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五

真性下一行。颂长行第一节。上文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者。根尘是缚。真性是脱。若以真性对根尘。即见真性。亦是有为矣。何者。真性无为。设从缘生。实同幻事。今立量云。真性是有句。以有为为宗。因云从缘生故。同喻如幻事。若以无为对有为。即证无为。亦非实矣。何者。无为无相。而有起灭。实同空华。今立量云。无为是有句。以非实为宗。因云有起灭故。同喻如空华。

言妄下一行半。颂长行第二节。上文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者。由前尘所起知见是妄。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是真。真由妄显。真亦非真矣。何者。真非待而然。今由妄显。明是非真。真既不真。焉有相可见耶。设有相可见是妄见。有真可知是妄知。二俱无性。实同交芦。今立量云。真是有句。以非真为宗。因云妄显故。同喻如交芦。

结解下一行半。颂长行第三节。上文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者。知上存知妄之知。见上著见真之见。此即是无明。知上不存知妄之知。见上不著见真之见。此即是涅槃。虽然。若定执涅槃是有。宛尔成非。何者。涅槃是空。无明是有。一空一有。总不出乎所因。安得不成非耶。又如一念迷晦不觉。此即是结缚。若发明妄性无体。此即是解脱。虽然。若定执解脱是有。亦是成非。何者。迷晦是缚。发明是脱。一缚一脱。亦不离于所待。胡得不成非耶。由是言之。一真法界。不但言无明结缚是空。即说解脱涅槃亦不可得。何以故。此是无漏真净妙明之体。不容他物著得也。

陀那下一行半。颂藏识习气。阿陀那。云执持。即第八识。能执持种子根身令不坏故。此中识相深细。无始无明所薰故。譬如急流水。流急不见。非谓无流也。行人若此识不空。纵然修至三僧祇劫。亦徒劳耳。然佛一向不说者有故。若说此识是真。人便执为我为常。若说此识非真。人便执为坏为断。以此二过。故不开演。今佛引颂者。大意要阿难知此耳。自心二句。正拣二过。谓此识非别者也。一切诸法。唯是第六识不了。分别外影。取第八识自心作种种变现。虽现诸识。一一不实。犹如幻事。葢本来是无。忽然成有。故名为幻。今指本来真心是非幻。指根尘识相是幻法。然既称为幻。岂得是真耶。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今以此识考之。上来长行三节。乃是转识成智之用也。何以知之。以第一节文中观之。言根尘识性者。此拣前五与第六识也。以第六是了别知故。以前五是取境故。若看得破。根尘识性犹如空花者。便是转第六为平等智。转前五为成所作智矣。次第二节文中观之。言由尘发知因根有相者。此拣第七识也。以此识是能缘心。能缘第八为我是相。能缘第六了别是知。若看得彻。此能缘相。与了知根。同于交芦者。便是转第七为妙观察智矣。又第三节文中观之。言知见立知者。此拣第八识也。以此识含藏持种故。含藏第六为所知。含藏前五为所见。又立知者。即是变本识亲生种子为所因故。若看得透。此识一空。便是转第八为大圆镜智矣。此转识成智之用皎然。而文中不明言者。意在截断阿难脚跟。令其自解自转。此佛之密用藏机之法也。读教者不可不知。

六教次第解法。从阿难下明解法。前劝其自解则见自心。今问阿难若何解耶。而今六结现前。若欲解萦。不审得一时同除否。谓不由次第。不审左右。不于结心。混同一解。即如学人不善用心。不察义理。不知法之所由起不知道之指归何在。窃得些相似见解。滥同于理。认个空空田地为是。或担个不名不物。便就歇下。此不惟自误。抑且误人。若如此又焉能解耶。佛言下明次第合法。大槩此事虽无次第。而确确有次第。虽无分晓。而实实有分晓。何以。若是根结不除。学道徒然矣。故先要解除根境中一切无明业识。业识一解。谓之人空。空性既明。犹有法在。故次要解除无始住地烦恼。烦恼若断。谓之法空。人法两空犹有空在。连这俱空亦不生。方尽三摩提之观智。方得无生法忍。是谓次第解也。

右从四卷初至此。即是三摩钵提之文也。三摩观法。观世间众生业果三倒之相。皆是觉明明极不了。逐妄变现。又观五浊之妄。及六用之功。悉是自心作为。又观五根之相。并结缚之由。亦非外物。总是根尘知见作孽。譬如画师。画作世间种种之相或画虎狼狮子。恐吓怕怖。又如梦中。梦见天地日月及诸男女。或梦冤家聚会。或驱迫捉缚打杀。如是境界。醒来一一无有。心方安乐。识知是画。怕怖不生。此世间众生业果。与根尘结缚等相亦然。今以三摩观智之力照之。悉如梦画等。无有一法当情。心方安乐。怕怖不生。此便是到家消息也。

△三禅那文六。一请示圆通。二总询诸圣。三各陈证门。四勅文殊选圆。五呈偈料拣。六闻法获益。

前奢摩他中破见思惑。得人空慧。后三摩钵提断无明俱生惑。乃得法空慧。人法二空。方是净器。可进禅那。梵语禅那。此云寂静思惟。即默识心通之谓。欲入此门。须要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但得一念相应。乃可云入也。然在初学分中。未免借一机一境。或拈一事。或就一根。研穷心路。以到为期。直得卒地折。嚗地断。便是相应时节下二十五圣。即是这样子。所谓圆通本根。借路以入大法界。以到禅那地位。那时方好歇心也。

