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六

议曰。此观音耳根圆证也。于音言观则不用耳闻矣。所师之佛名观音者显法有所本也。从闻思修者谓从闻中思而修之也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等者即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六根顺流奔境故随情造业。今于耳根思修则不缘外境矣。入流者返流也。谓逆彼业流返观闻性。则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而闻性现前。尘境遂空。故曰亡所。且未观闻性之前。以境有动静。则听不出声矣。今观闻性寂然。则境无动静之相。故曰了然不生。是亡前尘也。如是渐增等者。由境寂灭。复增观行。以所闻声尘既无动静则此闻根亦泯。故曰闻所闻尽。此尽内根也。尽闻不住等者此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也。谓根尘双泯为尽闻处。而亦不住尽闻之觉。更增观行。根尘既泯而此观智亦亡。故觉所之觉亦空。此空观智也。空觉极圆等者。谓空观智之空至于极圆之处则空所空之空亦任运而灭。故曰空所空灭。此泯谛理遣重空也。生灭既灭等者明俱空不生也。如此重重遮遣至于无遣。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妙行圆。而三谛一心平等显现。故能忽然超越也。一念顿证故曰忽然。十界依正皆寂灭一心所现影像故曰超越。圆满十方洞然无碍故曰圆明。即前云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故上合诸佛本妙觉心。圆照自心众生无不愿度。故曰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一切众生共一法身。以众生心中之悲仰即诸佛拔苦之觉地。故曰同一悲仰。此二最胜一时获得是所谓圆通超余者也。

[△@○]二别显妙用无方分五。

[□@○]初证同体慈能三十二应。

议曰。文殊奉命将择之初先立一真法界为迷悟之本也。法界一心广大悉备故譬如海普纳百川也。谓此觉性本来湛寂圆通故曰觉海性澄圆。圆湛之觉元来妙明绝诸对待不属悟迷故曰元妙。以元明体中本有大智慧光明徧照法界义故。唯是一真了无能所之相。忽尔妄动于圆明体中遂形所相故曰圆明照生所。所妄既立则生妄能而元明之性失之矣故曰所立照性亡。由无明力覆蔽灵明之妙空变为顽然无知之虗空故曰迷妄有虗空。依此顽空结成四大之幻色故曰依空立世界。由妄澄结而为无情之国土。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故成有情之众生。此虗空世界众生皆因迷妄而有。此言迷真起妄也。虗空虽是广大然于大觉心中如海中之一沤耳。况依空所生之世界岂不渺乎小哉。若沤灭则虗空本无。何况空中之国土又何从而寄耶。故下经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虗空悉皆消殒。何况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故曰况复诸三有。今欲返妄归真固当作如是观也。是则顿悟一心本不假于方便。真实归元之性本无有二。但随根不一各从其便故方便有多门耳。在于圣性无往不通何须拣择。若顺若逆皆为方便。但以初心方便若顺而易入则收功速。若逆而难入则取效迟。故须用拣选以便悟入也。

[△@○]六二十四偈显拣非当机分二。

[?╳]初拣三科分三。

[?(●/(○*○))]初六尘。

[??卍]一优波尼。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六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