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指掌疏卷第八

初教依食住。十二类生。如上所说。不能自全者。不能自全形命。依四食住者。要以四食方得住持形命故也。此且总标。所谓下别列。段食者。谓人间食必有分段。灌顶云。经论多云抟食。其义则局。如浆饮等不可抟故。触食者。谓鬼神等触气而饱。即为食故。此二食通欲界。思食者。谓禅天中但以禅思为食。又如悬沙止饥。望梅止渴。亦思食摄。识食者。谓四空天惟以识定续命。有食义故。又如地狱饿鬼历劫续命。但依业识。亦识食摄。此上四食略取温陵及灌顶中义。详于唯识。避繁不录。必言四者。为该三界。治外道故。(灌顶云。佛成道后。为除外道自饿苦行。说诸众生皆依食住。正觉正说。余不能知。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惟正觉。佛反问曰。食有几种。外道不能答。因说众生依四食住)是故佛说等。乃引昔所说以证成之。为断五辛。必先言此者。有二义。一显不为住持形命。食且不可。况夫食辛。目应断除。二显既有四食。何必一定食辛。自取过患。

○阿难下教断五辛。资益形命曰甘。非局甜味。损伤形命曰毒。非局鸩酒。言故生故死者。显辛荤为性命所关。在一切众生。皆不可食。况夫求正定人。又为法身慧命所系。是宜严禁。故承此教以当断。五种辛菜者。楞伽云。葱蒜韭薤兴渠。应法师云。兴渠梵音讹也。正云兴宜。慈愍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慈愍冬至彼土。未见其苗。此方所无。故不翻也。天台梵网疏云。兴渠是蒠蒺。云栖发隐云。蒠蒺胡荽也。又楞伽云。葱韭蒜等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人天净处。何况佛果。所谓当断者此耳。

二明食辛过患。

初发婬增恚。正脉云。熟食必壮相火。故发淫。生噉必动肝气。故增恚。佛智所鉴。不爽丝毫。宜敬信而深戒之。

○如是下天远鬼近。十二部经。该尽佛所说法。能宣说者。天仙皆应近闻。今以食辛之故。不惟不来近闻。而且嫌其臭秽。咸皆远离。如今清净斋戒者。尚避食辛之人。则天仙远离可知。饿鬼歆于不净。故因彼食辛之次。冥中䑛其唇吻。相随不舍。故常与鬼住。天仙增福。咸皆远离。故福德日销。饿鬼致祸。常与共住。故长无利益。无利益即灾祸事也。

○是食下无护遭魔。修三摩地。乃成佛肧胎。菩萨天仙善神皆应守护。以食辛故。皆悉不来。亦嫌其臭秽故也。守护则魔不能近。由不来故。乃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大力魔即天魔也。知其修三摩地。有志求佛。故现佛身而眩惑之。非毁禁戒者。贬持戒为小乘。赞婬怒痴者。褒三毒为大道。无智自辨。鲜有不受其惑者吁可不畏哉。

○命终下成魔堕狱。现前受行魔教。命终自为魔属。所修三摩。咸资有漏。故得受享魔福。福尽祸至。故感堕无间狱。正脉云。缘以臭恶之味。引致阿鼻极苦。有何难舍而不勇断之哉。然辛菜所以名助因者。即于此科中见。中发淫为淫欲助因。增恚为杀生助因。至于福销祸长。必至损他益。纵能说经。亦属妄谈般若。此等又为盗妄助因。况夫魔来倒说。何恶不助。自为魔眷。何罪不生。名其为助因者宜矣。正释竟。

三结成。

上位名法王子。即是表以成人。谓表显以为成佛人故。此是牒前为因。如国下正明当位。佛欲与之授记。先令代佛宣扬。教化众生。故喻以如国大王等。国大王。即刹利王也。(刹利。此云尊姓)国事分委者。王意以国事重大。恐其不胜。先且分其少分。委而试之。委犹托也。此喻佛欲与记。恐其智力不堪。先令代佛宣扬。摄行佛事。若见其智力增长。度生不怖。即便与之授记。故喻以彼刹利王等。世子即是太子。以历世相承为王故。长成者。堪任国事。喻菩萨智力增长。度生不怖。陈列者。陈列四大海水。灌顶者。灌太子顶。令其受王职位。喻佛智力加被。与之授记。令其具足十力。堕在佛数。如华严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乃至云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缾。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是名菩萨受大智职。具足如来十种力故。堕在佛数。然华严位在十地。今经位在十住者。以二经同宗。俱有圆融行布二义。约行布不无优劣。以彼喻转轮王子。此喻刹利王子。自不同耳。若约圆融。则前后该彻。如前八住中明。末句就喻立名。可知。十住竟。

五十行(正脉云。前十住方生佛家。领佛家业。此十行则摄行佛事也。又大乘初心。固即二利兼行。而信住位中。利他未胜。故前二十四位。并无显标度生事业。自下乃渐以彰显。今十行与华严对校明是六度。而后五度乃开智度为五。亦不与常途十度同也)十。

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行。四无尽行。五离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初。

一一二字。通该前之九行。言上之善法及与前八。虽大用繁兴。而常自如如。故曰清净。清净者。即如如不动义也。如如不动。则离于念相。离念相者等虗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曰无漏。盖以起心动念。即乖法体。即成有漏故也。一真二句。乃释成皆是之义。言所谓皆是清净无漏者。盖以一真无为。性本然故。言一真无为等者。谓菩萨当寂灭现前之时。俱空不生。一真独露。即证无为。岂不清净。后虽获二殊胜。发三妙用。历位至此。皆出于性之不然。岂更有漏。若尔前何不说。以事修至此。乃敢定故。据此则行行皆真。法法皆实。以是义故。名真实行。正脉云。此是会缘入实智。灌顶云。即是智度。又自以三智释之。谓无相智。成熟有情智。受用法乐智。亦各有文证。不录。愚谓清净无漏。正由圆通根本智之所成故。(右列十行。应以十玄会之。以显圆妙。第一成佛子。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如海之一滴。具百川味。即同时具足相应门。第二一切众生。受益各别。彼此隐显。如秋空片月。晦明相并。即隐显秘密俱成门。第三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如金与金色。不相舍离。即诸法相即自在门。第四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即十世隔法异成门。第五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即微细相容安立门。第六同中现异。异中现同。如一室千灯光光涉入。即一多相容不同门。第七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如一尺之镜。现千里影。即广狭自在无碍门。第八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如擎拳竖眉。触目皆道。即托事显法生解门。第九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如两镜相对。传耀相写。即因陀罗网境界门。第十一一皆是清净无漏。如北辰所居众星皆拱。即主伴圆明具德门。此依古德十喻。对校经文。略此会通。其实一一行中皆具十门。文虽不显义可研寻)十行竟六十回向(灌顶云。华严明回向。即是发愿。良以有行无愿。行必茫然。有愿无行。愿惟虗设。行愿相资。方到诸佛大涅槃海。正脉引圭峰云。回向不过三处。即众生佛道真如也。华严文极浩瀚意多徧兼三处。今经文简。各有隐显。如众生显。余二则隐。佛道真如。隐显亦然。显者正当发挥。隐者亦以意含。非全无也)十。

