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真实行。一真圆慧妙用凝然。行合真源。名真实行。向来十行大理通三。初三对物顺行。次三开权恣妙。后三彰其体用。唯七。显证神通行门。虽已克充。理合回功就体。
笺云。向来下重料简也。初三对物顺行。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嗔恨行。次三开权恣妙。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后三彰其体用。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卜真实行。唯七无著行。是神通。
十二干慧地。言从干慧至等觉。举前资位。始获初干慧地。束前修位。证此金干。此干与地前。名同义异。一则润生将竭。二乃未证妙觉法流。
笺云。从干慧心。是地前心。金刚心中初干慧地。是金刚心。举前资位。有二解。一举三渐次。二唯取资粮位。始获初干地。前也。束前修位。二解。一。唯取初地。至等觉为修位。二。通十信至等觉也。问。此二干慧。有何差别。答。一。则润生将竭。地前干慧也。已除烦恼。不更润生。二。乃未证妙觉法流。是此金干。未入如来妙庄严海。始获初干。是地前干慧。始起干慧。干枯烦恼。束前修位。证此金干。是初地。二地已来皆证。此等觉后金刚干慧。此干慧与地前名同。皆云干慧。义异。前唯约干枯烦恼。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干有其慧。名为干慧。后干慧。前念起干慧。后念便入妙觉。作佛去。一。则润生将竭。下牒前干慧地已无烦恼。二。乃未证妙觉法流。牒后干慧地。前念虽起干慧。未便入如来法流水。后念方入。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后流通分。文分四段。初请号流通。次防邪护正。三除魔保定。四运教弥兴。且妙法无名。人无仰趣。邪迷不识。正化将沈。魔不□除。学流虗倦。教无兴运。法乃潜流。故先建真宗。法幢高指。次宣迷业。邪见心摧。妄习既停然。遵妙定。搜魔辨境。觉路清夷。异感不生。顺归如海。证心功毕。方运能诠。则慈棹飞流。舟安运速。二彰人立两约。经言人正法昌。流通义足。此初文二。初文殊请目。
笺云。流为流传。通为通达。意表如来谈真不扃。殷懃付嘱。显教功深。意为迷生。流传末代。简斯了义。亲证佛心。流传妙理。展转无穷。人授多人。流通莫尽。且初请号流通者。是故。文殊从法坐起来。请经题目。于是世尊。广答十一般之名。云佛告文殊是经名大佛顶悉呾多钵呾啰无上宝印乃至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等汝当奉持。疏云。且妙法无名。人无仰趣者。言微妙教法。无其名目。末代学法之人。无依之修行。仰慕趣向。故说十一般名了。便知趣向。首楞严妙定也。邪迷不诫正化将沈者。邪见迷妄。拨无因果。作用实事。堕恶趣者。若不诫约。真正教法。将沈故。说十习因六交报。果令众生。知忆忘如。一未出色阴。有多般魔事。令其不被魔之扰乱也。教无兴运。法乃潜流者。谓教法无兴起运动法乃潜隐流行也。世尊。向下将一人作罪。一人作福。二人校量。广赞传经功能。流传末代。一人授与多人。灯灯莫尽。先建真宗。法幢高指者。言教法兴显。如幢高然标指也。次宣迷业。邪见心摧者。十习因六交报。迷妄之业。邪师。邪见。邪教。自邪思惟。拨无因果等。邪见之心摧下也。虗妄习气既停然。可遵乎妙定。搜寻五十重魔事。辨定门境界。或是六十二异计。十六异计。悉皆归真如法性之海也。证心功毕下。证自真心功能毕备。传教化人。自利利佗。慈悲如棹如飞。等流教法。如舟。运载众生。迅速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
后佛叙群名文二。初广明经号文五。初就佛彰名文四。初紫金圆顶。
悉呾多般呾啰。
二白伞流奇。
笺云。白是众色之本。表体清净。伞。则盖覆有情。
无上宝印。
三宝印呈奇。
笺云。无上则更无加过。宝。则宝觉真心。印则即认无缺。又一切诸佛。皆依此经。悟所证理。如印印泥。更无前后。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四青莲显照。
笺云。清净。则离烦恼所知二障。海是理。言真理如海周徧无涯。眼。是智。智如眼照物不殊。此乃理智冥合也。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
四陈宗约救。文二。初救庆喜沈迷。
