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别释。初别明世间。觉明下先明风轮。夫以至明至觉之性。认为非明非觉之空。昧而任之。相待生寒。摇动成风。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葢风是动性。世界是住性故也。
因空下次明金轮。空本不动摇。动摇是无明尔。因无明动。而明觉立碍。自然坚明者胜矣。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国土即无明所成也。金宝坚明可守也。故言保持尔。
坚觉下三明火轮。然既以明觉坚成。无奈境风动摇。一坚一动。两物相摩为胜。故以火光为变化性。然变化以性言者。正明火有烧性尔。烧则坚者失其坚。动者失其动。是火胜于二物者矣。宝明下四明水轮。明觉生爱故润下。无明违拂故炎上。譬如暑蒸则汗出。心爱则流涎。二物不相胜。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大约十法界皆有见爱违拂等性。是以水能含浸也。已上四轮。良有次第。性觉不觉成空。空能生风。风胜于不觉。故以风次一。空动觉碍。碍是坚碍。坚又胜于风。故以金次二。能觉所觉。能所敌对是两胜。火能化之。故以火次三。能明所明。炎上润下。是两不胜。水能含之。故以水次四。此四轮者。所谓次第相生。次第相胜者也。
下明展转生者。其山海草木。不出于四轮所生。如山海俱于地载。地即是土。是土从火生。若草木则从水生。是故别释之。但世问论五行。而风不系焉。葢彼据成相而言。此从生相而论。生当依真起妄。从妄所生。得有如是之果相也。故先明四轮。而后及山海草木尔。
从火腾下明递妄发生。水流湿。火就燥。物之性也。或交发之。火先于水。是火胜。故干为洲潬。水先于火。是水胜。故湿为巨海。如或勿信。而今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是非其证騐乎。又水火之相陵也。或水克火不胜。则水势劣。而火则乘之。则结为高山。如勿勿信。而今山石击则成𦦨。融则成水。是非其证騐乎。又土水之相持也。土去掩水不胜。则土势劣而水则乘之。抽为草木。如或勿信。而今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是非其证騐乎。
交妄下总结上义。谓上之诸相。非无因而生也。由前不觉。而成晦昧之空。空即无明生妄。妄立能所。妄见同异。如是一动一静。递相为种。由此之故。世界得以相生相续者也。
从富楼那下。初牒疑。前富楼疑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徧。火则不生。云何又说水火二性俱徧虗空。又虗空是无性。大等是碍性。不合相容。云何俱徧法界。此富楼之所疑也。前已问过。佛今牒其所疑而将答之也。
从富楼那下。二标喻。喻如虗空之体。非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即如藏性之体非相。而亦不拒彼大性发现。何者。彼大性是循业故。而藏性是无作故。若藏性有作。不容彼大性矣。何者。彼诸相是有为故。而虗空是无为故。若虗空是有为。亦不容彼诸相矣。以是知虗空无为。故能圆映诸相。而藏性无作。故能圆融大性矣。
所以者何下。三释其喻相。问。诸相无性。何得云有为耶。曰以虗空是无为故。对彼明暗等七相。明是有为矣。以藏性是无作故。循彼大等七相。显是有作矣。然大等虽是有作。究竟出不得藏性故。诸相虽是有为。究竟离不得虗空故。
于意云何下。四征问喻相。殊方者。不一其相也。虗空者。无所有相也。今问殊方之相为是日等自生耶。为是虗空有耶。即如藏性非大性。大性非藏性。不知藏性生大性耶。不知大性自生耶。藏性与大性。必有所分矣。而彼日等与太空亦必有所属矣。
若彼所生下。五辨明喻相。此等诸相。若是日等所生。十方世界就该日明。不当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何故中宵云雾之中。不见光耀。以此看来。说日也不是。说空也不是。说非日也不是。说非空也不是。然亦不异于空日。此是真妄之关头。要见得清楚。才是大等七性亦然。说藏性即大性不是。说藏性非大性也不是。然亦非异于藏性。此是性相之关头。要见得分晓才是。
