通。
香以合中知。
三香无离觉过。
笺云。香严。因隣房烧沈水香入观。
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无不觉照。未甞断灭。未有合时即觉。离即不知也。
味性非本然。
四味性非常过。
笺云。则药王药上二菩萨。向舌根。甞此娑婆草木金石。入圆通。
要以味时有。
笺云。要因味方有性。无味又无分别。
其觉不恒一。
笺云。味时有觉。无味又无分别。故不恒一。
笺云。圆通法门其性常一。
触以所触明。
五触尘无定过。
笺云。能触是身。所触是水。无所触不明能触。须有所方有能。此䟦陀婆罗。
无所不明触。
笺云。三和方能成触。为根和境和识和。阙一不成故。
合离性非定。
笺云。合乃触时知。非触时又无分别。此性不定。
笺云。若是圆通。其性常一。
法称为内尘。
六法分能所过。
笺云。则饮光。及柴金光比丘尼。向法尘上作观云。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此法尘影象。是内第六所缘之尘。
凭尘必有所。
笺云。凭五尘。必有法尘。此法尘。是第六识心所。
能所非徧涉。
笺云。为能缘心。所缘尘。各别故。
笺云。若圆通根。能所一如。根尘无二。
见性虽洞然。
二拂迹旋根证文五。初视境亏功过。
笺云。谓五圣向五根上作观。则如意尊者。向眼根上作观。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明前不明后。
笺云。明犹见也。言但见前。不见后。
四维亏一半。
笺云。四维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两隅角不见。秪见二隅。此约功德所配。此论肉眼。前叙时乃天眼。
笺云。谓因果不相称。
鼻息出入通。
二现气无交过。
笺云。若是出息入息则通。此周利槃特迦尊者。
现前无交气。
笺云。若是出入相交。则阙中间无交。气有间断故。若是圆通。则无间断。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笺云。为出息不是入息。入息不是□息。支则分义。出入分各相离。不能相涉入故。
舌非入无端。
三纯味方生过。
笺云。为此舌根。非是入于无端倪之处可了别。唯须有味乃可了。此憍梵钵提尊者。
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恒常无间。
身与所触同。
四质量偏涯过。
笺云。此则慢习尊者。向身根作观。因入城乞食。毒刾伤足入观。身为能触。毒刾为所触。此二俱是无记。故言同。
各非圆觉观。
笺云。能触所触。二俱无记。各无真觉觉观。若是圆通根。有真觉。起来观照也。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笺云。为身与刾。各当涯际剂量。不相冥合契会故。
知根杂乱思。
五杂想资□过。
笺云。则善现尊者。于意根作观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等。为第七所依知根。杂和第六。撩乱思量。
湛了终无见。
笺云。若是湛寂了别。真性则不能得。
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绝其乱思想念。
识见杂三和。
三息□澄流证文三。初体含三杂过。
笺云。则鹙子。于眼识现量心上作证。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乃至种种变化。一见则通等。了别以解识。八识总名识。此眼识须仗眼根与色尘。三法和合。方能照见。
诘本称非相。
笺云。今能依之识无体。根境更有何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其体恒常不变。不同根尘识三。无根本也。
心闻洞十方。
次初心不及过。
笺云。普贤。于耳识现量心上作观。云。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心者。缘虑以解心。八识通名心。言此心洞达覧见十方。如前云。若于佗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生于大因力。
笺云。普贤行门。是大因。有不可屈伏义名力。为对菩萨大乘。得大因力名。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笺云。此门庭格高。唯化上根。下根即不能入。若是圆通根。中下俱接。
鼻想本权机。
后滞权增住过。
笺云。𧰟喜尊者。鼻识上作观云。世尊教我及俱𫄨罗。观鼻端白。至三七日。身心内明等。为佛见佗多贪欲。令摄心。秪是权宜之机。
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作能住是心。所住是鼻。亦未契圆通。若是圆通。则无能所。
说法弄音文。
四纵辩摧邪证文一。有漏□真过。
笺云。音则音声文则文□也。此富楼那尊者。
开悟先成者。
笺云。祗可开示晓悟。先未成就久修之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笺云。名句文身。是不应行中。行所収。不得无漏。
持犯但束身。
五□勒钳神证文一。□形无徧过。
笺云。近执尊者。向身识□作观。经云。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乃至众推无上。为止则是持作则是犯。但束其身也。
非身无所束。
笺云。有身则可持。无所持者。无身也。如无色界人。无身何可束也。
元非徧一切。
笺云。秪是欲色二界。无色不徧故。
笺云。若是圆通。无不徧。
神通本宿因。
六涌没凌虗证文一。宿念□缘过。
笺云。则采菽氏。向意识上作观。为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故为神通。须是夙世修习也。
何关法分别。
笺云。则法性真分别。终日分别。未甞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笺云。为初习神通时。想此身如飞花柳絮。此能缘之心。不离所缘物象也。
若以地性观。
七了相疑空证文五。初阻碍乖通过。
笺云。□相则四大□也。凝空空大也。证者为五圣□曰五□相上作观。则持也菩萨。往遇普光佛。于一切要路□口。我皆平填。或作桥梁。乃遇毗舍浮佛。教云当平心地。方悟圆通。
