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指掌疏卷四

初别告无学。正脉云。经标无学特显法深。

○如来下普许胜法。正脉云。佛言普为仍彰慈广。以普为则不惟无学。虽有学乃至人天等类皆为所被机也。胜义等者。惟识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又胜义谛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今此科文局二藏之初。义通三藏之后。故云胜义中真胜义性。以后文圆彰三藏不离一心(如空藏名本妙圆心。不空藏名元明心妙。空不空藏名妙明心元)即一真法界也。

○令汝下预示深益。定性声闻谓二乘不回心者。未得二空等谓二乘回心者。言二乘得人空。虽有志法空犹未能得。虽未能得业厌小趣大。故云回向上乘。既回向上乘即是菩萨。而犹称罗汉者据迹名故。等字亦兼无性。以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终实教中无所拣故。皆获一乘者。谓既闻此法毕竟成佛有分。同为佛乘中人故。虽同为佛乘中人而所入随机略分三名。若向回心欲速成佛者即此便是寂灭场地。谓法性寂灭即菩提场故。若定性二乘厌諠求寂者即此便是真阿练若。谓即諠而寂不须更厌故。若无性阐提深著邪见者即此便是正修行处。谓能离邪见起正善根故。若依三藏配释者。空不空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依此可以成佛。即寂灭场地。不空如来藏即一切法一切法无非佛法。全体住持全体受用即真阿练若。空如来藏离一切法一切法无能系缚。楖栗横肩直入千峰即正修行处。要知三藏不离一心。三处不离一乘。故总以一乘冠之。以一乘即一心也。

二诫听钦承。

初略牒前问。按楼那所领中略一切皆藏牒清净本然。所问中牒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略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等。正脉云。佛牒语略意必具含。

○汝常下问答常闻。汝常不闻等是问词。非决词。犹言汝寻常不曾闻我作如是说耶。性觉本觉二义无别。合云性本自具之觉即起信本觉义也。妙明者即寂而照。明妙者即照而寂。此明本觉体上自具寂照互融义故。此义寻常多为菩萨演说。声闻在座亦应与闻。故举以为问。正脉云。先举此者有二义。一显无明万法离此无依。二显寂照具足不假妄明。答以唯然者随问承当。常闻斯义者居然无疑。而实不知所闻未尝异。所解未尝同耳。正脉云。此问全似初问阿难见何发心。皆是借旧见闻以发开示之端。

○佛言下取定谬解。正脉云。此首句觉字即性觉本觉之觉。明字即妙明明妙之明。然不取妙字而独用明字者。以有真妄二明。而妄明独为大迷之体故也。问意以汝既常闻觉明必亦称说觉明。但不知汝称觉明为复性本自明不须更明称名为觉即俱于明耶。为是觉本不明起心明之称为明觉乃俱于明耶此二问。上是真觉真明。下是妄觉妄明。双开二义。欲令满慈自决取舍。正脉云。此问全似征问阿难心在何处及以何为心。皆欲逼出平生所误认者而破斥之。答意以若此觉体不须更明名为觉者。则但名曰觉实无所明岂称觉明。是乃深取乎起心对境之妄明而反排乎性本自具之真明矣。正脉云。此答全似阿难诤言。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皆是被佛征出素所迷执而犹不觉其非也。

二辨定妄本。

初智相。如是者承上现相而言。始而无中现有。继而因异立同。末复以同异相形显出无同无异。其犹目瞪晴空。狂华起灭。故云扰乱。待犹对也。相待生劳者。谓以此相分待彼见分起于智相分别。其犹目见狂华转生劳相。故曰生劳。盖智相即见分之劳相也。起信云。依于境界起分别爱与不爱。即此分齐。劳久二字相续相。谓智相分别起相续心。数数不断。其犹目既生劳认华不。故云劳久。起信云。依于智故生起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即此分齐。发尘二字执取相。尘即染著义。谓由分别既久取著转深。计我我所。其犹认华不转生执实之想。故云发尘。起信云。心起著故。即此分齐。自相句计名字相。自相即心之自相。谓由染著故循相计名。令彼心之自相永绝奠定。其犹执华为实妄计蝇翼垂发等。令彼劳目无复少湛。故曰浑浊。起信云。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即此分齐。由是下起业相。尘劳即是烦恼。上喻下法。以烦恼有染污扰动二义。如尘如劳也。通论有八万四千。以十结使为体。约身口七支及三世四心叠满其数。总即见思。约未起身口属惑。起身口属业。今云引起者谓由执取计名。引发身口造一切业。其犹妄计蝇翼垂发等引动身手。用力扑捉故属起业。起信云。依于名字循名取著。造种种业。即此分齐。起为下业系苦相。谓由业因成果报随至。于起成有相处则为世界。于静而无相处则为虗空。虗空二句为明同异相形显出无同无异处故。彼无同异者。谓彼同异之间无同无异处也。无同无异处则是众生。故云真有为法。众生称真有为法者以是正报主故。为拣虗空世界。虽属有为但是所依。无众生则无为故。然此中虗空世界众生。所以与上不同者上是惑现。属同分境。此是业招。属别业境。谓由业所系染净胜劣。不得自由。其犹用力扑捉伤身致痛故是业系苦相。起信云。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即此分齐。要知此上虽正释满慈云何忽生之疑亦兼酬阿难审除细惑之请。良以次第十惑约顺生以无明居先。约逆断以无明殿后。将令行人观顺生之次第。易于开悟而不至迷闷。了逆断之次第。易于修证而不至僭乱。若果是上根利智知无明为九相之源。了一念为无明之机。当下离念顿断无明。则根本既除而枝末自枯矣。结答之义尚在后文。此处勿劳蛇足。初之忽生竟。

二后之相续三。

一世界相续。二众生相续。三业果相续。

(此即详明起为世界之义。不详静成虗空者以虗空但是显色。无世界处即虗空故。又世界未成空沤先发。既为世界所依。合于世界中故。又虗空无形无可断亦无可续。故不详也)三。

一初成四大。二转成四居。三结成相续初。

初先成风大。承上世界虽由业招。无始亦由觉明而起。良以性觉加明真空便昧。明昧相待闷极心动故曰成摇。摇久不息动荡成风。由斯故有风轮。风而言轮者。随彼当土众生业感依报分齐成轮相也。执持世界者。世界最下全依风轮而得住故。如俱舍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最下先依虗空有风轮是也。是知世间诸风全是妄心动荡所感。

○因空下次成地大。因空生摇者。因以觉待空生起动摇之妄明也。此句全是牒上下乃出其摇动之意。盖为空体晦昧坚执欲明耳。其奈空体本不可明因坚执故。及与业增上力。遂于虗空之中结成有质之色。故曰立碍。立碍云者且约地大言之。至若彼金宝者又为地大之精。更是依于能明妄觉立成坚碍之相。坚久不息积而成轮。如是故有金轮保持国土。保持云者一切国土皆依金轮而得住故。如密部中说。地大最下有金刚际是也。

○坚觉下次成火大。坚觉宝成者坚依于觉而宝成。承上金轮言也。摇明风出者摇空欲明而风出。承上风轮言也。风金相摩者风动金坚相摩相荡也。摩荡既久热性燥发。如是故有火光于金轮之下为变化性。变化云者由有火大增上力故。能令金轮之上诸地大种变起无情。化生有情。如一切万有皆依和气得生是也。