一离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佛回向。四至处回向。五无尽回向。六平等回向。七等观回向。八真如回向。九无缚回向。十无量回向。

初。

上位无缚解脱。即是性具德用。圆满成就。故此承牒其意以为当位之因。但上云十方无碍。犹有法界分量。今则性德圆成。缘起无尽。并彼十方分量亦无。故云法界量灭。言法界者。即指十方法界。非言十法界也。以此无量德用。回向三处。故以法界无量名之。华严云。佛子善学此回向。无量行愿悉成就。摄取法界尽无余。是故能成善逝力。然既曰摄取法界。则是回向众生。既曰能成善逝。则是回向佛道。又力字亦兼回向真如。谓善逝以真如自性缘起为力也。通前十向之文。依前生后。自有次第。不依古德另立十中。及强配十玄。幸具眼者辨之。总结十回向竟。

七四加行(按璎珞等经。俱不别列此位。若唯识等论。则以前为资粮。后为通达。此为加行。今虽别列。而与唯识浅深悬殊。以经中特标其为妙圆加行故。若以喻明者。如平人与本国大王。同时发心。欲登泰山。同办资粮。择日起程。而平人之资粮。所备不过数金。若王之资粮。动用千万。及乎起程。平人不过一骑二骥。若王之起程。千驼万马。再平人之一骑二骥。尚多阻隔。若王之千驼万马。山开水桥尅期必登。是故前之资粮。业超乎渐教。此之加行。岂复类彼权宗以喻详法。浅深自见。是知前虽任说妙圆。终是资粮。此之妙圆。乃称加行。亦圆融中行布意也)二。

一结前起后。二正明四加。

初。

前三位位位迁变名世数。中边各别名间量。故此位则数量销灭。以加行位满。无可迁变。边中不立。间量叵得故。正以无可迁变。间量叵得。故云迷觉中道。二无所目。言迷觉中道者。谓煖顶二位。迷于中道。以煖位以佛觉为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各堕一边故。至忍位。则觉于中道。以经中明言善得中道故也。二无所目者。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迷觉两忘故。超变易之世数。中边不立故。绝彼此之间量。以是易故。名世第一地。言世第一者。谓此人在世间中。称为第一。意显入地则是出世人矣。(惟识此位入无间定。发上如实观。印二取空。今则唯以加行成就智力。于前三无所著耳。问。此上四加。既不同于惟识。而附引唯识者何也。答。名既同彼。若不对校。恐致混乱。故附引彼说。使权实偏圆。瓜豆分明可别)璎珞等经。多不列此四位者。以此四位。在向地两楹之间。应是十向出心。初地入心。合前合后。无不可者。后之等觉倣此。通前四加行竟。

八十地(地有三义。一者位置义。谓从初至十。位置不同。如地本是一而高下不等。二者坚实义。谓地地皆以真如为体。不动不坏。如地载华岳振河海。不重不泄。三者生长义。以地地皆能生长佛地功德。如地能生长万物。问。加行得地名。与此何别。答。前之位置。约行位渐深。此之位置。约果位渐胜。前之坚实。约行力坚固。此之坚实。约果体真常。前之生长。约行地力用。此之生长。约佛地功德。虽各具三义。而浅深胜劣不同。若通论前后诸位。更为一喻。如人欲入大海。采取众宝。必先学习水法。及橹棹之技。三渐是也。水法既精。橹棹又熟。干慧是也。十信如择日起行。住行向位。如备办资粮。四加行如从浅至深。渐入大海。十地位如从劣向胜。渐历宝所。等觉位如乍到最胜诸珍宝处。妙觉位如得众宝。从海而还。徧济窘乏。六十圣位。法喻历然可对。今明十地)十。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𦦨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初。

上位以利益有情。覆障涅槃。若出慈门。即入果海。所以不称妙觉者。以如来逆流。菩萨顺至。言逆流者。谓至果海。倒驾慈航。出涅槃入生死也。言顺至者。谓将穷果海。急棹智舟。违生死向涅槃也。此约断果言之。若就智果。则佛出菩提觉际。菩萨入菩提觉际。正相交会。故云入交。正脉云。譬如入海采宝者。前商得众宝逆流而出。到于海门。后商方以进取顺流而入。亦到海门。是二舡恰齐。但船头向外向内为不同耳。璎珞经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亦斯义也。结名等觉者。义取与妙觉齐等。或有言去妙觉位。余有一等。非今经意(问。此上五十五位。应出断惑分齐。庶得阶降分明。今惟依文释义。固为简便。但此经十行十向中。境界有似十地。不有断惑分齐。而取证浅深。何所依凭。答。愚以凡心。测度圣境。诚难自信。亦只好以圣言为定量。经之所有敢不发挥。经之所无谁许擅益。详观本经位次。不唯与惟识不同。即华严璎珞等经前后浅深。与此亦不相类。盖以圆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华严十信满心。摄位证觉。此经等觉深位。获干慧心。讵可以前后而论浅深。然佛于圆融之中。亦自寓有行布之意。故今唯依现文销释。所谓经中所有。敢不发挥是也。至于断惑分齐。唯于信位略显。如初信则曰一切妄想灭尽无余。此断现种也。二信则曰一切习气。皆现在前。忆念无忘。此伏习气也。三信则曰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此尽习气也。良以理由顿悟。乘悟并销。但以欲习初干。未遇法流。对境起念者。时乎有之。乃重以增上信力。圆伏圆断。至三信则如木成灰。永不再燄。故自四信以去。文中不涉断惑一语。愚又何敢妄赘。所谓经之所无。谁许擅益是也。或曰断既如木成灰。证即如金出鑛。似亦不应复存后位。今何位次依然。照常俱列耶。答曰。金既出鑛。便可作器。作之精。而益求其精。有作功用是也。不求其精。而自无不精。无作功用是也。动帝王。陈宗庙。贮黄流。盛甘露。敬天地。享神明。全体大用是也。社稷保之。兆民福之。慈阴妙云是也。倣古玩类极珍。觉齐佛觉是也。成至宝。镇库藏。妙觉究竟是也。知此喻者。则断后立位。不无理据。然亦诸经论中之所不见。而此经仅见之者。盖为接渐入顿。接偏入圆。此出自世尊灵智妙辨。彼谬柱皷瑟者。岂足以语此哉)

