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略牒前问。按楼那所领中略一切皆藏牒清净本然。所问中牒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略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等。正脉云。佛牒语略意必具含。
○汝常下问答常闻。汝常不闻等是问词。非决词。犹言汝寻常不曾闻我作如是说耶。性觉本觉二义无别。合云性本自具之觉即起信本觉义也。妙明者即寂而照。明妙者即照而寂。此明本觉体上自具寂照互融义故。此义寻常多为菩萨演说。声闻在座亦应与闻。故举以为问。正脉云。先举此者有二义。一显无明万法离此无依。二显寂照具足不假妄明。答以唯然者随问承当。常闻斯义者居然无疑。而实不知所闻未尝异。所解未尝同耳。正脉云。此问全似初问阿难见何发心。皆是借旧见闻以发开示之端。
○佛言下取定谬解。正脉云。此首句觉字即性觉本觉之觉。明字即妙明明妙之明。然不取妙字而独用明字者。以有真妄二明。而妄明独为大迷之体故也。问意以汝既常闻觉明必亦称说觉明。但不知汝称觉明为复性本自明不须更明称名为觉即俱于明耶。为是觉本不明起心明之称为明觉乃俱于明耶此二问。上是真觉真明。下是妄觉妄明。双开二义。欲令满慈自决取舍。正脉云。此问全似征问阿难心在何处及以何为心。皆欲逼出平生所误认者而破斥之。答意以若此觉体不须更明名为觉者。则但名曰觉实无所明岂称觉明。是乃深取乎起心对境之妄明而反排乎性本自具之真明矣。正脉云。此答全似阿难诤言。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皆是被佛征出素所迷执而犹不觉其非也。
二辨定妄本。
承上无明既非觉湛明性。便是妄生之源。良由无始以性觉必待明了。妄为起心欲明觉体。岂知一念才生觉体便晦。自此转成根本无明。万妄依之托始。下之世界众生业果莫不由此以为深本。起信谓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即此分齐。
二所生九相(此释云何忽生之疑)二。
一忽生细相。二转成麤相。
初。
初总标。复次等者谓复于己说世界之次。重呼当机示以众生相续义也。明妄二句言欲明真有为法所以展转成妄者非有他故。亦以真觉妄明和合成咎耳。
○所妄下别明。所妄者真妄和合而成所依妄识即业相也。既立者谓业相既已成立。明理者谓复于业相上转出能见见分。欲明本觉之理即转相也。然转相原为明理奈为本识所障。不能越逾。以是不能越逾因缘。欲听而明不能出乎本识之声。欲见而明不能超乎本识之色。即现相也。准起信明现相谓五尘对至即现。今但约闻见以明声色二尘。余可例知。而此之闻见惟是性具。尚未结根。声色唯是惑现尚非业招。至若业招之色香味触六种妄尘成就。则麤相既定而执有心外境矣。由是黏湛发见见精映色。则结色成眼。乃至黏湛发知知精映法。则结法成意。是则于一见分分开而成见觉闻知。如后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也。
二转成四生。
初总以略喻。虗空体喻藏性。由有空义故以非相喻之。由有不空义故以不拒诸相等喻之。拒违碍也。发挥者显现义。然此唯喻性不碍相。而相不碍相之义亦自寓于言表。以既同时不拒。则同时发挥何碍之有。
○所以下别以详喻。正脉云。征意非推其故。但欲演略成详耳。虗空非明却具成明之性。故藉日照为缘则有明现。虗空非暗却具成暗之性。故藉云屯为缘则有暗现。此义可喻如来藏性体非水火。却具成火成水之性。因藉日镜月珠为缘则有水火相现。又当知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设若明中无暗明去暗从何来。暗中无明暗灭明从何起。是明暗必不相妨。如水火何有凌灭。此略取明暗以喻水火余可思准。又此喻中七相。略取明暗动静清浊昧映互相乖违。以喻七大中燥湿通碍等相。非局于次第配合。幸勿穿凿过当。反令正义成晦。喻中云屯谓阴云屯聚也。霁澄则清句对上为静。对下为清。故通成四对。气凝谓郁气凝结也。土积成霾者。山兽腾踏令土积空。以成昏霾之相。水澄成映者。如海水澄静万象映现也。余皆易知。
