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说通卷之五

此细释结解皆由六根也。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故复请问轮生死。证玅常。云何皆是六根更无他物。意疑如来常说法相。最要略者。亦有十八界等。今何惟是六根。而六尘六识。皆不与耶。世尊抽条引蔓。复与诠注。而告之言。我之独举根而不举尘者。非遗乎六尘也。良以根之与尘。执相而观。则根为内身。而属有情。尘为外器。而属无情。似永异也。然相见二分。皆依自证而起。本惟一心妄分情器。溯流穷源。仍是一体。惟根尘同源。故缚则同缚。脱则同脱。而缚脱无二。唯无二。故举根而尘在其中矣。所以不举识者。以识性无源。乃前尘虗妄相想。犹若空华。了无实体。既非缚结之本。又非解脱之要。故举根而识亦在其中矣。六尘既无别体。六识又极虗无。故诸佛同言结解唯是六根也。且根尘何由而立乎。阿难。由外六尘。而后发六根之知。是根托尘而立也。因内六根。而后有六尘之相。是尘托根而立也。尘离根。固无独立之自性。根离尘。亦无独立之自性。是则相(尘)(根)二法。交倚而生。同于交芦之二茎相抱。单则仆地。不能立矣。况交芦外实内空。亦可喻根尘之空有俱非也。夫根尘既无两体。是以缚脱但惟在根。是故汝今。若不达空有俱非之旨。而于有知有见六根之性上。妄立空有二知。如凡夫迷六根之性为有。二乘晦六根之性为空。皆立知也。凡夫俱足五住。而长沦分段。皆迷有以为之本。二乘尚余第五。而未出变易。皆晦空以为之本。即此立知。非即无明本乎。若于知见之根性上。而无空有二见。如凡夫除执有之见。二乘除偏空之见。皆无见也。凡夫除前四住。先得有余涅槃。二乘除第五住。究竟无余涅槃。即此无见。非即涅槃无漏真净乎。知见立知。是结以根结也。知见离见。是解以根解也。结惟根结。而更无他物能为结元。解惟根解。而亦无他物能为解元。云何是结中解中。而可容他物以为本元哉。然则汝之别请结元者。真为误矣。

○问。此之知见。与法华知见。及本经圆彰三藏之后所说知见。同耶。异耶。答更无别法。但泛切不同耳。法华标名。未及释义。泛之甚也。斯经金口自释。圆彰三藏。即佛知见。亦取众生本具。非取修证所成。然于众生现前。未曾指其具于何处。是犹未的切也。今此处。于众生现具六根中性。指出如来知见。方甚为的切而非泛也。葢以知即内之意根。见即外之五根。而此根性。既周徧常住。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而三藏圆具。非如来知见而何。单传直指。亦密指于此而

○前云因明立所。此云知见立知。立之为害如此。故有道者。见无所见。知无所知。一法不立。则立处皆真矣。

○宗镜云。世间生死。出世涅槃。皆从知见文字所立。若无知见文字。名体本空。于玅明心中。更有何物。为缘为碍。

○瑞鹿遇安禅师。得法于韶国师。甞阅首楞严至此。乃破句读云。知见立。(句)知即无明本。知见无。(句)见斯即涅槃。于此有省。有人语师曰。破句了也。师曰。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贺云。知见二字即前文所谓见闻觉知。葢指六根也。若于知见处。明暗妄形。黏湛发见。流逸奔色。即此知见。便是无明根本。若于知见处。不随前尘。脱黏内伏。内莹发光。即此知见。便是涅槃根本。立知即无明本。故曰轮转生死。唯汝六根。无见即涅槃。故曰安乐玅常。亦汝六根。阿难问云何是结。从何名解。知见立知。即是结也。知见无见。即名解也。

