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牒前二决定义。审详烦恼根本(〔泐潭标指〕备引二决定义中。应当审详烦恼根本。乃至汝观世间解结之人等文)。
(△〔温陵云〕前第二义文云。不见所结。云何知解。故此牒而请也〔私谓〕第二义门。确指第二决定义。圆月环三师之解是也。阿难已知六根是结。今所请根元正是俱生无明。生死结根也。以虽得六销。犹未亡一故)【疏】前疑因果同异。今疑根尘结解。故云第二义门。然根起之由。前虽广示。而不的指何处为结。结解之义。尚未辨明。欲期指陈。皎然可识。故引前文佛所举义。以况己迷也。诸无明者。谓全界无明也。总摄一切二障见思。故名为诸(〔孤山云〕同体无明。品数至多。又迷境不一。故曰诸〔温陵云〕诸无明。通根本枝末也。按枝末无明。对根本无明得名。见思以无明为根本故。界内惑。对界外得名。见思为界内。尘沙无明为界外)始自迷真。随逐有情。生灭不离。故上文云。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故云俱灭俱生也。(〔孤山云〕生灭去来。常在妄中。故曰俱)初果有学。虽未断思。已名破烦恼障。得人空证。而全未破所知障。法执犹存。故云犹隔日疟(疟病隔日而发。通惑除。如安日。别惑在。如发日。涅槃哀叹品二乘白佛。亦举此喻)。
(△〔二楞云〕此即前文根中积生无始虗习。亦名俱生无明。隔日疟。谓说时似悟。对境还迷。楞伽谓之鼠毒发)。
(卍二请示结解)。
【疏】上半颂。颂前根尘相发。相见无性。犹如交芦。(〔孤山云〕中间。谓根境二法。体中无性)。
(△〔空印云〕根尘无性。如交芦并立。去一即倒。根尘既妄。中间识性。安有实体。言中间即具三法矣)下半颂。颂前缚脱无二也。六道凡夫。业惑所系不得自在。故名为缚三乘贤圣。断惑证理。不随业系。故名为解。此则皆由六根迷悟所致。更非别岐。故无二路(〔吴兴云〕欲明解结。泛举所因。所因者六根也)。
(△〔温陵云〕颂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疏】由前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阿难疑意。前文既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斯则结无前后。解亦不伦。六根若亡。一觉应显。云何复云。解结因次。六解一亡。故云心犹未明等。
(卍二举事广明三)。
([○@(?∴)]一且明结之因起二)。
([○@卍]一举事二)。
([?(○/○)]一问答结名二)。
([│/○]一绾巾问结二)。
([?(▽/○)]一绾巾初问)。
【疏】涅槃僧。僧里衣也。(唐言裙。连接裙幅也)僧伽黎。大衣也。劫波云时分。巾是彼天所奉献故(〔兴福云〕劫波罗天即髑髅天。四天王太子奉如来巾。或曰。时分天。即夜摩天也)。
([?(▽/○)]二再结再问)。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疏】迷心执境。毕竟成异。故下文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吴兴云〕同谓如来藏性。一真之性。理本无差。如巾体也。异谓众生分别。六用之精。派成根境。如巾结也。二法由来。未曾改易。故皆言毕竟)。
(○〔引证〕〔宗镜云〕如自证分。起见相二分。更执二分为我法。如结巾成兔。手巾是有。喻自证分。结手巾为兔头。手巾上本无兔头。今结出之。是故名无。如自证上本无见相二分。由不证实故。似二分起。是故名无。如所结手巾为兔头。已是一重假。更结出一耳。又是一重假)。
([○@(?∴)]二正示六解一亡二)。
([○@卍]一就事问答)。
【疏】意明空有二边。既不能解。当须中道正观。照无始结根。非有非无。不异而异。见全无明之法性。断全法性之无明。不断而断。非证而证。方得解成。