○宝明下后成水大。宝明者宝体明净也。明极冷发故生润。火光者火大之光也。光胜热溢故上烝。润烝烝润气积成水。如是故有水轮积聚于风轮之上。含受十方世界。如华严诸世界种皆依香水海住是也。准华严经。俱舍论。皆谓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虗空。虗空无所依。今经约生起次第似与华严俱舍不同。而本疏释安立上下实与华严俱舍无异。但彼经论无火。以火无含持不成轮用故。

二转成四居。

初水陆二居。谓火气上腾。水性下降。彼此交过气发于地结土而为坚碍。由此则有二种器界。一者润湿下坳之处积水而成巨海。二者燥干起垤之处环水而成洲潬。灌顶云。浮土可栖曰洲。聚沙堪住曰潬。则洲潬皆水环陆地。惟洲大而潬小也。此上且示其由生。下乃验其气分。以是义故等。谓以是水火交成义故。彼大海中犹有火之气分。而火光常起。彼洲潬中犹有水之气分。而江河常注。如世子女必有肖父母处也。

○水势下山林二居。水势劣火水随火而上升。由上升故结为高山。以是义故。彼山与石击则成𦦨。显然带火之气分。融则成水隐然有水之气分。是知山石亦水火为缘成也。土势劣水土随水而生润。由生润故抽拔生长而为草为木。以是义故。彼木多成林。与草多成薮处。遇焚烧则成土隐然有土之气分。因绞急则成水显然带水之气分。是知林薮乃水土为缘成也(正脉云。此中义理虽似外论中五行相生之意。而实不尽同。不可一一附合。有二不便。一者五行反明。经义反晦。二者令外教之人将谓不出意。夫外教多归化机于阴阳。而吾宗直指生本于心性。则彼晦此。推内滥外。失计之甚。文句云。旧以五行生克训者甚违经旨。经显一切惟心。何用世间妄计为解。且如山石擎焰融水五行说者。若以石为金。金能生水乌又生火。若以石为土则水火皆不应生。又林烧成灰可云火能生土。因绞成水岂是木反生水。故知不应以彼释此。问。待空成摇坚明立碍等义径庭杳茫。谁复信之。答。此固灵心不思议力。业感必然之理。惟佛现量亲见亲知。博地凡夫诚鲜能信然现。见闷极莫开则心动身转。执坚不遂则气结身僵。甚至有拍案击物凝心化石者。是更可为待空成摇坚明立碍之验。又问。洲潬江河人所共见。大海火光谁复能见之耶。答海舟夜泊者固常见之。又涅槃经。佛涅槃后。大海龙王持水中火至茶毗所。即其证也)

三结成相续。

初总标。上科虽结尘成根且约人类言之。以最初从真起妄尚无杂业感招故也。今此科乃约人类众生。造业各别。受报不同。故云同业相缠合离成化。同业相缠者谓父母三者业同。互相牵缠而受胎卵二生。如人畜龟蛇之类。合离成化句取义应云合成离化。谓不因父母但由业。或合润成形而受湿生如含蠢蠕动之类。或离此化彼而受化生如天狱飞行之类。

○见明下别明。复二。一详明胎生。合辙云。中有身投胎时。其无缘处大地如墨。惟于父母有缘处见有一点明色发现。今云见明色发是也。又云此中有身即趣其处。今云明见(谓明色既见)想成(谓妄想自成)是也。异见等者灌顶云。男子投胎见父是男。异见故憎。见母想妻同想故爱。女子投胎反此。准涅槃经。无明有二。一发业谓过去烦恼。二润生即投胎时于父母边。起憎爱想也。流爱心于父母则为受生因种。纳想心于根门则为所依胎分。及乎赤白二滴交遘发生。又复吸引同业当为其子。由是故有业为因父母为缘。胎相既定。生羯罗蓝遏蒲昙等。俱舍云。胎中凡有五位。一七名羯剌蓝。大集云。歌罗逻此云凝滑。亦云薄酪。亦云凝酥。义翻杂秽。谓父精母血相和名杂。自体不净名秽。二七名頞部昙此云疱。犹如疮疱之形。表里如酥未生肉故。三七名闭尸此云凝结。亦云輭肉。谓凝结如輭肉故。四七名健南此云凝厚。亦云坚肉。谓肉渐凝厚而坚硬故。五七名钵罗奢佉此云形位。亦云肢节。谓生诸根形一身四肢骨节分位有差别故。大集更有六七名发毛爪齿位谓四法渐生故。七七名具根位谓诸根具足故。今经略举前二余以等字该之。正脉云。独委悉开示于胎生者一则急于为人。二则众生悉以淫欲而正性命。胎生偏显故。胎卵下略明四生。正脉云。胎卵湿化皆应也。情想合离皆感也。随其所应者谓随其所感而应之以四生也。卵唯想生者悬思曰想。谓卵生众生于中有身时。妄见有胜妙处心生悬想。惟此为感而有生也。胎因情有者亲爱曰情。谓胎生众生于中有身时。妄见有欲乐境心生亲爱。因此为感而成有也。湿以合感者就新曰合。谓湿生众生于中有身时。妄见新境可托急欲附就。以此为感而受形也。化以离应者厌旧曰离。谓化生众生于中有身时。妄见旧境可憎急欲厌舍。以此为感而致应也。后二生中虽感应错落。而义实互具。意会自见。然胎生上详明。此又随例略明者盖详明为兼众缘以例余三。略明为显要因各具一种。将使众生于生前练习。超出情想合离四心则四生路断而轮回可出矣。

三结成相续。

又承上既有众生则有彼此凌夺。由凌夺故现前莫报。易羊身而酬债滋彼口腹。故曰以人食羊。后文云。鬼业既尽与元负人冤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是也。若讨还过分负屈不甘则羊死为人。后文云。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是也。此既反征彼必倒还。然倒还有二。一约有福人中遭其侵害。二约无福堕落反为畜生。今言人死为羊乃就彼无福者言。后文云。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是也。如是者指上人羊为例。乃至等例彼十生皆尔。十生之类者十二生中除去空散销沈。土木金石。以彼不可食故。然既通十类。则死者死生者生往复无。盗业不休。故云死死生生互来相噉。如是恶业积习与生俱生。若无因缘(自力为因佛加为缘)断除必至穷未来际。后文云。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刹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等是也。(问。此与杀贪何异。答。杀贪由杀心起。盗贪由盗心起。虽业报似同而因心各异。故分二类言之)是等者总指十生之类。既往复相酬则以盗取成贪。为下业果相续之本。(问。世教论杀惟以不杀人为重。而害物不与焉。论盗唯以劫财取罪。而食肉不与焉。今经何论杀极至害物。论盗偏取食肉耶。答。世教急于止乱。且图养民。故唯禁杀人劫财。而不制害物食肉。今经欲断生死须尽业缘。故须并断。且世界之乱究其深本多起于害物食肉。如释种遭琉璃之诛。人但知近缘骂詈而不知远因食鱼。故此方不长太平。缘太平时恣意食噉。三五百年人之享福者。福终祸起。畜之酬报者。报尽为人。怨对相值遂成乱世。是知今经乃圣智深远。拔本塞源之意。古德云。世上欲免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外教君子幸依佛言。即不能全断亦应于钓弋割烹之际稍存一点不忍之心。渐养仁惠终致慈祥。且莫妄生非毁自干罪戾)初成根本竟。

