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指掌疏卷二

初曾闻断灭。灌顶云。域中四大道为第一。人法王中出世为胜。今问道于法王。礼须起白。我昔指楞严前。诸语词也。如上两科诲勅楞严乃有。故前未承此明正法未及染神。显邪说易入也。见迦旃延等出先入邪说。迦旃延此云翦剃种。姓也。名迦留鸠陀。此云牛领。其人计罪福苦乐皆自在天作。毗罗胝此云空城。是其母名。子上加之字依主释也。自名删阇耶此翻圆胜。其人计修苦行以酬往因。此外道六师中二。虽说道不同皆宗断见。故曰咸言。死后断灭者谓灵随气散无复后世。此方迂儒亦多同此计。但不名涅槃其为害少细。涅槃此云圆寂。或灭度或寂灭等。虽有多义犹以不生灭为要。彼迦旃延等反以断灭名之。信其说者必至拨无因果妄为圣证。正言不入。诸佛不度。其为害不可胜言。此匿王未闻正法先受其惑也。

○我虽下述疑求决。值佛即指今日。染邪既久领见未深。舍非决定取无果敢。故自述犹疑。疑而云狐者以狐性多疑。渡冰听水再四不果。人之多疑者似之。既犹狐疑但是似领未到不生灭地。故求如来云何发挥。云何者云何设方。发挥者极力显示。其意葢欲现量亲见体证。了知此心必到不生灭地而后也。

○今此下代众达情。诸有漏者意指生死凡夫。现在人天中者。以彼唯慕有漏。方欲舍生趣生。一闻断灭各各惊疑。故云咸皆愿闻。后文与王同喜即此众也。匿王疑断求决竟。

三如来通为显示(真妄混淆会众请示。死后断灭匿王求决。如来圆音一唱。随机各符其心。故云通为)三。

一显示此身虗妄。二显示此心真实。三结示现前二性。

(此与下二科。乃尅就经文而立。以前文显出身心真妄虗实等极难销会。故分而科之。庶请酬相应对阅自知)二。

一略彰变灭。二详叙变灭。

初三。

一征定此身终灭。二问答必灭之由。三印其所说不谬。

初。

初叙意标告。佛兴慈悲者欲与正徧知乐。及拔性颠倒苦也。瞪瞻不瞬。如盲如痴。故可哀愍。不唯阿难大众亦尔。故及之也。正脉云。应不失时名海潮音。以此时阿难大众。适当可教之时。佛即及时而应故。徧告同会者一音圆被之义。

○诸善下引说唯心。灌顶云。常说者大乘深密等经也。色即十一色法。心即八识心王。诸缘者生心有四缘。谓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生色唯二缘。以不须所缘及无间故。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法也。随心驱役故名为使。诸所缘法即二十四种不相应行。及六种无为。以不相应行亦是识之所缘。六种无为又是智所缘故。广如唯识百法论说。现变起也。心之一字。虽即见闻觉知。乃指离妄纯真之体。无明不觉三细俄兴。境界为缘六粗兢作。故云唯心所现。作是观者名为正见。

○汝身下直指令悟。汝身者直指阿难四大之身。汝心者直指阿难六识之心。皆是者无不是故。从来不昏曰妙明。即心之照用。从来不变曰真精。即心之寂体。寂照互融。体用无碍。故总以妙心称之。依起信即一心本源。依华严即一真法界。诸法皆为所现。阿难身心自应亦是中所现物。此如来直指阿难即现前身心证诸法本体。成正知正见也。示以正见竟。

二责以倒执二。

一法说。二喻明。

初二。

一违真逐妄。二认妄遗真。

初。

初责以违真。云何者怪责之词。遗失等皆所责之咎。本妙即上科妙心。以是本来自妙非修得故。圆乃通融流动用之相也。宝乃清净坚实体之相也。用则从妙起明故曰妙明。显是即体之用。体则即明而妙故曰明妙。显是即用之体。是则心之与性用体暂分。亦有不分。以义既互融开合无碍。故经中或单言心。或单言性。或心性对举。讲演者随文立义勿拘执也。认悟中迷者以此乃悟时心性。下之昏扰扰相乃迷时心性。然妄依真起。迷从悟生。故是悟中之迷不认则即妄即真。全迷全悟。正由误认。所以与真永违。与悟永隔也。

