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

△天趣

△色界十八天

  • 初禅三天
  • 二禅三天
  • 三禅三天
  • 四禅九天

△四根本天

前之禅行。但能自利。未能利他。至四禅乃兼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名曰无量善。无漏观慧诸禅三昧。悉从此出。故名四根本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苦乐顿舍。名为粗重相灭。舍念清净。故净福性生。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至)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苦乐二忘。故舍心圆融。心无所累。故胜解清净。由是福无遮碍。而得妙随顺。自有漏禅定。而发无漏行。至于究竟。故曰。穷未来际定福如此。为可爱乐。故天名福爱。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至)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从福爱天。分为二岐。一直往道趋广果。一迂僻道趋无想。苦于先心不带异执。直修禅定。使自无量光天至福爱。所修福德圆明而住。则此天定福弥广。故名广果。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至)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无想天乃岐路所分。先心虽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带异。以有心为生灭。以无想为涅槃。于是双厌苦乐。专研舍心。以趋无想。由物泊身。以至心想。一切皆舍。心虑灰凝。成无想定。以是感报生无想天。寿五百劫。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始无。及报将尽。复经半劫有想。然后报谢。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至)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想念之心。粗曰寻。细曰伺。初禅三天兼之。大梵无寻惟伺。二禅无寻伺。有喜乐。三禅离喜乐。有出入息。寻伺感火。喜乐感水。出入息感风。四禅兼而离之。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纯熟矣。

△随定趣入

此有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至)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此等依舍不修智慧。厌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

诸碍既消无碍无灭(至)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诸碍既消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唯留阿赖末那。即厌空依识者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赖耶第八识也。末那第七识也。身根既消。无复六识。故唯二者独留。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此位厌色空而依识。则色空粗缘无。故唯全半分微细。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至)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前位能亡空色。而未灭识心。此则都灭故。十方寂然。逈无所往。此虽亡识心。未亡识性。今之行人见性不深。多滞于此。虽能洞了色空。灰灭心虑。逮无所有。而终于识性。幽幽绵绵不能自脱生死窟穴。实存乎此。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至)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识性者。识心幽本也。不动者。寂无攸往也。既能不动。复穷研使灭。然依识灭之。竟非真灭。是强于无尽中发明尽性。所以似存不存。似尽不尽。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尽不尽。又非非想也。此又幽幽绵绵。至细之相。以绵微不脱。故云不尽空理。而声闻依此。以为究竟。终成钝果。外道依此。无所归宿。终迷有漏。修出世心。至此终极。粗业无。唯识性为滞。苦奋然脱此。斯出三界矣。然此但示凡浅升进。苦深智体之。亦可顿超真证。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至)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通指欲色无色天也。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至)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三界由妄。发生七趣。由妄取着。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妄取之幽本也。

△详辨魔境第二十九

△破五阴现境

△二受阴

△受阴现境  其目有十

微有删补阿难。彼善男子。当于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抑遏过分。忽于其中。发无穷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中受阴定中也。既破色阴。无复幽黯。故得大光耀。

阿难。又彼定中。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我慢无比。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逈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以此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不则为忆魔。旦暮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受阴未尽。故进无新证。色阴消。故退失。故居进退无依。名中隳地。以无依无见故。枯渴沉想。而招忆魔。忆心妄系。有如撮悬。

又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胸中。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人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前以定强智微。此又慧力过定。皆互有所失。

又彼定中。新证未获。故心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或自割肉。或走入山林。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进退失守。故心生艰险。以成邪忧。

又彼定中处清净中(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微有删约又彼定中。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微有删约又彼定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忽生无量轻安。言成圣得大自在。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名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入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微有删约又彼定中。于明悟中。得虗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饮酒噉肉。广行淫秽。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微有删补又彼定中。味其虗明。深入心骨。忽有无量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摄其凡愚。其数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结劝文。同前色阴。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