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笺云。□□道路有为功用。非是圣性。因中是有。果中是无。因果不相称也。
若以水性观。
二作想招生过。
笺云。月光童子。于水大上作观。内身津液。与外浮幢王刹。等无差别。
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笺云。为理如智如。一如体上。离能觉观之心。觉寻观伺。是六识心所法。
若以火性观。
三起厌非真过。
笺云。是火头金刚。言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婬人。成猛火聚。因此神光内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等。
厌有非真离。
笺云。厌欲有。若是真离。无忻厌。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笺云。言火大门庭高远。
若以风性观。
四动寂相形过。
笺云。则琉璃光法王子。风大上作观云。我过无量声如来。教我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于是观世动时。乃至诸动无二等。
动寂非无对。
笺云。则动对寂故。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笺云。有对待故。非真也。
若以空性观。
五凝空昏钝过。
笺云。则虗空藏菩萨。云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诸幢王刹。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碍。
昏钝先非觉。
笺云。为此空相。不是真空之性。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笺云。菩提觉义。今空体无觉。与菩提异。
若以识性观。
入一心唯识证文一。住识存虗过。
笺云。则慈氏菩萨。遇日月灯明佛。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至然灯佛出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观识非常住。
笺云。为起能缘观心。观此入识。非是常住故。
存心乃虗妄。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存能缘观心。亦是虗妄也。
诸行是无常。
九妙刹求安证文一。因生不称过。
笺云。则大势至菩萨。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等。行是造作迁流故。
念性元生灭。
笺云。为此念者。亦行蕴収。与第六识相应。生灭不暂停。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笺云。因是生灭。果是净故。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
后择示真圆文三。初述观音独契文六。初娑婆教体。
离苦得解脱。
二广叹观音。
笺云。离三苦五苦。分段生死。变易生死。
良哉观世音。
笺云。良犹善也。叹辞。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笺云。前来以十四种无畏。施众生也。
妙音观世音。
笺云。微妙之音。离能所故。不顺声尘。观是能劝之智。世是所观之境。音是所度生。
梵音海潮音。
笺云。梵者静也。则寂静之音。性离喧嚣。海潮音。乃警告雄音。则应化不失时也。
救世悉安宁。
笺云。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出世获常住。
笺云。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我今启如来。
三启述圆通。
如观音所说。
笺云。可观音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皷。十处一时闻。
笺云。文殊设喻也。
此则圆真实。
笺云。则喻显圆通。
目非观障外。
四比余非正。
笺云。则眼不能见物外之事。
口鼻亦复然。
笺云。口鼻舌。以合中知。
身以合方知。
笺云。为合触尘方知。
心念纷无绪。
笺云。第六识心。念虑纷然。迥无头绪。
隔垣听音响。
笺云。垣墙也。音乃种种音。响则山谷应声。
遐迩俱可闻。
笺云。此约五根校量。乃就耳根。显圆通。
五根所不齐。
笺云。余五。不等耳根。
是则通真实。
笺云。通变之义。
音声性动静。
五显声彰圣。
笺云。若是音声性。则有动有静。如树因风则动。无风则静。或有声曰动。无声曰静。
闻中为有无。
笺云。此闻。是真闻性中。此声尘或有或无。或一切众生。执声则言有闻。无声则言无闻。
无声号无闻。
笺云。此但声尘。或有或无。
非实闻无性。
笺云。闻性不随声尘无。
声无既无灭。
笺云。声无。是无声尘。即当灭闻。性即无灭。
声有亦非生。
笺云。声有。是声尘之时。亦非生。言此闻性不曾生。
生灭二圆离。
笺云。生灭是声尘。二圆离。是无生灭也。
是则常真实。
笺云。此则性显圆通。前二约寤时。纵令下。约寐昧。后深也。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六叙教当明。
笺云。约寐时。此性亦常。尚不作思无。岂作思有之解。
觉观出思惟。
笺云。起始觉净智来观达。出却前妄识思有思无之解。
身心不能及。
笺云。妄身妄心。不能及真。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笺云。本闻则真闻之性。循则顺也。顺声尘故。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次诲责群徒文四。初伤余劝责。
笺云。多闻不能涤业。干慧未免苦轮。
岂非随所沦。
笺云。岂不是阿难随前尘声境。遭佗沈沦。
旋流获无妄。
笺云。但返闻闻自性。自然得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