○晦昧下责以逐妄。言心性本妙。云何遗失。又正在悟中云何便迷。故约晦昧为空等出其由也。始由一念妄动隐覆本妙故曰晦昧。此处即是赖耶。以正晦昧时即是真妄和合时故。次由赖耶转出见分。于本无一法之中妄作空相故云为空。后云迷妄有虗空是也。葢空唯顽虗。亦晦暗相。但见分不守暗相。坚执欲缘。遂于空晦暗中凝结暗相而成世界之色。后云依空立世界是也。然世界有二。一情。二器。至此乃三细具足。以赖耶即业相。见分即转相。空界即现相。下乃六粗。色即上之所现。依此为缘起于智续二相。故云色杂妄想。谓于境界色中杂以二种妄想心故。想相者想彼色相。执取计名起业。由此能感未来之生故云想相为身。至此乃六粗成就。以身即业系苦相。此责其由细向粗展转逐妄而不返也。违真逐妄竟。

二认妄遗真。

初悲感白佛。正脉云。悲救者救其颠倒受沦。深诲者诲其极领正徧知也。垂泣者有二义。一者感佛救诲悲深难报。二者伤愚迷取舍未决。由斯二义所以叉手而白。

○我虽下自陈未决。虽者暂纵义。谓纵悟真心也。如是妙音即指上科所说。称性开示迥异昔谈故称妙音。悟者随语生解。非是真悟。观下未敢认为之语可知。妙明等即上科所示真心。上称妙明真精。此但云妙明者用必有体。不言可知故。元所圆满者本自圆具一切。满足无欠。此领上科心现诸法法在心中之义。既闻无倒成倒。自知说失非失故曰常住心地。而字有畏难义。以下有畏舍难舍意故。其意以悟佛现说。现用缘心。舍此缘心凭何开悟。此畏舍意也。允诚也。瞻仰者恋慕义。谓恋慕缘心不忍遽舍。此难舍意也。徒者终枉义。谓枉获此心也。此心仍指真心。上云元所圆满等。明知其是本元心地。而犹云未敢认者以认此必至舍彼。恐向后闻法开悟无所凭耳。

○愿佛下。求佛宣示。良以缘心为生死根本不能遽舍。真心为二果净体未敢遽认。自知愚而且迷故求佛哀愍。圆满音轮。高低普应。故求佛宣示。缘心难舍是为疑真之根。拔而除之。庶可以取真心而归无上道矣。阿难求决取舍竟。

二如来破显二心二。

一破缘心有还。二显见性无还。

初二。

一先破所缘之法。二正破能缘之心。

(正脉云不舍缘心。既全为于重法故须破法。而缘心自舍矣)四。

一直斥其法。二异喻反显。三同喻正明。四结合警悟。

初。

斯则句牒前为例。谓声分别心离声无性知之矣。岂惟此也即如分别我容之心离诸色相无分别性亦但如暂止之客。非亭主也。如是者重牒上二为例。言二心既皆如是。则分别香味触法之心离四无性可以例思。今超略而言。乃至分别都无其内守幽闲之心亦复如是。分别都无者六识不缘六尘。唯留定中独头内守幽闲。今云非色非空是也。离六尘粗相故曰非色。犹有幽闲细境故曰非空。拘舍离此云牛舍。即末伽黎之异称。灌顶谓是其生处。正脉谓是其母名。愚谓既属异称生处为是。如此方以生处立奶讳之例。等指同计。如数论师等。彼以定力能通八万劫外则冥然莫辩。立为冥性。且谓是诸法实性故称为谛。要知冥然莫辩正同非色非空。幽闲之境犹是微细法尘。由彼不知妄立故曰昧为。妄立昧为。即同内守之心。犹是微细分别。离于法尘为缘依然无性。如彼声分别心等无以异也。(据正脉悬示。略言识心有五种胜善之用。一者缘佛色相心。二者缘佛声教心。三者闻法领悟心。四者止散入寂心。五者界外取证心。愚谓此五种心。从正宗以来至此方破尽。如前阿难云。我见如来三十二相心生爱乐。如来斥以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云分别我容离色无性。皆破第一缘佛色相心也。又前云。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乃破第二缘佛声教心也。又此阿难云。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如来示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等即破第三闻法领悟心也。又前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此云分别都无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即破第四止散入寂心也。又前云。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等破第五界外取证心也。良以无始生死皆为误认此心。若唯破其劣恶。恐尚留胜善。今既破其胜善则劣恶之心。自知其不可用也)略例余五竟。

