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谓古今典章。欲以训世故爱谈。自居谓不事功名欲以守道故清净。灌顶以立言训世守道居贞隐居洁操通称居士。但如次分上中下耳。说法成就者。说韬光晦迹垂文作则等法。令其成就居士以遂训世守道等愿也。
四能现宰官身。
初因修成力。闻熏闻修同上。能解诸结名金刚三昧。净极光通曰无作妙力。
○与诸下获胜成用。净极光通。寂照含虗。世间法不能为碍。下合生心。故能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以是之故。能与众生现同根之用故云令诸众生等也。十四无畏如下所说。我者菩萨自称。言菩萨以身心加被能以无畏施与众生。令诸众生于菩萨身心上获十四种无畏以成脱苦功德。功德即利益也。
二依数别明十四。
一苦恼无畏。(至)十四持名无畏。
初。
灭音亡声则尘不能隔。尘不能隔则闻性圆徧。闻性圆徧故。寻声所至徧生慈力。徧生慈力故。随处护生应缘化暴。故能令诸众生遇贼不劫。法华大成云。或旷绝幽隘之处。或怨贼冲出之径。皆名险道。道即路也。
九贪毒无畏。
初显依报之广。此指娑婆。三千大千等统言一佛化境。百亿日月所照处也。
○现住下显众圣之多。拣过去异未来故云现住世间。越三贤超十圣故云诸法王子。六十二恒沙实由菩萨现量所见。非假设之数也。
○修法下显化德各异。修法者自修有法。垂范者垂仪作范。教化众生者成己所以成物。自利便足利他故也。随顺众生谓于三千界内各据一方。随顺一方之机。由此所以涉世方便说法智慧各各不同。如下文所说二十五圣各当其根之类。
二述由明等。
初释疑。(疑云一名多名。单持共持。以二人之行迹论之有类霄壤。以二人之福德论之不异丝毫。其故何也。防云)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
○由我下防问。(问云。一名唯显一德。多名应显多德。一多逈殊何言无异。防云)由我修习得真圆通。然观音圆通独称为真者。以具圆通常三真实故。反显六十二恒沙王子。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其所得圆通唯似圆非真圆。似通非真通耳。依数别明竟。
三结力显益。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初正为阿难。欲令开悟须选对机之门。故特命文殊决择于二十五行之中谁当其根。后文殊偈云。堪以教阿难。正应此意。
○兼我下兼为未来。灭后根钝开悟犹难。此界众生耳根偏利。设不对根纵有入菩萨乘求无上道者。亦难究竟。故又命文殊决择何方便门得易成就。后文殊偈云。及末劫沈沦。正应此意。敕令文殊择选竟。
三文殊奉旨说偈二。
一经家叙仪标说。二文殊详演偈颂。
初。
初二句明对根须选。言果能如上顿悟当下归元。则觉性本无二致。但众生根器不齐。而对机方便乃有许多门路。诚不可以不选也。
○圣性下明难易须选。言成圣之性无法不通。或以六根顺性而修。或以尘识逆性而修。俱为方便。但初心欲入三昧有迟待多劫。有速经少时。难易自不同伦。又不可以不选也。通上预开选端竟。
二通拣余门四。
一拣六尘。二拣五根。三拣六识。四拣七大。
初六。
一拣沙陀色尘。二拣陈那声尘。三拣香严香尘。四拣药王味尘。五拣䟦陀触尘。六拣迦叶法尘。
初。
知根谓能知之根。即意根也。意根即是末那。恒审思量与彼意识乱思。麤心难辨故云杂也。湛了终无见者。谓依之修习欲求澄湛明了终不可见。如是则妄想念虑尚不可脱。云何能获圆通。是不可以不拣也。拣五根竟。
三拣六识六。
一拣舍利眼识。二拣普贤耳识。三拣孙陀鼻识。四拣富那舌识。五拣波离身识。六拣目连意识。
初。
