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95-A 劝持叙

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辨。金錍刮膜。而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示真觉则见犹离见。即显真而破妄。仍即妄以谈真。穷阴入处界。而列为四科。因缘自然。二俱排摈。会地水火风而通名七大。真俗中道。三谛圆融。本如来藏而含吐十虗。随众生心而发挥诸相。乃至一多相即。小大互容。现宝刹于毫端。转法轮于尘里。得无罣碍者。倒想销于亿劫。不随分别者。狂心歇即菩提。圆顿机解密因。中下器须陈妙行。于是开远客还家之路。指天王赐屋之门。诘诸圣之本因。依证悟说。最初方便。顺此方之教体。选音闻为第一圆通。次为摄心。乃重施戒依先。世尊举指。清净明诲。现化身佛。宣演秘密伽陀。三学圆具。而所证非偏。诸妄销亡。而不真何待。况复精研七趣。随业受生。痛喻六交。因习招报。示五十种禅那之境。深防爱见魔邪。具八万种解脱之机。对治尘劳烦恼。保持覆护。嘱劝弘宣。在始在终。无非修证了义。或破或立。不离常住真心。琴瑟箜篌既逢妙指。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从三摩地得无生忍。或自分真而安直圣位。或从互用而超至后心。坐大道场。登无上觉。一切事究竟坚固。广开菩萨多方便门。十方界任运纵横。同入如来妙庄严海。其教至矣。厥功懋哉。愧余之谬而妄拟会通。乐法之深而重加赞劝。幸诸方之学者。试一披而览焉。

叙终

No. 29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判说经先后(删定旧文)

夫法王说法。有条不紊。初说一乘顿教以立本。即华严也。次说三乘渐教以逗机。即阿含方等般若也。后说一乘圆教以显实。即法华也。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故如来密因。菩萨万行修证之法。一切毕竟。自此以往。无复进修。直透一乘圆妙之道。故法华会上。更无地位之说。纯谈妙法。随根印可。授记作佛而。法华之后。便说涅槃。扶律常谈而终焉。扶律者。所以嘱后事。谈常者。所以示真寂。此独临灭遗付之事。非有加于法华也。说者不本扶律之意。辄判楞严。于法华之后。亦称扶律谈常。若然则是扶律之后而又扶律。进修之后而又进修。前则加于法华。后则赘于涅槃。倒置骈枝。紊于法王之法矣。以经证之。竛竮之子既领宝藏。复何所求。化城之人既到宝所。复何前进。灯明说法华以后。中夜涅槃。释迦说法华。便于四众唱灭。复何枝蔓于楞严哉。如必以楞严居后。则阿难既于法华诸漏尽。而复于楞严未尽诸漏。既于法华堪授佛记。而复于楞严未全道力。既先领悟妙法。而复不知真际。既安住佛道。而复溺于婬舍。是皆倒置。理自不然。故判楞严在般若之后者。盖以般若之后。慧学方盛。定力未全。人或溺于多闻。失于正受。于是示首楞之大定。资般若之大慧。使定慧均等学行两全。而究竟趋于一乘实相。此楞严所以说也。论三经大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般若以发明。次楞严而修证。终法华而印可。然后尽诸佛之能事。此其序固如是也。然导达禅乘。决择正见。无尚楞严矣。

△正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至)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通叙祗园结集之会。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拘𫄨罗博学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优波尼了悟色空第一。

阿阇黎轨范师应器钵也○女是登伽之女欲招阿难为夫婿其母以呪摄入强之成婚以故展转未就此处正好体认时分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至)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通叙阿难误堕婬室之由。波斯匿舍卫国王也。刹地利王族也。旃陀罗屠脍婬酒之家。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懃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即后拣择圆通一门超入者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暎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麤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此数句乃一经之肯綮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谁可之问正指心目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将此心目生下许多征辨正要知心目所在好去征讨此个妄贼佛告阿难。如汝所证。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征心品第一

