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者。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又以历夏浅深。分上中下座。历四十夏者。推为上座。阿阇黎。此云轨范。能紏正弟子行者。律制一僧远出。必以二师翊从。所以严行止也。今乃缺二师为侣。所以为误堕之第二缘也。
△三无供循乞。
其日无供者。止宿之处。无人献斋也。使其有供食之径。行应无堕事。所以为第三缘也。应器即钵。应己食量。而为大小耳。
△四欲行等慈。发心平等。行乞不择净秽也。使其但依声闻常法。惟乞净家。亦应无堕。故此第四缘。更为误堕之要也。又分二。一正行等慈。
戒体。即护戒心。以初果道共戒力故。身虽近而心未动。然曰将毁。亦既险矣。故科垂危(有以将毁归属登伽。回护阿难。不知示现何所不可。安用回护。又若不垂危何须救之)正堕婬室竟。
△三如来救脱。又三。一速归众随。
以神呪力。邪呪既销。阿难如从梦醒。登伽婬心顿歇。宿善根发。证前三果。发心出家。故亦同来耳。登伽权实未定。随作无不可也。序分已竟。
△二正宗分。正宗者。序为始而流通为终。此处于两楹中间。问答发挥经中正所尊尚之全意矣。又分二。一经中具示妙定始终。此与后科。虽俱为正宗。而仍分正助。此科为正。后科为助也。正科中。惟答当机之问定。故全经一定之始终更无别意也。又分三。一阿难哀求。又分二。一哀求妙定。
此定初门破识指根。固即权教菩萨迷境及其深处。虽等觉亦所应闻。故与二乘。同乐闻也。等者所以等人天杂趣也。阿难哀求已竟。
△二如来委示。分二。一正说经分三。一说奢摩他令悟妙心本具圆定。此科正答阿难第一妙奢摩他之请。妙心。即近具根中。远为一切诸法实体。乃至圆具三如来藏。本来不动周圆自性定也。令于是心开悟分明。信解真正。即是奢摩他微密观照。经文自此至四卷半。引诸沉冥。出于苦海。即旧解判为见道分者也(问此既判为奢摩他。而修证二分。莫非即三摩禅那耶。曰然。曰古人立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似深有理。何必改取定之三名判之有何发明。而为是悖古违今之判耶。答有四发明优于旧判。故特改之。一者显经惟定。盖经始终。惟说一首楞严大定。今以三名。判尽正宗。足显始终惟是一定。旧判泛明三分定意湮晦。岂不令人忘其为说定耶。二者遵经明言。盖旧判理虽不差。其奈但是随己所见取义别判。非经文现有明言。今经三处显然各有。单标三名。取之分科。则是遵佛明言。判佛文义。有何差忒三者问答相应。盖阿难历举三名。而佛答须要三名下落。旧判只明见修证意。而于三名。竟不结归。全无下落。今判按次以答三名。岂不与问甚相应耶。四者不遗旧意。盖今判不但只分三名。仍带开悟契入历证之语。何曾遗于见修证之旧意耶)分为二科。一初销倒想。说空如来藏。初销倒想者。取阿难谢佛之语也。盖倒想不销。何能正见分明。决择真妄如来藏。特用本文名言。亦即自心本体。便当依此分科。更不别立谛等外名。悬示中已经详辩。然大科下。既以具示三如来藏。而又含次第圆彰之别。今于次第中。即应首示空如来藏。此空。非断无。非灭色。非相外等空。以此中显一切法不动不坏。钝是藏性真如。更无纤毫外法。如金狮子。不镕不毁。全相皆金。更无杂质。所谓弥满清净中不容他。盖取即相皆性纯真为空。乃第一义空也。此依心真如门。会妄归真。令其知真本有而已(问此中破妄亦多。何非达妄本空。答大凡破妄。有毕竟破。破至全无。毕竟不用也。此如说𨱎石非金有。不毕竟破。即因显破也。本为欲显其真。奈彼有所覆障。故须破其覆障。方显其真。此如说鑛中有沙。意欲其销出真金也。今此科中。毕竟破意极少。而不毕竟破最多。大抵全为显示一切事究竟坚固本定。是其正意。而破妄非其正意。故他家于显见中。广立破断破常破身破境无数头绪。而正意反晦矣。曰经文现破。争不发挥。曰非禁发挥。但勿判为科目以掩其正意耳)分二。一如来破妄显真。此中于识全破其妄。于根多显其真。少破其妄。于阴入处界。一一破妄显真。于七大全显其真。盖惟破识是毕竟破。余皆不毕竟破也。又二。一斥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阿难初虽率诸小乘哀求妙定。争奈实行声闻从慕佛乘。别有妙定。而实不知妙定非是识心所修。兼亦不知识心之外别有真心。即是本具奢摩他体。岂惟声闻不知。一切凡外权小。皆如生育。不能达于妙奢摩边际者。皆由但知此识为心。而更不知别有心也。被此识塞断奢摩他路故。佛欲示妙奢摩他。必须首破此心以开其路也。盖令其先悟此识非心。方知别寻真性。然后指以真心。方可达于妙奢摩他之边际矣。故此破识。乃奢摩他最初方便。破至全无。修习时毕竟不用也。分三。一取心判决。又曲分为二。一但取能发之心。
循乞。乃提奖次日之事。抟食者。有形段可抟取者也。四食中。拣非触思识也。宿斋者。本日止斋也。喻意但取诸人既分彼此。便不相知。若心在身外。便同两人。亦分彼此。当不相知矣。此用异喻。反显决不同此也。
△二阿难于喻了知不迷。
