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六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三界二十五有。皆如来藏心之所流现。含真妄以常圆。随迷悟而不立。此不思议境界。文殊菩萨深切著明。念拯未来。愿求加被。毋越此根易为成就。真实心者文殊自谓确从本心。实知实见。非同狥机也。

迷本无因。悟非今有。圆觉曰。一切众生。成佛道。此三世如来。自十信满心。以至等妙二觉。而后证知其为成佛道。非以理言也。然则何名众生。曰以不自信故。何不自信。曰成佛故。夫佛不自佛。乃为真佛。众生亦不自众生。乃真众生。此佛所为穷至妙觉。而后知不自佛也。众生所为流尽三涂。而后知不自众生也。知其不自佛。乃能深信众生。知其不自众生。乃能深信于佛。故众生以信佛为初机。佛以信众生为究竟。夫以信众生为究竟。则必不肎使初心之士不能自信。而重言乎修证之涂。以自惑而惑人也明矣。其奈人不自信。故自导知归。次言涂路。终言到家。而不知夫不行而速。不疾而至者。自知归时。久知之。而必待到家乃始深信。然则佛菩萨于此且当胡为耶。文殊选根曰。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此言初心所悟闻性。而即于众生现前具足圆听。非别有所谓涂路也。又曰。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夫谁不听音。谁限远迩。亦可以日用而证知矣。又曰。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此岂有待修为而后得其常住如是耶。至于梦闻杵音。逈出思惟之外。自闻闻性。俨然三昧之中。垢销应念。明妙圆成。此皆大智所示修证之门。而于耳根反彰直捷。然后知众生成佛道。始于初心。明知其故。而必至空竟始为亲证。若未究竟。顿捐程涂。苟非其人。祇成过误。又或实指行布。终障圆融。夫以如来出世。为一大事因缘。究而言之。唯佛知见。更有过于涅槃。我道必为魔说。详阅诸疏。尽解直捷之谈。一及修持。輙拘位置。即出吾宗。亦未能免。岂亦复有格格耶。

上四正选圆根竟。

△五闻法获证。

阿难悟成佛法门。唯念末劫邪师过误。重请建立。以标法幢。如来悬示四决定义。亦为波旬潜入我法。真伪难分。故于众前正告之曰。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可谓深切著明矣。何虑至今竟符昔记。世尊曰。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婬。必落魔道。如不断杀。必落神道。如不断偷。必落邪道。又曰。纵得妙悟。纵得心开。亦就波旬各各自谓。众生眩惑。举国失心。设言纵得。以示决非。智者于斯。所宜谛审。未有发明自性而乃岐路若此也。彼所谓妙悟者。亦曰佛之知见而。夫佛之知见。即众生心是。众生迷心。外逐境缘。起婬怒痴。流转五道。所谓背觉合尘也。若有真悟。自当背尘合觉。而乃随诸境缘。人贪亦贪。人瞋亦瞋。人痴亦痴。揣波旬自谓。亦曰心外无法。总不可得。大用现前。不存轨则而。然则贪瞋痴法。有耶无耶。有不是无。作业可见。无不应取。作者俨然。现在有中。现同流转。而曰无者。此但借口圣言。以为纵情之助。不知如来所说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盖以法从心生。心若不生。法无能住。今生心取法。即是缚因。何逃缚果。楞伽云。受婬怒痴性。然后妄想计著婬怒痴性非性。彼取有而妄计无。非不取而法自无也。故又曰。宁取有如须弥山。不取无如芥子许。拨无之见。灭佛种性。沦溺后昆。莫此为甚。世有智者。须具择法。当此邪正混淆。稍具正见。岂肎更以口舌起诤。偶疏及此。聊为拈出。以俟天下后世高明自爱。或无河汉吾言。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六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