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戒是正顺解脱之本。依因此戒。得有定慧。故知三昧。戒为先容。此之重禁。虽约身口。一一治心。既与定慧相应。色香味触。无非实相。岂有魔事。恼乱行者。
(△〔圆觉疏云〕戒品虽多。统为三聚。一摄律仪。二摄善根。三摄众生。律仪戒者。谓十无尽。(菩萨十重)取要而言。即唯四重。(杀盗婬妄)此四清净。则一切枝叶不生。钞云。虽十戒皆是业道。就障圣道。此四偏增。故出家戒。偏制之也。今欲修无漏观智。以戒定为前导。故疏重指出四戒。声闻戒中。余四篇六聚。皆为防护此四。故云枝叶不生)。
(△〔熏闻云〕四弃如根本。十三僧残等如枝叶。前约破戒。坏其善根。喻如以刀断多罗木。今约持戒。灭其恶本。故云不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即僧残等业行之体。亦摄四弃前后方便。然贪嗔痴俱生之惑。非定心无以伏断。此中且就余篇俱者言之。葢止其麤相也。成论云。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应知三障。皆名为贼。持戒所捉。正在业报。兼于烦恼耳)。
([○@卍]二劝诵神呪)。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婬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位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疏】登伽宿有淫疾。今得离欲。是断业烦恼障。现为婬女。今得无学。是转报障。无心修行。遇此神呪。尚得圣果。况复志求无上觉道。决定修行。呪力加持。有何艰险而不至哉(按登伽宿世因缘。具小乘摩邓女诸经)。
([○@卍]四略示持方二)。
([?(○/○)]一示行仪)。
【疏】我居佛世。蒙佛亲示。现今开悟。已知修证。必至无学。末法学人。必加功行。建立道场。有何方法。令其轨则(〔海印云〕入道修行。第一要身心平等。次要心境一如。以造业因境为助缘。故须问轨则也)。
(卍二答释二)。
([○@卍]一示结坛方法二)。
([?(○/○)]一坛场基量)。
【疏】雪山牛乳。纯是醍醐。所有茹退。最为香洁。但和一味旃檀。即可涂地。苟无此者。即取深土。别加众香。十味和合以涂场地。
○〔通释表法〕(〔温陵云〕法王法言。即事即理。法不孤起。事无居设。如华严一字法门。书海墨而不尽。五位行相。即世谛以彰明。凡所设施。必有取像。则此坛场用度。无非表法也)。
(△〔私谓〕环师依方山华严新论。广明表法。诸余解者。图说繁芿。今所以备举弗削者。良为末法学人。有欲建立道场。访求轨则。此文胪列。可以按藉而从事。其有能会华严法界。依经入观者。则坛场表法一色一香。无非因陀罗网法门也)。
(△〔止观第三〕道场。即清净境界也。香涂。即无上尸罗也〔无尽曰〕中央正色之土。和以十香。结为坛场。外相香洁如此。况受戒之人乎。此佛之轨则也)。
○〔雪山白牛〕(〔涅槃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私谓〕醍醐喻佛性。此云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明其食忍草。得佛性也)。