离外见者。即是合眼之时。内对所成。盖纵许所对之暗。不是外对。身外之暗。乃是内对。身中脏腑之暗。即是眼能返观矣。既能返观。即当合眼开眼二皆能之可也。今合眼见暗。独能返观身中。何不开眼见明亦返观面乎。
△二双破不见面与见面。又二。一破不见面。
首句。标有体以起也。教其以自手挃自身。则知觉之体。宛然现于所挃之处。于是即诘。此知觉之心。从何而来。盖必因挃始来。方成随合也。下难意显二皆不见则是无所从矣。尚无从来之相。岂能随合其处乎。
△二因救转辩。又曲分为二科。一阿难救见为眼。
首二句标定也。物即尘也。体即根也。杂乱者。言混合其心不得成中也。后三句释明也。物非者。尘非有知也。体知者。根是有知也。成敌两立者。言汝心若与根尘连属为体。则半有知半无知。对敌而立。堕成二边。岂得为中。
△二不兼更非。
真际者。既不悟所执之心为妄。仍呼为真心实际。诣字寻常训往字。今详经来意。似是在字之意。译人命辞。稍未稳也。良以。上文佛虽破处。而未分明说出非心及以无处。故阿难求处之心未了。尚自责其不知真心实际所在也。
△二求佛别说真处。蹑上自责之词。既以不知心处为恨。显知问意必仍索处。然此意亦是与人辩论一定之序。佛既七番破其所说之处俱非。阿难岂不望佛别说真处乎。又二。一正求说示。
六震者。动踊震起吼击也。此正表六处妄识将破耳。问据佛所破。似惟第六。今何言六处俱破乎。答既云缘尘分别。则前五非无分别。况阿难明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而佛以兼二等意破之。既破眼识。余四并破。可知。
△三表核蔽将开。
由认此识为心。浩劫流转。纵得小乘涅槃。亦如远客他乡。不得住持本地全体照用。今将破识。还住本地。全其照体。故以是相表之。
△二普示真妄二本。本无而错认为执。此属妄本。所谓执似。本有而不知为迷。此属真本。所谓迷真。分二。一举过出由二俱是过也。又二。一法说。又二。一历举众过。又三。一任运受沦人过。
且求开示。如何此非我心。如何名为前尘虗妄相想。此尚未及求说真心也。阿难述怖求示已竟。
△二如来安慰显发。又二。一安慰许有。当知此科非是正说真心。但由阿难惊怖离此更无。故且许有。以安慰其惊怖也。又曲分为三。一先标垂教深意。
阎浮。此云胜金。须弥南面。有此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失色。佛之身色如之。赩赤焰也。又传此金方寸。暗夜室中。照耀如昼。佛身赤焰不但如金破暗之光。
△二辨定眼见是心。又分三。一辨无眼有见。显其不假眼缘见性。自结为根。便局肉眼。所谓聚见于眼。众生浩劫迷己为物。但谓见性全属肉眼。无上胜性。反成劣相。略说其劣有三不及前心。一者有形。可见可捉。不若识心不可见不可捉摸也。二者有碍。见前缺后。见障内不见障外。覩近限远。不若识心前后内外远近皆可缘也。三者易坏。触之即伤。不若前心卒难损坏也。以故众生。但认前心。而曾不觉此眼中之见为妙性也。今欲当机决定舍彼识心认此见性。故须巧示。令知此见非眼。全不系眼而为有无。判然有离眼之体。是故但悟此见非关肉眼。则豁同虗空。无碍无边。所谓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无穷妙义。从此而渐显。方能逈超前心。而今决取舍矣。以故此科。持辩无眼有见。而下科判其是心非眼也。又复曲分为三科。一双陈法喻令审。
暗相即尘。然谓之前尘者。以其对于眼前也。末二句。言所见之尘自暗而能见之体固无减也。夫既无眼而有见。则此见何干于眼。而言无眼即无见乎。辨无眼有见已竟。
△二辨瞩暗成见显其不假明缘。上科示内不依根。此科示外不循尘。良以。众生既以迷己为物。瞢然与物无分。何但无眼即谓为无见。而无明亦谓其无见矣。故此深明其暗中无损于见也。又分为二。一阿难疑于覩暗非见。
此下语意稍为缺略。宜结难于阿难云。汝谓无眼黑中即为无见。岂此有眼黑中亦无有见乎。其意方完。
△三辨见乃是心。显其离缘独立。分二。一例明眼见之谬。夫阿难。初答眼无见灭。次疑覩暗非见。是乃执见全惟是眼。乃大差谬。今佛取例正显斯谬也。又二。一初例成谬。
此但印其所说。旧喻动静。分明不混。欲以彰下文所示。孰为动者。同于客尘。孰为静者。同于主空耳。辩定客尘二字已竟。
△二正以显见不动。又复分为二科。一对外境以显不动。外境比身。尚为疎远。其与见性。动静易见。故先显之。又分四。一辩定所见。
真性。即指不动之见性。既惟认妄。便乃遗真。全不认取下句即造妄业。盖认妄遗真。事事颠倒。非惟世间事业。纵使种种修行。皆名颠倒。以其动执身境。静依法尘。依法尘者。还同身境。曾不觉知本有天然不动之见性也。
△三苦。
经题次释疏者。疏决通释之令无壅滞。此注解之通名也。而特标正脉者。疏之别号也。良以。此经满数万言。文虽长广。而圣言辞义双妙。首尾照应。脉络贯通。无有不相照应不相通贯之处。旧解多惟就文輙解。更不首尾顾盼。或未见本意。冐昧推原。以致前后不相照应语脉互成乖反。今疏非敢意外穿鉴。但惟曲顺圣经本来语脉。而疏导之务。令前后照应语脉贯通而已。缘此名正脉云。初分为三。
△一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