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四

上二句推满慈之意。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谓无明固不足见觉体也。有所二句是正破。谓性觉本明。不因所有。所立体亡。故曰有所非觉。若一切无所照了。又非本觉明妙。故曰无所非明。无明一句转纵以出下正告二语。谓性觉本自妙明。若单以明为觉。则明必妄动。此当业相也。

觉体本明。以无自性。不能自守。故有业相。业则转而生所矣。世尊恐人于明处认觉。反落妄缘。特先诘其以性明。抑以不明。而满慈果以觉为所明。乃约其意云。汝谓若无所明。则无明觉矣。乃明指其病曰。夫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然后直告之曰。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谓觉本妙明。然此明不能自守。易于生所。若以明为觉。是以业相为性觉自体。失于本妙。故曰妄也。

问世尊诘满慈。谓汝以性明。称名为觉。此意易晓。而曰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岂世尊故为探之耶。抑别有旨也。既以不明。又称明觉。何也答曰。如来藏中。实有明不明二义。明者觉体本明也。无明者觉体无性。以至真故无分别。无分别中。湛然常住。所谓妙也。无分别中。冥然不觉。所谓无明也。然觉体本明。以无分别。不觉妄动。乃有见相。所谓所明也。世尊此问。谓以性觉本明。而名为觉耶。抑以觉体亦有不明。而唯以明者为觉耶。不知觉之不明。觉之无自性。觉之无分别。所谓至真至妙也。若舍此妙。而不能安住。唯以其明者为觉。则此明无性。不能自守。妄生分别矣。故单以无明为觉。即非觉湛明性。单以明为觉。则明必生所。此所为妄也。傅大士云。安住无明之明炤。了达明炤之无明。是无明之明炤。贵乎安住。明炤之无明。贵乎了达。二者相须。偏用未见其妙耳。然此第在为道者言之也。若在性觉。则本妙本明。无古无今。在圣人。则覆明复妙。无终无始。在众生世界。则由觉有明。由明生所由所立能。同异炽然。不妨仍是清净本然耳。

此原三种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本如来藏。原非别有。因了发相。从妄见生。此乃忽生之所由也。因明立所。故曰因了发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故曰从妄见生。以此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实结生起之因。以见一念妄动。遂致忽生迁流。既无自性。亦非心外。

此章有三可疑。一疑诸经所标三分。由自证而后见。见而后相。三细亦由迷如来藏。妄有业相。业而后转。转而后现。皆先能后所。今经始叙所明。是先所后能也。不知性觉妙明。即当如来藏。妄为明觉。即当妄动业相。诸疏皆遗妄为明觉一句。而以因明立所。生汝妄能。始准业相。故必致疑先所后能矣。夫所立能生。正属转相。迷于本住。乃生异见。此能承妄动之后。发现相之始。故有同异与无同异之境相继而生也。亦因詶三种忽生之问。故原本言之。若依唯识。则器界根身。皆唯内识变似现前。一时顿现。非由渐次积聚。此意在四科七大之前。隐显互彰。须人自悟。是不可明破耳。二疑世界皆由妄想四大种生。添出金木。诸疏遂有五行之配。夫五行属世论。非如来所说。云栖亦云。温陵谓万法自五行变化。此出日家。经中罕言。当用四大为正。且金因执明而生。所谓坚明立碍。是地大摄。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水大所生。目为诸相。此可理通。偶有所类。辄引世论。愚于诸疏论中。所见不少。诸师皆有高识。而故随世谛。殊不可解也。三疑性觉妙明。何故又云妄为明觉。觉海之中。谁为迷者。既云性觉。不应复起妄明。既有所明。岂不能障彼明妙。此疑较上二疑更细。未有发复。愚唯知之。而不能以文言详释。亦但曰性觉本妙本明。自能自所。圣人知之。以明还妙。妙本自明。凡夫不知。随能生所。因所立能。觉明不碍性觉之常然。性觉岂伤觉明之自异。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如来特为满慈指出。使自深知。殆亦无低昂于其间欤。

