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众生妄心。无始熏习。业苦种子。如恒河沙。何啻十二八万四千。故一一类。获具十二。于妙圆中。皆是狂劳虗妄华相(〔标指〕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故一念妄动。诸相具足)。
(△〔孤山云〕各具。即互具也。以一一类心。妄种皆足。一则现起名事造。余则冥伏名理具。以妄本无体。元是真心。是故妄具。元是真具。具无其相。一切皆空也〔补遗云〕准止观事理二造。今此各各具十二类。事造也。于事造中。众生实造。三世业果各具者。各造也。所谓变造。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正显变造之相貌也。然此事具。并由理具。故云真净明心具足等)。
(卍二生后渐次法)。
【疏】由前超后也。清禁既圆。观行仍就。于六尘境。已知虗幻。终不信任。随流奔逸。妄有取著(〔合解云〕现业乃现行业果。即六根分别六尘。第二决定义。言逆彼无始织妄业流也)。
(△〔清凉云〕勤习守心。不犯尘境。名不放逸。是修习相。涅槃云。不放逸根。深固难拔。因不放逸。一切善根。皆得增长)。
【疏】从此第三渐次。随起何行。随行附义。以立位名。不离前来密圆净妙。境智行也(〔海印云〕三渐次中。已证无生。五十五位。从此建立。故云即获无生法忍。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台家柏庭月曰〕凡明入位。必论用观破惑。今曰返流旋一。六用不行。则观莫妙于是真修妙观。又令带事兼修。故有除正因。刳正性等言。无非圆观也。既而曰。获无生忍。非破无明。其能至是。夫行为能阶。位为所涉。未始前后也。经言获无生忍。又曰安立圣位。此并据行成而言。以文相不可并陈。故先行而后位。此后始正明位始终耳。今所明位。与一家教门异者三。干慧本是通位。今立为圆位初心也。四善根本三藏内凡位。今立为妙圆加行也。等觉一生。即入妙觉。今言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也。通理论之。初立干慧者。约外凡位齐。非此无以入信位也。次设加行者。以入地为方便也。金刚心中。犹有干慧地者。等觉后心。既曰入重玄门。倒修凡事。则金刚心中。始获干慧。正是重玄门也。况一家明位。以经论异文。尚有借位之义。未始定论也。又曰。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者。以行显位也。亦是以位明行之极)。
(△〔雪浪云〕三渐次之文。不应如台家。分配观行相似等位。随所发行。安立圣位。谓从无生灭发行。即修进干慧信住等住。乃至等妙。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也)。
(△〔无尽云〕断杀盗婬。修三渐次。六尘旋元获无生忍。欲干慧发。有其地矣。则十信已去乃至二觉。随行而证)。
([○@●]【疏】二明地位差别。夫论地位者。皆是诸佛菩萨。亲证境界。约伏断次第。发真妙用。功力浅深。以立位次。起信约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以分地前地上。及究竟位。华严经。智度论。约入大海。辨功用浅深。但迟速有异。分根性利钝。如涉长途。非无里数。诸大乘经。若就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无修无证。无迷无悟。则无地位可立。上文云。本来无有世界众生。此显心真如门也。若依心生灭门。有迷有悟。炽然修证。差别不同。故华严云。不为钝根下劣众生。说于地位。仁王云。若言越此地位。得成佛者。是魔所说。此则异诸外道天魔。各自谓得无上觉道不说地位。今显佛法。有不思议功德。旷劫修行。因圆果满。方称究竟。又诸经论建立地位。多少不同。仁王五十一位。璎珞五十二位。华严四十一位。大品四十二位。此经五十七位。下文复云六十圣位。圣说不同。或开或合。若约天台圆教。对今经者。有同有异。同故地前俱是证位。异故此干慧心。便是第三渐次。无生忍中。随义建立。不同天台初住。方证无生忍也)。
(○〔法华文句云〕有言顿悟即佛。无复位次之殊。楞伽云。初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灭真如。有何位次。而有四十二地者。是化钝根方便。立浅深之名耳。然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浅孰深。既得论悟不悟。不妨论于浅深。究竟大乘。无过华严大集大品法华涅槃。虽明法界平等。无说无示。而菩萨行位。终自炳然。实相平等。虽无次位。见实相者。判位次何咎。大论云。譬如入海。有始入者。到中者。至彼岸者。若见真判位。如江河深浅。若实相判位。如入海深浅。论诸次位。非徒臆说。随顺契经。以四悉檀明位何妨)。
(○〔宗镜云〕问既论初心入道。何用广录上地行位。答若论其道。必有其果。若无行位。即是天魔外道。经论所说微细难知。台教有六即之文。仁王具五忍之位。恐堕上慢。执解不修。皆是古圣所诠。不敢不录)。
(○〔清凉十住品疏〕若定位者。略有十义)。
(○一依唯识五位。十住即当初位。一资粮位。即是三贤。从初发心。积习福智。为道资粮。为众生故。修解脱分善。二加行位。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复加修行。亦名顺决择分。三通达位。即是见道。谓初入地。三种见道。四修习位。始从初二。第二住心。乃至金刚无间心位。名为修道。五究竟位。金刚心后。解脱道中。尽未来际。皆此位摄)。
(○二依摄论第六。说有四位。十住当初位之初。一胜解行位。始从十信。终于地前。余三见修究竟。同五中后三)。
(○三依瑜伽四十七。说十二住。十住当。第二之初。一菩萨种性住。二胜解住。二极喜住。四增上戒。五增上心。六七八三。名增上慧。九无相有功用。十无相无功用。十一无碍解。十二最上菩萨住。十三最上如来住。言十二住。依菩萨说。后加如来。为十三住。第二即是三贤。第三已去。如次十地)。
(○四亦依瑜伽。及显扬第七。于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即前十住。四行正行地。谓从第四。乃至第九住。五决定地。即第十住。六决定行地。即第十一住。七已后二住。为到究竟地。前六唯菩萨。第七菩萨如来。杂立为地)。
(○五依仁王下卷。说十三法师。各住一位。十住即当第一。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四善觉摩诃衍。五德慧。六明慧。七尔焰。八胜达。九常现真实。十玄达。十一等觉。即八地。十二慧光神变。即当九地。十三观佛菩萨。义当十地及等觉。而佛非十三之数)。
(○六依仁王上卷。五忍之中。十住当伏忍之下。言五忍者。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各有上中下。如次配三贤十地。等觉妙觉)。
(○七亦依仁王五十二位。十住当第六。亦即上品五忍。尅实唯五十一。开等觉故。亦通诸经。有五十二)。
(○八依璎珞四十二贤圣位。当于下贤。十住不立十信。十信摄在十住中故。钞云。但除十信。信未成位故)。
(○九依璎珞六种性。十住亦当第一。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四圣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即总收大位为四。后二。因圆果满为二)。
(○若依楞伽等。不立地位。此非立位。不别为门。欲成五教。故此附出。以十门中。前四是始教。次五终教。此楞伽当顿教。十即圆教。小非大位。故略不论)。
(○十依华严。说四十二位。无别资粮加行等名。然所说位。依法性立。行布圆融。二俱无碍。虽言四十二。以具圆融行布。则融前九。一经通明)。
(○今别开四门)。