二喻无实似有(谓不空即空也)。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虗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初能融拂心。此中即字乃双蹑前之二藏。言据上非世出世唯显藏心之妙即世出世惟显藏心之明。既妙明历然体用攸分。而佛释诸大周徧中何乃俱说空不空义。故曰即如来藏妙明心元。谓即此如来藏又是妙二明心之元本也。
○离即下所融拂法。言既以一心为元则正相非时即便隐。故曰离即。正相即时非便隐故曰离非。此约互夺两亡以明双拂之义。又既具妙明二义。则正相非处不碍俱即故曰是即。正相即处不碍俱非故曰非即。此约互成两立以明双融之义。然既双拂双融存泯自在。言语之所不到。心思之所不及。是谓惟佛与佛乃能究尽。知此义者。虽干难殊对而不干其虑焉。准前二科亦应有结成元义之文。今不具者。以方标心元便出即离。未涉多文不须更结故。又此三藏皆云依圆义说者。谓三藏惟是一心。一心圆具三藏。则随举一藏之时余之二藏亦皆同时具足。信果至此自不被诸人舌头瞒矣。圆彰三藏竟。
二普责思议。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初喻本有不觉。有人总喻凡小。正脉云。衣喻三缘颠倒分别。三因微细流念及狂性根本无明。重重包裹之相。珠喻菩提胜净明心。由此枝末与根本无明重重包裹。故虽有而不觉也。
○穷露下喻迷之非失。正脉云。缠空而乏于妙用曰穷。滞有而无所退藏曰露。空有二皆边地故如他方。求人天乐取偏小益犹乞食驰走。万妄交驰一真宛在。犹虽贫珠在。所谓纵未歇狂亦何遗失是也。
○忽有下喻悟之非得。吴兴曰。佛如智者。教如示珠。正脉云。致大饶富喻本周法界。末二句喻不从人得也。愚谓不从人得乃明其本自现成。无劳修证。是知圆人修行唯重顿悟。正脉云。如其悟未大彻而妄拨事修。自成陷坠亦愚惑之甚也。释满慈执妄有因疑竟。
二释阿难执真成自疑二。
一阿难执佛语而疑真成自。二如来明非自而教以渐修。
初二。
一蹑现说以申疑。二约背昔以陈请。
初。
云何者征问义。谓征问阿难云何初发心人有二种义。应决定依之耶。
二释成二。
一决定以因同果澄浊顿入涅槃义。二决定从根解结脱缠顿入圆通义。
初二。
一教以以因同果。二示以澄浊入涅。
初(正脉云。以因同果便是第一决定之宗。澄浊入涅便是此宗之趣。宗先趣后故初明宗)三。
一就喻令审因心。二反显要同果觉。三例明异同二相。
初。
初总标五浊。谓众生自结色成根已来。从始则空见不分。入终而同异失准。合彼中间共有五叠浑浊之相。此识海所以不澄。而涅槃净德终无由而证也。
○云何下征喻浊相。征义可知。喻中清水喻纯真之心。亦即涅槃果体。由来不染故以清洁本然喻之。伦类也。尘土灰砂之伦喻空见及四大四性等类。由来障蔽故以本质留碍喻之。循顺也。二体者水与土等。一清一碍故曰性不相循。喻纯真之心。与空见等真妄性异也。有世间人喻阿难及生。取土投水喻执妄乱真。既执妄乱真将必以妄为真。以真为妄。故以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喻之。汩然者混扰不定之相。容貌既尔故曰名之为浊。法中真妄杂乱宛同乎此。故为喻也。
○末二句以法总合可知。
二别示渐现五。
一劫浊。二见浊。三恼浊。四生浊。五命浊。
初。
初喻定欲示法。言阿难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常乐我净。即如有人欲澄浊水也。择去死生根本依不生灭性成。即如以水离动摇处贮于静器也。
○静深下喻依法伏成。言果能以湛自可旋其虗妄灭生。伏还元觉。即如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也。得元明觉为因地心。位当信满。双伏二障现行故曰名为初伏客尘烦恼。按初卷显见不动科中。客尘喻见思烦恼。今乃喻二障现行。以现行不停。如客如尘故也。
○去泥下喻因圆果满。言既得因心渐次伏除。乃至现种习尽圆满果地修证。即如去泥纯水也。无妄不尽故曰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无真不圆故曰明相精纯。倒驾慈航。还度众生。一切神通变现。如贪瞋痴等不为烦恼。其犹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故云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总结前来决定以因同果澄浊顿入涅槃义竟。
