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者。次下正明三相相因而起也。夫一真之觉。体性虽明。不分能所。故云觉非所明。由影明起觉。能所即分。故云因明立所。
【疏】真觉之体。本有妙明。不逐缘生。非由境起。本来寂照。法界一相。故云觉非所明。因此真明。无明不了。妄执为所。由是一念才起。四惑俱生。本识初相。莫不是此。起信云。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而有于念。又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棃耶识。是此真明。为执所认。而立所明也。此即真如不守自性。为妄所见。便为所相。如前灯光。为眚所见。便成圆影。此名无始住地无明。璎珞经云。四住地前使。无法起故。最极微细。即此所相也。
△〔永明合释〕起因明立所。尽因此复立无同异。(接前文般若无知一段)若因明起照。则随照失宗。此则元因觉明。起照生所。所立照性遂亡。则是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乃是但随能缘之相。覆真唯识性。一向能所相生。如风皷水。波浪相续。澄湛之性。隐而不现。从此迷妄。生虗空之相。复因虗空。成立世界之形。于真空一心。毕竟无同异中。炽然建立。成诸法究竟之异。皆因情想扰乱。劳发世界之尘。迷妄昏沈。引起虗空之界。分世界差别为异。立虗空清净为同。于分别识中。又立无同无异。皆是有为之法。尽成生灭之缘。未洞本心。终成戏论(是永明立因相一科总文。依经文移置于此。宗镜文同)。
([○@║]三广辨三相展转生由二又重生毋科二)。
(◑一立因相。二辨果相。初中二)。
([○@(?∴)]一别示三相三)。
([○@卍]一异相)。
〔永明〕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者。即转相也。异彼动相。故云异彼所异。初之动相。异一真故。此之同相。异动相故。因异立同者。前之初起。名之为动。动必有静。相形而立。故云因异立同。静相似真。故名因相。
【疏】起信名为转相。故云。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转者起也。转前动心。起成能见故。今言异彼所异者。能异即同相。所异即异相。欲异异相。须立同名。前异于真。今异于异。(〔补遗云〕前业与真已自成异。今境界之异。与前不同)待异立同。又麤显故。亦名静相。动静异故。此静待动。非绝待静。故云因异立同(〔海印云〕所异。即炽然成异。谓无明为能异。世界为所异。今就异中。拣有一法。不同所。异之世界。乃虗空也。所谓迷妄有虗空。以恒一故)。
([○@卍]三无同异相)。
【疏】胎卵有情。要因父母同业相感。故云同业相缠。(资中文同)湿化有情。但因自己情想合离。合处湿生。离处化生。不由父母同业相感。故云合离成化。化即生之总名也。皆名变化故(右长水依古释。分判四生)。
(△〔证真云〕合离成化者。四生之总名也。下文云。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是也。右敏师合判四生)。
(△〔孤山云〕同业相缠者。与父母同业。皆起想爱。更相缠缚也。合离成化者。于爱境则合。于僧境则离。由此爱憎。成其变化而托胎也)。
(△右圆师顺下二节单判胎生。上来三解不同。今从苕溪温陵。依古释分判四生为当)。
([?(▽/○)]二就因别辨二)。
(▽一揽尘成种二)。
([?╳]一情想所因)。
【疏】不与而取。故名为盗。今非理食他。即夺其命也。以恶业故。同处一世。令怨对相值。更互詶偿。尽未来际。相夺不止。皆盗为本。
(○〔楞伽第四〕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实叉云〕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转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
(△〔交光云〕如八万释种。遭琉璃诛杀。人知毁骂近缘。不知食鱼远因。此方太平时。恣意杀噉。三五百年。人之享福者。福尽业现。畜之詶报者。杀尽为人。皆带杀冤。遂成杀劫。佛智深远。勅断杀业。乃止杀禁乱之元本也)。
([│/○]二释成)。
