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二

前阿难问中有二义。一问身心真妄虗实。一问现前生灭与不生灭性。匿王一案。便是騐其生灭。垂臂一则便是勘其虗实。又匿王所问是生灭之相。如来所指是不生灭之义。而阿难所对无非是颠倒。如来所示无非是真实。乃今观如来如是勘騐。如是指示。而阿难全不知生灭与不生灭。真实与颠倒。由是佛兴慈悲。开示(云云)。文二。

其一我常说言下总释。

其二晦昧为空下别释。

其一总释者。色心二字。总指根尘识三是。诸缘即善恶业等攀缘是。所使即三界二十五有人天七趣是。此等业识心使。不在别处缘。惟在自心上现耳。今阿难不知身心真妄虗实者。由向来执妄以遗真。执虗以迷实。曾不知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悟则全体是真。迷则全体是妄。妄即是虗。真即是实。如水成冰。冰还成水。一体法尔。岂别有也。

云何下责其所失。谓遗自本妙圆心。而乃执根尘虗妄幻心。不认悟而认迷。是为大错也。

其二别释者。晦昧为空三句。重释上色字。色杂妄想二句。重释上心字。聚缘内摇二句。重释上缘字。昏扰扰相三句。重释上使字。不知色身三句。是重释上惟心二字。槩而论之。妙明心上。一念不觉谓之无明。因不明。遂成晦昧之空矣。空以色暗谓之顽空。心受色笼谓之妄想。想随业感成身。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动摇其性。六受用根。奔逸流境。既扰其源。便迷其本。他且不论。只如今日阿难。揽佛手以为心。援兜罗以为色。爱白净软滑以为缘。计指上指下为心之使。当尔之时。认佛手则失自心。认自心则失佛手。两不可得。故不知颠倒名字所在。殊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如镜含像。像还是镜。一法所成。非外有也。

譬如下引喻责迷。沤即是海。海即是沤。而今人祇知是沤。不知是海。祇知肉团心是我。不知汝身汝心。皆是海中之沤。镜中之像。不知指何者为真耶。何者为妄耶。何者是虗耶。何者是实耶。故曰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真是可怜愍者。

上辩行阴即妙。问。既是行阴。何连五阴说耶。曰。行阴是诸蕴功曹。无此则诸阴不起矣。由行阴起得诸阴连属。是故此篇以色心诸缘。及心所使为示者。正是指行阴说也。

△五即识是妙。

从阿难吾复问汝下双征。佛意谓吾如今且不说第一义。只就汝执。云何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日等名之为见。无日等名为不见。据此。若因日等名之为见。便成断见。何以故。日等是世间相。是无常故。若无日等名为不见。便成常见。何以故。无日等是无见。见是无故。见有见无是外道宗。便成增减之过矣。

从阿难若无明时下双难。谓因日等是有见。无日等是无见。是大不然。若依汝执。就该明时不当见明。暗时不当见暗。何以故。以暗时明相谢。至暗时不应有故。故曰。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据此。若明时见明。至暗时还见暗。则是亦有亦无。便成相违之过矣。

从阿难若在暗时下双牒。若因日等是明。无日等是暗。则暗时无明名不见。至明时无暗亦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又明若有见。则暗亦有见。如是二相俱名有见。然则如今明时不容有暗。暗时不容有明。如是二相自相陵夺。容则性存。二俱名见。夺则性失。二俱不见。又明时不见暗。暗时不见明。则是非有非无。便成戏论之过矣。

是故阿难下双释。世人见日等谓之明。见无日等谓之暗。今则不然。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以见上无有明故。见暗之时。见非是暗。以见上无有暗故。空塞亦然。问。今现在有明有暗。何得言无。答。现在有者。乃是真如不变随缘。故令汝见明见暗。以随缘不变真如。故令汝见空见塞。由是论之。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即是自性明故。见暗之时。见非是暗。即是自体暗故。空塞亦然。执则成妄。不执成法。故曰四义成就。明非外物为汝成明暗等尔。