以空性观者。如虗空藏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虗空无二等也。然虗空以昏冥钝顽为相。自体先且非觉。非觉即是无觉。既无觉知即异菩提。以梵语菩提此云觉道故。既异菩提则圆通难入。故拣其云何能获。
六拣弥勒识大。
凡有动作皆属行阴。故曰诸行。一涉迁流即非常住。故曰无常。而念性亦属行阴迁流。同为无常。故云元生灭也。以此为因。生方见佛。未为不可。若欲现证圆通。成常住果。则能感所感性自悬殊。故末句拣之也。
(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耳根亦在其中何乃并拣。答。势至虽都摄六根却不以根性为入门。及取念佛求生已落行阴。故在所拣)。
(正脉云。通论二十四圣深证必等观音。而原其入门略有四义当拣。一者不对方宜。二者不便初心。三者别有资藉。四者非常修学。反显耳根对方宜。便初心。不劳资藉。通常可修。至下偈中自见)。
通拣余门竟。
三独取耳根四。
一正对方宜。二不劳资藉。三可常修学。四最便初心。
初三。
一对方定宜。二叹人显法。三斥迷教修。
初。
初自利圆满。解六结越三空二死不系故曰离苦。超世间并出世一切无碍故云得解。良有二义。一诚也。乃指实之词。如云离苦得脱。诚哉不虗者。唯观世音耳。二善也。乃赞美之语。如云善哉观音。其自利已若此矣。
○于恒下利他殊胜。正脉云。劫数恒沙则时为极长。显常也。国数微尘则处为极广。显徧也。得大自在。义摄三十二应及第一不思议德。以三十二应后有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之语。第一不思议后有救护众生得大自在之言。无畏施生。义摄十四无畏及第二不思议德。以十四无畏后有施无畏力福备众生之语。第二不思议后有能以无畏施诸众生之言。妙音二句乃足上三十二应及前二不思议中说法说呪之音。以上言入微尘国似有现身现形之义。却无说法说呪之音。今乃补足以显身说并示。妙音者。同体形呪一音而含众妙。观世音者。异体形呪观世而现殊说。三十二应破他障而现梵音。应说即说不失时而称海潮。十四无畏惟是冥应。故不配音也。准普门品更有胜世间音。乃总上四音显世音莫及。今举别略总耳。救世二句义摄后二不思议德。以世人悭贪积聚患得患失。妻子长寿所求不遂。皆致不安。而第三不思议中破悭感求。第四不思议中有求皆遂。则救世悉安宁。至云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则出世获常住也。此皆观音自陈中意。文殊错落言之。欲令求圆通者仰慕其人而法之也。叹人殊胜竟。
二显法真实三。
一圆真实。二通真宝。三常真实。
初。
初显耳根偏利。承上既具三种真实便可依修。况今娑婆国中。凡有理事皆以音声言论而得传宣发明。则耳根偏利可知。
○众生下斥迷闻循声。言既耳根偏利。一切众生皆应从此悟入。所以不尔者皆由众生自迷本有真闻。一味循声流转。不唯众生。即如阿难纵有强记不免循声流转落于邪思。阿难且尔他可知矣。
○末二句教亡所入流。言众生与阿难所以不能开悟者。岂非随彼所缘尘相。自成沦溺。想必是也。既知必是则应亡其所相。旋彼流转之性还复真闻。便可以渐次增进而获真实无妄性矣。正对方宜竟。
二不劳资藉四。
一诫听出名。二指过劝修。三显法要妙。四结示不资。
初。
初二句总标。微尘佛者通约三世诸佛。因中皆依耳根修习故曰一路。果中皆依耳根取证故曰一涅槃门。以一字双通路与门故。
○过去下别明。言过去如来已得成佛。是斯门已成就者。现在菩萨虽未成佛今依此各入圆明。圆明者净极光通。或现在取证。即现在佛。或却来度生亦未来佛。未来学人如是修习决定成佛。故当遵依。然既三世通修信知功由性常。所谓常真实力也。
○末二句证信。我亦从中句是文殊引己作证。非唯观音者。显观音菩萨又为从前之过来人也。意言观音与我皆验有成效。况未来学人岂不益当遵信。又二句语似倒置。若易下为上读之则顺。
