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觧】[橘-矛+隹]李曰幻喻三慧体不可得。金刚喻摧坚之能也。温陵曰三十二应者现十法界身圆应群机也。开之有三十二。合惟四圣六凡摄尽群类。
【疏】天台曰二闻字即所观之境。上文初于闻中也。熏修二字即能观之观。上入流中入字也。若亡前尘四节则三昧之次序也。如幻金刚喻耳根法门之力用也。能观中言熏修者。熏谓熏袭修谓修治。盖此法门乃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全性起修则以本觉之性而熏袭乎始觉。全修在性则以始觉之修而修治乎本觉。即熏而修即修而熏皆不异乎闻。故累其言为闻熏闻修。如是而修即为无为亡情绝解一切结惑拟之即销。故称为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前文以妙莲华喻中道。下文则易以佛母。今不云者盖全本为始全始在本闻熏修则中道之义亦已备矣。
【疏】天台曰或问前释二合云二乘无与乐之慈无悲苦之仰故菩萨不与之合。今明由证起用何亦垂应于二乘乎。答曰此明二乘之机犹蕴在于六凡悲阴苦而断集。仰灭乐而修道。是以菩萨应身说法拔其苦而与其乐。终非合之之道也。
○三八部众三初明四部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干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干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明三部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明后部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觧】温陵曰由我不自观音而彼获脱苦。由我知见旋复而彼能不烧。故曰于我身心获无畏德。
【疏】天台曰法华玄义论机应凡有四句。谓显机显应显机冥应冥机显应冥机冥应。前明三十二应身则机应俱显。下明十四无畏则显机冥应。若冥机显应则众生今世虽无扣佛之机。而过去有种冥八识者将熟。而菩萨乘其可度而显应之。若冥机冥应者则今之行人不蒙师教而能力行其善。未闻法要而能洞晓其理。皆内有冥机而外有菩萨冥应使之然也。
【觧】孤山曰熏于妄闻成真闻性。温陵曰一根既圆则六根销复。同于声听无复行碍故如割水吹光也。
【疏】天台曰凡鬼之杀人必俟其有可杀之机而杀之。而菩萨断灭妄想则杀害之机寂。人亦学菩萨而观其音。菩萨乃以观音之智而加诸人。无论其鬼来害人即入诸鬼国不能害矣。众生则因闻发识六根成于有待故刀可断而戈可割。菩萨则返闻闻乎自性熏闻成乎真闻闻果何相哉。久之六根销复同于声之听无形。非惟刀不能坏且将同金刚坚固而不坏。事等割水理等吹光性无摇动。可信也夫。
○五明复法界鬼暗无畏六者闻熏精明明徧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六观听返入枷锁无畏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七徧生慈力劫贼无畏八者灭音圆闻徧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八色所不劫贪欲无畏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众生远离贪欲。
○九根境圆融忿恨无畏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十销尘旋明痴暗无畏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十一福慧具足求男无畏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徧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二领法足慧求女无畏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二令获无畏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三令舍悭食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觧】温陵曰本根清净则一切无著故能令众生舍诸悭著也。求我哀愍者哀愍受之而为施作佛事也。
【疏】天台曰随声分别则为所黏。反闻自性则脱黏内伏。一尘既不受则五尘皆解脱。著尘则有根脱尘则无根。惟无妄根则根如声之无形。古之神通圣人墙壁由之直度者以此。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则一尘不受。惟其不受故能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纳受。此则菩萨以不受而为其受众生应以无施而为其施。庶可以成法供养焉。
○四放光现瑞印可十初光灌佛顶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
○二并灌众会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三无情说法林木池沼皆演法音。