(△〔荆公云〕水性劣火。结为高山。山。土也。土。信也。雪山广大。香草清水所生。譬大信心。大力白牛纯白无杂。虽有大力。随顺众生。譬大乘佛性。肥腻香草。譬妙善。清水。譬净智。粪譬遗余。旃檀除热脑风肿。臂能除苦恼净善。大乘佛性。依广大信心。以净智妙善。资养成就。其遗余尚非麤秽可和合除苦恼净善与众生。严成寂灭场地)。
(△〔合论云〕粪遗余者。微细余习也。和合旃檀。将以清凉热恼余习。而荡除其欲粪也)。
○〔穿土和香〕(〔荆公云〕平原譬起信者。平等广心。土有五色。以黄为正譬中道正信。但能以平等广心。起中道正信。依此诸土。发清净行。为入佛性方便。亦足严场地。细罗为粉。合土成泥。则以甚微细智。合中道正信也)。
(△〔合论云〕其牛臭秽。不堪涂地。未有广大信根也。未起信根。则当发起之。平原。广大信心也此心立。则当集诸功德。以戒定慧五分法身之香熏成之)。
(△〔温陵云〕原为平土。中。信也。泥地表真因。穿地皮。则未净也。五。数之中。黄。色之中。取中中净信也。上信大根。有不可得。次取中中信心。若狂慧破戒。无闻比丘。自谓已得上人法。则臭秽不堪涂地者也)。
(△〔法数云〕穿地五尺。透徧五阴浊蕴)。
〔十香〕(〔私谓〕此经十香法华药王菩萨所服有其四。旃檀薰陆沉水胶香也。兜楼婆亦药王所服此经以煎水浴炭。华严鬻香长者有其五。白檀治热熏陆治病香也。如沈檀等。生欢喜香也。牛头旃檀。灭烦恼香也。其增烦恼香如兰麝等。则道场不用也。所以必用诸香者。香是离秽之名。而有宣芬散馥腾馨之用。天人费氏白宣律师。人中臭气。上熏于空。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付护法。佛尚与人同止。诸天不敢不来。故佛法中。香为佛事也。今经先列诸香名者。清凉云。知世诸香。以表法香。谓以戒定慧慈悲等香。熏修生善。灭恶习故。差别行也。次言和合罗粉者。清凉云。亦知调合者。融通行也。以金刚杵碎之。实相般若波罗蜜调和。令纯杂无碍。悲智圆融成回向故。涂地者。即涂香也。以性净水和之。饰法身故为粉者。即末香也。以金刚智碎。令无实故。烧香者。调以智火。发挥万行。普周徧故。王介甫及洪觉范。并以十香譬十度。十波罗蜜法香。今重以华严第五回向。施香十度配之。上旃檀为三昧香。一铢〔间〕四十里。为施香。白胶能除身恶气。去疮𤺋。为戒香熏陆能止痛。为忍香。青木能寤魇寐。为精进香。郁金除心气毒蛊鬼疰及臭为定香零陵能止精明目。为慧香。甘松能和合众香。除腹胀下气。为法香。鸡舌可入诸香。令人身香。为德香沈水能沈至水底。如沈檀等。称器界行施。生欢喜香为菩提香。是亦解脱香苏合杀鬼精物。除邪通神明。为清净白法妙香。亦是解脱知见香)。
(○〔十香辨名〕〔旃檀〕释氏会要。此翻与乐。即白檀也。竺法真云。出外国罗山。有白檀树。此经用以泥地。非法华海岸旃檀。六铢价直娑婆世界者也〔沈水〕异物志云。出日南。欲取。斫树著地。积久朽烂。其心至坚者。入水则沈〔苏合〕续汉书。出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或曰。苏合国人采之。笮其汁为膏。以滓卖贾客〔薰陆〕南方草木状云。出大秦国。海边大树。生于沙中。盛夏树胶流涉流上。采取卖之〔郁金〕说文云。郁鬯。百草之华。远人所贡芳物。郁人筑而煑之。和酒以降神也〔白胶〕本草。商雒间多有。树如白杨。实大如鸟卵。即枫香脂〔青木〕南方记。出天笃国。南州异物志。是草根。状如甘草。出交州〔甘松〕出凉州诸山〔零陵〕南越志。一名鷰草。又名薰草。出零陵山谷。叶如罗勒〔鸡舌〕异物志。出在薄洲。云是草萎。可含香口。即丁香也)。
○〔方圆坛法〕【疏】八角之坛。方圆应量。除地为之。仍无级数。即今墠也。(除。埽也。郑云。封土曰坛。除地曰墠。国语曰。坛之所除地曰场。起土。即封土也)。