二结后证前。

是种种地者。通指上因地与果地也。皆以等者。显上因地果地。皆不离圆通妙心。以耳根圆通即是金刚王三昧故。言观察等者。谓每历一位。必有一位功业。若不观察。恐生爱著。故须依彼金刚三昧而观察之。如幻十喻者。如大品云。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𦦨。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妙音如响。诸佛国土如干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此中喻虽有十。而所喻之法。不出度生说法严土供佛而。然既曰不可取。则无生可度。无法可说。无土可严。无佛可供。既曰不可舍。则任运度生。任运说法。任运严土。任运供佛。既曰一切空。则取舍双忘。忘心亦寂。此依观成止也。止久沉滞。遮于胜进。故又于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奢摩他。义翻为止。毗婆舍那。义翻为观。如庄严论云。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所谓奢摩他。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谓毗钵舍那。起信论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义故。今则唯以观法体寂。不住本位。名奢摩他。进观前途功德。引发胜进。名毗婆舍那。此依止成观也。止观双运。不即不离。故云清净修证。从因至果。位位徧历。故云渐次深入。知此法者。既无中止之弊。亦无过高之行。位后显此。良有以焉。

三推重初心。

承上因地果地。皆以金刚观察。如是则功归第三渐次。以三种渐次。结文虽具称增进。而标章惟第三受增进之名。且第三增进。即是耳根圆通。亦即金刚三昧。若不凭此观察。后位难成。故曰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等。又且第三渐末。乃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故知善能成就。唯指第三渐次。若论由浅入深。通指亦可。五十五位。正脉谓前除干慧。后除妙觉。信住行向地为五十。四加等觉为五。故言五十五位。以经中明言真菩提路。干慧非真。妙觉非路。故除之也。灌顶云。亦可信住行向地为五十。渐干加等妙为五。愚谓第三渐末。明言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然既曰从是渐修。则知前属顿悟。如人猛然想起家乡。尚未动身。灌顶收三渐为路。而从是之语。云何销会。且又辨妙觉为路。终是矫强。既云随所发行。安立圣位。而干慧执心虗明。纯是智慧。岂非是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岂非是位。既有行有位。则是涉程途。正脉以非真拣除。亦属臆见。今依长水合辙。并以信住行向地为五十。干慧四加为五。等觉至觉际。如人到门首。不得复以道路名之。故唯五十五也。而言善成者。即取其止观双运。不即不离之义。由此观之。则欲至觉际而趣妙觉者。应须先历诸位。欲善成诸位者。应须先修耳根圆通。欲得耳根圆通者。应须加意严戒。欲得禁戒成就者。应须首断五辛。古德云。初步定千里之程。一篑肇万仞之山。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则初心岂可轻忽乎哉。

四判决邪正。

正脉云。上七字为最妙。又云此大乃直目性体。横亘竖穷。无边底故。方即是相。有义相德相。谓具足恒沙性德义故。广指用言。称体而周。无障碍故。益见斯经旨同华严矣。莲华取义甚多。且略取于方华即果。处染常净二义。亦即表于因果交彻。染净不二。益见此经旨同法华矣。又云末八字为最要。佛母表其有出生义。陀罗尼。此云总持。明其具含摄义。又云一表出生多佛。一表含摄多义。岂非至道要术哉。此亦略引正脉。从要妙为名。愚谓此以显密为名。盖上七字为显名。下八字为密名也。显名称大方广者。意明此经所诠。即同起信论中三大。并同华严。如正脉说。又称妙莲华王者。莲华称妙。显非常。况复云王。似指华严普光摩尼香水海中种种光明蕋香幢言。以此华为无量香海无量华藏之所依住。喻上三大为一切法门一切贤圣之所依故。密名十方佛母者。前云。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呪心得成无上正徧知觉。即佛母义。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故。亦云遮持。谓遮恶不起。持善不失故。此是诸呪通名。冠以十方佛母。则是通别合称。以此经原有显文密呪。故以显密为名。然显名为圣贤所依密名能出生诸佛。义亦相符。所谓呪即密经经即显呪者以此。

五因果名。

初蒙示兼闻。说是语。谓出名结答竟时也。即于此时。阿难及有学大众。重增一番新气象矣。得蒙等者。正叙上所闻为向下悟证之由。密印者。即指圆通妙性。三渐重明。故曰开示。得此可以成佛曰印。众生不知曰密。亦即前之见性藏心等。第一题中所谓无上宝印是也。随所发行安立圣位。即是般怛罗义。若通言摩诃悉怛多般怛罗。此云大白伞盖。今既无上五字。则唯取伞盖义耳。伞则自覆义多。覆他义少。盖则覆他义多。自覆义少。良以诸位之中。或约自利。或约利他。实各互具。但有多分少分。如伞盖义故。此皆三渐后之所开示。兼闻者。文殊所请。如来所答。会众同听故。五种名目。虽各显一义。实一摄一切。故通称了义。以一一皆摄义尽故。又经称了义。名亦随经。六释中当作有财释也。

○顿悟下顿悟渐证。自三渐至等觉。历历在心。故曰顿悟禅那。修进圣位。自境智至因果。通称了义。故亦兼悟题名。增上妙理。理名增上妙者。以了义故。正当顿悟之时。一切心思智虑。瓦解冰销。当体寂然。故曰心虑虗凝。三界烦恼有二。一见惑。初果见道位断。二思惑。修道位断。今云三界修心。显是思惑也。又思惑烦恼有三。一欲界思。二色界思。三无色界思。欲界思有九品。前六品。在二果向断。后三品在三果向断。上二界思。八地各有九品。共七十二品。在四果向断。而阿难等。原在初果。今既心虑虗凝。超二向至二果。故云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即欲界前六品思也)而言微细烦恼者。对见惑说。以见惑分别名麤。思惑任运为细故。正脉云。本经从初历谈。但言奢摩他。及三摩提。而未言禅那。直至此处。始一称之。下连修进圣位。足显谈圣位处。乃是说禅那耳。自阿难请位以来。至此说法复为一周。名染净因果周。即阿难所请禅那义也。按常途禅邪翻为静虑。以寂灭为义。今经为灭十二类生颠倒乱想。立三渐次。即是静义。干慧心中干有其慧。即是虑义。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即寂灭义。圆觉疏。释为绝待灵心。今经位位不离中道。即绝待灵心也。正脉云。全取正因佛性。双兼缘了二因为禅那体。今经三渐获无生忍。即是正因佛性。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即双兼缘了二因也。题中诸菩萨万行。义统乎此。齐此以前为开示禅那成修分竟。