(○大品四十二位。大品四十二法门。表四十二位。经云。初阿后茶。中有四十。若闻阿字门。则解一切义。所谓诸法不生故。即圆教初住。初得无生法忍。过茶无字可说。岂非妙觉)。
(○法华五十二位。天台玄义。约七种以明堦位。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于十信前。开五品之位。如此五品。所谓诸法初。圆信功德。虽是初心。而胜声闻无学。如通教干慧地位。亦如伏忍位义推)。
(○起信贤首疏。约息除生住异灭四相。寄显四位。一灭相。论云。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位在十信。二异相。论云。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名相似觉属三贤菩萨位。三住相。论云。如法身菩萨等。名随分觉。属初立至九地位。四生相。论云。如菩萨地尽。名究竟觉。属十地学穷位。圭峰科圆觉清净慧章。依论中分齐。明证位堦差。亦立四位。初信位。二贤位。三圣位。四果位。具如彼疏)。
(○天台六即。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此五品位。四相似即佛。此十信位。五分证即佛。此十住至等觉位。六究竟即佛。此极果妙觉位)。
(○上来依清凉约经论立位)。
(○〔私谓〕谨按智者大师。辨法门行位之文曰。若明位数。须依璎珞仁王。若明伏断高下。须依大品三观。若对法门。须依涅槃。用众经意。共成初心观教两门。使分明耳。诸上圣位。非凡能测。岂可妄说。粗知大意者。为破行人增上慢心。又为销经文。引〔怖〕物向。不可〔徧〕执。诤竞是非也。窃谓天台圆教。不同今经者。以大师未见佛顶故。设使大师得见佛顶。此经既不同华严。四十一地。不开十信。又不同诸大乘经。及前四时般若。不正辨位。函葢相合。居然可知。今山家诸师。执一家教相。科判今经。本非大师宗旨。而近德又欲横埽台教。终日是非。大师有言曰。末世学者。多执经论方使。断伏鬪诤。如水性冷。不饮安知。此乃诸佛赴缘。不思议语。随机增减。位数不同。尔未证得。空诤何为。普愿法界众生。归僧息诤论。入大和合海。至哉圣人之言。悬镜当来。宜为尅骨。柏庭月师论曰。以一家明位经论异文。亦有借位之义。未始定论他。山家后人。持议若此。亦逈异乎无目诤日者矣)。
(○已上总列地位竟。今正明安立圣位文九)。
([○@●]一干慧地)。
(○〔合释〕〔干慧地〕〔智论云〕大乘是为地。地有十分。从初地至二地。是名发趣。此中是何等十地。答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萨地者。欢喜地。乃至法云地。佛言菩萨摩诃萨。具足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释曰。干慧地有二种。一者声闻。二者菩萨。声闻人独为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清净。堪任受道。分别集诸善法。舍不善法。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名干慧地。于菩萨。则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菩萨地者。从干慧地。乃至离垢地。如上说)。
(○〔法华玄义云〕今于十信之前。更明五品之位。一干慧地者。三乘之初。同名干慧。即是体发五停心。别相总相。住是观中。修正勤如意。根力觉道。虽未得煗法相似理水。而总相智慧深利。故称干慧地也〔吴兴云〕大品十地。初名干慧。天台圆教。立五品位。且曰义推如大品干慧地也。沇师亦谓。此经干慧。是天台五品位)。
(○〔殷迈曰〕佛明三种倒因。显三渐次。入无生忍。即堦干慧。起行立位。是干慧。圣位之初也。而〔而〕吴兴判为五品外凡。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干慧。圣路之始也。而吴兴拣为非真。是善男子。正指上三增进之人也。而吴兴谓不蹑上文。以别位当无生法忍。经云。从干慧心。至等觉已。从何增进。岂非过信他经。反舍本经耶。温陵判信前立干慧。地前立四加。妙前立金刚干慧。为转位之关要。则干慧当居两位。经言五十五位。作何安立也)。
(○〔海印云〕此明进趣因位。华严明因有二种。前三贤名差别因。地上名平等因。天台判地前地上为五位。此经总不如然。始从观行。以干慧心即为圣位。无内凡外凡之别。就圣言比量。明文较著。庶可依通耳)。
(△〔熏闻云〕谓从干慧。真妙圆心。重发此位真妙信心。心与理冥。故曰妙信常住)。
(△〔中川云〕此圆妙心。入流即住。名妙信常住。由此菩萨。已枯欲流。得干慧性。其心易住故)。
([?(○/○)]二念心)。
【疏】真精之心。明了显现。此现前心。纯是圆智。用名慧心。智之与慧。左右言耳(〔温陵云〕妄习既尽。心精现前。进趣云为。纯智无习矣)。
(△〔海印云〕从此智慧。二惑已除故)。
(△〔如说云〕前云纯是智慧。断惑之智。如夜向晓。此云纯以智慧。证真之智。如晓出日)。
(△〔法数云〕善入佛法。造心分别曰慧)。
([?(○/○)]五定心)。
【疏】智照凝明。无动无乱。照而常寂。湛然不动。名曰定心(〔温陵云〕慧既纯明。须定以持之)。
(△〔补遗云〕前言智慧。此言智明。智受觉明。湛而不流。故曰寂湛。妙而无作。故言寂妙。此定相也。故曰常凝)。
(△〔如说云〕前因定生慧。是逆流之定。如器澄浊水。此先慧后定。是常光之慧。如灯贮密室)。
([?(○/○)]六不退心)。
【疏】寂定慧光。互相明发。于理于行。唯深唯进。故云不退(〔温陵云〕以定持慧至于寂湛。故性光发明。于道深入)。
(△〔如说云〕定慧双运。如车两轮。三信精进。如马见鞭。此位不退。如车得路)。
(△〔海印云〕一向判位。当七信为不退。断见思惑。得六根清净。今于三信。已断见思。六根圆通。而六信得不退者。彼约先断见思。以及尘沙。后及无明。今经发觉初心。三渐次中。即以中道。经破根本无明。任运麤垢先落。如澄浊水。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单约中道观智。故逈别也)。
(○〔引证〕〔李长者云〕此经发十信心。俱以法界不思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但无所依。发菩提心。入此信者。皆无有退。正信自己身心。总是法界佛全身全心。一切境界。总是法界一真法身体用。理智。住在何所。退至何处。自了身心。本无依住本无所得。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无退转。有所依法而发心者。放却所得所依著处。即有退转。起信云。证发心者。多住退位。以有所得可证故)。
([?(○/○)]七护法心)。
【疏】戒根圆净。过累不拘。故云自在。以此为足。游履十方。妙用现前。随欲利益。故名愿心(〔法数云〕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故能徧游十方。化导众生。随愿满足)。
(△〔吴兴云〕准天台圆教。未断无明。生同居者。名为愿生。又说十信出假。利益众生。正符此文也)。
(△〔智论三十云〕佛菩萨有如意疾速神通。如金翅鸟子。始从㲉出。从一须弥。至一须弥。诸佛菩萨。亦复如是。以无生忍力故。破诸烦恼无明㲉。即时一念中。作无量力。徧至十方)。
(○〔合释〕〔宗镜云〕此十信心。难发。难信。难入。闻者皆云。我是凡夫。何由可得是佛。设少分信者。即责神通道力。是故当知。且须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见。法行加行。如法进修。分分无明薄。解脱智慧明。依自力浅深。渐得神通妙用。随自己得。信犹未得。何学神通)。
(○〔温陵云〕修行之初。必枯绝欲爱。使心性虗明。然后能入法流。开妙圆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遂发行治之。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习湛发光。深入于道。护持不失。斯能回佛慈光。护佛净戒。而涉尘不染。所去随愿。此十信之序也。圣位以十信为初因。以十住十行十愿十地为渐次。而终于等妙。皆相蹑而说。欲令行人从信趣入。住佛智地。而依智起行。济行以愿由。是超贤入圣。跻于等妙。此修证之序也)。
