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发明身中有不灭性也。现前生灭如彼。其不生灭如此。真在妄中。实在虗内。分别随缘。知马影之匪他。见性无迁。悟牛鼻之在手。末伽黎此云不见道。皆断见外道。等徧指六师也。
断灭与不断灭。正我法与外道之所岐。阿难之请。其始为天下后世借鉴欤。前云见无亏损。见无动摇。审知根性。不随前尘迁变。而犹疑死后断灭。此皆众生通病。故即其自童至耄。曾所经见。易为证知。而犹藉圣口抑扬。始获自认。故知无上秘密。祇在目前。而不觉变熏。流易累劫。夫目必有见。耳必有闻。一人返观。千圣同轨。当念自信。十世靡移。岂更待舍生趣生而后知其不灭耶。波斯匿王曰。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夫念念不停。则岂非其心之生灭耶。心惑身世。随其迁流。不遑安住。若当此时。觌面提命。自非夙智。未易憬然。而世尊乃曰。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真性所露。不落思量。随见随知。岂异今昔。此如来所为于众生迷中。而择其必不能迷者。一处自觉。则全体宛然。所谓五现量根。与八识同功。常在目前。而不自觉。一遇了缘。便同本得耳。
上八示见性不灭竟。
△九指颠倒所在。分三。初问遗失颠倒。
当欲谁还者。分明直指。而后曰种种差别。见无差别。差别可还。彼无差别。岂是别人。汝心即指见性。本字就见性而言。原此见性。本即妙明所露。当处知归。不为分别所误。于此错过。即为丧本。常被漂溺。故可怜愍。
庆喜闻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便憬然见此分别亦还法音。由其自知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深中疑根。不能自昧。故复以妙明元心为请也。世尊曰。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是离诸相而显根性。亦可离分别而指识心。乃谓其心性各有所还。何也当知八种见性。随见随知。不落思量。虽皆未经发明。无所销归。然彼杂妄识。此同现量。圣意所取。正与妙精净明。体用相似。以冀其当下自认。即同本得。可谓少假方便。疾证菩提。推此而知世所言有得于心。行于事物。明昧两岐。一放一収。纷然断续。是皆心性各有所还者也。
上十拣缘心以示见性无还竟。
△十一拣尘表见。分六。初拣物非我。
前于我体物象。分明择出。此乃指归见性。复曰诚汝见性。使自承当也。汝见而曰清清者。拣非杂识耳。
庆喜虽知见性不还。而犹不知是我真性。盖由物我不分。故不能于其见精豁然获所知归也。夫众生日用。身在物中。所见皆物。即能返观。又杂识妄。故我世尊确指现前诸有物象。而曰是物非汝。划然不许更余物想。然后曰诸有物性。虽有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见精而曰清净。又复使知此一见性不与物杂。本妙如是。想相俱尽。纯一真心一刹那间。内自证知。不循分别耳。
此带责之辞。性汝不真者谓性中有汝。如海上之波。未尝离异。汝在性中。似波还望海。輙见猜疑。若知汝我同源。各自取实。心目共证。岂假问人。
盖由自证而起见相之后。乃有色心。心即八识。属见。色即根尘。属相。故知见相本自同源。物我难分。从来久矣。阿难不能自认见性。此俱生所执。古今皆然。附物即遗自心。返见仍余分别。若非彻底知归。必不能于万物象前翛然独脱。如水与石。似色投空。本不相离。亦无相入。此固大圣独证之境。即在凡夫日用之间。所谓见色闻声。有何同异。而眼光圆满。宛在现前。听性通玄。声响不杂。此虽不藉修持。亦须一回自得。如来反复设言。盖有见乎其难。而乃丁宁其易尔。
△四疑见有大小断续。
王鼎舜曰。出指非指。所谓见月忘指也。温陵雪浪皆以指喻指为释。反增葛藤。无上真诠。岂庄子能例。多见其失念耳。
见与见缘。如虗空华。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一切如来。及大菩萨。住三摩地中。体本如是。本无是非二相。阿难不能自认见性。始则为物所碍。既则见性在前。是见与见缘。不能如虗空华也。不能如虗空华。则闻见不尽。色空枞然。又奚能安住于菩提净明。如镜华水树。宕然于是非之外耶。此古人所云。阳𦦨空华。不落有无。深玄旨趣。正须一悟。非可言说也。
上三标见性离是非是竟。
△四斥因缘自然以显见见实相。分七。初疑觉性同于神我自然。
此结责示诲也。实相者如其自性。非内非外。非知不知。一法界性。言思俱绝。