此复问解结之方而密示其要也。阿难问言。此劳见发尘之劳。即是一巾所成之结。不知用何等工夫。方得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云。如是解不。曰不也。世尊。此譬凡夫之滞六根为有。而长沦生死。岂能解根也。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如是解不。曰不也。世尊。此譬二乘之观六根为空。而永晦涅槃。安得圆通也。葢空有二执。皆是以结去结。尽属偏邪。俱不能解。于是佛告阿难。我今左右各牵。既不能解。汝有何方便。方可解得。阿难答云。世尊。当从结心下手。解即分散矣。所谓从命根下一刀。千了百当是也。向后二十五圣。无非从结心下手。以破除识阴。故皆证圆通耳。佛印之云。如是。如是。若要解结。信非结心不可。夫结心虽譬中道。然非兼彼空有。合成中道。亦非离彼空有。别立中道。乃是悟此根性。体自在而无系。本不属有。不迷为有而。更不劳于观空破有也。达此根性。用徧现而互融。本不属空。不晦为空而。更不劳于观有破空也。如后耳根圆通既不执有。亦不观空。惟一反闻。忘尘顿入。由是而二空渐证。玅体现。而有自破也。俱空不生。大用起。而空自离也。是则反闻自性。即是结心。双超空有之中道矣。前人不达。强以别安三观。其说支离。真蛇足哉。

○诸家以断常为左右。中道为结心。详前后文。都无此意。莲师曰。左右者。解于结之末也。故劳而无功。结心者。解于结之本也。故逸而有成。良由虗妄狂心。迷而取境。因此成结。此结心也。若不于结心中解。其余解法。左之右之。舍一取一。莫能得也。则所谓断常空有等种种诸法。亦摄尽矣。

以解之次第言之。根之结也。由心性狂乱。以至劳见发尘。自细向粗。以顺而成。则根之解也。由劳见发尘。以溯心性狂乱。由粗反细。以逆而销。是以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葢初忘动尘。(入流忘所)为除第六结。次忘静尘。(动静不生)除第五结。此当须陀洹果。断于我执分别即见惑也。次尽闻根。(闻所闻尽)除第四结。此当后三果。断于我执俱生。即思惑也。既得人空。则人执除。而所谓劳见发尘。一切世间生死俱尽矣。由是空性圆明。成法解脱。先舍智爱。(觉所觉空)即断法执分别。为除第三结。次舍理爱。(空所空灭)即断法执俱生。为除第二结。葢空人而不空法。但得空之少分。而非圆明。故法解脱位。方得圆明。既法执除。则所谓知见妄发。出世间涅槃俱尽矣。由是解脱法。俱空不生。由证人空。则分别俱生二种我见不起。由证法空。则分别俱生二种法见亦亡。然虽证二空。尚有二空相在。此复空其二空。故曰俱空不生。(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为除第一结。而所谓心性狂乱者俱尽。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此其时矣。解结至此。是名菩萨从三摩地之玅因。得无生忍之玅果。菩萨住此忍中。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故谓之无生忍。而入发心住也。汝问舒结伦次。其序如此。而六解一亡。亦无余蕴矣。

○钟云。得人空者。于我无著。破烦恼障也。空性圆明。成法解脱。则破所知障。得法空矣。俱空者。人法俱空。而俱空亦空。是从正受得无生忍矣。如澄浊水。沙土自沉。此之谓也。人空法空。六根之人法也。根根有人法二执亦根根有人法二空。虽有先后。法尔如然。无先后中之先后也。

○此正结心解除之实也。譬如有人。本因元气受伤。标现寒热二症。愚者或服热药。或服寒药。皆不能愈。智者不用热药。亦不用寒药。但用直扶元气之药。则此病初愈。先退热症。热症平复。寒症亦除。寒热除。调理亦忘。法中根性被缚。如元气受伤也。空有二执俱结。如标现寒热二症也。凡小用空有二边。皆不能解。如愚人服寒热二药。皆不能愈也。今经令不著空有。如不用寒热二药也。惟令旋根脱尘。如惟用直扶元气之药也。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如此病初愈。先除热症也。空性圆明。成法解脱。如热病平复。寒病亦除也。解脱法。俱空不生。如寒热除。调理亦忘也。

○答舒结伦次竟。

此令二十五圣各陈圆通以答阿难之请也。尔时世尊。不复自言。但告会中诸大菩萨。大阿罗汉云。汝等生于我法之中。勤苦修行。得到无学田地。吾今问汝。最初从那一法上。发菩提心。悟此十八界中。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汝当尽言无隐。我将择而取焉。