〔宗镜古释〕左右偏掣。况有见无见。当于结心。即正明中道。昧真空而有无见起。执根尘而一六义生。谛了自心。解缚俱泯。(〔吴兴云〕左右偏掣。喻观二边。皆不能破。根本无明。凡夫外道。以断常为二边。二乘菩萨。以空有为二边。虽曰伏断。犹存中结。知见立知。即名为结。观知中道。是为结心。结不离心。解之则一。知不异道。亡之则中)。
(△〔温陵云〕前文明所结惑业之理。上文明能结狂妄之心。欲解狂劳。当解狂心。偏掣左右。喻依偏权之教。不知真要也〔云栖云〕旧解指中道为结心。前后文都无此意。温陵依上文狂劳颠倒。指狂心为结心。良是今谓古释指空有为两边。岳师指知见为两边。空有知见非虗妄狂心乎。中道正观非当解结心乎。诸解自可会通。不应取舍)。
(○〔引证〕〔广博严净经云〕自在世导师。不可说而说。能空中作结。即空而解之。释曰。心有所结。心空即解。若无于心。无结无解)。
([?(○/○)]二正示因缘二)。
([│/○]一显今说意)。
【疏】上文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乃至汝今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故云选择。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是故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卍]二明次第二)。
([?(○/○)]一就事问答)。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五(之一)
【疏】从悟得名也。真善妙色。即毕竟空。相尽性显。悟如来藏。周徧法界。故曰密圆。成于无学(〔补遗云〕先叙昔证。成无学道。在小也。色尘既尽去。叙圆通)。
(△〔熏闻云〕九想成时。得慧解脱。于诸色相。发明无漏。故曰妙色妙圆。按岳师不许昔小今大。判下诸声闻。多是小乘观。实有灭空之义。诸菩萨所悟。亦应有历别圆融之异。今以开显为宗。槩从刊削)。
([?(▽/○)]三结詶所问)。
【疏】观香悟道。得童真位。名为童子。(〔会玄记云〕言童子。表初入佛法故。亦显非童真行。不能入故。经中呼文殊善财等。诸大菩萨为童子者。即非稚齿)观有为相不的言香。如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
([│/○]二依教修观三)。
([?(▽/○)]一标观境)。
【疏】木空烟火。以理推穷。非香生处。既来无因。去复何往。以何为香。而馨我鼻。此则观察香无生也。
〔资中〕非木等者。观性空也(〔熏闻云〕言性空。必推四性。当以木为自。烟火为他。和合为共。空为无因。此似衍门观幻有即空之相)。
([?╳]二观益)。
【疏】香既无生。复何分别。故云意销。分别不有。能所俱亡。真觉不动。湛然常徧。尘垢既销。圆明妙净。故号香严(〔交光云〕发明无漏。达炽然香体。即如来藏心。香严以妙香庄严法身也)。
([?(▽/○)]三重释成)。
【疏】相尽归如。真香妙发。一念不辨。即登无学(〔标指〕妙香密圆者。性香清净也)。
(△〔吴兴云〕前云香严童子。则从菩萨受称。今云得阿罗汉葢叙往昔所证。如月光童子。初得小果。复于佛所。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三结酬所问)。
【疏】堪任补处。绍继佛种。令不断故。名法王子。五百梵天。是彼徒属。未详缘起。叙昔为毉。能疗众疾。尝药知味。分别性用。对治不差。昔既妙辩味尘。今亦因此发悟。
(○〔引证〕〔观药王经云〕过去有佛。号琉璃光。有比丘名曰藏。宣布正法。有长者名星宿光。闻说法故。将呵黎勒诸药。奉日藏大众。愿我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立名药王。弟名电光明。以醍醐上妙之药供养。立名药上)。
(△〔悲华云〕愿贤劫一千佛已。我皆供养。诸佛入灭。我皆起塔。劫尽苦世。我皆救护。刀兵疾疫。作大毉王。然后作佛。宝藏佛言。今日字汝。为大净药王。在后作佛。即楼至如来)。
(△〔十二门论云〕大乘者。普贤文殊大人之所乘也。药王以苦行乘乘。观音以三昧乘乘。佛嘱累已。大事功毕。故为乘乘之人)。