三总以结破。

初略为抑扬。佛告阿难者应其哀愍之求。且汝见我等酧其宣说之请。如来意谓汝既求我哀愍。我亦不必牵藤引蔓。姑且就汝见我言之。当斯时也能见之情体明用即是本元真心。但以二妄未除尚欠于妙耳。要知此见虽非妙精妙明之心。而见妄一除当体即真。亦如揑目所现之第二月放手即是真月。非与真月。实有异体可寻。月影者水中月影其与真月上下悬殊。虗实不伦。见精明元之心自不类此。故曰非是(正脉云。月有三相。第一是天上净月。第二是揑目所现旁轮。第三是水中月影。其意以第一月。喻纯真之心。第二月。喻见精明元。第三月。喻缘尘分别。知此则抑其未妙。扬其切真之意。亦自可见。问。何不即指纯真之心而乃用此曲示。费此申明乎。答。离妄纯真之心唯佛乃具。等觉尚带生相。何况地前诸位。乃至五住凡夫又焉有纯真之心可指。而此见性真虽不纯。体终不变。如金在鑛非金师莫能辩识。故佛如金师。略为抑扬意在明其切真。但欠于妙。亦如指鑛说金。虽欠于精终不如𨱎石之逈然非真也)

○汝应下诫听许示。无所还地即前阿难所称本元心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直以无所还地称之。盖为应前云何无还之请而许示耳。抑扬许示竟。

二能所对辩二。

一所见有还。二能见无还。

初二。

一具列所见。二备明有还。

初。

初二乘见量。(文中虽无辟支取例应有)吾今问汝句问字应是示字。以此下皆示教之语。无问词故。阿难方证初果。才断见漏故未得无漏清净。见量虽通初禅未必无碍。故是承佛神力此初果见量也。阿那律此云无贫。亦云不灭。因中以稗饭施辟支佛。果感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享福不灭故。尊者是佛从弟。因乐睡被诃精进失目。如来示以三昧。修习证果。遂获天眼。自陈圆通文云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维摩经。那律答严净梵王亦云。吾见此三千世界如观掌果。今云见阎浮提岂反劣于初果。详后显见无碍科中阿难自述观胜藏殿居日月宫。其见周圆徧娑婆国。然居日月宫其见只合徧阎浮提。或因两科鳞次笔授互误。再详。庵摩罗此云难分别。桃柰相似。生熟难分。此方所无。故存梵名。此四果见量也。

○诸菩下菩萨见量。一界一佛土也。心地观云。初地见百佛土。二地见千佛土。乃至十地见无量土。今云见百千界者谓或见百界。或见千界等。非一定也。

○十方下诸佛见量。清净国土诸佛受用土也。散在华藏不啻如佛刹微尘之数。其间种种形相。种种名字等。如来究竟明了故曰穷尽。虽至纤悉亦皆洞然无碍。故曰无所不瞩。

○众生下凡夫见量。洞视者约现量言。言众生现量所见。能以洞然无碍者唯在障内。设有分寸之隔则不过矣。(正脉云。不过分寸者有二意。一者对胜说劣意。自诸圣极于如来。较至众生。纵穷其量。亦不过分寸而。二者收尽含生意。上既齐于如来。下必齐于蜎蝡。故上至穷尽国土。下至不过分寸也)通明十界见量竟二别就阿难显示二。

一正为显示。二预防谬执初三。

一教以自分。二代为拣择。三结示不混。

初。

初按定是我。是我应当认取。有碍恐其非真。故先按定是我。而下方出其有碍以明自。非是推诿不认乃竟由未敢认耳。

○我与下自陈不定。胜藏殿天王贮珍宝处也。初成之时请佛说法。以邀吉祥。阿难随佛因得同观。故云我与。二宫天子乘便请佛。故又云居日月宫。灌顶云。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月宫纵广四十九由旬。皆摩尼宝成。天人充满其中。起世经云。五风所持。(谓持风令不坠。住风令安住。随顺转风令顺行。摄风令缓急。将行风令得中也)此见周圆者自二宫而远观。然二宫虽围绕须弥。从阎浮而升。且约南面言之。据此则徧娑婆国应是徧阎浮提。前后互误。上科辩。孤山云。初天唯见一四天下。而言徧娑婆国即指一小刹而言。非大千也。俟再考。退归精舍者。谓自天而下还到祇桓也。树垣围绕外则不覩。故云秪见伽蓝。伽蓝即指精舍。具云僧伽蓝摩。此云众园。以是僧众和合处故。清心户堂即指讲堂。以闻法能清心地浊故。户内堂中不能远见。故云但瞻簷庑。簷庑谓飞簷廊庑也。此约一见而大小不定。为下文致疑之端。

○世尊下蹑以成疑。上陈见有三相。一徧界二见园三瞻庑。今为蹑前后二相。但要显出不定之义。上云瞻庑此云满室者。庑内即室略变其文也。二为字乃持疑不决之词。言在天本徧。在室则局。是必为室之所碍。然有二义可思。一者为室所拘。缩一界之大而为一室之小。如过卑门身则鞠脊。二者为墙所夹。断周徧之一而成不徧之二。如筑高隄水则两分。是二皆为受碍。两疑不决故云为复此见云云。

