辈字全该有学。那含亦在其中。开悟者即前承佛妙示。顿忘法执分别。而于法空中胜解现前。习漏未除者。即彼我执中。俱生细惑。依然未破。盖深悟与浅证。二不相碍。然习漏既存。则二执俱生尚深。亦应尽与拔之。
△二无学述其疑悔。
是义二疑中义也。攸所也。往归也。言不知二义所归趣也。惟愿下求佛释疑。开迷云者。欲佛说出生续之由圆融之故。庶使迷云顿破慧日洞明。方到究竟无疑惑地矣。满慈蹑前以质二疑竟。
△二如来次第以除二惑。分为三。一佛慈许说。又二。一经家叙众。
常闻者。但领其文。未通实义。或依己教别解。所谓一音演说随类各解也。一向且令权证。故不破斥。今与开权显实故。须发其惑而难破之。又此问全似初问阿难见何发心。皆是借旧见闻。以发开示之端也。
△三辨得妄本。即后三法生续之源。一指深本。二示元妄。根本妄而枝末全空可知。又三。一审得其惑。又二。一如来双审真妄。
此只依感应二意结之。义无不尽。首二句即感之相续也。更相变易者。约一众生。则周而复始。约群灵则彼此转换。温陵谓四感有情皆具。各以多分。召彼四生。
○以是经涉长时。互成转换也。受业。指受生胎等而言。逐其飞沉。即应之相续。胎等各有飞沉。末二句蹑上结之。准前可知。众生相续已竟。
△三业果相续。分三。一业果指本。示业果而又指本者。明业果各本于自心之贪欲。其绝贪而业果自息也。又三。一欲贪。
吴兴曰。欲贪通乎四生。今正约胎生言之。又胎生复通。今多就人伦辨之。以其易见故也。
○想爱同结者。不专指受生时。言亦兼在世时。想念恩爱。皆所以深结生缘。爱不能离。所以相生不断。欲贪为本。方专指受生时。元因爱欲而来也。
△二杀贪。
温陵曰。不与而取及阴取。皆盗故。以人食羊。不与取也。羊死为人。互来相噉。阴取也。皆盗贪也。吴兴谓杀贪未论酬偿先债。盗贪约过去。于身命财。非理而取。故互来相噉。以责其盗也。
○恶业俱生者以此恶业。为续生之缘。与生俱生也。问世教论杀。惟以忿争杀人为重。论盗惟以劫窃财命为重。而食肉不与焉。似得重轻之宜。今经何独论其所轻。而反遗其所重乎。答此有二义。一者断轻况重义。盖此方世教。急于止乱。且图养民故。惟断现乱。而不禁食肉。今经欲绝生死。须断生缘。故极至食肉。皆并断焉。若悟轻者尚为生死之缘。则重者不言可知。非反遗于重也。况真慈平等。均为夺命。何有重轻。且约现生食肉。似不为祸乱。若约隔生酧偿。则祸乱亦均。更待下义详之。二者绝本止末义。盖凡一切杀盗。究其深本。多起于食肉。如八万释种遭瑠璃之杀。世人但知近缘骂詈。不知远因起于食鱼之冤。故此方不长太平。缘太平时。恣意食噉。三五百年。人之亭福者。福终祸起。畜之酬报者。报尽为人。皆带杀冤。遂成乱世。乃至杀人无量。故佛断食肉。乃圣智深远。拔本塞源之意。经云。世上欲免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外教君子未能信达者。切勿轻非毁矣。业果指本已竟。
△二相续明长。既示相续。而又明长者。表续生皆由互不相舍欲。其能顿舍。即不相续也。又为二。一杀盗无休。
首二句影略多辞。则师补之。未全具载。当有八句。如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命。我还汝命。债亦准此。命属杀。债属盗。不出负还二字。以是因缘者。以是负还因缘也。末二句。言命债不了故生死亦不了矣。
△二欲贪无尽。
首二句影略。亦应八句。各开则云。汝爱我心。我爱汝心。怜色准知。交错则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番转准知。不出爱怜二字。以是因缘。以是爱怜因缘也。末二句。言爱怜不断故缠缚不断矣。相续明长已竟。
△三结成相续。
首四句。虽牒问。而圆融徧界。犹是述己所说。以下方是彼之所疑。然去风如空。通喻五大。