四开示楞严成证分。(问。正脉科为初心紧要。今疏科为证分。何浅深相背若是。答。圆人修证。归重初心。初心紧要透过。自然任运证入。如后识阴尽处。入干慧地。便云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足证此义。若此与正脉亦不相违。而所以异者。惟以破前三分中障。成就究竟坚固之义为开示首楞严耳)三。

一精研七趣以破奢摩中障。二详辨五魔以破三摩中障。三重明五阴以破禅那中障。

初三。

一阿难请问。二如来赞许。三正为说示。

初三。

一谢前述益。二陈疑致请。三举狱例问。

初。

初按定现悟。若此妙明等者。通领前来所说心性徧圆义也。心性有随缘义。故称妙明。心性有不变义。故称真净。虽随缘而不变。虽不变而随缘。故称妙心。奢摩中如来密因。三摩中圆通妙体。皆指此耳。本来徧圆之义。前累说。但奢摩中随语生信。三摩中阿难辈亦唯相似解发。今于禅那之后。心虑虗凝。细惑销除。乃得真悟。故通领前来所说而按定之。

○如是下因真疑妄。如是者。谓本来徧圆如是。乃至者超略内之根身。大地者。即指外之器界。草木又器界之微。蝡动含灵又根身之细者。言既徧且圆。无法不周。有物皆容。故凡根身器界。草木蜫虫。无非从心建立。故曰本元真如。谓推其本元惟是一真如性也。然真如之性。即是成佛真体。以真如即是法身。证此者可成佛故。佛体真实者。谓既是佛体。相应真实。今观七趣伪妄。不能无疑。故曰云何复有地狱等也。文显六道。等该仙趣。故后文详明有七。

○世尊下蹑疑为问。有二。一问性中本来自有。二问妄想习气生起。其意以性中自有。则七趣不应伪妄。若妄习生起。则即性之义不成。且即性不成。是心外有法。兴今现悟徧圆之义。似不相符。所以未敢深领而致问也。后云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虗妄。更无根绪。则二问俱释矣。

三举狱例问(举地狱例余趣也。又上陈二问。一问性有。二问妄生。此则唯约妄生以问。以有碍现悟故也)二。

一举人明堕。二蹑狱为问。

初。

初婬妄堕者。持戒行淫。属重罪。且兼妄言。况又非寻常妄言。而言行淫无损于他。非同杀他生命。偷他财物。既现前无业。将来亦无果报。毁律误人。罪恶弥甚。故华报果报二报俱受。淫欲属火。故感女根生火。语即生者。业力增上。报不容缓故。节节烧然者。欲火徧身所致。乌刍章云。说多淫人成猛火聚。信不诬矣。此是现前华报。华报不足以偿。故命终神识径堕地狱。下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今莲香虽说淫欲无报。犹信杀偷有报。似是九情一想。受报应在水火交地。但以毁律误人。罪恶极重。故云堕无间狱。

○琉璃下杀妄堕者。温陵曰。琉璃匿王太子。挟宿嫌。诛释种。佛记七日当入地狱。王怖乘般入海。水中自然出火烧灭。详出涅槃及琉璃王经。善星亦云善宿。阿含云。是佛堂弟之子。或曰即调达子也。涅槃云。善星比丘。亲近恶友。退失四禅。生恶邪见作是说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等。即妄说法空也。然琉璃怀瞋杀人。属重罪。且所杀又非常人。乃瞿昙族。善星妄说法空。即是邪痴。若更为窃取利养仍兼于偷盗。二人之罪。俱为极重。故皆以生身陷狱。下云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虗贪信施。滥膺恭敬。更生十方阿鼻地狱。今琉璃恣杀。善星逞妄。似是纯情。固应沉于阿鼻。且琉璃伐释。欲断佛种。善星妄说。虗贪信施。既兼多罪。或亦更生十方地狱。但生身人所共见。略彰华报。陷后经劫无间。备受果报也。

二蹑狱为问。

初标外分境。言外分者。即是众生身分之外。胜妙境界。

○因诸下显外分心。因诸渴仰者。谓因于外分胜妙境上。生诸渴仰。发明虗想者。谓由渴仰故。发起种种清虗想念。想积不休者。谓想念积习。渴仰不休。能生胜气者。谓仰极神飞超脱形累。此亦正显心相。自下亦取事验知。是故者。谓以是能生胜气之故。心持禁戒。义该念戒念施。以心持即念。念律仪戒能净三业。念善法戒能成胜因。念饶益戒能利有情。律仪唯戒。余二皆兼于施故。举身轻清者。念前二戒。不以自修为累。念饶益戒。不以度生为扰故。心持呪印。即是念法。以呪即是法。为诸佛秘印。心持乎此。如佩佛秘印。纵遇魔外。无所畏惧。故曰顾盻雄毅。(猛强貌也)心欲生天。即是念天。谓厌下苦麤障。欣上净妙离也。梦想飞举者。超胜之气。形于梦寐故。心存佛国。即是念佛。如十六观经。观想念佛之类。圣境冥现者。或于禅观之中。或于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士。但以人所不见。而独见。故云冥现。事善知识。即是念僧。自轻身命者。如百城烟水。不辞疲劳。皆超胜之气耳。

○阿难下结外分名。诸想虽别者。取事唯五。论念有六。即教中六念门也。轻举是同者。如梦飞为举。余四皆轻。若轻若举。咸以飞动为性。故曰是同。飞动故不至下沉。不沉成超。理所不逾。故亦曰自然。是乃依外分境起外分心。故曰此名外分。依内外定升坠竟。

二由情想分趣类二。

一临终相现。二情想曲分。

初。

初增慢积水。宿世多慢。现在犹有余习。因有余习。彼此交相陵越。依然发于相恃。谓自恃族姓豪贵。财势智慧等胜也。驰流不息者。谓驰心上流。不知息灭。然我慢属山。驰流属水。山峙水驰。必致奔腾。如是故有腾跃纵逸竞奔之波。于自心中预现积波为水之相。

○如人下取例验知。绵味者。舌拄上㗁。深取其舌上味也。言口舌自相绵味。尚因而水发。况夫慢心驰流。不知息灭。宜乎其有腾逸奔波。预现积波为水相也。

○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慢流益甚。故曰相皷。谓皷激陵越也。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血河灰河热砂毒海融铜灌吞诸事。而习果成矣(血河者。灌顶引经云。狱有两山。罪人走入。两山忽合。如磨盖压。血肉徧流。如大河海。血水涌沸。男女万数。出没其中。灰河者。经律异相云。灰河地狱纵广深浅五百由旬。灰汤涌沸。罪人入河。铁刺刺身。脓血流出。痛苦万状。热砂者。灌顶云。即黑砂地狱。热风暴起。吹热黑砂。来著罪人。烧皮彻骨。愚谓但言热砂不合水义。或热砂连毒海为句。盖以海沸热砂。没溺罪人。苦毒无量故也。融铜灌吞者。地藏经云。烊铜灌口。热铁缠身。万死万生动经亿劫。此皆以类相感。更有多事。难以尽言。故以诸字该之)