上六示三种相续果相竟。

△七明觉不生迷。分四。初疑如来妙明世界犹在。

于自衣中系如意珠喻众生五蕴身中具有性觉妙明。为妄觉所持。不能自守。待缘方了。故曰不自觉知也。穷露乞食喻佛性流转五道。虽在流转。而佛性宛在。故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智者喻如来。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益见妙体既彰。神用具足。不从外得。本性法尔也。

佛曰。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又曰。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又曰。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又曰。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又曰。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又曰。方悟神珠。不从外得。以此证知性觉本明。何曾有妄。祇为明不自守。妄有所觉。明觉即妄。所谓因迷自有也。自有之迷。全真即妄。尚无有生。识妄无因。则全妄即真。欲何为灭。是以明觉自有之迷。无始以来。不自觉知。起为世间众生及与业果。循此自迷。自生分别。起惑造业。不自断绝。一遇了缘。豁然自觉。又以自有之觉。觉自有迷。如梦得寤。犹是昔人。所见现前。宛如昨梦。欲何因缘取梦中物。此所谓不随分别三种相续也。昔随分别。全真即妄。分别若歇。全妄即真。所谓方悟神珠不从外得耳。夫以满慈但得人空。犹有法执。分别俱生。二俱未忘。依大乘圆证。止许八地断分别尽。微细所知。须迟妙觉。而此指示。但云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故知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犹为方便。苟非其人。未易神会矣。

上九示迷妄无因。歇即菩提竟。

△十再斥因缘自然以责多闻。分四。初发疑问。

不可以心知曰秘密。不可以解会曰妙严。耶输陀罗此云华色。出缠登伽所得。出贪爱缠。位纳三果。耶输曾在法华会记莂。登四果。此重责勉修。复引登伽耶输速登解脱。以见大根利器。反滞见闻。真成自欺。古今不乏。

阿难曰。世尊现说杀盗婬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而世尊曰。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此不但深悉阿难疑义。凡在二乘有学无学。乃至大乘初心。法执未尽。鲜不蹈此深惑矣。盖以菩提之性。显于缘断。将知因缘未断。能障菩提。是菩提之显与障。皆由因缘也。既疑因缘。则必并疑自然。以缘在自障。缘灭自出。则岂非本自其然。无然不自耶。而世尊但曰。头若自然。何故狂走。此一不言其所以非自然也。又但曰。头以因缘故狂。何不因缘故失。本头不失。何藉因缘。此二不言其所以非因缘也。夫菩提之性。为非自然。故有狂怖。是必致疑狂亦自然。为非因缘。故无变易。则又应疑头本无妄。反复含露。或纵或夺。而终但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皆为戏论。是亦可以深悟而自得之耳。至于生灭俱尽。无功用道。离合俱非。无戏论法。则又将指人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别行一路矣。故曰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聊作劝修。以资明悟也。又曰不如一日薰修无漏。又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始知佛道垂成。情纡十劫。华严十地。利生行满。而究于始终无作体性。不移毫念。唯是法界圆明大智之用。无有时节。无有三世。若只如是。修证岂遥。自非别行一路。又安得其所至耶。

上十再斥因缘自然。以责多闻竟。

△十一示决定义。分三。初述请修。

不随虗妄生灭。即为静深。非更有止观法也。不随虗妄生灭。则真心自见。所谓清水现前也。自心自见。即准初住。入佛知见。与佛无二。至于泥去水纯。无逾清水。极于所知障尽。始名见心初起。则初心究竟二无别耳。仁王经云。三贤十圣忍中行。惟佛一人到其源。所谓源者。无逾清水澄彻。修穷方知省力也。一切变现不为烦恼者。此为如来随类度生。大悲所感。月印千江。水光不到。即今日用。在了事上。华鸟石人应无差别。唯当自得也。

