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出渐次之名也。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当专修耳根一门时。便要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当反闻功夫入手时。便要刳其正性。三者增进。当反闻功夫长进时。更要违其现业。除此三种缘。则甘露寂灭法显矣。
○昔青原初参六祖。即问云。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则知法无渐次。渐次由人。故如来观机设教。于无渐次中。强立渐次。无阶梯处。强立阶梯。若是上上根人。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何渐次之有耶。
○钟云。前说戒定慧。为修行三决定义。此一二渐次。即戒也。违现业。即定也。洗涤贮甘露。即因定发慧也。
此明十信即念力也。前位住戒。尚局不动之体。至此渐发自在之用。无求不达。无适不可。能游十方国土。而随愿往生。名愿心住焉。
○此位准解结。当成法解脱。除第二结。准圆通。当空所空灭。为断法执俱生。即界外思惑也。
○十信位竟。
○钟云。修行之初。必枯绝爱欲。使心性虗明。然后能入玅圆真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因现遂化。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寂湛发光。深入明性。护持不失。斯则回佛慈光。护佛净戒。而涉尘不染。所去随愿。十信之序也。
由前治地住已。心即智也。即始觉也。地即理也。即本觉也。心与地互相涉知。同一觉体。故俱得明了。见之既明。行之必到。如此而游履十方。任运纵横。得无拘碍。所谓百华林里过。片叶不沾身。故名修行住焉。
○此如中阴见远如在目前。所去疾速。山壁不碍也。
曰具足方便。则容貌如佛矣。不特外貌同佛。而内心亦同。是名正心住焉。
○大经云。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动。所谓闻赞佛毁佛。心定不动。赞法毁法。心定不动。赞菩萨毁菩萨。心定不动。赞菩萨所行。毁菩萨所行。心定不动。说众生有量无量。易度难度。心定不动。说法有量无量。有成有坏。若有若无。心定不动。唯其一无所动。名正心住。才有一毫心动。则不得其正矣。故宝积赞佛偈云。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贺云。心相。谓佛心不动之相也。心定则不动。正心即定心也。
此第九说法度生智也。如上圆融无碍。德既同于如来。行亦齐于诸佛。是则一言一行。皆合十方诸佛轨则。从其建立究竟利他之教法。随诸众生根性。应时说法。皆令欢喜。故名曰善法行。而智度居四矣。
○此又摄上八行。前自成。此成就众生。行坐皆成轨则。依稀天人师矣。
此第四至处回向境同佛境也。由前本觉精真之体。发挥玅用。自己因地心中。所含无边境界。全同诸佛果地所现无量刹土。尽佛境界。愿此善根功德之力。无所不至。名至一切处回向焉。
○贺云。一月普现一切水。故曰至一切处。
此第六平等回向亦回向佛道也。菩萨既身土互融。则同于佛地。此无尽藏中。各各出生无尽清净因。复依此清净因。而证清净果。所谓物物灯明智体。头头普贤行门。如金作器。器器皆金。善根平等。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焉。
○大经云。此菩萨或为帝王。临御大国。威德广被。名震天下。执持一葢。溥荫万方。以四摄法。摄诸众生。此则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也。
○钟云。地即二住治地之地。但彼方耕治。此则成良田矣。生清净因。如良田中。生出嘉禾也。
前云地如佛地。亦是发愿希求。未能即己。心而成佛所履。至是。始以己心。成佛所履。然己见未忘。故若依而不可谓之依。喻如人登高山。身虽入于虗空。而脚根点地。尚有微碍。未能挟日月而游八表。故名顶地。
○此位心即是佛也。
此明第四地也。前位明生。如火始然。未至明满。今则如火炽然。成大猛聚。微细惑障。皆所烁绝。以称性而觉。故曰觉满。而名𦦨慧地焉。不曰慧。而曰𦦨慧者。表如𦦨之慧。有烁绝之胜用也。此所谓明极即如来也。
○钟云。前煖地。譬如钻火。欲然其木。至三地则火出。此地则木然矣。
此明第五地也。夫地前智名异。地上智名同。若有异可及。则凡情可胜。有同可及。则圣解可胜。今由净而明。由明而满。则凡情圣解。皆已烁绝。一切异同。远离之久。杳不相及。故不能至。至且不能孰能胜哉。名难胜地。
○贺云。二地同异双离。止约众生与佛菩萨三平等性。此则总该一切法也。约体。如空有。约相。如垢净。约谛。如真俗。约道。如中边。约位。如权实。约教。如世间。但是一切同异缘影悉皆烁绝。逈不相干。所谓生灭既灭也。向后寂灭现前。总从此始。谁能胜之。
此明第六地也。夫自地前加功用行。由贤希圣。乃至入地。销异灭同。明生觉满。由是逈超同异。而有为功用。最胜最极。无能胜者。至于极尽有为。则无为真如。性方显现。故以现前名地焉。