一请示圆通。

心谓宰曰持。谓觉曰地。自觉觉道曰菩提。自觉觉他曰萨埵。合而言之曰持地菩萨。然其所叙普光如来出世者。以光能照地故。照地险隘。照地不平。桥梁通其险隘。负沙填其不平。或与人擎物。不取其直者。此明自觉也。所叙毗舍浮佛在世。世多饥荒。我为负人。唯取一钱。又为推轮。拔其苦恼。国王延佛。我为平地者。此明觉他也。上标其事。

毗舍如来摩顶下标其理。大抵自觉偏于理。不取其直故。觉他偏于事。取其一钱故。今则不然。平其心地一切皆平。心地平为万物所依。觉性平为万法所依。万法虽殊。觉无分别故。万物虽差。地不分别故。由是心开见得身微尘。不是他物。造世界微尘。亦非别有。乃至上刀山。投火聚。若正若依。若顺若逆。总非外事。唯一觉故。何者。尘无自性。唯一实性所化耳。玄沙云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此便是持地之意也。

我于法性下。正陈悟旨。忍者心不起之谓。识得诸法无自性。唯一觉性。遂不起妄分别。是谓无生法忍。此犹小也。若回心向大闻如来宣妙莲华。触处便证。亦不作解会。乃是佛知见。持地悟此为菩萨上首焉。

佛问下结酬所问。身是正报。界是依报。此依正二尘。本是如来藏。由无始虗妄。发起尘劳。今得尘消智净。故成无上道耳。梵语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即是证得诸法平等无碍之称也。

△二十水大。

弥勒此翻慈氏。法华妙光菩萨。八百弟子中之一数。日月灯明。即是本觉妙明。由觉明明极不觉。识生其中。古德云。不察最初一念因成之假。宁免日后沦劫相续之过。即是拣识之意也。心重世名。即揽境生识。徧计执也。好游族姓。即分别名相。依他执也。习是修习。教修惟识。治其偏空。教修唯心。治其境有。定即遮其心外有法。收上唯识唯心。圆成实性。故言入三摩地。总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了得唯识。便不堕于徧计执矣。了得唯心。便不堕于依他执矣。会得本觉妙明。便是圆成实智矣。此灯明教慈氏之法也。

次历劫下证离徧计。大槩此事。要会即易。摆脱极难。非事恒沙诸佛。不能穷其识相。今慈氏承灯明之教。历恒沙佛。修唯识三昧。故得世名心歇。名心既歇。便是离徧计执也。言恒沙者。只是研尽微细惑相。证得自觉田地。

至然灯佛下证离依他执。然灯者。只是见得自本法。修唯心三昧。故得尽空如来国土。且如来国土既空。便是离依他执也。又前说日月灯明。是标本觉。今说然灯佛。是标始觉。灯是人然故也。

世尊下证圆成实性。如是者。指上惟心唯识而言也。证唯识故。得离徧计。证惟心故。得离依他。今则不然。悟得无量如来。皆从自心流出。一切万法。皆是自心化现。何者。此是一相无相之法。以一相故。诸佛所证。即我所证。以无相故。万法化现。即我作用。葢见得此理本来如是不假修得。是为圆成实性也。问。既是自性作用。何得要授记补处耶。曰不然。此是亲证境界。当解起时。故云授记。会得自相所转。故云补处。非是依他而有授记得也。

佛问下结酬所问如文。

△二十四见大。

大势至。与五十二人同伦者。从见大而言也。五十二者。信住行向地是五十。加等妙二觉。是为五十二矣。葢十信人见得自心是佛。十住人见得住在佛家。十行人见得广行佛事。十向人见得回心向佛。十地则开心向道。等妙二觉则履道见心。此五十二人。所修不同。所见则一。如三兽渡河。为力不同。到岸则一。故曰与五十二人同伦者。从见大而言也。值佛名无量光者。约大势而言也。葢心无限量。而见亦无限量。如一念心。怖魔破恶。如是念念心怖魔破恶。其势则大。故曰约大势而言也。言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者。以根六尘六。同在一时。一觉永觉。故称十二如来。又超日月光者。以现量境。领在机先。不流至于第二念。是为超日月光也。教我念佛三昧者。只是教人系心一念。心一则实。何则。谓之空则有念。谓之有则无相。有念无相。非觉而何。如是而念。如是而觉。谓之一相三昧。便是超过五十二人。超过十二如来。圣凡不拣。净秽都摄。捷径之法也。

譬如下喻得失。专忆喻得。专忘喻失。得即合。失即离。此离合在忆与不忆尔。

十方下法喻双提。母念逃子。历劫难逢。喻佛念众生。虽忆何为。若逝子忆母。千里即对。喻众生念佛。必定见佛。此见不见。在念与不念尔。

不假下重喻法益。葢所念是方便。念至于无念。自然心开见道。犹如染香人。染则自然香气袭人矣。

我本下正陈悟旨。因地。指上念佛法也。得无生忍。则是证得果地觉也。念佛是自度。摄念是度他。自觉觉他。正是见得大乘平等无相之法也。

佛问下结酬所问如文。

楞严经正见卷第五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