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贮毒蜜。何言净器。葢须取于本来元净。而又毒所不能染者。如金玉之器。是也。用比根中不生灭性本来元净而又具不变之体也。毒蜜喻五辛婬杀等。汤灰喻忘尘尽根。甘露喻所安立圣位也。三渐次。法喻可了。
△二示所立之位。又二。一征起列名。
观此首标修菩提者。而后言断辛。足见第一渐次必兼修习圆通。若徒断五辛。何以遽谓之增进修行乎。而又何以目为修菩提乎。
△二刳其正性。正性谓婬杀盗妄等。上之五辛。但能助发于此而已。今此正彼本恶之体也。分为三。一征起。
此处方全该四重四弃。即婬杀盗妄。而尼加触八覆随。亦多妨婬也。执身谓禁七支犹麤。下进菩萨律仪方细。准前道场中说。菩萨亦但于四重律。从心止绝。一念不生为细。非三千八万也。
△二戒成利益。分二科。一生死解脱。又二。一断婬杀所脱。
偷谓窃取。劫谓强取。无负累者。无负债之业累也。据经文。似惟说盗。吴兴补大妄语及判观行。似有理据。其略曰。不妄故不还宿债。以大妄语贪其供养故。约位言之。此应在圆家观行之中。即别十信而小七贤也。
△二业报清净。
首句。蹑前心地。而言涉知者。葢心与地互相涉知也。以心即智。亦即始觉。地即理。亦即本觉。同一觉体。故曰俱得明了。游履无碍者。以见之明而行之到也。此如中阴见远如在目前。所去速疾山壁不碍也。末句结名。
△四生贵住。
温陵曰。四十一心者。干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小乘通教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此特标妙圆加行。
○以先悟本成而后起无修证之修证。故曰清净。然特谓之妙圆者。以从初位至于住满。虽皆纯用中道。而文中未甞显言利生之事。是则趣真之智。居多十行位中。始以明言度生。是则出俗之悲最胜。十回向文中。显然真俗互融。悲智等运。位位愿愿。圆满中道故。今蹑十向而谈加行。最为妙圆。谓于谛理。非三非一曰妙。即一即三曰圆。问华严位位。俱有度生。何无真俗中之次第。答二皆佛言。各有所主。当互发明。前不云乎。华严演功业。故词泛广而浑同。楞严原立名。故词切要而区别。相资而不相碍也。问既由纯中而趍真出俗。又由真俗而圆满纯中。即应极证。此位何以复加。而十地何以复修乎。答十信似修而实但满其信心。三贤似修而实但极其解心。皆非真修也。今信解满极。将入真修。故说加行矣。是则尚非真修。岂可輙言证极乎。问信前岂无信解修耶。答皆似信似解而已。纵有修相。亦但发似信似解之功夫耳。尚非似修。岂滥真修。又未入五品。与既入之位。复有散定二心之别。然则进修次第。思过半矣。夫历六十而均称圣位者。尊其顿悟也。列十科而区分诸位。不废修成也。达性修之无碍者斯可与议道哉。
△二别明四位。此异惟识位位各有能发定所发观及所观法。今详经文。但以心佛二字。对辨四句。而成四位。盖是以心摄众生。以佛摄真如。即是总蹑前三处也。不止第十开出。就分四。一煖地位。
此位似蹑地如佛地而来。以所履即地相也。吴兴曰。依煖地心。修佛果智。智观于心故如足履地。心相垂尽故若依非依。高山喻当位之心。虗空喻所依之理。
○心相未尽。故下微碍。碍至于微。明心相无多也。葢前位佛见虽泯。心见犹存。至此则复泯心相。而但惟一觉。犹云心即佛也(惟识此位入明增定。发上寻思观。重观名等四法皆惟心变也)。
△三忍地位。
亦名下。四字为密。余皆显也。吴兴曰。此经从天竺灌顶部中流出。盖约密言名灌顶章句。有诵持者。则如来智水灌其心顶。亦如刹利之受职也。