汝等下责迷劝进。清净实相。即是阿难本有之性而不悟。反著因缘。著自然。何狭劣无识。迷倒之甚耶。问。前云真心无住。真见无见。今何得言清净实相耶。曰。不然。譬如日月指其体则曰实相。指其光则曰无相。何者。以日是一相。光中无有诸相故。又如镜子。指其体则曰实相。指其光则曰无相。何者。以镜是一相。光中无有诸相故。而本有之性亦然。指其体则曰实相。指其用则曰无相。何者。以性是一相。性中无有五蕴妄想故。葢性中无五蕴则是真心。真心无住。故曰清净。性中无妄相则是真见。真见无见。故曰实相。此清净实相。亦是名。亦是实。以名召体。因体会道。道既喻矣。则名亦不有。法华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即此意也。奈何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故佛示之。令其自悟性真。不堕支离之见。故曰当善思惟。若或不然。说心说性。认名著相。便是不善思惟。世流布想也。非本旨矣。

从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至此即是开行成道之文也。何以明之。因空因明因心因眼。乃是行阴之相。由此故数数烦动。能令人心地不安。如患疟相似。一寒一热。能令人身体不安。行阴亦如此。一明一暗。能令人妄想不安。如来于是一一辩破之。使其四见俱消。二谛不立药病捐除。是非顿绝。此便是开其行也。至于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葢见不及。则心不住。非真体而何。此便是示其道也。义理晓然。如眂黑白。学者何故不悟耶。

△五开识成道。

阿难一切众生下。列名总标。以理观之此二妄见。非从外来。亦非本有。明是众生见妄所成。当业发生。当业流转。然目一妄字。则本来非有。目一转字。则众生实苦。此所谓众生之颠倒也。

云何名为下。释第一别业妄见者。先举喻以明其妄。如眚见圆影。然此圆影。乃是众生病眼所见。何也。无眚之人。无是影故。此妄见乃是众生别业所成。何者。真见之中。无是见故。

于意云何下。破即灯即见。设彼救云。色在于灯。影从目见。故今破云。若是灯色。好人何不同观。若见是色。眚人应当不见。以此推之。汝说即灯亦不是说即见亦不是。何以故。灯见是实体故。

复次阿难下。破离灯离见。脱彼救云。此影不在灯上。离灯别有。而色不在目上。离见别有。故今破云。影若离灯别有。屏帐几筵何无圆影。色若离见别有。不当属眼所见。以此观之。汝说离灯亦不是。说离见亦不是。何以故。影眚是灯见故。

是故当知下。破非灯非见。灯本无圆影。故曰非灯。无眚者不见。故曰非见。是故当知。无眚则无圆影。见圆影者乃是病眼矣。病眼见圆影。见无影者。乃是好目矣。若是好目。不应说是。亦不应说非。何也。见眚非病故。若是病眼。亦不应说是。亦不应说非。何也。影见俱眚故。

如第二月下。重喻其妄。影见俱眚。如第二月。若是第二月。说是非不得。何以故。第二之观。非体非影。揑目所成。故不应说。若是揑目所成。亦说离非不得。何以故。此揑根元非形非见。实无体性。故不应说。

此亦如是下。法喻双遣。葢揑目所成。如第二月。乃是无体。故不应说。何以故。形既无体。可见是虗。即欲说之。更将于何耶。此圆影目眚所成。亦是无体。故不应说。何以故。影既无体。所见是妄。即欲说之。更当名谁耶。于是乃知。离即俱空。是非不有。而今世间所执。我见不见。总一虗妄矣。于何可说哉。

大抵目本清明。因病有眚。灯无圆影。眚见重叠。影不离灯。亦非灯有。眚不离目。目元无影。目喻真见。真见无见。妄喻眚影。影非灯有。妄见不成。真见无眚。影见终虗。若然者。依妄则有见有影。依真则无见无眚。据实而论。本一体真。眚影何分。即是而观。性元是一。灯见无从矣。今见圆影者。岂非由众生病眼乎哉。今见其妄者。岂非由众生别业乎哉。由是而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者。于此晓然。不待征诘。自无置喙矣。

