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指掌疏卷七

初涂坛常法。(雪山近地。定当依用。故云常法)末世障重。非道场难以修习。故愿立也。立场之地。恐有不净。故须另涂。雪山有牛。其色白。其力大。先取之者。令其饮食如法。乃取粪和香以泥地也。雪山香草。丰肥油腻。以斯食牛。则其粪香而带腻。用以涂地。不唯避臭。且以益其坚也。雪山清水。不浊不染。以斯饮牛。则其粪纯而兼净。以斯涂地。不惟无杂。而且益其洁也。其粪微细者。精微细妙。乃统上香腻纯净而总言之。既云可取。而又和合栴檀者。精微中益求精微。细妙中益求细妙故。以泥其地者。除其旧地。覆以新泥也。

○若非下涂坛变法。(雪山远地。改用黄土。故云变法)若非雪山其牛臭秽者。以无香草可食清水可饮故。牛且臭秽。况于其粪。恐误用获罪。故以不堪涂地拣之。不就高阜。不取㘭下。故云别于平原。以高阜恐堆积不净。㘭下恐聚流秽污也。穿去地皮等者。以地皮浮浅。恐非本来净土。必至五尺以下。取其本净黄土用之。又复和上栴檀等香者。以黄土虽净无香气故。十香性益出处俟考。细罗为粉者。粗则不能成泥。纵成泥亦不堪涂地也。

○方圆下定坛界相。方圆者。圆而有楞。丈六者。径过丈六。为八角坛者。既有八角。则有八面。面各六尺四寸有余。则径过合有一丈六矣。然上云涂场。但是涂其地面。此云为八角坛。方乃起成坛相。不必定言筑土。或木或石等。皆可为之。但量力求精可耳。

二内外庄严。

初坛心庄严。虽曰坛心。亦须偏外。让出供毗卢处也。金银铜木造华者。随力所能或金或银或铜等。皆可造之。亦可金银铜木和合共造。如法华妙音品。有众宝莲华。皆以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之类。坛心置华者。预备安钵故。华中安钵者。预备盛水故。钵中盛水。水安华叶者。用水浸华。不令萎败故。必用八月露水者。露取其洁。八月露浓。得之易故。又露水即净。八月秋空无尘。其露益净也。随安所有华叶者。春则春之所有。夏则夏之所有等。随其时而安之。务使华叶相称。圆镜谓团圆镜也。坛既以八面为式。故圆镜亦取八枚。方各一枚。悬于虗空。故云各安其方。围绕华钵。自应并佛围绕。取中闻佛像华钵。映于八镜。而八镜各带佛像华钵之影。递互相照。影现重重。略彰元境也。

○镜外下近外庄严。(近外者。仍在坛内。但相近于外也)建立者。安供义。言坛分八面。面各内狭外广。故内镜惟八。而镜外莲华则有十六。谓八面居中八枝。八角居中八枝也。十六香炉间华铺设者。谓面各二炉。铺设于中角二华之间。与华相间故。庄严香炉者。以灰覆火。务令严好。纯烧沈水者。取其香气清幽。助发定心。若杂以余香。则浮浊扰定心矣。无令见火者。香置灰上炙之。渐以自然。若见火生烟。则香气粗浊。人且厌闻。况于佛圣。今之习俗。喜烧整箍大香。观此宜知其非。

三供养法式。

初外坛圣像。(外坛谓八角坛外。坛室中也)四外者。八角坛之四外。令其徧悬幡华者。庄严坛室。以备供圣像故。坛室即外坛也。外坛不必八角。但如殿堂。故惟四壁。敷设者。谓画像则敷展。雕铸等像则施设故。如来菩萨。主伴相参。十数之外。多少俱得。以经中原不言数故。又敷设虽云四壁。设有门窗碍处。亦惟间空敷设而

○应于下内坛圣像。当阳者。坛内正中。面向阳。与坛心华钵相对。张谓张设。亦安供义。卢舍那。具云毗卢遮那。翻有三义。一曰徧一切处。法身也。二曰满净。自受用身也。三曰光明徧照。他受用身也。三身一名者。以同为真身故。真为应主。故居其中。下之四像。次外落一层。务使舍那高出。前后左右俱见。释迦在毗卢前。面南正坐。以是本界主故。弥勒在毗卢后。面北正坐。以是当来主故。阿閦。具云阿閦鞞。此翻不动。在毗卢左。面东正坐。以是东方界主故。弥陀。具云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在毗卢右。面西正坐。以是西方界主故。诸大变化者。如明王变像。以文殊普贤等皆有明王像故。又诸大变化中。特标观音及金刚藏者。显二菩萨。必不可少。以观音为圆通主。(以文殊选圆。二十五圣中唯取观音故)金刚藏为护呪主故。(以后云。是呪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安置左右者。谓诸大变化及观音刚藏等。安置五佛左右。据此则五方有佛。四隅有菩萨。主伴相参。俨然一微妙境矣。