【疏】据汝于喻所解。不合更疑如来空觉生山河也。维摩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婬怒痴。若无增上慢。佛说婬怒痴性。即是解脱。是知如梦勤加。空名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凡在断证。当体斯旨。
([○@(?∴)]二约生灭门释二)。
([○@卍]一喻二)。
([?(○/○)]一喻果成)。
【疏】虗空。藏性也。群相。七大也。真元无相。不守自性。随缘现相。故云不拒(〔吴兴云〕譬如来藏。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大发生)。
(△〔温陵云〕虗空非诸相。诸相依空而发。真体非四大。四大擥真而成。先非水火。故不相拒)。
([│/○]二释)。
【疏】此举七事。可喻七大。随义对法可知(〔释要云〕随义对法。当以明对识大。能了别故。暗空大。动风大。清根大。根能照境。体清净故。浊气火大。热气上蒸故。映水大。霾地大)。
(△〔云栖云〕满慈疑诸大性徧。故佛即虗空为喻。日照云屯等七。一切皆空中现相。举一虗空以显藏性。空中不碍诸相。知性中不碍七大。解者泥文分配。斯圭峰所诃。岂识喻焉者也)。
(△〔私谓〕满慈初问。难地水火三大。不相容徧。次问地性障碍。空性虗通。难地空二大。不相容徧。就其问目。已拣去根识二大。故知非通难七大也。如来初举四轮。先答地水火三难。此文答释次难。初譬太虗空不拒群相。中显空明空现。及地水火风。各各发现。结言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色以质碍为义。色即地也。言色空。即言地空。此正答满慈次难地空二性之义也。举色而地在其中。举色与空。而地水火风。亦含具其中。问虽专问地空。元含四大。答虽专答色空亦摄四大。如因陀罗网。映望交互。斯皆随意之语。称性之谈。法此义。则古人分配七相。良为陈迹。不容不埽矣)。
([?(○/○)]二略难喻相三)。
([│/○]一微)。
【疏】此结即离俱无生也。又非日非空显无生处。不异空日。随缘似有(〔私谓〕非空非日。引下文而如来藏。非心非空等。不异空日。引下文即即来藏。即心即空等)。
([○@卍]二指法二)。
([?(○/○)]一相无所指)。
【疏】七相无生。本自寂灭。既称为妄。将何可指。指尚不得。仍使相陵。何异空华。结为空菓。(〔融室云〕以所喻空中明暗等相。观彼四大诸法之自相。一一皆妄。故曰观相元妄)。
([?(○/○)]二性〔无〕不容)。
【疏】七大性真。元如来藏。如来藏中。无水火异。于一妙觉。约何等义。说不相容。犹如虗空。体非群相。说何陵灭(〔熏闻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譬珠非水火。水火从缘。若人以缘而难于性者。非其智也)。
(△〔空印云〕满慈执相难性。今性相双明。若以正眼观水火等相。如空华落影。阳燄翻波。且唤谁作地水火风。而欲诘其相陵灭。岂非空华空菓。若观其本性。性水真火等。元是一真如性。妙觉明心。此中先无质碍润燥等相。既非彼相。何有不相容者耶)。
([○@卍]三合显二)。
([?(○/○)]一正合前文)。
【疏】真妙觉明。合虗空无相也。汝以下。合诸相发挥。汝心分别。有空发明。妙明真心。随现空相。(〔释要云〕汝心既有空相。藏性即随业感。乃现空相)。
(△〔王舜鼎曰〕真觉妙明。不惟四大。即虗空亦其中所现物。故空明则空现)地水火风。于汝心中。各各互发。随心各现。心中俱发。七大俱现。又随人各发。人各见别。多人俱发。俱现一相。(或发地则现地。发水则现水。或尽法界众生。同发空相。则徧法界现空相)此即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所现。有种种相。上文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起信中因熏习镜。现诸境界。亦此意也。
△〔宗镜〕内外四大。地水火风。念念发现。所以经云。或各各发明。若俱发明。各各发明者。汝见圆明。知心欲取。失却本明性空。思想摇动。心生风轮。性爱相续。性感水轮。执心炽盛。金轮则现。求心苦欲。火轮方兴。若俱发明。初起强觉。四大俱现。如人恨忆。嗔则火生。身心动转。以况于风。目中泪盈。则表于水。面发赤相。则表于地(又引佛地经释云。清净法界者。即一心无杂之法界。以法为界。岂有边畔。则一切色中。皆有虗空性。况一切法。皆有安乐性。以隐覆此性故。随所知境。应其情量。现种种境界。若以空明。则有空现。若以色明。则有色现。但随处发明。而随处现。所现种种皆妄心生。相不可得。唯一味真心。湛然不动)。
