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说通卷四

此满慈因闻四科七大皆是如来藏性故执性难相以兴二问也。满慈位登无学。断见思。破我执。证人空。然无明未破。法执犹存。不达全相是性。不知万法生起之源。未明全性是相。不知七大徧周之故。故乘机发问。然必待满慈者。葢阿难以多闻居首。满慈以说法居先。皆以义虎称雄故也。大威德者。有折服之勇。曰威。有摄受之慈。曰德。上契至理。下契劣机。故曰善为敷衍。谈一谛而三谛具足。且谛谛文文。皆越小乘见解。故号第一义谛也。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云云)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如四科七大。藏性徧周。此皆如来自证法门。极难措口。而如来曲狥人情。头头显露。善为众生敷衍第一义谛。然此第一义谛。理极玄微。绝难搆副。即世尊推我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今闻如来微玅法音。喻如聋人。逾百步外。而聆蚊蚋。抑且本所不见。又谁能闻其声乎。则甚矣。法音之微玅也。所以佛虽宣明此法。令我除惑。然我今犹未详斯义。毕竟不能入于无疑无惑之地。世尊。且阿难辈。虽得开悟。然而根中积生无始虗习。宛然尽在。习漏既存。则我法二执中。俱生细惑。依然未破。且不独阿难。即我等会中。证无学。登无漏者。诸漏虽尽。今闻法音。尚纾疑悔。旧修悔。新闻尚疑。故疑悔交集。未决定矣。我等犹然。况未得无漏者乎。是故我有二疑。愿因如来决之。一者万法生续疑。世尊。如佛所谈。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者。既曰清净。即不得更容秽染。既曰本然。即不得更有造作。请问清净本然。最初何故忽生山河大地。及根身业果。诸有为相耶。抑清净本然。纵使忽生。亦应忽灭。未后缘何次第迁流终而复始。相续不断耶。二者。五大圆融疑。又如来说地水火风等圆融周徧。湛然常住者。世尊。若地性周徧。应纯是地。土能尅水。云何又容有水。若水性周徧。应纯是水。水能尅火。火应不生。云何又说水火二性。俱徧虗空而不相凌灭耶。世尊。又如地性则障碍矣。空性则虗通矣。碍则不通。通则不碍。云何二者俱称周徧耶。地水难容。水火难容。地空难容。而如来皆称圆融周徧。其何以说也。虽如来自有实义。而我不知是义所归。惟愿如来。宣流大慈。说出生续之由。圆融之故。庶使迷云顿破。慧日洞明。方到究竟无疑惑地矣。作是语。及诸大众。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焉。

○钟疏云。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经文以为妄想所生。不知山河大地未生之前。妄想者何人。莫将宗门套头语答。答云。此忽生之义。略兼见分说。意谓清净本然。人人有清净心。宜人人得清净眼。犹如晴空。了无所有。云何满目都是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所见惟根身器界。如是。则空华圆影。何时而尽。别业同分。何时而除。故紧接云。次第迁流。终而复始。细玩问意。四句一气不断。迁流终始。即下相续之义。满慈所问。不重在始生。而在相续。故下文佛语世界相续。业果相续。乃正答迁。流终始之问。而忽生处。特带言之耳。世人泥忽生二字。为始生之生。不将前后文合看为相续之生。是以不能措口。如僧问沩山。山河大地。从何而生。答云。从妄想生。僧云。请和尚与某甲想出一锭金来看。正此类也。

此许说也。胜义中真胜义性者。法相宗。说胜义有四。一蕴处界为世间胜义。四谛为道理胜义。二空真如为证得胜义。一真法界为胜义胜义。据佛后文答万法生续。则起于性本二觉。答五大圆融。则归于一心三藏。宛然皆一真法界。故属最后胜义也。漏尽无学。中根也。定性声闻。下根也。未得二空回向上乘者。上根也。二空者。人空。法空。得人空者。知众生无性。得法空者。知诸法无性也。一乘。佛乘也。寂灭场地。即大寂灭海也。阿练若。此云离諠诤。亦云闲静处也。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云。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自定性声闻之下根。以及未得二空回向上乘之上根。如是等众。皆获一乘。非羊鹿余乘也。寂灭场地。非四谛之灭也。真阿练若。本心闲静。非境静也。正修行处。成佛正因。非旁蹊曲径也。葢定性声闻。无性阐提。不得成佛。如蕉芽败种。今则咸归一乘。究竟涅槃。悉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谈矣。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于是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焉。

○此下说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也。对上空藏。彼约心真如门。会妄归真。以显藏心不变之体。此约心生灭门。从真起妄。以显藏心随缘之用。然用应有二。一随染缘。起六凡用。二随净缘。起四圣用。今为开迷成悟。故且单取染用为言。而全用更在下空不空藏中也。

此下答忽生山河大地之问也。尊者寘个问端。如向荆𣗥林中。探出胶盆子相似。使人动转不得。世尊是一切智人。知尊者抱守因缘。未忘法执。即将旧所说法。作个探竿影草。而诘之曰。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云云)大地。善哉。问也。忆我向来在法会中。所说性觉玅明。本觉明玅。汝常不闻之乎。玅即寂也。明即照也。玅明。则即寂而照。明玅。则即照而寂。寂照互融。无明万法之先。一段真理。本然如此。满慈被世尊一钓便上。答云。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不知鼻孔在世尊手里。故复双开两关以审之曰。汝既闻此性觉玅明。本觉明玅。如何意会。为是性本自明。单称为觉。即含明意耶。为是觉本不明。须用加明于觉。而双称明觉耶。葢单称为觉。不假妄明。是为真觉。双称明觉。而务假妄明。是为妄觉。双举致问。欲令满慈自决取舍。乃尊者熟处难忘。依旧浑身落在因缘知见坑中。不觉认明堕所。故曰。若此不用明之而即称为觉。则虗名为觉。而实暗然无所明矣。此葢词中反排无所明之真觉。而意中深取有所明之妄觉也。岂知才立所明。便落生灭因缘知见。即非清净本然之觉性矣。故世尊告之曰。推汝之意。将谓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殆惟恐其无明觉。而必加明于觉也。而不知一加所明。则觉明二义。皆双失矣。良以体外加明。非体本有。有生有灭。时有时无。由是约起心有所明时。明则非觉。以加明于觉。非觉体之本有故也。约忘心无所明时。觉则非明。以从来未悟觉体之本明故也。此犹所谓有念无念。同归迷闷之意也。既非觉非明。二义俱失。全堕无明。汝岂以无明为汝之觉湛明性哉。而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葢无明即是不觉。惟浊惟暗。而安有湛明之义。是汝始虽惟恐失乎明觉。而终则至于全失真性。全堕无明矣。

○觉上加明。如人瞪目。欲自见眼。本不期于空华。其奈眼非可见。而徒以带出空华耳。此方在明明德。全堕斯义。

○钟云。性觉玅明。本觉明玅。言性中之觉。玅而明者。以此觉乃本然之觉。其明自玅耳。本字。即首卷元明元字。乃不能有加之意。所谓清净本然也。与性字相承。而不相对。夫明而至于玅矣。又何假复明之乎。旧解即寂而照曰玅明。即照而寂曰明玅。莲师曰。明可云照。玅乃圆融不测之义。不专属寂。谓玅明二字。寂照之意自在则可。谓寂照二字即是玅明。则不可也。

○真妄分界。正在此一所字。有所。则是明非觉。无所。则是觉非明。明觉两字。矫乱不得。然真觉只是无所。不是无明。若并无本明。又非觉湛明性矣。

此因无明而生三细也。上既斥为全体无明。由是承上而言。汝于本具真觉。翻成无明者。元无他故。正以本性之觉。必具本有之明。所谓性觉必明也。汝乃无故妄加明于觉上。所谓妄为明觉也。由是遂成根本无明。万妄依之而托始。故知明觉二字。便是生世界众生业果之根柢矣。夫此性觉玅明。清净本然之体。本不属所。以无在而无不在故。亦不属明。以无明而无不明故。故曰觉非所明。今汝在清净性觉中。认此性觉以为必明。即此必明一念。遂将无方所之性觉。转成业识。便落方所。故曰因明立所。既落方所。复转此大智慧光明。而成能见见分。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有见分。复将无同无异真谛理境。转成相分。遂有种种差别。故曰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此炽然成异之异。与彼因明立所之所异又异。以立所之异。是约一念。此炽然之异。所谈甚广也。于是有因异而立同。即同亦异。有因同异而复立无同无异。即无同无异亦异。而世界虗空众生。恍惚未定之相。皆影现于此。与彼麤境中三法作胚胎矣。

○无同无异。属众生相。良以虗空为同。此仿佛有形貌差别。不同虗空。故曰无同。器界为异。此仿佛有运动灵觉。不同器界。故曰无异。然必同异发明者。以上异之与同。相形而显。此众生之境。不同上之二境也。问。既即世界虗空众生。与下麤境。何所差别。答。此尚在本识中。结暗忽现。虽现一切境界。但具根身器界种子耳。即如炽然。训火光盛貌。虽表显著。然火光但明于夜。亦表暗中显著。以此境界虽显。尚在本识中。未大显著。故如火光明于暗夜之中也。

○钟云。不知觉本自明。而妄加一明于觉之上。只此明字。便生出许多事来。此中能所先后。说者纷纷。不知妄为明觉。是妄能矣。上既因能立所。此复因所生能。乃展转相生之意。非先有所。后有能也。无同异以下。皆承生汝妄能来。本性之觉。无同异也。能所既立。则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矣。异彼所异。是因异又立同也。同异互相是非。复立无同无异矣。此中同异。及无同无异。俱指赖耶识中。种种妄明。下文虗空世界众生。乃妄明所现之相。旧注便以虗空世界众生。释此处异同。殊太早了。

