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解约法。圣凡约人。结解即缚脱也。同所因者。同因六根也。无二路者。离根性。更别无路也。此亦承上而言。根尘既无二体。所以缚脱惟是六根。离六根。岂复别有结元哉。颂直以标检已竟。
△二颂重以释成。又分二。一颂重释根尘同源。
此须法喻双释。喻中交芦。适言其有。其中元空。适言其空。则其外元实。法中根尘。适言其有。则其体空廓。自在无系。适言其空。则其用圆融。周遍法界。故曰空有二俱非也。此长行缺略。而偈颂详具者耳。
△二颂重释缚脱无二。
吴兴曰。祇夜此云应颂。又云重颂。即颂上长行也。伽陀。此云讽颂。亦略曰偈。不因长行。但讽美而颂之。二颂合明。故云杂糅精莹。此指能诠也。妙理清彻。此谓所诠也。
○精者。其词微妙。莹者其语明透。妙理。如说根性即是藏性。乃至菩提涅槃。喻以莲华金刚。可谓理窍妙极矣。绝无纤尘曰清。尽其底源曰彻。心目开明者。谓心眼洞开。彻见根性。即如来藏。顿息驰求。无复狐疑矣。阿难自此方以委信根性为修证之门。不复致疑。向下但论伦次及择一门而已。非是更疑也。验证以释二疑已竟。
△三绾巾以示伦次。前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正开此科。故此承彼而来。然佛以六结而喻六根。前人见其结数偶同于根数。遂谓六结即喻眼耳等六。以致喻中六结实有次第。法中六根本无次第。宛有法喻不齐之过。却又不敢以过归佛。而强教后人。不可以喻难法。是何言欤。佛号一切智人。而说法先以带过。其何以折伏魔外。而垂范人天哉。决不然也。盖佛说六结。本非即喻眼等横列之六。元是竖推。其由真起妄。从细向麤。展转六层。而后根相备著。及其反妄归真。从麤向细。亦展转六层。而后根相解除。且经文中。结之次第与解之次第。皆叮咛具载。俱不拘六层。而文辞含摄。不甚开显。至后观音圆通。逆次解之。六结宛然。取彼释此。何有法喻不齐之过。智者详之。分三。一阿难叙请。又分三。一叙已领。
葢言真心本体。一相尚不可得。六结岂可得哉。所谓毕竟同也。及其从真起妄。而六结已成。则其序尚不可乱。而其六岂能暂忘哉。所谓成毕竟异也。示从至同而遂成至异一科已竟。
△二示除至异而仍成至同。此即正示六解一亡也。番转上科其意可省。分二。一就喻辩定。
夫劳兼山河大地生死涅槃。阿难乃谓此劳同结。足知六结不即指于眼耳等六。明矣。此则不惟显旧注分明错误。亦可验我所分析之六结非凿也。
△二如来因问发明。分二。一先授舒之方法。又分四。一就喻巧示。又三。一引悟二边不解。
悬知有二。一地远悬知。如界外雨滴。二时远悬知。如松等元由。元由指多劫远由。问无情何有多劫感招。答无情胜劣。皆有情共业罪福所感。如佛对松棘。必知此方众生从无始来为有何等业感生此直松曲棘也。余可类知。
△四劝修必证。
是故。承上言。佛智如此。则所说解法。决无差谬。所许证取。决不赚误。是故。汝当确信选根也。诸妄销亡者。即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也。先授舒结方法已竟。
△二后示舒之伦次。舒法既得。则结必将舒。不明示以舒之伦次。则何以验其浅深。而抵于成功耶。故此方示以伦次矣。分三。一如来反问引悟。
菩萨罗汉。并称无学者。正以地上既通罗汉之名。菩萨岂避无学之号。何况达真了妄。修即无修。永嘉云。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志公云。不起丝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是菩萨无学之明证也。
△二后问入圆方便。
显然不问现今深果。但问最初方便。不言七大摄入十八界中。六尘摄前五大。根识摄后二大。