○此中所取因果有二。一者密题为果。以灌顶受佛职故。职即果也。下皆属于因行。以诸菩萨万行为别行。如前四度。首楞严三字。为大定之名。乃定慧双融。后二度也。前之四度。皆依此而运。方成第一波罗蜜。故为总行。若准起信论中。五行则此之万行。即彼前四行。此之首楞严。即彼第五止观双融行也。合此总别因行。方以感彼佛职之果。欲欣果者。务修行也。二者密题中既曰智水灌顶。即属文殊大智。菩萨万行即属普贤大行。智行总之为因。首楞严。即毗卢万德圆融究竟坚固之大果也。良以。佛说斯经。无非欲众生修大因而证大果。故此末题终归因果也。如华严法华二题可类见矣。汝当奉持。文局于此。而义总结五题。以上五中境智机益性修要妙因果。皆当信奉受持。盖必以智照境。随机受益。从性起修。尽其要妙。满其因果。方为能奉持也。夫既说全经。而又备陈经目。则如来所以应求而说者。可谓悉委悉尽矣。故如来委说一大科已竟。
△三阿难悟证。阿难示现多间迟钝。初以一果闻经。中间但表开悟。竝无叙证。今至经终。方明进证。无非大权引物耳。分二。一叙所闻。又三。一结标时众。
前之五名。皆诠尽理直指之了义。非就机覆相之名目也。盖名标总相。义演别相。得其别相。可以开悟。得其总相。可以奉持。盖开悟宜详。而奉持宜简。然总别互收。利益齐等。故双述显益也。
△二叙悟证。分二。一同悟禅那。
悟虽同众。证则各别。故此二果别就阿难。非大众皆但证二果也。温陵曰。修道所断之惑。小乘于三界九地。地各九品。断欲界前六品而证二果。断后三品而证三果。断上界各九品。而证无学。
○思惑于修道位中断之。故曰修心。然全分即通三界故。言三界修心。所谓言通也。六品仍在欲界断之。所谓意别也。微细拣非见惑之麤耳。阿难备闻全经。而但进二果。既由示表多闻之劣。不劳曲会强增华岳之高矣。请位至此。名圆位因果周。经中具示妙定始终已竟。
△二经后别详初心紧要。此后诸文。仍是正宗。问正宗未尽。何遽结经。答顺序而谈。无所隔间。义穷言尽。故应结成。如由悟而入由入修证。从因至果。性定归元。言义俱周。岂不应结乎。然而正谈三分。速欲知其始终故。文中虽亦略言诸趣诸魔。不暇详叙。恐葛藤恣蔓而支离间隔于本文也。其奈义有关要。理应委知。故于经后详发。是则既不隔间于正文。又以不失于要义也。其关要深故。待于各科首发明之。分为二。一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修楞严者。于人仙天趣。不应躭恋其果。于修罗三涂。不应误犯其因。然后能逈超有漏而速阶圣位也。故自经初。每曰轮转。曰诸趣。曰轮回。曰沦溺。乃至十二类生。皆以谓此。而不及详言。故此委谈劝离所以警淹留也。又分二。一阿难请问。又为二。一述谢前益。
此二合说。琉璃属怒。善星邪见属痴。温陵曰。琉璃匿王太子。废父自立。挟宿嫌诛释种。佛记其七日当入地狱。王泛海以避。水中自然烧灭。
○宿嫌旧恨也。有远近二因缘。远谓琉璃多劫前。曾为大鱼。释种前身共食之。此为远因。近谓琉璃今世为释种之甥。因礼来宾。强坐佛座。释种骂之。怀恨誓杀。此是近缘。善星亦佛堂弟。拨无因果。经文甚明。生陷者。谓连肉身陷下。具足现生二报。以业力强胜故耳。
△二双质同别。
本真净者。葢言妄染招报之因。皆依无妄无染之真心中起也。妄见即惑。妄习即业。此二为因。故分内外。下自释之。
△二释成坠升所以。众生但见六趣升坠。而不知正因。故与释之。分二。一释坠所以。坠谓三涂分三。一略释其名。