(○〔海印云〕信位虽列十名。实是观行成就。圆成一心。以中道纯真故。非相似比。向后三贤位只依此一心。研穷三观。次第而入。故为差别因也)。
(○上来信位竟)。
([○@●]三十住位)。
(○〔合释〕天台云。二明十住位者。以从相似十信。能入十位真中智也。初住成就十德。应是十信中十法。转似为真。一住具十。细意寻之。对当相应。何者。十信百法。为一切法本。岂不得此释耶。初住既尔。三观现前。断法界无量品无明。一往大分。略为十品智断。即是十住。故仁王云。入理般若名为住。即是十番进修无漏。同见中道佛性第一义理。以不住法。从浅至深。住佛三德。及一切佛法。故名十住位。约分别义者。伏顺二忍。未是真因。无生一忍。未是真果。从十住去名真因。妙觉名真果。顺忍中。断除见思。如水上油。虗妄易吹。无明是同体之惑。如水内乳。唯登住已去。菩萨鵞王。能唼无明乳。清法性水。从此已去。乃判真因)。
(○〔华严十住品云〕法慧菩萨言。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虗空等。菩萨住三世诸佛家。疏云。今此住位。名住处者。若从增胜。则以深般若。住于真如。即复由此而为行愿之所住处。经云。住三世诸佛家。准论名不怯弱处。谓菩萨所住。即佛所住。故名佛家。进住佛家。是不怯弱。经谓向言住处。何所住耶。谓住佛家。即是大菩提心。诸佛住此。生菩萨故。真如悲愿。究竟唯佛。方能住故。然住有二义。一约能所合释。故言慧依于理。则理是所住。慧是能住。二约唯慧释。信未终极。慧未安住。得入正位。位不动摇。故云得位不退。然位不退复有二义。一约三乘。至第七住。位方不退。二约终教。入初住位。即云不退。异轻毛故。今依后义。则通十住。位皆不退。从初受名)。
(○〔李长者曰〕华严十方诸佛。根本智法。及差别智。大慈大悲。法出情尘。教深难信。要待入证十住之位。生在佛家。为佛真子。方是流通。如起信中。十住菩萨。少分见性。以誓愿力。能八相成佛。虽未圆满。为如来真子。生佛家故。不同余教。假真如假智等。待于初地。方生佛家。明见性力。真胜余宗。少分如是。何况全得乎。十住者。生诸佛大智慧中。住入此位。永不退还。故名为住。此十住。入真见道初心。与后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正觉之果。如人百岁。以初生为长故。人生十子。初生为长)。
(○〔十地疏云〕藏中大十住经。以古译十地为十住。十住毗婆沙云。十皆住处。名之为地。仁王兼明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称为地。故知十住即十地摄。如发心住。即欢喜地摄。对凡夫无修证故。称之为贤。又璎珞云。空理智心。习故佛法。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功德故。不名为地。但名为住。释曰。学他非自有。故名住不名地。大钞云。圆教十住。似十地故)。
([○@卍]文十)。
([?(○/○)]一发心住)。
【疏】琉璃。空也。精金。中也。现即假也。净宝精金。互相映现。无碍融通。不一不异。以此妙心而为所依。然后出生无量德用。故名治地。
(△〔长沙岑和尚曰〕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体。以净琉璃为法界体。以真金体为无漏智。体能生智。智能达体故)。
(△〔吴兴云〕能证心如琉璃。故显性如精金。治。理也。依前心地。以观治之。以前妙心。智也。智以照理。如履地然)。
(△〔温陵云〕履是妙心。以为真基。如将筑室。必先治地)。
(△〔海印云〕以前微妙观智。游履此心。净治无明。履以成地。谓到此有归著处)。
(○〔引证〕〔璎珞云〕治地住者。常修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清净洁白故〔疏云〕谓练治心地。使悲智增明。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
【疏】以自行化他。一切种智。具足成就。名人相不缺(〔海印云〕以始觉观照。含育本觉。故曰亲奉觉胤。观行成就。故曰如胎已成。方便。即观智也。谓非观智。本觉不显。乃由方具而具足者)。
(△〔讲录云〕悲智具足。乃是如来人相)。
(○〔十住疏〕五带真随俗。无量善巧。化无住故)。
([?(○/○)]六正心住)。
【疏】一切种智。自利利他。相用显现。名为容貌。无缘慈悲。名之为心。故观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此菩萨分得其用。名之为同(〔温陵云〕容貌外同。心相内异。非正心也)。
(△〔如说云〕心相。喻佛心不动之相也。华严明此菩萨。有十种心定不动。即此经正心也)。
(△〔净名经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肇曰。实相之相。即如来相。故经云。见实相法。为见佛也)。
([?(○/○)]七不退住)。
【疏】一切种智。慈悲相用。和合成就。任运增长。无有退屈。名为不退(〔融室云〕道胎中。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渐渐增长。故曰不退)。
(△〔海印云〕理智冥合。理随智增。故云不退)。
(○〔华严六住文云〕欲令其心。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疏曰。此如顺忍。欲进后位不退忍故。十地配五忍。四五六地。配于顺忍。七八九地。配无生忍。无生忍者。即不退忍。此七住得无生忍之明文也)。
([?(○/○)]八童真住)。
【疏】十身具足。故曰形成。出因显果。故云出胎。堪任继嗣。绍隆佛法。名法王子(〔孤山云〕出胎。喻破第九住无明。又从理起用。亦如出胎)。
(△〔温陵云〕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至童真。名长养圣胎。长养功终。名出圣胎)。
(○〔十住疏云〕九从法王教生解。当任佛法故。经文胜进十法。法王处善巧。乃至法王赞叹。皆言法王者。既言王子。倣佛之仪。合于法度。如世王之于父王)。
(○〔智论二十九〕有二种菩萨家。有退转家。有不退转家。名字家。实家。净家。杂家。有信坚固家。不坚固家。为不退转家。乃至信坚固家。故言欲生菩萨家)。
(○〔妙严疏云〕佛子者。一外子。谓诸凡夫。未能绍隆佛家事故。二庶子。谓诸二乘。不从如来大法生故。三真子。谓大菩萨。从大法喜正所生故。即九地已下。三种佛子)。
([?(○/○)]十灌顶住)。
【疏】如上随顺众生。即是善能利益。始能欢喜生善。终能破恶入理。故名饶益(〔温陵云〕善推妙德。益以利人。名饶益行)。
(△〔私谓〕十行疏云。三聚净戒。亦益自他故名饶益。摄论云。若人住前二种净戒。则能引摄利众生戒。成熟有情。此言饶益。即饶益有情戒。与华严戒度相应。今师必欲逐文配合。匣葢差殊。非圆融行布之义也。清凉谓北京李长者。以十向配于十度。欲显多涂。不碍行布。多分相似。故非正义。长水不取分配。意亦如是)。
([?(○/○)]三无瞋恨行)。
【疏】自觉。故无明不能拒智。觉他。故有情不能违化。障不能拒。物不能违。二利既兼。故无瞋恨(〔海印云〕以观众生。随顺觉性。永无违拒。名无嗔恨)。
