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下初摩顶者。上爱下则摩顶。下敬上则接足。今摩顶乃是摄受之义。又表觌体无别。葢自己一身。皆有所见。独不能自见其顶。是故摩其顶。使自悟无见之顶。以摄受之尔。
即时下次诸佛放光。十方一句是总。六种下是别。所言别者。假如一众生。有六种根尘识相。普佛世界众生亦各有六种根尘识相。如是微尘众生。如是微尘世界。不是别物。总一觉相也。何者。以肉眼观之。无真不俗。以法眼观之。无俗不真。以是知微尘世界众生。所有根尘识相。皆即如来所住境界。凡有动变等相。悉是诸佛放光三昧。其所放之光。一一不出于顶觉。何也。诸佛境界。非是根尘识相故。即是住甚深故。是无所见故。且既无所见。又所住甚深。非顶觉而何。故曰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又来祇陀林灌如来顶者。表同见故。同见祇林是诸佛境界。同见大众是诸佛法身。然则既同其见。焉有无明所惑耶。焉有根尘所结耶。无结则无解。无惑则无断。此是一相一理三昧。凡瞻仰者。亦莫不生希有想矣。
△三诸佛同告。
阿难下呈解请法。身是诸根之总。心为万法之宰。前既得根解结除。人法二无。故得身心皎然。堪进道矣。于是启请圆通之法。成就最后之范也。
世尊下叙述私愿。若以积迷言之。一向逐念升沉。谓之飘零。一往迷留五道谓之孤露。若以性觉言之。性同佛性。便是与佛同生。觉同佛觉。便是预佛天伦。若以本始言之。本觉不觉。是为失乳儿。今得始觉。是为忽遇慈母。阿难私谓此际若得道成。则何觉与不觉之差。若同本悟。则无闻与未闻之别。所谓原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此是阿难私愿。意在所得。
惟垂下冀佛冥授。阿难冀佛。若惠我秘严。要不在乎言说。我则退藏密机。心不起于念虑。不起念虑。不在言说。祈在冥授圆通而已。以此观阿难之叙致情理兼备。表在言外。诚非向时面目。帖帖然真是工夫绵密处也。
△二总询诸圣。
憍梵钵提。此云牛呞。缘起如文。凡牛食必事虗嚼。尊者有是疾。人多笑之。佛示以一味清净法门。所言一味者。教其嚼之于心。无嚼之于味。嚼味无因。嚼心无味。无味有何病。无因有何嫌。此不特治病。亦可入道。
观味下重出观行。非体即根也。非物即味也。谓了味之知。在物上无有。在体上亦无有。中亦无缘。如此参之。自然得入无念。即如今禅人看内不放出。外不放入。若悟无生。则本分活泼泼地便是如鸟出笼矣。此之工夫。全在还味旋知上。乃成无学道尔。
△十身根。
月光。阴精也。师事水天。天一生水之谓。言无夺者。心注于水。不为余尘所侵。即是初观涕唾。至于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惟一水性。故名无夺也。
我于是时下述其病缘。然则观体虽成。未得忘身。犹存水相故。舍利弗于恒河岸入定。为鬼所击。头痛问佛。佛语之曰。此违害鬼也。汝若无定。身应碎坏。今童稚投砾。忽生心痛。便是同执矣。瓦砾虽除。身质如初者。我执虽除。法执犹在。故曰如初。
逢无量佛下述其悟益。忘身者法空之证也。初入观时。惟见是水。而今性合真空。水不可得。何者。觉无别体故。以其无别体。真空与水性无二无别也。
佛问下结酬所问如文。
问。入定观水。祇应自见。云何他人亦同见之耶。曰。此定果力也。心胜能变。不同十徧处。入定则有。出定则无不同业果色。其业同感则有。无业清净则无。十徧处者。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如作青想。徧一切处皆青也。余色亦然。随心想所变。自能见之尔。浮幢王刹者。华藏世界二十重累高故如幢。特出故称王。
△二十一风大。
初从首卷至第三卷。辩心见二门。即是破见思惑矣。次从四卷初至当卷末。辩一切法尘。即是破尘沙惑矣。至此乃请解结之法。意在破无明俱生惑也。葢谓俱惑若断。真如毕露。十方同觉。何所不明。但此三惑。非谩无因。有所由来。前不云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夫觉体上而有能所。非见思惑欤。性体上而有妄明妄觉。非尘沙惑欤。又真如体上而有非明非觉。非明非觉也者。非无明惑欤。然此三惑。统谓之无明者。葢是障道法也。故所破由浅至深。从粗至细。经不云乎。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四示解结之法。
一述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