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指掌疏卷第九

前天虽净境无际。而依正犹未尽亡。以既有身心。即有世界故。既有身心世界。是净虽无量。而未极圆徧。今至此天。定力转深。乃并诸身心世界。泯同一体。荡然无杂。故曰一切圆净。净德者纯净之德。既圆徧。故曰成就。有漏之乐。至此极。自觉殊胜可托。故曰胜托现前。不知尚属有漏。趣住不舍。故云归寂灭乐。若合前二分胜劣者。初则始通。如得路。次则方成。如入门。今则圆。如升堂入堂。浅深历然可别。结名徧净者。即约其净境圆徧言之。(问。欲界六天。按三摩文中。颇似道场严戒。按禅那文中。颇似二渐刳性。自入色界以来。历谈至此。按三摩中。颇似道场定慧。按禅那中。颇似历位深修。况涅槃亦翻寂灭。而结尽亦曰寂灭现前。何此之寂灭。与彼胜劣天渊。请示深故。以防错修。答。善哉问也。愚正欲言。按前佛示三摩文云。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是知正修之人。必先发菩提心。依真三昧。用不生灭心。如巧金师。欲祀上帝。依善好𬬻锤。用金作器。初作即贵。作成更为尊器。结尽所谓寂灭现前。涅槃所以翻为寂灭是也。今前云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是不发菩提心也。又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是不依真三昧也。况生天之因始于纯想。是不以不生灭心而用生灭心也。如拙庖人。欲饱田夫。以破漏釜灶。用砂作饭。初作原非饭本。尘劫只名热砂。初禅中所谓明悟。三禅中所谓寂灭是也。识此深故。自无错修。问。前途既错。如何改修。答。福爱天中有二岐路。若从广果。上历不还。超空穷空。二皆不失正果。则向修不无少益。若无想。穷空不归。迷漏便入轮转。则往俱系徒劳。此改修善不善之辨也。问。此之世界身心。一切圆净。与我空法空何别。答。二空因悟而证。二净由想而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不辨)别明竟。

二总结。

此三胜流。又胜于前可知。初则始通曰随顺。如得路无乖违也。次则方成曰安隐。如入门无险难也。三则圆曰得乐。如升堂入室。住持常受用也。又随顺云大者。拣光音发行未精。小随顺而非大故。安隐曰身心者。拣少净初通寂灭。身虽安而心犹未隐故。得乐云无量者。拣无量净非真无量。而乐犹可量故。徧净之乐。无能拣者。故通拣以非正非真也。虽非正非真。而世乐极。故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安隐心即三禅心也。初禅二禅。离障增胜。故曰清净心。三禅得乐增胜。故曰安隐心。又初禅离欲界苦恼故喜。二禅离初禅忧悬故喜。至第三禅。于彼二喜亦无。但见其乐。故曰安隐。虽但见其乐。而安隐心中亦有自谕之欢。莫壮之喜。要非人所能知。故特表其为欢喜毕具。显乐妙也。二禅之上。四禅之下。得三禅名。具有五支功德。谓舍念智乐一心也。九地中名离喜妙乐地。以离前二禅对苦对忧麤相易见之浮喜。得第三禅自安自隐细相难知之妙乐故。三禅三天竟。

四四禅九天(温陵曰。四禅凡有九。天。然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此外复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但以同入舍禅。故于舍心同分中立安居处)二。

一凡外四天。二不还五天。

初二。

一别明。二总结。

初四。

一福生天。二福爱天。三广果天。四无想天。

初。

若于先心者。先心二字。与前科不同。前科惟蹑福爱。此则兼蹑福生。以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故云双厌苦乐。福爱福无遮中得妙随顺。故云精研舍心。谓修习舍定也。修习舍定。勤勇无间。故曰相续不断。不欲修证而住。故云圆穷舍道。谓必欲穷究舍心未来至何边际。福爱天中所谓穷未来际是也。舍而云道者。盖即以舍心为涅槃道故。然既圆穷舍道。必须先伏五识。故曰身心俱灭。身心者。身家之心。意含前五识。以眼耳鼻舌皆属身分故。五识既眠。外缘不行。六识未伏。内心犹动。于是进伏六识。令其缘虑不动。故曰心虑灰凝。灰灭也。凝不动也。然虽曰灰曰凝。但如蛰虫冰鱼。非是真断。以细想犹存故。此即无想之果。而言经五百劫者。定力摄持。经如许时。报形不坏故。五百劫后。依旧轮转。故次下即出其轮转之故。生灭为因者。强制识心。令其灰凝。是不知妄本而错修也。不能发明不生灭性者。迷失根性。违远圆通。是不知真本而乱习也。错乱修习。由此所以不出轮回。初半劫灭者。谓初生此天。宿定暂坏。半劫渐灭想心。宿定乃成故。后半劫生者。谓后将报终。现定未失。半劫渐生想心。现定仍坏故。既有成有坏。虽中经四百九十九劫不过如重睡人。眠熟床枕。至若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彼又乌能知哉。结名无想天者。谓依于舍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想灭为首故。别明竟。

二总结。

俱称胜流者。并超下地故。一切世间。通指欲界来。以至第三禅也。欲界苦乐俱麤。初禅二禅苦乐渐细。率皆苦乐相间。至三禅则纯乐无苦。四禅则乐亦不受。故曰诸苦乐境所不能动。如石压草。似冰夹鱼。故非无为真不动地。又不动有四。一四禅不动。二小乘不动。三大乘权教不动。四一乘实教不动。今云非无为者。通拣后三。以小乘有三无为。大乘权教有六无为。一乘实教有一无为。皆有不动义故。而云非真不动者。唯拣后一。以前二虽是无为。犹是似不动。非真不动故。是知四禅舍定。强伏麤识。正是有为。纵许不动。尚不及于小乘。况夫大乘及于一乘。名同义别。不可不辨。有所得心。即修习四禅心也。计为真实。期其必得。名有所得。正显其是有为心故。功用纯熟。不假免强。任运伏识。任运成定。正显其有不动义故。居三禅上。名为四禅。而有四支功德。谓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也。九地中名舍念清净地。谓舍三禅乐。不生悔心。念四禅清净。作证住故。正脉云。初禅共戒。戒德增上。二禅喜俱。光明增上。三禅乐俱。净乐增上。四禅舍俱。于中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别也。凡外四天竟。

二不还五天(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初起无漏。次起有漏。后起无漏。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故。净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问。何故杂修静虑。答。为生净居天故。为受现法乐故。为遮思烦恼故。问。以何义故名为净居。答。离欲圣人。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于此。穷生死边。如还债尽。故名为净。净者所住。故名净居。或此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今云不还者。的指三果人住故)三。

一出由标居。二指果显异。三结示胜妙初。

初正以结示。此不还天。总指上之五天。彼诸四禅。总指前之四地。四位天王者。初禅大梵。二禅光音。三禅徧净。四禅广果也。按唯识论。二禅以上。不分王臣。今通称天王者。以王有三义。一统摄义。统摄梵众及梵辅故。大梵是也。二自在义。于本天中得自在故。光音徧净是也。三尊胜义。于诸天中最尊胜故。广果是也。初一如世主称人王。实有君臣。次二如菩萨名药王。后一如世尊号法王。不必定以君臣论也。若取舍心同分。则彼诸四禅。亦可别指第四。而四位天王。即指凡三外一。首二自在。广果尊。无想胜。皆可以王称故。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者。略有三异。一惑有伏断异。谓四禅伏惑。不还断惑。二禅分染净异。谓四禅有漏。不还无漏。三位别凡圣异。谓四禅为凡。不还为圣。彼此悬隔。故唯钦仰其德。闻称其名。至于依正受用。不惟不知。亦复不见。其胜妙之义自可见。

