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遗失。即不漏落一念于四重中也。于六尘而但举四尘。语之略也。盖尘依念住。念绝而尘何所依。魔托尘入。尘忘而魔何所托。故能远魔也。正教持戒竟。
△二助以呪力。分为二科。一正以劝持赞胜。又分为三科。一戒不能除。
佛顶光。详现初救阿难时。温陵曰。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此云大白伞盖。即藏心也。量廓沙界曰大。体绝妄染曰白。用覆一切曰伞盖。
○显呪全是真心体用秘密章句。威力无量。能除宿昔惑业习种。其实苦报亦能除之。今四重正属惑业。故云然也。
△三赞呪最胜。
温陵曰。无见顶者。华严九地知识。自说为佛乳母。初生亲捧持。谛观不见顶。示顶法不可以见见也。
○佛已入定。便表无为光中化佛。显是无为心佛。此首二句。表本觉究竟二妙果也。顶者。理极无上之相。莲者。称真敷行之相。此经令行人先明本具极理实相知见。是为从顶发辉。此属密因。然后称真修证。是为坐宝莲华。此属显因。即修证了义故。此中二句。表密显二妙因也。末句总结如来现相。见呪中具诠。如是极为殊胜。当深信持之。必令戒成也。
△二况显除习无难。又二。一促举无修尚证。又三。一举爱习甚深。
吴兴曰。尘譬宿习。风如神呪。顺风扬尘。散之则易。诵呪除习。脱之匪难。
○呪力虽如风。而复助无上心人。故更是顺风。宿习虽如尘。而有学宿习更是微尘。反显婬女乃为多尘。而无心修行犹如逆风也。历明预先严戒已竟。
△二略示场中定慧。温陵谓。初标三学。而终止四戒者。定慧已备前文。似亦知定慧属前圆通。然亦不于场中说定慧处。表彰耳门。遂令行人不知道场中所修复是何门。岂前语亦大略言之。而非见彻之论乎。且此初请略说。文中但详于戒。而生定生慧。无处表彰。岂标徒具三。而释之惟一乎。以定慧既不越前。即不如说戒之详而已。岂全无耶。是故今科略示场中定慧也。又分为二科。一因戒生定。分三。一牒戒择师。又三。一牒前持戒。
此科。方是所生之定。良以。众生心水净。诸佛影现中。若非定中必无求现之理。故知此已在定求也。然定即反闻自性。入流忘所。但加求佛灌顶之念而已。因戒生定竟。
△二因定发慧。又二。一约戒愿久定。前不兼后。后必兼前。前科但牒戒而生定。此虽总标因定。而文中双牒戒定为因。又加发愿类求灌顶也。又为三。一历举行人。
利根。谓惑障俱轻。慧性明悟者也。孤山曰。陀洹。按位。即圆初信。若依涅槃。乃是初入别圆地住也。
○依初解。则当齐于动静不生。断八十八使。亦但位齐小乘见道。非真取小果也。依后解。则当彻至寂灭现前。位齐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二释俱通。涅槃借小乘四果名位。以次当大乘住行向地矣。
△三后开未成亦见佛性。
温陵曰。以呪力叶乎百顺故。恶变悉灭。于天灾祥。不入其境。祥吉凶之先兆也。二详伸护生助道以出由已竟。
△三承明行人必证以结劝。初科劝持。是举初修却魔以示劝。此科结劝明言决定开心。是举终证以欣劝也。分二。一承明故说保安。承明佛说本意多为保安行人尔。又分二。一保护安隐。
道场经行。俱摄心正定之时。即反闻自性入流亡所等时也。乃至下。亦是发心起修之后。但初心间断有时散心。菩萨亦不以其散心而不护也。由是而观持呪修行之人。亦当自知尊重不应作破戒秽行。以仰愧于菩萨也。
△二魔魅尽祛。分为二。一正明尽祛。
殒坏也。宝杵拟之即碎。不待触击。孤山曰。以上群灵皆获本心。住首楞严能建大义。示现菩萨诸天鬼神等像。护持行人耳。而言以宝杵碎首者。若涅槃杀阐提仙预诛净行。皆由住无缘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
△四常令如意。
妙性。即真如在生灭门即本觉。圆明谓纯是无上知觉。名言未彰。义相未涉。故离诸名相。凡言世界众生。且兼依正。名相是假法。依正是实法。又首句是圆成实性为能离。次句是徧计执性。末句是依他起性为所离也。
△二所起生灭依真如而有生灭。分二。一略示染缘起。
凡言众生世界。则世界即情世间。惟正非依。吴兴曰。世界颠倒。盖指正报。即十二类生也。答阿难所入地位。位由悟入。悟必由迷。迷之为凡。悟之为圣。皆正报之事。非器界之谓也。
○此盖于一正报分。约因果成二倒耳。至后自见矣。
△三结归所问。
温陵曰。性明心。指真如体也。性明圆。言不守自性也。由其不守自性故。因妄明而发妄性。因妄性而生妄见。于是。从无相真。成有相妄。
○明圆即能流动之意。故不守自性。乃随缘义也。妄明即无明。妄性即业识。性妄见即二执俱生。以上竝属于惑。下之从无成有者。即业成必招果报之相。此有字即十二因缘中有支。乃任运趣生之业也。然究竟二字。即展转取著造作成就之意。故此有且勿作身相会之。下世界内分段二字。方是身相也。