○问。此下各陈圆通。与宗门见色闻声入道者。同耶。异耶。答。不尽同。而亦不尽异也。宗门人。据现生悟处。未必是彼修习法门。如灵云岂以桃华为修门耶。但是参究疑情。逼拶功极。忽于见色处。瞥的透露而。今四谛不净。甞药观法。多是所修法门。功久证入。若此。则未敢言同也。然宗门人。亦有差别因缘。具眼师家。能预知之。如缘在声处。决不于色处悟。乃至于人于经。棒喝言句等。皆各一定。不得错乱。推其过去。未必不是彼熟习使然也。不然。则师家何预知之。若此。则与诸圣。亦未敢言异也。惟香严䟦陀等。闻香觉触等。似一时忽然之事。则与宗门现生之悟相似耳。智者审之。

○钟疏云。二十五圣证圆通处。头头拈来。头头皆是。其著眼下手。不知从何悟入。从何透出。不待证果之后。即因地极圆通矣。宗门一派。分明是诸老逗出。

○又云。但言十八。则摄七。故前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又此十八。只是六根。而各开根境识三。则但言六。其义亦周。故前文云。令汝生死轮转。安乐玅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此因意根悟入也。须菩提(云云)白佛言。我旷远劫来。证空性。心得无碍。无隔阴之昏。出胎之昧。自忆受生。如恒河沙之多。当初在母胎时。即知五蕴皆空。生体了不可得。此正报空也。自母身外。洎山河大地。悉同空寂。此依报空也。此犹属于自空也。及至出胎。广化众生。同悟空理。各各证得空性。则具足二利矣。宿因是如此。又蒙如来。为我发明性觉真空。性空真觉之理。知此空性圆明。清净本然。周徧法界。由证此觉。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与如来把手共行。此即寂同于佛矣。又得同佛知见。如前圆彰三藏。所谓大智慧光明者。此则照同于佛矣。于是如来印我。成此无学。人法俱空。一切解脱。所证空理。乃一真本有。真空不空之性体。穷尽空理。更无加尚。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及与法相。皆入于非相。而能非与所非俱尽。初以空。空诸相。而人法双空。次以空。空其空相。而药病双除。唯旋此心法。(即意根中知性非法尘也)归毕竟空。斯为第一。所谓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也。

○别经明须菩提。乃过去青龙如来。观此自说深心。无复隐秘。于十地大人。复何所歉。而旧解皆作小乘分判。抑深为浅。抗佛诬圣多矣。

○五根圆通境。

○此下陈六识圆通也。夫经初征破识心。诃为生死根本。众生误认。枉入轮回。权小依修。竟无实果。何今复可入圆通乎。葢前于识大徧周中。申斯辨。今请重申。夫识虽尘影。虗妄之极。而离一真见分。无别自体。譬影之于水。虽极虗妄。而离水无别自体。但迷执者。认识忘真。而横成流转。譬痴人认影忘水。而误遭沦溺。利害非细。不得不诃也。倘悟者即识见真。而识非真外。圆通何疑。如智者观影知水。而影非水外。尚可得水之用。岂遭其沦溺乎。故此六圣。并后弥勒。皆能即识见真。故皆证于圆通而无碍也。问。如何不即令人即识见真。而必教人依根以入乎。答。偈云。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正定。迟速不同伦。正以尘识皆迟。而惟根最速故也。譬诃二乘。岂是终不成佛。但劫经尘点。迟钝之极。故诃初学勿发是心也。

○又眼耳鼻舌身五识。颇似无分别之根性。故与前五根混。而随念分别。颇似意识之计度。又与后意识混。愚法声闻。罔不迷之。不可不辨。今请略明眼识之相。余四准知。如眼照镜时。一念不动。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此眼根之见性也。于中用目循历。黑白大小。多少善恶等性。历然不混。不带名言。随念粗略分别。即眼识也。由是次第标指。追究分析。无量差别。此徧执名言计度。即眼家俱意识也。今但取于第二眼识。而根性与俱意。俱不得混滥之。然则性宗学者。当勿忽于法相可也。

