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婬增恚。正脉云。熟食必壮相火。故发淫。生噉必动肝气。故增恚。佛智所鉴。不爽丝毫。宜敬信而深戒之。
○如是下天远鬼近。十二部经。该尽佛所说法。能宣说者。天仙皆应近闻。今以食辛之故。不惟不来近闻。而且嫌其臭秽。咸皆远离。如今清净斋戒者。尚避食辛之人。则天仙远离可知。饿鬼歆于不净。故因彼食辛之次。冥中䑛其唇吻。相随不舍。故常与鬼住。天仙增福。咸皆远离。故福德日销。饿鬼致祸。常与共住。故长无利益。无利益即灾祸事也。
○是食下无护遭魔。修三摩地。乃成佛肧胎。菩萨天仙善神皆应守护。以食辛故。皆悉不来。亦嫌其臭秽故也。守护则魔不能近。由不来故。乃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大力魔即天魔也。知其修三摩地。有志求佛。故现佛身而眩惑之。非毁禁戒者。贬持戒为小乘。赞婬怒痴者。褒三毒为大道。无智自辨。鲜有不受其惑者吁可不畏哉。
○命终下成魔堕狱。现前受行魔教。命终自为魔属。所修三摩。咸资有漏。故得受享魔福。福尽祸至。故感堕无间狱。正脉云。缘以臭恶之味。引致阿鼻极苦。有何难舍而不勇断之哉。然辛菜所以名助因者。即于此科中见。中发淫为淫欲助因。增恚为杀生助因。至于福销祸长。必至损他益己。纵能说经。亦属妄谈般若。此等又为盗妄助因。况夫魔来倒说。何恶不助。自为魔眷。何罪不生。名其为助因者宜矣。正释竟。
三结成。
初总教持戒。如是众生。指已断五辛人也。已断五辛。当入三摩。但定因戒发。非戒则三摩不成。故教以要先持戒。而云严持者。丝毫不容有犯故。又云清净者。非唯执身。兼以执心故。
○永断下首举淫杀。婬能障定。杀乃违慈。四根本中此二犹要。故首举之。永断淫心者。现种俱尽。如枯木不萌。如寒灰不𦦨也。断杀中乃以轻况重之语。言酒肉尚不容䬸。生气尚不容噉。何况杀生。自应永断。以火净食者。律明生鲜之物。火净方食。不经火触。则为不净。不得便食。以有生气故。儒门方长不折。庭草不除。大同此意。皆防微杜渐耳。
○阿难下显示应断。修行原为出界。不断淫杀。则界不能出。以有相生相杀事故。言此正见其首应断也。
二示以进修余戒。
言此果能严戒。则是从凡夫地。第二增进。乃决定修行渐次。盖以对上第一。名为第二。又对上初学不定。故以决定修行释之。此中所断言正性者。对上助因而言。以上但助发乎此。此乃正是罪性故也。刳其正性竟。
三违其现业三。
一承征。二正释。三结成。
初。
权智外现。故曰容貌。摄化众生。方便具足。故曰如佛。此牒上位以为当位之因。自下乃正明当位。以权资实。内照真如。名为心相。理智圆满。故曰亦同。同佛故。成正知见。如胎中七七位后。心相渐著。故以正心为名。
七不退住。
正脉云。快哉者。合意而喜之赞词也。此问者。即指上之二问。二问已决。邪正自辨。故云令诸众生不入邪见。盖以执有定处。不信随业。即堕邪见耳。末二句诫听许说。可知。
三正为说示四。
一略示升坠因由。二详明七趣轮转。三依次答释前问。四结叹以示邪正。
初三。
一依内外定升坠。二由情想分趣类。三缘随业有定处。
初二。
一总标内分外分。二别明情坠想升。
初。
初结前。言上虽循业定有。二义双许。究竟以循业为是。故重呼当机而再告之。感者招致之义。言设无自业。虽本有地狱。谁能驱之入哉。故知此等唯是自业之所招致。
○造十下标后。十习因偏约因言。六交报偏约报言。然文虽从偏。义实互具。以有因必有报。报必有因。至下征释自见。
二征起释成二。
一征释十因。二征释六报。
初十。
一婬习报。二贪习报。三慢习报。四瞋习报。五诈习报。六诳习报。七怨习报。八见习报。九枉习报。十讼习报。
初。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梱剑树剑轮斧钺鎗锯。
○如人衔怨杀气飞动。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锤击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
○如行路人来往相见。