(○华严名无违逆行。晋云无恚恨。经云。此菩萨常行忍法。为众生说法。令断贪嗔痴等恶。令安住忍辱慈和。菩萨成就忍法。假使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众生。一一众生。化作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语。毁辱菩萨。又此众生。一一各有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手。一一手。各执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器。逼害菩萨。如是经于阿僧祇劫。曾无休息。菩萨受此极大楚毒。身毛皆竖。命将欲断。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动乱。则自不调伏。自不守护。云何令得他心清净。我从无始劫。住于生死。受诸苦恼。如是思惟。重自勤厉。令心清净。而得欢喜。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今按此经无嗔恨行。即全与华严忍度相应也)。
([?(○/○)]四无尽行)。
【疏】现尘现界。现身现说。不相留碍。故云种种现前。皆从圆融三德。般若之所发现。故云第一。此之妙行。超过一切诸法门故。名为尊重(〔标指〕咸是第一者。俱成佛行。从三德发现绝待。名尊重也)。
(△〔吴兴云〕大品言智慧轻薄。般若尊重。故以名焉)。
(△〔法数云〕谓无著行中。现尘现界。皆般若观照之力。至尊至重)。
(○华严名难得行)。
([?(○/○)]九善法行)。
【疏】如上所现无碍妙用。故曰圆融。一一皆能合佛如来。利生轨则。故名善法(〔法数云〕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证入法界。以是成道利生。而为轨则也)。
(○〔十行疏云〕九善巧说法。名善法行。璎珞云。说法授人。动成物则故。同于九地法师位故。经云。菩萨安住此行。为一切众生。作清凉法池。能尽一切佛法源故。疏云。以清凉法池。即是行体故)。
([?(○/○)]十真实行)。
【疏】依真起用。用不离体。体即真如。无漏清净。一真法界。此法界体。本具如是无方妙用。故云本然。以即体故。名为真实。(〔吴兴云〕上善法行。全性起修。故成轨则。此真实行。全修是性。故皆无为)。
(○〔十住疏云〕十言行不虚。故名真实。又称二谛故。故璎珞云。二谛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为真实)此之十行。皆是证真菩萨。自利利他。无碍自在。圆融妙行。一一皆破。微细无明。显佛智德。渐渐圆满。有此十番智断功用。念念与萨婆若相应。华严云。此菩萨行。与法界虗空等。以用诸佛不思议妙行故。故此十行。圆融无碍。即一论十。十不离一。故此最后。即云。一一皆是清净真如。性本然故(〔温陵云〕如是十行。乃至后位。不离前法。而皆相蹑别说者。一使行人。随位增进。开扩性灵。净治惑障。而成熟佛果也)。
(○上来十行位竟)。
([○@●]第五十回向位)。
(○〔合释〕〔十回向疏云〕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回向三处。谓众生。菩提。及以实际。上二皆随相。实际即离相。回向不同。有其十种。谓回自向他等十。通论一一中。皆有三种回向。谓以善根回向众生菩提实际。此三各有二义。故成回向。一以菩萨善根。必由众生而成。是众生之分故。由余二成。余二流故。菩提分故。称实际故。法尔向彼。凡是菩萨必为度生。不尔。同二乘故。必求无上菩提。是家法故。不尔。同凡小故。必证实际。皆无明故。照二空故)。
(○〔天台云〕十回向位者。即是十行之后。无功用道。不可思议真明。念念开发。一切法界愿行事理。自然和融。回入平等法界海。更证十番智断。破十番无明。故名回向也)。
(○〔李长者曰〕以十住初生诸佛智慧家。虽有第七方便波罗蜜。成大悲行。然为创始应真。出世心多。十行位中。以智眼慧眼法眼。观根利生。化令出俗。此十回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将十十住初心所得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门。处俗利生。回真入俗。故名回向。大意以无作法身。无依住智。以十回向大愿调和。令得成就大慈悲利众生之行海。令使一切思量分别。便为智用。令使一切知见。总为禅门本来不动。令使理性本寂定门。起差别智身慧身变易身。令使一毛孔中。安立一切佛刹众生刹悉皆无碍。令使有为无为。一法界自在故。如是回向)。
(○〔温陵云〕十回向亦名十愿。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须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是名回向。修进妙行至此备矣)。
([○@卍]文十)。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疏】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虗妄境界。故云坏其可坏。(〔海印云〕可坏者。无明烦恼。杂染众生相也)。
(△〔如说云〕上经言。诸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圆觉文)故云远离诸离。得无所离。即合涅槃。(彼经又云。诸幻既离。觉心不动)故云不坏回向(〔中川云〕以生死涅槃为回向义。可坏者。生死之境。诸离者。涅槃之心。俱舍。涅槃名离〔什注净名曰〕心识灭尽。名为远离。肇曰。小离离世愦闷。大离离身心尽)。
(○〔十向疏云〕于三宝等。得不坏信。以此善根。用将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疏】本性觉体。未尝起灭。故云湛然。此湛觉体。三世诸佛。无二圆满。故云觉齐佛觉。此则得平等觉。与诸佛同。故云等一切佛(〔标指〕寂而常照。与三世佛无异)。
(△〔温陵云〕无坏不坏。无离不离。湛然齐佛。名等一切佛)。
(△〔中川云〕即本始二觉为回向义湛然。本觉也。齐佛觉者。即等觉故)。
(○〔十向疏〕三学三世佛所作回向。名等诸佛。下文云。如过去佛所行一切善根。我亦如是。即从所等立名。即等一切佛之所回向。以深入法性。行普门善。而为其体)。
([?(○/○)]四至一切处回向)。
【疏】精真发明。智显也。地如佛地。理现也。智冥理体。无二无别。智徧理徧。名至一切处(〔吴兴云〕上觉言智。此地言理。因果体同。故言等至)。
(△〔温陵云〕觉湛。故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前觉等一切。则真如体遍也。此地至一切。则真如界遍也)。
(△〔中川云〕真如随遍为回向义。精真。即真如地。即所遍。佛地无所不徧。故真如随徧而至)。
(△〔如说云〕地即本觉境。地以因地心中。所含无边境界。全同诸佛果地故。一月普照一切水。故曰至一切处)。
(○〔经云〕此菩萨。修善根时。愿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处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间。至一切国土。至一切法。至一切虗空。至一切有为无为。愿此善根。亦复如是。徧至一切诸如来所。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乃至菩萨住此回向时。得至一切处身业。普能应现一切世间故。得至一切语业。于一世界中演说法故。得至一切处意业。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故。乃至得至一切处法界。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疏】此菩萨得如来身。及国土身。互相涉入。无碍自在。此是如来藏心。诸功德法。受用无尽也(〔无尽云〕圆觉颂曰。恒沙诸佛入我身。我身徧入恒沙佛)。
(△〔吴兴云〕世界即理。如来即智)。
(△〔融室云〕至一切处。是世界。则约于如。等一切佛是如来。则约于觉。如来即一切处之如来。世界即一切佛之世界。世界如来。涉入无碍。曰如曰觉。功德无尽)。
(△〔中川云〕约依正回向。如来名正。世界为依。此即依中现正也)。