○是故下圣贤共惕。灌顶云。我慢者。执我我所。起诸见慢相故。痴水者。西土有水。饮之则痴迷颠倒。以之例慢。故曰名饮痴水。亦警惕意也。如避巨溺者。巨海洪浪。没溺难出。凡是有智者。莫不严避。菩萨避慢如之。盖不敢有犯也。正脉云。见慢者。谓见自心起慢。非见他慢。

四瞋习报。

初增诳积秽。宿世多诳。现在犹有余习。故云诳习。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交相斯瞒。依然发于相罔。谓诬罔蒙蔽也。诬罔蒙蔽。不知戒止。又自以为得计。飞动其心。造设奸谋。是居心总为障他。立行反以秽。如是诳罔日积。故有尘土屎尿。于自心中预现障蔽秽污不净之相。

○如尘下取例验知。如尘随风者。尘以风乱。风以尘昏。尘以风乱。而不见定相。见以尘昏。而不见净相。故云各无所见。取此为例者。言尘随于风。尚昏乱而各无所见。况夫彼此交欺。诬罔不止。宜乎其有尘土尿屎。预现障他秽秽污不净相也。

○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无忘。现习重增。诳罔愈甚。故曰相加。谓倍造诳业也。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而习报成矣(没溺者。似是沸屎地狱。谓屎尿沸溢。罪人没溺于其中也。腾掷者。似是黑砂地狱。谓风吹黑砂。罪人腾掷于其中也。飞坠者。随风上下之相。漂沦者。随沸浮沉之相)

○是故下圣贤共惕。欺诳诬罔。害人自害。故同名劫杀。劫杀者。谓劫财杀命。极言其可畏也。蛇之与虺。时常含毒螫人。况复践之。菩萨见诳如此。亦警惕之甚矣(问。诳之与诈。有何差别。答诈谓诱他。期堕我术。明取其利。诳谓欺他。恐泄我机。暗取其利。皆属妄语。而举心不同也)

七怨习报。

初增怨积害。宿世怀怨不释。现在犹有余习。故曰怨习。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互相嫌隙。依然发于衔恨。谓衔冤怀恨。誓期报复也。然报复者。设方在心。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朴。于自心中预现为害之相(飞石者。飞以石块。投礰者。投以碎石。匣贮者。匣床盛贮。车槛者。车内槛禁。瓮盛者。盛人于瓮。而外以火炙。如昔人有请公入瓮者是也。囊扑者。收人于囊。而举以扑之。如始皇囊扑二弟之类。是皆由于衔怨害入。而害具即从自心中生也)

○如阴下取例验知。如阴藏毒害之人。怀抱畜积。俱属恶事。况复衔冤怀恨。誓期报复。宜乎其有飞石投礰等事。预现于自心中也。

○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怨恨益深。故曰相吞。谓恨不生噉也。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投掷者。礰投石掷。擒捉者。擒拏捉取。入匣车。入瓮囊也。击射者。礰则击其头。石则射其身。抛撮者。抛谓抛扑令死。所谓囊扑者是也。撮谓撮折其身。所谓匣贮车槛瓮盛者是也。始而心欲害人。究竟反为自害。怀怨者宜知惊心)

○是故下圣贤共惕。违害鬼。即怀冤鬼也。冤不能申曰违。常欲伤人曰害。如来虽不怀冤。而色目怀冤之家。名违害鬼。亦警惕于人也。菩萨遵奉佛敕。不敢有犯。所以见有怀冤之心。如饮鸩酒。宜急解之。不然则断肠死矣(正脉云。鸩鸟最毒。羽毛沥酒。饮之则肠寸寸断)

八见习报。

初增见积证。见习者。谓宿世邪见(诸见之总)炽盛。现在犹有余习也。因有余习。彼此交相立破。欲明见。故曰交明。恐人不知何为交明。故云如萨迦耶等。萨迦耶。此云有身。即是身见。见戒禁取。应云见取。与戒禁取。盖取字两通耳。见取见。谓非果计果。如以无想为涅槃之类。戒禁取见。谓非因计因。如牛狗等戒之类。边见背中。邪见违正。皆为邪悟。如上五见。各有所作。故云诸业。所言诸业者。无非互相破坏。故云发于违拒。各自立宗立论。故云出生相反。相反者。以我证彼。立宗立论。务期坏他。如是存心积业。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于自心中预现证据是非之相(王使者。琰魔王使。主吏者。主掌判吏。证执者。证其所执。文籍者。文书簿籍)

○如行下取例验知。言堂堂大路。谁来谁往。旁观自能相见。况夫明明中道。互立互破。宜乎其有王使主吏等预现证据之相。所谓自心难瞒者信矣。

○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彼此诤执不解。故曰相交。交谓撕结不开之貌。由此故于命终神识。见有勘问权诈等相。言勘问权诈等者。谓始而勘校审问。权称诈伪。此似王使事也。勘权不明。转启有司。逼考讯问。严推重鞫。从旁体察访问。此似主吏事也。体察访问。不得其情。仍复披究生前见业。照明神识习气。于时则有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证之。如不服罪。仍以辞辨折之。直得无理可申。地狱重罪。乃甘心领受矣(问。前后十种狱相。惟此中最极周密。且是令其服罪。不出正罚者。何也。答。十业中惟见业最极难辩。十报中。唯见报难定。难定必先尽得其情。果其有毁谤正法。断灭佛种等事。自应直入阿鼻。诸教常说。不出而自知故)

○是故下圣贤共惕。五者总为恶见。如来形容观察。同以见坑名者。以其悮陷众生。一入而不能出故。见理不真曰虗妄。非他是曰偏执。五见率皆如是。菩萨见之。如临毒壑者。显急宜退避。以邱壑中有毒蛇等物。不退则必遭其害也。

九枉习报。

初增枉积迫。宿世好为屈枉驾祸逼人。现在犹有余习。故曰枉习。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互相加迫。依然发于诬谤。诬谤者。本无其事。而妄毁之也。妄毁不认。必至设法相迫。如是居心。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于自心中预现逼迫之相(合山者。两山竖夹。合石者。两石横夹。碾以石砾。硙以石研。耕以犁其舌。磨以研其顶。是未及迫人。而迫之具。先从自心而生。吁可畏哉)

○如谗下取例验知。谗𧮂也。贼害也。谗𧮂为害。名谗贼人。如是之人。逼枉良善。核得其情。罪必反坐。呪夫诬谤日积。宜乎其有合山合石等。预现逼迫相也。

○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不忘。现习重增。枉业愈盛。故曰相排。排者逼迫之貌。由此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押捺槌按等相。言押捺槌按等者。谓押掬揉捺。槌打按压。令其服罪也。设不服罪。蹙其身于囊袋。压之而漉其血。名曰蹙漉。若终不承认。挂其身于权衡。度之而令其无词。名曰权度。是其心初欲害人。而终于害。所谓自作自受者信矣。