○我今下求慈敷演。斯义即见性大小之义。在缩在夹实未明了。故云我今不知。疑深障重非弘慈不能决。事玄理微非敷演无以明。故云愿垂弘慈云云。阿难以不定有碍为疑竟。

二如来以忘尘无碍为释三。

一略出大旨。二详以喻明。三原理直示。

初。

初物转成碍。一切众生总该凡外权小。凡未能深达法空无有能出此碍者。从无始来者谓自有妄识来。有妄识即有分别。由分别故不了唯心。执诸法为实有故曰迷为物。由迷故遗失本来周徧之心。由执实故为彼诸物之所转动。如才见一物便行取著是也。由取著故为彼所碍。故于是物之中观大观小。缘此所以宛似见性有大小耳。

○若能下转物便融。转物者始而以观行力。忘尘入性。(理法界)继而以修习力。以性融尘。(理事无碍法界)然后以证入力。旋事同理。(事事无碍法界)事既同理。妙用等佛。故云则同如来。既同如来则不唯见性周徧。而现前若身若心一一皆称性圆明。徧照法界。是故毗卢遮那名徧一切处。亦名光明徧照尊也。虽徧照法界而不违本处。故云不动道场。以如来本所在处即道场故。此是广正不碍狭依。毛端谓一毛头也。称性普融。故能含十方国。此是狭正不碍广依。今取文理显然。且约广狭无碍释之。以义推求更该余玄。按阿难所请。此科义当妙字。显见无碍竟八显见不分。(正脉云。夫见性量括十方。体含万法。其与万法非即非离。唯其非即也故能灵光独耀。逈脱根尘。身界无干。生死不系。众生不达斯义。则混淆真妄。沉溺轮回。既无智以自分。终何由而得脱乎。唯其非离也故能尘刹混融。万物一体。用弥法界。存泯自由。众生未达斯义。则沉溟滞寂。灰断缠空。既自昧其家珍亦何由而能用乎。故前自指见以来不动不灭不还不杂及无碍之前半。皆约不即之义。分真析妄以决择乎离尘独立之体。今此不分之科。乃约不离之义。泯合真妄以显泄乎与物混融之妙。虽不失科。与无碍之后半辞义亦融。非今不分之正义矣。将使众生明乎不即之义则不沦生死。明乎不离之义则不滞涅槃。若相背而实相成也。愚读正脉至此。顿觉显见之旨眉目判然。则是经流传震旦不可无交师也)二。

一阿难执见在前出过求开。二如来破其前相指体为示。

初。

初领我拟前。佛于不杂科中教以认见为我。阿难犹恐有碍尚未敢认。今蒙无碍之示。乃随顺佛语。而暂以领认。故曰若此见精必我妙性。观若必二字亦似领而未领耳。因闻转物同佛大用无碍。故以妙性称之。又以闻佛所说反复体认。自觉见物之时见性盈满于前。故以在前拟之。

○见必下谬出四过。一者身心无归过。言见既在前与我身心无涉。见若必定是我真性我今现前身心。复是何物。乃无所归属矣。二者世间相违过。言我今现前身心能分别一切。有实体用。而彼见性无有分别。尚不能分辩我身况复余物。然世间共许。有分别者为我。无分别者为物。今若认见遗身则世间相违矣。三者名实不符过。言见性若实是我心者应为能见。而乃令我今见反成所见。是名实不相符矣。四者自语相违过。言见性既为所见又实是我体。而我现前能见之身反非是我而是物矣。若尔。则如来自语相违。以如来前难我必谓见是物者。则汝既见物物亦见汝。坏世间相。今身既是物。而又能见彼实我。正堕前难故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云云。

○末二句请慈求开。阿难虽出四过。又思佛为一切智人离诸过失。究是自昏昧未能了悟。故仍干大慈开发。

二如来破其前相指体为示三。

一泯是非而破前相。二因失守而教谛思。三缘代问而指真体。

初三。

一直斥其非。二正破前相。三极尽妄情。

初。

初知惧愍慰。魂虑者神魂思虑。变慴者更变惊慴。即惶悚在心也。知其者佛以他心观其外而悉其内故。怜愍者矜其失守。安慰者释其惶悚。及诸大众者兼于同类。上云非无学者是也。

○诸善下显说应信。普诏所为故曰诸善男子。自明可信。故曰无上法王。言世间端人尚可信凭。况复无上法王耶。真实语等不唯据人可信。所说犹可信故。显示真谛曰真语。如云无是见是也。显示俗谛曰实语。如云无非见是也。显示中道曰如所如说。谓如所证真如之理而说。如上反复致详是非双绝妄情俱尽是也。不诳者不欺初学。不妄者不异彼此。此示义同五语相应深信。佛岂自伐乎哉。