(○〔十向疏〕由缘无尽境行回向。故成无尽善根功德之行。得十无尽藏之果。从能回行及果受名。或无尽功德之藏。或即藏。通二释。以回向望行。回向为能藏。无尽功德是所藏。以因望果亦然。并相财释)。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疏】初句。蹑前十方无碍者。既能即法离相。则不为心境诸法所系。故云无缚。以无缚故。自在无碍。故曰解脱。此解脱相。本性亦离。故皆无也(〔海印云〕依假真如。则有缚解脱。真得所如。则无不如。缚脱两亡矣)。
(△〔中川云〕十方。所也。无碍。如也。此即能所缚脱。为回向义)。
(○〔十向疏〕经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谓理智无依。不为能所见著。相惑所缚。由此即名解脱。于何无缚著耶。略有十事五对。一由离凡故。不缚生死。以出小乘。不著二乘。二离六识取。不缚外境。离第七执。不著于内。三离现行缚。无种子著。四不取有缚。不执空著。五无惑障缚。如智障著。皆缚麤著细。若约一事。由著故缚。于中无著无缚解脱心。是能回之心。成就普贤事业。正是所向。前诸善根。即是所回。此一回向。不愿成佛。愿成普贤者。以普贤通位前位后。得道不舍因行。穷极生界。利益有情故)。
(○〔李长者曰〕托事于月天子。表力波罗蜜。以无缚无著法性。虗空智慧。照烛众生。净烦恼热。得法清凉故)。
([?(○/○)]十法界无量回向)。
【疏】余处所说。加行属内凡。未证圣位故。今经从干慧来。便名圣位。何但加行。故此特云。妙圆加行(〔标指〕前文。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
(△〔温陵云〕三贤位极。当于此际。复加功行。即入圣位。四十一心者。干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小乘通教。皆有加行。非妙非圆。故此拣也)。
(△〔海印云〕前虽三观历然。中道理显。犹存历别。在华严为差别因。今立四加行位。亡能所。绝对待。泯前观智。融四十一心以为一味。方证寂灭一心。平等法界。义当空所空灭。以观智难亡。故须展转四重。离即离非。名为妙圆。说虽次第。其实在一念中。法尔具足也。总四十一心。通名清净。故知干己为真。信非相似也)。
([○@卍]二正辨加行二)。
([?(○/○)]一煖位)。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八(之一)
【疏】成就胜定。大法总持。破戒烦恼。毕竟不生。故名净极。(〔如说云〕清净四十心。至此则净极也)能发无边妙慧光故。故云明生。(〔温陵云〕情见之垢尽。则妙觉之明生)。
(○〔海印云〕法界一心。有大智慧光明义故。净极光通达。故为明生)此地证得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法中最为胜故。断暗钝障。行忍辱波罗蜜增胜(〔地疏云〕唯识名暗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闻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麤重。一欲贪愚。此障胜定。及彼修慧。二圆满陀罗尼愚。此障闻思慧。及障彼圆满陀罗尼故。证胜流真如者。唯识云。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梁摄论云。从真如流出正体智。正体智流出后得智等。名为胜流法界)。
(○〔疏释名云〕言发光者。智论四十九。名为光地。本论及金光明十住婆沙等。皆名明地。光之与明。眼目殊称。皆略无发字。仁王名慧。慧亦是明。义旨皆同。总有三义。立发光名。一以初住地十种净心为能发。胜定闻持为所发光。以安住境竟。方始闻法。修得定故。瑜伽四十八云。由发闻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显示。故名发光地。由内心净。能发光明。是故说名增上心住。二以闻持为能发。胜定为所发。以闻法竟。静处修行。方发定故。瑜伽亦说等持为光明故。此约地中释之。三以胜定总持。并为能发。彼四地证光明相。以为所发。故论云。彼无生慧。论云光明。依此光明。故为明地。此约地满心得。唯识亦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谓由得胜定。发修慧光。由得总持教法。发闻慧光。彼无边慧。即是三慧。故本分论云。随闻思修。照法显现。谓就此位中。四地证法为所照。三慧光明为能慧。三慧是彼证智光明之相)。
([○@●]四焰慧地)。
【疏】由定发慧。慧光明泰。故云明极。能破微细烦恼障尽。故名觉满。觉焰既增。故名焰慧。(〔温陵云〕明极觉满。如大火聚。一切缘影。悉皆烁绝)。
(△〔补遗云〕发光名光。但是智光。焰慧名焰。乃觉慧也。智。水也。故言净极明生。觉。火也。故言明极觉满)此地证得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由第六识。二身见等。于此永断。不为我执所摄取故。能断微细烦恼现行障。修习精进波罗蜜增胜(〔地疏云〕论四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焰地。所烧烦恼。即所离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此所知障。昔时多分。与烦恼障。同一体起立烦恼名。由斯四地。说断二愚。及彼麤重。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所知障摄。二愚断故。烦恼二爱。亦永不行。愚即所知。爱即烦恼。故说俱断。由此证得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疏证如。亦前唯识引摄论文。世亲释云。于此如中。无计我所。无摄我所。如北洲人。无系属故。得此真如。宁有定法之变。便能成菩提分行。及不住道行。精进不退)。
(○〔疏释名云〕言焰慧者。法喻双举。亦有三义。一约初入地释。入初证智。能烧前地解法慢薪。即根本智火。能烧前地闻持不忘。恃以成爱之烦恼故。二约地中释。世亲云。由此地中。安住最胜菩提分法。能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炉。庄严论云。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起焰慧。烧二障薪。名焰慧地。三约地满。从证智摩尼。放阿含光。故名为燄〔瑜伽四十八云〕菩提分法。如实智燄。能成正法。教慧照明。此中说名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五难胜地)。
【疏】非染非净。故名为一。离诸虗妄。故名为真。常住不变。故名曰如。约此义边。名为不动。(〔温陵云〕既得其际。乃全得其体。一真凝常。故名不动)。
(△〔海印云〕纯一真如。不假功用。永绝动摇。湛寂一心。名不动故)。
