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阴已尽。行阴未破。两楹中间。首言此类。故曰是则名为第一等也。立无因论者。成立二种无因之义而造彼论。灌顶云。于诸见中。邪见所摄。诸论师中。口力论师。无因见论等。如瑜伽唯识清凉等说。于圆元中起计相竟。
二于圆常中起计相(上科重在元字。以初云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次云生机全破。次云既见其根。皆元义也。此科重在常字。以初云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次云咸皆循环。次云咸皆体恒。次云本来常住。次云成不生灭。皆常义也。是知圆字是行阴通体。以圆含诸动故。元常二字是行阴别义。以随人所见。起计不同故)三。
一标由示坠。二分条详释。三结成外论。
初。
想阴已尽。行阴未破。两楹中间。次言此类。故曰此则名为第二等也。立圆常论者。谓成立四种圆常之义。而造彼论。灌顶云。唯识论边执见中。前际四徧常论。具如瑜伽清凉疏明。于圆常中起计相竟三于自他中起计相三。
一标由示坠。二分条详释。三结成外论。
初。
第四之次。名为第五。迷正知见。立邪知见。故曰四颠倒性。同彼外道。计生不死之天。不定答人。故曰不死矫乱。观前种种异计。不惟如麻上生绳。仍复如绳上生蛇。故云徧计虗论。于知见中起计相竟六于无尽流起计相三。
一标由示坠。二释相出过。三结成外论。
初。
五现涅槃者。现字有二义。一者显现。谓同一涅槃之性。五时显现异故。二者现前。谓五种涅槃。各就现前说故。依法起见。邪见所摄。故云堕落外道。既已认妄为真。将必以真为妄。故云惑菩提性。释相出过意。
三结成外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初领旨奉持。辩魔之玄音方罢。当机之神会自形。故阿难从座起也。闻佛示诲。五阴之尽相宛然。五魔之行相历然。故当机顶礼如来。钦奉法旨。愿领以自修也。忆持无失者。谓现在忆念执持。当来无忘无失。愿领以度世也。
○于大下重申三问。虽领犹疑。故重复白佛。所疑无别。惟是请益前语。故云如佛所言。五阴中五妄者。如色阴中坚固妄想。受阴中虗明妄想。想阴中融通妄想。行阴中幽隐妄想。识阴中虗无妄想。依此五种。能生枝末。故曰为本想心。三十年前曾不开演。纵有所说。亦不过略出名相。故云我等平常未蒙微细开示。此第一问请细说妄源也。又再问也。并销者已得圆通。乘悟并销。当体全空故。次尽者渐历诸位。以事磨炼。次第修治故。二为字有自意未决。请示于佛之意。此第二问请定示顿渐也。如是五重者即指五阴。诣到也。问以诣何为界者是欲知销到何等地位为色阴边际。乃至销到何等地位为识阴边际。此第三问请因界浅深也。
○唯愿下请利现未。如上三问。皆为救世急要。修证关键。故求如来发宣大慈而进示之。闻之而备悉妄源。不堕理障。不滞中途。故曰清明心目。以心地清明。则前程不误。如目能辨道也。既得清明心目。乘愿入彼末法之中。将如来语。传示后世。故云作将来眼。
二如来因问重答。(答中二三。与问中二三。前后交互。佛语随便耳)三。
一答五阴妄源。二答因界浅深。三答理不废事。
初三。
一总显由妄。二别以取验。三指元结示。
初三。
一一切由妄。二五阴例知。三防问结示。
初。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覩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覩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
○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初按定问意。意谓汝今既问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意是欲知从识至色。相因界限。及其中浅深义耶。