(△〔吴兴云〕上言场地。可如其墠。今既名坛。必须起土。先除地为场。后别取黄土和香。于其场上。以泥涂起。令成坛相。此在室中。以安供具)坛虽八角。上下为十。以应圆数。以下文有。悬镜相对。上下交光。一一镜中。现十方佛。以表一身即十身。十身即一身。重重无尽。互相显现。互相容受。即表证藏心。不思议境界之相也。下文十方诸佛。一时俱现。镜光交处。是此相耳。
(△〔无尽云〕丈六以表法身)。
(△〔中川云〕除地为场封土为坛。理圆事方。表圆融行布不碍也。坛有八角。方圆丈六。表四果四向。由十六心见道也。此坛取数葢依阿阇棃法。大教王经云。四法十六法。八法并十二。阿阇棃事业彼等成就法。所谓表法者经云。信解心为线。称分量所作。以智慧絣量。住三业观想。十二时量作。四方与四隅。四门四楼阁。谓结坛有佛菩萨等法。及喝姹等法。各有时量之数。彼经云。阿阇棃者。一依其教。即前净戒僧为师者是)。
([?(○/○)]二供养法式二)。
([│/○]一列供具二)。
([?(▽/○)]一长时供具)。
【疏】诸佛菩萨。不食此食。为令福增示现而食。令修行者。福慧具足。速得圆满。如佛受纯陀最后供养。令其具足檀波罗蜜。此亦如是。故须供养。
○〔通释表法〕○〔坛心莲华〕(〔海印云〕大槩以莲华表因心。镜表智体。香表观行等〔温陵云〕坛心莲华。中道妙行也。莲华实同体。染净同源。因果同时。表妙行一致也。用金银铜木者。金银百炼不变。铜刚象义。木覆象仁。妙行云为。会于中道也)。
(△〔法数云〕四华。喻四智开敷之华)。
(△〔私谓〕璎珞十轮。喻位。铁信铜住。银行金向。今表金银铜三。而拣铁位。或可以喻登地也)。
○〔华华钵水〕(〔合论云〕能容受法喜禅悦之味。故言钵。温陵云。钵为应器。表随量应物也〔法数云〕钵表圆收一器)。
(△〔孤山云〕八月露水。得阴气之正〔论云〕水中随安所有华叶者。随其种性而圆发之〔温陵云〕水中华叶。即仁覆之行。随泽应物。阴利潜化之表也)。
(△〔融室云〕坛心华中。钵盛露水。表十方华藏世界。诸香水海。建立无别。以此小坛。供养诸佛。如钵水映现。空性无边。表空如来藏也)。
○〔安镜烧香〕(〔温陵云〕圆镜。大圆镜智也。各安四方围绕华钵。智行相依。随方妙应也。镜外。即正智之外。方便建立。使邪正相摄。熏习融化也)。
(△〔海印云〕十六器。表十六行。各各十六。妙行互具〔论曰〕以容受法喜禅悦之器。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之炉。故曰间华铺设等。入此道场。先明解脱知见。故曰纯烧〔泥〕水。无令见火〔温陵云〕返德藏用。伏减觉观。烧五分知见香。令烦恼不现行也)。
○〔奉佛菩萨〕(〔温陵云〕取乳苏等。长时供具。表以禅悦法味。献二尊也。权教许开乳酪。实教遮禁。今复取享奉者。表融权实之法喜。随行施设。故各各围绕也〔论曰〕乳得酪。酪出生酥。言乳又言纯酥。自麤以至妙也)。
([?(▽/○)]二随时供物)。
○〔通释表法〕(〔温陵云〕四外悬旛。外行严饰也。室中四列。自性四依也)。
(△〔止观云〕圆坛。即实相不动地也。缯旛。即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端。幡坛不相离。即动出不动出不相离也)。
(△〔无尽云〕华表七净华。因华以严果德。旛者。翻六根为六神通也)。
○〔敷设形像〕(〔应法师云〕卢舍那或云卢祐那。亦言卢折那。皆译云照。谓徧照也。以报身净色。徧周法界故。又日月灯光。徧周一切处。亦名卢舍那。其义是也)。
(△〔海印云〕卢舍那为法界主。余十方及菩萨为伴。表主伴重重也)。