二转成枝末。

初蹑前举例。意谓若此如来所说。则妙明明妙之觉体乃本来自妙。本来自觉。本来自明矣。既本来自妙应无世界之碍。本来自觉应无众生之迷。本来自明应无业果之昏。自与如来之心无二无别。故云不增不减。谓生心不减于佛心。佛心不增于生心也。无状者无端无故也。言生心佛心既不增不减。乃众生无端无故加明于觉。以致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是生心本真而今有妄矣。

○如来下依例成难。上约生心在缠故曰本妙。今约佛心出缠故曰妙空。谓本妙之心而又空诸惑染也。又上约生心在缠故曰觉明。今约佛心出缠故曰明觉。谓因明而觉也。总以离彼世界众生业果立名。但性修异耳。山河大地者举世界。摄虗空。有为习漏者依众生。开业果。葢习漏即是业果。谓积聚业习成有漏果也。何当复生句正是难词。言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与本生心无异。彼既无状忽生山河大地等佛亦应尔。故难以何当复生(灌顶云。圆觉经金刚藏全难有三。一真能生妄即前万法生续。二说妄为真即后索妄有因。三佛妄何生即此何当复生。故正脉云今满慈所问同彼第三。彼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大意总以执众生因性有始。疑如来果德有终。而岂知夫。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义乎)二如来折难生信二。

一先为折难。二次令生信。

初二。

一约智德折难。二约断德折难。

初二。

一借喻显非。二约义为折。

初二。

一喻无明无因。二喻觉不生迷。

初。

初喻说。无明晦昧本觉如金鑛杂于精金。正脉云。金鑛者蕴金之砂石也。尚杂于鑛。即称精金者取其精真不变喻觉体不变也。其金一纯者融金去砂唯一惟纯。喻修智除惑以至惑尽智净无二无杂。是谓智德成矣。智德既成再不起于无明。故以更不成杂喻之。令其生信以自修也。木喻烦恼。灰喻涅槃。言行人以智断恼。离生死而证涅槃。如以火烧木离烟𦦨而成寒灰。是谓断德成矣。断德既成不复更起烦恼。招致生死。故以不重为木喻之。令其生信以自断也。

○诸佛下法合。菩提智果谓翻转烦恼。完复本有如如智性乃即寂之照也。涅槃断果谓翻转生死。完复本有如如理性乃即照之寂也。又此菩提涅槃与初卷中菩提涅槃不同。彼约真性菩提性净涅槃。此约实智及圆净耳。亦复如是者。灌顶云。菩提智光类于精金明净。成智果后不复烦恼。亦犹精金销后不复重为鑛也。涅槃寂灭类于木灰烧尽。成断果后不复生死。亦犹烬木灰后不复重为木也。法喻合明真信斯生。始知生续在因得成不空藏义。总结前文说不空藏以释生续之疑竟。

二说空不空藏以释周徧之疑(前空藏约真如门说。不空藏约生灭门说。然真如即是生灭生灭即是真如。以不离一心故。故此双蹑前二以说空不空藏。据此中所释之疑亦是法执细障。故与上科同为审除细惑说也)二。

一正为说藏以释疑。二兼为防难以生信。

初二。

一牒其所疑。二法喻为释。

初。

初指相征生。日照之处则明。云屯之处则暗等。不定在于一方故云殊也。藉缘而现故曰有为。此喻水火等大皆世间有为法故。人但见日照则明多执明从日现。为破此执故征以为因彼生。彼指日言。暗等准此可知。法中即是征以从缘生也。人又见明依于空遂执明从空出。为破此执故征以为复空有。法中即是征以从性有也。然性有则堕自然。缘生则堕因缘。故就喻双征。而下乃为之俱破。

○若彼下承征别破。谓别破日生及空生也。破日生中若彼所生者总牒缘生。且日照时等别约日破。虽别约日破原为破一例诸。故置且言。谓且就日照时言之。既是日明必日所至处方明。而十方世界同为日照明色。应通成一日。云何空中更见圆日在一处耶。据此则知明非日生。后破空生中若是空明应不藉日。故云空应自照。空既自照照应常照。云何中宵无日云雾障月之时空性宛然。而不生光耀耶。据此则知明非空有。法中水火等大非因缘非自然准喻可思。

○当知下就喻结显。明徧而日体不徧故结以非日。空在而明耀不生故结以非空。虽曰非空。而十方空中同为日色。故结以不异于空。虽曰非日。而中宵云雾不生光耀。故结以不异于日。如是结显。佛意以非日非空喻水火等徧计无实。以不异空日喻水火等依他似有。既无实似有。何凌灭不容之有哉。通喻性相竟。

二释疑总合。

初喻依他似有。单现各现前喻有。无实似有之义亦自可见。故此中惟征俱现。水现日影喻藏性中具诸大性。两人同观喻众多众生俱在一处。东西各行喻俱时各造感水感火等业。各有日随喻俱时循业现水现火不同。佛意以第一日影总喻大性。而各行之日即喻水火等相。东西各随喻相反而不相陵。如诸天同食一器而麤妙各得。生佛同处一土而净秽异见。足证此义。准定也。的实也。言日影既惟是一而忽分一东一西。自先无定实喻大性是一。而忽现一水一火等。明知其为依他似有法也。

○不应下喻徧计无实。双犹二也。宛转即是展转。言二日既无准的置之不论可也。若更难其是一云何各行。既双云何本惟现一。则是展转虗妄无有正理可凭。喻水火等相既唯依他似有。离于徧计可也。若更周徧计度。是一云何相反。是异云何相容。则是妄中生妄究无圆成正理可据。故喻中遮以不应。法中即是为佛所诃以立折之也。看教者多谓此科是以喻合喻。愚谓此科既惟喻俱现。不合前喻亦可。若必欲合者亦唯约依他似有。徧计无实之义合之。不必局配。正为说藏以释疑竟。

二兼为防难以生信(前文满慈疑佛诸妄何当复生。是起现行故言折。此处满慈疑我现见有碍。是未起种子。故云防。又前文既为折难。复恐不信。故重举鑛金木灰二喻令以生其真信。此处既为防难亦恐不信。故重举佛得无碍之故令以生其正信。而前后文势亦颇相类)二。

一先为防难。二后令生信。

(恐承上难云。如佛所说果是无碍。而我云何现见有碍。故为此防)

初称行成融。佛自称我例一切佛也。妙明指六根中性。元自不灭不生如十番显见中说。诸佛悟此是真。依之起行故云以也。依之起行行行契真。故云合如来藏。正由契合藏性遂致藏性随缘。惟现妙觉明用。圆照一切法界。然妙觉圆照则是以理融事。先成理事无碍以为事事无碍之由。是故于中等者谓以是妙觉圆照义故。事得理融所以于法界中互成容即。如一得理融则可为无量。无量若得理融则可为一。是一多相即也。小得理融则中可现大。大得理融则中可现小。是大小相即也。此且标定四义。下乃出其相状。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者。一身能作无量身即一为无量相也。身含十方无尽虗空者无量空作一身空。即无量为一相也。于一毛端现宝王刹者。毛端本小而大可容刹即小中现大相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者。佛会本大而小可入尘即大中现小相也。此则略举四义四相。若例而推之乃至延促俱在。隐显交成等无尽妙义。总成容即永无重碍时矣。

○灭尘下约义结示。了悟根性是真。尘日益忘性日益入是曰灭尘合觉。历位成行历位证真是曰故发真如。事得理融一多大小同入无碍。是曰妙觉明性。此总约上义以结示无碍令信。为除细惑说二藏竟。