此因三细而生六粗确答云何忽生之问也。上来如是境界。从无而有。则有无相倾。因异立同。则同异互显。既而复以一异一同之界相。显发非同非异之有情。于是藏识海中。境风乱动。如空华乱飞。岂不甚扰乱哉。如是扰乱。相为缘对。转生劳虑。谓于前现识所现相为。不了心现。执为外境。创起量数。分别染净。所谓分别事识。起成智相。为第一粗也。劳之既久。相续不断。转生苦乐觉受。自他相续。法执转粗。即相续相。为第二粗也。因劳久而发起染著之相。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等。即著取相。为第三粗也。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此等皆是自相浑浊。非由外物浑之浊之。此即计名字相。为第四粗也。由是依于名字。循名取著。造种种业。引起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即起业相。为第五粗也。于是业系苦相为第六粗者。以次而生。由依性觉而动无明。因无明而发心境。缘心境而起尘劳等。业力所使。起成有相处。则山河大地。确然而成定相。静而无相处。则空濶旷荡。显然而见顽虗。此虗空即前同相。至此而始确定也。此世界即前异相。至此而始成就也。汝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实由如是而生也。且彼细境中。无同无异之相。至是而显然确定。以成众生业果。真有为法矣。汝问云何忽生诸有为相。实由如是而生也。

○钟云。自相浑浊。即后文从始至终。五叠浑浊也。因世界众生而有业果。故曰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葢至此而晴空之中。别见种种华相矣。然而诘其根元。总是妄明一念所生耳。一念中。纷起者为世界。一念中晦昧者成虗空。虗空为妄明中所现同相。世界为妄明中所现异相。众生业果。诸有为法。即妄明中所现无同无异之相。彼所谓无同无异者。乃真有为法也。岂待众生业果。炽然顿兴之日。而后谓之有为哉。旧以众生为无同无异。文理难通。今作妄想所现之相如影子一般。则虗活。说得去矣。

○佛言业识妄见生于无明。必从性觉玅明本觉明玅说来者。二语即所谓真如。见无明依真如而起。非真如之外有无明也。此种无明。所谓生相无明。八地菩萨得随分觉者。尚不能知。故谓之微细惑。唯佛能以究竟觉。微密观照。乃能洞见而直指之。此之谓见见。谓觉眚也。

○经自无明以至粗境。多用能所上下连持者。令知能所乃生万有之端。行人于真妄分明之后。一念顿绝能所。可以把定万有。坐还清净本然。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矣。昔有僧问瑯琊觉和尚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厉声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僧言下大悟。故知一念才生。万法皆备。则知一念无生。万行具足矣。

○贺云。诸家以起信三细六粗。配此段经文。致有纷纷异说。不知此处。前截配三细则可。后截配六粗。则不可。葢起信六粗。就一人生死轮转言之。此处经文。就山河大地。诸法生起相续之因言之。自不能强配也。

○相待生劳劳字。与前瞪以发劳。兼目与劳。二劳字相应。可见虗空世界。众生业果。全是目劳所现之相也。

此下答云何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之问也。此先明世界相续之因。良由觉体之上。起妄明。而妄明必发空沤。顽空之体。全是晦昧。而晦昧与明乖角。明昧相倾。不觉心动。当知世间诸风。全是妄心动荡所感。故空轮之上。而有风轮。执持世界。器界凝结。皆由无明风力执持。得不散失。此风大显然亲依妄心而起矣。又土与金。皆是坚性。俱属地大。而坚莫过于金。故金是地大精实之体。因空昧而心动。故曰因空生摇。如人为睡所偃。而发迷闷。觉明坚执。而妄成有碍。如偃中坚执求通。而妄觉有物相压。由此即感一切坚碍之相。当知世间金宝。皆是明觉体上。一分坚执所感。如有凝心结想化为石者。亦小验也。以故风轮之上。而有金轮。保持国土。此地大亦显然亲依妄心而起矣。坚执之妄觉立碍感金而宝成。摇动之妄明。动成风相而风出。风金相摩。一坚一动。故有火光。变生为熟。化有成无。虽无含持之轮用。而有变化之功能。而火大因之起矣。以上三大。虽相待转生。而俱带妄觉妄明之心相。此下不带心相。独用金水二大。而水生焉。彼宝上之明。即含津润。如珠光出水是也。火有蒸郁之气。即能成水。如盛热时。万物多被蒸而出水也。以宝明而又映以火光。故有水轮。含润十方世界。此十方界。总是爱水包褁。而水大所由起矣。由妄见动。故感风轮。由执心坚。故感金轮。由研摩燥。故感火轮。由爱心深。故感水轮。故知四大种子。不外发润二种无明也。

○别经言世界安立。土轮下依金轮。而同为地大。金轮下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虗空。而虗空无所依。今约由心生起。序未全同。又显究竟。仍说虗空依无明。而无明依本觉。以见万法始于真妄和合之心。而离心悉无自体也。

此因能成四大又生所成四居也。葢器界元为众生所居。今于此四。方显众生住处。故曰四居。彼四大虽均成变化功用。而水火土三大。于四居中。功迹尤显。彼火性炎上。主于腾也。水性润下。主于降也。水火既济。则交发而成器界。如陶器者。功惟赖于水火也。既交发立坚。由是湿为巨海。即甘水海。盐水海。而水族众生之居成焉。干为洲潬。即四部洲。而陆处众生之界成焉。海亦由立坚而成者。以注水之巨坎。全是坚体也。以是水火共生之义。故彼大海本就湿之处。不应有火。以不忘母之气分。故火光常起。洲潬本就燥之处。不应有水。以不忘父之气分。故江河常注。葢水之望火。为我尅之妻。故火为二居之母。火之望水。为尅我之夫。故水为二居之父。今大海克肖于父。而不忘母之气分。故海中火起。洲潬克肖于母。而不忘父之气分。故洲有江河也。又水能尅火。若水性不降而就火。则势必灭火。岂能生物。今则降水之性而就火。水夫劣于火妻。故结成高山。而山居众生之界成焉。是故山石。击则成𦦨者。是受火之气分也。融则成水者。是受水之气分也。土能尅水。若土性不降而就水。则势必灭水。岂能生物。今则降土之性而就水。土劣于水。故抽为草木。而林居众生之界成焉。是故林薮。遇烧成土者。是受土之气分也。因绞成水者。是受水之气分也。由无明种子。交妄发生。初由妄心而生起大种。次由展转而备生四大。后由诸大而成就四居。以是递相为种之因缘。所以世界相续。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凡成一番。便是如此展转生起。所以自忽生之后。永无清净之期矣。

○此中义理。虽似外论中五行相生之意。而实不尽同。若一一附合。有二不便。一者。五行反明。经义反晦。二者。令外教之人。将谓不出意。良以外教正惟执乎五行能成世界。而实不了其真源。纵高推太极混沌等。而终不识其为吾心之妄觉。全体之无明。今与分明指示。正以异彼教意。而旧解却将觉明。释之为水。以滥彼天一生水之计。仍出无极太极之下。何以令彼袪除旧见而生新悟哉。夫外教多归化机于阴阳。而吾宗直指化本于心性。且又示天地之元。出于吾心之无明。此诚大异外说。而极醒误执也。弘教者。不能挽外宗而令其明内旨。反推内教而滥外宗。失计之甚也。至于内教所用名言。多用四大。而不名五行。后之合变转生。但与五行略相似耳。故今解于前之四法。全准孤山四大为正。而前三大。显然依于心起。于后之四法。别立名言。略取温陵父母气分之说。以助明而

○空谷禅师谓周濂溪之学。出于寿涯。葢指太极图也。彼寿涯胡为者。而立此妄计。岂非内教之罪人耶。或空谷亦传闻之说。固不足信耶。

○钟云。巨海洲潬。高山林薮。合成器界。由四大变起。而四大乃觉心之变现。所谓万法唯心也。

此明众生相续之因也。葢法性身。本来周徧实无根身。即此根身。推其本原。亦是明妄所成。此明妄者实非他物。亦由玅明觉心。最初突起一念。转为觉明。而成所妄。所妄既立。于是湛圆玅明之体。分成六处。在眼名见。在耳名闻。乃至鼻舌身意。各生局碍。不能超越。不复周徧圆通。以是因缘。故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余四亦然。但见色香味触(影略声法)六妄成就。染六根而成尘。由是见闻觉知。六种分开。揽六尘而成根。所谓元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也。夫根尘成就。则形兆潜彰。然尚未趣生。必当中阴之位。(中阴即中有也。处于死有生有之间。故曰中有。经言。中阴六根猛利胜于生身。瑜伽云。中有中便如当生本有身形状。如人中有似人。畜中有似畜。余趣亦尔。身如五六岁孩子大。形量虽少。能作诸业。于父母边。起颠倒想也)由中阴而趣生也。若因父母三者业同。则相缠著而生。即胎卵类也。或不因父母。但由业。合亦成形。离亦成化。即湿化类也。(蠢蝡皆湿生。天狱皆化生)当胎卵二中有身。欲投胎时。其无缘处。大地如墨。惟于父母有缘处。见有一点明色发现。此中有身。既见明色。即趋其处。其想遂得成就。若是男中有。以父为异见。父是所憎境。以母为同想。母是所爱境。女子反此。(涅槃明十二因缘。无明有二。一润业无明。谓过去烦恼也。二润生无明。即托胎时于父母起爱憎也)此中有既见可爱之境。即注爱于父母赤白二渧以为种。此赤白二渧。即纳此想心而成胎。此虽因父母交遘发生。实由业相同。故吸引而入胎。若磁石之吸铁。以是父母三。为因缘故。遂入胎中。成五阴身。故有羯罗蓝。遏蒲昙等相。(俱舍云。胎中有五位。一七名羯罗蓝。此云凝滑。二七名遏蒲昙。此云疱。三七名闭尸。此云輭肉。四七名徤男。此云坚肉。五七名钵罗奢佉。此云形位。今举其二。故曰等也)若湿化二生中有。由先业力。不简近远。染著称情。当染著处。便即受生矣。夫胎卵湿化。各以定业相感。故随其感而应之以四生之定报。如乱思不定者。想也。而卵则惟想生矣。钟爱不舍者。情也。而胎则因情有矣。亲附不变者。合也。而湿则以合感矣。舍此趋彼者。离也。而化则以离应矣。以此四心感召。而四生各类应之。此其有定者也。若夫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或情变为想。或想变为情。或合易为离。或离易为合。故其受报。或飞变为沉。若雀之化蛤。或沉变为飞。若鱼之化龙。奇奇怪怪。亦复不定。以是因缘。经涉长时。互成转换。众生相续。无有了期矣。