([│/○]二获现悟二)。
([?(▽/○)]一正陈悟旨)。
【疏】室利罗。云如来体骨。(或云设利罗。此云骨身。亦云灵骨。通名舍利。光明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最上福田)然灯涂金。皆是身金光耀之因。累劫皆尔。非止一佛。故得然也。
([?(▽/○)]三由因感果)。
【疏】金刚三昧。所发之用。同佛见用。故云精真洞然。见十方也。
(○〔净名经云〕阿那律答梵王。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智论云〕阿泥卢豆。色界四大造色。半头清净。是天眼。佛天眼。四大造色。徧头清净。是为差别)。
(△〔法苑珠林云〕依如来教。修得天眼。重复思惟。便得罗汉。凡得罗汉。皆有三眼。(肉眼天眼慧眼)三眼视者。恐肉眼乱天眼。争功精麤。以杂眼故。专用天眼。观大千界。精麤悉覩。故言天眼第一)。
(△〔翻译集云〕净名疏。引首楞严半头天眼。神悟云。齐眉上半。如琉璃明彻。此违首楞明前不明后。南屏云。前之半头。见大千界。但见于前。不见于后。则违净名疏。那律修得四大清净造色。半头天眼。从头上半。皆是见色。今约而通之。净名疏以头上为半者。乃示天眼之体也。天眼以报得者。在肉眼中。以修得者。在肉眼外。既在眼外。则发半头之色。虽半头净。及其视物。但见前矣。所以首楞约用说焉。然声闻所发。天眼半头。与佛全头。优劣硕异。佛能见一切佛土。那律但见大千。二乘虽有天眼。作意欲见千界。乃至大千。净名云。佛得真天眼。常住三昧。不以二相见诸国土。又肇公云。二乘在定则见。不在定则不见。如来未甞不定。未甞不见。故常在三昧也。荆溪云。若约那律。失眼出观。但同世人。坏眼不见。(那律有倩诸比丘缝三衣缘)若那律天眼。与大梵王有四异。一报修异。如上说。二总别异。净名疏云。梵王是总相见。见不分明。那律及诸罗汉。皆别相见。见则了了。三自他异。梵王报得。于自住处见。余方不见。那律以修根本得。五种四禅。八色清净。发真天眼。随所至处。皆见三千。四通明异。梵王天眼。是通非明。罗汉天眼。是通是明)。
([│/○]三结酬所问)。
【疏】观此尝味之根。不自体生。不他物生。各犹无生。共岂能有。缘中不得。非缘亦无。了味之知。竟从何有。一根既尔。诸根亦然。由是应念。得超诸漏(〔孤山云〕非体。舌也。非物。味也)。
([?(▽/○)]二叙观益)。
〔资中〕初以单空。空于诸相。故云诸相入非。次以重空。空于空相。故云非所非尽。无亦尽也。(疏文同)。
(△〔合解云〕此云旋法。单结意根。乃意根之法。百法论皆名法也。若作法根。则滥前迦叶)。
(△〔合释〕〔吴兴云〕空生身子满慈。所叙昔因。权实甄分。须明二义。若据旷劫无碍。曾获无漏由方等般若。弹诃洮汰。显闻圆教。既涉开权。故彰实证。即同法华真罗汉也。若约内闷。且权就解。以声闻人宿命。能知八万劫事。虽云在胎知空。犹然未断结使。蒙佛开发。方成无学。沇师亦以石室见佛身。释兹空义。近人偏执。岂曰通方〔补遗云〕三人叙昔。乃是垂迹之小。不同鹿园。直且在小也。既叙圆通。皆为本地。即陈如等。含容小乘。同为同体权耳)。
(○已上五人依根证入毕)。
([○@卍]三循识循源证六)。
([?(○/○)]一舍利弗三)。
([│/○]一叙宿悟)。
【疏】心见清净。谓眼识发智。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根本元由。斯则得世俗智。分别诸法。名为法眼(〔二楞云〕一见则通者。谓眼识照了前境。不劳意识。起念比量。正显宿生。眼识明利也)。
([│/○]二明今悟二)。
([?(▽/○)]一获慧眼)。
【疏】孙陀罗难陀。此云艶喜。兼妻得名。是佛亲弟。(〔翻译〕孙陀罗。此翻好爱。亦端正。妻名也。或云孙陀罗利。此云善妙。难陀云欢喜己号也。简放牛难陀。故标其妻。慈恩两名。共翻艶喜)。