见见之义。诸疏有以上见为体。下见为用者。约根而言。则下见为用似矣。然在迷位。迷失真性。安得有所谓体也。亦有以上见为用。下见为体。然迷中之根。岂可名体。且现迷之体。安得乎清净之用也。又有以上见为真。下见为妄。然既有其真。何者是妄。总之皆按经文前后。以为实解。如按见不是明。便谓见本离尘。见既离尘。推而上之。应有性觉。是以上见为体也。或即以离尘寄根之见。已同真觉则应有智照之用。还照自体。是又以上见为用。下见为体也。或以离尘之见。仍非性觉。应有真性以鉴其妄。是皆现按经文。克定位次而不达迷悟之理。岂知真性元无体用。悟者之用在体中。即迷者之体在用内夫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所谓用在体中也。一切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所谓体在用内也。悟则当处全真。即或未悟。终非别有。前文约见非眼。今显见不因明。皆即众生现前根性。与本性觉。无有二体。亦无二用。但在迷中。有而不觉。暂指为无。更名为妄。故此显出。以待其悟。所云见见即见乎现前见性。本不属眼。本自离尘。此愚以为始觉之所由发也。夫始觉在未觉时。即是妄觉。为不见现前根性元自清净。从缘分别。是称为妄。若承开示。穷于见不循根。见不因境。则分别顿息。即此分别。还择根性。随处会通。成妙观察。所谓始觉。原其所从。悉由本生。迷则为妄。悟则为始。即或未悟。而此分别。岂是别人。如在醉中。为酒所持。忽然而醒。人非别有。醉失其在。亦如梦中。妄见前境。及至于觉。境从何去。人在床褥。更无增损。真性亦然。迷则全体是妄。妄非因真。悟则全体是真真非因妄。楞伽云。外道谓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彼异因者。说言若胜妙。此胜妙者。外道以为自性。谓自性自作生因。一切根身器界。皆从性生。性为妄本。妄不可了。此心与境。悉属自然。而自然之心。即是神我。徧十方界。是十方沙界。包裹心外。心外有法。心因法徧又成因缘。自然因缘。二说相依。悉属邪计。总为不达如来藏性。不觉成识。识生见相。见即分别。相为根尘。以分别心。依根揽尘。物我不辨。难于发明。惟有根性。前境对现。无分别晳。暂时透露。故如来于此再三指示。若能觉悟。即与如来藏。更无体用之殊矣。虽然。此亦就未到明了意识。易为体认。非谓与七六二识更有同异也。夫迷中分别。实无自体。惟从不觉。妄自执持。执亦无体。性本如如。境去执融。性真自在。此前文所说无非见者。正使万物胪然。犹非别体。阴入处界。及与七大。许同一性。皆在悟时。自证境界。殆不可以识解蠡测耳。
上四斥因缘自然。以显见见实相竟。
△五出妄见显真。分四。初请示见见非见之义。
大陀罗尼此云总持。然有一字多字无字之异。指下神呪。即多字也。若显实相。即无字义。实相陀罗。即真三摩地。摄诸三摩地。故一切菩萨净妙庄严。皆依此而得成就。观照而曰奢摩他。盖言寂照离诸分别。故曰微密。
△三示二种妄见。分三。初示二颠倒总相。
总结前文同别二见。进退合明。以例一阎浮提。又以阎浮提。例彼十方。同是无始觉明。致令无漏妙心。妄为见闻觉知。虗妄和合。若能悟知。当下远离和合与不和合。则见妄顿除。生灭永息。不生灭性。宛然常住也。
如来藏性。不觉妄动。而起见分。遂有相生。根尘对现。互相增长。流转无穷。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曾无暂歇。然本觉妙明。常在根中。虽为根局。亦逐境迁。而无分别晳。未尝变易。所为寄根明发。离尘有体。性本如是。一朝觉悟。不循功用。即未觉悟。亦无亏染。但在迷位。无人觉知。枉自流易。譬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本非实事。然久受驱使。习与性成。在凡夫中。轮回六趣。目为虗妄。在二乘人。留滞变易。情怯偏空。在十地微细所知。仍隔罗谷。此岂位置实有所殊。见妄积熏。忆持难割。所以草庵久卓。宝所徒遥。此经直指根性。但须觉悟目前。正与华严直授初心。岂假勤劳累劫。同一旨趣。宁分顿圆。故知一法界体。自在当人。大地众生。本成佛道。唯证始知。智慧德相。现具凡躯。非关溯源徒以理信也。是以阿难不达见见。如来唯明见妄。知妄动始于不觉。元非实有。则见性本自现成。祇须觉悟。所谓本觉明心。觉缘非眚。圣诏昭著。唯当自信。勿阻长途。空役时岁。古今皆然尔。
△三斥和合与非和合。分三。初总牒和合与不和合。
从目则出当有见。以得目气分。故当有见也。有见则旋合见眼。无见而翳空。则亦旋当翳眼。眼既不翳。则见华时。目应无过。云何唯见晴空方号清明眼耶。总结虗妄。以见真智真空。现在色阴。未曾移易。华空犹翳空也。
△二受阴。
喻识不从前阴至于后阴也。本瓶地喻前阴作业之地。开孔瓶倒喻后阴业牵之处。总言识随业现。无有去来出入。妄见区宇。似有如是。
五阴括尽色心等法。色具十一色法。受想行识具心王心所一切心法。该而言之。则根尘识三者。在当人阴中。其始实从无明起行。行增长识。以为名色之缘。自迷如来藏而为识藏。妄见有色。揽色成根。根对外色而生受。受纳尘影而成想。想相流注不断而为行。行积业资惑而归识。一时顿现。循环无终。全体是妄。亦即全妄是真。以妄元无性。而智理常住。如重云罥日。徧空霾翳。而日体不动。遇风因缘。忽然晴朗。日岂新悬。迷人得悟。亦复如是。藉厌苦因。乘师友缘。了知虗妄。正如云散。云散似缘。日本如故。真如无体。受根尘而弗拒。任识变而常然众生成佛。非入界之能遮。佛性迁流。岂一真之所造。常在生死去来。而大智朗然。至理澄寂。真不可为愚者道耳。
上七征客尘二义以出主空显见竟。
△八示见性不灭。分六。初求示生灭与不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