(△〔中川云〕目欢喜至焰慧。渐远其垢。自难胜至不动。渐显其真。此地则纯一真如。本不动故)又此地中。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名为不动。此地证得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有增减故。断无相中作加行障。修愿波罗蜜增胜(〔地疏云〕唯识云。八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常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障八地中。无功用道。入八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麤重。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无相作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其所证如。名不增减真如。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菩萨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八地经云〕此菩萨入一切法。如虗空性。初中后智。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故。是名得无生法忍。菩萨成就此忍。即入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得无功用道。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由此菩萨本愿力故。诸佛劝勉。然后十身相作。得大自在〔疏云〕初之三地。寄同世间。次有四地。寄三乘法。八地已去。寄显一乘。庄严论释第七云。近一乘故。梁论亦说八地已上。以为一乘。是知从前差别。进入一乘也。言不动者。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解深密云。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法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本论云。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此亦三义。一舍三界行生。受变易果。故云报行。依此起行。任运而成。故功用不动。二得无生忍。无相妙慧。则有相不动。三此二无间。烦恼不动。合唯一义。谓前地无功。已得无间。相及烦恼。亦不能动。而为功用所动。无不动名。今由无功用故。令无相观。任运无间。故三不能动)。
(○〔八识颂云〕不动地前才舍藏。释曰。谓从无始至不动地边阿赖耶识。名为识藏。得登八地。烦恼永伏。不受彼熏。七不执我。三藏之名。从此舍故。清凉云。住于报行者。谓善住阿赖耶识。真如法中故以本识有二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净分。此地所住。由住真如故。舍梨耶之名。论云。阿罗汉位舍。以大乘第八地。同于罗汉。舍分段。出三界故)。
([○@●]九善慧地)。
(◎长水科经大文第六。辨趣生因异。尽九卷中即魔王说。今谦益判自此去至研穷七趣。广辨诸魔。正说分竟。为经之后分)。
(○【疏】第六辨趣生因〔异〕者。从此已下。即第二会再说经也。以阿难问所见现事。时别异故。已如教迹前后中说。文分为二)。
([○@●]一阿难问二)。
([?∴]一叙果述益二)。
(卍一闻法增进)。
【疏】所爱之境虽别。能爱之心是一。故云流结是同。流谓沉下。结谓缚著。因既不升。果亦沦坠(〔温陵云〕诸爱不一。皆能感水结惑。水性沉下。故情积之业。皆从沦坠)。
([│/○]二外分约想二)。
([?(▽/○)]初释相)。
【疏】此有二类。若唯有想。不兼福慧。即但持戒而厌此身。必生天上。若于持戒。兼修福慧。深厌三界。必生净土。见十方佛。即获法忍。故云心开。如观经说(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云云。慧即十六观)。
(△〔私谓〕四王忉利。修上品十善得生。今言必生天上者。以次而上升也。下文游于四天。则指四天鬼神众耳。岳师云。据下情少想多。但在四天之下。验今纯想所生。应是忉利已上。此误判也。心开见佛。随愿往生。岂非横截三途超居四土。岳师谓且约初心。未断见爱。得生净土。不出同居。此二说者。一则高推天位。一则局指佛土。皆非通。义也)。
([│/○]二情少想多)。
【疏】此想多中。仍兼善愿也。虽不持戒。且有定愿。护持戒呪。及禅定者。斯由宿习故毁禁。知过故发愿。亦是乘急戒缓者。故能于八部身而见佛耳(〔融室云〕保绥法忍者。得无生法忍之人。赖保安故)。
([│/○]三情想均等)。
【疏】不升为天仙。不坠落三涂。仍于均等之中。想或稍强。根必聪慧。情或稍重。根必暗钝。亦由情感。有此差别。即别报也(〔孤山云〕由昔情想。感今聪钝。均等。总报业。明幽别报业)。
(○〔关尹子曰〕魂魄半之。则在人间。升魄为贵降魄为贱。灵魂为贤。厉魄为愚。轻魄为明。重魄为暗。彼解云。楞严所述升沈之报。与此同义)。
([│/○]四情多想少)。
【疏】火际者。饿鬼所居处也。水轮向下。至火轮际。近地狱也。受气猛火者。由业力故。受猛火气以为身也。故常被烧。节节火起。水能害己者。苦于无水也。苟遇。成火而烧其身。故云害己。
(○〔引证〕〔法苑珠休云〕娑沙论说。饿鬼正住处云。此阎浮提五百由旬之下。有饿鬼界。被阎罗王领。又五百道苦经说。此之饿鬼。正住彼铁围两山中间。顺正理论云。诸鬼本住琰魔王国。从此展转余方。此瞻部洲南边。直下深过五百余缮那。有琰魔王都)。
(○〔瑜伽第四〕饿鬼趣略有三种。一者由外障碍饮食。谓彼有情。由习上品悭。故生鬼趣中。皮骨血脉。皆悉枯稿。犹如火炭。头发[髟/(绛-糸)]乱其面黯黑。唇口干焦。常以其舌。䑛略口面。饥渴慞惶。处处驰走。所到泉池。为余有情。手执刀杖。及以羂索。行列守护。令不得趣。或彊趣之。便见其泉。变成脓血。自不欲饮。是名由外障碍饮食。娑沙云。恒常饥渴。累年不闻浆水之名。设值大河欲饮。即变为炬火。入口即腹烂焦然。二者由内障碍饮食。谓彼有情。口或如针。口或如炬。或复颈瘿。其腹宽大。纵得饮食。自然不能若噉若饮。是名由内障碍饮食。正理论云。无财鬼有三种。炬口鬼。口中常吐猛燄。身如被燎多罗树形。针口鬼。腹量如山谷。咽如针孔。臭口鬼。口中腐臭。饥渴狂叫。三者饮食无有障碍谓有饿鬼。名猛燄鬘。随所饮噉。皆被烧然。复有饿鬼。名食粪秽。唯能饮噉极可厌恶。食粪饮溺。或有一分。自割身肉而噉食之。纵得余食香美。而不能食。是名饮食无有障碍。智论云。或有饿鬼。常食尿屎。涕吐呕吐。荡涤饮汁。或时至厕溷边立伺求不净。或求产妇藏血饮之。形如烧树。咽如针孔。若与其水。千岁不足。或有饿鬼。自破其头。以手取脑而䑛。或有饿鬼。先世恶口。好以麤语加被众生。众生憎恶。见之如讐。以如是等种种罪故。堕饿鬼中)。
【疏】三结示过名。火能变坏一切世间。欲能破灭出世善法。是故行者。首当远离(〔定林云〕如来了法平等。无非解脱。但为众生。色目行淫如欲火耳。菩萨尚有烦恼习气。故见欲如避火坑。贪嗔等亦尔)。
(△〔温陵云〕如来为导师。故色目以警之。菩萨为行人。故深怖以避之。色目。犹詺目也)。
(▽二贪习)。
三者。慢习交凌。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釰树釰轮。斧钺鎗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
△二习相击。故有宫刑斩斫剉刾。搥击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釰。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返。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藉。如行路人。来往相见。
△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示+言]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虗妄徧执。如入毒壑。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
△□□□□(依古本阙四字。不应从会解妄加)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疏】鼻根造罪。贪齅诸香。众生身分。及男女等香。作种种业。故招毒气以受其报(〔温陵云〕因贪恶香。造种种业。果惑毒气。受种种报)。
(●〔智论云〕云何呵香。人谓著香少罪。染受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一时坏之)。