○如今下取例显明。世间为众生同分。例第四禅为舍心同分。(于上二义中。此取后义。若取前义。应云例四禅为色天同分)旷野无人。深山绝域。皆罗汉别境。故云圣道场地。虽属罗汉别境。亦在世间之内。例不还为三果别业。亦在舍心同分中故。罗汉住持者。如入大乘论云。宾头卢等十六罗汉。散在诸山海中。例三果圣人。杂修五品静虑。寄居五不还中。世间麤人者。无出世心及细妙行。例四禅四王。无断惑心。不修无漏禅定。所不能见者。圣凡相隔。例四王之与不还。独有钦闻不能知见。以能例所。而胜妙之义。益为显明。历明诸天竟。

二结属色界。

初总标二岐。从是有顶。即指色究竟天。以其居有色顶。故名有顶。上隣空界。故曰色边际中。有二岐路者。上进之路有二岐也。良以福爱天中。有二岐路。一广果。二无想。广果天中。复有住与不住。若作证而住。则报尽仍坠。若不作证。则杂修静虑以入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复分利钝。利者于无烦天中。断四禅思。无热以至究竟。断四空思。从究竟天。则顿超四空而证阿罗汉果。以根利故。回心修大。此一岐也。若钝根者。于五不还中。惟断四禅残思。尚余三十六思。须待四空中断。于是从色究竟。渐穷四空断四地思。成阿罗汉。以根钝故。不知回心。此又一岐也。故曰从是复有二种岐路。

○若于下先明顿超。舍心仍指四禅。四禅苦乐双亡。名为舍心。发明三句乃指无烦等五天。无烦鬬心不交。无热研交无地。是智慧渐发。善见妙见圆澄。是智慧始明。善现陶铸无碍。是慧光始圆。色究竟穷色性性。是慧光始通。尽空界三十六思。上地无润生之惑。故自此便出尘界。离分段生。证偏空理。故曰成阿罗汉。不以小果为足。进修大因。故云入菩萨乘。既入菩萨乘。则是回小乘心。向大乘果。但据迹犹在声闻。故仍称罗汉。而以大字拣之。

二渐穷四空。

(初厌色依空名空处。二厌空依识名识处。二色空识灭。而依识性。名无所有处。四灭穷识性。不得真灭。名非非想处。有定果色无业果色。故亦名无色界也。此复有二。一从福爱分岐。由广果而转入不还。由不还而渐穷。二从福爱分岐。不由广果。缘无想而直入。渐穷如夷路而长。直入如险路而近。今约渐穷者言之。无想直入。至后总结自见)二。

一别明四天。二总结两类。

初四。

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非想处天。

初。

初总结非真。此等者。总指四空天也。正脉云。初天穷色令销。二天穷空令无。三天穷识令灭。四天穷性令尽。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双空。故总为穷空。不尽空理者。有二义。一不达法空。下文圣道穷者是也。二我空未极。下文外道穷者是也。

○从不下依来分岐。即分为二。初超轮一类。谓始从福爱分岐。由广果而入不还。由不还而渐穷四空。今略其远因。故唯言从不还天。初果即入圣流。今约三果。故曰圣道穷者。以根钝故。不还天中。唯断四禅残思。今于四空天中。以穷空力渐断三十六思。证我空理。成阿罗汉。而名不回心者。盖以其沉空滞寂。不思度生。对前顿超一类。名为钝也。

○若从下入轮一类。谓始自福爱分岐。不由广果。便入无想。非正道故。名为诸外道天。此复有二。一非果计果。报尽便入轮转。二不自作证。穷空直入空界。以于无想天中。身心俱灭。心虑灰凝。其奈初半劫灭。后半劫生。灭时似无。生时还有。以还有故。厌离无想。修空界定。直入空处。以至非非想处。作证而住。故曰不归。但以迷于有漏。不知断惑。无闻圣道。不求真证。断证既无。定坏还堕。故云便入轮转。所谓饶经八万劫。终竟落空亡也。然此以上四天。经论异说。诸家广引。多约不论何界何人。但修何定。即得何果。今既皆顺序而谈。承前起后。与诸家所引。不得全同。故今疏唯就本经解释。不能一一附会诸说。盖恐多岐亡羊。赐览高贤。幸垂原谅。通结以前别分胜劣竟。

二总斥迷沦三。

一依空界结显前天。二即空界结显后无。三出迷真斥以妄沦。

初。

初天人入轮。是诸天上者。指空天以上。所说色界及欲界天也。上字宜作前字。因译字少混。遂致古德欲将此科移于下科之后。各各天人者。指二界天民。则是凡夫者。除不还天。以不还是圣人天故。业果酬答者。以既是凡夫。则是有漏业果。纵获胜福。不过酬答前因。天福受尽。还生人间。故曰答尽入轮。如永嘉所喻仰箭射空势尽还坠是也。

○彼之下天王向圣。彼之天王者。即指四禅四王。六欲六王。即是菩萨者。除不还天。犹属小圣故。又即是菩萨者。按华严仁王璎珞等经。皆有菩萨寄报天王。然亦随教各别。似皆不合本经。今按本经。既云游三摩提。应是得圆通。游戏于三摩境者。讲者即当以本经圣位配之。谓干慧菩萨。寄报四王。为接人间众生。于欲令轻也。十信寄报五欲。为接四王众生。于欲渐离也。十住寄报初禅。为接六欲众生。于欲永断也。十行寄报二禅。为接初禅众生。令离觉观也。十向寄报三禅。为接二禅众生。令离喜乐也。十地寄报四禅。为接三禅众生。令舍妙乐也。不言加行寄报者。诸经多不开故。或前二随十向寄报。后二随十地寄报亦可。问。四禅既属有漏。岂无接者。答。等觉位接。寄报应在色究竟天。但本经色究竟天。不显有王。按别经亦有摩醯首罗天王。说寄亦可。渐次增进者。接物利生。或就德。行渐增而位渐进故。回向圣伦者。回寄报因。向菩提果。以是悟后之修。行行位位。皆不离菩提心故。既不离菩提之心。则行行位位。皆为所修行路也(问。前云五不还天。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今何言其即是菩萨。答。前据迹论。此约本说。不可为难)

二即空界结显后无(按前欲界色界。最后皆有结属之文。空界之后。暂结两类。至此方以结属者。为显向后无天。观文言逮终可见)

此皆二字。统该三界诸天。妙觉明心。指本觉言。本无识心分别曰妙。本无色空顽冥曰觉。本无欲尘蒙蔽曰明。此显本觉心中无三界也。一念妄动。遂成晦昧。名曰不了。由不了故。从迷生迷。故曰积妄。由积妄故。业转现三。次第而起。名曰发生。由发生故。遂于无同异中。见同见异。故曰妄有三界。(无同异。即业相。见即转相。异即世界。同即虗空。此二皆属现相。该三界也)中间者。即指三界中间。妄随者。虗妄随顺。谓认为实有。取著造业也。取著造业。今感天趣。展转趣于余趣。故曰七趣沉溺。问。今论天趣。何言七趣沉溺。答。补特伽罗各从其类。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天报尽。于中有身。数数取著。趣于余趣故。各从其类者。谓无始业种。眠伏藏识。次第而发。若修罗业发。则从修罗一类。若人道业发。则从人道一类。乃至若地狱业发。则从地狱一类也。(问。若尔则天福独不可修耶。答若悟而后修。不复妄随。则天福即圣道之阶梯。如前所谓渐次增进。回向圣伦者是也。若不悟而修。不达妄有。则天乐即苦趣之前导。如前所谓业果酬答。答尽入轮者是也。汝正不必问天福之可修与不可修。只须问汝心之能悟与不能悟。观文中曰妄有。曰妄随。七趣。曰沉溺。其警惕之意。亦深切矣)总结天趣竟七修罗二。

