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90
- ○二正宗分(四)
- 初直示圆悟(初卷至四卷末)(十二)
- 初征心(八)
- 初标常住流转之由(四)
- 初审发心
- 二分真妄
- 三勅直心
- 四征心目
- 二执心在内(四)
- 初正执身内
- 二举现前约定
- 三抚慰广示
- 四穷非内
- 三执心在外(二)
- 初正执身外
- 二穷非外
- 四计潜根(二)
- 初正执潜根
- 二穷非潜根
- 五开合明暗(二)
- 初正执开合明暗
- 二穷非开合明暗
- 六随所合处(二)
- 初正执随合
- 二穷非随合
- 七在中间(二)
- 初正执中间
- 二穷非中间
- 八一切无著(二)
- 初正执无著
- 二穷非无著
- 初标常住流转之由(四)
- 二显根见(十一)
- 初恨多闻求诣真际
- 二放光表根性圆明
- 三示二种根本以别迷悟
- 四缘见征心
- 五指能推有体(三)
- 初斥能推
- 二求开示
- 三正示全性
- 六显见性非眼(四)
- 初责多闻
- 二叙障求示
- 三放光表说
- 四正指见是心(三)
- 初以拳例眼
- 二示暗非见无
- 三以灯例眼显见(二)
- 初疑覩暗非见
- 二喻暗光无异指见是心
- 七征客尘二义以出主空显见(三)
- 初如来问悟因由
- 二述悟客尘二义(二)
- 初述客义
- 二述尘义
- 三以动静显见(三)
- 初轮掌开合征见常住
- 二飞光征见无勤
- 三正示见性无有动静卷舒(初卷终)
- 八示见性不灭(六)
- 初求示生灭与不生灭
- 二匿王启请
- 三征内身迁变
- 四较颜貌童耄
- 五审迁化密移
- 六正示不生灭性(二)
- 初问身中不灭
- 二问见水同异以表无生灭性(四)
- 初征见水
- 二征见水同异
- 三单征见同异
- 四示见精不变
- 九指颠倒所在(三)
- 初问遗失颠倒
- 二如来示臂以征颠倒
- 三正示颠倒
- 十拣缘心以示见性无还(三)
- 初陈所悟不敢自认
- 二责认指以拣分别之心各还
- 三示见精无还(五)
- 初问无还
- 二示见精非影
- 三列八种尘相
- 四示八还
- 五正示无还
- 十一拣尘表见(六)
- 初拣物非我
- 二显见非物
- 三显物我不杂
- 四疑见有大小断续
- 五示前尘留碍(二)
- 初喻器空
- 二除器方圆
- 六示转物
- 三标见性离是非是(五)
- 初疑见性现前
- 二指无是见(二)
- 初标相征见
- 二答无是见
- 三指无非见(二)
- 初许无是转征非见
- 二答无非见
- 四文殊启请发明二种(三)
- 初大众惶悚
- 二佛称实语安慰
- 三文殊正请发明
- 五正示见性无是非是(三)
- 初会见相元是菩提
- 二勅文殊表无二相
- 三正发明性出是非
- 四斥因缘自然以显见见实相(七)
- 初疑觉性同于神我自然
- 二示非自然
- 三疑因缘
- 四示非因缘并结见离名相
- 五再疑因缘
- 六再斥因缘自然以表见性离于四相
- 七直示见见实相
- 五出妄见显真(四)
- 初请示见见非见之义
- 二将演总持嘱令谛听
- 三示二种妄见(三)
- 初示二颠倒总相
- 二示别业妄见
- 三示同分妄见
- 四倒现前观见以显见见非见远离和合圆满菩提(三)
- 初以别业例今观见证成见见
- 二以同分复例别业结准十方
- 三斥和合与非和合(三)
- 初总牒和合与不和合
- 二斥和合
- 三斥非和合
- 六总収阴入处界七大归如来藏以启真悟(七)
- 初总收
- 二五阴(五)
- 初色阴
- 二受阴
- 三想阴
- 四行阴
- 五识阴(二卷终)
- 三六入(六)
- 初眼入
- 二耳入
- 三鼻入
- 四舌入
- 五身入
- 六意入
- 四十二处(六)
- 初色见二处
- 二声听二处
- 三齅香二处
- 四甞味二处
- 五身触二处
- 六意法二处
- 五十八界(六)
- 初眼识界
- 二耳识界
- 三鼻识界
- 四舌识界
- 五身识界
- 六意识界
- 六七大(九)
- 初疑四大和合请示
- 二总诃大性体非和合(二)
- 初责多闻不善分别
- 二总明大性非和合
- 三收地大
- 四收火大
- 五收水大
- 六收风大
- 七收空大
- 八收见大
- 九收识大
- 七得悟发愿(二)
- 初阿难述悟
