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录卷第七

冠注 旧说。呪者。祝愿也。世尊以此呪呪众生。令其革凡成圣。而不自知。如蜾蠃之祝螟蛉。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亦云。诸经神呪。例皆不翻。自古人师多有异说。天台会之。不出四悉檀。一云。呪者。鬼神王名。称其主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此世界悉檀也。二云。呪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不相应者。即执治之。此为人悉檀也。三云。呪者。密默遮恶。余无识者。如微贱人奔逃异国。讹称王子。国以公主妻之。而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主往诉之。其人语曰。若当瞋时应说云。无亲游他国。欺诳一切人。麤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说是偈时。默然瞋歇。即对治悉坛也。四云。呪者。诸佛密语。唯圣乃知。如西域国王索先陀婆。一名而具四物。谓盐水马器。群下莫辨。唯智臣按时而解之。呪亦如是。秪一法语。徧含多义。亦有大力。令持诵者。生善合道。即第一义悉坛。故存本音。于五不翻中。即秘密不翻也。于四例中。即翻字不翻音也。亦云秘呪。非但只是梵语。仍是一切圣贤秘密之言。盖梵语。此方不晓。而天竺之人。日用共所晓解者也。至于秘呪。非天竺常人不知。理应下位圣贤。不达上位之呪。大都圣贤弘化。例有显密二教。如医疗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则显说病源药性。及炮治之法。如佛显教。二者授药。则都不显说。但惟与药令服者。病愈而。不必求知何药何治。如佛密教。故今秘呪。正同授药。不必求解。若解生则呪丧矣。众生但当信持之。自蒙诸益也。

冠注 旧说。唵字以前。皆归命诸佛菩萨众贤圣等。及叙呪愿加被。离诸恶冤诸难等。至跢姪他。此云即说呪曰。唵字以下。方是正呪。前云行道诵呪一百八遍者。当诵此呪也。然本经前后。称赞功德。皆指呪心。而所诵者。应是呪心。决非此数句也。

冠注 此明呪心之功能也。凡言呪心。或言心呪者。谓此大白伞盖。唯从如来藏心流出。所以广大无染。徧覆一切。亦乃秘密藏中之精要。如人身四肢百骸之统乎一心也。微妙者。谓隐微奥妙。不可思议也。出生诸佛者。谓此呪心能含育妙德。长养圣胎。即是佛母真三昧也。因此呪心得成正觉者。谓此呪心。乃出生如来之真种子。故诸佛必因之。而得正果也。执此呪心降魔制外者。谓此呪心。如金刚王宝剑。执此则威神勇猛。而能断一切邪惑也。乘此呪心应微尘国者。谓此呪心。是大慈航。能运载众生。出离生死河。而登涅槃岸也。含此呪心转大法轮者。谓此呪心。能包含万德。蕴藏辩才。故左右应物。莫不有也。持此呪心蒙佛授记者。谓此呪心。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乃佛佛之心印。祖祖之秘诀也。依此呪心拔济群苦者。谓此呪心。如尊胜幢。能离诸畏难。所以地狱依此而空。饿鬼依此而饱。畜生依此而脱。盲聋依此而明聦。瘖痖依此而语言。怨憎依此而欢会。别离依此而谐和。依此而财德具足。故无求。不得苦依此而我法皆空。故无五阴炽盛苦。依此而一切承顺。故无诸横也。其余贼难以至贫穷。莫不依此而应念销散。故依此呪心。则无难不解也。随此呪心为法王子者。谓此呪心。乃随顺觉性。从心满愿。若如意珠无适不可也。行此呪心不生惊怖者。谓此呪心。通达无碍。乃从凡入圣之通衢。故凡所摄受。虽性有亲因。根有大小。而一闻此呪。则惊疑怖畏。永不能生。如阿难登伽。皆是亲因小根。闻此秘藏。不惟不生惊怖。抑且永断爱心。立登圣位也。诵此呪心入大涅槃者。谓此呪心。乃究竟圆满。三德秘藏。故诵习不輙。即圆成极果也。传此呪心悉得清净者。谓此呪心。乃诸佛授受。相续不灭。故以此为正法眼藏。以此为究竟觉地。以此而令法久住。以此而任持大道。以此而严净戒律。悉得清净也。经恒沙劫说不能尽者。如华严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也。亦说此呪名如来顶者。谓此呪心。是诸佛所传。无上顶法。汝等三果前。未尽分段生死者。发心欲成真阿罗汉。若不持此呪而坐道场。岂能远离魔事哉。

