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四

次别释。初别明世间。觉明下先明风轮。夫以至明至觉之性。认为非明非觉之空。昧而任之。相待生寒。摇动成风。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葢风是动性。世界是住性故也。

因空下次明金轮。空本不动摇。动摇是无明尔。因无明动。而明觉立碍。自然坚明者胜矣。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国土即无明所成也。金宝坚明可守也。故言保持尔。

坚觉下三明火轮。然既以明觉坚成。无奈境风动摇。一坚一动。两物相摩为胜。故以火光为变化性。然变化以性言者。正明火有烧性尔。烧则坚者失其坚。动者失其动。是火胜于二物者矣。宝明下四明水轮。明觉生爱故润下。无明违拂故炎上。譬如暑蒸则汗出。心爱则流涎。二物不相胜。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大约十法界皆有见爱违拂等性。是以水能含浸也。上四轮。良有次第。性觉不觉成空。空能生风。风胜于不觉。故以风次一。空动觉碍。碍是坚碍。坚又胜于风。故以金次二。能觉所觉。能所敌对是两胜。火能化之。故以火次三。能明所明。炎上润下。是两不胜。水能含之。故以水次四。此四轮者。所谓次第相生。次第相胜者也。

下明展转生者。其山海草木。不出于四轮所生。如山海俱于地载。地即是土。是土从火生。若草木则从水生。是故别释之。但世问论五行。而风不系焉。葢彼据成相而言。此从生相而论。生当依真起妄。从妄所生。得有如是之果相也。故先明四轮。而后及山海草木尔。

从火腾下明递妄发生。水流湿。火就燥。物之性也。或交发之。火先于水。是火胜。故干为洲潬。水先于火。是水胜。故湿为巨海。如或勿信。而今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是非其证騐乎。又水火之相陵也。或水克火不胜。则水势劣。而火则乘之。则结为高山。如勿勿信。而今山石击则成𦦨。融则成水。是非其证騐乎。又土水之相持也。土去掩水不胜。则土势劣而水则乘之。抽为草木。如或勿信。而今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是非其证騐乎。

交妄下总结上义。谓上之诸相。非无因而生也。由前不觉。而成晦昧之空。空即无明生妄。妄立能所。妄见同异。如是一动一静。递相为种。由此之故。世界得以相生相续者也。

二别明众生。前明世界生相。今明众生生起。以理揆之。世界生相。生于不觉。众生生起。起于妄能。前文曰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明觉非妄能乎哉。又曰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明非妄明乎哉。葢清净心中。无端起此一念妄明之心。扰动其源。因动而有能相。众生得生其间。若究而观之。众生所以生死死生而不者。迨非觉明之过欤。故曰明妄非他觉明为咎。然能独非其自能也。必由于所相。所非其自立也。必因于能成。能属性分。所属界分。能所既立。众生作业受用。不出于此。故曰所妄既立。明理不逾。所言不逾者。谓不过其域也。即如众生性分中有妄能。是故耳能听声。众生界分中有妄明。是故眼能见色。故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此二支乃单起。故离中取境。下三支能所敌对。连复而起。故合中取境。若意则随根布获。不局一支。于是得以六妄成就。然要知其结归。不过总一妄能尔。只一妄能。分开见觉闻知。以成性分界分之义。故曰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从同业相缠下。明众生因缘。上虽明众生所以生起。不知众生所以自别。今则细释其因缘。同业下总举其类。总举其类者。即胎卵湿化四生之类是也。因父母业同。则感胎卵类。不因父母。但由业。合处即生湿类。或离故处以应彼。即生化类。此又四生本起之因。见明下细释。见明即能见也。明见即所见也。此能所又分同异。同则同于想生爱。异则异于想成憎。憎为别缘。爱为种。若父母同想同爱。遇合即生。大槩以同业为因。父母为缘。由此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羯罗蓝云凝滑。蒲昙云胞。胎中具五位。此前二七日。未分位之初因也。

从胎卵下明众生流类。情想合离。本四生同具。今以多分言之。如情多为胎生。想多为卵生。染著重处为合生。离散应处为化生。此情想合离轻重。各随其所应以区分之尔。然又更相变易者。或情系之不终。或想绪之无恒。合处生想。化处著情。情重沉下。想轻逐飞。此又流类。虽不定其感报。莫不出于情想业等为因缘尔。以是之故。众生相生相续而无焉。

