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惟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
○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沈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沙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
○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令其四外徧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
○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
○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初一向持呪。于十二时者。六时围坛。六时便持。不杂余事。故云一向。欲修三摩。为求胜应。以验成否。故持呪也。
○至第下蒙佛摩顶。第七日者。谓三七日中最后一日。据前略示中云。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此云十方如来一时出现。葢自他同一法身。佛既现身。诸佛亦现。前后互影故也。镜交光处。承佛摩顶者。谓内镜外镜。递互相照。己身佛身。一齐现于镜中。摩顶之相。即于镜交光处见故。
○即于下随修必成。既获胜应。验知有成。故应即于道场。修三摩地。据此则三七日中。皆为修定方便。自此以后。乃入正修。古德有谓前三七中。亦具粗略定心。但兼礼念愿呪。非不摄心反闻。盖未深思夫一向及专心语故。能令等者。谓果能即修。自有佛力加被。能令如是之人。虽在末世修学。亦能证入也。既能证入。则根尘识心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故曰身心明净。以喻言之。犹如琉璃。以一切诸法无不影现于其中故。
○阿难下非机不就。若此比丘者。举僧摄尼。举出家例在家。以尼众在家各有应受戒故。本受戒师。约比丘则三师七证。若白衣受戒。则惟和尚一人而已。同会比丘。即同坛修行人也。方等陀罗尼经云。行此法时。十人已还。然既曰已还。或八众六众皆可。今经亦尔。故曰十比丘等。其中者。通指受戒师及同行比丘之中。有一不净。则道场不成。况夫有二有三。益知不可。要知道场不成。则佛圣不临。龙天不护。正定难修。妙悟难发。甚哉师友之不可不择也。故四分律云。弟子知和尚犯戒。不应去受。虽受亦不得戒。古德云。设无同志。宁可独行。不必强足十人。意有见于此耳。
四百日悟证无疑。
初为现会请。尚未亲闻。故惟愿大慈重说。不唯为己。故兼云悲救此会诸修行辈。即指此会三乘。行芳见嫉。志洁蒙垢。难进易退。多学少成。故须求佛大悲。说呪救护。
○末及下为未来请。末犹后也。言如来果其重说。又不惟现会蒙救。且能展转流通。后及当来也。凡外分段正炽。权小变易未离。均名在轮回者。既在轮回。宁无魔障。故亦须承佛密音。乃可以保护身意。离邪网。出魔罥。得解脱耳。
三会众伫闻。
会中大众。亲见阿难蒙救。信知呪力难思。故闻阿难代请。作禅敬伫。呪称秘密章句者。只许标列章段。分析句逗。不可妄自论量。强为解释。故古德谓其如军中号令。无敢私泄也。阿难重请说呪竟。
二如来说呪显益三。
一说前现相。二正说神呪。二显示利益。
初。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徧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徧虗空界。
○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呪。
首句先以标说。哆姪他。或云怛姪他。或云怛你也他。或云跢地耶他。或云哒爹牙塔。瑜伽集云即说呪曰。名义集翻为所谓。皆标定起说之义。
○唵字下正说呪心。正脉云。秘呪虽不可作解。然有三力应知。一者理法力。谓一字中具含无边妙理。故能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而称为陀罗尼。如世称干之四德。亦可避凶致祥。二者威德力。谓诸佛菩萨。一切权实圣贤。道德威神。不可思议。故令称名持念者。有求皆遂。如世间有势力人。亦可假其名声。伏恶脱难。三者实语力。谓诸佛菩萨。一切圣贤。起大悲心。说诚实语。呪愿众生。其应如响。如世间真修行人。亦能呪愿吉凶。随言成就。愚谓今此呪心。于三力中正属第一。亦兼第三。若前之五会。似唯第二力也。