○非末下拣邪教思。不死者不决定义。四种者亦变亦恒。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后行阴魔中详明。以其不决定故名为矫乱谓矫强混乱也。佛意恐闻无是无非反执亦非亦是。有类矫乱。故以非末伽黎等拣之。又不死者谓彼妄计有不死天。四语是其所传。一生依此答人当生彼天。如来斥为矫乱论议者以彼不解三谛义故。教以谛思者言既非矫乱必有定理。若能谛审思惟。何故无是而又无非。蓦直看去。看到无可措心处自有筩底脱落时节。此正如来教以离心意识参。非教以分别思惟幸勿错解。忝者孤负意。言阿难自舍妄求真以来。重重哀求总为仰慕寂常妙明。佛意以果能谛思则寂常妙明即于自心中现。自无孤负哀求仰慕心也。因失守而教谛思竟。

三缘代问而指真体二。

一文殊愍众代问。二如来指体发明。

初三。

一愍众具仪。二代彼达情。三求示元本。

初。

告文殊者以代问故。及大众者由惶悚故。如来菩萨者出能见真体之人。显所说有据也。菩萨云大者指圆顿教中地上之机。拣非权渐及地前人故。三摩地乃诸定总名。不拣恐滥故以自住拣之。显是自性本定。拣非强制识心权渐共住。克论即是首楞严定也。见即见精。见缘即是物象。为顺前文且约眼家性境言之。其实见性亦该六精。见缘亦该六尘。据此则并所想相即指六识。以是根尘中间所起想相影故。此等皆以无明不觉展转妄现。今以住定觉了。从缘无性故曰如虗空华。言空华乃目瞪劳相。净眼观之了不可得。故以为喻。本无所有者。由来自无非作得故。后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是也。此见及缘不言想相者。以分别影事毕竟无体。如水中月影。非比见性缘尘。忘情即真。如第二月故。元是菩提等者。谓正当无所有处全体即真故。菩提者三种中真性菩提。从本以来见妄所不能拘。缘尘所不能染。分别所不能昏。故以妙净明体称之。后云。观性元真唯妙觉明是也。准前文殊问云。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此云元是菩提等。既元是菩提。绝诸对待。尚无有是况复说非。故曰云何于中等也。(正脉问云。佛初惟以见为性。而曲明其不与身心万物为侣。似谓见独真而余皆妄。令人独依见性也。今乃论妄。则降见性同是空华。论真则升诸法同为真体。固是理极之论。其奈人之用心将何所适从乎。今疏答云。初以众生位中无有纯真之心。就其日用寻常最便于指示者唯有眼家见性。故且从眼显示。又恐其受转万物。混淆根识。不能立荐。故复曲明其不与身心万物为侣。葢以初心贵专。择法宜精。故谓见独真而余皆妄。令人独依见性。今恐得少为足不复更求真心。故论妄则降见性同于空华。又恐其局见于眼不复徧融万法。故论真则升诸法同为真体。葢以学贵穷源理宜融徧。故复为是理极之论。令彻证而圆悟也。行人用心不同。因病投药亦异。对症取服无弗痊理。彼疏自有答词欲知往检)

二借喻发明二。

一取喻文殊。二以法合显。

初二。

一就喻两问。二依问各答。

初。

初举昔所拣。亦曾者谓昔日亦曾也。楞伽山即佛说楞伽经处。梵语楞伽此云不可往。非有神通者不能到故。依此说经表法殊胜。非二乘所及。大慧等举当机该余众也。敷演斯义者。拣外宗立自宗故。彼外道等。常说自然者。清凉云。无因论师计一切物无因无缘。自然生自然灭。如彼偈云。谁开河海堆山岳。谁削荆棘画兽禽。一切无有能生者。是故我说为自然。斯则拨无因果。不立修证。佛以因缘破之。故云我说因缘非彼境界。如楞伽经颂云。我说唯钩锁。(钩锁即是因缘取相因不断义故)离诸外道过。若离缘钩锁别有生法者。是则无因论彼坏钩锁义。一切诸世间无非是钩锁。无明与爱业是则内钩锁。种子泥轮等如是名为外。此中首句即我说因缘立自宗也。次句即非彼境界。拣外宗也。若离等四句明所以拣者。以堕无因成自然种。坏因缘义故。一切等六句明所以立者。以是正理。世间共许。不堕无因及邪因故。无明与爱二皆为因。行业为缘能生识名色等而成内之根身。名内钩锁。种子为因水土为缘而生芽。泥团为因轮绳为缘而成瓶。余之器界例此可知。名外钩锁。故教中十二因缘亦名十二钩锁。