三别明业果。业则有三。初从富楼那下明欲贪者。即前众生生起。由乎想爱。想爱不止。互相为结。结者结聚一类。由想爱结聚。故父母子孙相生不断。以理观之。此等由清净心中。觉明明极。见明色发。明见想成。遂动欲心。殊不知其色境一霍去矣。而犹情积不休。揣摩想像。种种染爱。故生欲心。以是知世间众生。得相生相爱者。乃是欲贪为之本也。

次从贪爱下明杀贪者。要知众生本非一类。想爱亦非一种。由我成我私故。则取尔食。由彼成彼爱故。则取我食。胎卵湿化。随力强弱。各全自私。递相为食。各全自爱。递相为杀。以理观之。此等由清净心中。觉明为咎。同见成爱。异见成憎。遂起杀心。殊不知彼我无差。由强立能所敌对。种种成私。故生杀心。以是知世界众生。得相生相杀者。乃是杀贪为之本也。

三从以人食羊下明盗贪者。夫因欲生贪。因贪成杀者。是必有彼我之见矣。彼我既立。强张分焉。何者。在今日以羊弱而人可以食之。异日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亦可以相食矣。然不止一羊一人如此。凡十种有生之类皆如此。以恶业故。俱生在一时而得以相食。如是死生生死。直至未来际。亦以恶业故。得以相食。何有穷时。以理观之。此等由清净心中妄立明觉。明觉立则能所分矣。是故起彼我之心而窃食之。不知彼我只一间。还是自生自杀。自窃自食。因觉明分能所故。以成其盗尔。以是知世间众生。得相生相食者。乃是盗贪为之本也。

从汝负我命下。释成因果。葢杀盗婬。其实同是一本。由业次而成其三。何也。因贪济其欲心成杀。因杀见盗。此所谓觉明心中妄业之因相也。只如汝负我命。是汝曾杀我也。今得相值。分所当偿。于是我报若。若报我。以此相酬。经百千劫。常在生死。若为尽耶。又如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此留恋。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又何穷乎。此所谓觉明心中妄业之果相也。果必资乎因。因必偿于果。有如是之因。有如是之果。在觉明心中。妄生妄死。相续不厌者。唯此三者为根本焉尔。从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下。结前三倒也。如是者。指上世间相众生相业果相而言。此三种相。何以称为颠倒。葢觉明原有了知之性。不能自守。从了处发相。因相得见。此见非妄能乎。了处非妄明乎。既称为妄。则性体上自无矣。性体自无。而今有者。非颠倒而何。由此颠倒相续。得有山河大地。得有众生种类。得有业果相酬。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实实而论。此等有为颠倒诸相。在觉明体上。岂是有耶。不过是无明妄觉尔。然此个妄觉境界。又不止一次如此。终而复始。始而复终。展转轮回。至无穷劫。何有尽耶。

△五重释疑难。

一申难。

次答释。佛答喻有四。前二喻释迷解难。后二喻显法无惑。

初喻迷方者。从佛告下先释迷。谓本是无迷。而亦无悟。乃今有迷有悟者。正对迷者说悟尔。假如此人既悟是南北。自然不迷。亦如觉本无迷。似有迷觉。假如其人既悟是觉。自然不迷。是谓释迷也。

次喻空花者。从亦如下解难。谓空本无花。花是眼翳。眼若无翳。花亦无有。而今愚人。于空花灭地。待花更生。是人为愚为慧可知。喻如性本无妄。妄是其迷。既觉是妄。便不生迷。而今愚人于妙空明觉。何时再迷。是人狂之与痴可知矣。是谓解难也。

三喻金鑛者。从富楼那言下先显法。佛见富楼领喻意曰。是狂痴者非他。就是汝之谓矣。何则我前说性觉必明。汝谓性觉非觉。要假所觉方觉。我说觉非所明。汝谓性觉非明。要假所明方明。只此便是汝之迷矣。因此迷故。山河大地由此而生。世间众生及业果由此而起。我恁地说。汝犹不省。而今又言诸佛如来妙觉空明。何时不觉。山河大地何当更出。是非汝之狂痴乎。殊不知妙明真性如金在鑛相似。其金一纯。岂更重襍于鑛耶。喻迷既觉是性。岂更有再迷乎。是谓显法也。

四喻灰木者。从如木下明无惑。若悟了不惑者。如林木相似。既烧成灰。又岂能重为木耶。喻如诸佛如来。既悟菩提。到那涅槃地位。又岂有习漏再生乎。断无是理也。是谓无惑。

△二真如随缘用异答大性徧疑难分三。初略释。次合释。三重释疑难。

今初略释。

从富楼那下。初牒疑。前富楼疑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徧。火则不生。云何又说水火二性俱徧虗空。又虗空是无性。大等是碍性。不合相容。云何俱徧法界。此富楼之所疑也。前问过。佛今牒其所疑而将答之也。