○后三字结成利益。娑婆诃。或云萨婆诃。或云莎嚩诃。或但云莎诃。贤首疏云。唐翻速成。谓令我所作速成就故。名义集云。此翻善说。又云散去。谓所说皆善。一切灾恶悉散去故。皆结成义也。然此段既称呪心。则是五会中精要之义。如有力通前俱持。固为尽善。设或无力。则但持此。确信功极自收成效。(右呪中为句。从古不同。按正脉为句多长。灌顶为句多短。大率密呪亦同显经。有句有逗。盖正脉留句遗逗。灌顶以逗为句耳。今本疏为句多依正脉。恐遗灌顶。又依彼疏从旁用圈别之。其间亦有与二疏俱不同者。乃以私意折衷。亦不敢自以为是。俟后有深通梵呪者。再请慈正。又古德于每句下。用一二等数计之。今本疏惟以断处为句。不用一二等数者。以未敢必以为句故)正说神呪竟。
三显示利益二。
一诸佛要用。二众生利赖。
初三。
一指呪总标。二别显二用。三结示无尽。
初。
初在果记他。十方如来。约从本垂迹。现应化身言之。持此呪心。加被菩萨。令其当来成佛。故能于十方界摩顶授记。正脉云。此可喻蜾蠃呪螟蛉也。
○自果下在因蒙记。自果未成者。约示在因门言之。现菩萨迹。故亦仗此呪心。十方蒙记(问。既是示现。何假呪力。答此有三义。一为显神呪功能。二为彼实行作则。三为诸不信作证。由此所以虽不须呪。无妨示现持呪)。
二拔苦济难。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如是乃至天笼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呪皆不能著。
○心得正受。一切呪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初曩罪未忏。无量无数等显造非一世。一切轻重等。显罪非一端。有碍胜进。故名为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必能遮障正修。纵修三摩。亦不得成。要须呪销。
○若能下以呪得销。自觉宿世有障。极力受持。故曰能读能诵。欲其起坐不忘。故书写带持。取以触目惊心。故安住庄园。庄谓庄宅。谓常时安居处也。园谓园馆。谓一时游幸处也。如是积业。即指无量无数劫来积集轻重罪障。犹汤销雪。喻其销之疾故。前云犹汤销冰。犹待少时。雪则不尔。但遇汤即化。故甚疾也。
○不久下速得无生。宿障既销。三摩得成。故云不久得忍。准前即是俱空不生。按后乃当第三渐次。且不可作八地释之。总上灭罪除障竟。
八有求皆遂。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鬬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
○写比神呪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呪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
○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初承上结定。言我之所以身心快然获大饶益者。正以如是修证。为佛三摩提。以诸佛初修。不离此故。
○未到下正请位次。三摩虽成。但得因心。去佛菩提。尚在遥远。故云未到涅槃。既未到涅槃。中间不无位次。故问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干慧即第一位。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也)然入道多岐。邪正须辨。故问至何渐次得修行目。修行目即辨道眼也。又以四加之后。即当十地。但地地断障。地地证真。各有方所分齐。不相越逾。故问诣何方所名入初地。乃至诣何方所名入十地之中。又以十地之后。即当等觉。然既等于觉。即当是佛。而乃名为菩萨。应有差别。故问云何名为等觉菩萨。此是阿难随说随疑。随疑随问。故前后略有错落。以致古德谓有错简。欲将至何二句。移于三摩提下。愚不敢也。
○作是下作礼伫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者。冀佛开示故。大众一心伫佛慈音者。举会同愿故。瞪瞢瞻仰者。伫之殷望之切也。阿难谢教请位竟。
二如来对辨染净二。
一总标。二别示。
初二。
一赞问诫许。二诚听标示。
初。
初大众诚听。合掌刳心默然受教者。谓端秉虔诚。刳剔妄念以虗净其心。默然无语以神受其教。盖以位证难思。理路绝言。不可以妄心求。不可以语言接故。
○佛言下如来标示。欲明诸位真源。及类生妄本。故教以当知。盖深警之也。妙性即是真源。以性本自妙。故至下灭妄即名为真。圆明即是妄本。以明本自圆。故至下生灭即名为妄。离诸名相。本无界生者。约未涉染净时言。以未涉染净时。诸位名相十类众生俱不可得故。因妄有生者。谓既本无生。生云何有。乃因一念妄动展转而有众生生焉。生无常生。因有生故。展转而有众生灭焉。生非真生。灭非真灭。故生灭俱名为妄。此约真性随染以明类生为妄有故。灭妄名真者。从干慧地。四十四心。位位断妄。乃至十地等觉。灭尽诸妄。妙觉位中。名为真实。由真实故。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盖菩提智果。转众生所依烦恼得名。涅槃断果。转众生所依生死得名。故曰二转依号。此约真性随净以明诸位为真现故。总标竟。