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
后引登伽密证。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三双标了义。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
四显净能生文二。初上比香莲。
笺云。大者。旷兼无际。方。以正法自持。广。以毫𨤲相融。妙。则体离能所。莲华。则开敷芬馥。况果极因圆。王。则自在彰名。
十方佛母陀罗尼呪。
后下彰佛母。
笺云。佛母者。出生报化也。
亦名灌顶章句。
五总持三昧文二。初彰呪法。
笺云。灌顶。则如甘露亦类轮王也。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后摄菩萨证门。言标五喻。三比佛身。二况无情。三该众圣。二明真句。一约佛心。文含十句。理括群因。文炳易知。不劳繁配。
笺云。疏云。言标五喻。则佛顶宝印海眼莲华。三比佛身。则佛母。佛顶。佛眼。二况无情则。宝印莲华。三该众圣。则度脱阿难。性比丘尼。诸菩萨万行。二明真句。则悉怛多。灌顶章句。一约佛心。则如来密因。文含十句者。除佛心一。余有十也。
汝当奉持。
后𠡠捧灵诠。然药能除病。迷方者返益其疴。法虽运人。迷法者返招其堕。况时当浊劫。佛日韬光。垢习尤强。道心微劣。不能亡心会旨。拂翳清神。徒以漏智窥真。迷中逞悟。或拨无因果。邪见偏增。导引俱然。转遭漂堕。大权灵照。远备津梁。覩比遥伤。宁无显请。
笺云。依能诠文。悟所诠理。双断二障。双证二空。然后利乐一切有情。令其依教修行。悟无上菩提。此答奉持之意。疏云。药能治病者。指前文皆药。治众生心病。迷方者。返益其疴。迷其方法。乃认指为月。转增益其疴。病甚曰疴。已上是喻况。下法合。拨无因果者。言今生既无异熟因。来世何处得果。拨道无因无果也。邪见偏增者。六十二异计等。导引俱然者。导乃师引乃资。言师资俱迷。大权生起下文。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虗凝。
次防邪护正文三。初假陈迷业文三。初叙伸仪文二。初述悟。
笺云。然邪迷不诚。正化将沈。是故阿难便请云。犹如宝莲香比丘尼等。于是世尊。广说一切世间六趣众生。以十习为因。受六交报等事。而答之。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六品烦恼者。初果已断。于三现力。进除余六。此如常述。余文可知。
笺云。六品烦恼者。谓初果未入果。在加行位。既伏三界九地分别烦恼。进伏欲界九品中。俱生前三品烦恼。出观来断。今欲进断欲界六品俱生。便取第三果。已超第二。若上二界八地。每地九品。随利钝断。疏云。初果已断于三现力进除余六者。三界九地。十使俱生烦恼。分为九品。上上品云云。断前三品。证初果。断后六品。证第三果。此约三界九地。八十八使。分别烦恼。向见道前断。更修三品俱生烦恼出观。便证初果须陀洹。依前入观。断第二三品。出观来。得现闻经力加被。智慧猛利。又进后三品。所以超第二。取第三陀那含。约超果。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
后伸仪。
笺云。将欲请法。先叹于佛。
慈音无遮。
笺云。无遮徧益义。
善开众生微细沈惑。
笺云。善能开通众生微细是俱生烦恼。或是根本无明。言我前已断了。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笺云。身是法身。心乃贞实心。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徧圆。
次申述业理文二。初述疑文二。初就真。
笺云。牒前本来周徧圆满。是本觉理。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笺云。是所依依报。
蠕动含灵。
笺云。能缘正报。
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笺云。言此大地草木蠕动等。既是本元真如。在有情名佛性。在无情名法性。如前文云。我与如来。宝觉真心。无二圆满。
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
笺云。问。既是本来。云何更有虗妄轮回。六道四生。诸教明六道。此经添仙成七。
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
后约妄。文二意。初问法尔施为。