○帝释下门侧护法。帝释忉利天主。梵王四禅天主。乌刍瑟摩火头金刚。蓝地迦青面金刚。军茶利此云解怨结。亦金刚异名。如陀罗尼集经。有金刚军茶利菩萨是也。毗俱胝此云徧满千万。毗卢神变经云。右边毗俱胝。手垂数珠鬘。三目持发髻。尊形犹皓素。四天王者。东持国。南增长。西广目。北多闻。等该所统部落。以四大天王。各统二部鬼神故也。频那。此云猪头。夜迦。此云象鼻。二使者之名。张于门侧者。门谓外坛之门。或唯前后。或兼左右。但随有门处即便张供。门侧谓门内两旁也。张供之法。大抵以释梵在前。一左一右。乌刍蓝地次之。亦一左一右。军茶俱胝又次之。亦一左一右。四大天王左右各二。频那夜迦左右分供。故总云安置左右。以此皆有力外护。用以守坛护界。使魔不得便而行人得如法行道也。

五空镜方向。

八镜亦团圆镜也。覆悬虗空者。悬系于上。而覆垂于下。其镜自在虗空中故。坛中之镜。围绕毗卢及坛心华钵。一方一枚。而面向于外。外坛之镜。一方一枚。而面向于内。故曰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昔贤首国师。尝为天后以十圆镜。置八隅上下。皆使相向。中安佛像。然灯照之。则镜镜现相。交罗齐映。以表刹海十界普容无尽之旨。今经亦尔。如内坛八镜。内现毗卢华钵之影。外现四佛及诸大变化。观音刚藏。华钵香炉之影。涉入外坛镜中。外坛之镜。外现十方如来菩萨。门侧护法之影。内现幡华及行人礼拜供养之影。涉入内坛镜中。又内坛之镜。涉入外坛镜中时。其体带外坛之影。外坛之镜。涉入内坛镜中时。其体亦带内坛之影。又复内镜与内镜。隣次互现。外镜与外镜亦尔。是谓重重相涉。将使行人不离本处。徧入无量海会。笼络万象。齐归方寸之中。一香一华。圆证无障碍门。一瞻一礼。顿入不思议境。非仅为美观也。(准古德于结坛轨则。一味约表法释之。而于事相安置。全不眉目。遂令后之发心菩萨。结坛行道不合如来清净轨则。及寻其所表之法。仍复茫然。理事双失。空载虗文。今本疏于涂坛定界。内外庄严等。约事相一一详释。一目了然。庶使发心菩萨。结坛合制。行道如法。魔外不扰。利益速成。至于借事表法。温陵独得其旨。详如正脉所引。兹不赘焉)详示结坛轨则竟二详示行道仪式四。

一初七礼诵行道。二二七专心发愿。三三七精修致应。四百日悟证无疑。

(广前略示中求佛放光灌顶)

初七者。最初一七日也。必以七日者。如中阴托胎。七日一变。谓羯罗蓝頞部昙等。菩萨发心行道。为托圣胎故。亦以七日为限。十方如来。佛宝也。菩萨罗汉。僧宝也。呪即大白伞盖。法宝也。顶礼持诵者。为求光灌。如前略明中说。依起信复有二意。一为仗三宝真慈。增长信心。如起信论发起善根增长方便文云。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二为假三宝神威。却除魔障。如起信论修行精进门云。若人虽修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乃至常不休废。得免诸障。顶礼而云至诚者。七种礼中。恭敬礼及起用礼也。诵呪而曰围坛者。四念诵中。音声念及真实义念也。(灌顶云。瑜伽中有四种念诵。一音声念诵。出声念也。二金刚念诵。合口默念三三摩提念诵。心念者是。四真实义念诵。如字修行。今既围坛而诵。必是出声。字字秘密。念绝思路。故是如字修行)又佛僧曰礼。必兼口称。将欲诵呪。亦必先礼。二皆出自本心。各兼三业虔诚。否则不足以致效故。恒于六时者。昼三夜三。日日如是。至心行道者。以至诚心。行方便道。以此乃增信除障之方便故。一时常行者。每一时中。照常而行。勿得朝勤而夕情也。一百八徧者。长水曰。每一时中。诵心呪一百八徧。意指跢姪他下唵等数句为心呪。良以呪分五会。各成利益。至跢姪他下。乃统收五会精要之义而总持之。如五体不离一心。但举其心。则五体俱随矣。或有曰。初持全呪一徧。余则推持心呪。亦无不可。但要三业相应。自能致验。否则通持全呪百八。亦何益哉。是二二七专心发愿(广前略示中场中发愿)