三为发圆信说三藏。(此中三藏即是前之三藏。但前约次第而说历然成三。虽随分成信而未极圆融。所谓是似信而非真信。以未能洞达本源故也。今明三藏唯是一心。一心圆具三藏。则满慈等正信空藏时即信不空藏及空不空藏义。正信不空藏时即信空不空藏及空藏义。正信空不空藏时即信空藏及不空藏义。圆极至此方称真信。有时把住则水泄不通。有时放行则凡圣俱入。有时放行不碍把住。把住不碍放行。以能洞达本源永不受一切惑也)三。

一正为说藏。二兼为释疑。三众发圆信。

初二。

一圆彰三藏。二普责思议。

初三。

一依圆说空藏二依圆说不空藏。三依圆说空不空藏。

初。

初能非之心。而字紧蹑上文。言上来所说空即不空不空即空。似属圆融无碍之心。而自阿难请定来。破识指根等文何乃偏说空藏。故云而如来藏本妙圆心。谓虽是圆心而实本来自妙。以其从本以来。不与一切杂染等法而共相应故(问。四圣净法何亦不相应耶。答。对染立净净亦成染。古德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乃极力发挥此旨)

○非心下所非之法复二。一非世间。二非出世。非世间中先明非七大义。心即见识二大。前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后云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故俱非也。并非空等者。后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虗空销殒。前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余可例知。又此中亦摄五阴。以心摄四心。空等皆色阴故。非眼下次非三科。单非眼等即是六入。并非色等即是十二处。合非眼识界等即是十八界。准前六入中眼等皆指性言。目未揑时元无二月。故非也。非六尘者。如净目观空逈无所有故。非六识者。以境风未动识海无浪故。据此则如来藏非世间法矣。非出世中先非小乘。明无明者。依于本明而起无明十二因缘中第一支也。后云识迷无因妄无所依。故曰非明无明。此约流转门说。明无明尽乃约还灭门说。后云尚无有生欲何为灭。故并尽亦非。如是乃至者超略中间十支。谓行支。(即前阴所作之业。合上无明乃过去二支因)识支。(即投胎八识)名色支。(即胎中五阴。名即四心。以胎中受想行识尚无实用。但有其名故)六入支。(即出胎六根。现阴初生之位)触支。(谓六根初能触对前境。约未成欣戚时说)受支。(谓对境能生欣戚也。自识至此名现在五支果)爱支。(谓受后复起贪欲)取支。(谓由贪欲故追逐营求。合上爱支同过去无明属惑)有支。(谓作种种事。同过去行属业。自爱至此名现在三支因)生支。(谓由现在业复感当来受生。合下老死二支并上识等五支总属苦道)此约流转门说。若各加尽字即是还灭十支。然此皆依无明。无明尚非此不待言。故以如是乃至而超略之。生相渐衰曰老。老极顿坏曰死。此二共为一支。(合上生支名未来二支果)乃十二因缘中最后一支。依于生支而有。生支尚无况于老死及老死尽。故俱非也。据此则如来藏非缘觉法矣。苦以逼迫为性。三苦八苦等即世间果。集以招感为性。十使烦恼等即世间因。灭以可证为性。灭尽诸苦等即出世果。道以可修为性。正助道品等即出世因。苦集属有为。道灭属无为。后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故一一俱非。据此则如来藏非声闻法矣。次非大乘中复分因果。因人中非智非得者非权教菩萨也。以权教菩萨随相修行实有能得之智及所得之法。如来藏中都无是事。以本惟一体绝对待故。此与上二颇似心经语。但彼直约诸法空相故言无。而此唯显一心绝染故言非也。非檀那等非实教菩萨也。檀那此云布施。尸罗此云持戒。毗梨耶此云精进。羼提此云忍辱。禅那此云静虑。般剌若此云智慧。六俱究竟名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以西域凡事究竟皆称到彼岸故)据寻常波罗蜜多赘于各度之下。今以一句总之。然如来藏中本无悭贪布施何立。乃至本无愚痴智慧安名。六行既不有说谁究竟。故并彼六行及波罗蜜多而俱非之。据此则如来藏非菩萨法矣。如是乃至者。超略四等四摄诸菩萨行故。果人中怛闼阿竭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耶三菩此云正徧知十号中三即目能证人也。涅槃此云无生灭。远离生死故。又云圆寂。无真不圆无妄不寂故。即是所证法也。于中复有总别。盖涅槃是其总体。常乐我净是其别相。灌顶云。二死永亡曰常。解脱受用曰乐。证真法身曰我。绝无障染曰净。圆觉云。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故一一俱非。据此则如来藏非佛法矣。然既非世间。又非出世。则染法所不能染。净法所不能净。是谓弥满清净中不容他。知此义者虽万有当前而与我无与焉。

○以是下结成妙义。谓前自阿难请定以来。破识指根等文所以偏说空藏者。盖即以是俱非义故。依圆说空藏竟。

二依圆说不空藏。

初正责。世间指器世间。三有众生谓有情世间。出世闻缘谓正觉世间。不言菩萨者对满慈说以正为摄兼为故。如何者怪责之词。佛意以上说三藏一心圆具。果中证之则为无上菩提。因中悟之则为佛知佛见。然既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同时具足。不可思议。只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只可以心印。不可以言明。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出世闻缘。以所有妄知之心(指六识妄想)欲得测度。用世间戏论语言(指因缘自然生续不容等)欲得悟入。其犹以升量海。将萤烛夜。不亦难乎。

○譬如下喻明。琴古五弦。今七弦。琴者禁也。谓禁制邪婬纳之雅正也。瑟古五十弦。今二十五弦。瑟萧也。谓其声萧萧然而清也。箜篌十四弦。乃师延所作。靡靡之乐。后出于桑间濮上之地。以是空国之候所存故以空候从竹为名。琵琶四弦。用手前推曰琵。后却曰琶。取作时运指为名。四皆乐器。喻众生闻缘性也。有妙音者谓妙音内蕴。喻众生闻缘性中各具三如来藏义。可称菩提可成佛知见也。无妙指者谓指不善作。喻众生闻缘。以所知心测用世语言入也。不能发者谓妙音不作。喻众生闻缘不能证得无上菩提不能悟入佛知见也。

○汝与下法合。汝指满慈。众生亦该闻缘。各各有性同彼四种乐器。故云亦复如是。宝体无垢即空如来藏。觉用徧圆即不空如来藏。真心浑具二义即空不空如来藏。各各圆满者。喻众生闻缘性中本自具足。合前有妙音义。按指者略作定相。离分别绝语言故。海印者三昧之名。华严贤首品云。众生形像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是知定心澄清应物而形。其犹海水湛寂有像斯印。故以为名。发光者依彼海印三昧。现出菩提智光。指示佛知佛见。此意似指经前敷座晏安宣示深奥义说。但喻中无文。若将喻中虽有妙音下益以必有妙指方发妙音八字则法喻备矣。汝暂举心者指前加明于觉。觉尚未明而无明炽。故曰尘劳先起。尘劳既起障菩提而碍知见。此合喻中若无妙指终不能发义也。

○由不下结斥。上言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尚未明言其故。今乃说出以示激劝之意。无上觉道不生灭果也。勤求此者须用不生灭性以为因心。由不勤求不用无生灭心。所以不能如佛按指海印发光。小乘涅槃有生灭果也。(以未离变易故)爱念此者惟用有生灭心。所以才欲举心明觉尘劳先起。欣化城之暂安作终止想。故云得少为足。闻此结斥应发深省。下满慈请问妄因殆由此耳。正为说藏竟。

