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四

议曰。此原倒妄之由以显六麤相也。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谓一真法界常住真心本无同异之相。以一念妄动则真如随缘而有生灭遂为不觉成阿赖耶识。由此即有微细三相而六麤兆。则世界众生种种差别之相炳然现于藏识之中。是则本无同异而今有之。法尔齐现故曰炽然。异彼所异下四句从一所字以拣迷中之同异将显六麤之相也。所异即炽然成异。谓无明为能异世界等为所异。今就异中拣有一法不同所异之世界乃虗空也。所谓迷妄有虗空。因世界种种差别之异而立虗空为同以恒一故。以虗空静而世界动动静发明则又立一法为无同无异乃众生也。以众生有色相不同虗空。有知觉不同世界。此则迷中从三细现相而有虗空世界众生之异相。所谓依空立世界。知觉乃众生。此一念圆具故。下文佛自释之也。如是扰乱下明六麤相也。谓一真法界妙圆心中湛然常寂。今既迷妄而有世界众生。于虗空中动静相待扰乱生劳。劳则妄生分别当麤中智相也。劳久则发尘。劳久当相续相也。自相浑浊所谓自心取自心。当执取计名字相也。由是引起尘劳烦恼业起而苦必随之当业系苦相也。盖因动念一所字故于本然清净界中。妄有山河大地有为迁流之相由是而生起也。起为世界下释上迷中同异之所以。谓上所言同异者。以起而动者为世界。一而静者为虗空。则彼无同异恐滥于真乃指之曰真有为法是众生也。此上总明由一迷妄遂有三细六麤以成世界众生业果之相。下示轮回不断之义。故别说三种相续之所因四大互生之所以也。

[□@○]二别示相续分三。

[?︽]发世界相续。

议曰。此明世界相续之因也。初言因明立所以所字当现相指世界众生等。今言世界乃唯识所变之相分。始因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故推觉明之无明以对顽然之虗空而为世界生起之本。以空晦暗中结暗为色。此正结色之始也。以世界乃四大种正儒家所推先天之五行。谓由无明而成四大之世界。则天地以之而位。由四大而为五行。以生成故万物以之而育。然世界即吾人所居之天地非别有一世界也。说者但于经中约文字以作解。从来未有发明于目前者。故因经文乃设问以明之。不但决二氏之疑。而吾徒亦知唯识之旨矣。幸无厌其烦。

问云何而有风轮执持世界耶。

答经云觉明空昧等。谓由迷一真法界妙明真心而为觉明之无明。遂变灵明寂灭之真空而为无知暗昧之顽空。能所相待明暗相倾既久而成妄想。此想鼓动心体积虗成气充满空中遂有风相。如虗室生风又如鼓扇生风也。积想不休而风力愈大。故曰一切世界风力所持。又一切世间境界皆依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此风大种也。(老氏指觉明之无明为道体。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又以空体为虚无大道。指此风相为冲气。故专气致柔。又曰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此老氏之道源也。儒氏以识神为天命之性。指空大为太极。指此风大为混元一气。由一气以生成万物。是皆不知唯识所变也。故太极图黑白相参。然白即觉性。黑即无明。正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为生万法之始以此识有三分。而虚空世界乃相分耳)

问云何世界而以金宝为体耶。

答经云因空生摇等。谓由顽空体中而生摇动妄想之风。返吹藏识体中无知之明觉。一动一静生灭不停相摩相荡摩荡。既久而明体愈坚遂结为色。即成相分无知之外色。故曰结暗为色。彼金宝者乃明觉所成之坚。故宝有光明以得坚觉之性也。由是故有金轮保持国土。此性色为地大种。指体而言故曰金宝。以须弥下地底为金刚际(此儒家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以为生天地之本也。此中空静也。暗幽也。故为阴。摇动也。觉明也。故为阳。故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由动静以成金轮为地大种。即天地初成之始也以动为干体。静为坤体。故形而上者为天。形而下者为地。所谓乾坤成列而易位乎其中矣。斯则阴阳未形而动静刚柔具所谓先天之易也)

问云何而有火光为变化性耶。

答经云坚觉宝成等。谓由前坚觉之宝既成摇明之风既出。二者相对。一刚一柔相摩相荡。故有火光为变化性。此火大种也(此易所言刚柔相摩而成变化。以形而上者在天成象。为日。乃太阳之火精也。形而下者在地成形。为火乃变化性。谓变生为熟。化有为无。且后天五行巽为风为木。故钻木取火。以得先天之性也。此四象中日也)

