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曰。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发。徧成琉璃。真际曰。暎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东西南北等言之。非徧十方世界也。
○按此天虽不能暎诸大千。而于本界亦覆小千。当满一千个四天下。何无十方界乎。
△三光音天。
温陵曰。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恬泊寂静。名寂灭乐。能通而已。尚未能成。以犹劣故。名少净也。
○精行亦与披露妙理相应之净行也。寂灭乐。亦定深心安所发。不可滥于本性寂体。葢名同而体异耳。下文云久必坏生。其意葢可见矣。
△二无量净天。
是天即福爱天。从是天而入岐路者。心念行业各别也。下科自见其意。温陵曰。一直往道趣广果。一迂僻道。趣无想。
○又尝因此详味之。语上升。则循序者多。顿趣者少。如世升官类也。语下坠。则直堕者多。循序者少。如世谪官类也。今经所明。似皆从下一天修之升上一天。皆单约循序之意。便于演说而已。余可以意得之。
△三示后二天。即二岐路。就分二。一广果天。
先心即福爱天中妙随顺心。能令所求如意。然此心以定福相圆融为体。今无量净光。即舍俱禅定深而发光也。于此光中。滋令福德增盛圆明。克取修证。资中曰。以四无量心。薰禅福德。离下地染。广果所感。名广果天也。
△二无想天。
同修双舍故。二境莫动。温陵曰。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问不为三灾所动。何言器非真常。答他经明。此天。天人生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生。死时随之而灭。但无总坏相耳。又通论四禅。初禅共戒。戒德增上。二禅喜俱。光明增上。三禅乐俱。净乐增上。四禅舍俱。而于中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别也。四胜流天已竟。
△二五那含天。温陵曰。第三果人。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资中曰。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也。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也。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
○五品五天。既皆从劣向胜。则五天按品分之。似亦无差。又既有胜劣。岂不约断惑之浅深而分居之。若是则前四天。似以次而断本界四地之惑。第五天既名色究竟。似断上无色界四地之惑。比量判之。以俟参考。既非决定。纵有小差非过也。分三。一标圣果寄居。
温陵曰。不复欲界受生。故曰不还。亦名五净居。谓离欲净身所居也。习气思惑也。与现行皆灭。故曰俱尽。
○齐此以上。是表圣人断惑之事。明其有异四禅也。葢凡夫伏惑。而不能断。此圣凡之分。下界即欲界也。习气即思惑种子。思惑谓贪嗔痴慢。是任运而起。轻细之惑。非同分别中麤惑也。分八十一品断之。葢于三界九地。地各九品。今此九品。乃欲界五趣杂居地之九品。于上中下。复各分三。天上人间。经于七生。往返断之。而言俱时灭尽。约最后一刹那断尽证三果也。齐此以下。乃是表五天寄居此地之由。明其有同四禅处也。伏问云何故上下悬绝偏居此地。答云由彼欲界惑尽。麤苦已除。三禅净乐又复不受。其所入定。复是苦乐双忘舍俱。禅耳。夫苦忘则五趣杂居地无卜居处。乐忘则三禅三地无卜居处。以非其同分也。然既舍俱禅定。与此舍念清净地。独为同分。所以独于此地卜安处也。住此以断七十二品最细贪痴慢。希成阿罗汉矣。
△二示五天别相。就分五。一无烦天。
海心水口者。予阅起世经。言须弥入水八万四千由旬。修罗分四级居。即此类也。生居劣下。故以畜摄。余意可知。备明诸趣已竟。
△二结妄劝离。所以备明诸趣者。意正在此。分三。一药病双举。七趣皆病。而此经大定是药。如来所以深明病态者。意在激其速进药也。又三。一总举妄病。
温陵曰。前问妙心徧圆。何有狱鬼人天等道。故此结示。由杀盗婬三为根本也。
○上言无根绪。而此又指病根者。葢妄虽无体。起固无因。而妄理相应续非无故。故复指也。不识下。先迭三道之相续。本心即上科妙心。不识即惑道也。受此下。即永为业果二道所轮。不得真净者。言欲界固不净。而上界离欲离色。自谓已净矣。而无奈随眠毕竟非真净也。皆由下。正指病根。言随顺即成三恶。反之则成三善。正皆是三道相绪之病根也。问三善何为病根。答因回向三有。同障出要也。有名四句。正表其同是系三界之根本也。有之而成三恶。固是鬼伦摄三涂也。无之而成三善。亦但天趣。同人仙也。修罗随摄分之。倾即夺也。夺有成无。从下升上。夺无成有。从上坠下。互夺不已。善恶俱无出期。故曰起轮回性也。
△三定药能除。
此虽欲其总不谬于七趣全文。而尤重结妄劝离。惟许必结妄。而必劝离者。乃真佛说。如赞杀盗婬而言无碍。劝住三有而谓真实。即皆魔语耳。深警其著眼辨识。而亦应速舍以修三摩提矣。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大科已竟。