○四宝光交互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五众会获益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六天雨宝华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
○七空成宝色十方虗空成七宝色。
○八山河不现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
○九国土合一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
○十梵呗数奏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觧】温陵曰此人人本来圆通者也。吴兴曰真觉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圆融皆喻寂而常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来照而常寂故曰元妙。此类前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但法喻相参耳。
【疏】天台曰释偈为二。初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初中觉字标起一经所诠常住真心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即四卷中性觉本觉是也。此为一真法界之源故以海而喻之。四河之水以达池为源。达池又以四海为源。故曰海有次德万流之所起故万流之所归故。海有三德水澄清故量周圆故印色像故。今正明体故略其用。以喻性觉照而常寂故曰澄圆。寂而常照故曰圆澄。所谓性觉本妙明本觉必明妙。此即三卷所明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徧法界谓之真如不变之体。文殊深领佛旨先标起见道分中所明理体以为下文修道分中不变随缘之张本。染得其本故可即染而净。净得其本故可随缘施设也。
○二颂酬别请见道而后修道二初简非二初总述意二初明趣理无殊二初颂所归之性无殊归元性无二。
○二明能归之门有异方便有多门。
○二明须简所以二初约诸圣实无差别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二明对机则有优劣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觧】温陵曰。二十五圣同一圆通所谓无二所谓多门。在乎圣性逆顺皆通不容料拣。其如初心迟速异宜故须选择也。孤山曰观音耳根则顺。余圣诸根则逆。盖对此方之机说也。
【疏】天台曰二颂酬别请见道而后修道为二。初简非二显是。初为二初总述意二别简辩。初为二初明趣理无殊二明须简所以。初为二初颂所归之性无殊即归元性无二也。二颂能归之门有异即方便有多门也。归元属理理性何殊。方便随机机宜不等。然理乃不变之性。门乃所随之缘。知不变而随缘则理随于门不二而二。知随缘而不变则门随于理二而不二。如此会得方可修道。二明须简所以二。初约诸圣实无差殊。二明对机则有优劣。初有二义一以人人法殊故非一槩。此约差别言之也。一以佛赴宿根随其宜乐。此约无差言之也。故曰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次亦二义一以末世修行不能择机。一以所赴宜宽一切可入。故曰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下去明第二别简辩为四。初简观六尘。二简观五根。三简观六识。四简观七大。须知诸圣圆通本根有法胜而证劣者。如那律见性洞然是如来前经极所显发而但证四果非证劣乎。有法劣而证胜者。如药王味尘等比见性为甚劣然已深入圆位非证胜乎。是则法门苟胜凡圣而亦与同途。比科甲既高童耆而亦与同籍。若文殊所拣则惟凭一是而槩拣乎百非。虽老宿亦拱手惟命矣。偈凡四句。上二句乃以非而拣非。第三句乃以是而拣非。学者宜略所非而存所是。知耳根法门不啻圆通常三德而已要当与圆觉而埒进也。
【觧】孤山曰口鼻身俱合中知。若将身以合方知句居口鼻上其义方顺。盖语倒耳。吴兴曰此明圆通且寄耳用以显闻性异于五根也。用有时方远近之量。恐未达者谓之无常故有下文明常真实。
【疏】天台曰此下八偈半正明观音所修法门。初二句约人总指。次譬如去约德别示有三。初明圆德二明通德三明常德。通德中为二初明五根不齐之相。二明耳根通之真实。明常德中二初寄声显常。二寄梦显常。初中譬如者比况也诠量也。如虗空无丈尺丈尺显虗空。佛性亦然。余之根尘等法不易诠显德量。文殊乃以耳根易诠显者以比量之。如佛性圆徧寄于耳根。凡夫现量孰能知之。故约晏居静无边际时以动若迩遐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者而诠显之则圆真实者见矣。不独此也。其有通真实者则以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者而诠显之。常真实者以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者而诠显之。故此二字直贯下三。正动树以训风非举扇以类月。故曰比况也诠量也。若夫性之真实圆通如虗空之本非方圆大小者。不以十方不击鼓而不圆。不以隔垣无音响而不通。不以音声性无生灭而不常。昭昭乎心目之间。荡荡乎嗅闻之际。圆则无去来。通则无壅塞。常则无生灭。此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又无乎而不在无乎而不遍。然而圆即通也通即常也。举一即三也言三即一也。如摩尼宝珠即此体而性圆周徧。即此体而莹彻融通。即此体而坚固具宝。以具宝而为之性。以常徧莹彻而为之德。常徧莹彻故真如有不变之体。具足众宝故真如有随缘之用。今文三德则正言其不变。若随染缘则众生日用循声以分别。随净缘则观音果后寻声以救苦。经明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莫非其事。若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观音净用固不必论。至于众生循声分别染用又何甞异圆通常之三德。会事以即理循用而归体变染缘而为净缘又在善体道者革凡以成圣也。