从富楼那下。二标喻。喻如虗空之体。非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即如藏性之体非相。而亦不拒彼大性发现。何者。彼大性是循业故。而藏性是无作故。若藏性有作。不容彼大性矣。何者。彼诸相是有为故。而虗空是无为故。若虗空是有为。亦不容彼诸相矣。以是知虗空无为。故能圆映诸相。而藏性无作。故能圆融大性矣。

所以者何下。三释其喻相。问。诸相无性。何得云有为耶。曰以虗空是无为故。对彼明暗等七相。明是有为矣。以藏性是无作故。循彼大等七相。显是有作矣。然大等虽是有作。究竟出不得藏性故。诸相虽是有为。究竟离不得虗空故。

于意云何下。四征问喻相。殊方者。不一其相也。虗空者。无所有相也。今问殊方之相为是日等自生耶。为是虗空有耶。即如藏性非大性。大性非藏性。不知藏性生大性耶。不知大性自生耶。藏性与大性。必有所分矣。而彼日等与太空亦必有所属矣。

若彼所生下。五辨明喻相。此等诸相。若是日等所生。十方世界就该日明。不当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何故中宵云雾之中。不见光耀。以此看来。说日也不是。说空也不是。说非日也不是。说非空也不是。然亦不异于空日。此是真妄之关头。要见得清楚。才是大等七性亦然。说藏性即大性不是。说藏性非大性也不是。然亦非异于藏性。此是性相之关头。要见得分晓才是。

观相元妄下。六结归法义者。大抵此事以慧眼观之。无俗不真。以肉眼观之。无真不俗。何以故。以世俗之见。观彼诸相。宛然成有。以出情之见。观彼诸相。类皆是妄。既达是妄。将何指陈耶。既无可指陈。又安论其是空耶日耶。若道是空是日。岂非邀空花。望结空果乎。今以大等七相言之亦然。若以肉眼观彼大等七相。似乎成有。若以慧眼观彼大等七相。明是非真。既明非真。将何指陈耶。既无可指陈。又何诘其陵灭耶。不陵灭耶。若道是相陵灭不相陵灭。是非邀空花待结空果乎。总而言之。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唯一妙觉明尔。若以法眼观之。此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乃是如来藏性。既是如来藏性。焉问容乎不容乎。若以道眼观之。此妙明真性。即非水火。元是如来藏性。既是如来藏性。何问容乎不容乎。

△次合释。

富楼那汝以色空下。四真俗用异。色即是地大。空即是空大。又色不特是地大。凡水火风等及明暗等有相可以拟议形容者。皆属色边际收。是故举色空。以见法之该广矣。大抵举色则碍于空。举空则碍于色。故谓之相倾。又举空时说色不得。举色时说空不得。故谓之相夺。又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明觉生而性觉隐矣。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明立而真明隐矣。故谓之相倾。能觉非所觉。能明非所明。故谓之相夺。汝性中如是生生灭灭。相倾相夺。合如来藏。而如来随为色空相倾相夺。生生灭灭。周徧法界。法界者十法界也。一法界如此。十法界亦如此。有情正报如此。无情依报亦如此。故汝才见境风动而无明便起。日明云暗。种种诸相。令众生心地迷闷。背清净之觉心。合尘劳之浊性。此所谓世间相俗谛所用。佛意不然。我这里不见有一法生。不见有一法灭。只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即照法界亦不见有生相。不见有灭相。既无生灭。乃见全体即用。故曰一为无量。全用即体。故曰无量为一。小中观大者。以一尺之镜。现重重之辉。大中现小者。以重重之辉现在一尺之镜。此即广狭自在一多相容也。又如一茎草上。见十方界。彼亦不来。此亦不往。故曰不动道场徧十方界。此即主伴圆明具德也。要见十方虗空。只在一茎草上。此亦不往。彼亦不来。故曰身含十方无尽虗空。此即同时具足相应也。又如毛端现刹。依正历然炳现。此即因陀罗网境界也。微尘转法。正见摄德无边。此即托事显法生解也。上即是不思议之妙用。若准华严有十种玄门。此举五六。余俱含摄。当细拣之可以意得。然此玅用。本非神通。亦非法尔。总是灭尘劳之浊妄。发无漏之智觉。体用双资。隐显不二。所谓真谛之妙用也。