○贺云。注以色香味触四句为中阴身。殊可笑。不知世尊谈众生相续。只就当下发明。谓即今瞥起一念。便是永劫生死根本耳。非从当初说起。如此方盘古生于太荒之言也。

此明业果相续之因也。富楼那。一切众生。过去在世时。想念恩爱。如胶似漆。固结而不能解。故受生时。则流爱为种。纳想为胎。而父母子孙。生生不断。此等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故曰欲贪为本。(欲贪通乎四生。今止约胎生言之。又胎生复通人畜。今止就人伦辨之。以其易见故也)由有贪爱。必有身命。由有身命。必赖滋养。彼贪我豢养。我爱彼血肉。所以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四生之类。弱肉强食。递相吞噉。是等则以杀贪为本。杀业盛行。故以人食羊。羊死又转而为人。人死又转而为羊。由一生以至十生。死死生生。展转报复。互来相噉。有此恶业。故世世俱生一处。相值以偿其债。直至穷未来际。无有止息。是等则以盗贪为本。凡不与而取。及阴取皆盗。以人食羊。不与取也。羊死为人。互来相噉。阴取也。故曰盗贪也。约杀贪言之。则汝负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命。我还汝命。约盗贪言之。则我负汝债。我还汝债。汝负我债。汝还我债。命债不了。故生死相结。经百千劫。常在生死。而不能出离。约欲贪言之。汝爱我心。我爱汝心。我怜汝色。汝怜我色。以是爱怜因缘。生生会聚。经百千劫。常在缠缚而不能解脱。(如七月七日长生殿语是也)惟杀盗淫三种贪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故知三界流转。唯一贪爱。若断贪爱。便出三界矣。

○问。世教论杀。惟以忿争杀人为重。论盗惟以劫窃财命为重。而食肉不与焉。似得重轻之宜。今经何独论其所轻。而反遗其所重乎。答。此有二义。一者。断轻况重义。葢此方世教。急于止乱。且图养民。故惟断现乱。而不禁食肉。今经欲绝生死。须断生缘。故极至食肉。皆并断焉。若悟轻者尚为生死之缘。则重者不言可知。非反遗于重也。二者。绝本止末义。葢凡一切杀盗。究其深本。多起于食肉。如八万释种。遭琉璃之杀。但知近缘骂詈。而不知远因起于食鱼之冤。故此方不长太平。缘太平时。恣意食噉。三五百年。人之享福者。福终[示*固]起。畜之酬报者。报尽为人。皆带杀冤。遂成乱世。乃至杀人无量。故佛断食肉。乃圣智深远。拔本塞源之言。经云。世上欲免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外教君子。未能信达者。切勿轻非毁矣。

此答次问五大何得圆融之疑也。满慈依小乘法。执旧见。坚谓诸大本来相碍。若如来藏空。可说无碍。今云备具诸大。即当相碍。岂有无碍之理。斯则岂惟不达发之相为无碍。兼亦尚疑未发之性为有碍矣。而如来释疑。非但只释未发之性为无碍。而兼亦详释发之相尚无碍。相尚无碍。而况未发之性。何得有碍乎。故此科说性无碍。其词最少。释相无碍。其文最多也。佛言。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圆融周徧。而疑水火二性。何故不相陵灭。又征空大地大。既俱徧者。则不合相容。我今为汝。以喻明之。富楼那。如来藏性。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大发生。譬如虗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虗空所谓体非群相者。空空荡荡元无一物。然而日照则明矣。云屯则暗矣。风摇则动矣。霁澄则清矣。烟雾之气凝聚。则浊矣。土合风雨积而蔽空。则成霾矣。水澄湛不动。则与虗空交暎矣。所谓不拒发挥者如此。(七相虽不配合七大。而亦略应其数也)于汝意下云何。如是种种。同时各处。诸有为相。为因彼日等诸缘所生乎。为复空中自有乎。若谓因彼所生者。富楼那。姑举日之一相以明之。而余六可知也。且当日照时。既是日明。则当普天共成一日之体。不应更见圆日。云何空中。更见圆日如盘盂者在乎。既见圆日。则自日之外。云何不是空体之明。而顾独谓明属于日乎。若谓不是日明。是空明者。空常存。明常在。空应自照。云何当中夜云雾之时。又无光耀。当知是明。亦非日。亦非空。不即空日也。非异空。非异日。不离空日也。既不即。又不离。则知清净本然。循业发现矣。

○问。虗空譬性。明等七相譬七大。日等七缘。譬于何法。答。七大循业而发。则日等。譬七大各所循之业也。问总标中。惟空与相。空喻藏性。相喻七大矣。征释中。只宜明其非空及不异空足矣。何更加以七缘。而言非日。及不异日乎。答。若不加以日等。有二不备。一者显妄不备。葢必二者皆非。二者不异。方显宛转虗妄。无可指陈也。若惟单就空言。是犹有可指陈处也。二者显玅不备。苟若但言非空。而不言非日。则但显性无碍。而不兼显相无碍也。若但言不异空。而不言不异日。则但显不违性。而不兼显不坏相也。

○此下据经文。观相元妄至不相容者在前。真玅觉明至无可凭据在后。词义不贯。明是错简。今依讲文正之。

此以法合喻也。彼元真之玅觉明心。不滞一相。不拒诸相。亦复如是。若汝循发空之业。而以空明。大则如大千空劫。小则如凿井出土。而空即现矣。若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如执镜求火。执珠求水之类。则亦各各现。如求火火出。求水水出是也。若地水火风。同时发明。如吹火者。口中现风。薪中现火之类。则亦互呈齐现。如风随火壮。火随风烈是也。真玅觉明。循业发现如此。此与虗空体非群相。而不拒七相之发挥者何以异乎。夫相之各现。不必论矣。云何俱现。今又以喻合喻。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入同观此水中之日。此两人东西各行。则各有一日。随二人去。本一影也。乃一随而东。一随而西。此之二影。谁为定实。(准定也的实也)然则一处而现水火二大。亦谁为定实耶。既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是一而云何各行。既双而云何现一矣。假使境有定实。犹可容辨难。今既无定无实。而顾于无定实之境。宛转辨难。则难愈多。而愈人于虗妄。如同观是一。知二是虗。各行既二。騐一是妄。则一之与二。孰可凭据哉。然则诸大俱现。亦是宛转虗妄。无可凭据而。此与空日生明。不即不离有。何以异乎。

○水喻如来藏性。影喻七大之相。两人各行。喻循俱明之业。东西二影。喻俱现之相。

○钟云。诸注以此处日影。同于二卷中月影之妄。又泥下文宛转虗妄之语。反以俱现之玅作虗妄看。此以辞害义。以喻累法之过也。不知二卷显如来藏体。故以真月喻真。而以月影为妄。此显如来藏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故借水中日影。形容描写俱现之玅。但观一如来藏。随七大俱现。如一日影。随东随西。其玅自见。若必难言日影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可现一。则宛转虗妄。而无可凭据矣。

此牒上虗妄以答前问辞也。但汝细观七大之相。若果是实。或可指陈。正如水中日影。本来虗妄。无可指陈。若乃妄谓有可指陈。如执空华实有。为迷妄。若更诘其相陵灭者。是犹复邀空华。而期其更结空果。真可谓迷中之迷。妄中之妄。云何诘其相陵灭乎。由此虗空廓然。逈无诸相。而观七大之性。元亦纯真。先非水火。水火尚无。说谁不相容乎。知水火。则知空地矣。而汝问大地虗空不合相容者。亦独何哉。夫观相元妄。则全相是性。不空即空。而相无碍矣。观性元真。则全性是相。空即不空。而性无碍矣。汝问五大圆融之故。我为汝说圆融之故竟。

○问。性相既俱无碍。既不相凌灭而相容矣。奈何据今炽然凌灭。宛然不容。其故何也。答。下云汝以色空相倾相夺。则倾夺二字。即其故也。是知凌灭不空。病根在于众生无始妄习倾夺。非彼妄相真有是也。其犹月运岸移。惑本在于云驶舟行之妄见。非彼月岸真有是也。又如梦见水火。执为实有。便见凌灭。才知是梦。便可横身直过。尚无烧溺。岂有凌灭。是知今之炽然宛然。实由坚执之久而忘执之功未至耳。

○详满慈之疑。谓既称圆融周徧。便该得凌灭不容。若是不灭相容。恐非圆融周徧。佛以不灭相容。正是圆融周徧。然并不与之辨如何相容。如何不灭也。但只追究七大之所从来。总是如来藏性。循业发现。性全是真。相全是妄。既是虗妄。如空华日影。将谁相灭。将谁相容。然则并不当问其相灭不相灭。而何必辨其不相凌灭乎。并不当问其相容不相容。而何必辨某为相容乎。此谓溯本穷源。搜出来历。不待辨难。而疑团打破矣。