初一向持呪。于十二时者。六时围坛。六时便持。不杂余事。故云一向。欲修三摩。为求胜应。以验成否。故持呪也。

○至第下蒙佛摩顶。第七日者。谓三七日中最后一日。据前略示中云。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此云十方如来一时出现。葢自他同一法身。佛既现身。诸佛亦现。前后互影故也。镜交光处。承佛摩顶者。谓内镜外镜。递互相照。身佛身。一齐现于镜中。摩顶之相。即于镜交光处见故。

○即于下随修必成。既获胜应。验知有成。故应即于道场。修三摩地。据此则三七日中。皆为修定方便。自此以后。乃入正修。古德有谓前三七中。亦具粗略定心。但兼礼念愿呪。非不摄心反闻。盖未深思夫一向及专心语故。能令等者。谓果能即修。自有佛力加被。能令如是之人。虽在末世修学。亦能证入也。既能证入。则根尘识心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故曰身心明净。以喻言之。犹如琉璃。以一切诸法无不影现于其中故。

○阿难下非机不就。若此比丘者。举僧摄尼。举出家例在家。以尼众在家各有应受戒故。本受戒师。约比丘则三师七证。若白衣受戒。则惟和尚一人而。同会比丘。即同坛修行人也。方等陀罗尼经云。行此法时。十人还。然既曰还。或八众六众皆可。今经亦尔。故曰十比丘等。其中者。通指受戒师及同行比丘之中。有一不净。则道场不成。况夫有二有三。益知不可。要知道场不成。则佛圣不临。龙天不护。正定难修。妙悟难发。甚哉师友之不可不择也。故四分律云。弟子知和尚犯戒。不应去受。虽受亦不得戒。古德云。设无同志。宁可独行。不必强足十人。意有见于此耳。

四百日悟证无疑。

初现说呪相。肉髻即是佛顶。以如来顶肉隆起。其色红赤。在青螺绀发正中。其相如髻。名肉髻相。而顶不可见。名无见顶。准前叙分及上诵呪除习中皆言顶。(叙分云。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上云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所说)此则但言髻。不言顶者。以顶依于髻。言髻即兼顶故。若作表法者。髻在佛头为最胜。顶称无见为最妙。从中涌光者。正表所说神呪。最胜无有上。最妙不可见故。光称百宝者。光具百宝之色。正表所说神呪。无善不备。无利不成故。又光有破暗照物之功。表呪有破惑明真之用。既有破惑明真之用。则能出生无碍圆因。故以涌出千叶宝莲表之。既能出生无碍圆因。自能成就无为妙果。故又以化佛坐宝华中表之。后文云。十方如来因此呪心得成无上正徧知觉是也。顶乃化佛之顶。表所说神呪。仍复超出无为妙果。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独为最胜中最胜顶法。后文云。亦说此呪。名如来顶是也。从顶放光。光分十道。具百宝色者。表所说神呪。既为最胜中最胜顶法。必能具足恒沙妙用。出生十法界无障碍智。智各互具。无生不利。后文云。十方如来乘此呪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十方如来含此呪心。于微尘国。转大性轮。乃至十方如来依此呪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等是也。光中徧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等者。表所生十法界智。不惟智各互具无生不利。且智智各具恒沙威德神力无魔不摧。后文云。十方如来执此呪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是也。金刚而曰密迹者。谓内秘菩萨之德。外现金刚之迹。擎山制外。持杵降魔。密行化道。故曰金刚密迹。用表呪具威力。固其宜焉。

○大众下现听呪相。法会大众。见佛从顶放光。光中化佛。化佛复从顶中放光。事出希有。理超情量。言语之所不到。心思之所不及。惟有景仰观察而。既见光聚百宝之色。复见金刚密化之迹。折摄并现。畏爱交兴。故曰兼抱。谓二情兼抱于怀也。爱则求佛哀愍摄授。畏则求佛保佑护持。摄授护持总赖神呪。故专一其以而听宣说。前云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呪。今云佛无见顶。即前如来无见顶相。放光如来者。谓佛顶放光。光中所现如来。即前无为心佛。不言从顶发辉。坐宝莲华者。但显能说人胜。则所说法胜。不待表而知故。说前现相竟。