此因火大悟入也。火头金刚。于如来前。合掌礼足而白佛言。不言从座起者。金刚不坐也。我常忆久远劫前。在凡实因。性多婬欲。尔时有佛出世。名曰空王如来。说多婬之人。本由煖触迫发。生为欲火。死为业火。业力增盛。成猛火聚。教我徧观百骸四支中火大。欲其知惧而顿息婬心。然后将错就错。可成玅观。于我禅观中。神光内凝。见徧身中。惟一火聚。既怖且厌。而远离欲念。然火虽热恼。而体具光明。今婬心既息。而无复热恼。惟见光明。即是转多婬心。而成智慧火。故我浑身住在火光三昧中。从是诸佛。皆以火头呼我。虽表其名。亦同印许矣。我以火光三昧力故。徧十方界。惟一火光。由此正受。成阿罗汉。发如来藏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成因地心。证七信以去。入于住位。又以火光三昧。虽是内境。能现外相。火烈。则魔望而畏之。我乃发心。但遇诸佛成道时。愿为力士。为伏魔冤。其证果发愿有如此。今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中欲火。皆由婬心。身心煖触。总目火大。婬心灭。而不成业火。故无碍。神光智火。融于藏心。周徧法界。故流通。以智慧火。烧烦恼薪。何所不尽。故诸漏皆销。以火大圆通之玅用。摧魔护法。无量威力。故生大宝𦦨。从此登无上觉。则大本齐佛。而示居辅化之位矣。所问圆通。意者惟斯为第一乎。

○按诸圣德位相侔。而迹有权实。言有隐显。学者当略迹取本。得意忘言。不可妄分大小也。

○莲师云。三大灾。水从贪致。火因嗔生。今以多婬为猛火者。法无定喻。自婬心渍渐。润生死根。则喻水。自婬心昌炽。枯清净种。则喻火也。

此因地大悟入也。持地菩萨(云云)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在世时。我为比丘。专修平地苦行。于一切陆地要路。水程津口。其间田地。或高深而险。或迫狭而隘。有不如法而妨损车马者。我皆平之。填之。或作桥梁以利津口。或负沙土以治要路。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不少懈怠。又修舍力之行。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者。我为擎之。至其所诣之处。放物即行。而不取其顾直。丰时全舍如此。当毗舍浮佛时。世多饥荒。我为背负饥人迁移就食。无问远近。惟取一钱。饥年节取如此。积劫愿行。故感福报。而具神力。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以神力。为其推轮。而拔其苦恼。神力拔苦又如此。夫平地之行。志在普利。効力之行。不检亲疎。其心亦平矣。然犹属事相平心耳。时国之大王。设斋延佛。我于尔时。即修佛过之路以待之。毗舍如来。悯我事行久劳。摄受加持。令其归理。乃摩我之顶。而谓我曰。世界之不平。天地之有憾也。奚用是劳劳为哉。但当平汝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矣。故知娑婆心险。感陵谷之高深。极乐心平。致地平之如掌。此其验也。我时一闻此语。即便心开。悟得身微尘为内地大。世界微尘为外地大。此二地大。等无差别。既无差别。则身即界。界即身。自性本空。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外地大类也。以触内地大之身。如斩光截影。了无所伤。所谓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也。自旷劫为事行菩萨。至庄严劫尾。方断见思。悟无生忍。成阿罗汉。且取生空。譬如打铁。粗垢先落。及贤劫初。即回向真乘。入菩萨位中。闻贤劫四佛。及十方现在如来。法华会上。说佛知见。契我地大。故我先为证明。而为法华上首。今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所谓内外二地大者。等无差别。但是如来藏性。循业妄现。发此尘相而。尘销智圆。相尽性现。成无上道。入最上一乘之知见。由从凡入圣。自权尚实。皆持地大为起行入理之门。以当圆通。斯为第一而矣。