二兼为释疑二。

一释满慈执妄有因疑。二释阿难执真成自疑。

初二。

一满慈执勤求而疑妄有因。二如来示无因而教以顿悟。

初。

初推本无二。富楼那言者。由前佛斥不求。发言请问也。我与如来者。正脉云。就对佛推论以例众生无不皆然。见生佛本觉无不同也。前云宝觉真心。此云宝觉圆明。真妙净心。盖宝以圆称取清净弥满之义。仍属空藏。觉以明称取用现诸法之义。仍属不空藏。至若真心以妙净称者。妙则取其空有双照。净则取其空有双遮。仍属空不空藏。其实三藏不离一心。故总以心字结之。无二圆满者。均禀同赋领上各各圆满。但上对生说。此对佛论耳。

○而我下较末悬殊。昔字泛指旷劫。妄想且指麤识。以二乘不知有细识故。然亦称无。始者谓虽属麤识究之莫得其初相故。依之起惑造业不能出离生死故曰久在轮回。正以久在轮回常受其害故云遭也。今得圣乘者现前证四果。但去佛菩提尚在遥远。故云未得究竟。此满慈自陈返末尚在中途耳。诸妄圆灭者。不惟能断麤识中惑乃至最细生相亦皆尽遣。独妙真常者。不唯能离分段生死乃至最后变易亦皆普离。此满慈赞佛抵本至极证耳。由此观之。则佛与满慈较之。固天渊悬殊矣。

○敢问下索请妄因。冒昧陈情曰敢问。不为自求故约众生问也。问以何因有妄者。欲除其妄先穷其因自蔽妙明者。由妄想故盖覆真觉。受此沦溺者。凡夫沦于分段二乘溺于变易。咸遭其误。应求尽除满慈推因意在斯焉。

二如来示无因而教以顿悟二。

一正释无因。二结示顿悟。

初四。

一牒惑示问。二法喻合明。三示不须灭。四应问结答。

初。

初叙因缘成益。我从因缘心得开悟者。由闻因缘之法发明初果道也。世尊此义等。乃极显此因缘不可背故。其意以若独我等。因之开悟尚不足重。以我等生年尚少果在有学法或浅近。此义不尔故云何独等也。今此会中指老年无学者说。大目犍连等略举三人。余以等字该之。此等皆先依邪师习外道法。故云从老梵志。如舍利目连。先师沙然梵志。余可例知。闻佛因缘句约舍邪归正时说。与上句稍欠眉目。中间略断一断读之则不混矣。佛初成道。为破无因及与邪因。与其说正因缘故得闻也。但闻该多众。或亲从佛闻。或展转传闻。皆得言闻故。发心有二。一发心出家。二发心出界。开悟者开悟四谛法也。依之断见思惑证无学道故曰得成无漏。是则老年无学亦由因缘成益。而因缘岂可遽背乎哉。

○今说下明今说背昔。上云歇即菩提等即是不从因缘义也。则王舍城等。不惟显其背昔兼恐滥于邪故。拘舍棃外道名也。举一该类故置等言。说自然者以是其所宗故。然因缘自然相待而立。因缘既非极旨自然乃为胜说。是彼反成第一义谛。夫岂可乎。

○唯垂二句求大悲开发。开谓开岐二之迷。发谓发混一之闷也。阿难执佛语而疑真成自竟。

二如来明非自而教以渐修。(良以理由顿悟。事必渐修。设或执渐修而迷顿悟。尘劫终无实果。若乃执顿悟而迷渐修任说总成狂解。故世尊前释满慈之疑惟重顿悟。今开阿难之惑尤重渐修。其犹良医用药。消补随时。则世无不活之人。而遇皆可治之症。至后选根直入历位曲成即顿悟渐修之明证也)二。

一正明非自。二结励渐修。

(文中虽兼破因缘佛意惟是破其自然。科从正立故)三。

一牒执斥理。二喻明非自。三应求结示。

初。

初遣悟入修。上云歇即菩提是顿悟菩提之心。名为菩提心生。乘此心力。渐以伏除二障现行麤相生灭之心名为生灭心灭。谓现行麤生灭心从此灭也。按终教位当初住至七。以终教信位伏现。入初住则烦恼现行先除。至七住而所知现行并尽故。此但生灭者以此但是待生言灭。依然是生灭心耳。乘此心力进以伏除二障种子细相生灭之心名为灭生俱尽。谓种子细相生灭心亦俱尽也。按终教位当初向至十。以终教行位伏种。入初向则二障麤种先除。至十向则二障细种并尽故。自此任运伏习故曰无功用道。

○若有下遣分入满。若犹似也。以上云无功用道似有自然义故。依如是义则发明有个自然心生。乘此心力进以伏除习气。最细生灭之心名为生灭心灭。谓习气最细生灭心亦复灭也。按终教位当十地等初。以终教四加伏习。十地中地地断习一分入等觉初心。则十一分尽。而言此亦生灭者。以微细念相犹未尽故。乘此初心进断佛地习气一分是为无生灭者。谓最后微细念相亦无也。按终教位当等觉后心任运成佛。无复留碍故曰名为自然。

○犹如下遣待入绝。诸相杂合成体者如众药合而为丸。喻上两重生灭。以生灭成位。如彼众药为丸者无异故云名和合性。非和合者如药尽丸亦成空。喻上两重自然。以自然成位。如彼药尽丸空者无异故曰称本然性。本然非然等即就喻以拂遣也。言上云歇即菩提似有本然之义。而菩提心生生灭心灭则上之本然者非本然矣。次云此但生灭似有和合之义。而灭生俱尽。则次之和合者非和合矣。合然俱离句又蹑迹以重遣也。言上云灭生俱尽无功用道又似有本然之义。而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是又本然者亦复离也。次云此亦生灭又似有和合之义。而无生灭者名为自然。是又和合者亦复离也。统此二离故云合然俱耳。离合俱非句乃待绝而情尽也。言上云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似有离因合果之义。然有离有合亦是对待。若并此离合俱非则对待尽矣。按终教位当妙觉。以终教妙觉现种习尽。即妄皆真。后更无位。无可离亦无可合故。对待既绝。一切和合因缘不和合自然等种种虗妄情计皆不能及。故云无戏论法。(问。此经亦兼顿圆何故判位唯取终教。答。以此经在般若会之后半接渐入顿。接终入圆。以为法华受记机故)承前开发竟。

二正为策励三。

一不修无益。二徒闻无功。三就事策励。

初。

如摩登伽者取登伽为例。宿世即为淫女不止今生。显爱欲之重神呪力能销除。由于果发显修证之验。又销爱者淫火顿歇。爱河干枯。即破恶益。法中者于佛法中成精进林。即生善益。名性者得阿那含渐入觉性。即入理益。比丘尼者得入清众。不受僧遣。即欢喜益。意显神呪具四悉义故。与犹同也。罗睺母名耶输陀罗。昔为佛妇。今亦出家为尼。一样曰同。言性比丘尼亦与耶输陀罗一样悟得宿世之因。此分得宿命通也。从前未悟宿因任说贪爱为苦亦不自信。今以悟得乃能知之。历世因谓无始以来。经历多世受生死因也。由贪爱而致生死故曰为苦。一念熏修者谓厌苦生离。顿起胜进之念。熏修上地定也。上地之定能断上地之惑。故称无漏善法。或者不定之词。若得少为足则或得出缠。谓证四果出三界缠。若回小向大则或蒙授记。谓发大心蒙佛授记。意显将来未可定耳。夫耶输久修也。性尼初学也。以初学而齐久修佛意惟是赞性尼。非是与耶输并赞。思之。古德见此处有授记之言遂判此经在法华之后。且欲将或字易为即字。若果依彼则坏佛经矣。如何二句正斥责阿难之语。言女身垢秽非是法器。况性尼宿为淫女尤为下劣。而乃一念熏修将来未可限量。如何汝以堂堂丈夫。赫赫种姓。不务真修实证自欺自诳。尚尔淹留于目之所观。耳之所闻。一味在文字语言中生知生解。岂下劣女子之不若乎。兼为释疑竟。