△二正以开示。又二。一就后一藏以销疑。此盖双蹑前之二藏。而继以空不空藏。销前所疑。用显次第三藏也。此中全由喻明性相。而其疑得销。若不申明诸教性相迷悟分量。则不知满慈发疑之端并佛释疑之妙。夫二无碍理。人天。小乘。决定双迷极至。法相破相。亦均未彻。法相真不随缘。相不即性。破相方谈相性二空。有遮无表。终未显谈即性。何能尽发无碍之旨。今斯圆旨。语四科则全相皆性。语七大则全性皆相。且一一徧周。无障无碍。是尚远越大乘之始教。而满慈依小乘法执旧见坚。谓诸大本来相碍。若如来藏空可说无碍。今云备具诸大。即当相碍。岂有无碍之理。斯则岂惟不达已发之相为无碍。兼亦尚疑未发之性为有碍矣。而如来释疑。非但只释未发之性为无碍。而兼亦详释已发之相尚无碍。而况未发之性。何得有碍乎。故此科说性无碍。其文最少。释相无碍。其词最多。一以销难况易。一以发后圆修。此意难辩。至文再当示之。又分二。一喻明性相。又二。一举喻。又分二。一标列性相喻。又曲分为二。一总以略标。
此科据文。但显十八界。而实以意摄阴入处。收尽四科。摄五阴者。以五根六尘摄色阴。以意根六识摄后四阴。至于入处开之即是。
△二非出世间。此中四科是佛常说出世间法故。该四圣法界。然皆随净缘而起者。今约心体未涉净缘。故皆非也。分四。一非缘觉法。
如是者。结上菩萨之法。乃至之至。从因至果之意。非有超文显前菩萨法。即如来之因也。孤山曰。先非能证人。后非所证法。怛闼阿竭。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耶三菩此云正徧知。即十号之三也。
○以号目人。故即为能证之人。略释证真之极。故称如来二利之极。故称应供。彻照真俗。故称正徧知。他经所释甚多。不能繁引。向下是所证之法。涅槃此云无生灭。谓远离诸生死也。又云。圆寂。谓万德俱圆。诸妄永寂也。是四德之总体。下四德乃其别相。常者。非惟二死永忘无诸生灭。亦且世相常住究竟坚固也。乐者。非惟远离诸生死苦。亦且得不思议解脱受用无量法乐也。我者。非惟证真法身犹若虗空。亦且山河草木全露法王也。净者。非惟妙净理体无诸染著。亦且清净徧周。无染非净也(何不非菩提答三号中正徧知亦该之矣)以惟独约心体故。凡圣俱非。而直指人心者。所以不存圣凡之见。乃至心佛俱非也。而法界观立理与事非一者。义𠃔合也。圆具空藏已竟。
△二圆具不空藏。首既便即世间法。理实即同。十惑忽生山河大地等。但此望彼有二了简。非是尽同。一者彼方即于世间。此则圆即十界。二者彼随染缘已起。此约一心理具。随缘随用皆可即之也。既即万法。故定属不空藏也。分二。一承上起下。
○正以此心寂体不滞一法。方能成普即一切之用。如摩尼珠。由其不属一切色。方能徧现一切色故。虽体不临照。而实用无不含。向使堕于一色。岂有徧现之用乎。故蹑空藏。为不空之由。
△二正明不空。又二。一牒举藏心。
承上由心寂体。徧非诸法。故即如来藏(云云)。元明对上本妙重一明字。元亦本也。元明者。本明照用。有涵具之意。而复系之。以心妙者。见用但体含。仍非滞有之用也。
△二一切皆即非。但即于四圣。亦竝即于六凡。然即者无施不可之意。非便指于己现之用也。此下法相皆同空藏。但改即字。其余悉准上知。分二。一即世间。又分为二。一摄即七大。
以十界诸法离此心无片事可得故。惟据藏心之体。便即十界之体。随所现而无不可者。所以直指人心者。信手拈来无有不是。乃至心佛俱即也。法界观立理与事非异者。义𠃔合也。圆具不空已竟。
△三融空不空。上非与即皆对十界为言。今此不复更陈十界。但与拂融即非二字。则空与不空。合一圆融。不可思议矣。故此科应是圆具空不空藏。而省略文也。分为二。一承上起下。
性即体也。言妄之自己体性本来如是。尚不可得。况更索其因哉。喻明无因已竟。
△二示令顿歇。圆顿教中。知真本有。何劳起修。达妄本空。不须强断。而强修强断者。尽属怖头狂走。妙在歇狂。当下即是。然歇狂正是无修之修。亦非同拨无放逸之流也。分三。一示无修之修。又三。一略除妄缘。