【觧】温陵曰金刚如幻三昧即观音如来所授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也。三世诸佛皆从此出故名佛母。孤山曰将闻等谓将汝循声之妄闻以持诸佛之言教。何不反闻自性以求解脱乎。上闻能闻之智。下闻所观之理。
【疏】天台曰四诲敕当机谛听学行为二。初令生闻慧为二。初敕令谛听。金刚王下三句与五卷叹法体义同而意别。义同中惟以佛母易妙莲华同是赞中道妙止。意别者前是叹通请三止今是叹别请三止。若通别合用此又不同而同也。谛听之语诫听前偈已宣之法亦诫听后偈未宣之法。叹中亦然。如前之三德后之令入流亡所真证灭幻是也。次破其妄闻文有六句似亦照映首卷当机请辞而说。意言向恨无始一向多闻非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乎。未全道力者正以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也。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楞严大定岂有他法哉。秪回汝之妄闻以为真闻即圆融三止也。二佛字上言人下言法。谓佛所说秘密法门皆以自觉转以觉人是佛之佛非汝佛也。若自闻闻方是汝之佛佛。故曰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上闻始觉下闻本觉。始本相契故曰闻闻。此又明指闻性即本觉佛性入流即始觉佛性也。
【觧】吴兴曰上既警其自闻今乃略示修相。先指妄闻非无缘生生必藉因因即声教。当以三慧旋此根境俱令脱粘。所脱既销则能脱之慧复何名状。
【疏】天台曰二令生修慧二。初令入流亡所。先明能诠教体所谓清净在音闻是也。然特能诠而已。若复执筌为鱼非惟不得其鱼亦复不忘其筌。何以故。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故。是以修圆通者初则藉声显闻次则声闻俱脱即能脱者亦亡。此文殊为观音重明入流亡所四节工夫。旋闻与声脱即亡前尘尽内根也。能脱欲谁名即空观智灭谛理也。一根既返源去二示真证灭幻。有法喻合。法中先示一解六亡者。六根之六也。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故一解而六亦解。然六虽解而尚有精明之一在必至于六解一亦亡斯臻其奥矣。
【觧】吴兴曰幻师譬真如。幻作譬随缘。真妄和合变成六根如诸男女。一机即耳根也。应以旋闻声脱为抽。
【疏】天台曰二喻说为二。初四句喻依真起妄幻化不实。次二句喻反妄归真幻成无性。既曰巧幻师之所幻作则非机关木偶若傀儡然实有一物一机之所抽动。正取西天幻师无而化有或男或女其状百出。然所化男女本无有机而机在幻师之术法尔。术法施则诸幻成。术法息则诸幻灭。幻师喻众生也。幻机喻俱生无明也。乃喻众生根尘情虗无实可以生而可以灭。如识精元明能生诸缘即诸幻可生也。见见非见闻闻非闻即诸幻可灭也。前文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正同此意。吴兴谓一机即耳根则法不称喻。喻之一机乃关棙子。以喻合法应是言心。所谓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也。一处成休复亦是言心。经意正明别从耳门而归元以息乎总中之一心。然后可言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也。
【觧】吴兴曰一精明合前幻师。妄为能依真为所依。分成等合文可见。温陵曰想尘识垢应念消亡得妙圆通矣。细惑未尽曰余尘。分证未满曰诸学。惑尽明极即如来矣。孤山曰尘垢等二句登圆初住。余尘等二句从分至极。
【疏】天台曰三合法中分二初合依真起妄。吴兴谓一精明合前幻师。妄为能依真为所依。今为释成应以幻师喻真幻法喻妄。所谓单真不立独妄难成。则精明者识精元明也。二合反妄归真二初正明。一处成休复者随依一根反妄归真也。正以六种根性怡怡和合声应气求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如兄弟之为然。若一处成乎休复则六用皆不能成。复还元真发本明耀故曰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下辩位可知。
○五叹美法胜以寓劝修二初指法正劝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二叹法寓劝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
【觧】温陵曰能旋倒妄反闻自性必资此性成无上道。此圆通法门实効也。
