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无因。皆先世外道所立。违理背正之论。奈何行阴将开之时。而妄计堕此也哉。
○由彼不达善恶循业发现。妄计八万劫前。自然而有。八万劫后。自然而无。成断灭论。邪见中摄也。
○贺云。西域外道。自有一种无因论师。今此行人。忽堕其中。非谓此人自立无因论也。
此明第二计徧常也。阿难。是三摩中(云云)常扰动元。虽然穷至行阴。尚犹被覆。而未见其幽隐迁流。于未徧未常者。早计徧常。是人则坠入外道四徧常论。
○四种虽皆不离行阴起计。而前三皆兼穷他法。且以法之广狭。而分劫之多少。惟第四则无所兼。而亦不言劫量。此其别也。长水曰行阴生灭。相续不失。故名常。而所计四种。徧一切法。故名圆温陵曰。徧即圆也。故此标名徧常。而后结名圆常。
由此计常之故。非徧圆而计徧圆。非真常而计真常。故堕邪觉而失正觉。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奈何行阴将开之时。而妄计堕此也哉。
○此四皆计生灭为圆常。在边见中摄也。
○首楞严定。顿穷八识。今于想阴尽处。不了行阴微细生灭。妄认为常。岂顿穷哉。若了八识。何得异计。
由此四种计度。虽自他不定。总是一分无常。一分常。以此双计。堕落外道。迷失菩提。故名第三外道一分无常一分常论。行阴将开。而妄计堕此。可惜也已。
○此亦边见中摄也。
○贺云。此与四徧常异者。彼计一切俱常。此计自他之中。止有一分是真常耳。
此与前计相反。所谓回互倒计是也。前计过未为有边。似计无闻见处也。计现在为无边。似计有闻见处也。今却计劫内有闻见处为有边。以其限于八万之数也。计劫外无闻见处为无边。以其无穷极。而不可测知也。
○吴兴曰。后八万劫。亦合如前。今恐存略。
此明第七计后际无相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消行现之时。于前所除灭三阴中生计度者。是人则坠入外道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此与上计敌体相翻。故变有成无。葢上覩未灭之行阴。见其无尽。而因计前三并万法。皆当无尽。此睹已灭之前三。见其无相。而因计行阴并万法。皆当无相也。
此明第九计七际断灭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时。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于此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是人则坠入外道七断灭论。
○此之断灭。虽似第七无相。而起计不同。彼计现在无。故死后亦无。此单计死后断灭为无耳。
此叙行阴始终之相也。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从前十种。若俱透过。或终始不起爱求。或魔来便能先觉。如是久久。想阴自有尽时。凡人寐中有梦。寤中有想。梦乃寐中之想。想乃寤中之梦。皆独头意识所为。想阴之体相也。若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皆灭。由寐无梦而寤无想。故寤寐一如。而性觉玅明。虗静不动。正如晴明太虗。纤云尽净。逈无所有也。且粗重尘影。即是法尘。全依想阴为体。今想阴既尽。尘无所依。故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而意识转成玅观察智矣。于是观诸世间大地山河。直如镜之照像。像来无粘。像过无迹。但虗受照应而已。夫浮想扰心。诚宿积难除之习气。所谓陈习也。今虗受照应。则已了无陈习。惟一觉明精真之体。湛然独存。此皆想尽之相也。彼三界众生。所以生灭无停者。其根元皆是行阴所迁。前三阴未破。则此根元终不可见。今前三尽除。第四自现。故生灭根元。从此披露。由见此根本。故能尽见十二类生。皆由此而生生灭灭也。虽未曾知十二类生各各受命之由绪。而十二类同生之基。已见其肇。若阳𦦨光明。闪烁不定。熠熠然幽清扰动。为浮根四尘动转迁谢之枢穴。此熠熠清扰。正行阴之相。故名行阴区宇。喻之于水。想阴如大浪。行阴如细浪。识阴如无浪流水。真觉性体。如湛然不动之水。故行阴为分段根元。识阴为变易根元也。是则惟一精真。亦纵而许之。岂真精真也哉。行阴未尽之相如此。若行人将此清扰熠熠之元性。反入于元澄之体。收细浪之行水。归无浪之识海。而一澄元习。永绝行阴之重习。如波化为水。更不再起。此即行阴已尽之相。亦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时也。如是之人。则能超众生浊。葢生灭不停。业识常迁。名众生浊。此浊本乎行阴。故行阴尽而超之也。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葢行阴密移。皆是幽隐细相。非若前三瀑流之粗。故知其本于幽隐妄想也。行阴将尽未尽之间。而十计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