二正说神呪。

(古德云。翻译经呪有四例。一音字俱翻。如诸经文。二音字俱不翻。如经签火字。三翻音不翻字。如佛胷卍字。四翻。字不翻音。如诸呪语。今当第四。又有五种不翻。一秘密不翻。如诸经呪语。二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六义等。三此方无不翻。如阎浮树等。四顺古不翻。如阿耨菩提等。五尊重不翻。如般若等。今当第一。是故此呪无容翻译。正脉云。秘呪非但只是梵语。仍是一切贤圣秘密之言。盖梵语此方不晓。而天竺之人皆能晓解。至于秘呪。非但天竺常人不知。理应下位圣贤。不达上位之呪。大端圣贤弘化。例有显密二教。如医疗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则显说病源药性及炮制之法。如佛显教。二者授药。则都不显说。但惟与药令服愈病而。不必求知何药何治。如佛密教。故今秘呪正同授药。不必求解。若解生则呪丧矣)二。

一别分五会。二总出呪心。

初五。

一第一会。二第二会。三第三会。四第四会。五第五会。

初。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 萨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钐 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毗迦切)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 娑舍啰婆迦僧伽喃 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 南无苏卢多波那南 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 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 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 南无提婆离瑟𧹞 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𧹞 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 南无䟦啰诃摩泥 南无因陀啰耶 南无婆伽婆帝 卢陀啰耶 乌摩般帝 娑醯夜耶 南无婆伽婆帝 那啰野拏耶 槃遮摩诃。三慕陀啰 南无悉羯唎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摩诃迦啰耶 地唎般剌那伽啰 毗陀啰波拏迦啰耶 阿地目帝 尸摩舍那泥。婆悉泥 摩怛唎伽拏 南无悉羯唎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多他伽跢俱啰耶 南无般头摩俱啰耶 南无䟦阇啰俱啰耶 南无摩尼俱啰耶 南无伽阇俱啰耶 南无婆伽婆帝 帝唎茶。输啰西那 波啰诃啰拏啰阇耶 跢他伽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南无阿弥多婆耶 哆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阿刍鞞耶 哆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鞞沙阇耶。俱𠰷吠柱唎耶 般啰婆啰阇耶 跢他伽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三补师毖多 萨怜捺啰剌阇耶 跢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舍鸡耶母那曳 跢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剌怛那鸡都啰阇耶 哆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帝瓢南无萨羯唎多 翳昙婆伽婆多 萨怛他。伽都瑟尼钐 萨怛多。般怛㘕 南无阿婆啰视躭 般啰帝扬岐啰 萨啰婆。部多揭啰诃 尼羯啰诃。羯迦啰诃尼 䟦啰毖地耶。叱陀你 阿迦啰密唎柱 般唎怛啰耶。儜揭唎 萨啰婆。槃陀那。目叉尼 萨啰婆突瑟咤 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 赭都啰。失帝南 羯啰诃。娑诃萨啰若阇 毗多崩。娑那羯唎 阿瑟咤冰舍帝南 那叉刹怛啰若阇 波啰萨陀那羯唎 阿瑟咤南 摩诃揭啰诃若阇 毗哆崩萨那羯利 萨婆舍都𠰷你。婆啰若阇 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 毖沙舍。悉怛啰 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 阿般啰视多具啰 摩诃般啰战持 摩诃叠多 摩诃帝阇 摩诃税多阇婆啰 摩诃䟦啰槃陀啰。婆悉你 阿唎耶多罗 毗唎俱知 誓婆毗阇耶 䟦阇啰摩礼底 毗舍𠰷多 勃腾罔迦 䟦阇啰。制喝那阿遮 摩啰制婆。般啰质多 䟦阇啰擅持 毗舍啰遮 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 苏摩𠰷波 摩诃税多 阿唎耶多啰 摩诃婆啰阿般啰 䟦阇啰。商羯啰制婆 䟦阇啰。俱摩唎 俱蓝陀唎 䟦阇啰。喝萨多遮 毗地耶。干遮那。摩唎迦 啒苏母。婆羯啰跢那 鞞𠰷遮那俱唎耶 夜啰菟瑟尼钐 毗折㘕婆摩尼遮 䟦阇啰迦那。迦波啰婆 𠰷阇那。䟦阇啰顿稚遮 税多遮。迦摩啰 刹奢尸。波啰婆 翳帝。夷帝 母陀啰羯拏 娑鞞啰忏 掘梵都 印兔那 么么写