○说空不空如来藏竟。

○此下圆彰三藏。以劝修也。由前次第三藏。急于破迷成悟。故俱就众生迷境显示。未暇普收圣凡染净二缘。十界一如无二。以毕彰藏心全体大用。今既粗细二惑。次第破尽。玅明披露。道眼近圆。理宜罄竭诸佛之灵府。而彻底显示。故此统会毕彰。用显圆融三藏也。

○满慈于此。应有伏疑。由前极谈众生现住迷境。当体性相。二俱无碍。若尔。即应不拣圣凡。同见无碍。今何我等动成有碍。而如来独得无碍耶。于是如来应念指示其由。所以复有后文之圆示也。旧注既不辨讹误。又不推此来意。致令此处经文。前无结归。而后无发起。复何脉络之可通哉。

此密销如来独得无碍之伏疑也。当机者。既疑如来何以独得无碍。佛因自陈无碍之由。而言。我所以得一切无碍者。岂有他术哉。但惟用彼六根中。圆湛不生灭性。以融彼徧成色空生灭之如来藏。而如来藏。迷时纵成色空生灭。而妄本常空。相非实有。今由以玅明常住之性融之。而生灭妄相。了不可得。惟一玅净本觉湛明之性。圆融照了。徧周法界。所谓以如如智。契如如理。而住持大光明藏也。夫众生背觉。而真如尚随染缘。与妄理相应。成世间相。况顺性玅修。安有不随发玅用者乎。是故从体起用。于此理法界中。无碍缘起。约理事无碍法界言之。理不可分。故理惟一也。事无纪极。故事无量也。理无分限。理故大也。事有分限。事故小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而理事无碍矣。约事事无碍法界言之。如一尘一毛。一身一界。皆一也。多尘多毛。多身多界。皆无量也。微尘毛端。皆小也。无边刹。无边身。皆大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而事事无碍矣。取相以实之。如不动道场。徧十方界。非一为无量乎。身含十方无尽虗空。非无量为一乎。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正中现依。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依中现正。非小中现大乎。虽宝王刹。犹然毛端也。虽大法轮。犹然微尘也。非大中现小乎。此皆如理智中。现如量境。良由诸佛翻背觉合尘者。而灭尘合觉。故翻发尘劳世间相者。而发真如玅觉明性。全相成性。所以独得无碍者。由此不迷不背之故耳。岂性相之殊哉。

○此下圆彰藏性。不惟以一心而圆具三藏。且于每一藏中。即圆具十法界。如非则十界俱非。即则十界俱即。融则十界俱融也。以其非一切。即一切。而又融拂一切。酷以三谛三观。心粗浮而不沉玩者。輙立谛观。不知详佛深旨。但是直指众生现具本来之心。便是如此。圆融玅极。众生迷时。诸佛证后。常只如此。了无增减而。又复当知。亦不离前根中所指圆玅明心。但于十显一破之后。方以指明四科七大。复进常徧。今乃至此。方极圆融。而无以复加矣。始终惟显心性。何曾与说观门。苟此处观门立。便当依此修行。观音圆通何用哉。

○钟云。此处文义。联络难断。言虽灭尘合觉。一多小大。相摄相入。起大神用。而如来藏中。实纤尘不立。非一切也。虽非一切。又万法悉备。即一切也。又互泯互存。不可思议也。何疑诸大周徧法界。而不相凌夺哉。

此双遮双照以显空不空如来藏也。夫既万法俱非矣。又万法俱即矣。即如来藏。又玅又明。本来元具。不假修成之心元。其圆神不滞之体。固不定属于即。亦不定属于非。而离即离非。而随宜自在之用。全非而即。全即而非。而是即是非。至此。则圆融极至。而显心之玅。无以复加矣。

○原夫佛酬阿难玅定之请。舍置权小所修。示以诸佛本定。然斯定所以迥异者。以是全彰自性本玅圆定。释者不可多用修意。以仍滥于常途也。况此奢摩他中。纯谈本定。曲显性真。而说修之意绝少。从初三卷。直指藏心本定之体。显次第空藏也。而大众各各自知心徧十方。常住不灭。斯则顿意成矣。而圆意犹未彰也。复次满慈顿兴二难。为后二藏之发起。于是答万法云何生续。则略彰藏心随染缘之用。显次第不空藏也。斯则体用略备。圆意露。而犹未具彰也。复答五大不合相容。且示性相二无碍理。显次第空不空藏也。斯则且彰无碍。释彼有碍之疑而。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业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玅体。未极显也。更因当机之伏疑。而与之备谈染缘净缘。四义四相。则一切圆用。方以尽彰。又与开二合二。双拂双融。而三一玅体。方以极显。然用须证而后发。故略带修成。体则本来现成。故仍彰不变。纵因修显。亦非修生。是则后之圆融三藏。收前次第三藏。总以极显自心本具之圆定。而非有观门可立也。

此责满慈不勤求而徒事口舌所以策其进也。夫如来藏玅明心元如此。如何世间。欲有色有无色有众生。及出世间二乘。各以本智为能知。各据证境为所知。即以此所知心境。比类推度。谓如来无上菩提。亦同于此。岂知无上菩提。微玅第一。本不可思也。又用世间语言。如陵灭不容。因缘和合之类。而参杂于佛知见。岂知佛知见即是圆融三藏。本不可议也。不可思议。而輙以妄心妄言思议之。岂不远哉。夫玅性在人。以玅体而含玅用。犹须以玅智发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玅音。若无玅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此宝觉真心。(实有离垢光明财用三义)人人具足。各各圆满。亦如琴瑟等皆有玅音也。而有发有不发者。在有玅指。与无玅指耳。如我得之于心。则应之于手。故一按指。而光明焕发。照天照地。皆成玅用。岂非有玅指而能发玅音耶。(海印即佛心常住三昧也)汝则暂一举心。尘劳满眼。物象森罗。不发玅用。岂非无玅指而不发玅音耶。所以不发玅用者无他。有无上觉道。即佛智果。所谓发玅用之玅智。佛初以之合如来藏者也。由汝不肯勤求无上觉道。而爱念小乘。取其功省而利近。得少为足。但以六通十八变等化城伪宝为足。不复知真宝所在。故不发耳。若肯勤求。即与如来把手共行。决不相赚。汝可不勉哉。

○宗镜云。乐蕴奇音。按指则宫商应节。人怀觉性。智巧则巧用冥符。得失在人。精粗由。所以善逝按指。发海印之光。含识举心。现尘劳之相。

○钟疏云。前文灭尘合觉。故发真如玅觉明。及一为无量等。所谓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也。二发字。正相应。前云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所谓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也。前文是法。此处是喻。非两层意。

○至此。则知法华所言佛之知见。但有其名。未竟其实。此经方明言佛知见。是三藏圆融。寂灭一心也。

此以法合喻也。满慈于事上却解。于理上却迷。故佛就其明处以导之。言此觉又玅。又明。又圆。一觉而具三义。乃是本来自圆。本来自明。本来自玅。非假修证。而未甞有妄。既称之为妄。便是突然而起。云何有因。若有所因。即名为真。云何名妄。可见于妄而索因者。不达妄理者也。且无明与妄想。皆是最初细惑。自其最初痴相。谓之无明。自其迷中动相。谓之妄想。却后凡迷真处。便是无明。凡执似处。便是妄想。互相引发。凡有几重。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至微尘纪劫。终不得其因之始相。虽佛八音四辨。亦不能逆推而说其本始之因。良以妄体本空。无可说也。如初一人。忽然妄说。递递相承。从妄说妄。及推其因。递递皆虗。如是迷因。正因迷惑。不达无因。所以常自成有。若识得迷无生因。自见诸妄悉皆本空。而无所依。不但只达妄空。亦达最初即未曾生。而劫后将何所灭。是则汝谓世尊诸妄一切圆灭者。亦妄也。我今虽得菩提。但能说此妄本无因。岂能拈出无因之妄以示人乎。所以得菩提者。正如寤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别无方法。拈取梦中之物以示人也。且梦中物。影影响响。亦似有因。似可拈取。尚不能取。况复无因之妄想。本无所有。乃索其生起之因。欲取而断之。乌可得哉。此妄无因。正如达多狂性相似。不是因人教他狂。亦不是头上本来有狂。元是自迷头认影。自怖而狂走。忽然此狂一歇。则知此头非从外得。纵使未曾歇狂。眉毛元在眼上。鼻孔依旧下垂。曾不动著一丝毫。亦何遗失之有。富楼那。汝之妄性。即如达多之狂无异。其因岂有定在。乃向如来索之耶。

此告以歇狂之法也。汝究妄因。将欲得其本因而苦修以断之也。今既悟其无因本空。何必乃尔。汝但不去随顺世间业果众生。三种分别现行相续心。三缘断故。粗惑粗境尽。则三细中流注细念。所以为粗惑境之深因者。自然不生。良以粗念除而功熟。细念亦随尽也。粗细俱妄。则根本无明。岂能独存。则汝之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泯然而歇息矣。此狂一歇。当下即是菩提。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至此。则知胜净明心。(胜者超过一切之意。权小亦称净明。而非胜净明也)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元是物。不从人得。何藉䊀皮带骨。劬劳辛苦。动经劫数。以为修证哉。再以喻明。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而不自觉知。乃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然贫穷。而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元是衣里之物。非从外得。然则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无劳修证。亦若是而矣。此不独与满慈发明云何有妄。即阿难见相发心惠我三昧等疑。俱释然矣。

○问。此之顿歇。与耳根圆通。同耶。异耶。答歇意同。而就位有异也。若博地凡夫。名字位中。闻斯法门。悟彻真有妄空。从耳门入流忘所。即是不随世间分别。三缘顿断也。自此由忘而不生。由不生而尽由尽而空。由空而灭。一路休歇。自浅之深。直至寂灭现前。即是菩提胜净明心现前矣。此则全同也。若满慈七信位后。根结尽。何用翻前又从耳门而入。但从觉所觉空。顿歇法执分别俱生。至寂灭现前。则胜净明心亦现前矣。葢前位人法二执齐歇。此位但歇法执。故云就位有异耳。