○我今下明今似滥。觉性自然句。先以断定有滥。非生非灭等。乃谬取佛所立义以证成之。非生非灭不灭不失中义也。有动有还有混有碍有分等。俱属妄倒。不动无还不杂无碍不分等。皆为远离。然远离云者。正显超乎情计。绝诸戯论。而阿难不知。反欲以此谬证自然。故曰似非因缘。其意以既非因缘非自然而何哉。

○与彼下求佛开示。言楞伽既拣岂今自滥。故求如来以今之所说与彼自然之计云何开示。以便定其取舍。取舍既定。则不入群邪而获真实心妙觉明性矣。阿难以滥外为疑竟。

二如来以超情为释四。

一正释前疑。二兼破转执。三总遣妄情。四结斥分别。

初二。

一责惑索体。二详与难破。

初。

初牒遣。上虽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恐其尚未透脱故教以当知。示以决定双非也。精觉者不变之体。妙明者随缘之用。由有不变之体故非因非缘。由有随缘之用故亦非自然。此重牒遣词。尤见其毕竟非故。

○非不句蹑遣。恐闻双非遂执非为是。故蹑遣云非不自然。谓若执不自然亦非。以摄用归体。随缘中许有不变义故。此下亦应有非不因缘之句。谓若执不因缘亦非。以从体起用。不变中许有随缘义故。文不具者。或是译人脱漏。私见如是。仍俟高明者教之。

○无非下总遣。言非与不非固不可说。是与非是亦不可说。故以两无字而总遣之。所谓遣之又遣以至无可遣也。

○末二句结示。恐上一切尽遣失善巧慧。故又扶之曰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两一切皆指色空见闻等也。通称曰法。别状为相。通别互具上下影略说故。云离云即者。以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因众生不了唯心妄生执取。计有因缘自然等相。种种分别总属戯论。故须要离。谓于一切相上离于分别及执取故。既能于一切相上离于分别执取。则一切法从缘无性。举体全真无庸更生拣弃。故须要即。谓即于一切法上了达惟心所现义故。既能于一切法上了达惟心所现。则凡有所说皆成利益。如说因缘为破外计。说自然为拂权宗。说非因缘为显不变义故。说非自然为显随缘义故。说非不自然为显随缘中即具不变之义。说非不因缘为显不变中亦具随缘之义。是知菩萨摄生善巧诸佛御世方便皆由证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耳。

四结斥分别。

汝等声闻通指有学无学。局执因缘曰狭。兼惑自然曰劣。由斯智无超脱慧乏明辩故曰无识。清净实相即是空如来藏。离诸戯论曰实相。中不容他曰清净。由无识故执诸法为实有。依实有而起戯论。迷于清净障乎实相故曰不能通达。此斥迷也。吾今诲汝者教以舍权从实。弃邪取正。当善思惟者思惟今之所说毕竟如何是离见之见。思到思所不及处自有云开月现时节。如是思惟方名为善。既思惟还须从性起修。精进无屈便是妙菩提路。若稍有疲怠即滞中途。故以无得诫之。此勉进也。按阿难所请。此之离见与上之超情乃是酧彼明义。以情见皆属无明。但有粗细之异。曰超。曰离。真明自现前矣。(正脉云。通上十科论之初科则显其脱根脱尘逈然而灵光独耀。二科则显其离身离境凝然而本不动摇。三科则显其尽未来际究竟不灭。四科则显其从无始来本有不遗。五科则显其无往无还挺物表。而常住。六科则显其不杂不乱超象外以孤标。七科则显其性元自在能转物而大小何局。八科则显其体本混融譬一月而是非莫辨。九科则显其诸情不堕远越乎外计权宗。十科则显其自相离转入于纯真无妄。显见至此可谓显之极矣。但究未说出如何见见而又如何非见。故总科为带妄显真)带妄显真竟二剖妄出真(正脉云。二种颠倒见妄如璞蕴玉。而见之真精如玉在璞。故带妄显真如指璞说玉。虽珍贵非虗而粗石未剖。美玉未莹此科剖妄出真如剖璞出玉。精莹焕发矣)二一阿难并陈二请。二如来各为开示。

初。

初经家叙意。怜愍者矜其愚迷。感其诚恳也。阿难迷闷等辈皆同。故佛怜愍亦及大众。大陀罗尼指后历谈三如来藏。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故有多字一字无字之别。多字者如下顶光所说。一字者如密部唵字吽字等。无字者如圆觉云。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今取无字。以三如来藏亦同圆觉。即是总持。依之而起观行即是诸三摩提。如后二十五圣所陈。依之而立行位即是妙。修行路。如后五十五位所历。自下酬二请后便为开敷展演。故云将欲。预示于此。为显领见是心为彼之初方便故。