前举外报。此示业缘。何以知其是业缘耶。广且勿论。姑就切近者而言。夫一洲有两国。此为切近矣。然一国人。见一切不祥。或见二日。或见两月等。一国人本所不见。亦复不闻。此岂阴阳有间而为之耶。若阴阳有间而为之。则将尽天地而不能相容矣。何则。物各有体。物自为之也。岂能容彼哉。以物自无体。故知阴阳不能为咎也。审矣。然今所现不祥者。由众生妄心所造。以妄心鼓动于下。故灾眚变现于上。何以知之譬如一釜水。添薪益火则热。抽薪去火则寒。水不能为寒热。寒热由乎人尔。此不祥境界。乃是一国人同造恶业。故感不祥。彼国无之。自然不见。非特不见。抑且不闻。何者以净秽不相入故尔。由是知净土。葢是圣人所居。而秽土的是五浊众生所住。良由五浊薰蒸。故现有不祥之相。而圣人无之。法华不曰。而众见烧尽。我净土不毁。于此益信。虽然。一洲两国犹为远也。今祇林园。岂不是一处。佛与大众同居。佛则无见。而阿难执因缘见。执自然见。与彼当土众生所见不祥。又何异乎。故曰以切近者而言之也。晕适珮玦。日月之妖也。彗孛飞流。星辰之妖也。负耳虹蜺。阴阳之妖也。明曰虹。暗曰蜺。背日如负。旁日如耳。芒如帚曰彗。光四出曰孛。绝迹去曰飞。光相接曰流。邪气围日谓之晕。日月薄蚀谓之适。珮玦者。形如人所珮之玦也。此皆日月星辰。阴阳寒暑所变之象尔。

此总结大意。

从阿难汝犹未明下。结别业妄见。谓见日等是明。无日等是暗。与病眼见圆影相似。此日等对浮尘根时。真为幻妄称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岂自妙觉明体。亦同幻相是无耶。葢其中意思。汝犹未明耳。此结责阿难见见之疑也。

从如是乃至下。结同分妄见。此众同分中所起瘴恶。见诸不祥。与一病目见圆影无异。此病目是一根。如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对觉明时。实是幻妄不真。因缘和合。虗妄有生。因缘别离。虗妄名灭。岂自本有真性。亦同幻妄是虗耶。葢其中义理。汝尚未悟尔。此结责阿难见非见之疑也。

从殊不能知下。结合非合义。汝见阴入处和合则谓之生。非和合则谓之灭。殊不知如来藏中本无生灭。元是妙明常住。汝见明等有。是谓来。见明等无。是谓去。殊不知真如性中。实无来去。元是不动周圆。葢此中至意汝宛不知矣。此结责阿难见犹离见之疑也。

汝见日等明。谓之来。见无日等暗。谓之去。执妄是为迷。了性是为悟。蕴有则生。蕴亡则死。殊不知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葢个中深意。汝实不能也。此结责阿难见不能及之疑耳。

从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至此。即是开识成道之文也。中间广明同业别业二颠倒见。此即是识蕴矣。佛曰。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此则开其识也。至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是非成其妙耶。然文势如长风鼓发。万窍怒号。又如云物影摇。一轮独朗。读者须如此观。方见指拨之妙矣。又前破五阴即是发妙明心。后辩五阴即是开其道眼。从首卷来至此。广显人执。至后三科七大。广明法执。临文当辩。问。五阴既妙。何复有开之说耶。不犹烦重乎。曰非然也。假如珠藏合浦。玉蕴荆山。玉从荆山。非谓荆山是玉也。珠来合浦。非谓合浦是珠也。要在虞而出之于掌。乃见其实矣。心藏五阴。非五阴是妙也。须假佛示之于掌。乃见其妙尔。故知前破五阴者。乃指荆山合浦之类是也。后辩五阴而云开者。乃示之于掌类是也。故佛无烦言之咎。

△二辩法执分五。一五阴。二六入。三十二处。四十八界。五七大性。

初五阴。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二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