呪者。祝愿也。佛以此呪呪众生。使众生道成德备而不知。如蜾蠃之呪螟蛉。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若云义言。显说。则因言生解。密说。则忘言绝解。此二门虽不同。实相须而成也。
○秘呪非但只是梵语。乃是一切圣贤秘密之语。葢梵语此方不晓。而天竺所共解者也。至于秘密。非但天竺。常人不知。即下位圣贤。亦不达上位之呪。故曰密也。
○孤山曰。诸经神呪。例皆不翻。天台会之。不出四悉檀。悉。徧也。檀。施也。初世界悉檀。葢呪者。鬼神王名。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随方异说。令生欢喜益。此世界义也。二为人悉檀。葢呪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不相应者。即执治之。此为人义也。三对治悉檀。葢呪者。密默遮恶。余无识者。如微贱人。奔逃异国。讹称王子。国以公主妻之。而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主往诉之。其人语曰。若当瞋时。应说云。无亲游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为食。何劳复作瞋。说是偈时。默然瞋歇。此对治义也。四第一义悉檀。葢呪者。诸佛密语。唯圣乃知。如王索先陀婆。一名而具四实。谓盐水器马。群下莫晓。唯智臣解之。呪亦如是。祗一法语。徧有诸力。病愈罪除。生善合道。即第一义也。
○憨山曰。昔居五台。见梵僧持此呪。声极猛厉。问之。曰。此鬼神王名也。今呼遣嘱护。必用威力。非柔宛所任耳。
此灭过去业也。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造一切轻重罪障。前世未及忏悔。若能或读或诵。或书写此呪。身上带持。或安置身所住处庄宅园馆之间。如是历生积业。如汤销雪。岂难灭耶。所谓千年暗室。一灯能破也。
此结前成就众生出世间智也。持呪之力。既能为人生善。又能对治破恶。故行人不久皆得悟无生忍。得此忍后。罪福皆空。圣凡情尽。可以魔佛一如。徧涉苦恶诸趣。而无碍无择。斯为助道之成功矣。
○详前发通。乃是定心成就所发。今悟无生。乃是慧心成就所发。应知后位深于前位也。若准圆教。初住便证此忍。若准别教。当在十地以上也。
○按六科。前四即为人生善悉檀也。第五。对治破恶悉檀也。今此科。第一义入理悉檀也。而前之救难。后之应求。乃世界欢喜悉檀也。
此明内圣护持也。首楞严王。亦名金刚三昧。故金刚藏王。常加冥护。故知末世修行。纵有金刚断惑之智。若无金刚藏王。冥加护助。亦不能成也。
○此中修行。有正有助。若利根人。即从耳根一门正修足矣。若根器稍劣。必须入坛持呪为助行。方得成就。故持戒道场持呪。皆为助行也。此一大科其于经题四实法中正属修证了义。说三摩提令依玅心一门深入已竟。
初科中修道分竟。
○此下旧判为证道分乃答阿难玅禅那之请也。葢解行双行。须知位次。若不识知位次。恐行人虗拟圣阶。便同佛境。而不知有浅深次第。故前之耳根圆通。如得门而入。此如升堂入室。以尽其奥耳。
此结答问辞也。阿难。汝初问道场。便说云何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玅门。惟在耳根一门矣。然求菩提道者。又要先持此婬杀偷妄四种律仪。洁白无点。皎如冰霜。良以四为根本。余为枝叶。根本既绝。枝叶何由而生。而贪嗔痴之心三。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口四。生必无因矣。阿难。且如是四事。若持之念念不忘。纤毫不犯。则心尚不缘于六尘。又何有于一切魔事哉。葢尘依念住。念绝而尘何所依。魔托尘入。尘忘而魔何所托。是则戒根清净。而后现业可违。定慧可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