但言贪恋本趣。而不求出离者。俱为内分。则不劳辩难。葢凡在升坠不定之时。若但恋于本位。而不求增进者。必至于坠。事事皆然。复何疑乎。
△二转爱属水。人间水惟趣下。而情皆化水。足知从坠无疑矣。又二。一正明爱水。
亦举事以验想必成飞而已。然此外分。虽但局在界内。至于引事。乃是广取。岂皆局哉。持戒渐离业累故。轻清雄毅者。亦有高举无畏之状。以乘呪神力故也。轻身命亦视如鸿毛。无复重累。故亦属于超脱。余皆可知。
△三结升原名。
均等即五情五想。孤山曰。由昔情想。感今聪钝。是知。言均等者。总报之业也。言幽明者。别报之业也。由所习情想。各在强弱。致有聪钝之异。
○圆师所说聪钝。葢于人中。分于二类。意谓想明。即是想强情弱。所以世间有聪明者。情幽即是情强想弱。所以世间有暗钝者。此说似通。但恐违于均等。然予别有说焉。但于总报。大槩俱有一分聪处。如觉观知解推度事理。胜彼下趣故。佛表其由具五想。想体明达。所以有此聪利也。俱有一分钝处。如不具神通不能飞举。劣彼上趣故。佛表其由具五情。情体幽闭。所以有此暗钝也。
△三坠而不升。分为二。一先示杂情差别。又分三。一坠畜生。
前问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各私受。此答造虽各私报有定处乃是别造同受也。元地即答定处耳。一略示升坠根由已竟。
△二详示坠升因果。上科示情想为升坠因由。清浊虽殊。要之皆为系缚三界之羁鎻。非解脱世间之法故。总属于惑。此科所言因果应即是业与苦也。诸天虽乐。而亦坏行二苦所摄故。不出三道也。分为七大科。一地狱趣。此虽诸趣竝列。而本科兼答。别详地狱。分二。一发明因习果交。又分三。一蹑前标后。
交冲。即彼此抵突也。忤欺陵也。结而不息。积久转盛也。温陵曰。心属火。气属金。瞋者由心作气。而反动其心。加之冲击抵忤。则心火转盛。气金转刚。故云尔也。
○肺属金而主气。亦妄理相应之谓。梱即棍也。此亦方明感招。如修罗之雨等也。
△二即喻验知。
惟此习示戒。不同诸文皆戒本习。此文本是讼习。讼乃发人之覆也。今不戒讼而戒覆。意欲拔惹讼之根本。故自在变其文耳。温陵曰。阴贼发则自害覆罪适足以自压自坠。故如戴山履海也。
○问总标十习。而文中各言二习。环师释为能所一向宗之。今言业习与种习。虽亦稍明。似未极显。请更详之。答诸文首三句即业习。所为之实事。是招果之因也。第二句不休不止等。积熏成种也。如是下。即命终之初。种习所发之境。是引果之缘也。如人下取喻令验其妄理相应耳。二习下。方言果中所受实事故。皆结以诸事。良以。业习具因。种习发缘。众生平日。既以恣造业因。而不知能招后苦。命终复以领著境缘。而不达妄发。由是因缘具足。岂不成办地狱种种苦事。所以文中至此。皆承上而言。二习相然相陵等。以显由因缘而后事办耳。故知下品往生者。虽具苦因。而火车相现。急急念佛。是但不领种习所发之境缘。遂坏苦事。不成狱果。此所谓有因无缘。即不生也。但彼仗凭佛力。非己智分。则夫悟心之人。不但地狱。一切系缚。事业平日。固当努力。突绝其因。更记临终。勿领其缘。有转身处。则阴境现前。不随他去。方于生死少分得其自在。切须自忖。若也道力未充。未能作主。则念佛往生。更仗他力。万无一失矣。生死要关故此详叙。智者宜究心焉。列十习因以明感召科已竟。
△二列六交果以明报应。分二。一征标。
吴兴曰。造业招报。根识必俱。今以识为业。而报从根者。葢业竝由心。报多约色故也。所名六交报者。璿师云。因与果交。今则不尔。但是果时。六根于恶。报互徧也。
△二征列恶。报从六根出者。是上标中所释故复征也。分六。一见报。又三。一临终见坠。