二别责阿难文二。初述承威演妙。
笺云。金刚则智。能摧坏一切虗妄之法。此慧观圆通。
如幻不思议。
笺云。似有不有。如生不生。
佛母真三昧。
笺云。母者出生义。喻法身能出生报化二身。约此圆通门。是法身真理。
汝闻微尘佛。
后责外习迷源。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笺云。积畜多闻。飜成过患赚误也。
将闻持佛佛。
笺云。将多闻之性。任持前佛后佛无漏言教。
何不自闻闻。
笺云。何不返自能闻之心。合真闻之性。
闻非自然生。
笺云。此能闻之心。不自然而生。须仗声尘方生。
因声有名字。
笺云。因声境。牛羊男女等声。
旋闻与声脱。
三指观令超文三。初旋闻普脱。
笺云。但旋妄识归真闻。声尘自然解脱。
能脱欲谁名。
笺云。尚无所缘声尘。何有能脱之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笺云。见闻是识。但如幻如翳。俱无有实。
三界若空花。
笺云。欲界色界无色界。如空中之花。
闻复翳根除。
笺云。翳根则见分。但返闻自性。乃无见分妄心。
尘销觉圆净。
笺云。尘销是无相分。真觉自然。圆明清净。
净极光通达。
次了喻超尘。
笺云。智也。
寂照含虗空。
笺云。即体之智。寂而常照。含真空之体。此根本智也。圆觉云。当知虗空。觉所显发。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笺云。如睡梦觉。
摩登伽在梦。
笺云。先梵天呪。如梦如幻无实。
谁能留汝形。
笺云。谁能留汝阿难之形。秪为不了前境如梦。即被系缚。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
后比约圆销。文二。初喻。
笺云。此是真。若是众生是假。
虽见诸根动。
笺云。如一切众生。向六根门头动用。
要以一机抽。
笺云。皆由根本无明也。
息机归寂然。
笺云。但息根本无明。返闻闻自性。归寂然理体之上。
诸幻成无性。
笺云。六知根。无自性。
六根亦如是。
后合。
元依一精明。
笺云。则性明相。是根本无明。
分成六和合。
笺云。六根也无明为能变。六根六尘为所变。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笺云。一处乃根本无明。但无根本无明。六用皆不生。或一处约耳门。入圆通。其余六根无自性。
尘垢应念销。
笺云。应念则少念。少念则无念。
成圆明净妙。
笺云。法界之体也。
余尘尚诸学。
笺云。指前二十四人。
明极即如来。
笺云。明极则智也。言真智穷极。便是如来。
大众及阿难。
四劝旋归证。
旋汝倒闻机。
笺云。为背体缘声。是倒。今但返闻自性。是旋。汝颠倒闻机。是根本无明。
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笺云。返复能闻之心。闻佗真闻去。
圆通实如是。
笺云。方结答阿难请得成菩提。妙奢摩佗。已摩。禅那。最初方便。又结答。我今犹如旅泊之人。至要因门入。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后显顿流通文三。初贯通三际显指真殊。
笺云。文殊。又恐阿难将为己证。便云。则是诸佛一路涅槃门。更无二路。唯此一门。路者。三乘圣人游履之处。涅槃。乃佛果位。有为无为二转依果。门者。出入义。三乘圣人。皆于此门入。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
笺云。此蹑佛前来。令简道谁当其根。亦令未法众生。修菩萨乘。绚问教。我简何方便门。易得成就。
以救诸末劫。
笺云。且答。亦令末代一切众生。求菩萨乘。
求出世间人。
笺云。求菩萨乘人。或求声闻二乘之人。
成就涅槃心。
笺云。乃无上菩提。
观世音为最。
笺云。便合云无过此一门。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
二愍叹同源简余非正。
笺云。言二十四圣人观门。皆是承过去诸佛威神故。
即事舍尘劳。
笺云。为余习遭毒刾。贤护入俗。假世间事法。舍却尘劳烦恼。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笺云。言不是时长修学观门。不可。初心。求向堦前。毒刾伤足。要入道也。不如观音从闻思修。入三摩提。世出世间。获二殊胜。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笺云。顶礼归投义。照见义。如来藏者。首楞严三昧也。
愿加被未来。
后显标圆径请被流通。
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笺云。此结答前问谁当其根。
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
四闻经获利文三。初喻彰同悟文二。初述。
笺云。以五蕴身。成法性身。八识妄心。为般若真心。故了然也。
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后喻。
笺云。言我今居有学地。未证法身。大似远游未还其家。今日因说圆通。分明知修行取证果体之道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
次获净超尘文二。初同超大位。
笺云。天是一。龙是二。摄六部夜叉干闼婆等。
皆得本心。
笺云。得法界大定也。
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笺云。离烦恼垢染也。起智照理。如眼见物不殊。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
后独证小堦。
笺云。过去名本性女也。
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后续发胜心。
笺云。初言无等者。诸佛比诸众生。无齐等故。下一等。谓此佛彼佛互相等故。阿之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言正。藐言等。三言正。菩提言觉。乃无上正等正觉。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