问云何而有水轮含十方界耶。

答经云宝明生润等。此句文倒。应云火光上蒸宝明生润。谓由火光上𦦨而蒸坚觉之宝。宝被火蒸故生润而水出。故有水轮含十方界也。此句经义极难理会。且宝为地体何以火蒸而为空中雨露之水耶。以金宝为地体须弥山亦名金刚山。大论云。须弥山四宝所成。山顶帝释所居三十二天。是则上界宜乎金刚为地体也。况须弥山形如细腰鼓。是则上界地而覆于下者亦相若。日月行于山腰照临一四天下。足知仰视苍苍而碧色者皆上界宝地之体也。而为下方众生业火所蒸而生润。即空中雨露霜雪之类皆宝所生之水也。是则众生常居宝界之中。而宝中有水岂非水轮含十方界耶(此即易所谓形而上者在天成象。月。太阴之精。为星辰形而下者为江河湖海流注之状。此四象具矣)此前因觉明空昧相待而有风金二大。因风金相摩而有火大因火蒸宝润而有水大。是则因四大而成天地阴阳日月星辰之四象。此正易经所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以为八卦之体。故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此上且说天地生成之相。后方说万物本末之由。以此而推世界从觉明唯识所变皎然不爽。予昔遇一梵宿谓予楞严经谈五行之妙极精。故刻意而推之。吾徒不可不知也。

问云何而有江河湖海洲潬干湿流注之状耶。

答经云火腾水降等。前言乾坤成阴阳既分而天地位矣。由四大种而为后天之五行以生成万物。此火金生水水火生土也。谓由火光上蒸宝明生润。故火光上炎水势下降。交合于半空之中。水火既济阴阳和而生子。故水火俱坚实而成形。其本源湿性流为四大海水。其本源火性遂结成土。大者为洲。小者为潬。故有四大部洲诸小洲等。以是义故水含父之性故海中火光常起。土得母之性故洲潬中江河常注也。以水火乃称性之水火。故在天成象有日月星辰。在地成形。有江河湖海四大部洲之状。故云变化见矣。此交发立坚以水火相敌乃水火既济谓相生也。下水势劣火故有山石草木乃相克以成物也。

问云何而有山川高下不平耶。

答经云水势劣火等。以前水火既济而势相敌故为洲为海。今水火未济水势劣火势不相敌而火上炎遂结为高山巨石。以其受父之性故山石击则成𦦨。得母之性故融则成水。即今石中有火山顶有水石根多润类可见矣。此犹属先天性火但性不相敌故成有形之山石耳。

问云何而有草木之类耶。

答经云土势劣水等。此五行水土生木也。以其受父之气分故林薮遇烧成土也。以其受母之气分故草木遇绞成水也。由觉明空昧二妄而为四大之种。遂成天地日月四大部洲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而一气流行。阴阳错综。五行相生。八卦流变。至六十四。故易卦始于乾坤而终于既济未济也。故曰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也。昔大慧禅师云。楞严世界相续说五行极详。举此示众。但未细分别耳。

[?︽]二明众生相续。

议曰。此明众生相续之因也。明妄非他乃至合离成化等者。盖言四生受形之因而身为苦本也。清净界中本无众生。但因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遂为众生之本。故曰明妄非他觉明为咎。觉明指无明也。因此无明遂形四大之所相。吸揽四大以为身。故使真明之理不能逾越于色身。复取外色所造之六尘而为受用之境。以是因缘故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因色香味触六种妄尘既就则根尘和合而发六识。圆湛之体由是分为见闻觉知。根境识三和合造业为因。而四生之苦果随具。故同业相缠而有胎卵之形。合离成应而有湿化之类。此四生众生始因一念无明而有也。见明色发以至遏蒲昙等者此言投胎之状也。六道升沈不一。此就人道而言。谓众生既造妄业死后得中阴身所谓游魂也。鬼无色身而有五通。眼见最远。以爱染习气必寻所爱之境。极其见而求之。虽数千里外而可爱之境遂现。故曰见明色发。既见其境而识神必趋其所。以明见可爱而想形之。故曰明见想成。当其男女交遘之际而识神守之。若本是男则爱母而憎父。若本是女则爱父而憎母。故曰异见成憎同想成爱。乘其交遘而渴随随之。吸爱涎而流入母胎。而为受形之种子。故曰流爱为种。想揽父母一点精血纳想于中遂执为我。故曰纳想为胎。此入胎受形之始盖从交遘发生也。若其男女之辩又因憎爱吸引同业而有别也。由爱业为因。爱境为缘。而胎中一七日而为羯罗蓝。(此云凝滑)遏蒲昙。(此云疱二七之状)蔽尸。(此云软肉三七之状)健南。(此云坚肉四七之状)钵罗奢。(此云形位谓六根方具五七之状也)上言投胎之所以也。至若胎卵湿化四生之不一者特随其所造之业而应之。所谓当业流转也。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想轻举而情重浊。由想而爱随之故卵为首。附合湿气而生曰湿生。转脱易形曰化生。由情想合离故更相变易。随因感果所有受业逐其飞沈耳。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也。