(△〔杂宝藏经云〕佛入城乞食。到弟孙难陀舍。难陀与妇作粧。香涂眉间。欲出看佛。妇言。汝看如来。使我额上粧未干。便还入家。难陀取钵。盛食奉佛。佛不为取。过与阿难。阿难言。汝从谁得钵。还与本处。于是持钵诣佛。勅令剃发。难陀握拳语剃者。忽持刀临阎浮王顶。他日佛出。次当守房。即逃走去。于路值佛。将还精舍。与说法。一七日即成罗汉。缘多不具述〔功德论云〕舍利弗有二相。目连七相。阿难二十相。难陀三十相。难陀金色。阿难银色。衣服光耀。金缕履屣。执琉璃钵。入城乞食。自除如来。余无能及者)前槃特观出入息。即约鼻根。今约观识。缘鼻端白。以驻其心。令不散乱。条然有别(〔孤山云〕以多散乱。且以事相止心。为入道方便也。按禅波罗蜜云。五处系心。各系缘止。即顶上鼻柱等)。
([│/○]二依教修行二)。
([?(▽/○)]一明观行)。
【疏】无生空慧。既已现前。诸息不生。纯是智慧。慧光明照。一切皆如。世界众生。无非圆妙。由斯漏尽。当得菩提(〔标指〕观行成就。一时空净。合本觉妙明也)。
(△〔温陵云〕及乎漏尽。无复烦恼。内莹发光。故出入息化为光明)。
(△〔熏闻云〕由观鼻识。似发十六特胜禅也。此禅与六妙门。横竖浅深之异耳。始从知息出入。乃至观于弃舍。摄四念处。能见三界九地。所证境界。故云圆洞世界等。又能于地地中。以照观了破四颠倒。发真无漏。故云心开漏尽等。亦可是通明之相。禅门备焉。记即印成。当犹是也。菩提云。如前文得亲印记。若作授记当来。得佛果菩提者。即二酥密记。或醍醐显记)。
([│/○]三结答所问)。
【疏】非今一佛。所说法门。河沙佛所。闻秘密法。我皆为众。宣说无畏。言微妙者。以言辞譬喻方便。随顺机感也(〔大疏云〕非器不传曰秘。隐奥难知曰密)。
(△〔吴兴云〕始阿含。终般若。故云乃至大品中。转教诸菩萨摩诃般若。即其相也)。
([│/○]二明现证)。
【疏】持戒修身。禁防尘染。观身实相。尘自不生。能分别心。依何所有。是故身心。通达自在(〔孤山云〕次第执心者。由持戒清净。故发定慧也。定持心。则止散。慧持心则照。昏故曰心得通达)。
(△〔补遗云〕下文先持声闻四弃。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今云次第执心。指大乘戒。直制心地。以为圆通也。按苕溪引据下文。谓执心非约定慧。所叙正言其小。故竹庵拣之)。
(△〔中川云〕依身有识。故先从执身。次第执心)。
([?(○/○)]六目干连二)。
([│/○]一遇缘闻教)。
【疏】前闻因缘深义。即由因缘。深达实相。实相无相。身心寂灭。由是开悟。名大通达(〔文句云〕观于一心。歘有一切心。观一切心。歘无诸心。心无有无。通至实相。即神通观也)。
(△〔智论云〕舍利弗目连。俱到佛所。佛遥见二人。告诸比丘。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佛言。善来比丘。即时须发自落。法服著身。衣钵具足。受成就戒。增一云。我弟子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大目连第一)。
([?(▽/○)]二因悟得通)。
【疏】谓由开悟。分别不生。意识不起。即是以湛旋其虗妄灭生。伏还元觉。湛性既深。心光宣发。神通大用。由此现前。能游十方。无碍自在(〔孤山云〕六神通中。唯漏尽是内证。余五皆属外用)。
(△〔法华文句云〕约教论神通者。依四禅十四变化。依观练熏修十一切无漏事禅。能作十八变。即初教中神通。依空起慧。以空慧心。修诸神通。即通教中神通。次第依三谛习得神通展转深入。过于二乘。即别教神通。依于实相不以二相见诸佛土。从真起应。不动真际。徧十法界。是圆教神通。本迹者。本住真际首楞严定。能于一念徧应十方。种种示现。施作佛事。以慈悲故。迹为五味神通。引令入极)。
(△〔私谓〕目连神通。广如经论。如云。欲知佛声音远近。飞过西方。恒河沙土。彼人惊恠。谓人头虫。彼佛言。东方无量佛土。释尊神足第一弟子。寻声到此。此则十方如来。叹我神力也)。
([│/○]二结酬重指)。
【疏】旋湛即定。心光即慧。由定发慧。神用无边。如水澄清。万象斯现(〔温陵云〕旋湛者。旋意识而归妙湛也)。
(△〔寂音云〕神通皆以意缘。如净名入三昧。亦须作念。然念是生灭。故神通有失获。圆觉云。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故须积久。乃能发光。宝志初唯习定。定久忽获神通。夫定习之久。非旋湛发光乎)。