○钟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者。三缘。如明昧相待等是世界缘。同业相缠等。是众生缘。欲杀盗贪。是业果缘。而妄为明觉。则三种总因也。

○此下阿难第三番疑因缘也。最初第一。于显见超情科中。疑见性不由因缘。第二于圆彰七大科前。疑万法不由因缘。今此第三。乃疑证果成道。何亦不属因缘。有果无因。诚大可疑。意葢闻佛久排因缘。而语中又带因缘。既说因缘。又言何藉修证。故起斯问。是则前疑性相。今疑因果矣。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此但说喻。若约法中。须云无明因缘灭除。菩提自然而出)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此下约头双拂。此先拂自然法中。谓本性若属自然。众生即当常自见性。不复有迷沦者。今何故复有迷而背驰者乎。可见菩提不属于自然也)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此拂因缘法中。如云若菩提性先自然有而后假无明因缘背驰不见遂谓此性全属因缘。即当真失其性。方信因缘不妄。今何不由因缘而失真乎。夫性本不失。无端迷背似失而。然正当迷背。似失之时。而本性实无变易。及见性破迷之后。此性何假因缘哉)狂本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此下约狂双拂。此先拂自然)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此拂因缘不狂自然应是狂不自然即反说因缘耳)若悟本头。(此蹑上约头双拂。而悟头之非自然非因缘也)识知狂走。(此蹑上约狂双拂而知狂之非自然非因缘也)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玅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此双遣因缘自然也。佛告阿难。汝所谓因缘自然者。今且就前狂喻以推之。即如演若达多。狂性因缘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故汝所执因缘自然。以为世出世间玅理。尽在于是。更无余蕴。所以执悋。不肯吐却。殊不知未尽然也。若谓头本自然。则应本自常然。无一时一处而不自然。不得惊为魑魅而发狂。今者忽惊无头而狂走者。谅必有因。决非自然。不知何因而怖头狂走。此则头非自然明矣。若谓头本自然。因照镜故。忽惊无头而狂走者。何不因照镜故。而并失其头耶。且正当狂怖妄出时。而头不曾失。曾无变易。则此头决不藉因缘明矣。大约谓此头若是自然。当无狂怖。此头若是因缘。当须真夫。今由有怖。故非自然。又由无失。故非因缘也。若谓狂本出于自然。即当本来常常有此狂怖。不知未狂之先。此狂藏于何地。而不起耶。若谓狂不出于自然。而出于因缘者。则头本无狂妄。胡为而忽然狂走也。故知不但头不属因缘自然。即狂亦不属因缘自然。既知头之与狂。不属因缘自然。则知玅觉之与无明。皆不属因缘自然矣。汝惟一向自迷家宝。向外驰求。执缘执自固所不免。若使悟得本头非缘非自。识知狂走亦非缘非自。则知因缘自然。皆是梦中䆿语。俱成戏论。非有实义。是故我说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者。但使三种分别戏论之缘断除。即真菩提心矣。良以法执未除者。于三种相续。不忘分别。正是戏论。前云不随分别。正以止绝戏论耳。戏论止。而无明无依。菩提离障。不真何待哉。然虽即菩提。而不可更作生菩提想。何以故。若菩提心生。则生灭心灭。此则仍是生灭之心。非真菩提心也。不但此为生灭之心。纵使灭生俱尽。无功用道。亦不可更生自然相。何以故。若自然心生。则生灭心灭。此亦全是生灭之心。非真无功用道也。何谓自然犹是生灭。良以计无生灭为自然者。正如世间诸相。因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对此和合。而遂将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即自然也。和合即因缘也。即此本然。是对待法。非真本然。故亦是戏论。所谓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系缚。直至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和合本然二俱远离。离与不离。二俱双非。至此方是正句。方是活句。方是无戏论法。葢遣之又遣。以至无遣。方契真无功用道。真菩提心也。说到此处。复恐尊者以解为证。故又当头一点云。虽然得到这个田地。菩提涅槃。尚遥远在。正谓得句之时。才是发心。正好修行。趋向菩提。岂似汝等。但以多闻记持。历劫辛勤。以为修证。纵经尘劫。亦终不能实证也。所以然者。由不肯舍戏论法故耳。抑且不但记持我所说法。如瓶受水。不遗一滴。徒为戏论。即使更能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其中清净玅理。又如河沙之多。亦只是增添戏论。与本分事。了无交涉。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以文字之学。总是名言习气。障自悟门。不能洞当人之性故也。若能远离戏论。则歇即菩提。尚不藉于劬劳。亦何有于历劫难成也。

○盘山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要须发大勇猛。断言语。息思想。忘能所。绝影像。一超直入。不涉程途。大事因缘。方知端的。

○贺云。若悟本头以下。发明正义。一悟字。一知字。是歇狂玅诀。由悟得本头非自然。非因缘。然后知得狂走非自然。非因缘。以悟本头。方见本来面目是真。以知狂走。才觉向外驰求是妄。又悟本头。则知清净本然。识狂走。则知循业发现。言汝一向自迷家宝。向外驰求。执缘执自。固所不免。若使亲见本来。狂心顿歇。则知因缘自然。皆是梦中。䆿语。俱成戏论。非实义也。是故我说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者。是歇狂悟本之法。岂因缘自然之可拟哉。

此极言多闻之弊以勉其进修也。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毫无差误。人间称汝多闻。以为第一。用此多闻积劫旧习。犹不能免离摩登伽婬术之难。若果多闻可以脱苦免难。何须待我神呪冥加之力。方能使登伽婬火顿歇。得证三果。成精进林。爱河干枯。而汝亦脱婬难乎。信乎非呪之力。汝断不能解脱矣。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常不开演之秘密不可思议之玅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舍权归实。远离戏论。行起解绝。入无分别。身心俱断。先以绝爱。断性亦无。后以绝憎。举爱憎二苦。与生俱生。极难除者。而远离之。其决机只在一日耳。且也。如摩登伽。宿为婬女。由神呪力。便得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女身之报。全由欲爱深重。故宿命开通。悔悟深切。夫耶输女身。为弱质。登伽淫女。更是劣机。但以一念薰修。皆获大益。或得出缠。如摩登三果。或蒙授记。如耶输成佛。即皆高证。而汝以堂堂丈夫。为人天中众所知识。反自迷自昧。自缚自缠。留恋见闻。不能割舍。现见薰修有益而不修。明知戏论无功而耽著。徒守多闻。淹于下位。不亦可愧之甚哉。此等苦切语。是责之也。进之也。进之也。

○当知阿难此番辨论。最有关要。良以前既排尽因缘。后又将谈修证。若一往有修有证。则违前自言。若一向非因非缘。则废后修证。此诚圣言宛似互违。而不可不辨也。今明真本无处。犹夫头本无失。而何有实修实证。固非一向堕于因缘也。又明妄之现迷。犹夫狂之现起。而岂终无修无证。亦非一向堕于自然也。由是则知斯经无修无证。固不碍于有修证。而有修有证。仍不碍于无修证也。前后之文。无复矛盾。其旨亦甚微玅也哉。

○自满慈发问至此。复为一周。名无生无碍周。良以阿难于三卷末。承佛破妄显真之示。但初悟所执之妄。初见所遗之真。故方谢其销我倒想。随请其更除细惑。至四卷之初。满慈代举生续圆融之二问。而佛答初问。则深穷万法始于无明。而本空无生。答次问。则圆彰性相是佛菩提知见。而融彻无碍。与夫三番转难。则审除细惑无余。而无生无碍之旨愈明矣。又复当知。前周初明二执分别。纯属悟境。此周搜抉二执俱生。兼启修意。良以细惑要因修所断故。又若结归性定。则前周中。谈空如来藏。以直指自心本具玅定之体。极显其常住周徧。此一周中。谈后二如来藏。乃至圆融三藏。以详发自心本具玅定之用。极显其无碍圆融。此即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玅圆真心。不假修习。如如本定。三名中。即玅奢摩他。而彻悟此者。即微密观照也。又此心此定。一切众生。乃至权小。悉不测知。所以错乱修习。终无实果。故于经题四实法中。正属如来密因也。说奢摩他令悟玅心本具圆定竟。

初科中见道分竟。

○此下令依玅心一门深入答阿难玅三摩提之请也。旧注科为修道。理虽不差。但天台判圆住同于别地。方谓真修。而住前未全许为修。应知此科论修。尚在修之初门。论证。不无证之初位。以圆通功就。方信满而入住也。又此经所以异于权小者。惟在用根而不用识。故前显真。始于根性。今谈修证惟选本根。证入圆通也。

此叙大众领悟得益更请修门也。阿难及诸大众。闻佛谈万法生续。以至顿弃因缘。五番示诲。故五重深惑皆除。而心悟实相。(实相者。即前真胜义性寂灭场地及无戏论法也)身意轻安。得未曾有。方到究竟无疑惑地。更不复疑因缘自然矣。前者悲泪虽多。感悟犹浅。于是重。复悲泪(云云)而白佛言。我等惑妄重封。权宗固闭。赖无上大悲。清净宝王。(清净智也。利乐无尽。故称宝王)善于开豁我心。能以如是推妄发真。种种微细因缘。善巧方便。提撕奖劝。引诸陷溺障蔽之人。而出于憎爱之苦海。恩何如也。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全分开示之力。得知如来藏玅觉明心。无所不徧。无所不包。比之向日。觉改头换面。庆幸甚。以为知此一事。千了百当。不复更有所事矣。而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如一日修无漏业。然此藏性。十方无壁。四面无门。无由得入。我今日如旅泊之人。流落久。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须因门而入。不得其门。屋亦不可得居也。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咸使捐弃小乘有余涅槃。而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良以小乘止断四住见思。尚余五住。犹如化城。今欲进趋五住究尽之宝所。故非导师不能指出旧由之路也。然此在会。有学者多。世尊既不许用意识观察降伏。今令有学者。从何方便。摄伏畴昔攀缘。无始来我法二执分别。然后得大总持。入佛知见。如得门而入居华屋乎。作是语。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睦州云。汝等诸人。还得个入头处也未。若未得个入头处。须觅个入头处。若得个入头处。后不得辜负老僧。故曰得其门也。等诸佛于一朝。若不得其门。不见室家之好。所以悟藏心之后。而重请入门也。