△二谈五魔令辨以护堕落。上科于结妄处助其悟。劝离处助其入。此于辨魔处助其修。不退处助其证也。分二。一无问自说五阴魔境。当机但知请定。而定中所发微细魔境。非其智力所及。故无问。佛既开导大定。而魔军胜败。实大定成坏所关。利害非细。故动深慈不待问而自说也。一普告魔境当识。又三。一将罢回告。
尚不知问。何况能识奢摩等。双举性修二定。合言乃大定全体。此中所发魔事。最为微细。不识则以邪为正。堕于邪见。而不自觉矣。夫力能引邪。邪排正尽。此魔之大害。故此先标。
△二略陈魔相。又为二。一略示前三内外魔相。
首二句。即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则此下总明其依妄立也。非无漏者。明简方便实报。偏取同居。为其动魔也。故岳师竝推振裂者不必然也。妄想总体迷顽二功能也。迷则能生有情见分。顽则能生无情相分。故皆彼立也。
△三比况空界微茫。
隳坏也。坏全身者。不但坏尽道果。亦且入无间狱。岂不与宰臣贵隣天子。遭籍没则不但丧尽官位。而且不免刑律者。事相类哉。是宜警惧而慎察识矣。孤山曰。籍没。汉书除其属籍。是也。标示动成二由科已竟。
△二详分五魔境相。夫上科知动魔由于定切。则于魔之发端不惊。而预防无患。知成乱由于主迷。则于魔之究竟不动。而自守惟坚然。而所现境相多端。不详剖析。未必其不迷也。故今详与分辩之。就分为五。一色阴魔相。谓当色阴将破未破之际。有此等境。应当了知。又分三。一具示始终色阴。未开为始。既开为终。各有境相。今先令其识此两头境相。而次方详列中间也。又二。一始修未破区宇。又为三。一销念工夫。
交。即岳师所谓。禅观与各阴妄想交战。是也。互谓互为胜负。如色中每一善境界发。即是观力暂胜妄想。故得心光泄露。然但暂开随闭。即是妄想。复胜观力依然不能动也。故前十境。皆当此时而现。后皆放此。
△二迷则成害。
当依如来者。奉行其宣示复护之意也。宣示。谓结集流通及现身说法。令其自明。覆护。谓冥加神力。令不至惑也。后皆放此。色阴魔相已竟。
△二受阴魔相。亦分为三科。一具示始终。又分二。一始初未破区宇。分二。一蹑前色阴尽相。
作圣解者。自谓已同诸佛大悲。或谓与菩萨二殊胜中同一悲仰。自以为是。悲愍不止。则魔以类入心失定。以起无量颠倒邪念。故必坠也。已入位而不防。沦坠其深。故在想阴中贪求。善巧科下详辩。
△二扬己齐佛。扬己者。高举己灵也。齐佛者。顿同至圣也。又分三。一发端现相。
言其本是勤修警惧心中不觉太甚。无复解慰方便。故至于此。祖师云。大道迂濶。忙作甚么。又云默默自知田地稳。腾腾谁放肚皮憨。又云。放四大莫把捉等。无量方便。皆可忘忧还复正念矣。岂可以多忧为圣哉。
△三示迷必坠。
全同色阴结意。于此十种魔事已成。非但如前方为引发之端。然亦但言魔以类至。而不历言天魔飞精。又魔即暗入本行人心。令其不觉自颠。亦不同于后十。待至后文自见。受阴魔相已竟。
△三想阴魔相。诸阴体相解现二卷。分四。一具示始终。就分为二。一始初未破区宇。又分二。一蹑前受阴尽相。
亡失先心者。以先心本欲辩析万法深本。今因魔摧伏。反以肉身相生最鄙浅事。为化理元。而谓佛三常住果亦不出此。乃至拨无佛境。但执目前。是则初求妙智。终沦至愚。岂非大失其辩析之初心。甚颠倒也。
△五按其言状。
温陵曰。邪定能具五通。本业即宿业也。畜生后报也。此二宿命通也。知肇他心通。诘露眼耳通也。
○彼虽实具五通。诳惑岂肯尽实。如先世妻妾。预变畜生。皆凭威力。诈现非实。特以他心眼耳前知等通不虗故。并其诳惑诈现。亦不敢不信也。重加精苦。如断五味躶四肢等。谤讦虽似言语。犹是状其行事惑人之态也。
△三说邪惑言。
是人皆指贪求本人而言。听法得珠。令其心惑也。魔化衔宝。葢未附人时先现此。而后方附之也。彼人却指被附邪人诱听人。而藏珠者。先以暗埋后对众出之。诱人惊信也。食药食少。而能肥充。皆惑人之事也。
△三邪惑之言。
温陵曰。欲入灭定。以趣空寂也。从空出没等。因其好空。故依詃惑。
○厚味浓也。夫身净肢香。而又便蜜。真可以骇俗惑人。却乃毁戒律。而贱出家。故愚人不敢不遵依不知毁戒等。即可以验其为魔。而神恠何足畏乎。
△三说邪惑言。
△二四禅。温陵曰。自此而上。明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麤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
○前天亦间有禅定。而此界方名禅者。以前结云。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足知自此以上绝无女人。心迹俱离。无所交接。兼无食眠。三欲俱忘。稍涉饥倦即入禅定。出定则饱满精明。是但以禅悦为食为息。稍离麤重身心矣。略分四重。各有本定。故云四禅。详分十八重。但疑亦有同处而区分胜劣为类者。未必十八。皆以上下为次也。至文再详。分二。一正分四禅。就分四。一初禅三天。此三天虽入禅侣。而戒德偏胜。虽显戒偏胜。而后二天略显定慧。至文自见。又二。一示三天别相。又三。一梵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