二显符佛敕。
初自陈无疑。欲救末劫故称大悲世尊。相似解发便觉与寻常不同。故云我今已悟成佛法门。观音既已详陈。又经文殊拣选。是中修行渐次历履可据。故曰得无疑惑。经家所谓心迹圆明是也。
○常闻下述聆素教。欲学菩萨须遵佛语。故自述素常所闻。如是言即指下之所说。为度众生愿在生死。故云自未得度。已尽生界方取菩提。故云先度人者。不同果后兴悲故是菩萨发心。以盲引盲恐不相宜。故须自觉已圆。到岸得舟方堪济溺。故云能觉他者。此乃从体起用。故是如来应世。
○我虽下愿学菩萨。佛果未能遽至菩萨愿以勉学。故云我虽未度愿度末劫等也。
三虑后代请。
初重赞善哉。正脉云。重赞者。一善其发利他心得菩萨正行。二善其请道场意得利他法要也。
○如汝下依问诫许。如汝所问等按定所问之意。救护沈溺即是远诸魔事。良以魔强法弱易入难出。如沈溺故。汝今句诫听。当为句许说。可知。
○唯然下会众钦承。唯然者。应之速而无疑。奉教者。遵之至而不逆。即钦承意也。
二正示其法二。
一教以持戒远魔。二令其诵呪除习。
初三。
一总引三学。二别明持戒。三结示远魔。
初。
初明不出尘。汝修二句言正当修三昧时理观相应。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尘劳无所由起故云本出。淫心二句谓设若淫心不除则是尘劳还在。理观稍亏瞥尔便起故不可出。又淫欲为尘劳上首。上首既在流类从生。岂能出乎。
○纵有下预防谬辨。(恐谬辨云。此上所说似约智慧不足。禅定不得力者言之。若果是多智之人。正行之时了知欲性本空。禅定得力者事毕之后工夫即能现前。若此则虽不断。淫何关尘劳。而言其不能出耶。义学狂慧。宗徒盲参类多此计。故如来以纵有多智等防之)多智者或由来根利。或寻教而发。定现者或亡所境寂。或理观相应。此二皆为善境。设如不断淫心皆为魔业。故上云纵有智定。此云必落魔道。据此则执性空而说欲无妨。恃能定而言淫无碍者。是反为智定所误矣。(问。不落余道者何也。答。因果不类故。良以魔界欲胜唯淫者乐趣。但以福强心灵非禅智不能便生。今以禅智而助淫心故必落魔道无疑。如阴魔中行空禅者却留尘劳多增宝媛是也)正脉云。上中下者随福厚薄以为阶降耳。愚谓魔王者谓欲顶天主。禅智胜于淫心所感。魔民者魔王所属。禅智与淫心正等所感。魔女者王民所御。淫心胜于禅智所感。
○彼等下成慢不归。诸魔亦有徒众者。以世间愚迷不辨邪正。倾心归依。遵为师承。如西域九十六种此土异教旁门皆魔徒也。各各自谓等者我慢成习。非果计果。如受魔文云。其人亦不觉知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是也。首陈持犯利害竟。
二预辨魔佛教仪二。
一魔教贪淫误世。二佛教断淫成定。
初。
菩萨之行利物忘躯。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设或偷心不除未免损人利己。违菩萨行。故虽已断淫杀务令其心不偷。不言身者。以心且不动何况身临盗事。自应永断。不断偷则往复征偿。续诸生死。不偷故不随也。
二不断必落邪道。
初明不出尘。正当修三昧时境观相应尘劳无所由起。故云本出。若乃偷心不除不过如石压草。理观稍亏触境便起。八万尘劳相因而炽。如昔有比丘闻莲华香生染。他神呵云。何以偷香。以著香故结使皆起。是知尘劳不可出也。
○纵有下预防谬辨。(恐谬辨云。多智之人了知尘劳本空。禅定现前弹指可超无学。虽不断偷尘劳莫系。时节既至要出便出。何言不可出耶。无耻禅流往往以此饰非。故如来仍以纵有多智等防之)。
邪道潜取以偷心为堕缘。邪通詃世非禅智不能发。今以禅智助偷必当堕落其类。上品精灵者盗日月之精华。窃天地之灵秀。附山托水惑人祭祀。邪神类也。中品妖魅者盗人物之津液。窃山林之气润。为魍为魉伺便作孽。邪鬼类也。下品邪人者赋性险曲。居心邪僻。诸魅所著者为精灵之所附。被妖魅之所迷。妄言欺世异行惑俗外道类也。此等亦由禅智盗业互相胜劣而感上中下异。