(△〔私谓〕宗镜引净名疏云。三摩提数对目连是定数偏利。修此定进道故。诸声闻中。禅定第一。夫不曰神通第一而曰禅定第一。正此经湛发光之旨也。故曰。身子目连。为左右弟子者。通因定生。即是定慧一双又曰。本住真际。首楞严定。是知佛不许调达得通。而天台以三摩提数。对目连者。义在乎此)。
(○已上六人依识悟入竟)。
([○@卍]四复大同本证七)。
([?(○/○)]一火头金刚三)。
([│/○]一遇佛闻教)。
【疏】煖触即空。故云无碍性火妙发。故曰流通。内凝外现。故生宝𦦨(〔交光云〕火光三昧。能现外相。佛陀入火光定其室如焚。发智慧火𦶟烦恼薪。故能生宝燄也)。
(△〔王舜鼎曰〕此性火真空。性空真火之的证也。下六圣倣此)。
([?(○/○)]二持地菩萨二)。
([│/○]一遇佛受教二)。
([?(▽/○)]一历值诸佛具修福乐)。
【疏】勤身苦己。利益多众。经无量佛。作无畏施。福因广也。市垣曰阛。市门曰阓。(〔标指〕半治道路。即地性入圆通也)。
(△〔法华文句云〕宝云经云。菩萨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间地。一者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种子所依。七生众宝。八生众药。九风不动。十师子吼不能惊。菩萨亦尔)。
([?(▽/○)]二别值毗舍亲承开示)。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疏】月是太阴。能生于水。与所值佛。皆由所习而得其称(〔温陵云〕水性圆明。故号月光。修习水精。谓观水精性也)。
(○〔释文〕宋刻别本。作修习水观)。
([│/○]二依教修观二)。
([?(▽/○)]一备陈修行二)。
(▽一正成水想二)。
([?╳]一正作想)。
【疏】水想成时。但得无我。犹执水相。全是于身。未亡法见。故未无身(〔资中云〕此定果色。随心所变。如十徧处。入定则有。出定则无)。
(△〔手鉴云〕前身中水。与外香水无差别者。作此观时。所见皆水。即定果色。随心所徧。正同十徧处定。十者。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皆从所观境徧满得名。行相如法界次第)。
(△〔温陵云〕但见其水。谓专于一观。未融四大。故未得无身)。
(△〔蕅益云〕初成此观。已破见思。此即以观水三昧而为其身。不同凡夫。有我身见也)。
(▽二因观值缘四)。
([?╳]一入观值缘)。
【疏】初作假想。虽见其水。与香水海。等无差别。但自心见。非通他人。今定力转胜。果色亦胜。乃通他见。即实定果也。不同十徧处想。成自见耳(〔孤山云〕定力增胜。能令外见)。
(○〔引证〕张无尽云。汉州緜竹县。有水观和上故迹。与此相同。宋高僧传系曰。东夏自六祖已来。多谈禅理。少谈禅行。南岳思师。乘戒俱急。是以学者。騐诸行果。其入火光三昧者。处胎经中以禅定摄意。入火界三昧。刹土洞然。愚夫谓是遭焚。若入水界三昧。愚夫见谓为水。投物其中。菩萨心如虗空。不觉触娆者。此非二乘所能究尽也)。
([?╳]二出观如病)。
【疏】我于下七句。标所观境。(〔吴兴云〕界为方位。故安立。世为迁流。故动时。时即过现未也。动止。谓行住坐卧四仪。动念。心虑生灭也)。
(△〔讲录云〕观界安立。风力执持故。观世动时风力运转故。观身动止。风力系摄故。观心动念。境风鼓动心海。成识浪故。皆由一念妄动。摇明风出。故云诸动无二)我时下。正观察也。即世界身心。皆由风动。风自何生。而动诸物。即不动时。去至何所。风既无从。物成妄动。故见十方。一切众生。狂自鼓閙。同一虗妄。本无所因(〔标指〕观行中。了此群动性。无去无来。自是众生。背觉合尘。迷头认影)。
([?(▽/○)]二观成获益)。
【疏】初修此观。已得对治。知世名利。有无厚薄。皆我自己唯识所变。不从他来。由此驰求。顿尔皆失(〔标指〕以唯识三昧。了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二观成得道二)。