○告阿下斥迷诫听。记识则心恒外驰。虽强无功故曰但益多闻。以无益于定也。正以无益于定。所以奢摩观照心犹未了。奢摩他此云止。以寂静为义。正当寂静时。自觉六根门头本有一段光明。昭昭不昧。义言观照拣非起心对境能所炽然故以微密称之。能了此者始信自心有如来密因。以纵至成佛不离此故。如来斥以心犹未了者。显菩提涅槃尚在遥远。以此既未了况曰三摩禅那。益无庸问矣。教以谛听者示将为说故。

○吾当下利益现未。分别开示者谓分别见见非见之义。开示奢摩观照以利现会也。亦令将来等谓展转流通。利及后世以至尽际也。诸有漏者通指具缚凡夫。亦兼有漏二乘。获菩提果者谓既闻见见非见。依奢摩而获微密观照。自不至永沉生死终滞灰断果矣。斥迷许示竟。

二剖见释迷三。

一双标二见。二各举易例。三进退合明。

初。

初指轮出由。正脉云。一切众生不止凡夫。亦兼小圣轮回世间不止七趣分段。亦兼二乘变易。以此是凡小俱迷之境。而结尾期在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故。二颠倒者即于同别二境上所起执著见也。良以同别二境本属唯心所现。众生不了执为心外。故曰颠倒。以颠倒故于中立自立他。故曰分别。此即真见中一分妄见。故曰见妄。由此于彼当同分境处越分追求。展转发生别业而为异世之因。又复于彼当别业境中非理爱染。住复轮流转变而成当来之果。因果循环周而复始。此生界所以不尽。轮回所以不息也。而处之与业俱言当者。各有深意。言当处者显是自心所现。当业者显是自业所招。非离自心自业外别有境故。

○云何下征起标列。同分即同分境也。灌顶疏引瑜伽论。指三千世界以是众生共业所感。贵贱人畜相依而住名为同分。今经则不惟依报亦兼正报。不惟此界亦兼十方。以后文明言诸有漏国及诸众生故。于此不了唯心执为实有。即是妄见。别业即别业境也。依灌顶疏引瑜伽论。指众生自身以是各随业。贵贱苦乐不同飞走鳞甲类别名为别业。今经则不唯根身亦兼器界。不唯身之所到亦兼目之所及。以后文明言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故。于此不了唯业执为实有。亦是妄见。大抵别业境唯约现在。以是宿业所招。现在依止受用各有分齐之不容紊故。同分境亦兼过未。以是无始惑现。今虽不得依止。不得受用。过去未来一定有分。非彼一二之所能私故。双标二见竟。

二各举易例二。

一易知别业。二易知同分。

初三。

一征举能所。二就所辩伪。三结示正义。

初。

初牒前释闷。觉所觉眚者谓真觉觉于所觉眚时。觉非眚中者谓真觉自不堕于眚中。此即牒前本觉明心觉缘非眚义也。此实见见者。谓此中觉所觉眚实即我前所说真见见于妄见。然觉非觉眚时真觉既不堕于眚中。见于妄见时真见自不堕于妄见。故曰云何复名等。言不得复名为见也。觉闻知见名异体同。故兼带言之。此即释前重增迷闷意也。

○是故下指现令悟。是故汝今者。承上义指现前也。正脉云。见我者观佛相好也。故知自惑未除虽观佛胜相亦是眚影。及汝者指阿难自身也。世间即山河国土。十类即十种异生。合能见与所见同为无明幻出。故云皆即见眚。见眚谓妄见眚病也。非见眚者谓其非是能见眚之真体。此教以悟妄也。彼见真精乃指能见眚之真体。是为真性。无关妄眚故曰性非眚者。此教以悟真也。末句乃结会前语。佛意正以是真性非妄眚。是故前来不许复名为见。由此观之则一切依正。无论胜劣远近亲疎。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等。均为别业所招唯是虗妄。真如灯轮。若更执为实有则是妄见不了。由不了故必至非理爱染。由爱染故生生世世。不能出离。前文所谓当业轮转者以此。若复知是业现顿息执持。妄见既了爱染亦除。唯凭愿力受生。不随结业轮转。此则于别业境中得解脱身。于别业见中得清净见矣。例明别业竟。

二例明同分三。

一进易例难。二退难合易。三诫令取证。

初三。

一取前易知。二详显虗妄。三进例难知。

初。

例义可知。此后无结文者。以剖妄出真终一章之义。此但超情科中余疑释之则耳。正脉云。自此显见极。奢摩他从根指心方便尽。向后转名如来藏性不复呼为见性之偏名矣。就根性以指真心竟。