△五征(又计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至)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阿难又自思惟。我今如是思惟。岂随境思惟者。即我心体耶。故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不在内外。不在中间。夫以思惟为体者。特浮想耳。非实体也。佛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汝谓心无体也。心若无体。云何能合。若为有体。云何随合。若无体而能合者。则如波旬所说。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明矣。十九界七尘五谛六蕴。乃魔说之。以惑首罗长者。见涅槃经十九界七尘。界在何处。尘在何处。可以无体而能合乎。故曰是义不然。若为有体。则汝试自挃其身。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当见身中。若后外入。何不见面。既不见汝身中。又不能见汝面。心体何在。阿难言。见身见面。自是眼见。以心知为见。非其义矣。佛言。眼若能见。则诸死之人。尚有眼在。应当见物。若能见物。云何名死。汝谓见是眼见。是义不然。且汝觉了能知之心。认为有体。试问。此体为一体耶。为多体耶。在汝身中。为徧体耶。不徧体耶。若一体者。手挃一支。四支应觉。若多体者。则称多人。何体为汝。在汝身中。若徧体者。当同前挃。挃其一处。处处咸觉。若不徧体。设汝以头足并触。头有觉者。足应无知。今汝不然。又非不徧。是故汝言随合随有者。无有是处。何者不合。则无成于断灭。常住真心当不如是。夫以真心妙觉。常静常应。触处洞然。非内非外。非一非多。非徧不徧。认以思惟。则去之愈远。阿难盖不知也。

△辩见品第二

阴符经云。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是知。心之所以有生□者。目为之牖也。迷中倍人。转见于物。遂尔迷真。以故。世尊急为提点。使知吾人见性。原自不迷。乃吾常住不还之主人。而彼前尘分别影事。去则不留。不可认以为真故。尝喻之。见如镜体。物如影事。物去而镜体常明。未见有变灭者。

一阐提此云断善根弥戾车此云乐垢秽人尔时阿难在大众中(至)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因前征发。乃知迷妄。于是哀请求诣真际。愿示奢摩正路。佛言。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与诸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所遗失者是。何谓缘所遗者。是缘生则虗妄想像。颠倒影事。如人徒见镜影而忘镜体。故真性遗失。今当与汝决择。因举臂屈指。为光明拳。问阿难见不。阿难言。我见世尊举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答言。我将眼见。佛言。汝以眼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哉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自失。白佛言。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言。此是前尘虗妄想相。惑汝真性。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此一提醒后。节节紧凑。更宜熟玩。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世尊欲令阿难及一切众生。获妙明心。得清净眼。故上与征心。此复辩见。承上光明。拳耀心目。设为譬喻而问阿难。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是义均不。此义本不均。而阿难曰均。佛谓。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无手人。拳毕竟灭。而无眼人。见未甞灭也。今举盲人而问。必言。我今眼前性见黑暗。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使无眼之忽得眼光。睹见前尘。作种种色。是名眼见。何异黑暗之人。忽得灯光。见种种色。还是眼见。抑是灯见。当知灯能显色。能见色者。是眼非灯。以譬眼能见色。如是□见者。是心非眼。知见不由眼。而直在心。则真悟见性。直超形累。而可以得清净法眼矣。而阿难犹未开悟。

网相即轮相光手即光明手也○客尘二字提得甚好亦可合喻尔时世尊舒兜罗绵(至)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佛告大众。我初于尘野苑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因何开悟得成圣果。憍陈如起白佛言。我于大众。得独解名。因悟客尘二字。得成斯果。何谓客尘。譬如行客食宿旅亭。事毕束装前途。不遑安处。若实主人自无攸往。我将以是不住者。名为客义。住者名为主义。又如清旸升天光入隙中。见有尘相。尘质摇动。虗空寂然。我将以是澄寂者名为空义。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如是。客喻分别之粗。尘喻俱生之细。然而旅亭之客。遣之则易。幽隙之尘。拂之实难。所以俱生烦恼。必须五阴尽者。方得荡绝。详在十卷。即时如来屈五轮指。屈复开。开又屈。问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手掌众中开屈。佛言。还是我手开合。抑是汝见开合。阿难言。是如来手。非我见故。佛言。如是如是。初问开合。以明摇动之尘。次问动静。以明不住之客。是知动摇开合。皆在境而不在心。亦明甚矣。于是世尊举掌飞光。耀彼阿难。阿难左右顾盻。头动不止。佛言。是汝头动。为汝见动。阿难言。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动摇。佛言。如是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至)轮回是中自取轮转。

若复众生。以动摇者。名之为尘。不住者。名之为客。亦认明。当下讨个分晓。汝观阿难。头目动摇。见自无动。及观我手。拳自开合。见无卷舒。则彼无动摇。无卷舒者。是名何物。独非汝之真性乎。云何众生以动为身。而不知不动者之非身。以动为境。而不知见境者之非见。认物为。遗失真性。轮回是中。自取轮转。不亦宜乎。盖责其认客尘。而遗自性也。

温陵曰。心境万法。皆有本寂之体。自本之外。皆为客尘。如手之开合。头之动摇。及其止也。本体自寂。他无所有。则诸凡妄动。本不可得。而汝众生以动为身。以动为境。是徒认客尘。而遗真性。颠倒行事。轮回流转。实兆于此。曰是中自取真性之中。本无流转。咸自取尔。欲其即迷处而悟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