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后问生因习起。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后引事文三。初引宝莲现受。
笺云。节节乃身分也。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
次明王庶生沈。
笺云。琉璃大王。为诛瞿昙族。七万三千人。是佛种也。后乘船恒河。被火焚烧。然后生身陷无间狱。
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笺云。佛住王舍城。城中有一尼干。名苦得。常说烦恼无因无缘。解脱无因无缘。善星白佛。苦得。是真阿罗汉。佛言。痴人。彼非阿罗汉。尔时善星。于苦得所。乃说上事。嘱令作诸方便。当令瞿昙堕妄语中。尔时苦得断食。至第七日。食黑蜜后饮冷水。腹痛而终。终已同学舁尸。置寒林中。受食吐饿鬼形。善星至寒林。见苦得受食吐鬼。拳脊蹲地。即还告佛。苦得尼干。死后生三十三天。佛言痴人。阿罗汉无有生处。今受食吐饿鬼身。佛言。我常为说真实法。善星绝无信。□因近恶女。起大邪见。说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佛言。大众汝若不信。善星近在尼连河。可共往问。佛与迦叶同往。遥见佛来。即生邪恶之心。以恶心故。堕阿鼻狱。譬如有人没圊厕中。有善知识。以手挠之。若得首发。便欲拔出。久求不得。尔乃息意。我亦如是。求觅善星。微少善根。便欲拔济。终日求之不得。如毛发许。是故不得拔其地狱。此二与前宝莲香比丘尼。是自作业。后堕地狱。私招中。又有同分。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
后结问文二。初明定处。
笺云。是问同分地狱。同分者。有天同分。人同分。地狱同分。此地狱同分。同造无明业。同感地狱苦。
为复自然。
后问自然。
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笺云。是问私招。
惟垂大慈。发开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后请垂真决。
笺云。发开童蒙者。如童子蒙昧无知。欲闻决定义。请佛决定为说。为复是私招。为复是同分。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八上
后明同受。兼有元地者。器界立。同分有定处也。然想为兴运。发业功强。爱念滋烦。能成润种。此则总名都目。绾叙双因。别业千差。形分万类。若不尽搜迷习。对果酬因。何以知佛智穷微。凡愚勗进。
笺云。此答亦有同分也。
后征根尘报。然增上果。则异熟等流皆有。思之可解。或一具三。此陈偏胜。
笺云。夫言三果。异熟等流皆有。思之可解者。如地狱中种种苦具增上。此是异熟增上。如地狱受苦与生时。六根所造。等齐而有增上苦具。亦等流增上。或一具三者。或地狱中果。异时而熟。是异熟。或与生时。等齐流类。故言等流。或有种种苦具。增上殊胜故。故言增上。
六结触。然依根造业。果则虽齐或业等差。宁同一揆。理宜疎简。识本通论。使报不虗。彰勗除因妄。
笺云。为大。大身也。为小。小身也。万生万死者。此则闷绝。假死假生。非实死实生也。偃覆也。覆仰皆受业之身。疏云。依根造业者。依六根造六交报也。果则虽齐者。一因酬一果齐地。业有等差者。或有六根总造业。或有但向眼根作业。余根不造。有其平等差别轻重也。揆犹度也。言不可将一度量等之。就佗根本作业根通论。使一因酬一果。戒勗众生修行也。
后总明无实。然浮生寄寿。石火流飇。不悟空花。恒思五欲。斯须造业。未及欢娱。业浪吞舟。四山冥合。刀轮粉骨。炽𦦨焚肌。铁网笼围。金丸射腹。一沈纯苦。拂石殃形。正罪治终。仍生鬼畜。
笺云。由是众生别作别造者。结答阿难前问。为当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则私招地狱。言善星作业。而善星受。于世界中入同分地者。则同分地狱。结答前问为有定处为复自然。意谓私招之中。亦有同分。二种地狱也。妄想发生非本来有者。则根本无明。结答前问为复本来自有。为复众生妄习生起。
后约断申阶文二。初从微制渐文二。初乘□总立文四。初生含异□文三。初述。
笺云。此十二类中。但向一类上。便能熏得十二种类。谓第七经。得十二类生生起之义。后立三渐次。约治断义。除其妄今。然后向一念上。具足六十圣位。六十圣位。不离一念。十二颠倒者。卵。是动颠倒。乃至非无想。是杀颠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