而如来藏下。五明三谛者。实实而论。此如来藏。明圆明心体之上。无有空等七大之性。无有眼等根尘识性。无有明无明尽因缘还灭之性。无有苦集灭道四谛之性。无智无得。兼无六度之性。乃至无有怛闼阿竭如来三号之性。亦无有涅槃四德之性。上从三科七大及苦集等。是世间相。从灭道并缘生观智等。是出世间相。此世出世间相。在妙圆心上。总皆无有。以是俱非之。非之者。正见藏性之真体也。教谓之真谛。

故知真谛不立一法。然亦不废一法。何以故。此妙圆明心。何常离了世间相。别有一法也。以无有别法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随缘建立空等七大之性。建立真等根尘识性。建立明无明尽因缘还灭之性。建立苦集灭道四谛之性。建立有智有得六度之性。乃至建立怛闼阿竭如来三号之性。建立涅槃四德之性。上若世间若出世间。皆是藏性。揽真成立。以是俱即之。即之者。正见藏性之妙用也。教谓之俗谛。

俗谛成一切法。真谛泯一切法。泯即性相皆离。即非俱遣。故曰离即离非。离即离非者唯一妙心也。教谓之双遮。

成即性相皆明。即非俱是。故曰是即非即。是即非即者唯一妙明尔。教谓之双照。

若说双照。则双遮不得。若说双遮。则双照不得。直须遮照都忘。名言不立。方尽藏性之大体大用也。教谓之道谛。

此之三谛。如世伊字。不纵不横。不并不别。犹摩醯首罗天王顶上三目。非凡目也。到此地位。不可以语言道。不可以寂默通。此是道之极则处。难可以寻常见识作露布尔。怛闼阿竭。秦翻如来。阿罗诃。秦言应供。三耶三菩。秦言正徧知。

从佛告下。牒其所计。即如演若之狂性。若除了因缘。即有自然。是汝之计。不出于此。是谓理穷于是。此总标其所计也。后徐徐破之。

从阿难下将因缘破其自然。谓头是自然者。则无非不是自然矣。今且不然。由因缘故狂怖走出。若因缘狂怖走出。便非自然矣。

若自然下。将自然破其因缘。谓头是自然者。由因缘故狂。若尔。就该由因缘故失矣。今乃本头不失。虽是狂走。曾无变易。头既不失。又无变易。何藉因缘乎。

从本狂下牒其转计。谓头自有狂性故。其狂亦是自然。其不狂亦是自然。其狂亦是自然者。姑且勿论。假如未狂之际。其狂性潜在何处耶。不狂亦是自然者。姑置勿论。假如正狂之际。其自然性又藏在何处耶。若狂性无所潜。是知狂非本有矣。若自然性无所藏。是知头本无妄矣。头本无妄。性本无迷。今日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耶。

若悟下结归本旨。若悟得头本无妄。则知性本元真矣。若达得性本无迷。则知狂走是妄矣。识得妄本无从。则知因缘自然俱成戏论矣。故言世间众生业果。若三缘断即菩提心。然若见有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犹是生灭知见尔。故曰此生灭。连这灭生之心俱不可得。到这里无你用心处。无你凑泊处。故曰灭心俱尽。无功用道。以此看来。生灭心尽。方见本来如是也。

△三核其邪正。

由前说摩登伽闻佛神呪。遂得婬火顿歇。法中成精进林。阿难解得十二部经。而不免娑毗邪术所摄。由此观之。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无漏者。即楞严大定之谓。葢真见自心之人。自然不堕邪见。不漏生死。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憎爱即生死之本。八苦之中二者最甚。

从如摩登伽下再引事证。何以知其一日之功。而超历劫之忆持。即如登伽累生为婬女。非一世矣。一闻呪功。消其爱欲。今名性比丘尼与耶输同悟宿因。所言出缠。即是指登伽。所言授记。即是指耶输。总是责阿难堂堂丈夫。甘狥于声色。尚留于观听。反不如二女子。闻法捷证之速。此非是汝自欺耶。

或者谓登伽秽而进三果。阿难信而尚列初机。又谓阿难解圆而现小。事在施权。登伽因实而果深。惟显呪大。余则不然。若谓登伽秽而阿难信。此则世谛见也。若谓阿难权现而登伽因实。此则彼我见也。事不如此。殊不知登伽一法也。顶呪一法也。事在当人。人或一念染即凡。一念净即圣。只一心而染净有异。然异则异于法。不异于心。故此经借以开示而作缘起云尔。问既是一心。云何有净有秽。曰。譬之于水。投诸石蜜则甜。投诸黄连则苦。然则连蜜非水之性。水非连蜜之媒。因缘和合自然有净有秽。若各究其本。则连性是苦。蜜性是甜。水性是淡。诸法各住本位。众生不达。妄见有甜有苦。有净有秽。其实一心。原无有异。今经开示。正指一心与本水无异。脱有真妄之说。不过对机助显尔。岂真然哉。