○圆顿人。发心即顿悟真如玅性。然五住未破。心垢未除。其于真如。尚属比知。岂即亲证。今由似修而历真修。极尽有为功用。将至无功用行。故于斯地。无为真如。方始显现。然而真如全体大用。尚在第八九地。此地方到无为。始显真如而已。
○贺云。此位正是寂灭现前。
此明第九地也。前位已得真如全体。此位乃发真如大用。前位。一尘一毛。皆同真如。周徧法界。此则一一互摄互入。即徧即包。自干慧以来。至此方名善慧。以初证得法界无障碍智也。
○华严名此菩萨。具四无碍智。作大法师。演说无量阿僧祇句义。故名发真如用。余谓说法固亦可以说为发用。然亦是大用中一用耳。大用不遗说法。而说法岂尽大用耶。问。七行之尘界互现。五向之依正互涉。与斯何异。答。七行方有是行。五向方有是愿。未至亲证。故不同也。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梱剑树剑轮斧针鎗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十种维何。阿难。彼诸众生。别修妄念者。或有坚固服饵。如秋石红铅之类。炮炼和合。为丸作饼。服食不休。至于食道圆成。百体康健。寿年延永。而未得轻举。名地行仙。
○若西域之阿私陀。此方之彭篯是也。岂知甘露浆。禅悦食。金牛饭。云门饼。一饱可以忘百饥哉。
又有坚固草木。如紫芝黄精。菖蒲松栢之类。久服身轻。行步如飞。乃至升高越壑。无不迅捷。名飞行仙。
○若毛公毛女是也。岂知阿伽陀药。触之则根结解消。随往无碍。服之则万苦尽除。寿命无量也哉。旧以飞行为飞举非是。以空行在后也。
又有坚固金石。如炼五金八石。养砂接汞。九转大还之类。变丹砂而为黄金。化凡身而为仙骨。名化道圆成。色身轻玅。瞬息万里。周行不怠。名游行仙。
○若吕洞宾何仙㚲是也。岂知打开自己宝藏。证此不坏之身。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无处不在。岂待化道成而游行哉。
又有坚固动止。如抚摩搬弄。运气调身。动静以时。起居必慎之类。久而不息。气精圆成。所谓炼精还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虗。于是羽化飞升。虗空游行。名空行仙。
○如旌阳拔宅。列子御风是也。殊不知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地水火风者。是真空行也。
又有坚固津液。如吐故纳新。鼓天池。咽玉液之类。久而不休。能令水升火降。而结内丹。精既完固。形亦光润。肌肤若雪。颜貌如童。超空行而至天上。名天行仙。
○若姑射神人是也。殊不知自己性水真空。周徧法界。贯彻十方。其津液涎沫。皆与香水海一脉流通。不待固津而后成也。
又有坚固精色。如朝闭目以向东方。而采日精饮之。夜采月华。乃至服五星。餐云霞等。吸之既久。粹气潜通。渣滓日去。清虗日来。故能贯金石。蹈水火。略无妨碍。名通行仙。
○若五通仙。及庄伯微是也。殊不知自己光明。照天照地。六根门头。随处贯彻。不待吸粹而后通也。
又有坚固交媾。如婴儿姹女。配合阴阳。取坎填离。以结仙胎之类。久而不息。两相感应。便能产药而成丹。葢人身有一点真精。即先天太乙之元精。老子所谓其中有精。广成所谓无摇尔精。一得此精。立时成道。名精行仙。
○世传吕洞宾亦好采战是也。殊不知识精元明清净之体。一受成形。同行同止。不曾相离。乃弃而不顾。而别求太乙之元精以交媾。非妄想而何。至于用女子为鼎器。而采助婬秽。内教固辟为魔论。而仙道亦鄙为下品。此为投人之欲。狂迷若多惑之。正人君子不为也。然道教末流。顺人之欲。故人易从。内教本来。夺人之欲。故人难奉。今夫财色长寿。人之大欲也。道者以铅汞鼎器。投其财色之欲。又以精炁内丹。顺其恋生之心。谁不乐从。至于内教檀度梵行。逆其财色之心。又令观身如毒蛇。弃身如涕唾。苟不达其深。孰从而信之。呜呼。何怪缙绅富贵之士。谈烧炼者比比。而持斋念佛者。百无一二哉。
又有坚固变化。悟通化理。能大幻化。久而不息。觉悟圆成。移山倒水。玅绝一世。名绝行仙。
○如刘根左慈是也。此中觉悟。如庄子观化。谭子达化之悟。非正觉中真悟也。昔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先生告之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终者。谓之生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幻化。知幻化之不异生死。始可学幻矣。吾与汝皆幻也。何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翻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著其术。故世莫传焉。此虽知幻化为绝行。而不知幻化之所自出者绝对待为绝行也。
○上约无明熏真如而成染用为十二类生之因已竟此下约真如熏无明而成净用为五十五位菩提之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