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文。为后文三科七大张本。此处指如来藏。现起根身器界。向后文。乃会根身器界归如来藏。其文义互相照应。若合符节向后文虽广。唯销得此处一物字耳。
冠注 此发明遗失真心也。前呵责云。此非汝心等。要令知妄无体。又云。诸法唯心所现。要令灭妄归真。阿难到此。仍认妄失真。世尊愍其瞪瞢不悟。故发海潮音。(云云)世尊说法。不前不后。应不失时。喻如海潮。色指一身。为五蕴之首。心指第六意识。为一身之主。诸缘。指前五根。为能缘之根。及心所使心。指第六第八。皆可所使。指前五识。若以第六为主人公。为分别依。即为第六所使。若依第八发起。即为第八所使也。诸所缘法。对上能缘根说。广指六尘。收尽山河大地等法。唯心所现。指第八识。能现见相二分。而见相二分该尽情与无情也。然第八识心。又是真心一念。随缘现起。故申释上文云。以此观之。汝之色身。及主汝一身之第六意识。皆是真心中所现之物耳。遇物而照。不被物蔽。曰妙明。徧彻万法。而不杂纤尘。曰真精。具足众义。曰妙心也。故责勉阿难曰。云何汝等遗失妙心妙性。反认悟中迷耶。不假修而自妙。曰本妙。融通万法。本不流动。曰圆妙。乃用之妙也。皎洁坚实。贵重无比。乃体之妙也。旧说心之与性。体用互称。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性。则即明而妙。凝然湛寂。如镜之体。认悟中迷者。不能即幻妄而悟本妙。反遗本妙而认幻妄也。即上以动为身境。及认物为己等。皆是也。若据理而论。则二乘人皆悟中之迷者。凡夫反迷中之悟者。是故古德以二乘人。喻如去汁之灰。凡夫喻如完灰。谓二乘人虽在悟中。永无成佛之期。凡夫虽在迷中。犹有成佛之时也。
旧说圆音有三不可思议。一者殊方异类。皆同本音。二者大小浅深随解皆益。三者有缘隔远。皆同目前。拔我疑根者。谓唯此疑最深自不能拔。故仗佛力以拔之。阿难至此。始知多闻习气深厚难除也。
冠注 此述疑请决也。世尊发明者。绝诸能所对待之真心。阿难犹执能所缘心。还是以攀缘心。为自性也。意谓一向颠倒沦溺。今承悲救。一向遗失妙心。今承深诲。感佛大慈。故垂泣叉手。而复请问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得妙明心性元是自己本来圆满。包括十虗。徧周法界。曾未遗失。亦不生灭之常住心地。但为我等一向遗失。此心妄认缘心。故佛以妙心诲我。以缘心斥我。然而我今现闻法音。现悟真心。皆用缘心。盖所信真心者缘心也。瞻仰如来者亦缘心也。世尊令我悟得者。乃圆满真心。虽名常住。现今不得其用。若舍缘心。将何受法。是故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而使我疑似。不定取舍。末由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令断疑归。一成无上道也。
冠注 此述已迷悟。以请示二性也。阿难谓前闻世尊呵。此非心及法身断灭。我实惊惧。不宁且离此心外。更无别心。今蒙指出。眼中见性。即我真心。复赐印可。则惊疑稍息。所以泰然兼自念言从无始来。失却本心。犹如穷子舍父逃逝。妄认缘影。亦如认贼为子。今日开悟。又如失乳婴儿。忽遇慈母。是以先礼谢。后请益。所悟惟何。闻佛指出二种根本。则悟身中。有真有妄。命我揣摩。此心有体无体。则悟身中。有虗有实。又云。念念生灭。遗失真性。则悟身中。有生灭与不生灭者。虽得开悟。尚未明彻。愿闻如来显出身心中。何者是真。何者是妄。何为生灭。何为不生灭。一一发明。令我知此真妄等性可也。观此则彼认自身中。必有真妄等二种性。尚未知其分量。故请发明。而上舍动求静。则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