(△〔交光云〕俱现之相有二。一者同时异处。如吹火者。口中现风。薪中现火。鼓炽同时。口薪异处。二者同时同处。如一恒河。人见水现。鬼见火现也)。
([?(○/○)]二重喻俱现二)。
([│/○]一正喻)。
【疏】一己是影。复现随去。影复现影。何实可据。而欲致难。唯一所明。复现七大。大与所妄。唯一影像。无实可得。故云宛转虗妄(〔孤山云〕同观唯一。知二是虗。各行既二。騐一是妄)。
(○〔合释〕〔宗镜云〕妙觉明心。湛然不动。因业发现。随为色空。周徧法界。众生背其本觉。妄执情尘。随发明处。强说是非。如于虗空体中。定其差别。实谓虗妄颠倒。无理可凭。(宗镜此段通释上下经文故置于此))。
([○@卍]二约义广释二)。
([○@卍]一约体用正释二)。
([?(○/○)]一约迷悟显用二)。
([│/○]二迷成世间相)。
【疏】结所以也。下文云。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虗空。斯则无大小之可拘。非一多之可限。尘毛刹海。俱徧俱纳。以性本然。至果斯显耳。
([○@卍]二约三谛示体三)。
([?(○/○)]一约非相以示真谛)。
【疏】前约真如。不变绝相。此约随缘生灭门。显俗谛也。(〔孤山云〕此约俗谛。示如来藏理。即无而有。十界宛然故也)此即不离一真。随染幻差别。成种种相。非相现相。非名现名。随世建立。不坏假名。故名为即。
([?(○/○)]三约遮炤以明中道)。
【疏】虽知诸法皆妄。犹惑妄有所因。故云余惑未尽。(〔标指〕谓所知障未销)现前诸事。现见之事也。
([○@(?∴)]二别释二)。
([○@卍]一明妄本无因三)。
([?(○/○)]一举事问答二)。
([│/○]一举事)。
【疏】因缘自然。依假建立。菩提真性。众相都亡。恐相滥失。故此再疑。以洗物情(〔私谓〕末伽棃起见。众生罪垢。无因无缘。肇公曰。谓不由行得皆自然耳。以无因无缘。不由修得为自然。亦滥何藉修证之义)。
([?∴]二答释二)。
([○@(?∴)]一正破疑情二)。
([○@卍]一推破三)。
([?(○/○)]一标质所疑)。
【疏】若狂性因缘得除。不狂自然而出。所计不出斯二。故曰理穷于是(〔雪浪云〕谓因缘自然之理。如是而已)。
(△〔融室云〕有狂性因缘之灭。则有不狂性自然之出。若因缘自然俱非。则无有出者灭者。辨至于此。方尽其理)。
([?(○/○)]二就疑㸦破二)。
([│/○]一双破因缘自然二)。
(▽一以因缘破自然)。
【疏】本真不动。妄自强生。说谁因缘。及自然性。若知因缘自然。俱是戏论。分别自亡。真觉自显。斯则正是我说三缘断故。即菩提也(〔吴兴云〕真头本来无妄。亦显妄本无因。是则因缘自然。俱无安立)。
(△〔王舜鼎曰〕本头。即所谓佛顶。人人共有。只为迷头认影。逐影生狂。人若悟达本头。便知无状狂走。有何真实。由是因缘自然。俱成戏论)。
(△〔宗镜云〕若实发明。悟了本头。一灵真性。非动非静。非得非失。非生非灭。非合非离。则知无始已来三界伶俜。六趣狂走。是迷是倒。是妄是虗。皆是情想结成。识心鼓动。则知本觉真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非和非合。非不和合。尽成戏论。俱堕邪思)。
([○@卍]二结示三)。
([?(○/○)]一俱尽灭生显无功用)。
【疏】彼尚女人。一修无漏。便获圣果。如何汝今厌离小乘。志乐大道。而以世间因缘自然戏论名相。而自缠绕。随逐根尘。为境所碍。不能超越。故云尚留视听(〔吴兴云〕观听略举见闻。以摄觉知。即六妄也)。
(○大文明如来藏心第二科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竟)。
(经文则无所明。乾道本云。则无无明。有本云。则无所明。应是古本以则无无明为正也。记以俟考)。
(逐其飞沈。乾道本云。遂其飞沈有本云。逐其飞沈亦如上例)。
(杂于精金。乾道本 有本云。离于精金)。
(如我按指乾道本 有本云。而我按指)。
(肯綮修证。乾道本 有本云。肯綮修证)。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四(之一)
【疏】无余者。无明永尽。二死已亡。究竟之无余也。(〔清凉云〕二乘上有三余。非曰无余。今二种涅槃。无余第一。四涅槃中。无住涅槃。方为第一。今言无余。即佛无住。往昔但有二涅槃。故不言无余耳)。