(△〔温陵云〕卢舍那等寂场真主。释迦弥勒。现在当来真主。阿閦居东。弥陀居西。智悲真主。诸大变化观音形像。上同下合真主。金刚藏常领金刚。护持呪人。伏魔断障真主。帝释梵王。是此界主。最初请转法轮之首。余部皆有力外护。意取远诸魔事〔论云〕梵王不犯欲尘。乌摩化伏婬火。故道场安位。列于五佛二菩萨之次也)。
(○〔次明蓝地迦等〕)。
(△〔荆公云〕陀罗尼集经。坛场法。有蓝毗迦。军荼利座。孔雀明王经。蓝毗迦。罗刹也。有大神力。具大光明。即蓝地迦也。或云。青面金刚。苏悉地经。有忿奴军荼利菩萨。从执金刚问法。又陀罗尼集经。有金刚军。荼利菩萨。今军荼利。当是此菩萨。一字佛顶轮王经。有毗俱胝菩萨又毗卢遮那神变经曰。右边毗俱胝。手垂数。珠鬘。三目持发髻。尊形犹皓素。圆光色无比。今毗俱胝。当是此菩萨。频那夜迦。障碍神也。苏悉地经云。一切魔族。频那夜迦。旧云。频那是猪头。夜迦是象鼻。二使者名)。
(△〔吴兴云〕西域当阳面东。所取左右。右尊而左𢍉。如智论舍利弗目连。右面左面弟子。今时敷置或可从宜耳)。
【疏】魔障既离。复承显加。修三摩提。速得成就。故令身心明净。如琉璃也(〔吴兴云〕此观行净。或六根净)。
(△〔中川云〕交光则生佛智照。摩顶则感应显被。即于此中。修三摩地。身心明净。德合涅槃。奢摩他之体显矣)。
([│/○]三示不成)。
【疏】授记则与乐。除难则拔苦。承事供养。为法王子。即绍继法王。令佛种不断也(〔标指〕此呪心显深般若。能证菩提。能度一切苦厄。能㸦为主伴)。
(△〔通释〕呪心总持一切善恶诸法。故佛必持之以受记记人。未成正果者。自凡入圣。初入分果。未成正觉故。为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是离怖畏之尊胜幢。故佛必依之以救苦济𠨬。随顺觉性。是从心满愿之如意珠。故佛必随之以徧供恒沙圣贤)。
(○〔引证〕〔别行钞云〕八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洲。五盲聋喑哑。六佛前佛后(新译法前法后)七世智辨聪。八长寿天。此八名难者。以不堪受教。难入佛法中故。教中说有四轮。能摧八难。第一愿生中国轮。但如法持戒用心。求生中国。若得生已。即便摧地狱等五难也。第四种诸善根轮。能摧生盲生聋等。诸根不具难)。
(△〔涅槃云〕八苦。八五阴盛苦。谓五阴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即盛大之义。前四生老病死诸苦聚集。故名五阴盛苦。经云。何名为五阴盛苦。生苦乃至求不得苦。名为五阴盛苦。此则八苦。前七为别。后一为总)。
(△〔灌顶经云〕大横有九。小横无数。一横病。二横有口舌。三横遭县官。四身无福戒。横为鬼神之所得便。五横为劫贼剥脱。六横为水火漂焚。七横为杂类禽兽所噉。八横为冤仇符书餍祷。邪神先亡牵引。九有病不治。听信妖师。杀种种畜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鬼神。请乞福祚。信邪倒见。死入地狱。是名九横)。
([○@卍]三摄亲示灭付法相)。
【疏】四饭诸子。及余眷属。皆得出家。证小闻大。不惊不怖。由摄受力。成佛示灭。付嘱未来。无非呪功矣(〔智论云〕是陀罗尼。持菩萨。不令入二乘故。譬如慈父爱子。子欲堕坑。持令不堕)。
(△〔通释〕呪心是成佛亲因。诸佛行化。则能摄受。普入如来藏。故呪心是菩提涅槃。诸佛诵习。则能证入。始终示现。不离此故。呪心是无尽大明灯。诸佛流传。则能付嘱当来。心灯相续故)。
([○@(?∴)]二指示功能)。