[?︽]三明业果相续。

议曰。此即事例显真心绝待也。阿难向执因缘自然之见特常情耳。安可以入绝待真心哉。故世尊以演若迷头之事责之曰。即演若迷头之事。若狂性因缘灭时则有自然头之见。但观未狂前何有因缘自然哉。故曰理穷于是。下示本无因缘自然。故双辩其相。谓汝以离诸因缘便为自然者。且如演若头本自然则毕竟自然。又何因缘故怖头狂走则非自然矣。此绝自然也。若自然头以因缘故狂。何以不自然头假因缘而失耶。虽狂而头本不失乃狂怖妄出耳。纵狂而头无变改。何藉因缘耶。此绝因缘也。上辩头不因自然因缘而有得失。足知真性不属因缘自然也。下辩狂。谓不但头不属因缘自然。即狂亦无因缘自然。若狂是自然于未狂之先狂何所潜耶。此狂非自然也。若狂不自然而头本无妄何为狂走。此狂亦非因缘也。足知妄亦不属因缘自然矣。总而言之凡因缘自然之说皆妄计名言习气。但未一悟本头耳。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则因缘自然俱为戏论矣。以此而观。则知天然妙性不属因缘自然明矣。故下合显果海妙绝言思。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者。此但妄缘断而觉性生但是生灭边事。若此灭生俱尽至于无功用道。此虽观智而对待未亡。若有自然则名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犹属生灭边收。又指无生灭者名为自然。岂非妄见耶。智虽泯而理未忘。宗门到此但名法身边事。未是法身向上事。犹如世间调和成味而指非和合者称本然性耳。此非绝待真心也。必若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和合本然。一切俱离。离合俱非至此则观智俱泯。心境两忘。圣凡情尽。迷悟双祛不堕法身。泯同果海。迥出言思。此句方名无戏论法也。前阿难陈悟谓不历僧祗获法身矣。至此又以因缘自然为疑。正是多闻名言习气未忘。岂可以戏论名言取菩提涅槃哉。故如来大慈结责劝修曰。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勤修无以取证。纵汝忆持十二部经祇益戏论耳。且汝多闻乃积劫熏习。何以不免摩登伽难。只须待我神呪令汝解脱耶。是故汝虽历劫忆持不如一日修无漏业。且摩登婬女也。耶输妇人也。祇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而汝丈夫何不勇猛熏修而返留滞于见闻观听之迹耶。

上开三种藏性以为三观之体。末后切劝修持。故下请行。

△二详陈众行以示三观之相分二。

[○@●]初特请行门。

议曰。此下正示生灭之元。先立二决定义为发觉初心也。将示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先示五浊生灭之相。意在即生灭以证无生。即五蕴以证法身也。众生所以迷倒者。良由迷一心而为业识。依见相而为色心。依色心而成五蕴。由是妄分根尘识界。唯以五蕴为生死之本也。今将返妄归真。若离此五蕴身心更无可修之地。故以观五蕴为入道之门。若因地倒还因地起也。前征心辩见以破者破此五蕴身心是妄耳。会归藏性必从五蕴为首也。众生相续则以五蕴为苦本也。故今修行必观五蕴妄相以发轫也。即末后开示阴魔盖由观五蕴不得其妙故堕魔属也。结会总示五蕴边际使知归宿也。此佛出世说法之本意专为打破众生五蕴身心耳。独于此经周备。故使观者必先得其要。则若理若观皆有所归矣。世尊许说之初乃曰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者以最初许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今先诫令于此大定勿生疲倦耳。以此证之则前显理为观体今说行门为观相无疑矣。二决定义谓决定而不可易者。一审因地发心。二审烦恼根本。意谓若生灭入照则当下真常。若烦恼知根则迎刃而解矣。修行之要莫切于此。故令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意使以果地觉为本因心。殆非生灭心可契不生灭。果也。故令照明世间诸生灭法皆可坏相。独虗空不坏者以无作故。此则的指无作妙行为根本也。且不生灭者即圆湛妙明清净真心也。祇因最初一念妄动而为无明。遂形所相而成四大之妄色。因起妄见抟取四大而为身。因此四缠即将圆明妙心分为见闻觉知而成五蕴之众生。譬如清冷之水投之以灰沙尘土浑浊不分。此五蕴秽浊之因从此而有也。

