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指掌疏卷三

结示之义准上。夫众生以五阴不了心色成身。分开六入之门。发明六尘之境。根尘互引十二处之内外既定。识生其中十八界之边疆莫移。在如来藏中固为幻妄假名。于有情分上竟成坚牢巨执。计人计我而瞥起烦恼。迷理迷法而遽障所知。为生死因。碍正知见。涅槃无路可证。菩提何缘得成。今既一一破其相妄。显其性真。了界处以不有。识阴入之本空。执尽计除相开性现。则菩提涅槃可希冀矣。会四科而归藏性竟。

三融七大以拂情计(正脉义云。人皆知此科理趣深广必胜前科。实多不能较其所以胜。旧注谓前近取身。后远取物。又云。前悟一身。后融万法。皆非也。良以四科即七大中别相。七大即四科上总相。法本无殊。但四科方谈其一一皆是性真而未尝言其一一皆周法界。如指香柴煤炭一一言其是火。而未及言一一皆可洞烧林野。至今七大方谈其一一皆周法界。故总名为大。如方说出诸火每一星皆有洞烧之极量也。葢前显法法当体真常。此乃显法法圆融周徧。故今解以融大科之。而云拂情计者。良以阿难既闻显见超情。显见离见之旨。知见性不属因缘及自然矣。但四科该尽诸法。似不免于因缘。亦有邪知谬解随情执自然者。而今又闻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既违昔教复动权执。故世尊以性色真空等拂之)四。

一阿难陈疑致请。二如来斥迷许示。三阿难遵教伫听。四如来按定为说。

初。

初示以说。尔时者阿难致请时也。告阿难言者即时而应故。先指婬室归来。尔时自恨未全道力即是厌离声闻等法。以声闻等法类皆执相滞名道力难全故也。又尔时慇请奢摩等三即是发心勤求菩提。以奢摩等三即是成佛妙定。可趣菩提故也。今时指显见后。以十番所显之真四科所会之性即是中道。即是了义。即是无戏论法。故总以第一义谛称之。以一即中道不中则成二故。第一即了义不了则有前故。谛即无戏论戏论则不谛故。

○如何下斥以迷谬。如何复将等者深怪其不应尔也。世间者约二乘为学者世间。以彼不了第一义谛。口说因缘名为戏论。心思因缘名为妄想。因属戏论妄想。故如来重重开示令其超脱此法。而阿难反问云何俱排等是以之自缠自绕。宜乎为世尊所深怪耳。汝虽多闻等者喻显其可怜愍也。言阿难虽有多闻之慧。善解请求。不过如说药之人。而如来开示第一义谛令其荐取正是真药现前。及阿难缠绕因缘执权为实。宛尔不能分别。不能分别将必舍真药而取假药。自误误人。是故说为真可怜愍。

○汝今下许以开示。说不悟多缘听之不谛。故诫以谛听。许以分别等者利现会故。分别者分别因缘不了令其超脱。开示者开示中道了义令其荐取。亦令当来等者益未来故。实相者指后大性义该前之所显所会以同为一体故也。随缘不变故名实相。不达此者纵修非真。凡当来修大乘者务须通达。故亦令也。下云如水成冰冰还成水。即略示实相之义。

三阿难遵教伫听。

初按妄所执。准前阿难云。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今云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虽能所倒置而其义无殊。葢是据其所说而按定之。故云如汝所言。

○阿难下故申非量。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等语。乃随情取相为言。若以性论和合固属权宗。不和合尤堕外计。故略申二种非量。大性者四大之性。体非和合者只许不变。不许随缘也。不计随缘故不能与诸大杂和。诸大约相言。不能与和者谓性自是性。不随缘以成相。如是则堕自然之计。故应犹如虗空不和诸色。量云。大性是有法。不与诸大杂和宗。因云体非和合故。同喻如虗空不和诸色。大性不尔。乃故为非量。令其自觉。若字仍指大性。和合者只许随缘。不许不变也。不许不变故应同于诸大之相。迁变改化。始终四句。通约外器内身详明迁变改化之状。始终相成者谓因始有终。因终有始。递互相成。生灭相续者谓生成灭坏。灭坏生成。前后相续。此约外器说也。生死死生者谓因生有死。因死有生。亦递互相成。生生死死者谓生而复生。死而复死。亦前后相续。此约内身说也。是知内外四大皆变化相。大性同此者性不自性。能随缘以成相。如是则堕因缘之计。故应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量云。大性是有法。同于变化等为宗。因云有和合义故。同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大性不尔。亦故为非量。令其自觉。

○阿难下喻明正理。言大性既不如虗空不和。又不如旋火轮转。毕竟同于何等。故复以异喻而反显之。如水成冰者喻大性不变随缘。冰还成水者喻大性随缘不变。随缘不变故不堕因缘。不变随缘故不堕自然。二俱不堕是名中道正理。

二分门别详七大(问。阿难惟问四大。如来具明七大者何也。答。为欲摄法尽故。良以四大于五阴中唯摄色阴中形色。于六入中惟摄浮胜。于十二处中惟摄六尘及六根中浮胜。于十八界中亦然。至于色阴中显色。及余四阴。六入中之根性。十二处中之根性。十八界中之根性及识。皆不能摄。今加以空见识之三大乃一切俱摄。亦恐阿难问所不及故足之以防种疑)七。