- 二说偈发愿(三卷终)
- 七明相续妄生诸大不碍(八)
- 初满慈赞佛陈疑
- 二设二难(二)
- 初难清净忽生
- 二难诸大不徧
- 三许宣胜义告众令听
- 四标性本以显妄元(二)
- 初标性本
- 二诘性明为妄
- 五原器界虗空众生因相(四)
- 初示器界因相
- 二示虗空因相
- 三示众生因相
- 四总结因相
- 六示三种相续果相(四)
- 初世界相续果相
- 二众生相续果相
- 三业果相续果相
- 四总结三种次第迁流
- 七明觉不生迷(四)
- 初疑如来妙明世界犹在
- 二喻迷人惑方悟不生迷
- 三喻华翳既除华不更出
- 四喻金鑛不杂
- 八示诸大相容(五)
- 初牒原问
- 二以虗空喻藏性相容
- 三以七事喻诸大不碍藏性
- 四以喻准法
- 五喻藏性随诸相现
- 八示妙明合藏非即双离(五)
- 初示背觉合尘
- 二示妙明合尘
- 三示如来藏一切俱非
- 四示如来藏一切俱即
- 五示非即俱离须凭妙指(二)
- 初非即俱离妙穷所知
- 二示妙音须凭妙指
- 九示迷妄无因歇即菩提(三)
- 初疑觉性何因有妄
- 二示迷本无因(二)
- 初喻迷头狂走
- 二示性迷自有本无遗失
- 三示缘断狂歇觉性本周(三)
- 初示缘断
- 二示性周
- 三喻结
- 十再斥因缘自然以责多闻(四)
- 初发疑问
- 二原所疑
- 三喻本头不失以出狂妄(三)
- 初破自然
- 二破因缘
- 三总破并释因迷自有之疑
- 四破因缘自然引入菩提(三)
- 初破因缘入无功用
- 二破自然成无戏论
- 三指菩提劝修并责多闻留碍
- 十一示决定义(三)
- 初述悟请修
- 二审观因地发心(四)
- 初以虗空喻不生灭因
- 二分清浊以表妙觉明心
- 三示五浊(五)
- 初劫浊
- 二见浊
- 三烦恼浊
- 四众生浊
- 五命浊
- 四结成因地
- 三审详烦恼根本(四)
- 初审根尘颠倒所在
- 二明众生世界缠缚超越(三)
- 初明世界方位
- 二别六根功德(六)
- 初眼根功德
- 二耳根功德
- 三鼻根功德
- 四舌根功德
- 五身根功德
- 六意根功德
- 三令详六根圆滞
- 三明六根虗妄(二)
- 初审根中积习(二)
- 初问一门深入
- 二示修中所断
- 二明一六虗妄(八)
- 初辨非一非六
- 二以空喻一不成
- 三原眼根因相
- 四原耳根因相
- 五原鼻根因相
- 六原舌根因相
- 七原身根因相
- 八原意根因相
- 初审根中积习(二)
- 四示根妄无体发明圆脱(四)
- 初明黏妄无体
- 二示发明圆脱
- 三引证圆脱
- 四结圆脱成妙
- 十二击钟验常(二)
- 初疑根性无体(二)
- 初原果位体性常住
- 二疑根性不与觉因相酬
- 二示闻性常住(六)
- 初责诚心不伏
- 二击钟诘闻
- 三击钟诘声
- 四责闻声矫乱
- 五验杵音以责循声
- 六结弃生灭以成知觉(四卷终)
- 初疑根性无体(二)
- 初征心(八)
- 二依悟圆修(五卷至六卷后)○
- 三广垂修范(六卷后起至八卷中)○
- 四细别业果精剔魔外(八卷中起至十卷后)○
- 初直示圆悟(初卷至四卷末)(十二)
- ○二依悟圆修(五)
- 初标根以指迷(五)
- 初请示解结
- 二十方如来放光同口标根(二)
- 初放光
- 二异口同宣
- 三示根尘以拣识妄
- 四拣妄以显真净
- 五说偈以叹真妄无性循圆归觉
- 二绾巾以示结元(三)
- 初述开明
- 二请舒结伦次
- 三示绾结并征结元
- 三示解结先后(四)
- 初诘示结元
- 二征解法
- 三许除结心销妄还真
- 四示绾生次第解应先后
- 四徧征圆通(二十七)
- 初陈悟请示圆根
- 二告众征问
- 三声尘圆通
- 四色尘圆通
- 五香尘圆通
- 六味尘圆通
- 七触尘圆通
- 八法尘圆通
- 九眼根圆通
- 十鼻根圆通
- 十一舌根圆通
- 十二身根圆通
- 十三意根圆通
- 十四眼识圆通
- 十五耳识圆通
- 十六鼻识圆通
- 十七舌识圆通
- 十八身识圆通
- 十九意识圆通
- 二十火大圆通
- 二十一地大圆通
- 二十二水大圆通
- 二十三风大圆通
- 二十四空大圆通
- 二十五识大圆通
- 二十六见大圆通(五卷终)
- 二十七耳根圆通(二)
- 初述因修(二)
- 初遇佛承教
- 二奉教成证
- 二陈果德(三)
- 初获果德