温陵曰。质碍也。履通也。嗅业所依。不离通塞。故冲息为能质履也。冲见为火炬。冲听为没溺洋沸。则见觉属火。闻听属水。明矣。饥馁乖爽由味随气变也。绽折烂坏由体随气变也。冲思为灰沙。气依土感也。
△四味报。亦分为三。一临终见坠。
孤山曰。准眼耳鼻。云见闻齅。此应云甞报。言味报者。从所甞为名也。贪味。则网捕烧野。以取禽兽。故见铁网猛𦦨之相。
○反逆弄兵。火攻陷阵。更是首恶。皆应堕此。言透网倒悬。足显坠时皆头向下耳。
△二本根发相。
温陵曰。思必有所。故结思则为受罪方所。见能鉴证。故结见则为证罪人事。结听则为大合石等。水土交感也。车船槛。乃息气乘乱思所变也。尝即舌根声所自发也。大小以下。皆言其身乃触业乘乱思所变也。开因示果已竟。
△三总结妄造。
首句明根因全。而但不同时。及彼下。又有根境同时但缺而不具。各兼根兼境。境即因也。吴兴曰。此亦六根具造十因。但前后异时。故云各耳。若加二三等。则名兼境兼根。不经多劫。故知此罪次重于前。
△二依具缺以判。兼三为具。不兼为缺。分为三。一具三入重狱。
吴兴曰。上文五节。恶业不同。即别作别造也。所感狱报。各从其类。即入同分地也。妄想发生。竝酬阿难疑问。
○阿难。前疑为有定处。为各私受。今结答入同分地。非私受也。又疑为本自有。为生妄习。今结答妄生非本有也。夫知生之由己。应悟灭亦由己。灭之何如。绝其恶业而已。学人慎勿闻其虗幻遂忽略而不绝其业。当知虗幻不但地狱。即今目前苦事。亦是虗幻。由前业力。宛然坚实。卒难得脱。卒难堪忍。岂可不自忖乎。是知佛慧不可不领。而佛戒亦不可不遵矣。地狱已竟。
△二诸鬼趣。此与诸趣。竝列为七。世俗及浅学。皆不拣别。故合中阴与地狱。一槩悉谓之鬼。今与拣明。有二不同。一者与中阴不同。盖人之初死。罪福皆劣者。未即受生。倐然有身。名中阴身。此属无而忽有之化生也。类多躶形三尺自觉六根皆利。去来迅疾。无所隔碍。他观如影而已。七日死而复生。长寿者不过七七。短者于二三七。即受生矣。俗谓鬼魂。非鬼也。二者与地狱不同。世俗咸谓。地狱中即皆是鬼。若然二趣应合为一。何得分为二趣。应知多种不同。今且论其受生之异。论明地狱纯是化生。而鬼具胎卵湿化。间有父母兄弟等眷属。但其胜者称神。劣者名鬼。世俗却不知神即福德之鬼。然斯趣胜少劣多。论分九品。惟上上品。谓之多财。即诸名神。上中以下。即皆不堪。若从上趣堕者。多在上上。今从地狱出。必参中下。应非上上也。分为三。一蹑前起后。
绵著也。幽暗也。暗中魇著于人之鬼也。服类。环师谓蚕虫牛马二意也。蚕虫能成衣服。则服类者衣服之类也。牛马可以服乘。则服类者服乘之类也。枉魇之习作鬼魇人为畜。乃被人衣之乘之者。酧其逼压于人之债也。
△八应类。
此人无念应境。皆同前人。但交时无味。胜前人耳。横陈者。即现前淫境迫拶。力不自由也。彼则毕竟无心。故全无味如嚼蜡。然越化者。能超越下天。能变化乐具。乐其自所变化故。名乐变化。此以心拘自化。因果俱劣后天。
△六他化天。
无世间心者。心希上界。不乐世间。但随世间。权同妻室。至于交时。不但无味。而且神游外境。了不干涉也。温陵曰。化即第五天。无化即下天也。诸欲乐境。不劳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名他化自在。
○是因之心超胜前心拘果之他化胜前自化。分欲重轻已竟。
△二判属欲界。
别以详列已竟。
△三申结互妄。又二。一正申互具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