籍者假也须也。吴兴曰。骨间肉曰肯。筋肉结处曰綮。出庄子。技经肯綮之未尝。
○依管见。作劳筋苦骨克苦修行之意。何籍者。言不须作意苦求修证也。良以。顿人悟处高妙。了达妄本空。而真本有。但息颠倒分别。一念入无分别。本空者无依而何所留。本有者无覆而何所隐哉。故不假于苦修证也。此若满慈意中。无拟修之念。则佛责何所谓乎。然而欲希顿修者。当先求于顿悟。如其悟未大彻。而妄拨事修。自成陷坠。亦愚惑之甚也。慎之。示令顿歇已竟。
△三结喻推失。又分三。一本有不觉喻。
吴兴曰。佛如智者。教如示珠。证理起用。则致大饶富也。温陵曰。末二句。喻妄息真现不劳修证也。
○致大饶富。喻本周法界。末二句喻不从人得也。此中问处。原同圆觉经金刚藏云。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后有一切无明。但一切意该本末。而此经以末从本。亦言诸妄悉无因而本空也(问此之顿歇。与耳根圆通同耶。异耶。答歇意同。而就位有异也。若博地凡夫。名字位中闻斯法门。悟彻真有妄空。从耳门入流忘所。即是不随世间分别。三缘顿断也。若仍随分别。三缘不断。何名入流忘所耶。自此由忘而不生。由不生而尽。由尽而空。由空而灭。一路休歇。自浅之深。直至寂灭现前。即是菩提胜净明心现前矣。此则全同也。若满慈七信位后。根结已尽。何用番前。又从耳门而入。但从觉所觉空顿歇法执分别俱生。至寂灭现前。则胜净明心亦现前矣。盖前位人法二执齐歇。此位但歇法执。故云就位有异耳)正答满慈已竟。
△二兼示阿难。阿难本是当机。以此疑接附满慈问中而起。故曰兼示也。分二。一阿难蹑佛语而执因缘。此阿难第三番疑因缘也。最初第一于显见超情科中。疑见性不由因缘。第二于圆彰七大科前。疑万法不由因缘。今此第三乃疑证果成道何亦不属因缘。有果无因。诚大可疑。意葢闻佛久排因缘。而语中又带因缘。既说因缘。又言何籍修证。故起斯问。是则前疑性相。今疑因果矣。分三。一起问。
葢言。我所以断汝历劫难成极果者。正以汝虽忆多经。本皆离戏论。而清净诠了义之妙理。汝反取之以资益戏论。所以难成也。意谓若能远离戏论则歇。即菩萨尚不藉于劬劳。亦何有于历劫难成哉。直斥躭著戏论竟。
△二现证戏论无功。又二。一自全无力。
宿为婬女四字。具含三障宿为业障也。婬习烦恼障也。女身报障也。故下文销其爱欲。则烦恼障已破。名之以性。则业障已除。作比丘尼。则报障现转。显呪力能破三障。障消性显故。成性比丘尼也。
△二兼与耶输同益。承上文。所谓三障既开不证何俟故此科显益。又分二。一开悟益。
蒙暗即宫墙外望毕竟也。乃究竟必欲得之。誓不中止也。无余涅槃者。以小乘止断四住见思。尚余五住。如来权许有余涅槃。犹如化城。今欲进趋五住究尽之宝所。故求导师旧由之路也。合前华屋正欲得门而入之矣。
△二别求有学总持。
伦类也。留碍谓有形块也。法尔本来一定之相也。不相循犹言不相干。土失留碍。谓形块开散也。汩字。从日从水。谓如水中日影昏扰不定也。总示五浊已竟。
△二别示五浊。此别即前总中之别。而所示诸浊。与前总中。亦稍不同。总中但约内四大。方当别中第二见浊。今余四既兼外之五大。而又并约法尘生死及六根也。然法尘是四大之影象。生死是四大之合离。六根是四大之分隔。故总中独约四大六根意已略尽。别中亦外少而内多。详之。分五。一劫浊。
明相精纯者。如清凉所谓富有万德荡无纤尘。孤山曰。一切变现。即随机所感。十界现形也。
○理实依旧变现器界身心。乃至示居生死。互融六根。皆不为浊。皆成妙用无碍涅槃。良以。昔由迷心起执人法纷然。故悉成浊碍。今由迷尽执空。唯心所现。自在无碍。故无非妙德。亦如泥尽水纯。任搅不复浑也。此科全显因果。若同取果究竟。非如权教因果差异中止化城也。涅槃妙德。即常乐我净。摄尽万德。皆合云者。顺行逆行。左右逢源之意。决定以因同果。澄浊顿入涅槃义已竟。