○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虗妄偏执如临毒壑。
本因者。指在人道中说。贪物为罪者。即指贪习。谓贪求财物而为地狱罪故。是人罪毕者。历劫烧然。地狱业尽时也。因有贪物余习。出而附诸异物。现形现迹。故曰遇物成形。山之为精。石之为怪。类多由此。故曰名为怪鬼。
二魃鬼。
初反征可停。当知二字。借阿难警世间也。若用二句。指反征者言之。言被征之人。若有福德。尚在人中。则反征者。不过用其钱物。若无福者。则为畜生。而反征者。自应役其身力。是皆可以偿足自停。但不分越所酬则己也。
○如于下反杀难寝。于中者。谓于反征之中。杀彼身命者。谓自行杀事。或食其肉者。谓教他杀而但食其肉。怨习难忘。故至尘劫。以肉还肉。以命还命。故云相食相诛。递相报复。无有穷已。故曰犹如转轮。前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即互为高下义也。又云。十生之类。互来相噉。穷未来际。即无有休息义也。
○除奢下极言警觉。奢摩他。为自性定。得之者。罪性本空。轮转何有。佛出世。名照世灯。遇之者。无结不解。有怨皆释。舍此二缘。难免报复。故曰不可停寝。寝犹息也。然此中警觉有二。一为未得停寝者。令其修定。令其见佛。以除此二缘。不能停寝故。二为已得停寝者。令其勿杀。令其勿食。以奢摩难成。佛世难遇故。皆至极之言耳。就便警示竟。
三详列十种十。
一顽类。二异类。三庸类。四很类。五微类。六柔类。七劳类。八文类。九明类。十达类。
初。
初近指前世。是等者。总指前之十类。原其前世为畜。本因债累。今既宿债毕酬。自然复形人道。
○皆无下远指多生。言既得为人。不应更结深冤。乃尔生杀不忘者。非止一世余习。故云皆是无始等。盖欲人清其源而绝其流耳。业谓无始已来。多生杀业。计谓妄计征偿。颠倒谓不知解脱。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故相生。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故相杀也。
○不遇下无缘难脱。无始业计尘劳。唯佛法乃能灭除。设若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依旧业计颠倒。在于尘劳之中。然尘劳属惑。有惑必有业。有业必有报。如恶叉聚。自然不离。故云法尔轮转。
○末句动佛哀矜。裴公圆觉序云。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今幸生人道。宜自珍惜。若乃一念不忘。转眼复成沦坠。仙天无路可升。佛道永矣绝分。如因一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亲。是为大惑。故叹其为可怜愍者。人趣竟。
四仙趣(灌顶云。老而不死曰仙。故庄生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言仙者迁也。此有二义。一谓迁入山林。人不及处。故仙字从人从山。二谓迁其形神。延年益寿。故下云存想固形。正脉云。仙道起于厌惧无常。想身常生。妄设多途。无非志于长生不死。苏子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夫天地尚不能以一瞬。何况仙趣。又在天地之中乎。又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然既曰物之与我。皆无有尽。而又何羡于长生乎。苏子卓识。如来诚言。合而观之。修仙者宜知颠倒)三。
一蹑前标后。二详列十仙。三结判同轮。
初。
二灭妄明真成诸位四。
一正明诸位。二结显修法。三推重初心。四判决邪正。
初十。
一三渐。二干慧。三十信。四十住。五十行。六十向。七四加。八十地。九等觉。十妙觉。
初二。
一指前起后。二正示渐次。
初二。
一指前互具成妄。二起后三渐得除。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