(△〔补遗云〕鼻根先见毒气充塞。凡气自下升上。神识从之。从地踊出也)。
(▽二乘业受报)。
【疏】通塞是彼鼻所取境。依此造业。依此受报。故有二相。如是下。历根别受。为质为履者。质。碍也。履。犹通也(〔孤山云〕质应作踬。广雅。踬。蹋也。通俗文〔气〕不利曰踬)。
(△〔温陵云〕齅业所依。不离通塞。故冲息能为质履。冲见火炬。冲听洋沸者。见觉属火。观听属水也。饥馁味爽。味随气变也。绽坼烂坏。体随气变也。冲思为灰沙。依土感也)。
(△〔海印云〕鼻主出入息。故先见毒气。鼻为土。故识从地涌。脾土主思。故为飞沙等事。应尘沙无明也)。
([?(▽/○)]四甞报二)。
(▽一临终见境)。
【疏】虗妄造业。虗妄受报。皆如空华。然于因果。未尝乖异(〔熏闻云〕六交报中。且举无间为首。其中不无前七狱。及诸小狱之相。如贪习所感。即八寒也。寻阿含俱舍楼炭婆沙等。备晓其事)。
([│/○]二别显重轻)。
【疏】六根十因具足。同造诸业。入阿鼻狱。即大无间。具足五事也(即资中文)。
(△〔温陵云〕同于六根。具造十因。兼境兼根。名恶业同造)。
(○〔释文〕恶业同造。宋乾道本云。恶境圆造。有人解云。十因俱起。为圆造。圆满具足。极恶业也)。
【疏】身口意。六根之三也。杀盗淫。十因之三也。如身具作杀等三罪。口意不作。又轻于前。入十八狱(〔熏闻云〕身口意三等。者于恶业中。唯犯杀盗淫罪。虽云口意。葢助成身业也)。
(△〔直解云〕涅槃二十。一切众生所作罪业。凡有二种。一者轻。二者重。若心口作。则名为轻。身口作。则名为重。谓心念口说。身不作者。所得报轻。引证今经。可例明也)。
(△〔补遗云〕此单约三业。造杀盗淫。不具十因。故不入无间)。
【疏】即前诈习为因也。因成诈伪。惑正凭虗。托附畜生。便成鬼质。即狐狸猪犬。有异灵者。其类非一。故云遇畜成形。魅即现美形以惑人也(〔补遗〕畜若狐狸之类。凭之惑人。媚惑之鬼。故曰魅。诈之余习也)。
(△〔私谓〕如左传。齐侯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即遇畜成形也)。
【疏】宿因诳习。鬼为餍暗。幽默既消。畜为服类。即𫘞驴牛马蚕蠒之类。为人服用。绵即绵密。不明露也(〔孤山云〕服习。如易云。服牛乘马)。
(△〔温陵云〕绵。著也。著幽魇人。故为服类。亦绵著于人)。
(△〔讲录云〕昔暗中令人魇著。今明中受人服乘。亦反报也)。
【疏】所问三缘。是彼人等。各自虗妄。造业发生。不由他有。故云本非天降等。妄造妄受。觉性之中。皆如空华。
(○〔华严随好品〕尔时天鼓以菩萨三昧善根力。发声告言。诸天子。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而共聚集。止住于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诸天子。如有颇梨镜。名为能照。清净鉴澈。与十方世界。其量正等。诸国土中。一切山川众生。乃至畜生饿鬼。所有影像。皆于中现。此诸影像。可得说言来入镜中。从镜去不。答言不也。诸天子。一切诸业。亦复如是虽能出生诸业果报无来无去圭山曰喻虽有而无也。像依镜现。像非去来。报从业生。何有来去)。
(○〔手鉴云〕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所作之业亦不亡。中论云。虽空而不断。虽有亦不常。罪福亦不失。是名佛所说。谓造业虗妄。皆如幻者。清凉云。一念幻恶长劫沉沦。一念幻善远堦佛果)。
([○@卍]四人趣三)。
([?(○/○)]一总明二)。
([│/○]一酬剩反征)。
【疏】怨习是因。鬼为蛊毒。旁受畜类。虵蝎是形。还生人道。杂乎庸类。即庸鄙之流。性麤率者(〔温陵云〕毒以虫蛊自昏。故鄙俗无识)。
(△〔释文〕别本狐伦作庸类。毒伦作狠类。宋雕本皆互异。雷庵云。狐伦因于贪欲当缀以庸类。毒伦因于贪恨。当缀以狠类。今谓狐习反狠。毒习反庸。是反对报也)。
【疏】因由讼习。鬼作依人。传附神辞。发显祸福。畜招驯黠。人达穷通。宠辱不惊。安然自得。故名达类(〔温陵云〕循伦宿习世事。故晓达不昧〔补遗〕循类。故顺人情为人。故能通于世事)。
(△〔海印云〕以讼习主舞文起灭鬼为传送。发人祸福。此通达世情。非达人也)。
([?(○/○)]三结示)。
【疏】金石者。服丹砂。成九转之类。化有二种。一能化骨。寿永体坚。二能化物。俾贱作贵。此道苟成。游戏人间。济贫恤苦。得自在也(〔资中云〕金石者。能化骨成仙也。以坚固金石。亦约服饵言之)。
(△〔真际云〕精穷变化。察物性元。点石为金。游戏自在)。
【疏】吞饮日月精气。作意存变。以延身命。由是功久。遂有异见。通世物情。故云通行(〔资中云〕通行者。应有五通。即神仙通人)。
(△〔真际云〕吸乎日气。润益姿容。吞彼霞光。将延世表。其道玄著。故曰通行)。
【疏】存想世间。皆成变化。境既变化。心想亦亡。犹如槁木。有为功用。𫏐得如是。故云绝行。(〔资中云〕绝行。变化不息。如尸解之类。言觉悟圆成者。谓绝于视听。令如槁木等)。
(△〔海印云〕习出阳神。改形易质。故云变化。久而心通。故云觉悟。余仙莫及。故名绝行)如上十类。皆云行者。日久成功。通流故也(十行。古释皆平声呼。温陵音去声。功行也。非是)。
(△〔私谓〕涅槃释首楞严。究竟坚固也。今十种仙皆云坚固者。谓不依正觉。修自住三摩地。存想固形。以妄念凝结为坚固。而非究竟坚固也。则归于散入诸趣而已。经文十种。一一以坚固。标目。此垂示之深意也)。
([?(○/○)]三结示)。
(经文刀山铁橛。乾道本云铁梱。有本云铁[木*仝](巨月切))。
(囊幞。乾道诸本作囊扑。挽撮。亦作抛撮)。
(不能藏影下。宋本或有二习相陈四字)。
(披露宿业。乾道绍兴本作披露宿素)。
(为馁为爽。乾道本作为餲)。
(从空而下。二本作从空雨下)。
(为氷为霜。乾道本作为霿(音梦))。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八(之三)
([○@●]第六别明天趣。从此去尽九卷中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初合释诸天)。
(○〔翻译集云〕提婆。此云天。法华疏云。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论曰。清净光洁。最尊最胜。故名为天。苟非最胜之因。岂受最胜之报。清凉云。天者。自在义。光明义)。
(○〔涅槃第十六云〕天者名昼。天上昼长夜短。故名为天。又复天者。名无愁闷。常受快乐。是故名天。又复天者。名为灯明。能破黑暗而为大明。是故名天。复次。能破恶业黑暗。从于善业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复天者名吉。以吉祥故。得名为天。又复天者名日。日有光明故。名日为天)。
(○〔婆沙云〕何故彼趣名天。于诸趣中。彼最胜。最乐。最善。最妙。最高。故名天趣。有说。先造作增上身语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相续故。有说。光明增故名天。以彼自然光恒照昼夜故。声论者说。能照故名天。以现胜果。照了先时所修因故。戏乐故名天。以恒游戏。受胜乐故)。