观相元妄下。六结归法义者。大抵此事以慧眼观之。无俗不真。以肉眼观之。无真不俗。何以故。以世俗之见。观彼诸相。宛然成有。以出情之见。观彼诸相。类皆是妄。既达是妄。将何指陈耶。既无可指陈。又安论其是空耶日耶。若道是空是日。岂非邀空花。望结空果乎。今以大等七相言之亦然。若以肉眼观彼大等七相。似乎成有。若以慧眼观彼大等七相。明是非真。既明非真。将何指陈耶。既无可指陈。又何诘其陵灭耶。不陵灭耶。若道是相陵灭不相陵灭。是非邀空花待结空果乎。总而言之。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唯一妙觉明尔。若以法眼观之。此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乃是如来藏性。既是如来藏性。焉问容乎不容乎。若以道眼观之。此妙明真性。即非水火。元是如来藏性。既是如来藏性。何问容乎不容乎。
△次合释。
从佛告下。牒其所计。即如演若之狂性。若除了因缘。即有自然。是汝之计。不出于此。是谓理穷于是。此总标其所计也。后徐徐破之。
从阿难下将因缘破其自然。谓头是自然者。则无非不是自然矣。今且不然。由因缘故狂怖走出。若因缘狂怖走出。便非自然矣。
若自然下。将自然破其因缘。谓头是自然者。由因缘故狂。若尔。就该由因缘故失矣。今乃本头不失。虽是狂走。曾无变易。头既不失。又无变易。何藉因缘乎。
从本狂下牒其转计。谓头自有狂性故。其狂亦是自然。其不狂亦是自然。其狂亦是自然者。姑且勿论。假如未狂之际。其狂性潜在何处耶。不狂亦是自然者。姑置勿论。假如正狂之际。其自然性又藏在何处耶。若狂性无所潜。是知狂非本有矣。若自然性无所藏。是知头本无妄矣。头本无妄。性本无迷。今日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耶。
若悟下结归本旨。若悟得头本无妄。则知性本元真矣。若达得性本无迷。则知狂走是妄矣。识得妄本无从。则知因缘自然俱成戏论矣。故言世间众生业果。若三缘断即菩提心。然若见有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犹是生灭知见尔。故曰此但生灭。连这灭生之心俱不可得。到这里无你用心处。无你凑泊处。故曰灭心俱尽。无功用道。以此看来。生灭心尽。方见本来如是也。
△三核其邪正。
阿难下经家所叙得法益。葢向来人执未破。我相犹在。是以身不得轻安。向来法执未破。法相犹存。是以意不得轻安。今则人法二空。是以身意俱得轻安矣。
而白佛言下。阿难自述得法益。清净宝王即离垢摩尼珠也。此珠本来清净。但有所求。无不如意。然究竟远离世间一切色相。故称为王。喻藏性本来清净。但有作用。无不如意。然究竟远离世间一切有为。故喻之为宝。今日如来开示我者。得非此摩尼珠乎。何善开我心出于苦海耶。
世尊下正请观门。十方世界。即是此心出生。故曰含育如来。十方国土。即是此心妙境。故曰妙觉王刹。以是知此心如是广大。岂可学习得耶。此法如是周徧。岂可忆持得耶。故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然此法既不许学习。又不许忆持。教人如何得入。华屋喻如来藏性。门喻修行证入。以此观之。阿难一往悟得心。未悟得法。悟得体未悟得用。犹如旅泊之人。实未到家。于此可见。
△二总标二决定义。
决者决择。定者定当。初学人先要决择因地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有个定当。决择六受用根。谁圆谁不圆。有个定当。如此决择定当了。方可入道。决择即是观也。定当即是法也。此初心观法二决定义。学者须知。
△三别释第一义二。
一核因果同异。
先云何下标义。审观因地即有生有灭。果地即无生无灭。今审入佛知见。是生灭耶无生灭耶。观因地与果地。为同耶为异耶。
次阿难下拣非。今若以生灭心而求不生灭法。无有是处。何者。此是实相不生灭法。而以生灭心去学他。岂可哉。无是理也。
三以是下举喻。以明生灭与不生灭义。假如虗空是不生灭法。器世间是生灭法。葢器世间是造作有生灭。终当烂坏。虗空是无作不生灭法。终无有坏。于是知因地有生灭心必坏。而果地无生灭者不坏。于此二义中。决择定当看。若决择定当得。方可入道。
△二拣真妄清浊。
先则汝下总标浊相。以切近者而言。无过人之一身。就身而言。不出四大。由此四大分缠湛圆妙心。从始入终故成五浊。是为生灭法也。