月光童子。(童子乃菩萨别名。表童真德也。儒者闻大权经说孔子为定光童子。则怒其𢍉小。不知文殊为释迦九世师祖而亦称童子。何有𢍉小之意乎)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闚牕观室。唯见清水徧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盻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欲知罗汉有病无病。当明子果二缚。宿种今种应召来果而尚未受身者。谓之子缚。宿种所召。今受身。即身应受。谓之果缚。若实行声闻。新证四果。将子缚断尽不受后有。然现身尚未灰灭。则果缚犹存。所有病苦。即应身受故。舍利头痛。毕陵眼痛。皆斯类也。若入灭后。悲愿再来。则二缚俱无。更无实病苦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此因水大悟入也。月光童子(云云)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佛出世。名曰水天。此佛亦从水大入圆者。故教诸菩萨。皆修习水观。而入三昧。水观若何。先观身中水性。不相乖异。初从涕唾。以至津液精血。大小便利。无不穷尽。涕唾便利。近外水相。津液精血。涉内水相。由外及内。自内而外。而身中旋复。又涕唾津液。水之清相。精血便利。水之浊相。清浊虽异。而水性一同。如是用观。观内既熟。引伸外广。见此身中之水。与世界外。华藏海中。有大莲华。其莲华中。有无量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华。上擎二十重刹种。累高如幢。曰浮幢王刹。其中诸香水海。更无纪极者。等无差别。观心所融。故身水非小。海水非大也。我于是时。初成此观。观力尚浅。但见其水。水相未亡。全水即身。身相犹在。去无身尚远也。更忆一事。当为比丘。室中坐禅时。弟子窥窻。惟见清水满室。戯掷瓦砾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为鬼所掌。出定头痛一般。我乃念曰。今我证得阿罗汉道。子缚断。况是久证再来。果缚亦无。久离病缘。何故忽有心痛之病。将无退失道心。而致此耶。尔时童子。乃前说投瓦之事。我则告言。汝若更见此者。当开门而除去之。童子奉教。果复见水。果除瓦砾。然后出定如初。不复病矣。夫水相系独影境。惟自见之。而乃能令他人见之。岂非观力殊胜。不思议境哉。从兹以还。更经多劫。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出世时。则深观方成。执破蕴空。此身既空。水观亦空。方得与所谓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周徧者。打成一片。无二无别矣。是则前之浅观。虽云久证罗汉。而斯之深观。方是超过七信。而入于初住也。今者得逢如来。预此会中。具童子之真德。证菩萨之法空。虽由宿因所积。敢忘法乳之恩耶。佛问圆通。我以身中水性。一味流通。与界外刹海无异。性合真空。得无生忍。证彻法界。圆满菩提。斯为第一而矣。

○问。月光入定。童子投瓦。此一瓦砾。毕竟在心内。在心外。若在心外。不应作痛。若在心内。则此瓦砾。从何处入。答。瓦砾且置。即此室中之水。毕竟在身外。在身内。若在身外。入定之后。此水从何处出。若在身内。出定之后。此水从何处入。若知水之出入。即知瓦砾之内外矣。

○问。室中之水。是从何来。答。定心所化。定果色也。昔外道以坚执心化石。则定心化水。何足异哉。汉州绵竹县水观和尚。迹全类是。

○莲师曰。幸是瓦砾。止令心痛。脱投刀劒奈何。经言。初成此观。未得无身。身存因有小苦。观成终无大害。纵投刀劒。亦止心痛。不能伤也。未无身者。身水为二。犹有我身。同彼水也。亡身者。身水为一。求于我身。不可得也。既无身矣。谁能苦之。

此因风大悟入也。琉璃光法王子(云云)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沙劫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声。此亦从万窍怒号边证入故。无量声如来。开示菩萨。本觉玅明。性具三德。以为发照之源。能观之体。即令观此世界。及众生身。为依为正。皆属风力所转。由妄心缘动所感。摇明风出。而风力又能转此器界根身。总为所观之妄境也。我于尔时。如法修观。观此界之安立。由于风轮执持。观世之迁变。由于风气密移。观察此身。一动一止。皆是风之所鼓。观察此心。念念迁流。新新不住。皆是风之所摇。如此观察世界身心。诸动不同。究其所因。皆从一念无明风动而有。等无差别。我时了知此群动之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宛然风体。若实有从有至。即非虗妄。既无从无至。可见十方微尘颠倒众生。皆颠颠倒倒于风中。而同一虗妄而。推而极之。乃至三千大千。尽一佛所管世界之内。所有众生。譬如一器之中。贮百蚊蚋。其声啾啾乱鸣。不出分寸器中。鼓发狂閙。岂不淡哉。观破群动如此。所以逢无量声如来未几。即了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万法当体皆无生灭。速入无生忍位。悟无生。故本觉心开。见动中不动。而亲于东方不动佛国。与不动如来。为法王子。乃至徧事十方诸佛。无不克肖。又不独绍隆一佛而。由是了妄身心。皆属风力。见法身真心。放大光明。洞彻无碍。如净琉璃。而琉璃光之名。所自来矣。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而了妄。悟菩提心而达真。入三摩地。而证性空真风。性风真空。合十方佛。而上同佛果。传一玅心。而下化众生。以当圆通。斯为第一。