(〔私谓〕净名中。佛告阿难。我若广说三佛陀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此与今经。说神呪秘密功能。恒沙不尽之义同也)。
([○@│]二劝众生受持三)。
([○@(?∴)]一总劝受持)。
【疏】诸恶毒鬼。世间难事。不能侵凌。令得正受者。以威被神灵。慈心摄护。令其获益。故领深恩。常加守护(〔定林云〕正受。亦名正定。正定中所受境界。谓之正受。异于无明所缘境故。圆觉云。三昧正受)。
(△〔熏闻云〕应法师云。厌鬼名。眠内不祥。伏合人心曰厌。蛊谓蛊行毒也。正法华经有蛊狐。旧维摩经有妖蛊。梵网有生金银毒)。
([?(○/○)]二能生诸智)。
【疏】虽不作福。受持力故。佛与之福。既与同生。仍禀教行。则何福而不集乎(经首喻惑业苦三。连持不断。亦云如恶叉聚)。
(△〔华严阿僧祇品〕百二十大数。阿僧祇。当一百三。不可说不可说。当一百十九。大论云。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天人中能知笇数者。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
([?(○/○)]五众行成就)。
(支提。云可供养处。又翻灵庙。熏闻云。有舍利曰塔。无曰支提。阿含有四支提。谓佛生处。得道。转法轮。入灭。脱阇。资中云。梵语翻幢。月公云。阇训都字。脱阇。即城台高显处也)。
([?(○/○)]十年丰障消)。
【疏】八大恶星。谓金木水火。土罗计彗。虽有善宿。变即为灾(〔熏闻云〕九执跃。除日月。取计都为八。孔雀经云。日月及荧惑。辰岁并太白。镇及罗喉彗。此皆名执跃)。
(△〔无尽云〕诸恶。非凶恶之恶。乃成恶之恶也。天象各禀四大五行留碍而不圆通。非若佛具慈悲。有违其性。则灾应之。以类相感。如不仁则木伐之。不礼则火伐之。不义则金伐之也)。
(△〔私谓〕天官书。凡诸星宿。皆以五星为主。五星多伤逆违错。如荧惑法使行无常。以舍命国。为饥为兵。彗孛搀枪。所指各有灾变。皆恶星也。而各依五行本精为主。则所谓大恶星也。或言二十八宿。天之恒星。不应目为恶星。今以昴宿推之。昴为先首。常行虗空。历四天下。常作善事。北方昴宿之占。七宿黄。则兵大起。一星亡。为兵丧。大而数。尽动。胡兵大起。则亦未可定为吉曜也。准大集经。佛言。过去天仙。分布安置。诸宿跃辰。摄护国土。养育众生。于四方中。各有所主。故知遵奉佛勅。保持人土。盖列宿本愿如是。众生业种深厚。感召乖错。恶煞劫运。相梃而起。列宿虽恒作好事。无如之何。佛令诵持心呪。除减灾祲。不但弘护众生。亦符顺列宿之本愿也。经言二十八宿。统于十二宫辰。十二宫神。即十二大菩萨。慈悲教化。现为龙为马等身。则诸灾变恶星。殆亦逆行示现教化众生。用以惊怖其昏梦。而忏袚其业苦也。然则古之君相。彗孛见象。不事禳祷。而用修德消弭者。其亦冥符佛法者与)。
(○〔释文〕由旬。正言逾缮那。此无正翻。是轮王巡守一停之舍。数有大小。或四十里。或二十里。诸经论中。多用小数)。
([○@(?∴)]三结示益相二)。
([○@卍]一除烦恼)。
(〔标指〕天神地祇。尽三界内。悉皆发愿。此三界唯心也〔私谓〕上来所举神鬼精祇。已尽欲色三界矣。此无色界天则超色界也。言风神王。则舜若多神。举空界也)。
(△〔海印云〕华严列海众四十。同生一。异生三十九。皆毗卢遮那。海印三昧。威神所现。各得如来一种三昧。以为法界所统故。今此呪心。乃法界心印。凡所在处。诸神守护。正如大将兵符。符到令行。自然守护)。
([?(○/○)]六藏王众二)。
([│/○]一述化意)。