三众发圆信。

初信悟庆快。阿难大众总该法会也。闻佛示诲者。既闻圆彰三藏之示复闻顿悟渐修之诲故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者实相即是无戏论法。亦即一心三如来藏。良以空如来藏和合非合。不空如来藏本然非然。空不空如来藏合然俱离。唯是一心离合俱非。超出一切虗妄分别颠倒戏论。故总以实相称之。是知十番显见之后。七大周徧之前。虽出实相之名。未是圆满之号。如勺海示人一滴亦言海也。然实相既即三如来藏。而圆彰之后不即开悟者。皆以满慈疑妄有因。阿难执真成自。一为事碍。一为理障。尚未自信何由开悟。今以如来示顿悟而销满慈之疑。明渐修而除阿难之惑。举众咸闻故得疑惑销除。从心信悟。身意轻安者。知妄无因不为事碍。则顿觉身轻了真非自。不为理障。则顿觉心安。虽非真悟而斯等圆信亦惟今日始发。故云得未曾有。古德于此即许真悟。愚谓若果真悟。则下之华门无庸更请矣。故知上但随语生信。而经言悟者。以自是始知自心有如来密因义故。

○重复下悲礼称谢。信悟既深愈觉佛恩难报。故致悲泪。言重复者对前四番言之。礼足长跪者就此科唯是谢前。望下文亦兼请后。无上大悲者就佛至极之悲。清净宝王者喻佛真净之慈。真净无染故曰清净。利乐自在故曰宝王。善开我心者善销微细沈惑。开发本元心地。是称佛以真净之慈能与真净之乐也。能以因缘等者举事设权。提持奖劝是称佛以至极之悲能拔至极之苦也。因缘如演若迷头登伽销爱耶输知因等。重叠举之故云种种。是皆如来观机逗教因病设方故又以方便称之。提奖者如狂心即歇歇即菩提。明是向上提持。至历劫忆持不如一日真修。却又从容奖劝。无非引接沈沦凡夫冥寂二乘出二死之苦海。到二严之彼岸。洵哉如来眉毛拖地之恩亿劫难酬矣。从满慈质疑以来。至此说法复为一周名搜细罄圆周。合前周即阿难所请奢摩他也。按常途奢摩他翻为止。以寂静为义。今经自阿难请定以来。销倒想除细惑究极而至于离合俱非乃真寂静也。圆觉疏释为泯相澄神。葢泯相即同止义。而今经中显见性示藏心究极而至于无戏论法乃真澄神也。正脉云。全取正因佛性。略兼了因而为奢摩他体。盖正因佛性即是如来藏体。而阿难等闻法信悟。即略兼了因义也。题中如来密因义统乎此。总结大科开示奢摩成信分竟。

二开示三摩成解分二。

一选根直入。二道场加行。

初三。

一阿难喻屋求门。二佛示二门深入。三会众承示获益。

初三。

一领音述责。二说喻申情。三请示伫教。

初。

初定欲示法。汝今欲令等先以定其欲乐。见闻觉知且浑言六根。尚未拣示识与性耳。远契者悬相契合之义。然见闻觉知因心也。常乐我净果德也。以因心而远契果德则是以因同果。前既教之。今复审定。犹云汝今欲乐如此耶。欲乐如此不可不辩。故曰应当先择死生根本。死生根本乃指六识。以是二根本中妄本。既属生灭不契果德。故应择而去之。圆湛性乃指根性。以是二根本中真本。既不生灭即同果觉。应当依而成之。成谓成就因地心也。

○以湛下依法伏成。以湛二字著眼。言六根中性。虽以不生灭圆湛为名。其柰众生位中犹为带妄之见。与彼四大六尘诸识等织成浊相。欲取为因云何入手。故曰以湛。湛者不动义。谓直须不动。所谓眼不观色耳不听声等是也。旋转也。虗妄灭生。即指真见中一分妄见及四大六尘诸识等也。然湛字即是工夫。旋字即是效验。言果能久湛便可以旋转其虗妄灭生。下文所谓静深不动沙土自沈。即喻此耳。伏还元觉者示以旋之分齐。言所谓旋其虗妄灭生者。非即能断但不过暂伏二障现行。乍还元明觉性。下文所谓清水现前即喻此耳。得元明觉者自是得见元明觉性。所谓依本觉故而有始觉。是为真无生灭远契佛德。故即教以用为因心。按终教位当信满。以能双伏二障现行故也。

○然后句因圆果满。十住除现。十行伏种。乃至等觉妙觉现种习尽。无妄可断。无真可证。故曰圆成果地修证。下文所谓去泥纯水即喻此耳。

二取喻合显。

初法说。承上必欲教以审详者。由汝决定发心为修菩提人也。修菩提人必要断除烦恼。欲断烦恼必先究其根本。故示以若不审观云云。然根尘虽同称虗妄而颠倒起处在根。佛不明说但教以审观二处。究从何处起于颠倒。盖颠倒即是烦恼。何处即是究根。是须审观乃知。故以若不审观等而反显之。又以断除烦恼。势如讨贼必先捣其窝巢。灭其主使。令其无所依仗。无所留藏。则自殒自散不伏而伏。是须知处乃能。故以处尚不知云何降伏而反显之。取如来位者。根尽恼除菩提可以立证。亦如寇平疆静可南面称孤矣。

○汝观下举喻。世间解结之人即喻修菩提人也。修菩提人势必断除烦恼。故以解结喻之。不见所结谓不见所结起处。喻处尚不知云何知解。谓不知解裂之法喻云何降伏。

○不闻下引证。上说不见所结云何知解。恐犹未省。故重引虗空无裂之喻以证。虗空喻纯真之心。纯真之心无可断除。故以不闻隳裂喻之。何以句征。空无相形者喻真心离虗妄相。既离虗妄之相自不见有起处。此证不见所结。既不见有起处自应无妄可断。故以无结可解喻之。此证云何知解。又此喻虽为证前。亦是教以离于生灭。守于真常。若果守于真常则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复有何恼可断。何根可除哉。

三正明决定从根三。

一略示由根成结。二备显功德数量。三教以从圆而入。

初。

三四者以四方而涉入三世。则三世中摄四方也。四三者以三世而涉入四方。则四方中摄三世也。宛转十二者宛转往复貌。谓三四四三宛转往复。皆为十二之数此一叠也。流变三叠者依上一叠之数为本。展转从本流末变少为多成第二叠。以至第三叠也。第一叠成十二。第二叠成百二。第三叠成千二。经文取整略零故云一十百千。一十即是十数。如谚称十数为一十是也。三叠之法有异旧说。今先以方中摄世起首宛转以明三叠。谓初以东西南北四方各能摄世。世各有三成十二数。为第一叠。次依十二世各能摄方。方各有十(谓一方之中大相虽四。若微细分之复有上下四隅。如诸经中皆言十方)成百二数。为第二叠。次依百二方各能摄世。世各有十(谓一世之中总相虽三。若微细分之三各有三成九。此为长劫。再加现前一念。名为短劫。长短合而为十。如华严经说有十世)成千二数为第三叠。方中摄世起首既尔。世中摄方起首可例而思。必取三叠者。初则方中摄世。次则世中摄方。末复方中摄世。取周而复始之意。恐犹未明绘图于后。

