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总结可了。且观成宿智。何得举眼穷微。乌鹄双仪。言穷不了。又六根功德。何位圆阶。此且异生。若为通会。非金文。不可引证。指论决。惑障犹存。冀在后贤。善依经理。
笺云。且观成宿智。疏主疑云。言观八万劫事。此乃是宿住智通。何得举眼穷微。眼根秪得八百功德。然此外道。向行阴中。秪得世俗智通。妄生计度也。乌鹄双仪下。然前经中说。是不了义。此中何故。说是外道执为自然。与前别也。又疑云。六根功德。何位圆阶。言此是何位人。圆满阶降。便得如此功德。疏主又云。此文未能定言。若不是经。亦不可引来证此义。指论决惑障犹存。言若指论来证。论是菩萨造。十地菩萨。见性犹如隔罗縠看月。一障二愚未尽。惑障尚存。余习未尽。证亦不得。然此计。只计过去未来俱无因。皆是自然。何不计现在。为现在是行阴中兴起。向行阴中。计两头也。
后别计。言涅槃则真。因果则妄。了心不见实相。则真妄都无。佛体犹无。业何言有。
笺云。从此惑计涅槃等者。谓拨同断灭。堕恶趣空。疏言了心不见实相。此盖了心不见无相不相。是真实相故。拨同断灭。佛体犹无。业何言有。言此妄执。佛体尚拨同无。妄何所有。
后结。精想名罔象虗元。罔无也。迷本无形。违真似有。推源本妄。故曰虗元。颠倒则初起相缘。微细乃明业转。精则一真冥合。想乃忽慕圆明。生死槃根。此为[漯-ㄠ]枑。
笺云。颠倒则初起相缘者。则初起性明相时。微细则业转。二识不言现。现是八识体。精则一真冥合。则第八中一分净分。则第九识故冥合。想乃忽慕圆明。则忽□□□□□性明。明圆明之体。是初有想。起此想□生死根本。最微细。已上。结答五阴皆有妄想。
五湛入合湛。上即六识。合乃八元。上妄可知。下通真妄。此言生灭集起边论。故立阴名。显彰迷习。
笺云。上湛入。则第六不与五同缘。合湛。则归第八识染分上来。即若有第六。便与五同缘。是识阴。今归八体上来。是识之边际。已上结答如是五重。诣何为界。疏言上即六识。是第六识不与五同缘。唯目安山。合乃八元者。为第八是前识根元。上妄可知者。第六念念生灭可知。下通真妄者。第八识染分则带相。若净分是智品。外人问。识通于真妄。此湛入。是真是妄。答。此言生灭集起边论。集则积集。起则生起。第八无始时。积集生起。一切漏无漏种子在中生起故。云集起边论。
四行阴文三。初总标文三。初明想尽文二。初明念寂恒明。
笺云□是能修。三摩提□□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