△二决定从根解结。脱缠。顿入圆通义。从根解结者。便是第二决定之宗。脱缠等。便是此宗之趣。盖言所以必欲从根解结者。以不从根则不能脱缠顿入圆通也。经文亦显然可见。然此一义。义短而文长。义短者。以所说圆通。似惟始入住位。较前涅槃义。则短也。文长者。以一经要义。下手工夫。全在此科。故不但本科较前为长。次下释二疑示伦。次选本根。皆所以足此科之义。问一大因果。何故前详后略如此。答此有二意。一者是初心方便故。葢初学切要所当详知者。住前功夫也。不得不详。假使详谈住后功夫。殊非初学切用也。二者是圆顿化仪故。葢圆顿法门。功夫惟在住前。住后。则一超直入后心。此意本经后文亦甚显著。后再发明。此科对前科。前是显果远而究竟。此是显因巧而证速也。以经于六根尚选圆根。文云。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何况较之。从识从尘而入者。则岂止于日劫之倍哉。故知此之法门最巧而至速矣。夫果虽远而入之迟钝。因虽速而证之浅近。皆不足为胜。今证之既远而入之又速。此所以为最胜法门也。具眼者辨之。分二。一开示解结一周。分三。一标处指根明结。又三。一原其增上修心。
虗妄根尘。摄法甚宽。根即总指四大六根之肉身。尘即总指偏虗空之无情器界一真清净之全心。缘此二法。总成结缚。然根身器界。虽极广大。而的实结处至为简要不繁。决当知而后可解也。详下譬喻。明白可了。
△二喻明。又分为二。一同喻正明。
则师云。上下无位者。指著上下皆是四方之上下也。除此别无上下。故曰无位。中无定方者。谓四隅之中也。隅以两方交接而得名。既一隅而属两方。故曰无定方也。
○当结云。因此所以界数惟四也。
△二正勒涉数。分二。一涉成本数。
此问但从悟圆入一科中而来。且于悟圆科中。但问前半。如何是流如何逆之。于入一科中。但问后半。如何惟令入一。如何便能解六。的明此之问意。方了后之答文。
△二如来就问重申。重申者。不出前义。但以加详之谓也。又分四。一申惑执尚深。此科一则出其不能顿了之故。二则明其欲流尚在。决当逆之。而方可至无生灭也。又分二。一直明我执未尽。
此中。仍指根中以离赖耶诸惑无依也。孤山曰。生住异灭。即同体无明也。分剂头数。谓初住以上。至于妙觉。四十二品也。
○同体无明。总摄法执中。分别俱生微细之惑。所谓尘沙无明。合为一住。天台目为界外见思。是也。按起信论。三细中之业相是生相。三细之后二六麤之前二为住相。六麤之三四为异相。第五为灭相。而第六不与焉。疏释四相义。以最初心动为生。以法执坚住为住。以内外人我为异。以周尽终极为灭。此约顺流之相。若约逆断推人。则十信觉于灭相。二乘三贤觉于异相(天台判。圆七信齐于小乘极果。此与三贤配之。恐非圆教三贤。而前言十信。亦似别十信也。再俟考之)初地至九地。觉于住相。十方乃至如来觉于生相。理实如来方于生相现量亲见。而法云地。但是此相中发觉初心耳。故知此之四相。葢取顺流中。从微至著。逆断时。自浅之深。通该五住以立。非取一刹那所具四相也。分剂头数者。明数量极多。非二乘所测之境也。良以。麤分四十二品。细分则应无量矣。此科大意。答前汝问。如何是流。即汝未断之思惑。及尘沙无明别惑。是乃欲流。尚在所当逆断者矣申惑执尚深已竟。
△二申一六由妄。此答问中。后二义。如何惟令入一。如何便能解六。为答此问。故说此科。又曲分为六科。一双以征起。
孤山曰。由彼觉明。真明也。有明明觉。妄明也。迷彼真明。故云失彼精了。成此妄明。故云粘妄发光。
○此虽推重无明。再研经意。惟重粘妄二字。即染著于尘之谓也。粘妄发光。即先见精等初成。然后揽尘。以结诸根。此染尘为成根之本。是以下科一忘尘而结自开也。三申根结由尘已竟。
△四申尘忘结尽。此答问中第二意如何逆之。斯正教以逆之之法。所谓下手功夫也。良以。奔尘既即为流。而忘尘岂不是逆乎。分二。一正申解结以酧问。又二。一统论离尘无结。
此即一根若返元。六根成解脱。所以答前入一门而六根一时清净之问也。正伸解结。以酧问已竟。