○是故下圣贤共。怨谤者。怨言以谤。竦听者心故。谗𧮂口伤。义同于虎。故曰谗虎。屈逼声恶。义同如雷。故曰霹雳。然人皆知避虎畏雷。而自心中养虎蓄雷。恬然不知畏避。亦可慨矣(问。诳之与枉。有何差别。答。二者皆随烦恼而所随不同。盖诳者障他利。希自利。随贪一分。随痴一分。即以贪痴二分为体。而枉即是害。随瞋一分。即以瞋恚一分为体。故前后各出也)

十讼习报。

初增讼积照。宿好攻讼。现在犹有余习。故曰讼习。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交相諠诉。依然发于藏覆。谓各自藏覆过也。虽各自藏覆。而自心难昧。如是故有鉴见照烛。于自心中预现其相。(鉴见者。谓镜鉴以见其形像。照烛者。谓珠照以烛其心曲)

○如于下取例验知。言身在日中。不能藏曲直之影。况心在本觉圆明之中。欲覆过。岂可得哉。宜乎其有鉴见照烛。预现对验相也。

○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讼覆交陈。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恶友业镜火珠等相。言恶友者。谓宿世同造之人。业镜者。能鉴宿业之镜。火珠者。能烛心曲之珠。恶友同造。故能披露宿业。镜鉴珠烛。故能相对证验。类此更有。故总以诸事该之。是知覆藏者。徒昧自心。攻讼者。空丧天和。然自有不可逃之罪案于其间也。

○是故下圣贤共。好讼者必易覆。色目覆藏。正所以警讼习。同名阴贼者。谓家有阴贼。久必遭劫。喻覆藏过。终必为害。此如来警于人者如此。戴高山。履巨海。终不能出。意显覆重罪。堕极苦。无由得脱。此菩萨自相警者。如此。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宜常自拣典。无轻于攻讼。既薄熏染之习。即脱地狱之苦。得生人中。整心虑。趣菩提。何其幸哉。(此上十种习因。从古异说。良以业报。不可思议非众生心识现量之境。谁是谁非。亦不必辨。今谓如来明言习因足知堕狱一事。不是一生所造之业。盖由熏习在心。相续不断。从惑积惑。从业积业。曾无丝毫善缘。惟恶业相应。如十段中。婬贪等十字。乃宿世所造之业。而十个习字。皆指熏染在心。以至今生犹能续起惑业。但宿世造业。必是彼此互相为对。熏习在心。今生亦然。故文中交接计等。即今生彼此续起之惑。而发于相磨。发于相吸等。即今生彼此续造之业当此之时。心是地狱之心。故有猛火积寒等相。现于自心之中。如昔有善𦘕马者。念念在马。睡时自现马相。作水观者。念念在水。定中自现水相。而念念心心。造地狱业。自现地狱之相。理应然矣。但此理难信。故十段中。各举易知之例而验证之。不可作譬喻说也。然此时虽有地狱相现。尚是心中影相。未及招受。若于此知畏。尚可回转。其奈宿习现习。相然相陵等。重起增上惑业。由是于命终神识。见有地狱相现。呌苦难脱。及乎身入其中。求出无期。所谓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此圣贤所以共惕。类此者亦知警心可也)总结征释十因竟。

二征释六报二。

一总征释。二蹑征详释。

初。

如是合触者。谓如是上来所说触业所感合山等。诸触逼迫事也。历触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身根。以身根而遇逼迫。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葢撞以杵触。击以丈触。剚以刃触。射以箭触。皆身触遇逼迫事故。若依原文。殊难销会。历见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眼根。以眼根而遇逼迫。则能为烧为𦶟。以眼见属火。火遇逼迫。逼住则为𦶟。逼不住则为烧故。历听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耳根。以耳根而遇逼迫。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葢道为地狱之途。观为狱主之宫。厅为理狱之所。案为判罪之据。道多呌苦声。观多传呼声。厅多审罚声。案多判结声。皆耳闻遇逼事故。若依原文。亦难销会。暂与历触下交互用之。俟高明者再辩。历息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鼻根。以鼻息而遇逼迫。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葢括以布缠。袋以囊闭。考谓括而复考。缚谓袋而复缚。务令气不得伸。皆鼻息遇逼迫事也。历尝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舌根。以舌尝而遇逼迫。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耕谓犂其舌。钳谓拔其舌。斩谓从根而割。截谓当中而断。皆舌尝遇逼迫事也。历思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意根。以意思而遇逼迫。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葢为坠为飞者。忽下忽上。为煎为炙者。发热发燥。皆意思遇逼不宁之相。然此中交报。与上四文势稍别。佛语自在。以义求之可也。

六思报二。

一标定二报。二依次释成。

初。

如是邪思者。准上五应约邪思所感报风言之。结思者。谓思业报风。结于现前意根。以意思而遇报风。被迷思处。则能为方为所。谓受罪处也。结见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眼根。以眼见而遇报风。因昧思明。则能为鉴(镜照)为证。(人质)谓令昧为明也。结听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耳根。然耳闻属水。以水遇风。若二力俱胜。皷激过分。则能为大合石。如倾湫倒岳。即其证也。若风寒水冷。则能为冰为霜。如秋霜冬冰。即其证也。若水势劣风。风势劣水。则能为土为雾。如微旱起尘。带湿见雾。即其证也。结息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鼻根。然鼻息属风。风遇风而磨荡成火。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皆地狱苦具相也。结尝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舌根。然舌尝贪味。味遇风而便失。则能为大呌唤。为悔为泣。皆饥渴逼恼声也。结触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身根。然身触从缘。风性无定。或遇风而展舒。则为大身。或遇风而局促。则为小身。或遇风而忽活。则能为生。或遇风而忽毙。则能为死。或被风吹而腹俯于地。则能为偃。或被风吹而面向于天。故能为仰。此等皆为思报之所招引。(此上十因六报。虽然似不经。而理所必至。良以三界唯心。万法惟识。所以华严一偈。能空诸狱。若果能绝生前之十业。了现心之妄习。六业不交。六报安在。是知佛之所以详陈其相者。将使众生转恶业为善因。心作天堂。变生心为佛心。即心作佛也)征起释成竟。