二决定从根解结脱缠顿入圆通义二。
一教以从根解结。二示以脱缠入圆。
初(正脉云。从根解结便是第二决定之宗。脱缠入圆便是此宗之趣。亦初明宗)三。
一叮欲令以审详。二反显要当知处。三正明决定从根。
初。
克犹能也。言六根中性虽各具千二功德。而迷位中为根所局为境所限不无优劣。汝复于中能评定优与劣乎。如来明知不能故意示问。为下文拣示之端。
二别示具缺六。
一眼根缺劣。二耳根具优。三鼻根缺劣。四舌根具优。五身根缺劣。六意根具优。
初。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初命观总征。四相非可遽断。深入必由一门。故教以且观六根。盖欲就六根中选取一门。以为下手处故。问以为一为六者。为欲显示非一非六令其荐取圆通妙性。
○阿难下一六别破。复有二义。一破一不成。二破六非义。破一中先牒次难。佛意以若言一者则耳可作眼。眼可作耳。故难以耳何不见。目何不闻。若果眼耳互通例知头可作足。足可作头。以两根尚通何况一身。故又难以头奚不履。足奚无语。然一身尚不互通况复六根各异。是知所谓是一者非也。破六中先牒六问一。次答一难通。牒六问一者。佛意以若此六根决定成六者。应彼此不能相知。故问以今与说法六根谁来领受。答一难通中答以我用耳闻者。单用一根也。佛言汝耳自闻者纵许其单用一根也。单用一根应不通于余根故。难以何关身口。然现见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明是耳与身口彼此相通余根例尔。是知所谓决定成六者亦非也。
○是故下总遣妄计。是故应知者谓以是俱非之故。又复应知说非亦不是也。三终字俱作毕竟之词。意谓若果非一则毕竟是六。故曰非一终六。若果非六则毕竟是一。故曰非六终一。盖上是以非遣是。此复以是遣非。恐闻以是遣非。仍归元计。而言元一元六。故末以终不等遣之。谓毕竟不可作如是说也。
三正答所问四。
一立理。二举喻。二法合。四结答。
初。
初正喻前理。太虗空喻圆湛之性。依根缘尘故以参合群器喻之。器形异喻六尘各别。六尘各别性亦似异。由此凡夫妄执为六故以名之异空喻之。除器观空喻忘尘观性。忘尘观性性乃似一。由此初果妄计为一故以说空为一喻之。
○彼太下就喻遣情。言虗空正除器时并不为汝除器成同。正参器时亦不为汝安器成异。是则除器自除器。安器自安器。而彼虗空云何为汝除器成同。安器成不同(不同即异)也。据此则见同见异已属妄情。何况更为安立名言而说是一非一。(非一犹云是异)不益见其妄耶。此义宛似前文。终不汝根元一元六之义。故释为就喻遣情。法中义可以意会。
三法合二。
一总合。二别合。
初。
了知二字有二释。一是教诫之语。谓既已说喻。教以了知根性亦同太虗空也。二是召根之言。谓了了常知之体。领纳受用之用。义同太虗故云亦复如是。
二别合二。
一合参器成异。二合除器成一。
初六。
一因色成见。二因声成闻。三因香成齅。四因味成尝。五因触成觉。六因法成知。
初。
通塞者香尘总相。别摄多香曰等。总惟通塞曰二。相发者互相显发。如因通显塞。因塞显通等。纳者吸引义。谓香尘属气取之唯吸引而已。双垂爪即双爪下垂也。显宗论云。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面下如双埀爪。
四因味成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世尊。如来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初重牒谬解之义。意谓若果离于明暗等尘见闻等性毕竟空无。如前破识中无有前尘六识念卢自性灭者。仍有大过。敢为世尊言之。
○进退下虑其并因亦无。进退者前思后想。循环者周而复始。微细推求者著意跟寻如来所说义也。我心指识心言。心所指根性言。以根为识所依故。言阿难初以六识为心。三番破夺遂不敢认。及别求真心。佛乃示以见性。今因谬解佛语并见亦不敢认。故曰本无我心及我心所。既二者俱无则法身断灭。无法可为因心。故曰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如来下回述显见之语。先说者即指显见中说。不动不杂曰湛。超情离见曰精。无碍不分曰圆。不灭不失不还曰常。虽以四义统收要皆取于毕竟不断义也。