次二力加持修证。文分三。初翘咨远备文三。初悲欣述悟。
笺云。然谓二力加持。偏资末品。前来慧观圆通修证分。但接上根之者。阿难。恐末代一切众生。境劣心微。不能作证。所以便请云。欲摄其心入三摩提。云何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是世尊。遂说三七日。道场仪轨。第一七日。行道礼拜。第二七日。发菩提愿。第三七日。唯诵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呪。至三七日。十方诸佛出。镜交光处。摩顶安慰。行人与观音。同证法界理故。
心迹圆明。
笺云。心则真心。迹。乃十方同履之迹。
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
笺云。悲则悲见末代邪师欣则欣遇如来正法交集者相交而集也。
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笺云。前来道观佛菩提。及大涅槃。乃至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所以此中蹑前文也。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
次陈发大心。
笺云。发大心乃四弘誓愿。
菩萨发心。自觉己圆。
笺云。根本智也。
能觉他者。
笺云。后得智也。
如来应世。
笺云。问。自觉己圆。能觉他者。是何人如此。答云云。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笺云。阿难大权之人。非是未得度。但且谦称。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后诸建真场遥津末劫。
笺云。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是今时也。邪师自邪思惟。说邪教法。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笺云。道场。则得道寂灭之场。退屈者。退转抑屈也。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沈溺。
次赞𠡠承诠文三。初赞发悲心。
笺云。称扬赞叹。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次许宣标𠡠。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后众翘真旨。
笺云唯然吔诺之辞。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柰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后遐宣助法文四。初勗净尸罗文二。初总彰三学。
笺云。毗柰耶。唐言调伏。乃律藏。多诠戒学。论藏。多诠慧学。经藏。多诠定学。调为调练三业。伏是制伏过非。调练通于止作。制伏唯明止恶。轨则不移。故云决定。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笺云。所谓戒是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又云。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然。大乘持心戒。小乘持身戒也。因戒生定。定能发慧。此三学。名为无漏。无漏简去有漏。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后别演戒门文二。初总征垂戒。
若诸世界。
后别释初篇文四。初婬戒文二。初显彰升坠文七。初奉戒超生。
笺云。是所依。
六道众生。
笺云。是能依有情。
其心不婬。
笺云。大乘菩萨人持心婬。起心动念。皆犯也。小乘人持身戒。但不与境交。即持也。
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笺云。前文云。父父子子。递代相生。此等皆以欲贪为本。如今若无婬。自然不随生死相续也。然大乘。先以杀戒为先。为大乘之人。以悲为力。若杀。乃失大悲种。大乘人以染戒为初。为递代相生。父父子子。皆由贪欲为本。为小乘之人。怕其生死。所以先断于染。此教是大乘。何故以染为初。答。阿难因前堕在婬室之内。此顺同小乘故。先举染。然虽如此。亦是大乘。为持心戒故。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婬心不除。尘不可出。
二亏持滞缚。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婬。必落魔道。
三必游邪径。
笺云。梵语魔罗。唐言杀者。谓能杀众生慧命也。缘魔王多行于欲。下文云。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上品魔王。
四随升三品。
笺云。诸魔归往曰魔。王则福胜者。
中品魔民。
笺云。则福中者。
下品魔女。
笺云。则福劣者。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五述邪为正。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婬。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六乱法伤人。
汝教世人。修三摩提。先断心婬。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七𠡠留真教。
笺云。先佛世尊。则过去诸佛也。清净明诲者。不被染之一法所缚。明为分明。诲为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婬。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秪名热砂。
后再勗遵修文二。初喻彰。□染□坠无升。
笺云。法上。将婬心求无上菩提。经百千劫。秪名婬根。
何以故。此非饭本。
笺云。法上。此婬。非无上菩提本。
砂石成故。