啰阇婆夜 主啰䟦夜 阿祇尼婆夜 乌陀迦婆夜 毗沙婆夜 舍萨多啰婆夜 婆啰斫羯啰婆夜 突瑟叉婆夜 阿舍你婆夜 阿迦啰。密唎柱婆夜 陀啰尼。部弥劒。婆伽波陀婆夜 乌啰迦。婆多婆夜 剌阇檀茶婆夜 那伽婆夜 毗条怛婆夜 苏波啰拏婆夜 药叉揭啰诃 啰叉私揭啰诃 毕唎多揭啰诃 毗舍遮揭啰诃 部多揭啰诃 鸠槃茶揭啰诃 补丹那揭啰诃 迦咤补丹那揭啰诃 悉干度揭啰诃 阿播悉摩啰揭啰诃 乌檀摩陀揭啰诃 车夜揭啰诃 醯唎婆帝揭啰诃 社多诃唎南 揭婆诃唎南 𠰷地啰诃唎南 忙娑诃唎南 谜陀诃唎南 摩阇诃唎南 阇多诃唎女 视比多诃唎南 毗多诃唎南 婆多诃唎南 阿输遮诃唎女 质多诃唎女 帝钐萨鞞钐 萨婆揭啰诃南 毗陀耶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波唎䟦唎者迦。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茶演尼。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摩诃般输般怛夜。𠰷陀啰。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那啰夜拏。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怛多伽𠰷茶西。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迦波唎迦。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阇耶羯啰。摩度羯啰。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赭咄啰。婆耆你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毗唎羊。讫唎知。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索醯夜。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阿罗汉。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毗多啰伽。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䟦阇啰波你。具醯夜。具醯夜。迦地般帝。讫唎担 毗陀夜阇 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啰叉罔 婆伽梵 印兔那么么写

突瑟咤质多 阿末怛唎质多 乌阇诃啰 伽婆诃啰 𠰷地啰诃啰 婆娑诃啰 摩阇诃啰 阇多诃啰 视毖多诃啰 䟦略夜诃啰 干陀诃啰 布史波诃啰 颇啰诃啰 婆写诃啰 般波质多 突瑟咤质多 唠陀啰质多 药叉揭啰诃 啰刹娑揭啰诃 闭[口*隶]多揭啰诃 毗舍遮揭啰诃 部多揭啰诃 鸠槃茶揭啰诃 悉干陀揭啰诃 乌怛摩陀揭啰诃 车夜揭啰诃 阿播萨摩啰。揭啰诃 宅祛革。茶耆尼揭啰诃 唎佛帝揭啰诃 阇弥迦揭啰诃 舍俱尼揭啰诃 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 阿蓝婆揭啰诃 干度波尼揭啰诃 什伐啰。堙迦醯迦 坠帝药迦 怛[口*隶]帝药迦 者突托迦 昵提什伐啰 毖钐摩什伐啰 薄底迦 鼻底迦 室隷瑟密迦 娑你般帝迦 萨婆什伐啰 室卢吉帝 末陀鞞达𠰷制剑 阿绮𠰷钳 目佉𠰷钳 羯唎突𠰷钳 揭啰诃 揭蓝羯拏输蓝 惮多输蓝 迄唎夜输蓝 末么输蓝 䟦唎室婆输蓝 毖栗瑟咤输蓝 邬陀啰输蓝 羯知输蓝 䟦悉帝输蓝 邬卢输蓝 常迦输蓝 喝悉多输蓝 䟦陀输蓝 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 部多毖跢茶 茶耆你。什婆啰 陀突𠰷迦。建咄𠰷吉知。婆路多毗 萨般𠰷。诃凌伽 输沙怛啰 娑那羯啰 毗沙喻迦 阿耆尼乌陀迦 末啰鞞啰。建多啰 阿迦啰。密唎咄。怛歛部迦 地唎啰咤 毖唎瑟质迦 萨婆那俱啰 肆引伽獘 揭啰唎药叉 怛啰刍 末啰视 吠帝钐 娑鞞钐 悉怛多。钵怛啰 摩诃䟦阇。𠰷瑟尼钐 摩诃般赖丈耆蓝 夜波突陀 舍喻阇那 辫怛隷拏 毗陀耶。槃昙迦𠰷弥 帝殊槃昙迦𠰷弥 般啰毗。陀槃昙迦𠰷弥

