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因还而请不还也。还者。如借来之物。必要还人。若是自己家里物。无处可还。阿难言。若我缘心。各有所还。而如来说玅明元心无还处者何也。惟垂哀愍。而为我宣说焉。
○昔张无垢谒善权清禅师。问云。此事人人有分。个个圆成。是否。清曰。然。公曰。为甚么无个入处。清于袖中出数珠示之曰。此是谁底。公俛首无对。清复袖之曰。若是汝底。即拈取去。才涉思惟。便不是汝底。公悚然。故知才有分别。即有可还也。
此第六番显见不杂也。阿难言。我今承佛开示。虽知此见不与诸相俱还。而实常与水陆空行等物。混难无分。今于诸物之中。将辨何者是我见性。何者是物相乎。言未易分晰也。
○钟云。阿难意以见性杂在万物之中。无见而非物。无物而非见。安辨何者是我之见性乎。佛意一切凡圣。见量虽别。见性是同。今只据汝所见之境。其种种差别者是物。其能见者是汝。汝有汝见。不干我事。我有我见。不干汝事。可谓分明之极矣。云何不自认取。苦苦向我求讨。岂我见可作汝见耶。
○此问只重我字。不重真字。详下答意。自然应合。吴兴之解非是。
此明舒缩大小在相而不在见也。佛告阿难。汝言此见缩大为小。斯言误矣。夫一切世间大小内外。以及明暗通塞。诸所事业。皆属前尘。根身器界。相分边事。相则有形。可言舒缩。见本无形。岂应说言见有舒缩耶。
○缩心兼舒者。有缩则有舒也。
此明昔教与今教大不同也。佛言。阿难。我昔说因缘。但为对治自然。诱引小乘。一时权宜之说。非今所说第一修证了义之教也。何得取彼而难此乎。
○昔日常谈四缘生识者。正为外道妄执自然。故借因缘以破之。所谓以楔出楔。第二门头事也。
佛意如此。乃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恣口耳。未了实义。于奢摩他性具本定。微密观照。本具照体。朗然现前者。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尽获菩提极果焉。有漏尚令成佛。无漏不待言矣。
○起心对镜。思惟粗观。非微也。制身静坐。出入定相。非密也。简异于此。故曰微密。又离妄绝相曰微。即相无相曰密。今所说见见非见。乃至七大徧周。正离妄绝相。微观照也。下文满慈二答。正即相无相。密观照也。此意照尽三如来藏。是谓真智。由此真智。方能造后妙修也。
○钟云。微密观照者对粗疎言。故曰微密。以分别觉观为粗疎。故以反观之智为微密。以用此而见暗见明。谓之觉观。用此而反观自性。破除业识。直见觉性。即名微密观照。非二物也。
玅觉元。根中之性也。诸缘尘。尘也。心念虑。识也。正辨根性连带尘识。非则俱非也。阿难白佛言。世尊。和合不成。即非和合。如我思惟。此玅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果非和合耶。才离于是。又堕于非矣。
○钟云。妄计分别。不出自他共无因四性。自然即无因。因缘即共。阿难所执空明心眼。空明即他。心眼即自。又佛说同别二种见境。见亦自。境亦他。既有自他。必含共性。由共性难破。更作和合而说。然则非和合义。亦从自他开出。为防恶习。委曲搜扬耳。
此第三番显见不灭也。尔时阿难。及诸大众。从佛诃为非心。即起惊疑。及闻离尘断灭。转更不安。良以离识心外。更不见心。今蒙根中指出。宛然别有。寂然不动。惊疑顿息。所以身心泰然。自念从无始来。失却本有不动真心。反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始得开悟。正如失乳之儿。忽遇慈母。昔日穷子舍父。今日乳儿遇母。何快如之。然此寂常不生灭性。虽蒙印许。若据寻常见即是眼。则眼与见。皆属生灭。若据今日手开合。而见无开合。头摇动。而见不摇动。则是生灭身中。有不生灭性。今虽领得见无所动之旨。尚未明其所以。犹存疑惑。于是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谁真谁妄。谁虗谁实。要于现前动摇生灭身中。的的指出不生灭性。令此真妄二性。皎如星月。方到自信不疑之地耳。
○钟云。二发明性者。发明二字。要从理上发显义看。葢谓真性理中。自有不生不灭。所显发性。即下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等是也。妄明理中所显发性。即下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等是也。有作发明二性看者。便是言语发明矣。文义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