○违越下难佛自语相违。言如来说法素以诚言自许。如金刚般若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本经前文亦云。无上法王是真实语。今观如来现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先说湛精圆常毕竟不断。后先异说岂不违越诚言。违越犹背离也。背离诚言自近矫乱。岂不终成戏论。戏论则诳妄无实。故难以云何如来等也。
三请大慈开发。
初问答定有。问以声不者令其验声有无。悟知闻非有无也。俱言有声者。但知声有不悟闻非无也。
○少选下问答定无。少选须臾时也。声销自是无声。非是无闻。恐其混乱故重为审问。答言无声者。但知声无不悟闻非无也。
○有顷下问答显乱。有顷顷刻间也。声销既惟声无。非是闻无。更撞亦唯声有。作是闻有。知其必然混乱故三为致问。俱言有声者。只知随口答话。不知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二双以审定。
初佛责矫乱。云何者怪责之词。明系声有声无而言闻有闻无。不是无知强说。定是知而混说。故责以自语矫乱。
○大众下众未心伏。云何者辩正之词。意言声有则闻。无则无闻。钟击则声不则无声。据实而答分明不混。故辨以云何矫乱。
○佛言下佛以义折。佛意以闻有闻无。声有声无。理无二是。我前问汝闻有闻无。汝则答我闻有闻无。我又问汝声有声无。汝亦答我声有声无。唯此闻之有无与声之有无笼侗报答。两无定实。如是强混云何不名矫乱。而固辨之耶。
二破其谬说。
初据说为破。破意以声销无响汝便说为无闻。若实无有闻者则是闻性已灭。同于枯木杳无生性。及乎钟声更击则应不知。汝又云何能知。是汝所谓无声无闻者谬矣。
○知有下约义申明。申义以汝之闻性。既于声有之时知有。声无之时知无。自是声尘在汝闻性中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声尘为有为无。此约正义论也。
○末二句防其谬辨。(恐谓知有之时于境能别。可说有闻。知无之时于境不别。岂真有闻耶。故此防云)闻实云无谁知无者。云犹是也。谓若闻性实是无者则应并知亦无。以元是一精明故。果其并知亦无又是谁来为知无之者。要知既有知无之者。即有闻无之者。是汝所谓知无之时不许有闻者。特谬辨耳。
三总为结斥。
初牒结正义。上云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今云声于闻中自有生灭。上云岂彼闻性为汝有无。今云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明是牒前所说而结常住之正义也。
○汝尚下深斥昏迷。汝尚颠倒者斥其无正知见。由无正知见故明是声有声无。而言闻有闻无。故曰惑声为闻。既惑声为闻声无便谓闻无。何怪乎前之昏昏迷迷以闻性真常谓为毕竟断灭。犹如念心。此如来深责其颠倒特甚。虽语似不怪正所以深怪之耳。
○终不下极显性常。动静声尘諠寂也。闭塞开通耳根缺具也。言此闻性。不惟离于尘之动静不可说其无性。即便离于根之闭塞开通亦不可说其无性。故以终不应言等遮之。总结击钟验常竟。
二引梦验常(因上科根尘双离理深难信。故此科举梦中不无验之。又为假此例出形销命谢闻性不无义也)三。
一睡梦有闻。二寤觉犹忆。三极显性常。
初。
二为除细惑说二藏(上文倒想既销。空藏已信。若能历事造修烦恼障自可断除。至于所知之障仍须审辨。况夫生相无明犹为细中之细者哉。故前云希更审除者盖欲如来审辨断除之法兼所知及生相而尽除之。佛为酬此故假满慈请问以说后二藏也。正脉云。古德解释三藏有二义。一者圆觉疏。以隐覆含摄出生为三。二者华严疏。以体相用三大顺次释空等三藏。今似后义。而亦稍不同。上之空藏全同。以所显之真正惟体大。合下二藏意旨便殊。乃惟约体用单双会释空等三藏。而合相于用亦非有缺漏矣)二。
一满慈蹑前以质二疑。二如来释疑以说二藏。
初(正脉云。此以满慈请发者表下所谈惑细理玄无学深位。皆当究心。非独为有学说也。故今表两重胜前当机。一者四住惑尽胜前惑未尽也。二者四辨能说胜前但能强记也)三。
一总赞妙示。二泛叙有疑。三确陈以请。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