首句先以标说。哆姪他。或云怛姪他。或云怛你也他。或云跢地耶他。或云哒爹牙塔。瑜伽集云即说呪曰。名义集翻为所谓。皆标定起说之义。

○唵字下正说呪心。正脉云。秘呪虽不可作解。然有三力应知。一者理法力。谓一字中具含无边妙理。故能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而称为陀罗尼。如世称干之四德。亦可避凶致祥。二者威德力。谓诸佛菩萨。一切权实圣贤。道德威神。不可思议。故令称名持念者。有求皆遂。如世间有势力人。亦可假其名声。伏恶脱难。三者实语力。谓诸佛菩萨。一切圣贤。起大悲心。说诚实语。呪愿众生。其应如响。如世间真修行人。亦能呪愿吉凶。随言成就。愚谓今此呪心。于三力中正属第一。亦兼第三。若前之五会。似唯第二力也。

○后三字结成利益。娑婆诃。或云萨婆诃。或云莎嚩诃。或但云莎诃。贤首疏云。唐翻速成。谓令我所作速成就故。名义集云。此翻善说。又云散去。谓所说皆善。一切灾恶悉散去故。皆结成义也。然此段既称呪心。则是五会中精要之义。如有力通前俱持。固为尽善。设或无力。则但持此。确信功极自收成效。(右呪中为句。从古不同。按正脉为句多长。灌顶为句多短。大率密呪亦同显经。有句有逗。盖正脉留句遗逗。灌顶以逗为句耳。今本疏为句多依正脉。恐遗灌顶。又依彼疏从旁用圈别之。其间亦有与二疏俱不同者。乃以私意折衷。亦不敢自以为是。俟后有深通梵呪者。再请慈正。又古德于每句下。用一二等数计之。今本疏惟以断处为句。不用一二等数者。以未敢必以为句故)正说神呪竟。

三显示利益二。

一诸佛要用。二众生利赖。

初三。

一指呪总标。二别显二用。三结示无尽。

初。

佛顶光聚四字。指说呪处。以是呪原从佛顶光中。化佛说故。又借此以显最胜无上。最妙无见义也。光而言聚者。以𦦨网交罗。如大火聚故。悉怛多般怛啰六字。出所说名。连摩诃义。如前说。今缺摩诃。惟约白伞盖义。当以起信二门释之。一者白为众色之本。即是心真如门。以真如门约心性不变义说。故名为白。二者伞盖为展覆之具。即是心生灭门。以生灭门约心性随缘义说。故名伞盖。若此则兼带摩诃释者。摩诃翻大。即是一心。起信云。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名为大。呪以此名者。显呪中所诠。即同起信中一心二门义故。若依本经。则白者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即空如来藏。伞盖者。笼罗万有。荫覆十虗。即不空如来藏。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不妨笼罗万有荫覆十虗。笼罗万有荫覆十虗。不碍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即空不空如来藏。三藏不离一心。故名为大。据此则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边妙义。无量妙门。一呪之中摄无不尽。宜乎其无恶不摧。无善不成。诸佛依此出生。众生赖此得安隐也。秘密微妙四字。显所诠义。一切众生所不能知。故称秘密。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称微妙。伽陀章句四字。指能诠体。伽陀者。显呪体有颂。章句者。显呪体有章段有句逗也。出生十方诸佛者。显此呪乃密示如来密因义故。十方如来因此成正觉者。显此呪乃密示修证了义菩萨万行首楞严义故。起信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即斯义也。

二别显二用二。

一降魔证真转轮用。二从本垂迹利后用。

初。

初能免灾毒。灭后则众生无依。末世则修行多障。欲免自障。习此心呪。故曰有能自诵。为销他障。传此心呪。故曰若教他诵。如是诵持众生。即指自诵他诵者言。火有二种。一内火。从心而发。如欲火等。二外火。从缘而起。如天火等。内外相感。轻而房舍焚烧。重则身首焦烂。甚至劫火洞然。初禅俱坏。如此皆以呪力能免。故曰火不能烧。水不能溺。例此可知。大毒如瘟疫流行。小毒如蛇蝎触螫。如此皆以呪力能回。故曰所不能害。

○如是下能免恶呪。天龙鬼神。义摄八部中前六。以夜叉名鬼。二乐神。一蟒神。皆以神称故。得天之灵曰精。得地之灵曰祇。专为障道曰魔。一于惑人曰魅。此等皆能为呪。用呪害人。故以恶名。一遇呪心。如汤销冰。故曰所不能著。如登伽梵呪可知。