(△〔补遗云〕小乘烦恼子缚断。名为有余。生死果缚断。名为无余。今此大乘。五住生死究尽。常住真心究显。故云毕获无余涅槃)愿示我等。如来本昔。因地发心。入涅槃道。即真三昧也。故云本发心路。攀缘妄想。无始本有。故云畴昔。如何摄敛。折而伏之。故云入佛知见(〔孤山云〕涅槃圆果也。心路圆因也。举果以请因耳)。
([?∴]二如来广陈修修证二)。
(卍一总告许宣二)。
([○@(?∴)]一开妙修行路)。
【疏】根尘虗妄。为烦恼宅。颠倒沦替。莫不由斯。苟能识其根元。知其结处。则可希冀解棼。庶几降伏耳(〔标指〕发业润生。三细六粗。根尘之本也)。
(△〔温陵云〕无明发业。爱取润生。第六能作。棃耶能受。潜为烦恼根本。发为虗妄根尘。知之乃可降伏。降之乃可取果)。
(△〔海印云〕发业润生。通名烦恼。生死皆由此二而有。此二法元无实体。但依六识妄想为用。于六根门头。缘尘取境。纯是无明用事。以资爱取。故生死结于根尘之中。今欲审知虗妄根尘。何处颠倒。以根尘相交结处。即颠倒处。乃生死结根之所在。下将审择结根。故劝审观也)。
([?∴]三正辨行相四)。
(◑一指事正喻审详)。
【疏】界之体性。依假施设。虽云十方。若以位次。决定明显。东方南北。可为准的。余皆不定(〔融室云〕上下属四方言之。故云不定〔雪浪云〕言中位之中。东看则西。南观成北。故无定方。非指四隅之中也)。
([○@(?∴)]三流变成功)。
【疏】出入中交。共成三分。一分四百。阙于中交。故得八百(〔吴兴云〕鼻中通息出入。前后两不相交)。
(○〔引证〕〔瑜伽二十七〕入息有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间入息。出息亦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间出息。入息者。谓出息无间。内门风转。乃至脐处。中间入息者。谓入息灭已。乃至出息未生。于其中间。在停息处。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中间入息。如入息中间入息。出息中间出息。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谓入息无间。外门风转。始从脐处。乃至面门。或至鼻端。或复出外)。
([○@(?∴)]四舌根)。
【疏】合具违顺。离但舍受。故云不知。(〔补遗云〕离则根境单一。故阙其知。合则根境双触。故知违顺)违顺各四。故得八百。阙于离知。故少四百(〔孤山云〕离中不知。是阙一分。合时能觉。有违有顺。故具二分)。
(△〔温陵云〕离阙一分。合全二分。故云离一合双)。
(△〔桐洲云〕合时俱觉曰双。离但不知曰一)。
([○@(?∴)]六意根)。
【疏】意能徧缘三世三性。世出世法。无不具足。文显易知(〔真际云〕意识独生。徧缘诸法。故曰默容)。
(△〔中川云〕意根了境。通于三世。具现比二量。又忆识诵习。中惯力强。故能默容十方三世等)。
(○四令拣圆根修证二)。
([?∴]一正劝令拣四)。
([○@(?∴)]一总劝详择)。
【疏】具彰六根功德浅深。随汝自意。审详选择。欲于一根。得入三昧。我当为汝。显发开明。令得增进。无上圣道(〔吴兴云〕此指六根妄明功德。全是真明本性所具。由真具故。所以妄具)。
(△〔融室云〕六根本由粘妄所成。故云六湛)。
([○@(?∴)]四须拣所以)。
【疏】初三句。结前互破。后二句。显无一六。根体元无。何一六有乎。(〔孤山云〕非一终六。用中相背故。非六终一。姓中相知故。而此六一。同异失准。并是虗妄)。
([○@(?∴)]三释成一六俱妄二)。
([○@卍]一释成)。
【疏】太虗。如来藏也。群器。六尘也。异空。六根也。法界藏体。非一非六。由尘发知。成六根异。尘若不缘。根无所偶。六既不立。一亦不成。尚非同异之名。岂安六一之相(〔吴兴云〕群器喻六根。异空如见精等)。
(△〔融室云〕空为圆湛。器即诸根。空交参合于群器。说名差异之空。湛随黏应于六根。现为生灭之湛。除器观空为一。离根言湛是同。空之同异。在器。不在于空。湛之六一。在根。不在于湛。空本无同不同。况非是一非一。湛岂有一有六。根归一六亦非。因喻了法。故云亦复如是)。
(△〔海印云〕虗空参合群器。遂名为异。除器观空。又说为一。虗空岂因形器以成同异。同尚强名。况说是一非一)。
(△〔蕅益云〕浮根四尘如器根中之性。如器中空也)。
([○@║]二广明根结之由)。
(△〔温陵云〕一六既无。而现有六根者。由粘湛妄发耳。故原其妄发之源以示之)。