△二晓示虽有恒无。
上有字。即能有之惑。下所有即业也。次句总明无因。葢明此业非真能因。此惑非真所因也。住者相续之谓也。方生曰有。相总不断曰住。盖有为能住。惑为所住。末句总言二相悉皆无本可据也。既无因无本。所以虽有恒无也。
△三判决依无妄立。
妄业不能亏曰本圆。妄惑不能蔽曰本明。此本圆明。即不变之性体。众生特为迷此不变之性。故生虗妄惑业。而追穷妄性。了无实体。亦无依据。总言真不变而妄本空也。然妄既本空。则妄无可离。真既不变。则真无可复矣。
△二诸复皆非。既无可离可复。则凡求复者。皆非真也。又二科。一先以况显。又二。一先明正复犹非。
身之四方。即左右前后。此约世界本数。交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皆应数而成变化。
△二推由六想成轮。问既曰推由。岂不是因。答此取受生时。循声逐色。而取著成轮。所谓润生。而非润业。故属果不属因也。分为三。一示吸尘次第。
吴兴曰。最后知法者。知即意根。法即法尘。以后例前。则有闻声见色等义。况云六乱妄想。是知见闻觉知皆归妄想。
○夫受生虽由外尘引心。而最初先由自心发动。方乃闻声等也。故曰因动有声。且尘来应心。声必先至。亦以声最通远而耳。又偏利故。声居六乱之先。循声必至觅色。故次曰因声见色。近色则必至闻香。闻香则必至觉触。觉触则必至尝味。尝味则必至知法。知法谓缘想不舍也。盖是由疎转亲。渐成逼近取著之相。一切众生。颠倒趣生。皆由此也。
△二明成业轮转。
乘此轮倒者。即乘上之根尘旋复。此犹迭上润生无明起下文所成之界。是有下。方详所成世界。每四生各为一聚。后八生不出色想分别。迷真成妄。色心二字尽之矣。此方列名至下经文自释。
△二别以详列二。一别列类生。夫轮回颠倒和合乱想。诸类虽可通具。而各以偏胜。故有差别。又三。一卵胎湿化四生。吴兴曰。依㲉而起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曰化生。如是四生。由内心思业为因。外㲉胎藏湿润为缘。藉缘多少。而成次第。卵生具四。所以先说。胎生具三。湿生具二。化生惟一。谓思业也。此依瑜伽。分为四科。一卵生。
温陵曰。卵惟想生。虗妄即想也。想体轻举。名动颠倒。卵以气交。名和合气成。想多升沉。名飞沉乱想。故感鱼鸟飞沉之类也。十二类各八万四千者。各由八万四千烦恼感变也。羯逻蓝云凝滑。入胎初位胎卵未分之相也。
○羯逻蓝等。在胎之位。随取成文。非各局一也。
△二胎生。
温陵曰。胎因情有。杂染即情也。情生于爱。名欲颠倒。胎以精交。名和合滋成。情有偏正。名横竖乱想。故感人畜横竖之类。遏蒲昙云疱。即胎卵渐分之相也。
○偏正者。按后情想均等生于人间。正也。情多想少流入旁生。偏也。世教言。人得五常之全。畜得五常之偏。环师意多在后说也。
△三湿生。
温陵曰。湿以合感。执著即合也。合由爱滞。触境趣附。名趣颠倒。湿以阳生。名和合煖成。所趣无定。名翻覆乱想。故感蠢蝡翻覆之类也。蔽尸云软肉。湿生初相也。既不入胎。故无前二位矣。
○湿生染香。应改闻香趣附。
△四化生。
温陵曰。虗妄失真。邪著影像。无所托阴。从忆想生。于罔象中。潜结状貌。其神不明。而幽为鬼。精不全。而散为灵。无有实色。但有想相。
○罔相者。似无不无之意。盖神鬼精灵。相不可见。而实暗中有相。故曰阴隐潜结。众生邪慕灵通。逐影忆想时。或愰忽见之。久当生堕其类矣。
△四无想。
资中曰。外道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或习定灰凝。思专枯槁。心随境变。遇物成形。如华表生精黄头化石之类。是也。温陵曰。不了谛理。固守愚痴。痴钝之极。则顽冥无知。而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也。
△三有无俱非四生。此之四生妄之甚。诚如温陵所谓迷情愈妄化理转乖也。分四。一非有色。
温陵曰。邪业相引。使性情颠倒。而乘呪托识。不由生理。妄随呼召。即世间邪术呪诅精魅厌物因而有生者也。
○资中引虾蟆以声附卵。收类似宽。不切呪诅。现见世间。有呪樟柳木人令其说报吉凶。故温陵之解为是。此若推论因果。必是生生。好为呪诅。害物伤生。因果相酧。等流相似。故受此生也。
△三非有想。
温陵曰。二妄相合。性情罔昧。异质相成。生理回互。如彼蒲卢。本为桑虫。非有蜂想。而成蜂想。吴兴曰。以异质故。非有想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
○资中有解。因果似倒。此必因中好为诬罔。取他纳为己有。故果中亦被他物取为己有。
△四非无想。
上卷开释四重已竟。
△三总结远魔。分三。一酧问重订严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