(○〔妙严品疏云〕诸天寿之长短。身之大小。衣服轻重。宫殿胜劣。俱舍十一。及瑜伽等论。起世等经。皆广辨之。俱舍世界品云。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乘斯寿五百。上五倍倍增。色无昼夜殊。劫数等身量。无色初二万。后后二二增。言身量者。颂云。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色天逾缮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增倍倍。唯无云减〔二〕释曰。俱卢舍。即二里。逾缮那。十六里。以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故。则四天王身长半里。至第六天身长三里。以半里半里增故。有引三法度经云。忉利天身长一由旬。衣二由旬。广一由旬者。以彼误译里为由旬。不知彼失。故妄引耳。四天王天半里。忉利天则一里。余可例知。上云劫数等身量者。色界梵众天。身长半由旬。则人寿半劫。余可例知。云初四增半半者。二梵辅天。则一由旬。三大梵。则一由旬半。四少光。则二由旬。此上诸天。皆倍倍增。唯无云天。减三由旬。所以减者。略出一意。唯无量天四由旬。光音则八。少净十六。无量净三十二。徧净六十四。至无云天。合有一百二十八。减却三由旬。有一百二十五。此上七天。倍倍增之。至色究竟天。欲成一万六千劫故。则身长一万六千由旬。又云。少光上下天。大半全为劫。谓少光已上。大全为劫。谓八十中劫为一劫也。自下诸天。大半为劫。即四十中劫为一劫也。言中劫者。即一增一减劫也。言衣服轻重者。四天王衣十二铢。忉利六铢。夜摩三铢。兜率一铢半。化乐一铢。他化半铢。上皆减半也。言宫殿等殊者。月天。长阿含云。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尔。有分为二。一分真金。一分琉璃。王坐二十里。遥看似圆而实正〔分〕日天同此。但量加半由旬。三十三天中。宫名善现。周万逾缮那。高一半。金城杂饰。其地柔软。中有殊胜殿。周千逾缮那。此上诸天。皆倍倍胜。可以意得。今但略消名意耳)。
(○次合释欲界天)。
(○〔瑜伽第四〕欲界天有六处。一四大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时分天。四知足天。五乐化天。六地化自在天。复有摩罗天宫。即他化自在天摄。然处所高胜)。
(○〔智论云〕布施胜。以愿因缘故生天上。如经说。有人少行布施持戒。不知禅定。是人闻有四大王天。心常志愿。佛言是人命终。生四天上。乃至他化自生天亦如是。若布施持戒。清净小胜。厌患家室。好乐听法。供养善人。生四天王处。若布施持戒清净。供养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胜。生三十三天。若布施持戒清净。而好学问。心意乐和。生夜摩天。若布施持戒清净。令二事转胜。好学多闻。分别好丑。爱乐涅槃。心著功德。生兜率天。若布施深心。持戒多闻。好乐学问。自力生活。生化乐天。若布施时清净。持戒转深。好学多闻。自贵情多。不能自苦。从他求乐。生他化自在天〔法苑珠林云〕依智度论。但善上品。即得生天。不分散定。别依业报差别经中。具说十善得生天趣。具分散定〔盂兰盆疏云〕若单修上品十善。乃至欲界四王忉利天。若修十善。坐未到定。乃生三夜摩至第六天。由。禅定力故。四天皆悉居空。不依于地。言未到定者。亦云未至。由未入根本定故。亦名欲界定。此则欲界散善业也。若修十业四业。与定相应。此则色无色界定善业也)。
(○〔瑜伽第四〕诸天受其广大。形色殊妙。多诸适悦。于自宫中而得自在。其身内外。皆悉清洁。无有臭秽。又人身内。多有不净。所谓尘垢筋骨。脾肾心肝。彼皆无有。有四种宫殿。金银颇胝琉璃所成。种种文彩。绮饰庄严。台阁楼观。种种层级。窻牖罗网。皆可爱乐。种种末尼。以为绮钿。周帀放光。共相照耀。复有食树。从其树里。出四食味。名曰酥陀。所谓青黄赤白。复有饮树。从此流出甘美之饮。复有乘树。从此出生种种妙乘。所谓车辂辇舆等。复有衣树。从此出生种种妙衣。其衣细软。妙色鲜洁。杂彩间饰。复有庄严具树。从此出生种种微妙庄严之具。所谓末尼臂印。耳珰环钏。及以手足绮饰之具。皆以种种妙末尼宝而间饰之。复有熏香鬘树。从此出生种种涂香熏香。种种华鬘。复有大集会树。最胜。微妙其根深固五十逾缮那。其身高挺百逾缮那。枝条及叶。徧覆八十逾缮那。杂华开发。其香顺风熏百逾缮那。逆风熏五十逾缮那。于此树下。三十三天。雨四月中。以天妙五欲。共相娱乐。复有歌笑舞乐树。从此出生。歌笑舞等。种种乐器。又有资具之树。从此出生食饮坐卧等。种种资具。诸天欲受用时。随欲随业。应其所须。来现手中。又天帝释有普胜殿。仍于其处。有百楼观。一一楼观。有百台阁。一一台阁。有七房室。一一房室。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女。又彼诸天所。有地界。平正如掌。竟无高下。履触之时。便生安乐。下足之时。陷便至膝。举足之时。随足还起。于一切时。自然而有曼陀罗华。徧布其上。时有微风。吹去萎华。复引新者。又彼天宫四面各有大街。清净端严。轨式齐整。复于四面。有四大门。规模宏壮。多有异类妙色药叉。常所守护。复于四面有四园苑。一名缋车。二名麤涩。三名和杂。四名喜林。其四园外。有四胜地。色相殊妙。其宫东北隅。有天会处。名曰善法。诸天入中。思惟称量。观察妙义。近此园侧。有如意石。其色黄白。形质殊妙。又彼天身。自然光曜。暗相若现。乃知昼去。夜分方来。便于天妙五欲。游戏之中。懒堕睡眠。异类之鸟。不复和鸣。由此等相。以表昼夜。又彼诸天。众妙五欲甚可爱乐。唯发喜乐。恒为放逸之所持行。常闻种种歌舞音乐鼓噪之声。调戏言笑谈谑等声。常见种种可意之色。常齅种种微妙之香。恒甞种种美好之味。恒触种种天诸婇女最胜之触恒为是乐。牵引其意。以度其时。又彼诸天。多受如是众妙欲乐。常无疾病。亦无衰老。无饮食等匮乏所作俱生之苦。无如前说。于人趣生。有余匮乏之苦)。
(○〔智论云〕欲界诸天。情著五欲。难可化度。菩萨何以生彼。不生人中。答曰。诸天著心虽大。菩萨方便力亦大。如说三十三天上。有须浮摩树林。天中圣人。能舍五欲。在中止住。化度诸天。兜率天上。常有一生补处菩萨。常得闻法。密迹金刚力士。亦在四天王天上。如是等教化众生)。
(○〔涅槃迦叶品〕善男子。是人观于欲界烦恼。因缘有二。一者内。二者外。色界中无外因缘。欲界复有二种爱心。一者欲爱。二者贪爱。观是二爱。至心诃责。既诃责已。得入涅槃。是欲界能得诃诸麤烦恼。所谓悭贪嗔妬。无惭无愧。以是因缘得入涅槃。又欲界道。其性勇健。何以故。得向果故。是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无。中涅槃者。凡有三种。上者。未离欲界。便得涅槃。中者。始离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槃。下者。离欲界已。至色界边。始得涅槃)。
([○@●]六天趣二)。
([○@●]一列释诸天三)。
(◑初欲界二)。
([○@│]一列释六)。
([○@║]初四天王天)。
【疏】无心于境。境自横来。境自有心。己何所味。故云味如嚼蜡等。以乐变化五欲之境而受用故(诸天衣食所须。尚假自化。此天所受用思念即生也)。
(△〔熏闻云〕珙钞云。诸天用异熟境。此天不尔。虽有异熟五尘。乐自变化以受用也。此则越下而化。故云越化〔温陵云〕诸天报境。各有厚薄。此天福厚。乐自变化以受用。越于下天故)。
(○〔妙严疏云〕六化乐天王。论云。乐自变化。作诸业具。以自娱乐。又但受自所化乐。不犯他故。名为善化也。瑜伽云。由彼诸天。为自己故。化为欲尘。非为他故。唯自变化诸欲尘故。变为转变。变麤为妙。化谓化现。无而忽有。智论云。须涅密陀。秦言化自乐。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
([○@║]六他化自在天)。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八(之四)
(○蹑上示地位堦差科)。
([○@●]第二返妄归真辨地位之相三。从此去尽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疏】初辨渐次修行者。前由无明。动彼静心。从细至麤。遂成三相。及二颠倒。又由世界。和合相涉。根尘相对。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类生差别。流浪苦海。如汲井轮。其犹空华。于湛精明。乱生乱灭。此皆尘劳烦恼污染真性。不得清净。今欲转染归净。返流复源。故立渐次修行。以为对治。下喻云。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由此渐次。以立地位也文二)。
([?∴]一结前生后二)。
(卍一结前颠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