笺云。此是婬根所成故。
汝以婬身。求佛妙果。
笺云。妙果者。乃常身法身也。
纵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笺云。前来云。菩提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等。若是以婬心。即不能求无上涅槃。
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后勗断除心定标邪正。
笺云。婬机乃心也。言若如此向求。佛菩提涅槃。此可希望也。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笺云。波旬。唐言恶者。魔也。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二杀戒文二。初显彰升坠文九。初奉戒超生。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四三品分形。
笺云。飞行夜叉。唐言勇健。地行罗刹。唐言可畏。帅则将帅。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五迷邪为正。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六当来乱教。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
七呵依渐化。
笺云。五净肉者。见闻疑自死鸟残也。
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
笺云。婆罗门。唐言净胤。言其地草尚不生。岂况于菜。
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笺云。楞伽云。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无慈悲。乖背正解脱。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尽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八不断沈生。
笺云。似三摩地者。似真即不真也。
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笺云。已犹尽也。言相食相吞。如汲井轮互为高下。无有穷尽。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九𠡠流真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后再勗遵修文六。初喻彰遗戒。
笺云。法上。将杀心求无上菩提。大似塞耳高叫。求人不闻。自家爱隐。转见露现也。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二责犯彰持。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緜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三勗断微缘。
笺云。言东方者。是此土也。及此土。乃西天也。靴履者。用皮为之。裘者。以毛为衣。毳裘是也。真脱。则不还债。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
四喻存难越。
笺云。既食他身分。须酬他命根。为彼众生所缘境也。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笺云。言劫初时人。百谷不食。乃能空中飞行自在。乃至食其百谷烟火之食。乃足不离地。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五𠡠遵真脱。
笺云。身心二途者。心不念食。身不爱著。法上。如人食众生身分。始终须还。终不舍离也。
六显定正邪。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三盗戒文二。初显彰升坠文九。初奉戒超生。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
三心游邪径。
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
笺云。邪人则风邪之人。
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姧欺。称善知识。各谓自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笺云。詃诱也。言潜藏隐匿姧诈欺诳于人也。恐令失心者。惊恐于人。令人失心也。然此经亦□□□言诳称善知识。偷盗取受施主供养。是人邪心。被鬼所著。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食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
七责犯彰持。
笺云。言不得长久在也。
旅泊三界。
笺云。言诸圣人于三界。但如旅泊之人。一宿一食。何可长乎。
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笺云。声闻之人。示身为一往还。为舍此报后。更不受生也。去已无返者。去不更来也。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𦶟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八显超标志。
笺云。长揖则永辞也。
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笺云。言此人虽未即明无上真觉之路。是人于教法。已有决定求无上之心。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
笺云。言若不为此无上菩提舍身求小微劣之事。或爱钦重。或求名利。
