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总标二岐。从是天中者。谓从是福爱天中。有二岐路者。谓上去之路有二岐也。
○若于下先明广果。若于先心者。先心即指前天圆融舍心。胜解清净。故云无量净光。以胜解即是智慧光故。福德圆明者。谓清净福德。圆满明净。即前福无遮义。修之一字。即前得妙随顺。此蹑前天为此天之因。证之一字。乃是此天之果。谓深证舍禅。净福益胜故。(问。净福胜前其相云何。答。前天如宝月离云。初得圆满明净。此天如寒光无际。万方一时俱照。葢前方备体。此则显用也)爱乐此福名曰而住。岂知非是无为。终有轮转。福业既尽。从此便坠。譬如登山。已到绝顶。无久住理。若无乘虗之力。自应就道而下。前功尽废。殊可怜愍。结名广果者。清凉云。异生善果。此最广故。所有功德。胜下天故。
四无想天。
独行者。绝配偶。无交者。离情欲。显已超欲界。未尽形。有色质。未尽累。余上思。显不及空处。自此已还者。从不还至梵众。该两楹中间天也。名为色界者。业果色定果色二俱有故。通结四禅天竟。
三四空天(四皆言空者。无业果色故)二。
一顿超四空。二渐穷四空。
初。
初不识落邪。首二句牒前不识。以为落邪之因。次二句。承言洗心非正。落于邪见。言修定原为洗心。魔境不识。则蔽诸正见。纵欲洗心。亦不得其正矣。不得其正。必落于邪。如下之五阴魔境。总由认邪为正。皆邪见也。
○或汝下历指魔境。然亦不必分属五阴。盖五阴中每阴有十魔。而十魔之中。或有唯是阴魔者。或有阴魔之外复兼天魔者。或有阴魔之外复著鬼神者。或有阴魔之外转遭魑魅者。如色阴中前九似惟阴魔。而第十则曰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又如受阴中发无穷悲等。皆为阴魔。乘此则有悲魔等入其心腹。而悲魔等。或是天魔。或是魑魅。俱未可定。况第九中亦言鬼心久入。是知阴魔通于五十。而天魔鬼神魑魅。有具者有不具者。且总为指出耳。此即上之所谓魔境。心中不明者。即是不识。认贼为子者。即是落邪。乃取喻言之。
○又复下作证堕狱。于中者。亦是通指五阴魔中。如前四中皆有自言登圣之语。而识阴中且更自言满足菩提。同是得少为足。一例不免轮回。不责误修。反谤实证。阿鼻极苦。自分当受。佛恐疑悮后人。取例警觉。故云如第四禅无闻比丘等也。智度论云。有一比丘。师心自修。无广闻慧。不识诸禅三界地位。修得初禅。便谓初果。乃至四禅。便谓四果。命欲尽时。见中阴相。便生邪见。谤无涅槃。罗汉有生。以是因缘。即堕泥犁狱中。今云无闻比丘。即论中有一比丘。无广闻慧。称为第四禅者。即论中修得初禅乃至四禅。妄言证圣。即论中便谓初果乃至四果。天报已毕。即论中命欲尽时。衰相现前。即论中见中阴相。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即论中谤无涅槃罗汉有生。堕阿鼻狱。即论中以是因缘堕泥犁中。盖经论一事。而详略异耳。
四诫听许示。
诫以谛听者。魔事微细。非麤闻可了故。许以子细分别者。慈悲谆切。恐漫说难明故。子孳也。谓孳孳无已也。正脉云。不但分别而更许子细者。一以魔相幽微难见。一以魔害酷烈难堪。故劳真慈费委悉也。如来指魔诫听竟。
二会众喜听慈诲。
阿难起立者。闻害竦动故。唯并有学者。魔重偏忧故。蒙许子细分别。故欢喜顶礼。承教虗心乐闻。故伏听慈诲。
三如来次第为说三。
一出由令觉。二辨相令识。三遵古结劝。
初三。
一总举妄本。二各出其由。三不觉成害。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虗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此名定心沉没失于照应。
○(按色阴十境。及受阴之前八后一。是处皆有此名等语。葢撮略其相而总言之。故皆依此以立科名。唯此科独缺。或是笔授脱漏。今准前后。撮略本科中意而补足之。亦不敢自以为是。俟高明者更辨之。上下皆以圈隔之。使与佛语有别。令其知是补入。以避僭妄之罪)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
○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
○其人信受。忘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
初附人为主。先不觉知者。谓彼先不自觉知是魔精所附故。亦言得涅槃者。正由不自觉知。设能自觉。何至妄说若此。应求而来。敷座说法。应即妄说物化本元性也。
○身有下摄众为伴。魔精所附。亦有威严可畏之相。神通摄持之力。故曰身有威神。能令求元之人。不敢违越。故云摧伏求者。不惟求者。又能令座下之众。来便倾倒。故曰虽未闻法自然心伏。
○是诸下主伴共惑。是诸人等。兼上主伴言之。将犹谓也。涅槃断果。菩提智果。法身为智断所依。离生灭。绝妄染。而乃谓其即是现前我肉身上者。葢是以其有求元之心。以邪知妄见而妄惑之。言不唯物化。乃至涅槃菩提法身。亦不离现前肉身以为其本也。父父子子递代相生。正是欲贪为本。业果相续。而乃谓其是法身常住。哀哉。以缠缚为解脱。以欲根为佛性。邪说误人。殃及累劫。稍有正见者。掩耳避之可也。都指现在即为佛国者。谬窃佛经即染即净之说。无别净居及金色相者。妄拟禅家无土无佛之言。如狐鼠依于城社。令人不敢焚烧。究竟狐鼠城社。具眼者自能辨之。