十方诸佛所以成就菩提者。皆以不生灭为因。不生灭者佛性也。十二类生所以流转六道者。皆以生灭为因。生灭者五蕴也。然五蕴元在佛性之中。则流转不出常住。佛性即在五蕴之内。则不变无碍随缘。智者知其然。故常即五蕴而得佛性之无生灭。非别有所谓不生灭也。圆觉云。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此迷法身而为色阴也。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迷真心而为受想行识也。圭峰曰。但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但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此悟四大之原自空寂。悟六尘缘影之无别灵知。但离缘尘。即同本有也。涅槃云。灭无常色。而得常住真色。灭无常受想行识。而得常住受想行识。曹溪云。但转其名无实性。亦可谓究竟真诠矣。而此又云。以湛旋其虗妄灭生。伏还元觉。又曰初伏客尘。又曰永断无明。然后乃合涅槃清净者何也。涅槃曰。佛性为因。涅槃为果。是因非果。名为佛性。是果非因。名为涅槃。以要而言。舍佛性无别涅槃。所谓因该果海。舍涅槃无别佛性。所谓果彻因源。今自众生最初发明。亦惟见闻觉知。外不为空见所纷。内不为四大留碍。根识俱泯。三世何从。业运本空。同异顿撤而。故华严十住初心。便与佛齐。此在大心凡夫。亲绍佛种。非余外人。若因中三德。与果地殊。则圆融行布。不妨互见。与此经湛旋之旨。原非分外。为有虗妄者言之。彼自无疮。犹在当人谛审耳。

上二审观因地发心竟。

△三审详烦恼根本。分四。初审根尘颠倒所在。

闻性若悟。即返真常。非别有法弃生灭也。相即尘。而曰想相者。相从忆持过去而有分别。不则对现森罗无法可得耳。识而曰情者。盖分别即成迷执。不则妙观名智。何谓垢心。故二俱远离。皆由根性发明。则现前知觉。即成无上。斯为法眼清明也。

一切众生。于色声中。不能自认。皆因见色不分。声闻无别。是故见随色谢。闻逐响沈。遂使无上妙觉常住真心。与诸前尘。共生共灭。非我真常实有生灭。元彼觉明所立能生。所既迁灭。能亦无归。庆喜此疑。犹是离诸前尘无分别性。几经辨晳。犹故茫然。益知性觉明妙。极难安住。觉明所惑。久而易昏。梦中闻性。明非断灭。正当此际。谁复悄然。不妨更疑三十年也。

决定义科。既列述悟请修。而于大科尚收在圆悟。何也。曰。夫悟所以起修。修所以明悟。未有不圆满乎。悟之本智。而可言修者也。亦未有不详尽乎修之肎綮。而谓之圆悟者也。故悟有浅深。有本末。一端之蔽。承言教而忽彻者。此浅而末耳。根本之智。弗明。虽千百悟。而未可遽言修事。谓修以践乎。其悟。无本之悟。无所为践。即本悟既豁。所有余疑。虽属差别。且当于悟时。务求徧悉。此华严初住。便能预知上位。不同权始。一位不知一位。所谓圆悟也。今阿难述悟请修。而世尊乃曰。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盖欲其悟之妙圆。而使之审观因地。以为果证。又使之审详烦恼根本。以识结元。凡所为务详进修。皆所以深资明悟。此在大乘顿圆。即于初心备知上位。法尔如是。然此又若有见乎阿难而为之也。世尊曰。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而阿难果曰。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故知师必明乎资之所诣。而后教不失时。若因其请修。但与明列修事。而不随机默勘。则悟且未圆。修于何践。此愚必于击钟验常。而后许为圆悟。所谓根本之智。非同浅末。若差别之疑。或厘种习。或尽尘沙。犹可于既悟之后。备谈深证。此圆融不碍行布。非初无圆融。而遽言行布也。愚于此处。盖反复沉思。再三阁笔。自知与诸疏矛盾。而见之所及。不敢雷同。到与不到。俟之高明。随例混收。终非所愿。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四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