二别示二。
一依真起妄成类生。二灭妄明真成诸位。
初三。
一牒欲教识二倒。二分门征起释成。三渐次以成类生。
初。
初牒其所欲。观其请示道场。是欲修真三摩地。观其请示修位。是欲得佛大涅槃。言直诣者。谓预识邪正。中间自无诸委曲相故。
○先当下教识二倒。众生即是类生。世界即是所依。此二皆为颠倒。以本无妄有故。然有不自有。必有所因。所谓一念妄动是也。教以先识者。以既识其因。则当下离念。颠倒不生故。颠倒不生。生界俱寂。故为真三摩地。若于此从性起修。自可以上历诸位。直诣大涅槃也二分门征起释成二。
一征释众生颠倒。二征释世界颠倒。
初三。
一承前征起。二详释其相。三总结颠倒。
初。
初略明。世界义该六尘。前云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今对卵生为第一变也。由因此变而有虗妄轮回。虗妄者。即是悬想。谓于世界六尘。未现前时悬远想像。不真实故。轮回者。此想不了。卵生不息。以卵唯想生故也。
○动颠下详明。正脉云。想体轻举。名动颠倒。谓由动故。必至执妄为真。故以颠倒名之。和合气者。气指雄雌相交阴阳气分。然此本属虗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与之和合。正脉云。卵以气交是也。成谓成就。八万四千者。和合之中。一切烦恼悉具足故。虽悉具足。皆由想起。想心不定。忽上忽下。故曰飞沈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取气成形。故有卵羯逻蓝。以羯逻蓝。乃胎分初七之相。成卵即在此位故。流转国土者。即是轮回义也。
○末二句指类。飞想为鸟。沈想为鱼。兼二则为龟蛇。其类者。例摄不尽之属。到处皆有。故云充塞。
二胎生。
初略明。此中世界六尘。对胎生为第二变也。由因此变而有杂染轮回。杂染者。即是妄情。谓于世界六尘现在前时。虗妄情溺。不清净故。轮回者。此情不了。胎生不息。以胎因情有故也。
○欲颠下详明。正脉云。情生于爱。名欲颠倒。谓由欲故必至执妄为真。故亦以颠倒名之。和合滋者。滋谓父精母血交相滋润。此亦虗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与之和合。正脉云。胎以精交是也。成就八万四千者。和合之中。烦恼具故。虽烦恼具。皆由情起。情心不定。忽横忽竖。故曰横竖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取滋成形。故有胎遏蒲昙。以遏蒲昙乃胎分二七之相。定胎即在此位故。
○末二句指类。竖想为人。横想为畜。兼二则为龙仙。以龙仙变化。可横可竖故也。
三湿生。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湿生为第三变也。由因此变而有执著轮回。执著者。即是附合。谓于世界六尘。新润境上。附近就合不舍离故。轮回者。合心不忘。湿生不断。以湿以合感故也。
○趣颠下详明。合尘名趣。背觉名倒。和合煖者。煖指湿物相比。交相煖发。此亦虗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附托其中。名和合也。成就八万四千者。和合之中烦恼具故。合心不定。时仰时覆。故曰翻覆乱想。翻仰上。覆俯下也。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煖成形。故有湿相蔽尸。以蔽尸乃湿生初相。不由母腹。故无前之二相。
○末二句指类。覆为含蠢。其性无知故。翻为蝡动。其形不宁故。余可知。
四化生。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化生为第四变也。由因此变而有变易轮回。变易者。即是轻离。谓于世界六尘。旧所依境。轻遽舍离。心不恒故。轮回者。离心不革。化生不替。以化以离应故也。
○假颠下详明。离非真离名假。自以为真名倒。触即新境现前。触对旧境也。新境亦是虗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易志于上。名为和合。成就八万四千者。亦由和合具恼。虽曰具恼。不出离心。离心不定。恐粘恐阻。(粘谓粘旧不脱。阻谓阻新难就)故曰新故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触成形。故有化相羯南。以羯南即是化生初相。谓新质已成。始脱故壳。无蔽尸相故。
○末二句指类。故想得脱故转蜕。新想得就故飞行。蜕即脱也。蝉脱则飞。蛇脱则行。余可类推。
五有色(灌顶云。有色情而合)。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有色为第五变也。由因此变而有留碍轮回。留碍者。谓于世界六尘。情爱附合于己欲留。于他生碍故。轮回者。情合不除。有色不断。以色以情感。有以合致故也。