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
笺云。若求如此小小之事。此人决定宛然又著。还彼食佗身分之人债也。除非求无上菩提故。
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笺云。如佛往昔因中。毁僧言食马麦。后成佛。犹偿夙债。夏三月安居。犹食马麦。盖示因果故。出宝积经。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九勅流真教。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后再勗遵修文三。初喻彰亏戒。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
次显教今修文八。初少欲知足。
笺云。三衣钵盂之外。
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二行惠施。
笺云。凡乞食作三分。分一分自食。一分施饿众生。一分施鸟雀等。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
三行不轻行。
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四忍辱。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
五离心形二缚。
笺云。不食众生身。亦无贪心。
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六等观为己。
笺云。身与众生同。自既怖死。彼亦如然。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
七指他真经。
笺云。若将如来不了义教。回为自己见解。疑误于人。似偷一般。今言不将不了义教。说似初学。是将了义乃真实也。
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八尅证三昧。
后定标邪正。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即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四大妄语戒文二。初显彰升坠。文四。初举犯沈生文三。初彰愚犯失。
笺云。爱见者。才妄语。内心便生爱。失如来四智菩提种也。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
次举法过人。
笺云。颠迦者。亦云颠底迦。唐言乐欲。
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后喻显沈生。
笺云。多罗树似椶。有子赤色堪食。三苦海。则三涂也。
我灭度后。𠡠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次𠡠传阴付文三。初𠡠真居世。
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姧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提。
二密化归真。
笺云。姧诈偷盗。屠儿贩卖之人。与其同事教化也。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后隐迹潜遗。
笺云。阴者暗也。暗有遗付也。言临命终方说。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三责惑凡称异。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四告传真教。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后□勗真修文六。初喻彰亏戒。
笺云。旃檀。唐言与乐。白者治热病。赤者去风瘴。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虗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二责犯标持。
笺云。四分戒云。若比丘实无所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言我已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后放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作是说。我实不知见。言知言见。虗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三喻妄窃□。
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四喻临终脱梅。
笺云。噬脐者。喻不可及也。义□左传。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五勗行诸行。
六标定邪正。
大佛顶首棱严经卷第六下
第二观音述证文二。初依修尅证文三。初叙本师名。
笺云。梵语阿嚩卢枳帝湿伐啰耶。唐言观自在。略云观世音。天台智者云。观。是能观之智。世。是所观之境。音。是所度之生。称名归命。应机往救。故云观世音。若云观自在者。大唐三藏云。观有不住于有。观空不著于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当有不破于有。一切皆无。不坏于无。种种皆有。是以心不能动。境不能迁。动不乱真。实可谓无碍智慧也。又法华云。若有无量百千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此菩萨大悲经云。过去名正法明如来。观音授记经云。未来补弥陀。名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又有佛出世。名观世音者。因从果号。资得师名。表师资互明因果交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