【疏】天台曰五叹美法胜以寓劝修二初指法正劝。旋汝倒闻机此机字与前机字不同。前机通指无明识心此机别指耳根能闻。若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又不同而同也。倒即颠倒。反闻闻自性其机则正。随声以分别其机则倒。倒则性迷于烦恼正则性成无上道。圆通之妙岂他法哉。故云实如是。二叹法寓劝。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二句总标过去等八句别闲。前六句约三世如来以劝修。过去修此者已证佛果。现在修此者亦成真因。则未来修学者能依此法岂不成就菩提乎。后二句约彼我菩萨以劝修。意云而我文殊具足妙德既修此而成。观音菩萨成就大悲亦修此而证。后之学佛欲究竟悲智者可不依此而修乎。又此是微尘佛且约当土者言之以舍通从别故。若以别从通则十方三世诸佛莫不从此一路而超一门而入也。一路涅槃门者如来证涅槃如家。众生入生死如客。流浪生死则门之与路俱无。今将反妄以归真已得还家之捷径。约喻为言非惟门路义殊亦乃路先门后。今约法说则门先而路后。如以耳根为入道之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工夫四节自浅之深生灭既灭寂灭现前非门先而路后乎。及其玄会不独门路义同抑且家客无二。其或不然则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因果相应义在乎此。
【觧】长水曰如来藏即一体三宝具足无漏性功德故。真实心者文殊指已选圆通之心也。温陵曰真实心要如是而已。
【疏】天台曰顶礼如来藏者文殊独归命乎观音所入之法宝也。证法名佛。未满名僧。此为一体三宝约已显者言之也。若约在缠言之耳根空如来藏为佛宝。不空如来藏为法宝。空不空如来藏为僧宝。此二种三宝皆清净坚凝常住不坏不纵不横微妙深绝名无漏不思议。若出缠三宝则请其显加。在缠三宝则请其冥加。又在缠则惟冥而无显。出缠则冥显而随宜。今之行人闻此法门有无疑而乐修精进而弗已皆一体三宝之冥加文殊观音之默祐也。
○三为末世行者明安立道场三初持根本大戒以固基址二初陈请二初经家叙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
○二正陈请二初叙自悟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二请利他二初禀佛修心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己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二述意正请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二宣说三初赞德诫听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大众受旨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三正为宣说二初举三学显戒律为基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柰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觧】温陵曰众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故缠生死。若欲爱干枯则残质不续矣。魔亦多智修禅。为不断婬故不成圣道。带婬修禅必落此类。孤山曰犯四重禁罪在地狱。今以修禅之功且落魔鬼等道。若约未来轮转则应备历三途。
【疏】天台曰云何摄心我名为戒先征起也。良以制分轻重务有本末。若寻常人天及以小乘等戒其所务者末故其所制者轻。非戒之轻。以其能持但论身口不言其心故也。今之所制不特制心无犯且言摄心。此正以定为戒。即入流亡所旋元自归。能如是指则其心不缘色香味触故云摄心。盖戒以防非止恶为义。摄心为戒防莫大焉。苟微此戒焉能生定。三无漏学厥言有由也。是以解释四戒中必云其心不婬不杀等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正以投阴托胎始于一念。故必以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方能不随生死相续焉。如不断婬必落魔道者。论婬为欲界之根本即人天善道鲜不由斯。今之犯婬何堕落如此之甚乎。要知此以二因缘故反致堕落。一以福胜。有多智禅定故。一以见强。广行贪婬为善知识故。因福胜故报宜生天。因见强故牵入魔道。此又见戒俱破之流类也。分三品者见虽相同福有差等也。自谓成无上道者以多智禅定现前也。此又因闻理不谛见道不真未得谓得成增上慢失也。又见戒持犯有四句。一破戒不破见二破见不破戒三见戒俱不破四见戒俱破。如人既破戒已怖畏当来罪愆能生惭愧忏悔改革是破戒而不破见也。有人虽不破戒然不信因果不知罪福天堂地狱一齐刬却是破见而不破戒也。自有坚持禁戒如护明珠又不昧因果深知罪福是见戒俱不破也。又有一等。恣情饮噉肆志婬杀乃云圆顿大乘有何持犯阳不畏于贤达阴不惧乎鬼神是见戒俱破也。破戒而不破见虽堕罪而尚有可原之理。破见而不破戒虽无罪而永无得道之期。若今之言大乘者则见戒俱破。固捺落迦之寿种薜茘多之坚物。云何佛法大海居然宿此死尸。