△二众说本因二。一众圣略说。以其均是入圆方便。故须徧说。可以扩人圆融见解。又以其不当此方根性。故但略说。不欲行人乱修也。分四。一六尘圆通。相宗谓尘是赖耶相分。斯经谓是如来藏心。行人能于一尘发悟。则藏性现前故。即六尘圆通。问此与宗门见色闻声入道者。同耶异耶。答不尽同。而亦不尽异也。宗门人。据现生悟处。未必是彼修习法门。如灵云。岂以桃华为修门耶。但是参究疑情。逼拶功极。忽于见色处。瞥的透露而已。今四谛不净甞药观法。多是所修法门。功久证入。若此则未敢言同也。然宗门人。亦有差别因缘。具眼师家。能预知之。如缘在声处。决不于色处悟。乃至于人于经棒喝言句等。皆各一定。不得错乱。推其过去。未必不是彼熟习使然也。不然则师家何预知之。若此则与诸圣。亦未敢言异也。惟香严䟦陀等。闻香觉触等。似一时忽然之事。则与宗门现生之悟相似耳。智者审之。就分六。一陈那声尘。分三科。一作礼陈白。
吴兴曰。凡言性空。必推四性。今当以木为自。烟火为他。和合为共。空为无因。此似衍门观幻有即空之相。
○此观四性。达香尘生体。了不可得。而香之相尽。其义颇通。准佛破法。如云。徒木无火不香故曰非木。香气不同空性故曰非空。烧于别物不香故曰非烟非火也。香体既不可得故。去无所著。而来无所从。由是意销者。入无分别也。发明无漏者。达炽然香体。即如来藏心也。
△二蒙印命名。
发者。与之发明也。性觉真空。影性空真觉。即如来藏心。清净本然。周徧法界。空性圆明。即色空无碍。所谓全体圆融。大用无限。若此而阿罗汉之证。于十地大人。复何所歉。科言自果。对下佛知见言。非对众生也。
△二同佛知见。
此亦叙多生眼识久利也。心见即眼识。清净即无障碍。世出世间即一切凡圣境界。种种变化。即差别幻妄。如事业法门因果等相。一见二句。谓不劳多力。惟眼识随念麤略分别。即表里洞彻。此正显其是眼识利也。
△二逢教增悟。
温陵曰。息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故。其状如烟。昧者不觉。惟谛观能见六交。见火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皆烦恼所发也。净观发明。则烦恼渐消。故内明外虗。而烟消成白。
○身心下即定成之相。上二句。分言内外各明。即内彻五脏。外彻大千。次二句。总言明透。而喻以琉璃。末二句。黑烟变白。验知烦恼销也。
△二次化息光而证果。
孤山曰。优楼频螺。此云木瓜癃。胸前有癃。如木瓜故。伽耶。山名。即象头山也。亦云城。城近此山故。兄弟三人故。身子云逢迦叶波兄弟。即其人也。温陵曰。因缘深义。谓非世间和合麤相。
○亦当准前身子圆通中。即彼圆义也。发心即意识圆通。大通达即至圆通境也。问前言意识起灭无端。今言圆通。何以致然。答了见意识起于藏心。离藏心无别意识。由是即入藏心而圆证也。
△二蒙度证通。
温陵曰。多婬之人。本由煖触迫发。生为欲火。死为业火。业力增炽故。成猛火聚也。
○教我下。即令观身火大也。末句冷字译文误耳。应云。诸煖触气。方顺火大。而且合结文。葢多婬之人。既火大增炽。而业火将起。故令徧观百骸四支中火大。先欲其知惧而顿息淫心。然后将错就错。可成妙观。
△二观成得名。
要路指陆地。言众所必由之路也。津口指水处。言即渡头也。田地不取种植。但重行路。俯仰高深曰险。左右迫狭曰隘。不如法者。不宽平也。隘则必妨。险则多损。高则平之。下则填之。桥梁以利津口。沙石以治要路。
△三经多佛世。
愿行所在。而助以积劫福报。故感具神力。遂其愿行耳。积平地行已竟。
△二蒙平心教。夫平地之行。志在普利。效力之行。不检亲疎。其心亦久平矣。何至此而方蒙平心之教乎。盖前属事相平心。未能悟理。今令悟知内心外地本惟一体。故惟务平心。不分情器。则境随心转。无有不平。较前岂不天渊乎。又分二。一因平地待佛。