一总标种类。二别分胜劣。

初。

此类不出前因。以果详之。似从人道中来。以人中有大福德。应生天上。但以胜负心重。有争王图霸之业。执分疆裂土之功。事不遂意。瞋妬结心。故感为修罗王。福报同天。人中大福所感。性好鬬诤。心有胜负所感。争王图霸之心未了。分疆裂土之习犹在。故感执持世界。正脉云。执持世界者。亦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如孔雀经有修罗所罚之语。其意可见。愚谓世界二字。言总意别。以七趣各有世界。亦各有王执持。今既为修罗王。其所执持者。应即修罗世界。力洞无畏者。神通之力。洞达无碍。上天下地。无所畏惧。此亦由于有大福德及勇敢之心所致。能与等者。灌顶云。梵王大千之主。帝释三十三天中尊。四王四洲都统。各有专司。修罗不摄。妬心起诤。欲窃其权。时来与战。又引经证云。修罗初来战时。先四天神。次余散天。次四天王。四王力敌不胜。方报天帝。天帝力不能敌。然后展转乞力上天。乃至梵王下天助之。但未指出何经。想必有所见。然此类既能与梵释四天争权。则色欲二界。皆应有其同分境矣。福德力大。不受胎藏。但离人间报躯。即现修罗幻形。故云因变化有。以化以离应故也。福报似天。故为天趣所摄。或以住处隣于天宫。如正法念经云。有力大福者。住于众相山间是也。

四湿生畜摄(下劣)

初兼释前疑。此等众生句。佛亦总约七趣言之。盖明知阿难问地狱例六趣也。据前阿难疑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今如来以不识本心等释之。不识本心者。谓不知佛体真实。既不知佛体真实。自应以妄想随业。受此轮回。此七趣之所以有也。七趣既有。轮回不息。故云经无量劫。恶道固为不净。善道净亦非真。故曰不得真净。盖以不识本心。终成有漏故也。

○皆由下申明随业。言所以不得真净者。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十恶之中。独举杀盗淫者。以贪等属惑。摄在随顺之中。妄等属口。生自身业之表。轮回正因。唯身业为要故。反此三种者。知其为恶道之因。而欲违之也。出生者。渐次伏除。除得一分有。生得一分无也。若随顺而至于全有。则报感鬼狱。故曰有名鬼伦。盖地狱亦饿鬼之伦类故。若出生而至于全无。则报感上界。故曰无名天趣。盖全无非欲天所能故。倾犹夺也。有无相倾者。言有不终有。或时为无所夺。而渐至于无。无不终无。或时为有所夺。而渐至于有。渐至于无。则从天洎仙及人。展转轮回于善道。渐至于无。则从狱洎鬼及畜。展转轮回于恶道。由是于无作本心。颠倒相续。故曰起轮回性。轮回称性者。以是有为生灭性故。

○若得下。教以息轮。妙发三摩者。不离六根门头。亲见不生灭性也。不生灭性。有不能有曰妙。无不能无曰常。对待既绝。中亦不立曰寂。然既有不能有。不待有而立无。无不能无。不待无而立有。故曰有无二无。谓有与无之二边皆无有也。二边既无。不待边以立中。故曰无二亦灭。谓无二之中道亦俱灭也。自是净极光通。寂照含虗。却来观世。犹如梦事。随缘现无而不住于无。故曰尚无不杀不偷不淫。随缘现有而不住于有。故曰云何更随杀盗淫事。是则七趣之所不轮。而如来密因常现前矣。

○阿难下应问结答。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者。谓业各不同。受报亦各有私。此答阿难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问也。因各各私。众私同分者。谓各各私中亦有彼此业同者同在一处受报。是为众私同分之地。此则亦有定处。故曰非无。如地狱中轻者定生有间。重者定生无间。此答阿难为有定处问也。通上依次答释前问竟。

四结叹以示邪正。

初显妄劝修。承上受报虽有定处。而究其远本。亦皆由于一念妄动。变起赖耶识境。故曰自妄发生。盖妄之一字。即指最初一念。目为无明者是也。若更究其无明之所从生。则别无所由。故曰生妄无因。如前所谓妄性无体。非有所依是也。既非有所依。则离念即是。故云无可寻究。如前所谓将欲复真欲真非真真如性是也。然既无可寻究。惟是从麤向细。渐次伏除。故教以汝勗修行。最勉力也。修行者。即指渐次伏除行故。渐次伏除。不易可得。欲得菩提。从何入手。故示以要除三惑。三惑者即指淫杀盗三。于中执迷不了。即名为惑。而云要除者。若但离于有。不名为除。盖必至有无二无。无二亦灭。乃名为除也。

○不尽下出过结叹。谓设若不尽三惑。不唯七趣轮回。纵以禅定之力。得发相似神通。亦不能超出世间。成就无作妙力。故云皆是世间有为功用。盖以习气不灭。对境复发。上品必为魔王。中品必为魔民。下品必为魔女。故云落于魔道。原其初修之时。虽欲除妄。及乎落于魔道。倍加虗伪。魔福受尽。业报现前。阿鼻极苦。还自来受。是故如来说此名为可哀怜者。然亦警之至矣。

○汝妄下斥疑拣魔。据前阿难疑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今云汝妄自造。非菩提咎。盖斥其所疑之不当耳。要使知自疑不当。令其信佛之所说。故示以若有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设若他有所说。如言本来自有。非业所招。违越诚言。故知即是魔王所说。是乃如来恐后世惑于魔说。造无间业。而预为拣示也。总结大科精研七趣以破奢摩中障竟。

二详辨五魔以破三摩中障三。

一如来指魔诫听。二会众喜听慈诲。三如来次第为说。

初四。

一将罢回告。二结说标魔。三指魔显害。四诫听许示。

初。

初不识落邪。首二句牒前不识。以为落邪之因。次二句。承言洗心非正。落于邪见。言修定原为洗心。魔境不识。则蔽诸正见。纵欲洗心。亦不得其正矣。不得其正。必落于邪。如下之五阴魔境。总由认邪为正。皆邪见也。

○或汝下历指魔境。然亦不必分属五阴。盖五阴中每阴有十魔。而十魔之中。或有唯是阴魔者。或有阴魔之外复兼天魔者。或有阴魔之外复著鬼神者。或有阴魔之外转遭魑魅者。如色阴中前九似惟阴魔。而第十则曰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又如受阴中发无穷悲等。皆为阴魔。乘此则有悲魔等入其心腹。而悲魔等。或是天魔。或是魑魅。俱未可定。况第九中亦言鬼心久入。是知阴魔通于五十。而天魔鬼神魑魅。有具者有不具者。且总为指出耳。此即上之所谓魔境。心中不明者。即是不识。认贼为子者。即是落邪。乃取喻言之。