△二正示观门分五。一示发觉初心。二示一门深入。三验断常。四明解结之法。五明六解一亡。

一示发觉初心分五。一请观。二总标二决定义。三别释第一义。四别释第二义。五劝其详择。

今初请观。

三阿难下别示功德。克定一句总标。

如眼下别释。

初眼根。前方全明者。兼二隅而言也。二隅各五十。合正方二百。则是一方三百矣。傍观三分之二者。左右各得二百五十成五百。及全明三百。总成八百。又后方全暗者。全暗一方三百。兼二隅各五十。以三分而言。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说眼根唯八百。功德不全。是为劣也。二耳根。动是耳家之境。静乃闻性之体。境有分限。故指彼迩遥。体无边际。故周听十方。今不取有限之境而论无涯之性。故说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是为优也。三鼻根中交。心所存之地也。鼻家但有出息入息。出息取境。入息开香而阙中交。以三分言之。一分无功。二分有德。故说。鼻根唯八百。功德不全。是为劣也。四舌根。世间所言是俗谛。出世所论是胜谛。胜谛之理而无穷尽。俗谛之言乃有分限。今取其胜。不取其俗。故说舌根圆满一千二百。是为优也。五身根。离合违顺。是身家之用。离则根境两开。故云一。合则根境一觉。故云双。双具违顺二分。一无觉知成阙。以三分而论。一分无功。二分有德。故说身根唯八百。功德不全。是为劣也。六竟根。默容。乃性所存之地。法尘。即意家所缘之境。当知法尘是无涯。而性地亦是无涯。今不论其法尘。而论其性地。故说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是为优也。

上所示六根功德者。亦有故尔。或者闻说根等是妄。便乃离身求道。空外覔天。不知此性如烜赫虗空。一一根尘识。俱是放光三昧。但不取著。即是解脱。问。若尔。何故前义中说五浊耶。曰。前义中说五浊者。譬如人见说有秽物。便即掩鼻。不欲闻之。如来说奢摩他。祇要人远离世间过患。悟自本来面目而。今义中说六根功德者。譬如人闻说有好物。便即羡慕。心欲取之。如来说三摩提。要人达得一味平等妙门。证自法性三昧而。虽然。物无美恶。人自著之。今说五浊说六根功德。岂人之一身有二物耶。请思之。

△五劝其详择。

三示根结之妄。初先示六根之相。由明暗下一眼根。明暗相也。妙圆性也。性与相会。黏湛成见。即前文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者是也。见精是能觉。映色是能见。即前文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是也。结色成根者。即胜义根也。以胜义根。虽是能造所造八法所成。然无形不可见。以不可见故。目为清净。因名眼体者。即浮尘根也。以浮尘亦是能造所造八法所成。然有形可见。以可见故。如蒲萄朵。即前文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是也。言浮根四尘流逸奔色者。以浮尘根。是无觉无见者也。胜义根是有觉有见者也。如青黄等色到根时。有觉有见者即留。以无觉无见者不留。故云奔逸也。又虗假不实曰浮。无见闻觉知曰尘。能造。即地等四大者是。所造。即色等四微者是。此能造所造非有别体。总一妄心之所为也。下倣此。

由动静下二耳根。发听。妄所也。听精妄能也。卷声成根者。指胜义根也。耳体如新卷叶者。指浮尘根也。葢妙圆之性不能自闻。乃卷声而成妄听。由听而成妄能。能所相熏。是故浮尘不能拘留。流逸奔声。以成根尔。

由通塞下三鼻根。真妄性相如前释。凡气皆上腾。根必下合。故鼻状如双垂瓜。亦业性使然也。

由恬变下四舌根。真妄性相如前释。然味生于物。必用绞而后出。故舌状如初偃月。偃者低而受尝者也。

由离合下五身根。真妄性相如前释。搏是搏取。触是触击。如鼓必击而后有声。身必触而后有知。故身状如之。

由生灭下六意根。真妄性相如前释。葢意者像也。如幽室无所见。心必意像其物而逆知之。然不言物而言法者。葢生灭无体。而取虗影者是也。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四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