◎三别明生灭。

议曰。上总显五浊生灭之元。下别示五浊生灭之相。然五浊依五蕴而立者。意谓清净界中本无众生。何有劫见烦恼众生命浊等事。只因迷本元明结为色心而为五蕴之众生即浑浊真心故有五种之妄相也。见空相织为劫浊者此约色蕴以明劫浊也。劫者梵语劫波此云时分。长时之称也。且此明依色蕴应云四大相缠。今以空见而言者以迷妄最初有虗空而为色体。乃妄见先所揽者。故因顽空以浑浊真心而成妄见。此见吸取空相久结为色而成色心。由此葢覆真心故约空以明色蕴也。此中相织约义而言但取绵密相缠不分。盖约生灭不停有织成义。非若世之经纬为织也。空见不分者。谓迷。妙空而为顽空则空本徧也。迷妙明而为妄见则见亦徧也。二妄混合而为一故云不分。且空本是真如之实体。见本是圆明之妙觉。今既迷而混为一。正似投灰土于清水。则两失之矣。故但有空而无真体。但有见而无真觉。由此二妄生灭相缠乃有色心故为色蕴之始也。名劫浊者。以清净界中本无有时。今由色心初集之时便为长时之本。故依色蕴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等为见浊者指受蕴为见浊也。此见乃五识执受之妄见也。指四大六根而为见浊者盖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为妄见也。意谓汝之色身本非有也。乃现抟取四大以为体。遂将圆明妙心壅令留碍。分为见闻觉知隔越而不通。且彼四大本无知觉。今壅识心于内。旋无知而令有知。遂执受为我。以无知投于知见之内知觉融贯于无知之中。自相浑浊生灭不停。妄见执此为受用根。以于清净心中妄见有此执受之色根。故依受蕴名为见浊。又汝心中意识诵习等名烦恼浊者此依想蕴而立也。想乃六识之妄想。烦恼性空此妄想本非有也。由汝心中寻常诵习惯熟之往事习气内鼓忽然起念欲有所知所见之境。引起宿习故曰性发知见。随其妄想而所念之尘境即分明形容于妄想心中。此所谓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曰容现六尘。然此妄想缘尘而有。离尘则无实体。离觉则了无自性。以此妄想生灭不停。扰乱于清净心中。故依想蕴名烦恼浊。又汝心中朝夕不停等名众生浊者此依行蕴而立也。谓此众生本非有也。由汝妄想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故念念造业。而善恶业力念念流变于十二类生。以去留生灭为众生本。浑浊真心。故依行蕴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等名命浊者此依识蕴而立也。然此命根本非有也。由汝元一妙圆真心本无同异之相。良由四大壅分识性而为见闻觉知。则众尘隔越故无状异生。性中本为一体故相知。用中六根割据故相背。故同无一定之同。异无各各之异。两失其准。此识连持色心而为命根。同异浑浊相织妄成。故依此识蕴名为命浊。原此五浊于妙圆心中本无所有。但由五蕴生灭浑浊真心故为浊耳。是皆迷妄之源也。故此下约返妄归真以示观行。

