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五

知见根也。立知知字。无见见字皆指第六识。根性对境晓了。得无憎爱。于此不觉。即落分别。取舍纷然。此支润无明。实由发业。所谓结元也。故知无漏真净。因此觉明所立能生。分为六根。对境生识。障自知见。此为妄明。若得发明。则外脱内伏。妙净无亏。涅槃体露。更非他有耳。

合论补注以净觉单指根境释交芦为非。意谓根境相对。则识必同时而起。不知圣意正欲显根境无性。以见识性之妄。然则何不先云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识乎。夫识由根引。引起生死。亦能速证解脱。故毕竟根尘无过也。圣人有世谛流布想。而无倒想。世谛流布。岂非根尘无别。而无倒想。则惑乱不生。楞伽亦云。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妄想识即六识。此言识性虗妄。亦指六识。盖以五识犹依根而起。未至分别。根以显色。识以了色。圆觉云。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故知分别憎爱。斯为无明。八识规矩云。愚者难分识与根。此指五根识也。其不分识与根。才落明了。便以为同于意识。一切蠲除。是去妄则兼真并弃。何怪其问离明离暗。无有见体。遂以为本无我心耶。

问识性虗妄。经文虽不明说总言六识。然以上言六根。故下言识性知其为具言六也。而此乃单指意识。何也。又八识规矩谓愚者难分识与根。盖言五根识种现不同。五根属相分。而五识则为见分。故不许相能生识。而此引意乃谓其不分根识。恐其疑于意识。不敢认取。似与规矩相违。岂别有所据耶。答曰。凡看经文。须看其意之轻重所属。夫言根者。谓其能招揽五尘。岂意根亦能招揽五尘耶。须知举根则并言六也。六种识谓意识能分别憎爱。非五识事。五识唯青则曰青耳。以其未离现量。及至明了之后。然后竞分取舍。起惑造业。乃为轮回之结。经文浑言识性。须知圣意所重。故此不妨创为指出。即如引圣人有世谛流布想。不但非根中事。且亦非五识中事。所谓世谛流布者。世间说牛。圣人亦说是牛。世间说马。圣人亦说是马。说牛说马。随世间见。固无过咎。以见五根识所有晓了。亦无过咎也。若倒想。则于非色中作色想。于色中作非色想。斯为惑乱。夫于非色中作色想。是凡夫事。于色中作非色想。是二乘事。均落意识。非清净见。楞伽所谓妄想识灭。名为涅槃。即同此旨也。若八识规矩但云愚者难分识与根。诸家注云。五识根种现不同。以根属相分。夫根属相分之说。亦只可言浮根。不可言胜义也。且人知识属见分。浮根与尘属相分。又岂知见分相分同起于自证分乎。则见相不可言异。而以根识为异何耶。以此而观规矩注意。与此引意。孰是孰非。犹当俟高明耳。总之凡落意识。可以为轮回之本。凡落意识不可以证清净解脱。皆圣意所诃。则知五识依根而了。非诃意所及明矣。至于宗镜谓六识亦有现量。岂非现在分别之中。而无分别晣。犹自宛然。是益知愚谓识性之不指五识之意。亦犹愚者难分识与根。恐其同于意识而不能自认也。一拣其不同惑乱。而使之自认。一指其即惑乱之中。而证无分别晣正可互相发明矣。

△五说偈以叹真妄无性。循圆归觉。

阿难自承击钟之示。当是发明根性之后。此云先得人空。亦即空性圆明。便成法解。盖心外无法。但了所知。了无所了。自然法分别尽。此圆乘直捷。非藏通境界也。长水即下文初于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由是渐增闻所闻尽。以当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即当法解。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为当得无生忍。详思相配。亦自稳当。然愚以下文选根。于方便默示圆融。今于次第亦宜先伏此旨。故不可实法也。

但云此根初解。解何物耶。夫揽色成见。见即我体。若能离色。见不独立。此空乃空其揽色之见执。非空其映色之根性。于此不辨。则离见无我。此涅槃所以不许二乘见佛性也。夫色法也。见人也。色离而后见谢。人空而法犹有待者。揽色之见离。离见之色未尽。谓有色可离。故未尽也。色既未尽。未可言空性圆明。空性即人空之性。夫法由心生。心若不生。法无能住。故知心外之法执未忘。仍是人空未圆。是必空性圆明。方能成法解脱。此见法空皆由人空之极。极则空相亦泯。如人初觉。不言我觉。所谓六解一亡也。愚尝按诸经所云。二乘证人空而未证法空。但就其断烦恼障言之。若所知未断。岂能心境寂然。故知人法当一时顿空。先后之语。犹是世尊方便也。

上三示解结先后竟。

△四徧征圆通。分二十七。初陈悟请示圆根。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五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