䑛上纸切。时上声。以舌取食物也。熟䑛是舌家劳。甜苦是舌家劳相。甜苦本无因熟䑛有故知是妄。以譬舌入之妄无不皆然。言兼舌者。遇淡苦物知是淡苦是舌入体人谓非劳。然亦与劳同妄也。
○二辨妄无实又二一约世谛假立。
甜苦合为一种。淡为一种。故云二种。淡是不动何称为妄因甜苦显皆名妄也。大凡二法能生一法。尘既有二是生舌知。二生一明矣。能统二边名为居中。言离尘无体者。以属二故兼赖二尘。畜一尚不能立况离二乎。
○二约真谛无生。
身入尚不可得。何言因缘况自然乎。即中云自然之言未必即指空生。如二卷云。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虗妄颠倒似非因缘。据此文安得谓从空生为自然乎。今文指身根之觉不从四性来为自然耳。
○六意入。是须菩提悟宝明空海处。分文为三一从真起妄。
揽尘立根既皆无用故意入虗妄。觉性亦不从因缘有故非因缘。而觉性又必随缘故非自然。前云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此不空之理也。六入虗妄非因缘自然明入理之门也。由门入理故二种非因缘自然其义元一。
○三会十二处二一总征。
色不能生见则见无处所。见不能生色空则色无处所。故云二处虗妄。因色有见因见有色是因缘也。不因色而有见不因见而有色此自然也。二计俱离故眼色界即空如来藏性于兹显矣。
○二耳声处。是憍陈如圆通。文分三一举事征起。
味字破空生食生。舌破舌生。破外尘也。甞字破内根。观下即甞与味之言则知舌味二字是专破尘明矣。非因缘者。非根则非因。非尘则非缘。若不因舌食空三处而有味尘亦不藉因缘而有内根是自然也。因缘自然俱非藏性显矣。
○五身触处。是䟦陀婆罗圆通。文分三一举事征起。
结中言觉触者。因觉名触故曰觉触。头手相对不知何者是外尘是无触处。不知何者是内身是无身处。二处及空俱不能定能所。是非因缘。若天然有身不藉触显。天然有触不赖身显。是自然性。情计俱离如来藏显。
○六意法处。是摩诃迦叶圆通。文分三一举事征起。
眼识界如文所破。既无中界内外不成。前文云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是界缘也。不因眼色即属自然。根境例之。问。眼识名识界何也。答。单根不能生识。对色生识故名识为色界。后文例之。
○二耳声识界。是普贤圆通。分文为三一指解征起。
中间内外俱破则三处都无。又前约浮尘胜义是破鼻根香尘。不能生识是破香界。即三处都无也。三处相因是声闻因缘之义。若不相因是外道自然之计。二义俱破如来藏显。
○四舌味识界。是富楼那得圆通处。文分三一指解征起。
必有所思者。谓汝意中必有所思之法尘然后显发其意根之用。若无现前所缘之法尘则意亦无从生起。如前耳识界中文云。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今亦例之离缘等者。长水云。尚无根之形貌况所生识将何起用。
○二约识同异破。
性水真空。谓有水之处即空。性空真水。谓无水之处皆水。据前滔溺之言空不生水。今论性水法法融即。尚即性火何况空耶。心谓迷悟之心。业谓染净之业。
○幽溪曰。论水大亦五行皆具。如金能生水固理气之常谈。经云。是故林薮遇绞成水此木具水性也。又曰。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此火具水性也。又云。彼洲潭中江河常注此土具水性也。今特取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者亦显所寄之缘胜。所依之处大也。盖水为太阴之子而月为太阴之母。而月又无我以光明所在为之体。依空而不住空。则水之周徧将何限极。用以彰性水真空性空真水。岂非所寄之缘胜所依之处大乎。对空而辨意实在兹。旧以循业发现句通属上文。交光则连下世间无知而解。不知随心但彰真如有随缘之应。若无十界染净之业则无感之之力。要知九界众生。起无边染用。与夫佛起无边妙用皆得此感应之道也。或疑自己性用何必作感应释。然十卷云。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亦其例矣。交光又云。此四字双具两种不自在意。一者世出世间诸净玅色若不循彼种种净业虽欲发现不可得也。二者三途四恶一切苦秽之色若不戒彼种种染业虽欲不发现不可得也。(云云)不知如此论议只可解释第二门头事。于此圆顿直捷谛理不但了无交涉抑且使圆顿旨趣反增晦昧。盖首楞严王一切事法莫不究竟坚固。尚理而不尚情。曷为情。世间惑为因缘自然是也。曷为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也。惟其不变而随缘故得终日随缘而不变。在随缘固有自在不自在之殊。在不变虽终日随情不自在而未甞不自在。故观经疏云。此理灼然世间常住。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盖深得乎此。故此段经文深明常住真心圆顿至理。要使人人体会一切所随染净之缘直下便是不变之性。莫不清净本然周徧法界。以成楞严大定。即修证而无修证。举心即错拟议即乖乃观心之要道也。
○四风大分四一略示无体。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在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虗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二会六入。四科通名会者。即会阴入诸法以归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经既历三时至法华后。则今文正同般若会八十一科皆摩诃衍性也。彼部称摩诃衍则无法不藏。何异今之本如来藏。而今经四科足该八十一也。然据今经章章皆用四句推破似但入空。而诸法咸会又即从空出假。一一皆本如来藏讵非圆中妙旨乎。是章章皆显圆融三谛也。若据次第酬请此文正是覆疎倒入从空出假。葢自行一门亦足。欲度众生须于二十五门一一谙练方能知病识药。应病与药。如自于耳根入道。而众生有眼根之机不可使其定入耳根。故须徧习诸法则可应无穷之机也。然此中正意在圆。旁兼出假。假亦圆融所摄。大经云。譬如金刚若在日中色则不定。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若在大众色亦不定。是故名为金刚三昧。今经亦然。据佛性五名首楞严三昧亦名金刚三昧。以此文圆融行布两不相碍正是金刚三昧不定之相。前奢摩他中带权说实其意亦尔。前文带藏通别尚入圆旨。况今文惟常别乎。文中二十五门即是预说二十五圆通之相。下文诸圣皆是依此文修证而已。然界入可该七大。七大亦可该界入。故于界入后约七大明中文旨互通。而如来藏则无别也。六入中一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