○二重显二初犯障修证是故阿难若不断婬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二持获菩提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二结显邪正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二杀戒二初辩示持犯二初正明二初宣示损益二初持则不随生死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二犯则必落神道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二嘱诫灭后二初鬼令毁犯二初鬼神诳世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二如来简显二初显正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
○二简邪柰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二汝教坚持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二重显二初犯障圣道二初正责毁犯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二举持结过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觧】温陵曰修禅避罪反乃行杀。塞耳避人反乃高声。是欲隐弥露也。不故蹋不故拔仁慈之至犹及草木况食众生肉邪。
【疏】天台曰草木虽无情以其有森然之生。意在而学佛者尚以慈心及之而不蹋不攀。矧蠢动含灵具有佛性生生之气凛然之不可挠者而必欲杀之乎。
○二持获解脱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二结显邪正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三盗戒二初辩示持犯二初正明二初宣示损益二初持则不随生死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二犯则必落邪道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二嘱诫灭后二初邪徒乱正二初妖邪诳世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二如来简显二初显正斥邪二初显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二斥邪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二示灭罪法二初劝行显益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𦶟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二不为致相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二汝教坚持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二重显二初犯障正定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二持获三昧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二结显邪正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觧】温陵曰衣钵不畜视毁如赞此于利害二途身心俱舍也。身肉骨血与众生共则不私其身不顾其生又舍之至也。行能至此则其心不偷可知矣。阿含称所畜物可以资身进道。萨婆多论许百物各可畜一皆不了义也。
【疏】天台曰准宝云经云凡乞食分为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分与穷乞人一分与诸鬼神一分自食。此取有与无行佛之道者也。又衣钵之余分寸不畜舍贪也。乞食余分施饿众生舍悭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舍慢也。有人捶詈同于称赞舍嗔也。然而自有身舍而心不舍。自有心舍而身不舍。皆非真舍。必使身心二俱捐舍方得名为真舍也。又有舍财而不舍身亦非真舍。要使身财俱舍故曰身肉骨血与众生共。此则财施与心施并行依报与正报俱舍。能用心如是尚何盗戒之不能持哉。或问依报易舍正报难捐。无论今之出家者流即古之高僧依正俱舍能几人乎。答曰此论心而未必论身。若依正俱舍固惟菩萨之能事。今但云与众生共何甞必言其舍。正以高超之士知身傥寄非吾久有。能了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原与众生共者。而以之共则悭贪之念疎而劫盗之情弛矣。
○四妄语戒二初辩示持犯二初正明二初宣示罪障三初标示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二显相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觧】温陵曰我教比丘下牒未得谓得求己尊胜之事而深责也。净名曰直心为道场无虗假故。四仪行住坐卧也。左传噬脐谓终莫能及也。今之自称得上人法者多矣。宜以经言为诫。