三总示虗妄三。

一总结妄造。二别分重轻。三重释问意。

初。

是诸众生。即指十因六报者言。律仪虽通大小。且指小乘戒说。以小乘治身。律仪偏重故。非破者。非为小乘。忍心自破。造业饰非者。类多如是。菩萨戒大乘戒也。既非破律仪。不屑拘守小乘。即当严护心地。受持菩萨自性妙戒。及究其居心。却又逐一违反。故曰犯也。此约毁戒言之。涅槃至理。大乘深教。或斥为断灭。或诃为虗妄。故曰毁也。此约毁乘言之。夫乘戒二法。乃出苦之津梁。实成佛之枢要。互为缓急。尚且不可。何况俱毁。真为断灭佛种。仍复陷害众生。罪之极重。莫甚于此。前云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等。即指此也。诸余杂业。总指十因六交等业。报感地狱。常受众苦。如处猛火。故曰历劫烧然。烧尽宿业之后。名为酬还罪毕。此方了得纯情无想及九情一想等业。良以众生造业。类多从轻至重。身后受报。类多从重至轻。今重报既尽。轻报现前。故仍受诸鬼形。然世人多以地狱为鬼。今既分二趣。应知不同。论明地狱纯是化生。鬼则具四。兼有父母兄弟眷属。但胜者为神。如前大力鬼王等。附于仙趣是也。劣者为鬼。如下所列。又下所列十类。率皆不免饥虗。均属饿鬼趣摄。但与前之七情三想沉下水轮者不同。以彼生于火际。乃鬼道中苦之尤者。似由恶业直堕。若下之十。明是地狱余报。不过藉之以略彰其趣耳。

二详列十种(资中云。由前十因。余报不同。故鬼趣分为十类。谓贪物贪习。贪色淫习。贪惑诈习。贪恨怨习。贪忆瞋习。贪慠慢习。贪罔诳习。贪明见习。贪成枉习。贪党讼习。长水依之。正脉以贪惑为诳习。贪罔为枉习。贪恨为瞋习。贪忆为怨习。贪成为诈习。余五仍旧。今疏依之。环师谓其不必局配。是厌于推详也。然地狱既以十习为因。今出为鬼。自应由彼余习。但佛语自在。稍不次第耳)十。

一怪鬼。二魃鬼。三魅鬼。四蛊鬼。五疠鬼。六饿鬼。七魇鬼。八魍魉。九役使。十传送。

初。

是人者。即指十种鬼道中人。始在阿鼻。皆以纯情坠落。渐经无间及与有间。乃得业火烧干。良以纯情堕于阿鼻。若以业报苦火。烧干一情。则唯余九情。应退入无间。若更以业报苦火。烧干九情中少分。则惟余八情之余。应退入有间。若更以业报苦火。烧干一情之余。则唯余七情。自应上出为鬼。以饿鬼元以七情三想。为堕因故。此推本也。皆是下显妄。妄想即是惑道。业即业道。狱鬼即是苦道。言狱鬼苦虽至重。亦由自心深重惑业之所招引。故云皆是。若悟菩提者。一念回光。反照自心。悟得本性菩提。既悟得本性菩提。则苦不能系。业不能局。惑不能蔽。故曰妙曰圆曰明。既曰妙曰圆曰明。则地狱饿鬼。本来无所有矣(问。前云七情三想。沉下水轮。似是饿鬼极苦。此云业火烧干。上出为鬼。但是狱后余殃。其罪既轻。何得同以七情三想判之。答。一从狱升。一从人坠。虽同为七情三想。而不妨轻重有异。如山上一人。失足下坠。山下一人。举足上升。各到中间。石丛而止。则从上而坠者。所伤必重。从下而升者。所伤必轻。是故上之十鬼。虽亦生于饿鬼趣中。而犹能为怪。为魃。乃至为役使。为传送。如从下而升之人。虽在石丛。犹能展转故也)鬼趣竟。

三畜趣三。

一蹑前起后。二详列十种。三结妄推无。

初。

如汝所言等。牒前所问堕狱三人。如是恶业者。以三人堕狱之业。例一切众生堕落三途之业。以一妄一切妄故。前阿难偏问地狱。今如来总答三途者。以同为恶趣。又以此答。在畜趣后也。本自发明者。正脉云。藏性真心。万用俱含。自造何等之业。即随自业发明何等之报。譬如米中诸味皆具。成糖成醋成酒。皆自造耳。非天降。非地出。非人与。显非从外得。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显是我自致。菩提心中。浮想凝结。显本无实体。据前阿难有总别二问。初总问七趣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此云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是答以妄习生起。菩提心中。浮想凝结。是答以非本来有。次别问地狱云。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此云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是答以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皆为浮虗妄想凝结。是答以纵有定处。亦属浮想凝结。良以前云众同分中兼有元地。似有一定之处。故今并遣。言众生初以一念妄动。业识潜兴。名为浮想。次以见分俄兴。结为现境。是曰凝结为七趣所共依。呼为同分。若众生之自招。乃称别业。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虗空悉皆销殒。况诸地狱鬼畜等。又在虗空中耶。是知菩提心中。都无所有。果其彻证。无劳更疑。若乃未悟先空。只恐悮人自悮。古德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可弗慎欤。畜趣竟。

四人趣(正脉云。此趣来处。除圣贤示现。诸趣皆通。以人道为修进通途。诸趣皆愿为之。且人中具有六趣形相。如富贵慈善者似天。聪明修炼者似仙。刚暴者似修罗。愚痴者似畜生。贫贱者似鬼。囚系者似狱。故知通有诸趣来者。今亦顺序而谈。偏取从畜来者。余亦意含)四。

一蹑前起后。二就便警示。三详列十种。四指因结叹。

初。

初近指前世。是等者。总指前之十类。原其前世为畜。本因债累。今既宿债毕酬。自然复形人道。

○皆无下远指多生。言既得为人。不应更结深冤。乃尔生杀不忘者。非止一世余习。故云皆是无始等。盖欲人清其源而绝其流耳。业谓无始来。多生杀业。计谓妄计征偿。颠倒谓不知解脱。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故相生。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故相杀也。

○不遇下无缘难脱。无始业计尘劳。唯佛法乃能灭除。设若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依旧业计颠倒。在于尘劳之中。然尘劳属惑。有惑必有业。有业必有报。如恶叉聚。自然不离。故云法尔轮转。

○末句动佛哀矜。裴公圆觉序云。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今幸生人道。宜自珍惜。若乃一念不忘。转眼复成沦坠。仙天无路可升。佛道永矣绝分。如因一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亲。是为大惑。故叹其为可怜愍者。人趣竟。

四仙趣(灌顶云。老而不死曰仙。故庄生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言仙者迁也。此有二义。一谓迁入山林。人不及处。故仙字从人从山。二谓迁其形神。延年益寿。故下云存想固形。正脉云。仙道起于厌惧无常。想身常生。妄设多途。无非志于长生不死。苏子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夫天地尚不能以一瞬。何况仙趣。又在天地之中乎。又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然既曰物之与我。皆无有尽。而又何羡于长生乎。苏子卓识。如来诚言。合而观之。修仙者宜知颠倒)三。