(鸠槃荼古本荼亦作茶。荼茶二字。同除加切。翻译云。鸠槃荼。亦云盘查。亦云俱槃茶。即此鬼名。应是茶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七(之一)
(○长水科大文第四示地位堦差。尽第八卷中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大文第四示地位堦差下。分二大。科。一叙迷真起妄为立位因。即明众生世界颠倒。类生差别等文。二明反妄归真辨地位相。即三渐次。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等文。次下即结经文。古人判此。为第二正说分竟)。
(○【疏】示地位阶差者。既解通行备。内德毕充。复假密言。外助道力。内外相济。岂徒然哉。必序堦位耳。然位有因果。惑有麤细。智有明昧。断有浅深。证有分满。用有优劣。苟昧斯旨。非真修行。堕增上慢。以我教中。随进德修业。胜劣不同。故历五十七位。渐入渐深。不同外道天魔。都无位次。若不预辨。涉进乖源。既昧断证。错认少得。便以为足。如第四禅寡闻比丘。妄认生谤。堕阿鼻狱。事非轻小。故须明示。免招大过。文二)。
([?∴]一阿难请问二)。
(卍一述益)。
【疏】刳。犹空也。空其身心诸杂念虑。谛受法义也(〔桐洲云〕因中望果。名为悬示。指五十五位。为正修行路)。
(卍二正为分别二)。
([○@●]一迷真起妄为立位之本。从此去尽卷末十二种类【疏】然地位之兴。本因迷悟。妄迷真起。本性即虗。故有断分。断即成悟。悟有浅深。故成堦降。堦降既分。名位斯别。若不迷真。焉有斯位。故须叙也。文三)。
([○@(?∴)]一总显迷悟二)。
([○@卍]一显一真)。
【疏】虗妄影像。似有如无。信忆则灵。绝信则否(〔冥枢云〕世界二法相涉。体无实形。名罔象虗无。如影而已〔补遗云〕操心不实。故曰罔象。影附于人。曰影颠倒)。
〔资中〕蹈迹附影之类。皆从忆想所生。(〔温陵云〕虗妄失真。邪著影像。无所托阴。从忆想生。于罔象中。潜结貌状〔冥枢云〕暗想忆成。故名潜结。但由想成。故名有想羯南)论因。或如外道凡夫。祠祷神明。存形立影。终身奉事。志慕灵通。精灵响附。因果相酬。故生其类(〔定林云〕鬼神精灵。无实状也。故名罔象。但有想念。故名为忆。有想羯南者。有想羯南。有羯南也。然但是想)。
(○〔释文〕罔象。犹云彷像。不正之貌。庄子。水有罔象。国语。木石之怪曰罔象)。
(▽八痴类)。
(〔吴兴云〕金刚般若。四生乃至非想。皆通三界。今十二类现文。唯无色羯南。似通上界。其十一种。悉是欲界之相耳。应知下文。广谈七趣。秪由此中说相未周。前后相承。方见经旨)。
(△〔补遗云〕十二类生。先言世界虗妄等。以众生业性多著境界感生。成于颠倒。如初感外虗妄动。则受飞沈动类等也。上文众生颠倒。其文颇略。受生之相皆由外感。故详列十二类生。别明世界颠倒。变化众生之相。以成其文)。
(有想相羯南。一作有有想羯南。非非有色相成色羯南。一作非有色想有色羯南)。
(非无色相。一作非无色想)。
(非有想相成想羯南。一作非有想有想羯南)。
(非无想相无想羯南。一作非无想无想羯南)。
(已上一作。皆温陵本)。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七(之二)
(○蹑前离魔业行大文生起母科)。
([○@●]二他力离魔。此为障重者。助之以呪力也。文二)。
([?∴]一述意略明四)。
([○@卍]一总结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