一地大。二火大。三水大。四风大。五空大。六见大。七识大。

初四。

一依性成相。二先破和合。三详示中道。四双拂二计。

初。

言既均名六大则见闻性真。而空与地水等亦性真。见闻圆融而空与地水等亦圆融。以其皆是如来藏无生灭性故。(问。上科以四例空意取两重易知。今以五例见何所取义。答。此亦二义。一者空等属八识相分。见等是八识见分。虽相见皆依自证而起。而见等现有知觉。于性最亲。若言性真则易信。至于空惟顽虗地等无情于性较踈。乍言性真固难信也。二者见闻等性。自显见是心来于不失无还无碍等科中。业显其为圆融周徧。今复言之。自应易信。至于空等圆融虽新许而现见空处无地。地中无空。水火亦然。乍言圆融固难信也。据此亦是以易信例难信耳)此例定也。阿难下令观性有二义。一者准上性即是心。沈谓沈于权宗。沦谓沦于外计。二者变文。性即藏性。沈沦者谓无始沈沦于见闻觉知中也。是等皆足以障蔽悟门故曰不悟。佛意以如我上说原为教汝因见悟五。设若汝性沈沦不悟见闻觉知本如来藏者。应当观此见闻觉知为有生。为有灭。为同尘。为异尘。若果有生有灭有同有异则堕因缘。为非生灭。为非同异。若果非生非灭非同非异又堕自然。舍此诸途自信见闻觉知便是如来藏性。余之五大亦可类悟。如来教以当观非无谓也。(问。此之非生非灭与上本无生灭为同为异。同则此不应扫。异则异在何处。答。上言本无生灭乃由来自无。非教执无。此言非生非灭乃遣有立无。是执无耳。不执则是正见。执之则堕邪宗。毫厘之差。千里之谬不可不辩)

比例发明竟。

二正示中道。

释义同前。正脉问。此经首先正破识心。如七处曲搜。三迷决了。名义皆妄毕竟无体。乃至显见文中。又复旁兼相形而破。未尝少假宽容。何后于十八界即许其为藏心真性。至此愈称其周徧法界。含吐十虗。是即性之全体而同彼开显见性之极量。何前乃妄之至而后则真之极乎。答。前约初心悟修。须从方便决择真妄。舍生死根本取涅槃妙心。则识须破尽。决定不用。后约圆解普融无法不真。无法不如。乃至刹尘念劫无非一真法界。何况识心不融法界。此固至极之论无可议者。然愚亦有说。夫识之所以为患者要在不知是妄。良以不知是妄必至认以为真。认以为真遂不复更求真本。因将如来藏心日汩没于情尘之中。从迷积迷浩劫不返。若果知其是妄不认为真。还须会归如来藏性。如不然者必至全体灰泯。反将含吐十虗之妙觉明用永沈幻果。尘劫莫升。所以妙成二智。绝分于焦芽败种者。岂曰无故。是知前之所以正破旁破者务令了识是妄。后之所以会性融相者务令达妄即真。得旨忘筌微智者不是不与道也。总结上来如来极显真体竟。

三会众同信空藏(任说周徧惟是空藏。为其方是会相归性。全彰理法界也。任说了知。唯是信心。为其但是随顺佛语。非智分也)二。

一承示启信。二赞佛发愿。

初二。

一通叙承示。二别明启信。

初。

初誓成恩德。伏请者伏俯而请。表请之诚故。证明者证知分明。明誓无妄故。良以上科发愿度生是成佛以后事。又思未成佛前亦须以度生而为资粮。故请佛作证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乳峰云。劫浊者。约后四浊立此假名。而无别体。四浊增剧聚在此时即其相也。见浊者五利使为体。诸见炽盛为相。烦恼浊者五钝使为体。三灾招感为相。众生浊者揽五阴见慢果报为体。恶名秽称为相。命浊者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为相。然此与经后所说不同。彼约根本。此约枝末。细相麤相异故。按教中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展转增剧至人寿百岁时诸恶炽盛。刚强难化。转名恶世。法华云。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成就诸不善根是也。然此世人多怯入今愿先入有二义。一倡先率众勇猛心也。二苦重救先悲愍心也。泥洹涅槃梵音轻重之异。一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证者广大心也。此则与众生有大恩德成就化身。大雄二句誓成断德。能摧众生深惑曰大雄。能除深惑种习曰大力。能与二严之乐曰大慈。能拔二死之苦曰大悲。欲求智断二德须凭加被之力。故约智断之义称之。希求也。细惑指所知障言。言倒想既销从此加功用行。烦恼障自可断除。其如所知细惑无缘可灭。故希更审除。谓求佛更为审辩断除细惑法耳。此则于无明有大断德成就法身。末二句誓成智德。无上觉即究竟菩提。令我早登者愿佛慈悲加持速得成佛之义。于十方界者即徧入华藏。坐道场者即具严说法。成宝华王也。此则于菩提有大智德成就报身。三德既具。三身圆。自后倒驾慈航还入尘劳。度脱众生皆共成佛。方了图报佛恩愿耳。

四结申不退。

楞严经指掌疏卷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