[?︽]三示观行之因分三。

◎初明因真果正。

议曰。此示六根优劣也。上云由此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故知众生世界但就正报之身而言。所云世界者世约妄念迁流界约一身而有左右前后故为界也。以一念才兴居然迁流便有三世。方虽有十祇言四方。此三世四方只就一身而观。故曰身中贸迁。以界与世互相交涉所谓织妄相成也。三四四三宛转十二者。谓一念法尔具该三世全徧于一身。不出于左右前后之四方。则每方各有三世此三四以成十二也。其四方全被一念之所融贯则每世皆有四方此四三以成十二也。以此相织故曰宛转。初则一念为一叠但有十二耳。妄念重变前念灭后念续生最极微细。以初起一念无本。即此一念包三世流于四方故成十二。此一叠也。第二叠者即于东方三世每世各有一根本共成三十。则四方合一百二十故曰百。第二叠也。第三叠者就百二十上各各有十则成千二百。此三叠也。此以世涉方其界例此可知。最初一念不立本者以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然生灭妄念微细流注。谓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其实刹那刹那穷劫不尽。今但以三叠而言者。谓约生灭一念法尔迁流具该三世。虽穷劫亦只言三世耳。故就生灭根身以明六根之业用。各各本该一千二百之功能。但约徧不徧处圆不圆根定其力用优劣耳。若眼根见前不能见后约功能不到处则三分阙一只具八百。耳则圆闻十方故全具千二。鼻则约出入息阙于中交亦只八百。舌则宣扬妙理圆满千二。身以离合离则不知亦只八百。意则默容十方三世无不周徧故千二百。此全约功能以论也。六根优劣示于此。众生颠倒于生死之中而不能超越者。但依六根缘尘取境无明发业爱取润生起惑造业结成生死之根故长劫沉沦。今若逆生死流返妄归真。只就此六根门头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地耳。不必舍此别求也。以此六根本是妙明真心中所现之物。故根根尘尘皆可还源。今但就圆根取其易入功用易成。故须选择令于一门深入。果能入一无妄则六知根一时清净矣。

[△@△]三略示妄尽还源分二。

[□@○]初当机疑请。

议曰。此略示妄尽还源也。阿难闻入一无妄六根一时清净之说未悟。故兴此问以启本无一六之谈。因示六妄本源以明所归之地耳。故世尊先审此根为一为六者意显此本元非一六义也。但由无始颠倒于圆湛体中一六义生。故譬虗空参合群器遂名为异。除器观空又说空为一。且虗空岂因器以成同异。同尚强名云何更说是一非一耶。了知此义则六受用根如此而。不可作一六解也。问六根本是妙湛圆明之真心。何以成此六根之妄想耶。答由明暗等下正示初成六根之妄相以示六妄之源也。由明暗等者意显六根本非有也。但由迷妙圆之真心妄成阿赖耶识谓之识精。以因明立所遂有四大之妄尘。由明暗相形以击湛明之真体。因此黏湛而发妄见。见精映色久而取著。故结色成根。而根初成之时乃四大之净色以笼识精。及麤而为浮尘根于外故识精从此流逸而奔于色等尘。此眼根之所以成也。由动静二尘以发耳根。由通塞二尘以发鼻根。由恬变二尘以发舌根。用离合二尘以发身根。由生灭二尘以发意根。皆例如眼根。此六根之所以成也。意根属心无形。而根元亦名清净四大者。谓初由妄见吸取父母之精血而识栖托于中。及五根既就而初结肉团居中名肉团心。故此属四大名浮尘根。而有一窍识精从此以奔法尘乃无明壳最初所结清净四大名胜义根以裹藏识。意根处此杳冥之中故如幽室见。圣人之心有七窍言其虗而明耳。上通示六根生起之妄源。故总结之曰如是六根由彼觉明妄有明明之觉故失彼真精黏妄而发其精光耳。皆以缘尘而有离尘则无体矣。故曰无灭无生了知安寄。初以不知是妄故认无明为主宰爱取为受用故依之而造业也。下示观心。故曰汝今若欲返妄归真。但不循六尘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则本有真心光明一旦发耀。若从一根耀性发明则五黏随脱不随前尘所起知见尽是真光独露耳。由此真明则不循六根之妄但寄根以明疑。由是六根开通互相为用。此所以令汝速证安乐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也。下引不循六根之人岂不信哉。阿难下正示还源。谓今汝诸根若圆拔则内莹发光。如是浮尘根身及器世间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矣。如水成冰冰还成水岂假于外哉。且妄知妄见皆借前尘。今不由前尘不因明而自然开发本有之真见则诸暗相永不能昏矣。所以障蔽妙明者根尘之过也。若根尘既消云何觉明之无明不成圆明之妙觉哉。是知真妄还源总不出六根之外也。

上略显妄尽还源。

[△@△]四密示最初方便分二。

[□@○]初当机重疑断灭分二。

[?︽]初以真疑妄。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四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