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净字集
第二卷极字集
真性常住第三
阿难自知无始以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影。但以现前生灭。新新不住。云何得如常住真心不受变灭。佛因波斯匿王之问。权以河水之见。牗其所明。若谓童[髟/老]异年。见河如昨。此见不变。则不灭可知。阿难因言。此之见精。必我真性。即尔常住。云何谓我遗失。佛言。汝见颠倒。故遗失也。因以垂臂为喻。言臂体本一。因上下而改观。则汝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非汝颠倒之见致然乎。不知生佛法身本原不二。缘妄迷真。号称颠倒。晦昧为空。结暗为色。结想成身。内摇外逸。昏扰扰相。局于色身之内者。今将认为自心。岂知妙明真心。圆褁十虗。如彼澄清百千大海。独认一沤。以为全海。独非迷邪。知是则心与缘心。真妄自判。其如阿难。见以缘心听法。复请决疑。佛言。汝以缘心听法。认为真心。必须离我声尘。别有闻性。乃为真心。今因声而有。离声而无。终非旅亭长住不还之主人。正如天无二月。揑日成者。揑止则无。必非真月。是知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诳。汝若不还。自然常住。
第三卷光字集
第四卷通字集
第五卷达字集
第六卷寂字集
第七卷照字集
第八卷含字集
第九卷虗字集
精研七趣品第二十八
- 狱趣
- 鬼趣
- 畜生趣
- 人趣
- 仙趣
- 天趣
前于世界颠倒中所说十二类。单示欲界因果之相。尚于界趣。说而未周。今复蹑前精研七趣。夫真如妙心。本来周徧。则法界一真。万物一体。宜无诸趣之异。其如今之见有以。故阿难问言。此趣为复众生本有。为是众生妄习。佛言。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内分积情。外分发想。(心动于内曰情。意缘于外曰想)当其未舍煖触之时。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莫不从业分趣。随其情想轻重而感变焉。下从地狱。上至非想。业销福尽。互有升沉。狱趣则六交有报。本乎十习之因。十习者。本于十惑。习成恶业也。六交者。因乎六根。交起恶报也。受报罪已。遇物成形。入诸鬼趣。鬼业既尽。方与世间。冤对相值。化为畜生。填还宿债。酬足复形。乃生人道。人则有修。或有不依正觉。存想固形。别得生理。随其功行。成十种仙。是为仙趣。或有未能成就禅那。但能疾断爱欲根本。勤行十善。命终生天。故有天趣。天趣者。随其功行。相蹑增升。若欲界六天。虽出尘劳。微有欲想。相视相抱。亦称暂交。色界则以禅定感生。不生爱染。都无想念。超生三梵。名曰胜流。故有梵众梵辅大梵。为初禅三天。二禅则湛寂生光。故有少光无量光音三天。三禅则通于寂灭而生净乐。故有少净无量徧净三天。如是一类。安隐心中。欢喜毕具。但能自利。未得利他。增升至于四禅。则有四根本五不还。是为凡天。四根本者。兼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乃出生。诸禅三昧之本。故曰根本。是天麤重相灭。净福性生。故有福生福爱二天。从是天中。有二岐路。直趋广果。纡往无想。直者不带异执。直修禅定也。纡者双厌苦乐。灰冷舍心也。此四胜流。三患不至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亦已纯熟。复有五不还天。则下界九品惑尽。不复欲界受生矣。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然尚有色质。未尽形累。至无色界。则灭身归无。乃定性声闻之所居。或无想外道之别报。或舍厌天人之襍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盖从有顶色边际中。分岐超出。一为回心大阿罗汉。言以舍心修定。发明无漏知慧。慧光圆通。断尽尘惑。便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萨乘。故名大阿罗汉。二者随定趣入。或厌色而依空。报生空处。或厌色空而依识。报生识处。或有空色双亡。识心都灭。报生无所有处。虽能穷空。不尽空理。幽幽绵绵。若存不存。似尽非尽。报生非想非非想处。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随趣受生。名数取趣。故有补特伽罗之称。是皆凡夫业果酬答。答尽人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者。随行权应。寄位升进。
第十卷空字集
精研七趣品第二十八(连上虗字集)
- 修罗趣(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行。为多瞋故)
欲证菩提。要除三惑。三惑不尽。落于魔道。魔有四种。鬼道以护法力。从卵而生。鬼趣所摄。天道降德坠贬。从胎而生。又有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帝释争权者。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别有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冗□。旦游虗空。暮归水宿。因湿气生。畜趣所摄。凡此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着。但一虗妄。更无根绪。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转。皆由随顺杀盗婬故。若能反此。则既不以有业而沉鬼伦。又不以无业而升天趣。无有无无。二无亦灭。则轮回之性不起。而真如之性常寂矣。故欲断妄轮。须修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