○其人下信受归庆。其人者。即指求元之人。见其威神摄众。心已摧伏。闻其所说异常。岂敢违越。故曰信受。原其先心。本欲辨析物化之性。以期得乎全体大用。今因被魔所摧。反以现前肉身为生法之元。且言涅槃菩提法身不离乎此。且言父子相生为法身不断。且言别无净居及金色之佛。颠倒特甚从流无返。故云亡失先心。认邪为正。故𢬵其身命归依。将魔作佛。故庆其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此魔本从二类中来。谓蛊毒鬼魇胜鬼也。前云若于本因。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又云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今云魇胜者。谓魇人之力最胜故。余淮上。蛊鬼年老成魔相竟。
五疠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
○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
初附人现应。无端口说经法。必是魔精所附。所以不自怪者。以其人元不觉知是魔所著也。不唯不能觉知。反以滋其邪慢。故亦言自得涅槃。应求而来。敷座说法。应即为说冥感悬应之法。
○能令下摄众现感。能令者。魔力所摄故。暂犹顿也。言魔力所摄。能令凡有听者。顿见魔精所附之人。宛尔深修久证。故云如百千岁。由此爱染不舍。且以身为奴仆。四事供养。而不觉为劳也。
○各各下率徒归依。各各者。指上所摄之众。座下人。又指此众之徒。言所摄之众。既已身为奴仆。又复各各开示。令其座下徒众。知彼魔附之人。是先世师承。本地知识。别生一番为法相爱之心。如胶似漆。而粘不可解。得未曾有。而深以为庆也。
三受惑成咎。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勅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
○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初附人说法。敷座说法者顺其爱乐求阴入静之心。谬说深证圆通法故。余准上。
○令其下魔力摄众。各知本业者。非是听人实能自知。盖是听其所说。汝前世本是何人。所作何业。遂自以为知也。此显前通过去。或于其处者。即于说法之处。语一人言者。特向一人说故。汝今未死已作畜生者。示以将来必堕。恐未心伏。又勅使一人于后蹋尾。魔力所持。乃顿令其人起不能得。因有如是证验。故一时之众。皆倾倒其心而钦伏之。此显后通未来。设使有人起心。已知其起心之始。肇自何缘。此显立通现在。魔意将谓能通三世。即是圆通。而不知圆通胜用。实不止乎此耳。
○佛律下更现诡异。佛制律仪。无过不及。依而行之。便为中行之士。今于此外。重加精苦。乃故为诡异之行以竦世也。灌顶云。重加精苦者。如断五味。裸四肢。拔发熏鼻投灰卧棘等皆是。诽谤比丘者。斥其不能精苦。骂詈徒众者。显己无有私爱。讦露人事者。攻发人之阴私。不避讥嫌者。自谓直心为人。好言祸福者。显己未到先知。时至无失者。示己所言必应。凡此者。又故为诡异之语以詃世也。呜乎。碌碌庸人。一旦为魔精所附。便能如是诡言异行。非具正知正见。鲜有不惑为菩萨而深受其害者。
三出名警悟。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
○其魔或时身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䇿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
○多食药草不飡嘉馔。或时日飡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初飞精直附惑。殊绝也。殊不觉知。谓绝然不觉知也。敷座说法者。应其知见之爱。宿命之求。谬说修习神通法故。是人者。仍指魔所附人。无端者。现前无端。显是宿命所遗。即于说法处得者。显珠非他有。乃自己先世物也。
○其魔下先兆后附惑。或时化为等者。谓或有其时。不飞精而直附。乃先化为畜生。如瑞凤祥麟之类。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等。为兆圣作之瑞。如龙马负图之类。韦编名䇿。竹削名简。竹刻为符。木片为牍。春秋左传叙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符为符信。汉制以竹为之。长六寸。刻约信于其中。二人各持其半。扶而合之。相符则可信也。诸奇异物者。谓世间多所不见。如龙光宝镜之类。先授彼人后著其体者。魔力所作。显其是奉天乘符。作之师以化世故。或诱听人等。谓诱摄听法之人。令信其教。先将诸奇异物。藏于说法地下。又有明月之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目覩其兆。心信其说。自应得未曾有。
○多食下更现诡异惑。药草非常食之物。乃故为多食。嘉馔乃人所共欣。却矫情不飡。日中一食。人尚不能。乃甘心日飡一麻一麦。而其身犹故肥充。竟不瘦不枯者。魔力所执持故。此皆诡异之行。诽谤比丘等。乃诡异之语。准前可知。好言他方宝藏者。以世间利益惑人。好言圣贤潜处者。以出世利益惑人。亦诡语也。随其后者。见有异人。盖是魔力所为。显其非常。以有善神卫护。亦诡行也。
三出名警悟。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牗透垣曾无障碍。惟于刀兵不得自在。