○钟云。实相无相。如来藏体。周徧十方。本性清净。绝名离相者是也。失性如旅泊。见性如华屋。见性不修。如获屋不入。故请如来本发心路。入佛知见也。玩本发心本字。即首卷所谓真心无诸委曲相也。无余涅槃。圆果也。本发心路。圆因也。既见性。又求入佛知见者。见方开示。修乃悟入。要因门入。正启后文一门深入也。

此征起二义也。

一决定以因同果澄浊顿入涅槃义。以因同果四字。便是第一决定之宗。澄浊等。便是此宗之趣也。葢言所以必欲因果相同者。以因果不同。则不能澄浊取涅槃也。此一义。文短而义长。义长者。葢直至如来断果。究竟极证也。又此虽因果双举。而意在略明果证之远。非比小教化城之果。仅齐圆之七信。亦非比始教[鱼*暴]腮之果。仅止圆之二行也。由彼皆以生灭识心。为本修因。而因果不同。故不能远趋佛之常果。是故先须说此第一决定也。

二决定从根解结脱缠顿入圆通义。从根解结。便是第二决定之宗。脱缠等。便是此宗之趣。葢言所以必欲从根解结者。以不从根。则不能脱缠而顿入圆通也。此一义。义短而文长。义短者。以所说圆通。似惟始入住位。较前涅槃义则短也。文长者。以一经要义。下手工夫。全在此科。故不但本科较前为长。次下释二疑。示伦次。选本根。皆所以足此科之义。问圆通如何始入住位。答。圆顿法门。功夫惟在住前。住后。则一超直入矣。又此科对前科。前是显果远而究竟。此是显因巧而证速也。以经于六根。尚选圆根。文云。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何况较之从识从尘而入者。则岂止于日劫之倍哉。故知此之法门。最巧而至速矣。

○钟云。决定义。谓决定而不可易者。初义令审因地发心。为进修基。而指五浊为生死根本。即虗空灭生者也。令其择之旋之。而依圆湛不生灭性以成功。次义令审烦恼根本。使知所降服。取如来位。而指六根媒贼劫家。继以世界相涉之义。备显六根数量优劣。令知所择也。既得无生灭性。为因地心。又审烦恼根本。选择圆根。一门深入。则六根俱降服。而可圆成果地觉矣。

此发明第一决定以因同果澄浊顿入涅槃也。阿难。所谓第一义者。凡一切功德。皆在初心。若离初发念。则不成无上道。汝等若欲捐舍小乘。修菩萨一乘圆顿而入佛知见者。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位。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仍用旧时名言所薰。业种所起。生灭识心。为本修之因。而欲求佛乘不生不灭真常之果。如敲冰索火。掘地觅天。无有是处。葢生灭心。有作无常者也。不生灭心。无作不坏者也。以是因果须同之义故。汝且徧观诸器世间。常无常品。凡可作之法。毕竟无常。皆从变灭。如梦幻泡影是也。借曰不灭。阿难。汝又详观世间可作有为之法。谁为不坏者。虽有善坏。然终不闻烂坏虗空。何以故。空非可作。既无可作。亦无可坏故。然则欲求不生灭果。须取无作不坏之因。不应复用生灭心矣。所以必取无生灭为因心者。果何故耶。良以众生心海。现为五浊昏扰。无时清明。今欲澄之以取涅槃玅德。非湛圆不生灭性以为因心。必不能也。夫此湛圆玅觉明心。本无昏浊。何由而有昏浊。则汝身中。坚相为地。如骨肉之类。润湿为水。涕唾之类。煖触为火。烦热之类。动摇为风。呼吸之类。由此四大所缠。遂分汝湛圆本体。裂为六根。在眼为视。在耳为听。在鼻舌身为觉。在意为察。所谓本一精明。成六和合。于本无分隔中。自成分隔。而从始入终。共计有五重浑浊矣。然何以谓之浊也。阿难。譬如清水。清洁者。其本然也。若彼尘土灰沙之伦。质则留碍。而有形块。此二体者。本来一定。性不相干。忽有人焉。取彼土尘。投此净水。则留碍者。失其留碍。清洁者。亡其清洁。而容貌汩然。昏扰不定。故名之为浊也。吾谓汝浊五重。亦复如是。清净觉心。本与四大六根。了无交涉。由彼最初一念忽起。遂分能所。而清净觉心。浑浊不见。与水之因土尘而浊者。何以异哉。

此别明五浊相也。阿难。何谓五叠浑浊。第一重者。依于色阴。即汝举头见空时。四无边畔。不知谁为见而谁为空。空与见。混作一团。而无所分别。前云纵令虗空亦有名字。是空本有清净之体也。今与见相混。则空为扰扰之空。而亡其空之体矣。前云见空之时。见非是空。是见本有明了之觉也。今与空相混则见为蒙蒙之见。而亡其见之觉矣。顽空妄见。绵绵密密。如经纬密织。而妄相以成。此第一重。名为劫浊。以见该四性。(闻觉知)空该四大。而山河等。有成住坏空之劫也。第二重者。依于受阴。湛圆中。本无内四大之身相。汝投胎时。吸取父精母血。而成四大之身。于是见闻觉知。元一精明。本无留碍。由汝四大壅塞。不能通融。无留碍者。成留碍矣。地水火风。元是一物。本无知觉。被此精明。领以为境。令生觉受。无知觉者。有觉知矣。一旋一壅。如一经一纬。密织而不可分。故四大本无情之物。由因妄织。虽针锋草刺。咸有痛觉。是以众生坚起我见。为诸见之王。六十二见。咸统于此。此第二重。名为见浊。第三重者。依于想阴。又汝心中。忆过去境。识现在尘。诵未来境。如是虗习。皆是意识用事。此意识性。发生妄觉。此意识相。容现六尘。觉离六尘。则觉无自相。尘离妄觉。则尘无自性。二法更互相依。亦如经纬密织。缘尘盈念。无时而不劳扰。是第三重。名烦恼浊。(烦扰也恼劳也)第四重者。依于行阴。湛圆中。本无生死。但汝朝夕。念念迁流。生灭不停。生从顺习。凡夫无不贪生。故知见(犹言形质也)每欲留于世间。死从变流。而凡夫无自由分。故业运(犹云业识也)每常迁于国土。(三界四生无不入也)一流一迁。亦如一经一纬。密织而不可分。遂有无边生死。由因此故。流转七趣。变幻一切众生之相。是第四重。名众生浊。第五重者。依于识阴。(偏指第八不取前六)汝等见闻六根。元是一体。而无异性。祗因色声等众尘隔越。故根为尘裂。而无状异生。然本一精明。事同一家。故性中相知。如眼亦知闻。耳亦知见之类。既成六用。各开门户。故用中相背。如眼不能闻。耳不能见之类。性中相知。似同而非异。用中相背。又异而非同。或同或异。二不可定。故俱失其准。一同一异。亦如经纬密织。以此六根结滞。而命托其中。体用俱不自在。是第五重。名为命浊。(所以依于识阴者。以根中无分别之见闻。正是第八见分也)此五浊者。自一念晦昧为空之后。便不得澄清。欲复湛圆之体。当亟求澄浊之方矣。

此教以澄浊趋果之方也。阿难。凡夫本觉湛圆。虽与佛同。以有众生浊。则迁流生死。故失真常。以有烦恼浊。则法尘劳扰。故失真乐。以有劫浊。则空界无情。故失真我。以有见浊命浊。则根身不净。故失真净。今欲即以具五浊之四性。而远契如来四德。以顿证极果者。其道安在。彼生死根本者。即六处识心也。凡外权小。悉取之而错乱修习。皆为因不同果。今决定择去而不用焉。不生灭圆湛性成者。即根中所具。吾前十番显示。二见剖莹。近具六根。远周万法者。凡外权小。迷昧之而日用不知。今决取而依之。既依此湛性。即用此湛性。以旋其虗妄生灭之五浊。(旋字极玅澄水者揽之使旋则尘自落矣)而伏还元觉之体。由是得圆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则因同于果矣。此是十信满心。自此历初住以去至等觉。为果地之修。玅觉为果地之证。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则果同于因矣。再合前喻。如澄浊水者。贮于静器。静深不动。则沙土自澄。而清水现前。沙土。即五重浑浊也。静器。即根中性也。清水。即湛圆本体也。到此田地。名为初伏客尘烦恼。方断界内见思矣。然前之沙土初沉。泥犹未去。喻若无明之伏而未断也。若去泥纯水。方可名为永断根本无明。而界外见思悉断矣。二种无明既尽。则明相精纯。毫无纤翳。任一切变现根身器界乃至示居生死。互融六根。随意纵横。则无烦恼。悉成玅用。皆与如来常乐我净。涅槃玅德。相为昭合。亦如泥尽水纯。任搅不复浑也。夫以涅槃远果。惟取契于因地发心如此。汝等可不于审观加之意哉。