○障颠下详明。于他生碍名障。于己欲留名倒。著即显著之处。有色可见故。有色可见。即属虗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附托于上。名曰和合。和合之中。具足烦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爱精著耀。心绪靡停。故曰精耀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著成形。故有色相羯南。然色相名羯南者。以有色初生。皆就故有显著之物。故亦无前蔽尸等相。
○末二句指类。休咎精明者。谓托彼精明。示现休咎。如天上星宿之类。又世有报吉凶神。往往假托灵物。亦此类摄。涅槃云八十神。皆由留碍想元。成此精耀。足可证此。
六无色(灌顶云。无色情而离)。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无色为第六变也。由因此变而有销散轮回。销散者。谓于世界六尘。爱寂厌有。然爱寂欲销。亦属于情。厌有欲散。亦属于离。情离不化。无色不休。故曰轮回。以色因情感。无由离致故也。
○惑颠下详明。爱寂厌有名惑。欲销欲散名倒。暗谓晦昧不明处也。晦昧不明。犹为虗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趣逐于上。名为和合。和合之中。具足烦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就阴欲隐。情离纷然。故曰阴隐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暗成形。故有无色羯南。然既是无色而仍称羯南者。以虽无明显之色。而有幽暗之色。但以凡眼不见名无。非真无也。
○末二句指类。阴想故为空为销。如主空神类。隐想故为沈为散。如滞魄鬼类。
七有想(灌顶云。有想想而合)。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有想为第七变也。由因此变而有罔象轮回。罔象者。谓于世界六尘。悬想欲合。盖以悬想不真名罔。欲合似有名象故。轮回者。想合无休。有想无已。以想以悬想为因。有以附合成感故也。
○影颠下详明。不真似有名影。悬想欲合名倒。忆谓向所忆念境也。向所忆念。亦属虗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神游于上。名为和合。和合之中具足烦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潜神胜迹。结气灵踪。为忆为念。故云潜结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忆成形。故有想相羯南。然想相称羯南者。以有想初生。皆就故有胜迹灵踪。自应无有蔽尸等相。
○末二句指类。潜想故为鬼神。如山林土地城隍川岳诸鬼神类。结想故为精灵。如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诸精灵类。
八无想(灌顶云。无想想而离)。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无想为第八变也。由因此变而有愚钝轮回。愚钝者。谓于世界六尘。久想固离。盖以久想不化名愚。固离不回名钝故。轮回者。想离不化。无想难出。以想以久想成因。无以固离成感故也。
○痴颠下详明。久想固离名痴。不化不回名倒。顽谓无知之物。无知之物。定属虗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凝滞于上。名为和合。和合之中具足烦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久想不得。心思灰泯。故云枯槁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顽成形。故有无想羯南。然无想亦称羯南者。以既属合顽。初相即坚劲故。
○末二句指类。精化土木。神为金石。如华表生精望夫成山之类。
九非有色(灌顶云。非有色情离而合)。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非有色为第九变也。由因此变而有相待轮回。相待者。谓于诸界尘。情爱而不自任合。常欲假他以成己欲。故曰相待。待心不息。非有色报靡停。故曰轮回。