- 二彰妙用(二)
- 初三十二应(七)
- 初总标
- 二圣身(四)
- 初佛身
- 二独觉身
- 三缘觉身
- 四声闻身
- 三天身(七)
- 初梵王身
- 二帝释身
- 三自在天身
- 四大自在天身
- 五天大将军身
- 六四天王身
- 七四天王太子身
- 四人身(九)
- 初人王身
- 二长者身
- 三居士身
- 四宰官身
- 五婆罗门身
- 六出家二众身(二)
- 初比丘身
- 二比丘尼身
- 七在家二众身(二)
- 初优婆塞身
- 二优婆夷身
- 八女主身
- 九童身(二)
- 初童男身
- 二童女身
- 五天非天身
- 六人非人身
- 七总结
- 二十四无畏(十五)
- 初总标
- 二观声解
- 三入火不烧
- 四入水不溺
- 五入鬼不害
- 六被害刀坏
- 七鬼不能见
- 八枷锁不著
- 九贼不劫
- 十离贪欲
- 十一离瞋恚
- 十二离痴暗
- 十三求男得男
- 十四求女得女
- 十五持名众多无异并结
- 三四不思议(五)
- 初总标
- 二现首臂目
- 三现形诵呪
- 四舍身求愍
- 五所求皆获
- 初三十二应(七)
- 三结本圆通
- 初述因修(二)
- 五正示圆修(五)
- 初放光显瑞
- 二勅文殊选根
- 三拣非圆根(三)
- 初赞觉元妙示妄本空
- 二表方便迟速
- 三正拣非圆
- 四正选圆根(六)
- 初依方便教
- 二赞根主
- 三赞闻根
- 四责多闻劝修
- 五会三世普门重拣方便
- 六礼藏求加
- 五闻法获证
- 初标根以指迷(五)
- ○三广垂修范(八)
- 初因阿难乞度未来总标三决定义
- 二示四决定明诲(四)
- 初示决定断婬
- 二示决定断杀
- 三示决定断偷
- 四示决定断妄(六卷终)
- 三示密教冥资
- 四示安立道场修持法则(三)
- 初请道场轨则
- 二示道场仪式
- 三正示修持获证
- 五正宣心呪广示利益(九)
- 初放光徧示
- 二正宣
- 三示诸佛出生降魔广被
- 四示呪心广宣无尽
- 五示呪力成就世出世间增慧消障
- 六示持呪满愿得胜生处
- 七示呪力能消国难民灾
- 八示保护初心离障心开
- 九在会金刚善神发愿弘护
- 六示修证始终位置(六)
- 初阿难请示渐次行目
- 二赞许悬示
- 三示二颠倒因(三)
- 初总标倒因
- 二众生颠倒(三)
- 初众生倒因
- 二众生倒相
- 三众生业果
- 三世界颠倒(三)
- 初世界倒因
- 二世界倒相
- 三类生差别(二)
- 初总标十二类
- 二分释十二类(十二)
- 初卵生
- 二胎生
- 三湿生
- 四化生
- 五有色
- 六无色
- 七有想
- 八无想
- 九非有色
- 十非无色
- 十一非有想
- 十二非无想(七卷终)
- 四结颠倒本因以起渐次修义
- 五示三种渐次(四)
- 初总标名
- 二除助因(三)
- 初明食为助因
- 二出五辛过患令断
- 三刳正性(三)
- 初劝断
- 二示断次第
- 三示除累获通
- 四违现业(二)
- 初六根返源
- 二顿悟无生
- 六安立圣位(八)
- 初干慧地
- 二十信
- 三十住
- 四十行
- 五十回向
- 六四加行
- 七十地
- 八结等妙二觉以显干慧成就从渐次终于菩提
- 七结经名
- 八闻法增进
- ○四细别业果精剔魔外(九)
- 初问六道生起本有妄习
- 二问拨无永陷同分各私
- 三示众生内外分(四)
- 初总标
- 二内分
- 三外分
- 四别情想轻重(八)
- 初纯想
- 二情少想多
- 三情想均等
- 四情多想少
- 五七情三想
- 六九情一想
- 七纯情兼谤等
- 八结同分各私
- 四示十习因六交报(六)
- 初总标
- 二正示十习因(十)
- 初婬习
- 二贪习
- 三慢习
- 四瞋习
- 五诈习
- 六诳习
- 七怨习
- 八见习
- 九枉习
- 十讼习
- 三总举六报
- 四正示六报(六)
- 初见报
- 二闻报
- 三齅报
- 四味报
- 五触报
- 六思报
- 五结因报全缺再答别造同分
- 六示余报(十一)
- 初总标鬼报
- 二十种鬼类
- 三结鬼报
- 四总标畜报
- 五十种畜类
- 六结畜报
- 七带牒前问重示
- 八酬剩还征
- 九偿报相寻
- 十人道余感
- 十一结余感
- 五别修妄成(三)
- 初总标
- 二别成十种仙
- 三结仙道