○彼等下成慢不归。前前后后展转相著。后后前前展转称师。故曰彼等群邪亦有徒众。被著增邪不自觉知。端坐受供居然如佛。故云各各自谓成无上道。首陈持犯利害竟。
二预辨妖佛教仪二。
一妖教詃世滋贪。二佛教舍身断偷。
初三。
一正明妖教。二预防问难。三痛斥其非。
初。
循方乞食者。谓无论精麤但顺其方之所有乞而食之。趣得支身。不妄求。不多求。离四邪命。故云舍贪。然贪为烦恼根本。根本既舍而枝末不生。烦恼既离而菩提可成。佛教令其如此岂妖教耗世恣贪者所可拟哉。
三痛斥其非。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𦶟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
若不舍身终还宿债。故勅以教世断偷。以断偷则无债可酬。无庸舍身矣。言后断者显淫为定障。杀乃违慈。应先断故。是名等者。显如是教化乃合如来清净轨则。而化道得成。预辨妖佛教仪竟。
三确定三昧真似二。
一不断终属似定。二断偷乃称真实。
初。
初正指断善。口作妄语。意贪供养。妄罪兼盗永失善根。故云是一颠迦。一颠迦亦云一阐提。此翻断善根人也。善根既断成佛无分。故云销灭佛种。
○如人句借喻以明。南印土建那补罗国北有多罗林。三十余里。树叶长广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其树若以刀断不复再生。今取之以喻断善根人销灭佛种也。
○佛记下以法贴合。必言佛记者显决定无异故。永殒善根无复正知正见。此正所谓销灭佛种。合上断多罗木也。沈三苦海者。沈沦三界生死。纵有禅智咸资魔业。故云不成三昧。首陈妄语之害竟。
二预辨如来教仪(不辨魔教等者。以正教既明自不惑于魔等教矣)四。
一佛勅两乘密化。二如勅摄生不泄。三防问就便结斥。四教以断妄成化。
初。
初双现顺逆。或作等即如佛所勅作种种形也。沙门谓出家二众。白衣谓在家二众。居士乃至童女俱如三十二应中说。此顺行也。婬女寡妇如登伽母女类。奸偷屠贩如鸯崛魔罗类。此逆行也。
○与其下同事摄化。同事者四摄中一。谓逆顺染净等事皆与之同故。正脉云。若同其类而不同其事。则矫拂其心不相顺从故。假与同事意在得其欢心。以便与之称赞佛乘。化其离邪定聚超不定聚成正定聚。故曰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终不下不自泄言。若自言真是菩萨真阿罗汉者。必当泄露佛所密勅因由。以轻言与末世学者如此则有二失。一令妄想求加不务真修。二令高推圣境自生钝置。由此所以不自言也。
三防问就便结斥。
初防问。(恐有问云。应化圣贤。垂教作则。既不自泄以何方便启后世信耶。故世尊以此防之)言应化圣贤欲启后世信者。唯除命终之际。然亦不可明明显示。但于阴密之中有所遗付可耳。如丰干饶舌。杜顺示偈之类。
○云何下结斥。言既惟许命终。且是阴付。云何是人未至命终之际便乃公然自称。真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阿鼻极苦不旋踵而至矣。
四教以断妄成化。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虗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二观音广陈(此菩萨独广陈者以正对此方机故。如文殊拣选偈云。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沈沦是也)三。
一作礼陈白。二历述二证。三结答圆通。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