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不自宣说。而以顶光化佛说者。示一切神通。皆智用上事。而于无相体中不动不摇。默寓众生迷事。枉受驱驰。而于自性亦无得失。一回觉悟。复还本有也。文殊表根本智。以根本智能伏邪外。故勅往护。
△四阿难悲恨请修。
世尊尝云。我与阿难于空王佛所。发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而我常勤精进。故知空闻不如实证也。奢摩他此云寂静。三摩此云观照。禅那此云寂照不二。
总言则首楞严。分言则奢摩他三摩禅那也。盖由常住真心。常寂常照。寂照无二。即涅槃所谓定慧均等耳。声闻定多慧少。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慧多定少。故少见佛性。以此而知佛性之为定慧均等。常住真心之为寂照无二。当无二揆也。孤山尝以天台三观配之。觉范稍别。亦同此意。不与下文常住真心相符。此经指根性之迷。以复还性觉本有寂照。似与纯用功勋者不可同日而语。天如补注依前释。当为确论也。
上初序分竟。
△二正宗分。分四。初直示圆悟。分十二。初征心。分八。初标常住流转之由。分四。初审发心。
无上菩提即十方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然皆发明真性而得成就。故先标此。肇公云。直心者谓内心真直。外无虗假。贤首云。向理之心。无别岐路也。发心为始。究竟为终。于其中间。绝诸岐路。
众生日用。全身是妄。故如来特于现前提出直心。要在詶答中分明吐露。故下文得其由目观见。心生爱乐。遂乃七处征穷。至于情枯智竭。然后反之能推。目前虽未究竟。亦自可因其所明以通其暗也。今人观此。尽谓能推之非我心。离尘之有全性。而不知冥心独照。犹为内守幽闲。移时失候。仍是离尘无体。执自所见。附会圣言。其为心言不直。岂可胜言。故知如来最初丁宁之非无旨也。
△四征心目。
一人之食。不能众饱。喻身心相外。则不相知。今以相知。穷非身外也。抟食即段食。谓有形段可抟也。宿预也。温陵曰。乞食归林。乃举现前方食之众。故曰我已宿斋。兜罗具云兜沙罗。此云霜。佛手柔輭。如兜罗绵。
上三执心在外竟。
△四计潜根。分二。初正执潜根。
此又许其见面亦成内对。则唯心与眼。皆在虗空。既不成内。又非汝体。故又有如来见汝亦是汝身之难也。眼在虗空而知。则身应不觉。若谓身眼两觉。故又有一身两佛之难。此皆虗纵。以证见明必非内瞩。则见暗不成内对。
上五开合明暗竟。
△六随所合处。分二。初正执随合。
前征有体。但穷内外。此复穷一多徧与不徧。默示心根无二。使之直下自认也。若挃有在。不能咸觉。穷非一体。设能咸觉。则成多人。穷非多体。徧体同挃。谓如前有所之挃。不能成徧也。若不徧者。同时受触。不应同觉耳。
上六随所合处竟。
△七在中间。分二。初正执中间。
首楞严此云究竟坚固者。大定之名也。自性真定。当念宁谧。不可破坏。无有时量。亦无出入。以体而言。含裹法界。大而无外。细入无间。绝相离见。故即佛顶为喻。佛之顶相不可见也。以因而言。十方如来。微密寂照。非智能知。非识能识。以修证而言。则自性真修。不落阶级。不借功勋。所谓了义。非不了义。以体大而言。故曰如来。以用大而言。故曰菩萨。合普贤行愿。无不具足于因果同时之极也。今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各不自见。即凡庸之不觉。得大圣之湛圆。夫见即不大。譬全渤局于浮沤。大故不见。似一滴投于巨壑。此众生之大佛顶也。见即不密。声光泄于所知。密即不见。虗空本无窥处。此众生之如来密因也。见修非证。目前之法犹存。忘见为证。一真之量斯撤。此众生之修证了义也。见行不妙。谁知足为眼碍。妙行不见。始信解绝行成。此众生之普贤万行也。见即不定。境纷心目之间。定即不见。知泯繁兴之内。此众生之究竟坚固也。首标经目。极如来因果理行。不越众生自性清净各不自见之中。故悟为圆悟。修为圆修。自始至终。不堕邪外。圆觉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知其皆证。即非众生。若非众生。即亦非证。如来所为直取现前根性。以合于无是非是。岂声闻缘觉之所能搆欤。
△初序分。分二。初诸经通例。分二。初说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