○又复下作证堕狱。于中者。亦是通指五阴魔中。如前四中皆有自言登圣之语。而识阴中且更自言满足菩提。同是得少为足。一例不免轮回。不责误修。反谤实证。阿鼻极苦。自分当受。佛恐疑悮后人。取例警觉。故云如第四禅无闻比丘等也。智度论云。有一比丘。师心自修。无广闻慧。不识诸禅三界地位。修得初禅。便谓初果。乃至四禅。便谓四果。命欲尽时。见中阴相。便生邪见。谤无涅槃。罗汉有生。以是因缘。即堕泥犁狱中。今云无闻比丘。即论中有一比丘。无广闻慧。称为第四禅者。即论中修得初禅乃至四禅。妄言证圣。即论中便谓初果乃至四果。天报毕。即论中命欲尽时。衰相现前。即论中见中阴相。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即论中谤无涅槃罗汉有生。堕阿鼻狱。即论中以是因缘堕泥犁中。盖经论一事。而详略异耳。

四诫听许示。

初先明所迷之真。论魔境有学偏重。论妄本无学同迷。故佛告阿难亦及大众。有漏世界。依报也。十二类生。正报也。远由惑现。近由业招。故曰有漏。拣非法性及受用身土。以彼为无漏故也。离无明不觉曰本觉。离妄想昏乱曰妙明。诸佛依此出生曰觉圆。世界众生依此建立曰心体。据此则生心即是佛心。故云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由汝下正明所起之妄。近由迷事妄想。远由迷理无明。故曰由汝妄想迷理为咎。此总明。下乃详释。痴即无明。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即名为痴。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即名为爱。如前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盖即指欲明觉体之念。为爱也。由爱故真妄和合。变起赖耶本识。名曰发生。所谓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如前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是乃以立所为发生也。生发者。谓依前所生业识。发起能见见分。所谓依动故能见。如前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乃以妄能为生发也。徧迷者。谓由能见故。于前本觉真心。全成晦昧。不见真觉。唯见顽虗。是曰故有空性。如前偈云。迷妄有虗空是也。化迷不息者。谓以见对空。转觉迷闷。复起化迷之心。相续不息。遂于空中见有色相。是曰有世界生。如前云依空立世界是也。此空此界。且约细相中国土言之。不言众生者。以动魔之由。唯在国土振裂。无关众生故。亦不言麤相者。以麤相业招。属别业境。迷事妄想所致。细相惑现。属同分境。迷理无明所致。别业境振。不足致魔。以别业自见故。同分境裂。乃足致魔。以同分共见故。

二各出其由三。

一动魔之由。二成魔之由。三超魔之由。

初三。

一承显界妄。二因示禅境。三由变动魔。

初。

初承上直显。则字紧承上文。十方指同分境也。微尘有二义。一约喻。显国土之多。二约体。乃微尘所成。若论同分。则约喻为长。如同分妄见文云。娑婆世界。并及十方诸有漏国。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虗妄病缘。然既通十方。则数等微尘。不为多矣。若取有漏。则约体亦可。以众生法执未了。计为微尘所成。如金刚般若经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然界既可碎。则体为微尘。是所计矣。二义并存。随意取用可也。非无漏者。即是有漏。遮诠表诠异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者。谓由徧迷有顽空。如前云生发徧迷。故有空性。由妄想化迷。有世界安立。如前云化迷不息。有世界生。此世界虗妄之义。可见矣。

○当知下以空况界。一切众生。皆以虗空为大。今言生汝心内。是本觉真心。犹在虗空之外。前云空生大觉中。即斯义也。又一切众生。共计虗空不坏。今云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太清即指天际。据世典以清气为天。且居最上。故以太清称之。片云即是浮云。浮云至虗。且唯一片。而又点于太清。渺乎微矣。岂能久存。以此喻空。则空之易坏可知。空且易坏。况诸世界。又在虗空之中。其虗妄之义不益可见乎哉。前云如海一沤发。亦大同此义。

○汝等下指证必变。若有生皆证。空界全销。以下言国土。但是振裂。故唯约一人言之。发真归元。即指解结修证。如云入流亡所。动静不生。根尘双脱。觉心独露。是曰发真。若更能觉所觉空。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名曰归元。归元无迷。则方空销殒。以虗空原因迷妄有故。如前云生发徧迷有虗空性是也。问。佛久成道。虗空犹在。销殒之义。云何会通。答。所言销殒者。但是全空全真。证者见真。不见于空。义言销殒。若未证者。依然见空。如法华见净见烧。义可准思。然证者既不见空。亦不见界。是乃于同分境中。撤去一分。当此之时。异生必见振裂。故以云何空中等而反征之。意显其决无不变理也。问。证者不见空。未证者依然见空不变。证者不见界。未证者何故见界振裂。答。空本无形。撤去一分不觉。如十灯光徧照一室。撤去一灯。余九光依然徧满。界乃有形。撤去一分应变。如十水共注一器。撤去一水。而全器之水皆应动摇。理所必至。不应为难。

二因示禅境。

初被迷落魔。若不明悟者。不能明其是魔。悟非善境也。既不能明其是魔。悟非善境。必至误为圣证。被阴境所迷矣。既被阴境所迷。则外魔得便。坏汝定心。亡失正见。流入邪思。故曰必为魔子。既为魔子。则所修皆为魔业。将来亦惟成就魔道中人。

○如摩下举例显害。如来意谓。汝先发心请定。原以登伽为害起见。以今较之。如摩登伽女之害。殊为眇劣。眇谓微小。劣谓少力。言其为害不大。而为祸无力也。何以见之。言彼摩登伽女。唯以先梵天呪呪汝。并无别术。较之阴境叠出。魔相百变。其能害之术。属眇劣。纵使摄入婬席。淫躬抚摩。亦唯破佛所制律仪。而于八万行中。以三聚收之。亦只毁一摄律仪戒。较之身为魔子。成就魔人。其所成之害。又极眇劣。且彼时将毁戒体。并非汝之故起淫爱。由于心清净故。尚不至以破戒罪。沦溺三途。尤见其为害不大。而为祸无力也。此字即指阴魔言。阴境现前。不能明悟。外魔得便。坏其定心。永殒善根。深入邪见。法身从此而断。慧命由兹而绝。故曰隳汝宝觉全身。宝取其体不变。觉取用能随缘。即是法身。亦兼慧命。故以全身称之。

○如宰下设喻警觉。宰臣向归王化。喻阿难等本属佛界人也。一旦著邪。佛界之所不容。如宰臣叛王。忽逢籍没之事。籍没者。没其籍贯。如汉书云。除其属籍是也。既除其属籍。自应屏诸远方。斥之异域。至亲不能见怜。义友难以援济。故曰宛转零落。无可哀救。意喻著邪见者。佛界不容。必至轮转三途。尘劫莫返。虽有慈心菩萨。悲愿知识。亦无策以相救。可不慎哉。可不慎哉。通结上出由令觉竟。