- 六诸天差别(四)
- 初欲界(七)
- 初四王天
- 二忉利天
- 三须燄摩天
- 四兜率陀天
- 五乐变化天
- 六他化自在天
- 七结欲界(八卷终)
- 二色界(六)
- 一初禅天
- 二二禅天
- 三三禅天
- 四四禅天
- 五五净居天
- 六结色界
- 三无色界(六)
- 初空处先拣回心
- 二识处
- 三无所有处
- 四非非想处
- 五结四空并详岐路
- 六总结诸天
- 四别附非天四种阿修罗
- 初欲界(七)
- 七示七趣虗妄以勗正修(五)
- 初示虗妄
- 二示业因
- 三显正修
- 四结酬同分
- 五劝断除
- 八拣阴魔(二)
- 初原魔事因起(七)
- 初无问自说
- 二指魔事难识
- 三诫得少劝听承诲
- 四示觉体无二妄起世界
- 五示世界元虗真发空殒
- 六示心精通㳷天魔惊扰
- 七妙觉难动因毁诫防
- 二正示阴魔(七)
- 初色阴(四)
- 初色阴区宇
- 二色阴尽相
- 三色境差别(十)
- 初身能出碍
- 二体拾蛔虫
- 三空闻密义
- 四佛现莲出
- 五宝色满空
- 六夜同白昼
- 七斫体不觉
- 八徧成佛界
- 九夜见远光
- 十体变通义
- 四结令传示
- 二受阴(四)
- 初受阴区宇
- 二受阴尽相
- 三受境差别(十)
- 初见物生悲
- 二猛志齐佛
- 三心生沈忆
- 四得少为足
- 五心生艰险
- 六心悦不止
- 七大我慢起
- 八心生轻安
- 九归向永灭
- 十爱起狂贪
- 四结令传示
- 三想阴(五)
- 初想阴区宇
- 二想阴尽相
- 三想境差别(十)
- 初贪求善巧
- 二贪求经历
- 三贪求契合
- 四贪求辨析
- 五贪求冥感
- 六贪求静谧
- 七贪求宿命
- 八贪取神力
- 九贪求深空
- 十贪求永岁
- 四结令传示
- 五重结迷因(九卷终)
- 四行阴(五)
- 初想尽胜相
- 二行阴区宇
- 三行阴尽相
- 四行境差别(十)
- 初二无因论(三)
- 初总标
- 二本无因
- 三末无因并结
- 二四徧常论(五)
- 初总标
- 二二万劫常
- 三四万劫常
- 四八万劫常
- 五不生灭常并结
- 三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五)
- 初总标
- 二我常彼无常
- 三劫坏劫不坏
- 四性常生死无常
- 五行常色受想无常并结
- 四四有边论(五)
- 初总标
- 二三世
- 三众生
- 四心性
- 五生灭并结
- 五四种不死矫乱论(五)
- 初总标
- 二八亦
- 三唯无
- 四但是
- 五有无俱并结
- 六十六有相论(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本计
- 二别计
- 三结
- 七八无相论(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本计
- 二别计
- 三结
- 八八俱非论(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本计
- 二别计
- 三结
- 九七断灭论(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十五现涅槃论(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初二无因论(三)
- 五结令传示
- 五识阴(五)
- 初行尽胜相
- 二识阴区宇
- 三识阴尽相
- 四识境差别(十)
- 初因所因执
- 二能非能执
- 三常非常执
- 四知无知执
- 五生无生执
- 六归无归执
- 七贪非贪执
- 八真无真执
- 九定性声闻
- 十定性缘觉
- 五结令传示
- 六总结阴尽以成金刚干慧果地圆满以劝进修
- 七再结洗心剔邪以遵垂范
- 初色阴(四)
- 初原魔事因起(七)
- 九明阴销次第因界边际(二)
- 初伸问求示
- 二如来正答(五)
- 初显真出妄
- 二示五阴本因(五)
- 初色阴
- 二受阴
- 三想阴
- 四行阴
- 五识阴
- 三示因界
- 四示悟除顿渐
- 五结令传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