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界有悟欲净者。乃是梵天之机也。此人初则少欲。次则不犯。后至清净绝欲。坐到四禅境界。以寂灭心现。见是色顶之极。于是遂脱欲界而生梵世也。
下界有欲为天主者。乃是欲天之机也。此人既爱统天。则修上品十善法。而摄戒清净。以寂灭心现。见是地居之顶。于是遂超下界而成就帝释天也。
欲界有欲身自在者。乃清升之机也。此人则修十善。兼坐未到定而游行十方。以寂灭心现。见是自在之用。于是遂超下天而成就自在天也。
。又欲界有欲身自在者。亦是清升之机也。此人则修十善。兼坐未到定而飞行虗空。以寂灭心现。见得大自在之乐。于是遂超下天。而成就他化自在天也。言下天。即夜摩覩史也。夜摩此云时分。于五欲境。时时受乐故。覩史此云知足。于五欲境生知足故。问。所言自在者。何变何化耶。曰。初即第八识。变异熟果。随意所化作乐受想。故云自在也。次不乐自异熟果。变他境随意所化为乐受想。故云大自在也。问。他境他乐。何能为我乐耶。曰。即说他境。亦非别体。犹如水波。波相有异。水体元一。今虽取他境受触为乐。而体则无别也。问。然则何称自在耶。曰。譬如贫者无钱。所谋不遂。所作不成。或为他人驱迫。心多忧虑。不得自在。富者不然。所谋必遂。所作必成。心无忧虑。故得自在尔。大槩此二天是异熟果现。以他世善业成熟故。然有二种。一者如多积钱。子孙现成享用。故得自在。二者亦多积钱。子孙更相称息为用。故得自在。是为有异也。
前来二十五人所陈悟由。若是佛观一相平等。原无优劣。若是初学人观。便有难易。便有彼此。故须料拣情尽。方堪教授阿难。开示众生。成将来之规范。为通方入道之门也。故勅文殊选之。毕竟从何方便。得易成就耶。
△五料拣圆通。
初阿难下叙其所悟。悲者悲前所失。欣者欣今所闻。阿难将欲陈愿修行大道。先述己悟而庆所闻也。由来一向未得圆通门。未识涅槃路。故不知成佛道理。今承文殊指授心迹圆明。悟知成佛法门。依此修行。是无惑矣。
次常闻下正陈所愿。葢闻学道本为度生。度生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在如来则自觉已圆。而能觉他。在菩萨不然。宁自未度不入涅槃。先愿度人。阿难仰希如来则不能。亦愿学菩萨发心尔。问众生无边。若为度尽耶。曰菩萨观自心如镜。观众生如影。影现镜中。镜自无生。达得无生。即是度也。故知自生自度。自觉自圆。菩萨度生为若是而已矣。
三世尊下防非请法。摄心入定。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邪师说法即是烦恼。去佛渐远。即是不觉。以不觉故生诸烦恼。即是魔事。阿难谓我欲修行。设照察不到。不觉而有念起。难以摄心。便是烦恼。又或末劫邪师炽盛。难以入定。便是魔事。而今若为使烦恼断而进菩提。云何令无魔事而安道场。此阿难发四弘誓愿修行入道。虑恐力弱未能。故有此请尔。
△二许宣三。
一赞善。
是故下重喻得失。葢一乘佛性。自当具慈忍之心。要见慈忍之心。必禅定中得。岂杀心而求之哉。设以杀心而求禅定。喻自塞耳高声求人不闻。是葢弥隐而弥露矣。以杀心而求慈忍。是葢愈忍而愈乱矣。
清净下引事比明。且清净比丘。不止不杀物命为是。只如生草不忍践踏。况食众生血肉耶。比类而言。即东方之绢帛。西方之裘毳。兼之乳酪等物。若不服食。便是真得解脱出三界人矣。何以故。若服众生身分。自然为彼所缘矣。如食世间百谷。自然不能离地矣。服食尚然。况相吞相杀而无沦堕者乎。是为所失。故我劝真修禅定者。要当具慈忍之心。必使身心二涂。不服不食。如是清净方可希冀菩提。真得解脱矣。是为所得。如我下结意如前。
△三盗戒。
是故下重喻得失。十方如来同一道者。便是直心也。要见直心。必禅定中得。岂诳妄而求之哉。若以诳妄而求禅定。喻如刻人粪为旃檀形。弥增臭秽。终无香气矣。以诳妄而求三摩。祗成虗罔。终无得益矣。
我教下劝除妄心。四威仪。即行住坐卧寻常之行也。寻常之行。尚不宜虗假。况称四果十地等上人法哉。若窃四果十地等上人之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其罪必至诛灭。若诳妄而窃法王。其报又不止诛灭。将沦堕弥涯矣。何者。因地不真实。感果自当纡曲。今且勿论其因果。止就曲纡之心。而求菩提之果。还可得乎。如噬脐人。亦必无成就之矣。
若诸下劝行直心。故劝修三摩人。但去无始虗伪恶觉。即无魔事。一切时中放教闲闲地。触处便用。用处便了。即是直心。祖师云祗贵虗闲。不昧作用。即是成就菩萨无上知觉也。如我下结意如前。
△二十五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