二辨相令识五。

一色阴魔相。二受阴魔相。三想阴魔相。四行阴魔相。五识阴魔相。

初四。

一始修未破色阴。二终破显露妄源。三中间所现魔相。四总结以示警嘱。

初。

初以精研妙明。稍间外出之心。遂致精明外溢。次以精研妙明。微杂向内之念。遂致精明内流。今则二俱不著。仍以观照之心。于前内外二相处。精研妙明本体。故曰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以内外精研之力。妙明通融。故致内之六气互涉。外之二音交陈也。魂魄意志精神。外典所载。不得全同。按字彚释脏字义云。脏者藏也。谓精藏于肾。神藏于心。魂藏于肝。魄藏于肺。志藏于脾。对今经六中缺意。而亦不言魂等何物。云何应藏于肝等。此一说也。正脉引医经云。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胆。或曰左肾。精藏于肾。神藏于心。对今经名数俱同。而与字彚稍异。此二说也。灌顶引扁鹊难经云。五脏者。有七神。各何所藏也。答曰。藏者人之神气所含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对今经多智。而与字彚医经亦各有异。此三说也。愚素不善外典。亦不敢妄评。姑录之备考。然佛称一切智人。凡有所说。皆由现量所见。降斯还。比非莫定。今拟以六气释之。良以人禀天地之气。天地之气有六。所谓阴阳晦明风雨。人亦应有。所谓魂魄意志精神。言气之上升者为魂。下沉者为魄。宛似天地阴阳二气。气之静者为志。散动者为意。宛似天地晦明二气。气之充和者为神。气之浸润者为精。宛似天地风雨二气。但唯约一身言之。是则六气为所执受。身为能执受。而言除执受身者。以是总相无可涉故。余皆涉入者。如魂本上升。而亦能下沉。魄本下沉。而亦能上升等。互为宾主者。魂若下沉。则魄为主而魂为宾。魄若上升。则魂为主而魄为宾。余四例此可知。然此犹约三二对涉。若更约魂涉于五。则五皆为主。而魂独为伴。魄等涉五亦然。故曰互为。此由妙明通融于内。故致然也。忽闻空中等者。言妙明本自周徧。佛法由来现成。向以生发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空界既彰。佛法斯蔽。今以色阴将开。空界将尽。性具之佛法将现。本来之圆音预兆。故忽闻空中说法。十方敷义。敷义说法。空方互影。不必以显密强分。此由妙明通融于外。故致然也。此名精魄等者。六气举二。余以义摄故。递相离合者。离合即是涉入。以凡言涉入。必是离本位而合于他故。至于空中说法。十方敷义。乃由妙明通融。二音预兆。还与精魄等六气中熏染成就当来善种。下科云心魂灵悟所染相。盖由此也。

四心魂灵悟所染相。

前以观照之心。内外研穷。故致内之精魄递相离合。外之空界成就善种。今则不著前境。仍以观照之心。澄然显露于内。皎然洞彻于外也。澄然显露于内。故致内光发明。皎然洞彻于外。故致十方徧作金色。一切化为如来。盖以十方法界。一切种类。本为自性缘起。同依法身建立。向以色阴所覆。情器未融。金色不形。妙体安在。今以色阴将开。情器将融。十方法界。预作金色。一切种类。预化妙体。此法身性土。将来必证之兆。虽现此境。观照不息。功用增上。报化预形。故于此时忽见毗卢等也。毗卢遮那。翻有三义。一曰徧一切处。似指法身。二曰满净。似指自报。三曰光明徧照。似指他报。今兼二报。踞犹凭也。天光台者。梵网云。尔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盖今之毗卢遮那。即彼之卢舍那。故灌顶云。毗卢遮那。与卢舍那。梵音賖切耳。然彼既云座上。即是踞也。今云台。即彼之莲华台藏世界。译之略耳。天光二字。即彼之赫赫天光师子座。良由座依于台。故云天光台也。千佛围绕等者。彼经偈云。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盖以莲华台藏世界。中央一大莲华。即毗卢所踞。周匝复有千华。一华上有一佛为主。今云千佛围绕是也。又一华有百亿叶。有百亿国土。有百亿释迦。今云百亿国土及与莲华。莲华即佛之所坐。虽不言佛。可以意会。然遮那为报佛。释迦为化佛。俱时出现。乃报化身土。将来必得之兆。此名心魂灵悟所染者。以前境中二音交陈。心魂灵悟所染习故。言心魂者。心即是意。亦六气与二。余以义摄故。良以六气依于妙明。既二音交陈于妙明。则六气中皆有灵通慧悟。熏染习气。特人不自觉耳。既不自觉。云何忽于观境中现。故曰心光研明照诸世界。心光研明者。谓观照之心。澄露于内。照诸世界者。谓观照之心。皎彻于外。前云内光发明。即心光研明之相。十方徧作金色。一切化为如来等。即照诸世界之相。暂得下亦准前可知。

五抑按功力逾分相。

虽见前境。不作圣解。仍用前观。故云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虽复精研妙明。而前境不亡。即以观慧而观察之。如起信云。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又云当念惟心。境界则灭。皆观察义也。而言不停者。非是用观不停。谓虽尔观察。前境不得停也。因不得停。改修于止。故曰抑按降伏。抑按者。不得抑按前境。但唯抑止自心。按定不动。如起信云。不得随心念外境界。又云久习淳熟。其心得住。皆抑按义也。以此对治。前境销灭。即是降伏。又古德相传禅境现前。当以三法验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三智慧观察。如经言欲知真金。以三法试之。谓烧打磨。行人亦尔。智慧观察如烧。以定研磨如磨。依本修治如打。今此中又以此心精研妙明。即是依本修治。观察二字。即是智慧观察。抑按降伏。即是依定研磨。既降伏。仍复精研妙明。自得阴开性现。铅尽金纯。可为明喻。若一味抑按。即是制止超越观慧。致有下之境相现前。于时者。即于此时也。忽然等者。良以前之佛相。依于慧心幻起。前之界相。依于定境妄现。今因一味抑按。故惟见界存。且又以超越观慧。故不见佛相。佛相既不现。台华因之俱隐。故唯见十方虗空等也。七宝百宝。依然报土之相。或分自报他报。以自报为自所受用。故唯七宝。他报乃别应十地。故兼百宝。虽是幻起妄现。亦能交涉互容。故曰同时徧满。不相留碍。若仍厌其杂。制止转增。则青黄赤白各各纯现。谓忽尔纯现青色。忽而纯现黄色等。此报土相尽。而性土相现也。上科性土惟一金色。今言四色各纯。以凡是纯而无杂即性色故。此名抑按等者。抑按即是制止。逾分即是超越。以上云制止超越故也。余俱同上。

六心细密澄其见相。

由前染净无碍。欣厌心息。顿觉妙明真心。周圆无际。横竖无垠。故又以观照之心。研究妙明。以求深远之境也。中夜正暗。不应有见。今云忽于中夜能见者。显暗不能蔽。且云遥见远方者。显境不能隔。此正色阴将开。见性将圆之兆。交易之处曰市。上古多于有井之处立市交易。故曰市井。市井通衢曰街。旁通曲街曰巷。亲兼内外六亲。族该远近一姓。眷属者。男女大小。凡在眷念所属者皆是也。或闻其语者。见性将圆。闻性亦尔。以元是一精明故。正脉云。予亲见河南僧在潞。偶然静坐。忽见乡里。市井宛然。其兄被官责打。计其时日。不久有同乡至潞。问之果然。此必禅境所发。略同乎此。惜其僧不知自重也。愚谓既曰远方遥见。不必定是自亲族眷属。盖凡有彼之亲族眷属。共住共语。皆能见皆能闻故。又中夜尚能见闻。白昼可知。此名迫心等者。谓研究妙明以求深远。即是功力逼迫。逼迫之极。妄理相应。似觉自心有飞出之相。由此所以暗不能蔽。境不能隔。(问。上疏释云。由前染净无碍。欣厌心息。顿觉妙明真心。周圆无际。横竖无垠。既无际无垠。云何又有飞出相耶。答。前以欣厌乍。息。影向暂现。及乎用力研究。依然局在根中。即今逼极飞出。亦属影向。古德云。分明月在梅华上。寻到梅华月转无。殆有见于此耳)