○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此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麤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初应求说法惑。应求而来敷座说法。应即为说神通变化法也。余同上。
○是人下随求现通惑。唯说不足取信。欲令现见。故次为现通。手执火光。已为神异。况复撮碎其光。分散于四众头上。而又各长数尺。不热不烧。此又神异之至者。水上能行。已足惑人。况复如履平地。此又惑人之尤者。又此二事。略有似于火难水难二种无畏。但彼由旋见旋闻。妙力旋火旋水。此由见业闻业。业力现火现水。故不同耳。空中安坐不动。宛似色空相即。瓶囊可以容身。宛似大小相含。但彼是性海缘起。此由魔力所作。久暂不同。有智者自能辨识。牖则闭之可越。垣则阻而能透。此亦异似神境。但魔力所作。自不同于二乘修发。及大乘性发也。惟于刀兵不得自在者。以魔未离欲。身见未亡。不能使刀不伤故。
○自言下说现并示惑。为惑愚迷。故自言是佛。设有无智比丘。信其所说。甘心礼拜。彼即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者。毁禅宗为狂参。非持律为小乘。不拨说教者。谬谓自己所说。即是佛说。宜遵信故。盖自言是佛。为坏佛宝。受比丘礼。为坏僧宝。诽谤禅律。为坏法宝。信其说效其行者。断三宝种而为地狱种矣。骂詈徒众者。自以为公。讦露人事者。自以为直。谬谓既公且直。何怕讥嫌。故不避也。常说神通者。为慰求者心故。令见佛土者。为证自是佛故。鬼力二句。直斥其是妄非真。赞叹行淫者。如云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等。不毁麤行者。如言现前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等。将诸猥媟鄙秽之事。以为传法者。如言能行婬者。名持法子等。
三出名警悟。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虗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
○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
○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心空。拨无因果。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初来为说法。而言竟不觉知者。寓有深怪之意。言其人本以博地凡夫。无端口说经法。明是魔著。乃竟不觉知。亦可怪也。敷座说法者。顺其所求。谬说自有常住法故。
○好言下现神竦动。好言他方往还无滞者。示得变易身故。或经万里瞬息再来者。唯说无凭。现前令见故。皆于彼方取得其物者。证其所到不虗故。(余闻道教中人。以薛道光。修性不修命。但能出阴神。不能远方取物。张紫阳。性命双修。兼能出阳神。能远方取物。由此观之。纵能远方取物。仍不出天魔伎俩。又岂能与法华普现色身三昧。及本经圆通胜用。校其优劣论其浅深也哉)一处一宅。数步其量至近。从东至西。急行累年不到。却似甚远。然上明在己则行远若近。此明在他则令近如远。略有似于十玄门中广狭自在。魔力幻法。亦难思议。因此竦动其心。几欲信以为真。但未决定。故云疑佛现前。然既曰信。又曰疑。幸其犹在疑信相参之际。尚未深入。或可救耳。
○口中下示以常住。口中常说者。恐其疑信相参。常以魔语熏习之也。众生皆子。显未有众生以前即有也。我生诸佛。显未生诸佛以前即生也。我出世界。显未出世界以前即出也。众生依之而有。诸佛依之而生。世界依之而出。故曰我是元佛。谓根本元佛也。既是根本元佛。至今犹在。而寿命之长。应无有更逾于此者矣。末言出世自然不因修得者。正显其徒修无益。欲惑正修而纳之于魔罟也。
三出名警悟。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虗明食彼精气。
○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
○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徧知觉。
○赞叹婬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婬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徧知堕无间狱。
二四禅天(温陵曰。前明六天。虽离尘扰。而未能绝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上。明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故亦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故。正脉云。前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足知此上绝无女人。心迹俱离。无所交接。兼无食睡。三欲俱忘。稍涉饥倦。即入禅定。出定则饱满精明。是但以禅悦为食为息已离麤重身心矣。略分四重。各有本定。详分胜劣。则有十八)二。
一历明诸天。二结属色界。
初四。
一初禅三天。二二禅三天。三三禅三天。四四禅九天。
初二。
一别明。二总结。
初三。
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