童子乃菩萨别名。表童真德也(世人即作幼童之想。如塑画善财。是也。又儒者闻大权经说孔子为定光童子。则怒其𢍉小。不知文殊为释迦九世师祖而亦称童子。何有𢍉小之意乎)月为水摩尼所成。故号月光。
△二陈白之言。又三。一古佛授观。
水天者。证水大彻于性天也。或此佛亦从此大入圆。或佛具万德。而但观时机当从此入。故示号与观相应耳。末三句。总示所授观法。其详在下修习中。当自见之。
△二依观久修。又二。一习观初后。初身后界。以渐而入。观之序也。分二。一初观身中。
是时。即初授习时。成此观者。即成身中水性一同之观也。但见其水者。葢入定之时。不见一物。但见湛水。徧十方界。此句便是观成之相。末句。正表初成尚浅未至空身也。
△二即事以证。证其尚为身累也。又三。一定中现水。
此科尚是佛所示观。总言依正皆属风力所转。详在下科别示。妄缘二字。发风之端。人知世间有风。不知妄心缘动所感。所谓摇明风出是也。
△二观破群动。即从本觉妙明发照而观故。此为所观之妄境也。又三。一历观动同。
无边身。即佛十身中虗空身也。与法虽无异体。而义相须别。法身离一切相。而偏融一切。此虗空身。带目前空一显色。而偏融空大。清凉云。混虗空为体性。是也。此科略以标尽。下乃详明。
△二详明神力由。后文总结云。此大神力故。取为科名。亦明所证无边身相非同凡小所取顽断沉冥无用之境也。又二。一空色无碍。又为二。一会色归空。
因其重世名族外求驰散故。授以惟心识定。令其通达万境。惟我心识变现。一如梦幻。生灭非实。岂可不究明心识。而反重其所变之境乎。由是但自观察惟识。止其外慕驰散。而定心成就。所谓因病而药者也。
△四久习忘名。
积功虽历多劫。入理在一刹那。葢前所习者。不离五位惟识。尚属权宗。至此穷极识理。所谓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徧周法界融入如来藏性。故曰无上妙圆。此方显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也。
△三一切惟识。上科方极惟识之体。此科乃极惟识之用。又为二。一世界惟识。
温陵曰。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名大势至。
○又言。此菩萨。举足下足。皆动一切世界。震荡三途。令成解脱。凡入诸佛会中。必先震动。故得是名。且悲华经言。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乃其次子。今在极乐。居于弥陀左右。伦者类也。
△二陈白之言。分四。一古佛亲授念佛。
大本。弥陀自具十三号中。有斯二名。详弥陀势至同时发心。所师佛号。乃古如来。非即弥陀。二号既同。余十佛名。或亦多同十三佛号。以师资一道不异古今。如释迦观音之类。念佛三昧。据下文。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
△二详喻感应道交。此取天台观经疏科名。以众生对佛。此感彼应。不同解入相应生佛一体也。分二。一先以二人为喻。又分二。一单忆无益。
△二证释别有结元疑。证释者。照现诸佛同证以释也。旧注谓。此牒前不见所结云何知解而重问。若是则无味之甚。良以。上文明说。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具详示根结之由解根之法。又击钟验过。何阿难忽又不知六根是结。而又劳佛重答。甚无谓也。当知。阿难已领六根是结。而今更请之。结元即下诸佛所说俱生无明生死结根也。不知六根当体即是离此别无。故佛下答。汝欲识知俱生无明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他物。是也。分二。一阿难别求结元。又三。一就喻索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