十邪心含受魑魅相。

初出由警惕。如是十种者。通指以上所说。不言三摩现境。而言禅那者。以此境虽在三摩。而究其所以能现者。略兼静之与虑。如前云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是也。后皆倣此。皆是色阴者。指将破未破之时。用心交互者。观心不纯。正念与邪念交互而起也。良以若无邪念。魔事不兴。若无正念。纵兴不至于十。唯是二念交互。乃至乍兴乍灭。旋灭旋兴。展转至十。是曰故现斯事。众生顽迷者。谓赋性顽钝。触事昏迷。不自忖量者。言位在凡流。乍现圣境。应自忖量。我何人斯。而能自兹胜应。由彼顽而且迷。故不能也。逢此因缘者。以前十种皆是色阴将破因缘。迷不自识者。不识其是禅那现境。谓言登圣者。不自量其分是凡流。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故云大妄语成。而言堕无间狱者。极显其为害无。以示警惕意耳。

○汝等下嘱令宣护。如来在世。魔无能为。故教以当依如来等。谓当依佛说待至如来灭度后也。如来灭后。正像犹可。故又教以于末法中。当斯时也。魔强法弱。故须宣示斯义。知而预防。魔不得便。倘有疎忽。为害非细。故以无令得便嘱之。保持覆护者。保持末法。覆护正修。成无上道者。透过十心。色阴破而根性显。进破余四。六结解而圆通证矣。总结色阴魔相竟。

二受阴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受阴。二终破显露妄源。三中间所现魔相。四总结以示警嘱。

初。

若作胜解者。见胜不返。执迷不回。以类相致。故有大我慢魔。入其心腑。言大我慢魔者。如见慢外道。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资其邪慢。故令不礼塔庙。甚至摧毁经像。设遇檀越骇谏。而便谓言。此佛像者本是金铜所造。或是土木所成。此经法者本是贝叶所书或是㲲布所印。既属无情。何有灵验。设又问言。何者为佛。何者为法。而又谓言。现前肉身。既有觉知。恭敬保爱。即是真佛。即是常法。何乃不自恭敬。却去尊崇土木。舍近求远。实为颠倒。此魔王借口于人。断灭佛法。而欲昌其教也。檀越闻之。疑信交抱。其有深信者。听从其言。毁碎经像。埋弃地中。此魔教陷入。致造阿鼻业也。据此则疑信交抱者。但受其疑。深信其言者。直遭其误。故云疑误众生。疑者为地狱远因。误者为地狱近因。故总言入无间狱。闻其说者。尚致如此况复本人。自应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正脉问。祖师门下。呵佛骂祖。何以异此。答。祖师极欲人悟一性平等。心外无佛。剿绝佛见而。岂真增长高慢。反失平等哉)

(○合辙问临济不礼祖塔。丹霞之烧木佛。德山说一大藏教如拭涕帛。严头说祖师言句。是破草鞋。非大我慢乎。答。此为执外求而不达自心。执言教而不肯进修者。故作此峻厉之语而激之。实一片真慈。谁曰慢心。若使祖师真有慢心。则亦不免泥犁。况其他乎)

(○本疏问。此上所引诸老。何以知其不是魔入心腑耶。答。若固执此说。一向不归。则是魔入心腑。而上之诸老。皆是行解相应。但一时应机语耳)

见胜无慧自救相竟。

八因慧获诸轻清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初。

彼善男子。亦指透过前境之人。备经不备经等。亦同前说。透过前境。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此中修三摩提。望受阴为终修。望想阴为初修也。永绝前之十心。虗明渐销。名为受阴尽者。受阴虽尽。犹为想阴所覆。故未漏尽。而言虽者。亦有似尽意故。心离其形者。以无受阴。即无领衲。不复揽尘成根。亲见离根之体。恐犹未明。故又以如鸟出笼喻之。葢以鸟喻离根之体。笼喻所结之根也。既得离根之体。似得漏尽胜用。故云能成就等。谓能从博地凡夫。由三渐次。上历诸位菩萨。乃至第六十妙觉圣位。以彼所有身相功德。皆能现故。所谓能现者。非是实证上合下同。故曰得意生身。三种中应是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以离根之体。即是第八本识。一切诸法。皆依此识变现。既得此识。即能觉了一切诸法自性如幻。以唯识变故。故知此是觉了诸法自性性意生身也。得此身。不惟能现。且能普入诸刹。故云随往无碍。恐犹未明。故以譬如有人等喻之。熟寐睡深也。寱言梦语也。不云极醒朗言。而云熟寐寱言者。以有想阴所覆。非实证。唯意生故。无别所知者。谓但唯寱言。而于所说之事。无复别有所知。喻想阴未尽者。虽现圣现凡。唯是意生。而于上合下同。实未亲证故。其言成音韵伦次等。谓虽无所知。而其所说之言。成音韵可听。有伦次可别。令现前不寐之人。皆能明悟其语。喻想阴未尽者。虽非实证合同。而其所现俨有身相可见。凡位圣位可别。令彼实证者。咸知其所现不误。既所现不误。而又未得实证。明是想阴所覆。故曰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二终破显露妄源。

动念者。即指第八识中所含六识种子。以有微细动相。故以动念称之。动必有想。即是根本想阴。六识浮想。皆以此想起故。此想既尽。六识中枝末浮想。无所从起。故云浮想销除。觉明心即指第八本识。以带妄故不言妙觉明心。动念既尽浮想不生故云如去尘垢。葢以识性觉明如镜。六识浮想如尘。微细动相如垢也。一伦生死者。谓十二类生。一类一类所有生死。以伦即是类故。首尾圆照者。谓首从卵生。尾至非无想生。皆能圆照。以觉明现前。生死根元。从此披露。如后文云。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是也。然类生生死根元。即是行阴。行阴既现。则是超出想阴。故曰名想阴尽。按耳根圆通。此当觉所觉空。(言前于闻所闻尽时觉得有个闻所闻尽。宛而有个能觉之心。即是第八识中六识种子微细动相。今想阴既尽。微细动相亦无。故能觉与所觉而俱空矣。所以不能复真者。以犹为管阴所覆故)超烦恼浊者此经恼浊。以根尘织成六识为体。如前恼浊文云。又汝心中。忆识诵习。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名烦恼浊。今以动念既尽。浮想销除。想除识空。故能超越。超越之后。回观想阴之所由生。盖即第八识所含六识种子微细动相。融即未分。体通六识。故曰融通妄想。枝末浮想。皆依此起。故曰以为其本。

三中间所现魔相十。

一怪鬼年老成魔相。二魃鬼年老成魔相。三魅鬼年老成魔相。四蛊鬼年老成魔相。五厉鬼年老成魔相。六大力鬼老成魔相。七鬼神年老成魔相。八精魅年老成魔相。九气灵年老成魔相。十自在天魔所使相。