([○@(?∴)]文二。一别明六)。
([○@卍]一眼根)。
【疏】听精。即妄觉也。既动静互相击发。动真成妄。失真湛性。遂发听精。卷彼声影。结影成根。声性虗散。故须卷摄以成听义。既卷成根。还如卷叶。(〔融室云〕舒听精以映声。遂卷所听声以成根也)。
(△〔俱舍云〕耳根极微。居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桦皮)。
(△〔瑜伽云〕数数于此。声至于闻。故翻为耳。是能闻义)。
([○@(?∴)]三鼻根)。
【疏】通塞相发。觉明映香。于妙圆湛。结成鼻处。香气上腾。根垂下取。如双垂爪(〔俱舍云〕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此初三根。横作行度。处无高下。如冠华鬘〔翻译云〕或云鼻如盛针筒)。
(△〔瑜伽云〕数由此故。能齅于香。故名为鼻。是能齅义)。
([○@(?∴)]四舌根)。
【疏】恬变交参。妄真黏合。心境相结。揽以成根。约所依相。如初偃月(〔融室云〕纹缚众昧。以成根故。如初生月。偃仆相故)。
(△〔熏闻云〕有味为变。无味为恬。恬。静也。恬变二种。皆能发于觉了之性。是故对根。相待而示。通塞离合。例此可知)。
(△〔俱舍云〕舌根极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当舌形中。(显宗云传说舌中。)如毛端量。非为舌根极微所遍〔翻译云〕或云。舌如偃月刀)。
(△〔瑜伽云〕能除饥渴。数发言论。表彰呼召。故名为舌。是能甞义)。
([○@(?∴)]五身根)。
【疏】由境有根。如风起浪。境风不息。识浪奚穷。故离尘境。无根识耳(〔标指〕离于六境。何有六根)。
(△〔温陵云〕了知。即意用也)。
(△〔紫柏云〕根尘是所黏。识是能黏。譬如眼识。不能自生。必由明暗二尘引起。才有此识。若无前尘。识无所有。有前尘。则有识有妄识。则六根次第应用。一点差错不得。皆是情识分蔀也)。
([○@║]三正丁入一之门)。
【疏】如来说有湛精圆常。洎今所推。唯是断灭。明言难有。考实则无。若此相违。真实何在。岂不同于儿戏之论耶(〔温陵云〕复揣六用。疑若断灭。而反以佛说湛常。为不诚而近乎戏论。不得为真实语者)。
(△〔涅槃〕高贵德王白佛。如来诚实。云何发是虗妄之言。按德王责虗妄言。阿难诃真实语。皆所谓直心詶我所问。理应如是)。
([?∴]二如来为断二)。
([○@(?∴)]一斥迷许说)。
【疏】分别见妄。能所强生。为颠倒因。(前云颠倒之处)迷常执断。名为真倒。(〔私谓〕真倒现前。犹云真药现前也)今以现事。验令知悉。无执断灭。故云当除汝疑。
([○@(?∴)]二约事广明二)。
([○@卍]一约声尘显其倒情二)。
([?(○/○)]一问答二)。
([│/○]一约根问答二)。
([?(▽/○)]一问答有无)。
【疏】形命虽迁。真常不动。妄识尚在。况乎闻性。随汝迁谢(〔吴兴云〕复恐谓寐虽不昧。死岂不灭。故重示耳)。
(△〔合解〕现今重睡熟眠。与死何异。睡去不来。即名为死。身形不觉。根识已离。仿佛形销。即同命谢。真性历然。不随销灭。寤寐騐真。形消騐在。观河喻常。岂不然乎)。
([│/○]三结斥迷倒不循妙常)。
(经文虗妄灭生伏还元觉古本世本并同定本伏字作复标云作伏者非谬妄如此)。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四(之二)
(○长水判经。第一大科显如来藏心之二。从此下尽本卷中如何自欺尚留〔视〕听)。
(○今谦益判经。从此去至第六卷文殊说偈竟。为经次分之一)。
(○蹑上显如来藏心大科。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为大文下之第二大科。次下以致。请许宣答释三科为承起科。以初答藏性生相。次答大性俱徧。为大科下。第一子科。藏性科中。以一正答所疑。二别答违妨为第二子科初中。又以初破满慈能所执见。次正显迷真起妄之由。为重起母科。又以通明妄觉托真之相。广辨三相展转生由。为重起子科)。
([○@║]又以一立因相。二辨果相。为别起母科。次下因明三相。果明四轮子母细科。以次生起。以结答一科为齐其次答大性科。至答满慈庆喜别难二科方竟。今初文有三)。
([?∴]一致请三)。
(卍一总述未了三)。
([○@(?∴)]一展敬伸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