菩提。即正智。涅槃。即真理。此下十二类生。总明生灭名妄一句意。亦广明前三种相续。此以众生颠倒。摄前业果也。

冠注 此明真如妙性。元离世出世之名相也。妙性者。真如实体也。圆明者。徧照妙用也。名相者。五十七位菩提路也。意谓。汝问从何渐次。乃至等觉者。总属名相。而妙性圆明中。元无此名相。虽有菩提涅槃之名。特对世界众生而立耳。且实际理中。本来无有世界众生。何复有此菩提涅槃耶。盖以真性妙明。能为染净依故。由初念不觉。依真起妄。而成无明。遂有世界众生。忽然生起。既有生即有灭。所以有生灭。故而称之为妄。则有二种颠倒。乃至十二类生。此依染缘。而立众生世界之名相也。既然成妄。复立真以遣妄。所以由妄灭故。而称之为真。则有三渐次。乃至五十五位菩提路。此依净缘。而立菩提涅槃之名相也。是则称如来为得无上正智。而证大涅槃者。特转烦恼依菩提故。灭世界颠倒。转生死依涅槃故。灭众生颠倒。但转用不转体。转名相不转真性。以生死涅槃。皆如来藏中之影像故也。下直示曰。汝今欲修五十五位真正禅定。直至如来无余涅槃。须当识此二颠倒因。亦知菩提涅槃。即在二颠倒中求。以此颠倒不生。即为二转依号。斯则如来真三摩地。所谓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也。

将欲复真等。暗指阿难所问五十七位菩提路。意谓一念未起前。将谁立真。真且尚无。而况妄者乎。举生住。略异灭。举心法。略身受。乃互相影略耳。

冠注 此明众生颠倒也。云何下。征问词。由性明心性明圆故者。性。即真体。心。即妙用。明圆。即具足义。良由真体妙用中。本来具足生灭与不生灭性故。若以净业熏。则渐成真种。以染业熏。则渐成妄种。其妄惟何。因一念能明。便成无明。依无明而成业识。故曰因明发性。由业识。而生见相二性。故曰性妄见生。既有见相二分。则根身器界。顿然俱现。故曰从毕竟无相之真。而成究竟有相之妄。遂以众生为能有。世界为所有。然就众生推之。曾无能有之因。就世界推之。亦无所有之因。虽众生为能住。元无能住之相。世界为所住。亦无所住之相。以此推究。了无根本。然妄虽无本。依真而立。故曰本。此无能无所之中。而妄自建立其所住世界。及能住众生者。止因最初一念妄动。迷本性圆明之真体。而便生虗妄。此虗妄性。元非实体。亦无依止之处。既无体无依。真妄两忘。更将谁复即此欲真。一念非初念未起之真正真如性矣。况于非真性上。更生求复之心耶。此于无可欲虑而强欲之。于无可复处而强复之。故圆明本体。愈复愈远。反使真性乖违。宛成虗妄之非相矣。夫非相者。不出生住异灭。身受心法而。然此亦以非生计生。非住计住。执非心为心。执非法为法。其生住异灭。乃微细迁流。属第七识。身受心法。乃我法二执。属前六识。由此妄识展转发生。遂有因果相续不断。然究其本根。不过由染净种子。发生力胜。故能发明。各各现行。种现熏持。则成业苦。既有业苦。则有感招。既有感招。则相生相灭。轮回不息。由是非相执相故有众生。称为颠倒也。

楞严讲录卷第七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