初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前云。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年老成魔者。作鬼既久。通力殊胜。兼知修有漏福。天魔收为伴侣。亦天魔摄。恼乱是人者。非精附彼。恼乱是修禅人故。厌足心生者。所附之人。色力衰微。故魔心生厌。所恼之人。定慧俱失。故魔心生足。既厌且足。故去彼人体。而不附之。魔既不附。即无威德。执法者坐以扇惑众心。株连余党。故曰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言弟子者。不惟修禅之人。而修禅之人亦在其中。按阿难此时。位在二果。受阴尚未尽破。况复想阴。将来进修圆通。此境必有。故教以汝当先觉。谓不待魔来。应先觉悟。离爱离思离求。一味䇿修。穷尽想元。一伦生死。首尾圆照。自然不入轮回。而天魔束手矣。若魔尚未来。而先自迷惑。及其来。而犹故不知。不惟轮回不出。且当堕无间狱。可不慎哉。(孤山云。受开以后。上历圣位。应无堕义。正脉云。彼特领佛上历圣位一语而遂违佛二十八俱堕无间之明言。依正脉意。乃谓权渐教中。历位取证无退。如走者。登山。迟则迟矣。有升无坠。圆顿教中。一超直入有退。如飞者登山。速则速矣。升坠无定。愚向著经。从不敢指摘古德。论其得失。今以二师所说。俱违教旨。因不避口业。略为辨正。非好也。不得也。请试论之。详孤山言无堕者。特由未了上历圣位之语。然前云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乃是约受阴开后。得意生身随意显现。如来喻为梦中寱语。自可见。正脉批其违佛明言诚是。而谓其领佛上历圣位之语者非是。以彼实未能领也。然正脉谓权渐教中。经劫取证无堕。而身子六心堕落。尘劫声闻。非权渐教中意乎。又谓圆顿教中。一超直入有堕。而善财一生事书。龙女当下成佛。非圆顿教中意乎。依自语则与教意。相违。依教意则自语非是。葢二师总以悟证与修证不分。理销与事销俱迷。徒费辨论。终不极成。或问汝意云何。答。后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按此中破色阴。乃在动静不生之时。破受阴。乃在闻所闻尽之时。破想阴。乃在觉所觉空之时。破行阴乃在空所空灭之时。破识阴。乃在寂灭现前之时。所谓乘悟并销是也。然既在解结之时。方是修圆通之际。起心动念。便有魔生。安得无堕。是知圆顿教中。初心有堕。即前所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俱空不生。唯是悟证而。至于圆通后。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仍是依前所悟之理。重起事造之修。以万行之砥硎。利未磨之智刃。于前所空色等五阴。一一从头体验于一切时一切处。无不相应。所谓因次第尽是也。然既住圆通之后。乃是从干慧心中中流入之行。无修而修。修即无修。安得有堕。是知圆顿教中悟后修位无堕。华严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亦略示此义。若夫权渐教中。不惟初心有堕。凡未到不退位者皆有堕也)怪鬼年老成魔相竟。

二魃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初附人为主。先不觉知者。谓彼先不自觉知是魔精所附故。亦言得涅槃者。正由不自觉知。设能自觉。何至妄说若此。应求而来。敷座说法。应即妄说物化本元性也。

○身有下摄众为伴。魔精所附。亦有威严可畏之相。神通摄持之力。故曰身有威神。能令求元之人。不敢违越。故云摧伏求者。不惟求者。又能令座下之众。来便倾倒。故曰虽未闻法自然心伏。

○是诸下主伴共惑。是诸人等。兼上主伴言之。将犹谓也。涅槃断果。菩提智果。法身为智断所依。离生灭。绝妄染。而乃谓其即是现前我肉身上者。葢是以其有求元之心。以邪知妄见而妄惑之。言不唯物化。乃至涅槃菩提法身。亦不离现前肉身以为其本也。父父子子递代相生。正是欲贪为本。业果相续。而乃谓其是法身常住。哀哉。以缠缚为解脱。以欲根为佛性。邪说误人。殃及累劫。稍有正见者。掩耳避之可也。都指现在即为佛国者。谬窃佛经即染即净之说。无别净居及金色相者。妄拟禅家无土无佛之言。如狐鼠依于城社。令人不敢焚烧。究竟狐鼠城社。具眼者自能辨之。

○其人下信受归庆。其人者。即指求元之人。见其威神摄众。心摧伏。闻其所说异常。岂敢违越。故曰信受。原其先心。本欲辨析物化之性。以期得乎全体大用。今因被魔所摧。反以现前肉身为生法之元。且言涅槃菩提法身不离乎此。且言父子相生为法身不断。且言别无净居及金色之佛。颠倒特甚从流无返。故云亡失先心。认邪为正。故𢬵其身命归依。将魔作佛。故庆其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初飞精直附惑。殊绝也。殊不觉知。谓绝然不觉知也。敷座说法者。应其知见之爱。宿命之求。谬说修习神通法故。是人者。仍指魔所附人。无端者。现前无端。显是宿命所遗。即于说法处得者。显珠非他有。乃自先世物也。

○其魔下先兆后附惑。或时化为等者。谓或有其时。不飞精而直附。乃先化为畜生。如瑞凤祥麟之类。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等。为兆圣作之瑞。如龙马负图之类。韦编名䇿。竹削名简。竹刻为符。木片为牍。春秋左传叙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符为符信。汉制以竹为之。长六寸。刻约信于其中。二人各持其半。扶而合之。相符则可信也。诸奇异物者。谓世间多所不见。如龙光宝镜之类。先授彼人后著其体者。魔力所作。显其是奉天乘符。作之师以化世故。或诱听人等。谓诱摄听法之人。令信其教。先将诸奇异物。藏于说法地下。又有明月之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目覩其兆。心信其说。自应得未曾有。

○多食下更现诡异惑。药草非常食之物。乃故为多食。嘉馔乃人所共欣。却矫情不飡。日中一食。人尚不能。乃甘心日飡一麻一麦。而其身犹故肥充。竟不瘦不枯者。魔力所执持故。此皆诡异之行。诽谤比丘等。乃诡异之语。准前可知。好言他方宝藏者。以世间利益惑人。好言圣贤潜处者。以出世利益惑人。亦诡语也。随其后者。见有异人。盖是魔力所为。显其非常。以有善神卫护。亦诡行也。

三出名警悟。

初应求说法惑。应求而来敷座说法。应即为说神通变化法也。余同上。

○是人下随求现通惑。唯说不足取信。欲令现见。故次为现通。手执火光。为神异。况复撮碎其光。分散于四众头上。而又各长数尺。不热不烧。此又神异之至者。水上能行。足惑人。况复如履平地。此又惑人之尤者。又此二事。略有似于火难水难二种无畏。但彼由旋见旋闻。妙力旋火旋水。此由见业闻业。业力现火现水。故不同耳。空中安坐不动。宛似色空相即。瓶囊可以容身。宛似大小相含。但彼是性海缘起。此由魔力所作。久暂不同。有智者自能辨识。牖则闭之可越。垣则阻而能透。此亦异似神境。但魔力所作。自不同于二乘修发。及大乘性发也。惟于刀兵不得自在者。以魔未离欲。身见未亡。不能使刀不伤故。

○自言下说现并示惑。为惑愚迷。故自言是佛。设有无智比丘。信其所说。甘心礼拜。彼即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者。毁禅宗为狂参。非持律为小乘。不拨说教者。谬谓自所说。即是佛说。宜遵信故。盖自言是佛。为坏佛宝。受比丘礼。为坏僧宝。诽谤禅律。为坏法宝。信其说效其行者。断三宝种而为地狱种矣。骂詈徒众者。自以为公。讦露人事者。自以为直。谬谓既公且直。何怕讥嫌。故不避也。常说神通者。为慰求者心故。令见佛土者。为证自是佛故。鬼力二句。直斥其是妄非真。赞叹行淫者。如云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等。不毁麤行者。如言现前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等。将诸猥媟鄙秽之事。以为传法者。如言能行婬者。名持法子等。