○唯色下依次而说。正脉云。有相为色。无相为空。是知但尽乎色名浅。兼尽于空名深。若离色守空。祖家谓之堕一色边。唯识谓为空一显色。犹未出乎色阴边际。故凡一切空忍皆非究竟。盖必空色俱亡。乃为色阴尽也。触兼苦乐二受。离即舍受。是知但尽于触名浅。兼尽于离名深。若断触守离。如梵志以不受为宗。犹未出乎受阴边际。故凡一切背舍皆非究竟。盖必触离俱亡。乃为受阴尽也。有想为记。无记为忘。是知但尽于记名浅。兼尽于忘名深。若舍记认忘。祖家谓之无心犹隔一重关。尚未出乎想阴边际。故凡一切无想。皆非究竟。盖必记忘俱舍。乃为想阴尽也。散心粗行为生。定心细行为灭。是知但尽于生名浅。兼尽于灭名深。若离生住灭。本经谓之熠熠清扰。犹如野马。尚未出乎行阴边际。故凡一切灭定。皆非究竟。盖必生灭俱亡。乃为行阴尽也。湛即第八本识。前云湛不摇处是也。言湛入者。谓依此第八本识。旋有念而入无念。乃由湛而入故。合湛者谓守于无念。住于第八本识。乃合湛而住故。是知由湛而入。但尽有念为浅。不复住于合湛。兼尽无念为深。若由湛而入。即合于湛。古德谓之最后顶堕。犹未出乎识阴边际。故凡异熟未空。皆非究竟。盖必由湛而入而不合于湛。乃为识阴尽也。据此则五阴各有边际。尽除仍分浅深。及其浅而即住。果终不圆。尽其际而不知。功或浪施。道眼贵在无翳。果觉必期圆证。此阿难所以问以诣何为界。而如来兼以浅深答之。
三答理不废事。
初按定前施。前云满十方空。故虗空无尽。又云盈满七宝。故珍宝无边。
○昔有下另引劣例。施佛七钱获轮王位者。如达磨显宗论云。无灭尊者。(即阿那律)昔于殊胜福田。(诸福田中唯佛为胜)因以七钱施设食供。后异熟报。七返生于三十三天。七生人中为轮转王。最后生在大贵释种。余于阿含等经。兹不俱引。
○况复下况显福多。言昔有众生。所供者唯一佛。所施者唯七钱。较前最为微劣。舍身之后。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有人。虗空既已穷尽十方。佛土又复充徧虗空。于中皆施珍宝。若论其所施。虽穷劫思之议之。尚不能及其分量。如是之福。云何更有边际。此决言其福无边而德无际也。
三较显化功。
初示说应信。因下弘经之功甚少。灭罪获福胜前。人所难信。故预示佛语无虗。显应信也。
○若复下举人障重。若复有人等者。谓设若更有此人。一身具足小乘四种重罪。大乘十波罗夷罪也。此是罪之极重。于中犯一一罪。即应堕狱。况复俱犯。自应速堕。故云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等。谓先生此方阿鼻。具足一劫。劫尽更生他方阿鼻。如是从一方至一方展转更生。故云乃至穷尽十方无间。无间者即阿鼻之华言也。靡不经历者显十方俱经。诸狱备历。总不离地狱中故。
○能以下明持功少。能以一念者谓于临堕之时。一念顿悟此法门也。既已顿悟。又愿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禅定者。令其同己。据此则续佛慧命。端赖此人。若但论其化迹。则其功为甚少。以时惟一念。经唯一法。开示者惟未学故。
○是人下转苦为乐。罪障者即指如上所说四重十弃。应念者应其顿悟一念。言正当顿悟之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障不销。何罪不灭。所谓百劫积集罪。一念顿荡除。如火焚枯草。灭尽无有余也。变其所受等者。言不唯自销罪障。且能将此法门。开示未学。转魔界为佛界。故曰变地狱因。成安乐国。
○得福下得福胜前。前之施人。即指满空珍宝奉上尘佛人也。此人但以一念。将此一法。开示未学。似乎得福无多。而乃云超越前人者。略有三义。一约佛不以奉己为喜。惟以度生为喜故。二约行不以自利为重。唯以利他为重故。三约福前是有漏之福。此是无漏之福故。譬如一颗如意。胜似海宝千般。一粒还丹。压倒医方万品。则超越前福。无足异也。百倍千倍等者。言超越前福。不但一倍二倍。若少说则超越百倍千倍。若处中而说。则超越万倍亿倍。如是展转多说。乃至算数所不及倍。譬喻所不及倍。总言前人之福。任说无边无际。逈不能及于此福之少分耳。又此中更有言外况显之意。言极重罪人。一念弘经。尚能灭罪获福如此。况复轻罪无罪长时流通者。其福德讵可思议。总结较量化他功德竟。
二显示自修利益。
四行阴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行阴。二终破显露妄源。三中间所现魔相。四总结以示警嘱。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