○问。审因心。而必因见闻觉知者何也。答。由此四缠。分汝湛圆玅觉明心。为视听觉察。故见闻觉知。全是玅觉明心。是则既由见闻觉知而成浊。必由见闻觉知而澄浊。所谓既从地倒。还从地起也。大智度论云。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浑浊。若明珠入。水即清净。不得言水外无象无珠。心亦如是。烦恼入心。能令心浊。诸慈悲等善法入心。能令心净。然垢净不定。真妄从缘。若昧之。则念念轮回。遗失真性。若照之。则心心寂灭。圆证涅槃。是以楔出楔。将粗接粗。若不执妄。尚不说空。幻影潜消。智光息𦦨矣。

○第一决定以因同果澄浊顿入涅槃竟。

此发明第二决定从根解结脱缠顿入圆通也。所谓第二义者。佛慈利生虽急。而施教须待发心。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一乘。生大勇猛。直欲圆满六度万行。而决定弃捐权小旧修。以生灭心为因。诸有为相者。其下手功夫安在。彼生死是苦果根本。即六识也。烦恼是苦因根本。即六根也。烦恼既即六根。是六识为生死根本。而六根复为六识根本。汝等应当审详此烦恼根本。从无始来。现阴所发之业。中阴所润之生。(即求父母时憎爱等无明)正是烦恼。然谁为作之。而谁为受之。则根本可推矣。葢根即八识。八识引起六识。全是烦恼。而为苦因。六识招引生死。而为苦果。粗论似惟六识作之。而细推实是八识自作。现观似当六识受之。而六坏惟是八识自受。故曰自作自受也。可见六根为烦恼根本矣。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者。则内而虗妄之根。如四大六根之肉身。外而虗妄之尘。如虗空无情之器界。皆不能知其颠倒在于何处。处尚不知。云何降伏此虗妄颠倒。而取如来极果之位乎。然根身器界。虽极广大。而的实结处。至为简要不繁。决当知而后可解也。阿难。汝观世间以绳作结。虽诸股共成结体。而的实所结之处。惟在一股。若不真见而知之。则终不能解。苟能见之。即知解之矣。以喻明之。除是虗空。不被隳裂。元无相形。无结可解。其余有相形者。有结必解也。则知除是根中无形性体。无结可解。若六精堕于胜浮二根。根有相形。有结必解也。然则孰为真实结处之体乎。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心即意根也)此六根者。与六识之贼为媒。根引识起。颠倒分别。遂将如来藏中。诸大家宝。悉皆劫为外之六尘。如世间外贼。必赖家内奸人勾引指教。方能成劫也。家宝既劫。则圆通者去。而留碍者存。虽欲不结。不可得矣。夫有情根身。所谓众生世间也。无情器界。所谓器世间也。此之二法。尽一切法。众生于二。徧成缠缚。皆不自在。总为结体。然的实结处。不在器界。惟在根身。由此无始众生世间。生缠缚故。根既结矣。于器世间。岂能超越。得无碍乎。是则根若一解。不惟于身自在。而于器亦超越。得大自在矣。(后文观音三十二应即超越之相也)是故迷者求出三界。悟者但解六根也。

○人但知六识为内贼。劫家宝。不知招引内贼劫家宝者。实六根也。故知起惑是六根。造业是六根。受报是六根。劫家宝亦是六根。此六根者。实为生死结元。故前云谁作谁受。后云自劫。是呼应处。

此约众生世界以显六根数量也。行人知解结必从于根。然根乃有六。解惟从一。不可不择。欲择根者。当须通达六根数量。不知数量。凭何选择。此科所以显数量也。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属于时。以迁流不住为义。■界属于处。以方位定在为义。汝今当知。四正四隅上下为界。则是方位有十矣。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则是世数有三矣。此世界。乃身中之世界也。夫一切众生。皆由诸妄。交织而成此身。故世兴界。即在身中。贸易迁流。彼此相涉。未甞停住。人自不知耳。然界虽十方。而十方中。唯取四方为正。不取上下。以上下皆是四方之上下。无定位故。不取四隅。以四隅之中。以两方交接而得名。无定方故。四数既明。兴三世相涉。或世涉方。而成三四。固十二也。或方涉世。而成四三。亦十二也。宛转俱是十二。于是迁流变易。自一而成三叠。而一十百千。数以次增焉。今且以方涉世明之。第一约四方各论三世。共成十二。第二于东方三世。变一为十。遂成三十。南西北方。亦复如是。四方各三十。成一百二十。第三于东方三十。变十为百。遂成三百。三方亦尔。四方各三百。成一千二百。以世涉方。例亦如此。所谓流变三叠。此世界自然之定数也。夫身中世界。即此六根。数既定于千二百。然则始于眼。终于意。总括六根。各各功德。亦千二百而矣。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其统具数量。有如是也。

○问。身中世界。世无可议。界似不通。何以故。界有定位。身常转移故。答。身外可见转移。身中岂觉转移。如世界非真不动。当亦时时转动。杂华经。明世界游行往来。过百千万世界。而世界中人。但见不动不移。岂能觉哉。当知身中亦有定位。界外亦见转移。何用情计乎。

○又此千二百数。但是统论凡夫所具。非即真性胜用。即如下文耳舌意三。圆满千二。亦比余根稍圆而。岂徧周法界之谓哉。故知称真圣人。六根功德。数皆无量。

○且此科之意。但是欲令选根。不得不明数量。非是正修行处。而修行正意。惟在耳根圆通。长水克意深择。画图示人。乃谓修行意惟在此。是虽别有理据。而不知遮晦本修正意。智者不应惑之也。

○钟云。三四相涉。以三乘四。以四乘三。俱成十二。是一叠也。即此十二。一各变十。成一百二十。是二叠也。即此一百二十。十各变百。成一千二百。是三叠也。

此拣别随方数量也。诸方互有优劣。而娑婆三优三劣。仍可独推一根最优。故须拣别也。夫六根数量。以世界相涉论。固无优劣矣。然既谓之根。岂无全缺。既有全缺。岂无优劣。阿难。汝复于此六根之中。克定其孰为优。孰为劣焉。如眼以观见为用者也。不见后。故暗。见前。故明。以前方之明。合后方之暗。及左右旁观。是为四方。以功德论。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今眼所见前。及左右。三方。成六百。并前二隅二百。共成八百。惟后一方二百。及后二隅二百不见。就一千二百而三分之。今得八百。是三分之二也。就四方而四分之。今见三方。是三分言功也。不见一方。是一分无德也。当知眼唯八百功德。而不成圆满矣。如耳以听为用者也。然其听最周。十方无遗。动而有声。便知其若迩若遥。静而无声。更彻于无边无际。如十方击鼓。十处俱闻。万籁寂然。万境不碍。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于诸根为最优也。如鼻以齅闻为用者也。齅则通出入息。然有出有入。而阙中交。如调适之息。出尽少停。后乃方入。当少停时。所谓缺中交也。息既有缺。功岂能全。故惟八百矣。(长水曰出入中交共成三分。一分四百。阙于中交。故惟八百而)如舌之为用。不论甞味。而论宣扬。尽诸世间智。出世间智。皆能扬之。虽言有方分。词或局也。而理无穷尽。义徧通也。是故世谛语言。至粗浅者。皆通至理。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亦云优矣。(如祖师闻婬词而悟道。出世智也。孔子听孺歌。而警心。世间智也。若是则愚者之言。亦具二智)如身以觉触为用者也。触则有违有顺。然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中不知。是缺一分。合时能觉。有违有顺。是具二分。以身根三分验之。而阙离中之一。当知身惟八百功德。不成圆满也。如意以受熏持种为用者也。故能默容十方三世。乃至世出世法。若凡若圣。无不包容。尽其涯际。是则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亦云优矣。六根功德。数量有优有劣。为汝所当克定者如此。

○问。通达一切法者。则能包容尽际。而未通达者。无有此能。何均称圆满。答。意根本具此能。而愚者不能引发。非意根之罪也。譬如刚刃本能解断。而拙工不能磨砺。非刚刃之罪也。

上显六根功德有全缺。此令其拣选六根之中谁为圆根也。阿难。六根既为烦恼根本。即是生死深源。故顺之则生死始。逆之则轮回息。汝今欲逆生死欲流。(欲即五尘又名五欲)从浅至深。返穷流根。务令生死源竭。以至不生灭性者。别无下手工夫。应当勘验此等能受用之六根。谁为合中知。谁为离中知。谁深而难测。谁浅而易知。谁为用具而圆通。谁为用缺而不圆。若能向此六受用根中。自推自勘。悟得何者是圆通根。可用之以逆彼无始尘欲交结。流生死者。既得循此圆通。若与不离不深不圆之根。较功量德。有如日劫相倍矣。今我备显六根中湛圆明性。乃是众生本具。个个皆同。非由修行造作而然。其功德有全有缺。数量如是。但随汝意乐。详择其中。有可入处(朗然无疑之谓悟。决定取用之谓择。悟须自悟。择须自择。不与说破何根也)吾当发明渐次修行功夫。令汝直往向前。不生退堕。然我心欲令汝自择而不为汝择者。亦自有故。良以十方如来随方之机。千差万别。任于十八界。乃至七大。一一修行。门门可入。皆得圆满无上菩提。曾无优劣。供人拣择。所谓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也。但汝下劣之根。未得圆通自在智慧。于六根门头。未免室碍。故我宣扬。令汝在六门中。独选一门深入。若深入一门。得一根无妄。则一解一切解。彼六知根。一时清净。皆得解脱。不劳余力矣。夫上来六义推騐耳根。既密示。且由悟而修。由修而证。则解结功夫。大槩略周矣。