○心得下能免杂毒。持此心呪。持至能所双忘。不受诸受。名为心得正受。呪诅厌蛊毒药者。谓呪咀厌蛊。呪咀毒药。厌蛊者。尸毒也。汉书云。厌杀四百余家。毒药者。物毒也。广志云。鸩毛沥酒。沾唇即死。据此则厌蛊毒药。皆能害人。加以恶呪咀祷。则百发百中矣。金毒银毒者。金银经火沥水。饮之皆能毒人。草木虫蛇者。略举四毒。余以万物毒气该之。入此人口成甘露味者。以心得正受。毒气不能入故。

○一切下能免阴损。恶星者。凶耀为殃。鬼神者。邪灵作。碜人者。包藏祸心。此等皆人所不觉。阴受其损。由呪力故。转祸为福。故云不能起恶。

二总出其由。

女人不生。年老无依。且现为夫主所弃。旁人所笑。余妇所轻。故凡未生男女者。莫不求孕。孕谓怀其胎也。若能至心忆念斯呪。固应遂求。设或智识暗钝。不能忆念。即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亦同忆念功德。故曰便生福德智慧男女。男女有福有德者。富而仁。有智有慧者。聪而贤。此遂男女求也。欲求长命者。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不皆然。以爱生恶死人之常情故。即得长命者。由呪力故。得延天年。亦以至心持呪。清心寡欲。不致夭折。此遂长命求也。欲求果报者。谓广行惠施。以求福乐。更望其现前即得。故曰速圆。速得圆满者。福业既胜。又复济以呪力。不待当来。一切现成。此遂福乐求也。身命色力。亦约有求者言。谓虽有身命。若无色力。动转施为。常不如意。故强健亦有求者。亦复如是。例前能遂可知。此遂强健求也。大悲经云。诵持大悲神呪。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今呪如是。理应不虗。命终之后者。前阴坏。后阴未成时也。随愿往生十方国土者。言十方国土。有净有秽。生前持呪。愿生净国。命后以持呪力即得随愿往生。不惟随愿往生。且生中国贵族。故云必定不生边地下贱。边地下贱。尚且不生。何况地狱饿鬼等杂形异报。自应不堕其中。此遂往生求也。大悲经云。诵持大悲神呪。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盖彼兼菩萨愿力。此兼诸佛心力。以此呪是诸佛心印。持此呪者。必为佛护念故。总结别明利赖竟。

二总显益普三。

一诸难销除。二兆民丰乐。三恶星不现。

初。

特标娑婆界者。以是秽土。显净土无恶星故。八万四千者。应众生尘劳之数。恶不自恶。因灾而变。故云灾变恶星。若众生能转灾为福。则变为善星矣。二十八大恶星者。统约四方论之。佛经世典。大同小异。大同者。名数皆同。小异者。位置交错。如东方七星。依孔雀谓昴毕觜参井鬼柳。而世典则角亢氐房心尾箕也。南方七星。依孔雀谓星张翼轸角亢氐。而世典则井鬼柳星张翼轸也。西方七星。依孔雀谓房心尾箕斗牛女。而世典则奎娄胃昂毕参觜也。北方七星。依孔雀谓虗危室壁娄奎胃。而世典则斗牛女虗危室壁也。或孔雀约灾变。而世典约常度。言天下无故。则四方四七。各住自位。若灾难将起。则四方四七。递互交错。而言为上首者。谓能总统八万四千。以是大恶星故。复有八大恶星者。长水谓是金木水火土罗睺计都彗。而言为其主者。以此八大恶星。又为二十八大恶星之主故。据此则八星为主。二十八星为帅。八万四千星为军众。上列天象。下应人事。顺则福应。逆则灾应。故曰作种种形。所谓惠廸吉。从逆凶也。(问。既顺则福应。逆则灾应。何直以恶星名之。答。此单约灾变说故)出现世时能生灾异者。如天文书云。荧𤉹舍命国。为饥馑刀兵。七宿黄。兵大起。一星亡。则兵丧。消灾经云。或被五星陵逼之时。作诸灾难。若太白火星。入于南斗。于国于家。及分野处。作诸障难等是也。有此呪地悉皆销灭者。以众生信受供养。能转灾为福故。十二由旬者。大论云。由旬有三。大者八十里。(十二由旬。合九百六十里)中者六十里。(合七百二十里)小者四十里(合四百八十里)成结界地者。百灵诃护。指界相约。不容有犯故。祥兆也。不取吉祥之义。永不能入者。谓不能入其境也。总显益普竟。