○伪颠下详明待他讳己。诡诈居心。名伪颠倒。染即情所爱境。情所爱境本属虗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阳离阴待。名为和合。和合具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因势依人。心思待成。故曰因依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染成形。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言非有色者。非是真有虽非真有。却能假他成体。待物有用。故曰成色羯南。
○末三句指类。温陵曰。水母以水沫为体。(假他成体也)以𫚥为目(待物有用也)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后文云。飞精附人口说经法。乃此类之胜者。
十非无色(灌顶云。非无色情合而离)。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非无色为第十变也。由因此变而有相引轮回。相引者。谓于诸界尘。情虽躭爱随引而合。随引而离。故曰相引。要引之念不除。非无色相不息。故曰轮回。
○性颠下详明。引久习成名性。忽合忽离名倒。呪即能引之境。能引之境亦属虗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与之隐显。故曰和合。和合具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随呼随召。为去为来。意念无宁。故云呼召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呪成形。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言非无者。非是实无。以能随呪去来。虽随呪去来。而凡眼不见。故仍以无色名之。既名无色。而又称羯南者。以有细色故。
○末二句指类。呪咀厌生者。谓呪咀鬼神。厌死祐生。如后文云。遇明为形。名役使鬼。愚谓世之书符来仙。念呪驱鬼。皆此类摄。
十一非有想(灌顶云。非有想想离而合)。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非有想为十一变也。由因此变而有合妄轮回。合妄者。谓于诸界尘。悬想而不自夺合。常欲乘虗以行阴占。故云合妄。谓合中带妄也。合妄不休。非有想报靡停。故曰轮回。
○罔颠下详明。冈犹欺也。沽名不夺。乘虗而占名罔。阳善阴恶。欺人自欺名倒。异谓非己所有。即指虗境。虗境非己。明属虗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用谋于上。名为和合。和合具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望其自避。居心讳夺。故云回互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异成形。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非有想相者。非是定有。不欲夺合故。成想羯南者。非是定无。乘虗而就故。
○末三句指类。灌顶云。蒲卢亦名蜾蠃。细腰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计云。螟蛉青桑虫也。蜾蠃运泥作房。负桑虫于其中。呪祝七日。化为己子。此取蜾蠃受生时。螟蛉之性。业已回互。乃就其虗躯而受之。故云异质相成。愚谓起尸鬼等。亦此类摄。
十二非无想(灌顶云。非无想想合而离)。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非无想为十二变也。由因此变而有怨害轮回。怨害者。谓于诸界尘。始而悬想。继而附合。终以不附己意。而欲恶离。故云怨害。怨害之心不祛。非无想报靡停。故曰轮回。
○杀颠下详明。害能夺命为杀。先亲后怨名倒。怪即所怨害物。本自异常。故名为怪。怪亦是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依生亲怨。名为和合。和合具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不思深恩。反欲恶离。忤逆居心。故云食父母想。不言乱者。随文便故。例前知故。如是故有等者。谓有如是合怪成形。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非无想相者。非是定无。本期附合故。无想羯南者。非是定有。终成恶离故。
○末六句指类。孤山云。按史记孝武本纪云。祀黄帝用一枭镜。孟康曰。土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祀皆用之。破镜如䝙而虎眼。今云鸟者。或传译成误耳。依类详明竟。
三指数总结。
三结示远魔二。
一持本断末。二绝尘远魔。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