○开头一逆字。是转凡入圣之玅用。如流逸奔色。顺也。返流旋一。逆也。又如易之地天为泰。天地为否。地山为谦。山地为剥。皆逆义也。故曰。五行顺行。大地火坑。五行颠倒。大地法宝。易。逆数也。要知修行无别巧玅。只此逆字。该括无余。按后观音圆通。入流忘所等。即逆生死流也。闻所闻尽等。即返穷流根也。寂灭现前。即至无生灭也。

○钟云。浅深二字。注多不妥。吾意合离。拣鼻舌身三根。圆不圆。拣眼鼻身三根。此是专拣意根。当承欲流说来。以心念纷为绪为欲流之深者。觉观出思惟为欲流之浅者。深则难足。浅则易干也。

○又云。动若遐迩静无边际者。随彼之动。似有远迩。在我之静。周听无边也。

此下答一入六净之义故先辨本无一六也。佛言。汝既不知一入六净之故。汝且审观现前六根。毕竟是一。毕竟是六。阿难。若言是一。则应耳可见而目可闻。头可履而足可语矣。而今胡不然。若言是六。则身口与耳。宜各不相关矣。胡为问法之时。既用耳闻。口复问义。身复钦承乎。是故应知。若不是一。决当是六。以用中相背故。若不是六。决当是一。以性中相知故。决非汝根。元有一定之一。又元有一定之六。阿难当知。是根既非有一定之一六。而今现有一有六者。皆由无始一念颠倒。与外六尘。固结一处。交沦互替。于本圆湛中。一六义生。博地凡夫。执之为六。浅解学者执之为一。而曾不达圆而非一。湛而非六之本真。复何一六之可得哉。今汝虽证初果。不入六尘。得六销决非执六。但根中虗习。尚未曾除。执有涅槃。犹未亡一。此正所谓浅解学者执之为一也。一既未亡。则六根种子。一一具在。宜乎不知一入六净之义矣。且湛圆玅性之堕六根。正如大虗空之参合群器然。由器形有方圆长短之不同。因参合故。而遂谓虗空有异。设令除器观空。亦可说空为一矣。殊不知其一其异。自在器形。彼太虗空。岂为汝之言说。而真成同与不同哉。既不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此太虗空是一非一。然则说空为异为一者。真妄矣。虗空既然。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因结根而说性为六。销根而说性为一。此亦徒言说。而圆湛岂为汝之言说。真成一六之殊哉。由此根性本无一六。所以一解而六即销也。

○钟云。虽得六销。犹未亡一。诸解纷然莲师曰。只消用本色语。经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兹销六和合。却守一精明也。又言除器观空。宁欲除空耶。葢不病其空。病执有一空耳。执有一精明。亦犹是也。并一俱亡。方证心体虗空耳。同即一也。不同即异也。一异并遣。复遣非一。知虗空之同异是非。了无所立。则一亦并亡。而圆湛不分矣。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玅圆中。粘湛发见。(初成见精)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成胜义根)因名眼体。如蒲桃朵。(眼根微尘。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颇胝迦。不相障覆)浮根四尘(四尘指色香味触。而影略声法。详其文义。犹曰于诸尘中云尔)流逸奔色(成浮尘根)由动静等二种相击。(鼓动)于玅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耳根微尘在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桦皮)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二种相发。(引起)于玅圆中。黏湛发齅。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在鼻颇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浮根四尘。流逸奔香。由恬变等(恬即是淡无味之味也。变即五味之总。有味之味也)二种相参。(杂和)于玅圆中。黏湛发甞。甞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合离等二种相摩。(际交也)于玅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搏(揽取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腰鼓俗名杖鼓颡腔也。细腰而以革鞔其两头。杖似人身)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玅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意之浮根。即肉团心。状如莲华开合。中有一窍。此由最初吸取父母精血时。而意即附著于中。以奔法所。谓无明壳也。然在身中。人不可见。故用思字。以明有思量处即其所在也)如幽室见。(处明者不能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中诸象。葢意根处此杳冥昏默之地。为前五根运筹布策。故以此状其知体也)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佛谓离尘无有结体。阿难误谓离尘全灭性体。故谬起斯难也。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则是欲求常住者。必因地觉心。与果位名目相应。同一常住。然后可尔。世尊。如果位中。断五住而得之菩提。断二死而证之涅槃。经煅炼而成之真如。因磨砻而显之佛性。与夫离垢之白净识。出缠之空如来藏。转识之大圆镜智。此之七种。名虽差别。皆是如来自证法门。清净圆满体性坚凝。一得永得。更无变迁。喻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者。然则欲获此果。必用不坏之因明矣。今又云。离明离暗无有见体等。若此见听诸根。离于明暗动静通塞诸尘。而毕竟无体者。则与如来前破七处识心。离尘无有。乃至等于龟毛兔角者。岂不相同乎。夫既离尘无体。则是毕竟断灭之法。佛既言生灭为因。不可获常住之果矣。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为因地心。乃欲获如来七常住果。是何异邀空华而结空果耶。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是根性离尘无体也。若无前尘。念自性灭。是识心离尘无体也。我今进以识心推。退以根性审。循环反复。微细推求。分明根识不异。若离前尘。决无我心。及心处所矣。夫真因方可克果。今既成断灭。又将何物立因。而欲求如来无上知觉乎。且此见性。既断灭矣。云何如来先说见性是湛是精。是圆是常。是则违越诚言。亦成戏论。今而后。知如来自谓真实语者。亦未敢信也。我之蒙昧恡啬若是。惟望垂大慈悲。开我蒙恡。俾至于豁然无疑焉。

○贺云。阿难非误认结体为性体也。意谓结可亡。六根不可弃。如佛所说此见听等离尘无体。则六根与攀缘心。俱是生灭之物。俱当决定弃捐矣。乃世尊又教我于六根中。循圆通根。深入一门。是以生灭之因。求不生灭之果。得无因果名目不相应耶。不知六根粘妄之光。有生有灭。而六根中见闻觉知之性。原未甞生灭也。认六根为圆明觉。固不可。谓六根之外。别有圆明觉无生灭性。亦不可。世尊击钟一段机缘。乃就六根门头。未有粘妄之光。惟一玅觉明体。绵绵不绝。烱烱常存者。显示无生灭之性耳。故后卷云。生死轮回安乐玅常。同是六根。

○又云。无生灭性。在六根中。如金在鑛中。见道分。恐阿难认鑛为金。故就见精中。指出二种妄见。修道分。恐阿难离鑛不见金。故就六根中。显出一段闻性。所谓旋妄伏元者。只是销鑛成金而

此引梦騐常也。前阿难领佛离动离静元无听质之旨。而起根性断灭之疑。今击钟之示。有声騐之于动。无声騐之于静。而实未及动静双离以騐之。故此再引睡中双离动静时以验也。且闻性不灭。更有一证。如重睡之人。熟眠于床枕之间。其家有人。捣练舂米。砧声碓声。杂然交作。其人梦中闻舂捣之声。识昏境倒。或以为击鼓。或以为撞钟。又于梦中。自怪其分明钟也。何故作木石响耶。于时忽寤。如是杵音矣。乃告家人。我正梦时。闻此舂音。将谓鼓响耳。无论其舂杵是真。钟鼓是假。总见其历历耳根处。阿难。是人正在梦中时。举身皆忘。岂复有动静二尘。及开闭通塞之肉耳。为其所记忆。然而其形虽寐。闻性不昏。则此性离尘不灭。又有明验矣。且非惟梦中不寐。即死后亦不寐。极而论之。纵汝形销命谢。眼光落地时。此性常存。岂为汝形销灭。而亦与之俱灭乎。

○此处阿难仍富更有一问。问云。既此根性动静无关。生死不碍。如来何言离动离静。元无听质乎。佛应答云。我言离尘无听质者。为无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听质也。此质若忘。则徧周法界之闻性。方以全彰。岂令翻成断灭乎。如此。方明出元无听质之故。显其自是阿难谬解。非佛自语相违也。不然。则佛前言离尘无质。后言离尘有体。终无以解自语相违之难矣。吴兴曰。阿难通疑六根无体。如来所以单显闻性为常者。为欲发耳根圆通之机也。

○舂捣认作鼓钟。但取闻性不昧。纵汝形销四句。更进一步。谓非惟梦中不昧。即死后亦不昧也。

此结示迷常逐断故有轮回弃断守常即成正觉也。夫闻性不随生灭如此。然则尘岂可逐。而性岂可不守哉。以诸众生。从无始来。逐妄迷真。循此色声诸尘。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根中之性。净而不染。玅而不缚。常住而无生灭。其起惑如此。既不循根中所具常性。而流逸奔尘。造诸尘业。由是六趣迁流。生生流转。苦果无尽。而惑业苦三。具足无缺矣。若能弃此生灭。而不奔诸尘。守于真常。而旋根反照。即所谓脱粘内伏也。即得常光现前。所谓伏归元真。发本明耀也。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所谓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也。且不特此也。根尘识心。既销尽。到销落之后。心中纯想湛一之体。即所想湛一之相。更是一种最细难除之尘。而即此不舍湛一之心。亦是识情。名为法爱。更是一种贴体难刮之垢。若能于此二俱远离。粗细尘垢。净尽无余。则汝法眼。当下清明。便是正法眼藏。云何不成无上知觉乎。葢法眼清明。虽方至于初住。然因地真正。则果无纾曲。而从初发心。必成正觉矣。至此湛一亦忘。又何六根之可结哉。喻释根性断灭疑竟。

○学人问高城和尚云。和尚夜后无灯时如何。师曰。悟道之人。常光现前。有甚么昼夜。学人云何不见和尚光。师曰。拟将什么眼见。学人云。世人现在。同将眼见。师弹指曰。善哉。一切众生。根尘相涉。从无始来。认贼为子。至于今日。常被枷鎻。汝将眼见。意识分别。拟求佛道。即是背却本心。逐念流转。如此之人。对面隔越。

楞严说通卷四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