【疏】天台曰如来密因其行有三。一自觉即旋假入空如从流以溯源。二觉他即旋空出假如从源而出流。三二觉圆满则或出或入无适而非可。今受佛𠡠。应生世间正旋空以出假以同类化同类则化道易行。略如净藏净眼净德夫人而化妙庄严王是为应生眷属。然虽转彼邪心见佛出家终不宣言我真菩萨。直至今佛方结会古今。可见古人之慎佛密因而不轻言未学也。惟除命终阴有遗付者。如孤山师云非公灼惑众但私示于人耳。南岳之言铁轮天台之示五品功德铠之说偈真观师之屈指即其事焉。然此犹言此生亲证。若文殊普贤之两化为寒山拾得戒师七娘方是应身生此末法也。噬脐乃房相笔受此经时用左传语而润色之。鲁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祈候曰吾甥也止而亭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今亦取喻妄语能销灭佛种后悔无及故曰欲诸成就。
【觧】温陵曰向以迂曲故终莫成就。此能弦直故印其成就也。上明四重戒竟。初标三学而终止四戒者定慧已备前文也。
【疏】天台曰佛说四种律仪备明持犯损益。意言持之则有益犯之则有损。其劝诫之辞可谓谆谆恳切矣。其持之之益总举则因戒而生定因定而发慧以成三无漏学。夫学至于三无漏则能事毕矣。持之之益岂不大乎。别举则其益有六。一者不续生死二者能出尘劳三者不落魔道四者裂爱见网五者得菩提路六者不还宿债。其犯之之损总举则不能成三无漏学。别举则其损亦六。一者能续生死二者尘不可出三者必落魔道四者落爱见坑五者失菩提路六者酬偿宿债。其持之之意则有十。欲成佛道故遵明诲故成清净行故慈与乐故悲拔苦故怖恶道故惧还宿债故皆具佛性故畏失菩提种故虑落爱见坑故。是以能念此意则无戒而不持。不念此意则无戒而不破。然此四戒惟第四妄语其罪极重。如明损益中前之三戒但云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婬杀盗三心不除尘不可出。至妄语戒乃云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又云是一颠迦消灭佛种。盖破前三戒如世间人犯奸婬杀人劫盗罪虽极重不过抵死于一身。若犯谋反大逆则罪必至于复宗灭族。故后重显结罪云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然而好犯此戒者不出两意。一者妄意高大而好为人师故上窃圣贤之名以招徒属之众。二者私欲无厌而好为聚敛故内窃法王之号以来利养之丰。经云求彼礼忏贪利供养一语而两尽之矣。呜呼。世人为不急之谋以罹大罪莫甚于妄语。学佛道者宜慎之哉宜慎之哉。又若推原四喻之意不外乎情理之间去取之当否。如理之所当取者而取之。情之所当去而去之。两者不失其正则佛道可成。若复情理交战于其中。不特理不能胜情抑且以情害理。矧复又有以情作理者则佛道何繇而成乎。如初带婬修禅喻之以蒸砂作饭。饭固理也砂则情矣。今欲蒸之以为饭。岂惟情理交攻亦乃以情作理。此正喻修禅本期作佛因婬故而反落魔道。彼等诸魔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正以热砂而为饭也。又如修禅本期长揖三界以出生死。今乃带杀以修。何异如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呌求人不闻乎。夫隐而使人无闻固理也。果能高栖远遁人自不闻。若求人不闻己自非理。况又高声大叫。况又自塞其耳。愈非理矣。故曰此等名为欲隐弥露。学道亦然。求出世间固其理也。而以带杀修禅。情理相鬪而理为情胜轮回六道相杀相吞相食之不暇。欲出而不能出。是为欲隐而弥露矣。又如修禅本期满足菩提。今乃带盗以修。何异水灌漏巵乎。夫以巵盛水欲求其满固理也。乃凿巵以漏之。不知水来虽复无限而巵之漏去无穷。以无穷之漏待无限之来纵经尘劫终无平复。学道亦然理为情夺。禅定之水无限盗罪之漏无穷。假使修之旷劫秪益酬偿先债。何能满足菩提故曰终无平复。又如修禅本期慧命不绝增长五分法身以绍法王之位。今乃带妄以修。谓言登圣以诳吓前人滥膺恭敬俾情夺于理。断慧命绝成香而自取乎永殒善根悔之无及。何异以刀断多罗木刻人粪为栴檀。又何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戮。如噬脐人欲谁成就乎。四戒中惟妄戒之罪至大故譬喻重沓苦口叮咛者如此。
【觧】温陵曰观音者观世言音圆悟圆应之号也。于音言观者以观智照之不以耳识闻之也。所师之佛亦名观音者因果相符古今一道也。达耳之谓闻。著心之谓思。治习之谓修。三者圆明是名三慧。孤山曰此与法华有殊。彼云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则音在他机也。此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则音属自行也。应知因中自行果上化他二义必备。两经所说各举一边耳。吴兴曰准下文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此亦同于法华释名之意也。但彼为流通本经故偏对他机。今为伸叙昔证故正约自行。教即世音。闻即耳根。皆所观之境也。思修皆能观之观也。然则观由境入境实徧通。而特取音闻者乃逗机之要也。
【疏】长水释要云若约次序。此门应次那律。今最后说者凡有三义。一以圆通义广。正是此方便宜故备显修证之门广化仪之相也。二以庆说相继。意欲观音说后即便庆赞以表正赞观音旁兼余圣。若于那律次说若不庆赞不彰观境最优。若便庆赞后说诸圣应非。故留后说即庆赞正旁自然著矣。三𠡠拣连环。观音说竟便𠡠文殊料简。连绵相接事无断绝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