三出名警悟。

初说法现空。敷座说法者。应其所求。谬说心境俱空法故。托之空言。恐其不信。故次为现空。正在大众之内忽空无见者。显是即有而空。正当形空无见突从空出者。显是即空而有。如是存没自在。略有似于真空妙有。盖为顺其贪求深空之心。诈现如是无碍之相。魔力所作。勿误认也。

○或现下显异惑众。身为欲爱所生。忽现洞如琉璃。显是即染而净。手无不触。足多汗垢。忽作栴檀之气。大便臭浊小便秽臊。忽如石蜜之甘。此皆即臭而香。意显有既可空。染即可净。臭亦可香。此等神异最易骇俗。且身为欲本。亦欲假此作诱淫术也。诽毁戒律者。斥以持戒束身。非身何束。轻贱出家者。谓其不能身空。徒自系缚。此亦天魔窃经教之唾余。资附人之谈锋。设有类是者。宜知自愧。

○口中下拨无因果。上以相似真空之事。引入魔队。此亦究竟断灭之言。渐隳佛种。故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如前波斯匿王。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正堕此见。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者。无后身则善恶无报。无凡圣则修证空谈。是乃以一切断灭为得空得寂也。既以断灭为得空得寂。自以行欲为无伤无碍。故曰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为持法子。密传断灭之法。令学拨无之见。故曰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永嘉云。豁达空。拨因果。莾莾荡荡招殃祸。况是魔所使哉。

三出名警悟。

初来为说法。而言竟不觉知者。寓有深怪之意。言其人本以博地凡夫。无端口说经法。明是魔著。乃竟不觉知。亦可怪也。敷座说法者。顺其所求。谬说自有常住法故。

○好言下现神竦动。好言他方往还无滞者。示得变易身故。或经万里瞬息再来者。唯说无凭。现前令见故。皆于彼方取得其物者。证其所到不虗故。(余闻道教中人。以薛道光。修性不修命。但能出阴神。不能远方取物。张紫阳。性命双修。兼能出阳神。能远方取物。由此观之。纵能远方取物。仍不出天魔伎俩。又岂能与法华普现色身三昧。及本经圆通胜用。校其优劣论其浅深也哉)一处一宅。数步其量至近。从东至西。急行累年不到。却似甚远。然上明在则行远若近。此明在他则令近如远。略有似于十玄门中广狭自在。魔力幻法。亦难思议。因此竦动其心。几欲信以为真。但未决定。故云疑佛现前。然既曰信。又曰疑。幸其犹在疑信相参之际。尚未深入。或可救耳。

○口中下示以常住。口中常说者。恐其疑信相参。常以魔语熏习之也。众生皆子。显未有众生以前即有也。我生诸佛。显未生诸佛以前即生也。我出世界。显未出世界以前即出也。众生依之而有。诸佛依之而生。世界依之而出。故曰我是元佛。谓根本元佛也。既是根本元佛。至今犹在。而寿命之长。应无有更逾于此者矣。末言出世自然不因修得者。正显其徒修无益。欲惑正修而纳之于魔罟也。

三出名警悟。

初蹑前出名显故。住世自在天魔者。孤山云。即欲界第六天上。别有魔王居处。亦他化天摄。因其无出离心。故以住世名之。然行人破受阴。即得人空。又欲进破想阴。志在决定出离。天魔不忍。故使其眷属飞精附人而惑乱之。如遮文茶等者。于眷属中略举二类。遮文茶。此云嫉妬女。亦翻怒神。多妬恚。为魔女故。毗舍童子。即毗舍暗鬼。或名毗舍遮。此云精气。谓能噉人及五谷精气故。必连天王称者。以是其所辖也。既是四王所辖。应覆护世界。保绥真修。而乃附人来。惑者。以是鬼童蒙昧。未发护世及保绥真修心故。然必使遮文茶者。为欲与之相狎。取利其虗通明慧以资发邪见。又必使毗舍童子者。以欲与之相亲。食噉其精髓血气以助养邪神。是不惟欲坏正修。亦兼以为利魔眷也。

○或不下更明不因师者。言上说飞精附人。与之为师。而行人乃因师受惑。然不必定尔。故曰或不因师。既不因师。何以受惑。故曰亲自观见。称执金刚等者。先现力士坚固之相。许以长命之术。令其不惧损身。然后现美女身。与之盛行贪欲。殊不知长命之说。徒托空言。损身之害。实有成验。故云未逾年岁等。谓未逾一年半岁。其肝血脑膜自枯竭。今之信房术而以纵淫为无碍者。多招此弊。口兼独言者。谓时常自言自语。此有二说。一者灌顶云。气虗发谵语也。二者正脉云。自见魔现。与之行欲。他人不见。谓彼独言。彼实与魔言也。所言无定。或多怪异。故致听若妖魅。所谓魔言魔语是也。

○前人下双明二俱为害。言前来因师受惑之人未详其是魔精所附。多致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若此之不因师者则未及遇刑。先干死。其为害犹速也。此二者皆足以恼乱彼之行人。以至殂躯殒命。余可知。通结以上中间所现魔相竟。

四总结以示警嘱四。

一预示魔患。二劝以悲救。三结由警惕。四嘱令传护。

初。

初妄称极果。十种魔者。前九鬼神精灵等。年老成魔。与天魔为党与。后一遮文茶。毗舍童子。为魔所使。与天魔为眷属。故前十种中皆言天魔得便。于末世时。佛法衰微时也。佛法衰微。魔道兴盛。不必一定如前伺便惑人。亦有乘愿坏教现为出家。在佛法中而修道者。如通议引云。昔佛住世。诸魔坏法。佛神力故皆不能坏。魔作誓言。我于如来灭后。依教出家。破坏佛法。佛即堕泪曰。无奈汝何。譬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是知今之坏法僧人皆魔所属。皆师子身中虫。正信出家者不可不辨。又不可不防也。或附人体。如十中通说。或自现形。如后一附明。或亦十中通有。唯后一显之耳。前十魔中。各各皆言自得无上涅槃。是约断果。此则皆言成正徧知觉。是约智果。盖恐人谓其是邪是徧。故先且自言是正是徧。贼人胆虗。固如是也。前云。云何贼人假我衣服。造种种业。皆言佛法等。正为此等痛骂。

○赞叹下宣婬为患。赞叹淫欲者。顺世宣化。人易从故。破佛律仪者。讪正为邪。欲坏教故。先过去也。谓过去诸恶魔师。与魔弟子。皆是以淫传婬。故曰婬婬相传。既婬婬相传。亦婬婬相承。如是则前魔邪精。魅其后人心腑。举世不觉。渐入魔网。故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等也。九生百世。皆约自佛灭后言之。按佛在世时。人寿百岁。大率以百年为一生。九生当是九百年也。正法将尽。邪教方兴。发心修行。误入魔眷者。时乎有之。故曰近则九生。谓九生即有也。多逾百世者。通议云。三十年为一世。百世当是三千年也。时当末法。人多垢重。本期真修。反成魔业。如前所说十种。皆是以真修为魔眷耳。既为魔眷。将来必为魔民。愈趣愈下。自致失正徧知而堕无间之狱。

二劝以悲救。

楞严经指掌疏卷第九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