此图约方中摄世起首。若约世中摄方起第一叠者第二叠则是以方摄世。变为百二。第三叠则是以世摄方变为千二。增数之法亦准上可绘。总括始终者。谓总括三叠之数从始至终也。六根之中谓六种根性之中。言众生六种根性各各周徧身心。身心既为世界相织变成千二百分齐而六种根性亦各随彼身心变成千二百觉知。故云各各功德有千二百。盖功德即指觉知。谓功能德用也。(问。此与法华六根功德为同为异。答。此约理具。谓性中自有。彼约事造。谓经功感现。彼若不仗经功亦唯理具此若既解根结亦齐事造。是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可言同。不可言异。思之)涉成本所数量竟。

三拣示六根具缺二。

一总问克定。二别示具缺。

初。

初牒德令其详择。备显者备悉显示孰圆孰缺也。六即六根。湛圆明指六根中性。由来清净曰湛。法尔周徧曰圆。本自不昏曰明。前云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故知六根中性即是湛圆明性耳。本所功德谓现前本具。不假修得者也。数量者或千二。或八百。前拣示分明故但以如是牒之。随汝详择者。佛意以数量既明又令验知。不须更说。但随汝意详择则是也。可入者密指耳根。以是六根中之离知。离知中之浅显。浅显中之圆通根故。吾当发明者。许以既择定更为发明其中渐次。渐次既明随分修习。自可以解结入圆故曰令汝增进。

○十方下示以圣性平等。十方如来指诸佛因地中说。根器超胜。故于十八界中一一可修可成故曰皆得圆满云云。于其中间者仍指十八界中。既门门可修可成自亦无优之与劣。后文殊偈云。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即斯义也。

○但汝下因机教以专修。但汝下劣者抑其不似诸佛根器超胜也。十八界中对机则通。不对则窒。故曰未能于中圆自在慧。自在慧者。如诸如来门门可入是也。故我宣扬者。指前此令验令择之语。令验令择总为教其专依圆根。故云令汝但于一门深入。言深入者必至六结尽解。故云入一无妄。后文殊偈云。一根既返元。六处成解脱。故曰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以元依一精明故。教以从根解结竟。

二示以脱缠入圆二。

一阿难蹑前请益。二如来开广发明。

初。

初扬其见惑灭。须陀洹此云预流。谓初见真谛乍预圣流故。亦云入流。金刚般若云。须陀洹名为入流。此是小乘初果。阿难现证齐此。故云得。三界众生。泛指界内修学出世人也。修学出世先断世间之惑。然世间之惑有二。一见惑。谓八十八使我执分别见烦恼也。二思惑。谓八十一品我执俱生思烦恼也。此言见所断者即是见惑。以是见道位中所断故。阿难初果位当见道。故云灭。

○然犹下抑其思惑未断。根中指现前根中。积生指历劫以来。无始指最初之际。虗习谓虗妄习气。即思烦恼也。言此烦恼虽具现前根中。而积生来乃至无始与俱。二果去方断。故云未知。修所断得者修道位中所断得也。言要因者正显不入修道不能断故。

○何况下况显从细至麤。此中者仍指根中。生住异灭乃约从细至麤而总言之。意言只此虗妄习气尚要修断。何况从细至麤俱有生住异灭四重分齐。而分齐中又有许多微细头数。若非逆流深入岂能脱缠缚而入圆通。是不可以不知也。按起信论。三细中业相为生。以最初心动故。转现二相及六麤中智续二相为住。以法执坚住故。执计二相为异。以人我执异故。第五起业为灭。以周尽终极故。第六业系苦相属当来果。非惑业摄。分剂者约大段言。即指四相。头数者约细分言。如一生相中仍复具含重重生住异灭。乃至灭相中亦尔。其头绪数量虽麻粟未足喻焉。

二征根破迷。

初命观总征。四相非可遽断。深入必由一门。故教以且观六根。盖欲就六根中选取一门。以为下手处故。问以为一为六者。为欲显示非一非六令其荐取圆通妙性。

○阿难下一六别破。复有二义。一破一不成。二破六非义。破一中先牒次难。佛意以若言一者则耳可作眼。眼可作耳。故难以耳何不见。目何不闻。若果眼耳互通例知头可作足。足可作头。以两根尚通何况一身。故又难以头奚不履。足奚无语。然一身尚不互通况复六根各异。是知所谓是一者非也。破六中先牒六问一。次答一难通。牒六问一者。佛意以若此六根决定成六者。应彼此不能相知。故问以今与说法六根谁来领受。答一难通中答以我用耳闻者。单用一根也。佛言汝耳自闻者纵许其单用一根也。单用一根应不通于余根故。难以何关身口。然现见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明是耳与身口彼此相通余根例尔。是知所谓决定成六者亦非也。

○是故下总遣妄计。是故应知者谓以是俱非之故。又复应知说非亦不是也。三终字俱作毕竟之词。意谓若果非一则毕竟是六。故曰非一终六。若果非六则毕竟是一。故曰非六终一。盖上是以非遣是。此复以是遣非。恐闻以是遣非。仍归元计。而言元一元六。故末以终不等遣之。谓毕竟不可作如是说也。

三正答所问四。

一立理。二举喻。二法合。四结答。

初。

明暗者色尘总相。别摄多种故置等言。虽摄多种总则惟二。故仍云二种。相形者互相形显。如对暗显明。对明显暗等。妙圆者妙觉圆明。即指真心。黏犹引也。言真心本湛元无见闻等相。缘以明暗相形遂于妙圆之中引起湛然不动之体。发而为能见之精故。见精映色者。谓能见之精既发。仍复映现乎色。前云如太虗空参合群器。即喻此耳。结色成根者。既映现乎色自能结取乎色。因之以成浮胜根也。根元目为等者。目即是名言初成胜义根时元只名为清净四大。尚无浊染之号。正脉云。目为清净四大者。明其虽属四大而其相最为微细。圣目天眼方能见之。凡夫莫覩。非浮根所能比也。因名眼体等者。灌顶云。圣眼可见非无相状。故表其如葡萄朵。令不见者知其有细色故。显宗论云。眼根极微居眼星上。体清彻故如秋泉水。浮根四尘者。诸至于浮根成时凡夫共见。四尘浊染则无复清净名矣。灌顶云。浮胜二根麤细虽殊。皆以能成地水火风所成色香味触八法为体。今于胜义说能造四大。浮尘说所造四尘者。就名互影耳。愚谓尘者以浊染为义。胜义初结浊染不形。故但言四大。大者以因种得名。浮根既成因种便蕴。如桃杏果若成时。能生因种便蕴蓄于内。故但言四尘耳。流逸奔色者。浮根既成日与色尘相对。遂令见精流荡纵逸日奔于色。不能超越。自此与耳等诸根永成相背。前云因器形异名之异空。即喻此耳。

