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妄和合名为因缘。又两妄交合亦名因缘。前后相望为世。方位为界。终而复始是相续。即以两法生一法之因缘而世界相续也。
○二众生相续。前答忽生之故。必先立所明后立能明。所即是境能即是根。今三种相续中国土即妄所也。众生业果即妄能也。故妄所妄能摄尽前后之义。文云所妄既立明理不逾。明既称理不可即是妄能。而所必先立其义了然。至云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则先所后能明矣。为二一释相二一明根尘和合流转四生。
以根尘不脱之因缘故众生相续。欲出生死必须脱根。欲脱内根必先脱尘。以根由尘所成耳。乌有不脱根尘而出生死者哉。
○三业果相续。业为招果之因。因果竝陈故云业果。业即淫杀盗三。世间众生惟见现在不见未来。于此三事谓名教所不禁恣意放行。不知生死之由实在乎此。为二一释相又二一别示三一欲贪果。
初以金灰立喻。鑛喻无明。金喻菩提。木喻生死。灰喻涅槃。烧木锻金俱假于火。火即中间智行之功也。次以智断合喻。菩提是智果。涅槃是断果。智果不变如金。断果不生如灰。何疑山河习漏有复生之患乎。温陵(云云)。
○次答大性周徧二一牒问。
狂性因缘者。心狂为因。照镜为缘也。不杂因缘称为自然。狂赖因缘。不狂则不赖因缘。故曰不狂性自然而出。温陵曰。不狂之前二皆本无。由是观之。凡所谓因缘自然本皆不有悉由狂妄而立故曰理穷于是。
○二别破三一以因缘破自然。
此时已说法华会三归一故声闻缘觉咸向菩提。初心之人未明中道名不得自在。此为现在之机也。及为下是为未来众生。若知心徧十方自趋佛果名菩提心。开无下总承上现未二机。无上乘者谓超过三乘。妙修行路者谓一心三观。
○二正宣示二一发觉初心二显示修证初中二一正明二义二从七常住名去决通疑滞初又二一总述。
初句牒计。次问答中问六根谁领。而阿难答耳闻者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也。佛言下结破。虽六根各不相知而用复相随。安可云定六乎。
○三结。此中明理非一六者。幽溪云。前当机问行实兼问理。盖由不达理无一六故于六根生一异执。意谓六根成结要须次第一一而解。云何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耶。世尊全约理答。盖理明而行疑自销。故答理全是答行。所以前破一六。次明非一六也。
虗空之体元非同异岂可更加之以名耶。太虗参合群器则似有异。除器观空则似有同。故今遣云。云何为汝成同不同。名之异空说空为一是更加之以名。故今遣云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异空即是非一。交光以防转计释之谬矣。
○二合。
幽溪曰。缘尘而有分别是为颠倒所因。离尘而有知见即是真常。反谓之无常是为真倒现前。阿难虽有多闻未尽思惑故知此而不知彼也。恐汝下者谓直说谛理恐汝不信。须示尘俗诸事方可除疑。下文击钟梦寤皆尘俗诸事耳。
○二示闻性常二。一就闻钟显迷倒。二就闻性示因常。初又二。一诘闻声。二斥矫乱。初又二。一诘闻。二诘声。此中文势与诸文不同。前文处处以根尘对说。今皆以闻性与声尘对辨。当知闻性其犹清水。若在根中为根所浊。如溪流入河变成浊水。虽成浊水湿性不失。虽入根中闻性不入。故皆以性与声辨。明一常一无常。前文云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此以根尘对说。且明根尘若袪闻性圆妙。阿难疑毕竟断灭。似谓水既不清并失湿性岂其然哉。故今直以性与尘辨庶不迷于性也。初诘闻中二一诘有无二云何下诘所以。
○二对满慈更审除细惑明如来藏。即中云。三卷末闻法领解中偈云。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即今富那所问如来所破之微细惑也。科为二一答富那问次更释余疑初中四一疑请二一述未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