([?(▽/○)]一证唯心)。
【疏】既能亲证真唯识理。依正净秽。皆唯心现。故无量佛。从识性流。今得补佛。亦我识变。非由他也。
〔宗镜〕十方如来皆是我心中流出者。古释云。如海上沤。各各不同时。由差别心观。即有彼此。但水体是一。即知一佛出现时。即一切佛出现。离自他相故。但众生有处。十方如来。为种种身而助化之。非独如来含于一义。一切众生。亦是我流出。
(△〔又宗镜云〕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即唯识实性。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为识体)。
(△〔吴兴云〕从法身识性。流出报应无量佛身。识性之言。乃庵摩罗(按宗镜明识性即如来藏苕溪指庵摩罗则迂))。
(△〔空印云〕识性。即是实性唯识。乃真如法身。依于法性。现报化身大圆镜智。现自受用身。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成所作智。现变化身。虽依智现。其种在识故)。
(△〔桐洲云〕诸佛皆证唯识。故云流出)。
(△〔教乘云〕补处者止此一生。次补佛位。即等觉菩萨也。什公云。弥勒既绍尊位。又当于此土而成佛。章安曰。实处补位。辅应化佛。示历五味。又且从权〔手鉴云〕一生补处有二义。一约化相。有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中一生。三下降一生。二约实报。谓于四种变易中。唯有末后一种。名无有生死一位所系也。如上生疏说)。
(○〔引证〕〔宗镜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谓毗卢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从四智流出四如来。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法界清净智。即自当毗卢遮那如来。此三十七尊。各有种子。皆是本师智用流出。与华严经中海印顿现。大意同也)。
([│/○]三重指结酬)。
【疏】如母忆子。佛也。若子逃逝。生也。虽忆何为。不会遇也(〔吴兴云〕前云逢不逢等。此云虽忆何为。纵得逢见。不蒙法利。与逃逝无异。如智论言。舍卫九亿家。三亿眼见佛。三亿耳闻不见。三亿不闻不见)。
(▽二合念佛二)。
([?╳]一提喻贴合)。
【疏】初提喻。若众下。贴合。不假下。得益(〔补遗云〕一心门。忆佛也。理一心门。念佛也)。
(○〔引证〕〔普贤观经云〕尔时行者。闻普贤说。忆持不忘。其心渐利。普贤教其忆念十方诸佛。渐以心眼见东方佛身黄金色。端严微妙。见一佛已。复见一佛。如是渐渐徧见东方一切诸佛。心想利故。徧见十方一切诸佛)。
(△〔宗镜云〕无量寿经云。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海生。又云。心内辨正八。和合为莲华体。此华本来无生。即是菩提心。心华自然。开能见佛)。
([?╳]二寄喻重显)。
【疏】染香有香气。念佛得见佛。因果相称。谁谓不然(〔温陵云〕染香则袭香。念佛则见佛。故以念佛妙熏名。香光庄严)。
(△〔论云〕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
([│/○]二修习获证)。
(修习水观。乾道绍兴及各本并同。惟长水本作水精)。
(遭违害鬼。会解云。应作为害。是夜叉鬼王名。乃身子过去之怨也)。
(合十方佛。传一妙心。乾道本。一本云令十方佛)。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五(之二)
(○蹑上卷别破疑情科之二)。
([○@│]二解结同体疑二)。
([?∴]一阿难伸请二)。
(卍一迷已犹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