二因声成闻。

初答云何逆流。(准前阿难有三问。一问云何逆流。今世尊以汝但不循等答之)佛意以逆流无别但不循尘则是也。是则汝但不循四字便是圆通下手功夫。与前第一义中以湛二字皆切教耳。动静等尘不依寻常次序列者。佛意密示耳门先入余可互解矣。俱称有为相者。以体是可作之法又能招致生死果故。据此则有为即含生死。循尘便随欲流。不循即逆。此释不独与阿难问处相应。即前佛教自验圆根科中欲逆生死欲流之语。亦因此益明。

○随拔下答深入一门。(二问云何深入一门。今世尊以随拔一根等答之)拔者选取义。佛意以一门非定。但随自机宜于六根中选取一根可耳。脱粘内伏等乃示以解脱之法。脱黏者脱离粘尘。即入流亡所动静不生也。内伏者内伏根性。即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也。伏归元真者。伏之又伏并伏亦遣。还归本元真体。即尽闻不住。觉所觉空。乃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也。发本明耀者。静极光通。寂照含虗。即圆通极致。获二胜而发三用也。一门深入之义于此备见。

○耀性下答六根清净。(三问云何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今世尊。以耀性发明等答之)佛意以欲得诸根圆脱只须耀性发明即现成也。耀性发明句乃重牒上义。谓本体光耀之性既发明显现。所谓常光现前是也。后云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此言诸余五黏应拔圆脱。断可知矣。五粘者余五粘尘之根。应拔者应其所拔之一。圆脱者即时圆满脱落。虽即时圆满脱落亦非全无。但自后所起知见不由前尘耳。正答所问竟。

四结示利益(即圆通妙用也)三。

一寄根互用。二根尘双销。三例显圆妙。

初二。

一正示。二验知。

初。

重呼阿难者。欲假现会以证互用之实也。汝岂不知者乃返问语。意言其朝夕聚首断无不知之理故。阿那律陁白饭王子。此翻无贫。以多劫巨富为名。初出家以乐睡彼呵精进失目。后以三昧力故别有天眼。半头而发故云无目而见。此见不循眼寄头明发者也。䟦难陀此云善欢喜。摩竭陀国龙名。按聋字从龙从耳故知龙非无耳。但不能闻声如无耳故。或曰用角为听。此闻不循耳寄角明发者也。殑伽河名。即是恒河。神女为主河之神。如此方洛神湘妃之类。非鼻闻香者不用鼻而闻香。骄梵钵提此云牛呞。食后虗呞如牛。佛恐世人生谤。敕令久住天上。异舌知味者离于舌而知味。此上二人皆不循本根寄余明发者也。舜若多此云空。神以空名。即主空神。无身觉触者。无有身形惟心能觉。此觉不循身寄心明发者也。恐问无身谁知有神。故曰如来光中映令暂现。盖以空神苦无身形不能为佛作礼。佛慈摄授光映令现。虽光映令现其质如风。暂时即灭。故云既为风质其体元无。后云空行神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同时稽首。皆光映令现也。灭尽定者九次第最后之名。亦名灭受想定。受想二阴俱不行故。又九次第中前八凡位所修。后一圣位所修。此定一成即证涅槃。故曰得寂声闻。佛弟子中成此甚多。故首置诸言。如此会中等举一例诸也。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佛弟子中头陀第一。久灭意根者意根指第七识言。迦叶自得灭尽定时六识不行。第七思量亦尽。故云久灭。圆明了知者。余之五根根根圆明。皆能了知。初不假于第七心根。及第六念虑。故云不因心念。此知不循意寄五明发者也。然此以上六人。三是业报感现。三是小乘修得。尚能互用如此。况获真实圆通。寄根明发其互用之妙自应别有不可思议者矣。寄根互用竟。

二根尘双销。

初举理具似碍。上科情器即该根尘。而言应念化觉。人或疑之故先举世人为例。世人即指凡夫。聚见于眼者。根身既成结聚见性于眼中也。急合者紧闭貌。不见于明故云暗相现前。此似为根碍矣。由尘暗故自觉六根俱昧。故曰黯然。黯然者全黑貌。头足相类者。一类无所觉知此似为尘碍也。

○彼人下明无碍为例。彼人者即指合眼之人。手循体绕者。从头至足顺体扪摩也。彼虽不见者。虽字显非真实不见。但未辨故。头足一辨者。谓头与足共辨能摩之手。头既觉知是手。足亦觉知是手。故云知觉是同。既知觉是同全不藉眼。则根固无碍于性矣。若尔正合眼时何故不见。故曰缘见因明等。谓缘以见明之时因明而发。至于暗相现前似成无见。岂知不明之际见暗之性自发。暗不能昏。则尘又何碍于性哉。是知凡夫理具自无碍。用此为例。则下之事造圆妙可想见矣。

○根尘下显事造圆妙。根尘既销意指圆通圣人。根谓浮尘即前情世间。尘谓外境即前器世间。前云如汤消冰。故云既销。又云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故曰云何不成圆妙。是知云何者。非问词乃决词。言凡夫根尘未销其性自无碍。况夫圆通圣人根尘既销。云何觉明而有不成圆妙之理。此必无也。(正脉云。通前二义论之。前一义为略示因果全功。令悬知究竟极果。后一义为详示初心方便令切晓下手功夫)总结大科分门以定二义竟。

二验证以释二疑二。

一验释根性断灭疑。二证释别有结元疑。

初二。

一阿难错解谬难。二如来以事验释。

初三。

一难因果相违。二难先后异说。三请大慈开发。

初。

初按定第一义宗。如佛说言者指第一义门中说。彼云。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是显因心要与果觉相应。今阿难义取彼说。故云因地觉心云云。因地觉心者。谓因地中发觉初心即前本修因心也。欲求者即前佛乘。常住者即前不生灭义。名目相应者不必名同。但义符彼名即是耳。

○世尊下引显果名常住。菩提智果。转烦恼成。即下佛性之号。涅槃断果离。生死证。即下真如之号。真如者不妄不变即上涅槃之体。佛性者纯觉无情。即上菩提之体。盖上二以出缠为名。此二乃指体为目。庵摩罗识义翻无垢。乃佛性纯净之相。空如来藏意显离染。乃真如纯净之相。此二又是以相为名。大圆镜智转第八识相应心品与无垢识同时而发。普照十方圆现尘刹乃果位之胜用。此一又是以用为名。通收出缠二名。指体二名。显相二名。召用一名。故曰是七种名。或名菩提。或名涅槃。乃至或名镜智。故云称谓虽别。虽别者显非真别。以同具净圆坚凝常住义故。清净圆满者拣异因位。以凡夫染而不净。二乘菩萨净而不圆。唯佛独净独圆。此又以七名中除净识镜智。余皆通于因位故以此拣也。体性坚凝者。坚固凝定即常住不动之义。金刚帝释之宝其体最坚。称之为王者以最胜故。用此为喻显上七名。同一常住不坏惟佛所证也。

○若此下谬解根性断灭。前云离明离暗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等。意明离于所缘唯一精明。以合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之喻。非言其毕竟断灭。阿难不知而云若此见听。(举二性该六性)离于明暗动静通塞(举三尘该六尘)毕竟无体。盖谬解佛语根性为断灭也。既谬解仍复谬证。而云犹如念心念心即六识心也。离尘无有是佛破识中义。今根性实不如彼。其宗因不成自可知。

○云何下难佛自宗相违。断灭为因欲获常果。是因地觉心与果位名目全不相应。故难以云何将此毕竟断灭等也。难因果相违竟。

二难先后异说。

楞严经指掌疏卷四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