三承益劝信二。

一承前示益。二劝信作证。

初。

初劝信。未来尚资保护。现在益当信受。故统言汝及诸有学人。及未来诸修行者。自下正脉明不犯四过。一坛差。二戒缺。三师秽。四疑悔。犯一则唯种远因。难以现生取证。故知前之开许。乃方便非常法也。愚谓四过之中。疑悔为本。设真能信而不疑。持而不悔。自不肯蹈于前过。目为劝信者以此。

○是善下作证。不蹈四过。名善男子。于此父母生身。即指现前之身。不待当来也。吴兴曰。心通者。据前不出三义。一者证果。即端坐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二者发解。谓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三者宿命。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无疑惑。愚谓心通者。即是心地开通。言果能如上所说不犯四过。自然心地开通。设或自力未充。亦必蒙佛现助。如前略示中云。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是也。不得如是。则十方如来为妄语者。以佛无异说。我说既妄。诸佛亦应为妄。乃反言以决其必得。以诸佛无妄。我亦无妄故也。如来说呪显益竟。

三会众发愿护持(问。呪自有力。何劳人护耶。答。帝王非不有力。出巡必仗军威。神呪固自有力。流通亦须人护。要知人护者。即神呪之功。军威者。正帝王之力。法喻分明可思。正脉亦有问答。不录)二。

一外众愿护。二内众愿护。

初五。

一金刚力士众。二两天统尊众。三八部统尊众。四照临主宰众。五地祇天神众。

初。

初魔鬼不犯。魔王者。欲顶魔天。大自在者。色顶摩醯首罗。彼恋尘劳。此欲出离。设法恼乱。令不得成。故曰求其方便。如起信云。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若说陀罗尼。若说六度等。乃至或令得通起辨。或令起惑造业。或令据定得禅。或令食差颜变等是也。而言终不可得者。以有菩萨救护。徒众侍卫。禁令所在。无敢犯故。诸小鬼神。或指魔民魔女。下文所谓若魔眷属是也。前云有此呪地。十二由旬成结界地。今云去此善人十由旬外。盖不至二十。皆可言十之外故。

○除彼下开许随修。言诸魔鬼神。亦有发菩提心乐修禅者。为随行人倣效修习。不在禁约之例。故开除也。

○世尊下违禁必摧。如是恶魔。即指上之二天恼乱行人。故以恶魔称之。若魔眷属。即指诸小鬼神。与魔为侣。故以魔眷称之。欲来侵扰者。故违禁令。宝杵碎首者。罪不容诛。正脉云。殒坏也。宝杵拟之即碎。如尘者。极言其碎之至故(问。菩以慈悲为本。十重以杀戒为先。况复四种明晦。言犹在耳。遽发是愿。应为佛诃。若果杵碎其首。犯杀违慈。其如菩萨行何。答。如父母之于儿女。笑骂皆为教道。菩萨之于众生。折摄俱属拔济。故孤山云。若涅槃杀阐提。仙预诛净行。皆由住无缘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是知此之杵碎其首。本无瞋怒。下之恒令如愿。亦非喜爱。必以如是之人。乃可发如是愿。如来不诃。非为无故。幸勿以大鹏比[斤*鸟]鷃也)

○恒令下扶正直成。从因至果。时时护持。故曰恒令此人。凡有修为。永绝障难。故得所作如愿。此上属道场加行。自阿难喻屋求门以来。至此说法复为一周。名选根示仪周。即阿难所请三摩提也。按常途三摩提。翻为等至。以销幻为义。今经因阿难喻屋求门。而如来开示从根解结。当于结心。结心者。不堕有为。不住无为。平等任持。期至胜定。即等至义也。六结既解。三空顿朗。即销幻义也。圆觉疏释为起幻销尘。今经耳门称为如幻三摩提。起幻也。始而入流亡所。动静不生。继而闻所闻尽。觉所觉空。究极而至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皆销尘义也。正脉云。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因而为三摩提体。今以耳根真闻。即是正因佛性。虽本自具足。而开显要资解结工夫。即略兼缘因义也。题中修证了义。义统乎此。(问。此处既为三摩尽处。何无解悟之人。答。三摩章中。选根直入。是其正义。故于文殊拣选之后。会众获益。详叙四等。至于道场加行。不过远为末世。悬示修习轨则而。何劳又叙解悟。然此处亦有增益。意略见于下科之首)齐此以前。为开示三摩成解分竟。

三开示禅那成修分。三。

一正示禅那诸位。二略彰所说圆满。三会众顿悟渐证。

初二。

一阿难谢教请位。二如来对辨染净。

初二。

一谢教述益。二请位伫示。

初。

楞严经指掌疏卷第七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