一蹑前标后。二详列十仙。三结判同轮。

初。

从人者。从于人趣也。虽曰从于人趣。不局上之十类。言上之十类。从畜道来。人多下品。岂能修仙。或亦有之。如文类达类等。但勿拘判。又前云情少想多。则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然四类虽皆情少想多。而言总意别。若以类分之。应云一情九想则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三情七想为飞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然仙趣既惟余一情。自应不蹑前之余习。而正脉云。仙趣上。方与十习无干。以是而知。不应拘判。言复有者。有二义。一者拣前十人。言前之十人。尚在征偿。此外复有从于人道。仰慕清升而修仙品者。二者拣我自宗。言自宗中人。依正觉修。此外复有从于人道。不依正觉而起妄修者。不依正觉。亦有二义。一者正觉即佛。谓不依佛说也。二者正觉即心。谓不依自心也。舍此二途。纵修三摩。亦非真实矣。别修妄念者。拨弄精魂。存想固形者。注意长生。注意长生。即是不依佛说。以佛说一切有为。如梦幻等故。拨弄精魂。即是不依自心。以自心从本来。绝言思等故。下之十种。率皆不出此二。正脉云。山林人不及处者。即名山洞府。神仙隐迹之处。彼宗所谓洞天福地𨸄苑昆仑者是也。又华严十宝山中。有神仙山。古德谓是神仙所居。然既属人不及处。而彼独能游。则神仙具五通矣。有十种仙者。但以其修念固形之术而分别之。

二详列十仙十。

一地行仙。二飞行仙。三游行仙。四空行仙。五天行仙。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九精行仙。十绝行仙。

初。

津液者。口中水也。嗽出为津。下咽为液。彼宗所谓鼓天池咽玉液是也。执此能令水升火降。水火既济而成造化之功。故坚固而𠻳咽之。𠻳咽不息。内外通融。举身轻清。与物无累。故曰润德圆成。乘正御气。游乎无穷。故以天行名之。庄生所谓。至人神人圣人者是也。(庄子逍遥篇云。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会曰。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其润德圆成可知。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以未能忘身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又是润德圆成之后。增修功业。至云游乎无穷。恶乎待哉。其为天行可知。是知彼之所谓至人神人圣人者。依然在天仙之数也)此对上四。乃是以分成极成而分胜劣。又此上五仙。前二似属彼之小乘。以只知存想固形。全无利济之心。但以有烟火无烟火分之为二。后三似属彼之大乘。以兼有利济之心。但游行未能忘身。不能远达高举。而空行则形神俱妙。虽能高举远达。而犹有分齐。至于天行。则与天地合其德。与六气合其用。利万物而不宰。处寰中而无迹。是不唯润德圆成。而圆成之后。应别有真诀。但以不了自心。故止于天行而

六通行仙。

初结示因果。是等者。总指前之十仙。大率皆以世寿不常。羡慕久生。故即于人中炼心。所谓拨弄精魂是也。不知本觉真心。即是佛果不生灭性。故亦不修正觉。所谓不依正觉修三摩地是也。食道圆成。乃至觉悟圆成。故云别得生理。别有二义。一者不依自心不生灭性。别以食道药道等而得长生之理。二者十仙为门各别。门门各得长生之理。以彼总以长生为趣故也。寿千万岁者。妄理相应。或千岁。或万岁。但以世人不见其死。浑言之耳。

○休止下判同轮回。休止者。休心依止。深山海岛者。如昆仑蓬莱之类。绝于人境。将谓可以避死。殊不知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也。斯亦轮回者。所依之处。既未超乎三界。能依之身。岂能脱于轮回。是知上之所谓寿千万岁者。但是后死。非真不死。犹如松柏后凋。非真不凋耳。妄想流转者。出成轮回所以。良以法性本自真常。色身由来生灭。怖速死而求长生。即属妄想。依妄想而堕生灭。正在流转。所谓斯亦轮回者以此。

○不修下警令正修。言欲免轮回。须断妄想。欲断妄想。须凭三昧。设不修三昧。则仙报尽时。依然各随无始远习。散入诸趣。所谓饶经八万劫。终竟落空亡。况夫寿千万岁。又何足恃哉。是知楞严三昧。神仙亦所当修。勿负长年。宜早努力。总结仙趣竟。

六天趣(灌顶引论云。天者。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文句云。身胜乐胜故名为天。或谓天者。天然自在。首出庶物。以上品十善。及世间禅定为因。故上云〔绝〕想即飞。必生天上。正脉云。天趣与仙趣不同。世人仙天不分。而学仙者。滥附于天。且谓诸天皆彼祖先。然佛既分为二趣。岂可混同。辨有二义。一者仙以人身而恋长生。最怕舍身受身。诸天皆舍人身而受天身。二者仙处海山。皆人间境。四王忉利。尚无卜居。况复空居及与上二。是知天趣最为界内尊胜之流。逈非仙与鬼神类也)二。

一别分胜劣。二总斥迷轮。

初三。

一六欲天。二四禅天。三四空天。

初二。

一约欲分六。二就欲结判。

(正脉云。此乃自须弥腰顶二天。以至空居四天。皆有饮食淫欲睡眠。具足三欲故号欲天。其男女婚配。亦如人间。但以欲心轻重而分六重)六。

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天。

初。

如是六天。初则离于邪动。次则正动而微。三则动少静多。四则出动。以一切时静故。然形虽则动。未免心交。观其应触来时。未能违戾。是犹觉有味。故知其心尚交也。至第五味如嚼蜡。第六了然超越。并心交亦无。但未能无迹。以第五犹有欲境横陈。第六权同世间行事。宛有欲迹。故言其迹尚交也。此通约六因言之。若就果中说者。如俱舍颂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婬。正脉引偈云。四王忉利共相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六天真快乐。盖相抱执手。俱属形动。而分轻重之异。至于兜率之笑。虽形出乎动。而未能无心。若后二天。但唯目视。虽无交心而犹似有迹。故合云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句文虽局于六天。义实通乎五趣。谓自此六天以还。由仙及人乃至地狱。总名欲界。以未离欲境故。九地中名五趣杂居地也。(问。天台云。六天果报十善为本。兼护法生四王。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生夜摩。兼修禅定麤细而住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乐。兼未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为因。前三天各兼功行。后三天各兼禅定。今何惟约欲事轻重分六天耶。答。功行禅定为缘。通修十善为因。但十善之中。断欲为要。设不断欲。十善何成。如来为人从要。故唯约欲轻欲重而分胜劣)通结六欲天竟。

楞严经指掌疏卷第八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