△二兼成二妙。以证验。前科已尽正答。此复明其胜妙。令其决定趋进也。伏问意云。未审六根净后有何利益。故复答此。然亦因如来初开义门。元为哀悯二乘于菩提心未得自在。故此明解根之后。当得大自在也。又前科属修门。此科属证门。以二妙即所证圆通境界尔。分二。一情界脱缠。成互用妙。情界即正报根身众生世界也。前文。佛云。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故此先明情界脱缠也。又二。一先以示妙。
第一义门反决必同科中文云。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阿难所按。葢按斯文也。名目相应者。要因果二地觉心同一常住。然后可尔。
△二引果较量今因。又二。一引果明常。又二。一备引七果。
进退者。前后反复也。循环者。周而复始也。微细者。检异麤心也。无我心者。无心体也。无我心所者。无心处也。同前最初破心无体。破心无处矣。心所非谓相应法也。据此科意。全将根性疑同识心无体亦无处也。
△三惧难克果。
真因方可尅果。今因尚断灭。其谁成果乎。此亦全领最初破心文中。佛言尘非常住。若变灭时。则汝法身。应同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大抵既惑根性。全同识心。则全将前破识之意。而转以破根矣。据今现说断灭已竟。
△二考前多许真常。
首二句。言我若不设方便。直说根性为常。恐汝(云云)。末三句。正许设为方便而与之除疑。葢击钟引梦。皆尘俗易晓之事故也。
△二击钟验常。分四。一两番问答。又二。一问闻答闻。谓问闻之有无。即以闻之有无为答也。又二。一三次致审。就分三。一先审有闻。
不仍作无音。即本声响。乃虗谷应声之影也。此之确定。要令众等亲口自言。或有或无。但惟是声。无关于闻也。问闻答闻已竟。
△二问声答声。谓问声有无。即以声之有无为答也。分二。一三次致审。就分为三。一先审有声。
声闻报答无定。即真矫乱。而凡小素无智眼。混滥无分。随口而应。殊不自觉。故激责令问。因问与说也。葢声闻虽以双审有无。只归一边。今乃二俱随应。真混滥矫乱之答也。理实只当答声有无。岂可混答闻之有无哉。
△三破申正义。声有生灭。闻乃常存。是其正义。审之不悟。故与申明。而破其误执之深惑也。分二。一先破灭无之见。又二。一取更击以验未灭。
此中方显。若无第二声之击。竝无第三次之审。则此破何所施乎。故曰第三之审。甚为关要也。钟声更击汝云何知者。言闻既随声。已灭更击。应当不闻今更击仍闻。岂云随灭。而遂言无闻乎。知字即第三次所审知有之知也。
△二取知无以验不无。
上科逐念流转而不开悟。但属于惑。此中不循所常者。即不守根中所具常性。逐诸生灭者。流逸奔尘。造诸尘业也。生生流转者。乃指六趣迁流苦果无尽也。而惑业苦三。具足无缺矣。迷常故堕无常竟。
△二教令守常。必成正觉。上警无边生死但因迷常不知所循。此故劝以守常。必成究竟也。守即循也。分为三。一正教守常。
△二审除细惑说后二如来藏。此亦取三卷末阿难发心偈。云希更审除微细惑。以向下所谈乃生妄之深源成碍之幽本故也。后二藏者。谓不空藏与空不空藏也。古德解释三藏有二义。一者圆觉疏。以隐覆含摄出生为三。二者华严疏。以体相用三大顺次释空等三藏。今似后义。而亦稍不同。上之空藏全同。以所显之真。正惟体大。合下二藏。意旨便殊。盖惟约体用单双会释空等三藏。而合相于用。亦非有缺漏矣。至下分科更明。分二。一问答辩劾诸惑。又二。一满慈蹑前以质二疑。此以满慈请发者。表下所谈惑细理玄。无学深位。皆当究心。非独为有学说也。故今表两重胜前当机。一者四住惑尽。胜前惑未尽也。二者四辩能说。胜前但能强记也。又二。一泛叙有疑。又二。一赞叹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