○钟云。东为群动之首。而佛名不动。即动而静也。传一玅心者。证无动本觉也。

此因识大悟入也。弥勒菩萨(云云)白佛言。我忆往昔微尘劫前。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身虽出家。心慕豪贵。好游族姓。亲近国王大臣。尔时日月灯明如来。教我修习唯心识定。令其通达万境惟我心识变现。一如梦幻。生灭非实。岂可不究明心识。而反重其所变之境乎。由是但自观察唯识。止其外慕驰散。而定心成就。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唯识定深。万境如电。外轻内重。无复驰求。故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时。我乃得成无上玅圆识心三昧。葢前所习者。不离五位唯识。尚属权宗。至此穷极识理。所谓性识明知。觉明真识。玅觉湛然。徧周法界。融入如来藏性矣。一者。世界唯识。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从变识。不自外来。二者。诸佛唯识。世尊。我既了此唯心识故。从法身识性中。流出报身应身。无量如来。如来尚从识性流出。况余九界众生。流出可知。夫穷极唯识。圆证法界。既见诸佛依正。皆是自心。而自心岂不成佛。故得授补处记。即补释迦佛位。次当作佛。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圆满成就诸法实性。既入圆成实。悟证真实体性。不复为名相所迷。远离有相无性之依他。及有名无体之徧计执。而得无生忍。证入圆通。斯为第一。

○依他起性。即业识。及业识所现相见二分也。徧计执性。即从相见二分。复生周徧计度。所谓我法二执也。远离依他徧计。即是圆成。

○莲师曰。不悟唯识。故背心逐境。若了唯识。则摄境归心。视世间名闻利养。如梦如幻。尚何惑著哉。

此因见大悟入也。独举见者。见该六根故。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类五十二菩萨。(云云)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而成一劫。其最后佛。名曰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若据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若据事念。冥记不忘之谓念。放光接引之谓佛也。念佛若何。譬如有二人于此。一人专忆。一人专忘。专忆。故若逢若见。专忘。故不逢不见。若二人俱忆。二忆俱深。必定相逢相见。乃至从生至生。如形影相随。而不相乖异矣。夫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即一人专忆也。然子若逃逝。虽忆何为。即一人专忘也。子若忆母。如母忆子。即二忆念深也。则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也。而念佛可知矣。若众生心。忆佛焉。而兼事相圆融二种观门。念佛焉。而兼事一心。理一心。二种三昧。则现前必定见佛。或于定中见。或于梦中见也。当来必定见佛。报终阴坏。见佛接引。弹指往生。华开覩佛也。然西方极乐。只在当处。非真有十万亿国土之遥。故去佛不远。更不必别假方便。而得心开。近佛染佛。故心亦成佛。如近香染香。故身亦成香。故知心开非同浅浅。应是本觉佛现也。以念佛香光。庄严法性本佛。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一念不生。六根湛寂。遂至信满入住。证无生忍。今于此娑婆世界。威力加持。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具足二利如此。佛问圆通。我于根中。无所选择。一心念佛。则六根都摄。如眼不取色。是眼念佛。乃至意不缘法。是意念佛。惟其都摄六根。故得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而证圆通境。现位虽在等觉。初心一同众之信满入住。以当圆通。斯为第一。

○一心念佛。与决志参禅者。本无二致。故念之后。而继之参禅也。则知此方唯有二门。为入道之要路。葢观音势至。皆弥陀辅弼之臣。一以念佛接人。一以参禅诲众。皆是就此界根机。各开户牖。乃世人例以参禅为高。而卑视念佛者。吾知其不惟不知念佛之奥诀。亦不知参禅之玅旨也。苟不以一心不乱之诀去参禅。则禅决不悟。若不以如猫捕鼠之心去念佛。则净土必不生。勿谓念佛易。而参禅难。当知难则俱难。易则俱易。是在当人。信力浅深。习气浓淡耳。

○七大圆通竟。

通论二十五门。寻常六尘皆始于色。今始于声。而复留耳根在最后者。正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始于音。而终于闻。所以为教体之纲领。而独当此方之机也。又七大始于地大。而此中火大为先。以多婬召火。合此经堕婬起教。所以警多闻人先除欲漏也。又七大终于识大。而今终于根大者。以势至念佛圆通。稍次观音。观音所修。乃诸佛一路涅槃门。泥洹极果。今令不能修自心泥洹者。其次莫若念佛求往生也。此因经文不终弥勒而终势至之深意与。

○本卷至后卷选择圆通竟。俱备阐决定第二义之旨。

楞严说通卷五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