二会四科而归藏性(四科谓阴入处界也。藏性即如来藏性。准后有三。一空如来藏非一切法二不空如来藏即一切法。三空不空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言空如来藏也。然此性虽为因心。亦即果体。故称如来。虽局根中亦该万法。故云藏性。藏者以含藏为义。以向下阴入处界皆融会以入于此性中故。问。既云含藏岂得名空。况阴入处界一一会入其中。即本属空藏亦成不空。而大科中空藏之义云何会通。答。所言含藏者唯是性具。非关事造。岂碍名空。况阴入处界既言会入。则全相皆性更无别法。如融冰成水不见冰相。故无妨说空也。问。此与根性为同为异。答。本唯一性亲疎广狭异耳。良由阿难舍妄求真。如来急欲令其荐取。故就其最亲近者而指示之目曰根性。若但执此为真则知见狭矣。故又兼于最疎远者而扩充之易曰藏性。盖欲传一灯之火展转以至无尽灯矣)二一取例总以融会。二分科别为显示。

初二。

一取例至虗之法。二融会似实有法。

(正脉云。此一类法显然不实人皆易见。而凡外权小亦皆但知其相之妄实皆不达其性之真。故佛特为剖相而出性焉。愚谓剖相出性四字与今疏科义不合。若易为会相入性则妥)

初例显四科相妄。如是者如上所说至虗之法如是。以此为例则尽世间所有乃至阴入处界皆如是也。阴五入六处十二界十八。至下别为显示自见。正脉云。别经三科。此加六入而。各尽万法不出色心。对机开合故广略殊。此等皆以赖耶中自类种子为因。色心二法互相由籍为缘。(如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和合会遇妄现无实故云虗妄有生。色心二法不籍自类种子不起。别离分散妄坏不真故云虗妄名灭。生灭俱以虗妄名者以因缘无性故。

○殊不下斥以迷性真实。殊不能知谓绝然不知也。生灭去来者谓因缘和合则生来。因缘别离则灭去。然既属虗妄。总非真实。同彼浮尘。犹若幻化。识冰则冰元是水。了妄则妄无不真。故曰本如来藏。常住等八字皆藏性中德相。体自不变曰常住。用恒随缘曰妙明。由不变故离于生灭去来曰不动。由随缘故通为一切法体曰周圆。具此多义名妙。彼此无异曰真如性也。其奈凡夫执阴等为实有。二乘迷诸法为心外。自蔽妙明。枉受沦溺。故斥以绝然不知。激以速发深省。所谓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也。

○性真下结示悟真无妄。性即藏性。真常偏约体言。求于去来等即就体以示真空义也。良由阴入处界全妄皆真。秪缘一向不知。妄见有彼此去来。圣凡迷悟。(凡夫执我为迷。小圣无我为悟。既皆法执未了。亦权分胜劣而)始终生死。若知从缘无性举体全真。真亦强名况复更求去来迷悟等。自应了无所得。据此则益信下之所说为空如来藏矣。取例总以融会竟。

二分科别为显示四。

一约阴显示。二约入显示。三约处显示。四约界显示。

初二。

一总征。二别示。

初。

初别以喻显。人喻本源真心。起信云。初唯依一心为本源。净目观空喻真如门中真智契真也。真智契真一法不立故喻以唯一晴虗。逈无所有。目贵自如。无故而欲要不动。喻生灭门不守自性也。起信云。次依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若欲即觉即喻觉义。今乃久瞪不转喻不觉义。起信云。次依生灭门明二义。一者觉义。谓心体离念等。二者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等。劳目病喻业相。见病见喻转相。狂华乱动喻现相。起信云。次依后义生三细。谓初依不觉故心动名业相。由业故。转成能见名转相。由能见故。则有境界妄现名现相。现相既成。凡夫于中执有揽为色阴。二乘于中析无妄谓色空。故喻云复有一切狂乱非相。狂乱云一切者。谓华相众多。如垂𩬊蝇翼金星等。喻五根六尘即凡夫揽为色阴者也。非相者对待见无。如先有后无。此有彼无。喻析色离色。即二乘妄谓色空者也。

○色阴下。总以法合。喻别明。玩味自知。故总以色阴合之。教以当知者有二义。一者当知相妄。如狂华亲依瞪劳现故。二者当知性真。如狂华转依人目起故。是知违本逐末色阴固是不实。溯流穷源真外曾无异法。且莫于狂华乱起处执有执无。宜须向瞪劳未发时守目安人。亦复如是富哉言乎。取喻空华竟。

二就喻辩妄二。

一标非二处。二分文各破。

初。

楞严经指掌疏卷二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