云何下释其浊因。葢生灭之心名浊者。譬如清水与彼尘土。一清一浊。性不相循。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五蕴成就。名之为妄也。亦如世人取彼尘土。投之清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名之为浊也。故曰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次阿难下别释浊相。一明劫浊。即色阴也。梵语劫波。此云时分。谓一刹那时最极短者。名曰劫波。汝抬眼见空时。有空无体。有见无觉。以无觉故。领会不及。以无体故。是非不分。全是昏钝之性。故名劫浊。
二明见浊。即受阴也。即前一念无明昏钝。流入性中。搏体成觉。相触成知。以有知则水土留碍。以有觉则风火相旋。由是性相参襍。故名见浊。
三明烦恼浊。即想阴也。转前无明之体为过去。发六尘知见之心为现在。诵习即是能相。容现即是所相。能所相织。故名烦恼浊。四明众生浊。即行阴也。只这一念生灭不停。以现在知见。留恋六尘。以三世业性。迁流国土。国土众生之妄境也。六尘。业运之待相也。心思六尘。业流三世。性相假合。故名众生浊。五明命浊。即识阴也。见闻指六受用根。众尘指六尘等相。异生指识性。以识性无体。故曰无状。以尘相各别。故曰隔越。尘相虽隔。识体是同。故曰无异。言其无异。则又用中相背。言其隔越。则又性中相知。因同异失准。故名命浊。
二辨一六。今汝下双征。谓既疑一与六。则汝身中。必然有个一。有个六矣。今问六根为是一耶。为是六耶。阿难下破一。若言是一。则耳可以见色。眼可以闻声。头能步履。足能说话。汝必不然。则知非是一矣。
若此下破六。若言是六。如耳闻法。则身不应起钦承。口不应来问义。汝必不然。则知非是六矣。
是故下双破。此六知根。不可说是一非六。又不可说是六非一。何以故。难道汝身有个一。又有个六。无是理也。
阿难下结责。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以来。性觉颠倒。故见有六。由无始以来元常沦替。故见有一。于是知有一有六者。总是无始积妄所成也。
汝须陀洹二句正责阿难。须陀洹名入流。不入色声香等。即是六消。执六根是一体。即是未忘一者。阿难虽登初果。不受六尘。是名六消。犹执法见。故未忘一尔。
如太虗下喻显。犹如太虗。以器形异。故说空为一。彼太虗岂有一异等耶。因不入六尘。故说根为一。彼藏性岂有一六等相耶。今汝执有一有六者。与彼太虗成异成一何别。
四明根结之由。前文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今言由彼觉明有明明觉。于是知本觉妙明。元自具足。由明了知性。妄为明觉。妄觉生。本觉没矣。妄明起。真明隐矣。然则如今六根黏湛发光者。得非明了知性为之由乎。
是以下结成。明暗是相。所见是妄。何以。若离前尘等相。则无有见体。以见体。但缘尘相假色。不缘尘相实色。故说所见是妄。下动静通塞等无不皆然。总一妄尔。
八约事为騐。如世人所见皆聚于眼。设眼若合。不但不能辨物。即自己头足不能类分矣。何者。六根黯然故也。或彼人以手循体一绕。彼眼虽合。不待思惟。其心晓然。头足可辨。何者。知觉是同故尔。
缘见下指妄显真。以是参之。则有见为明。无见为暗。随根尘所发者。便是妄相也。以是騐之。则明不能翳。暗不能昏。随自性所发者。便是真觉也。故曰根尘既消。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三验断常。
一伸疑。
前三卷经。佛已示妙奢摩他法。由是阿难遂悟于言下。然止悟得体。未悟得用。止悟得心。未悟得法。何者。目前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法。是有耶。是无耶。到此未免生疑。若尔。则与不悟等。葢见得一边。不知有许多事在。以此看来。三摩提一段工夫。断少不得矣。三摩提。此云观。观是观察。观法先后。观法次第。观法是无作。观法悉不可得。若如此。犹属照功。今则不然。须是再悟一下尔。悟了自然不疑自。不疑他。不疑目前山河大地色空等。何则。知有所自焉尔。
△二三摩钵提文二。一辩明真妄。二正示观门。
一辩明真妄分三。初觉明明觉相违答富楼清净本然难。二真如随缘自异答大性徧疑难。三因妄迷真真元无妄答阿难缘起迷理难。
初觉明明觉相违分五。一申难。二许说。三正答。四明藏性生相。五重释疑难。
一申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