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六

前是总标。此是别释。初于下释闻慧。世人所闻是声。菩萨所闻是觉。故曰入流。闻既闻于觉。则非声相矣。故曰亡所。所相既亡。能相不起。故得心地寂然。动静不生矣。动静不生。则是闻慧。虽然。闻亦是病。何者。执闻是觉。闻即是所。执觉是闻。闻即是能。前之能所约外尘相说。以动静是耳家所随故。若外尘不随。心地自寂。故曰了然不生。后之能所。约内根相说。以觉闻是意家所缘故。若内根不缘。闻境自尽。故曰闻所闻尽。

尽闻下二句释思慧。夫根不住于声。亦不住于闻。即是思慧。思慧即觉也。虽然。觉亦是病。何者。以觉遣闻。觉即是所。以觉住觉。觉即是能。此之能所。乃是理障。故须空之。故曰觉所觉空。

空觉下二句释修慧。夫心不滞于闻。亦不滞于觉。即是修慧。修慧圆极是空。虽然。空亦是病。何者。以空遣觉。空即是所。以空遣空。空即是能。此之能所。乃是道障。故须灭之。故曰空所空灭。

又生灭二句。结上三慧。谓初闻是生。闻尽是灭。觉所是生。觉空是灭。空所是生。空灭是灭。即此三慧。宛成生灭法。

永嘉云。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此喻初闻也。又云如手自作拳。非是无拳手。此喻觉空也。后又云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此喻空灭也。今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至此方见此事本来如是。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此即不拳手也。大要此三慧。离亦不是。即亦不是。何以故。此三慧是路。由路以至于家。既到家所作皆息。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实是见得无生法忍道理也。前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俱空不生。是名菩萨。入三摩地。得无生忍。是此义焉。

欲界有悟欲净者。乃是梵天之机也。此人初则少欲。次则不犯。后至清净绝欲。坐到四禅境界。以寂灭心现。见是色顶之极。于是遂脱欲界而生梵世也。

下界有欲为天主者。乃是欲天之机也。此人既爱统天。则修上品十善法。而摄戒清净。以寂灭心现。见是地居之顶。于是遂超下界而成就帝释天也。

欲界有欲身自在者。乃清升之机也。此人则修十善。兼坐未到定而游行十方。以寂灭心现。见是自在之用。于是遂超下天而成就自在天也。

。又欲界有欲身自在者。亦是清升之机也。此人则修十善。兼坐未到定而飞行虗空。以寂灭心现。见得大自在之乐。于是遂超下天。而成就他化自在天也。言下天。即夜摩覩史也。夜摩此云时分。于五欲境。时时受乐故。覩史此云知足。于五欲境生知足故。问。所言自在者。何变何化耶。曰。初即第八识。变异熟果。随意所化作乐受想。故云自在也。次不乐自异熟果。变他境随意所化为乐受想。故云大自在也。问。他境他乐。何能为我乐耶。曰。即说他境。亦非别体。犹如水波。波相有异。水体元一。今虽取他境受触为乐。而体则无别也。问。然则何称自在耶。曰。譬如贫者无钱。所谋不遂。所作不成。或为他人驱迫。心多忧虑。不得自在。富者不然。所谋必遂。所作必成。心无忧虑。故得自在尔。大槩此二天是异熟果现。以他世善业成熟故。然有二种。一者如多积钱。子孙现成享用。故得自在。二者亦多积钱。子孙更相称息为用。故得自在。是为有异也。

此五行颂真妄之源也。文殊承命。将欲选之。先提大义来说。大义谓妙觉明海。本来澄湛。本来灵妙。妙故无法不摄。湛故无物不照。虽照无心。虽摄无迹。无迹故称之为妙。无心故称之为湛。故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此真如随缘不变自在之理也。即前文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是。奈何众生不了。涉境生心。境即所也。所立则照亡。心生则性隐。性隐则迷妄流转。照亡则全体不觉。以迷妄不觉。故成虗空。依空故有世界。故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虗空。依空有世界。又三世迁流。流不出于境。境囿想澄。故成国土。空顽无觉。即觉是妄。以妄知妄觉。故有众生。故曰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此真如不变随缘生灭之相也。即前文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大抵世界国土众生。皆依空有。空生觉中。犹如沤泡相似。沤灭是无。而空性亦无。况复三有众生在空中耶。明知是无性。故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三有者。总指三界而言也。若以肉眼观之。此三界众生。宛然是有。若以慧眼观之。此三有众生。实同一觉。觉则更无余事矣。是故体究斯道。须要求一妙悟。悟了事同一家。然悟有多门。譬如人到长安。有南来者。有北来者。有东西而来者。不止一途而进。学此道者亦然。葢虽是个一相一理法门。然或拈一法。或就一事。或以一机一境。亦不止一途而进。总以到为期。故曰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虽然有顿渐不同。何者。此事在佛地观之。一一平等。逆顺皆可。逆则不由前尘所起知见。顺则寄根发明触处即了。无往弗是。故曰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若在初机。则有迟速。迟则二十四圣所修者是。速则观音一门者是。虽则迟速不同。统而论之。无非方便。故曰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此六行颂拣六识之法也。一舍利弗。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而悟者。心见即眼识也。眼识要根境法三种和合方生。舍此三种。则是非相。非相是无。有相是境。若诘其本。先无准的。云何获得圆通也。二普贤菩萨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而悟者。心闻即耳识也。闻不以耳而以心者。心是法界之总。故曰心闻洞十方。然要大因之力方能得入。大因如修法界观。与夫发起大愿等心是。然又太高。非初心所宜。是故拣之。难以获得圆通也。三孙陀罗难陀。因观鼻端白息久发明而悟者。观白即鼻识也。观鼻端白者。权宜摄心则可。以此入道则不可。何以。葢真心无住。有住则非。宛成心所。如何获得圆通也。其四富楼那。以辩才无碍销灭诸漏而悟者。辩才即舌识也。舌识但有音文。而无实体。即有开悟。必先诵习成说而后宣扬之。故曰。开悟先成者。然先成之说。岂是出世无漏之法也。不过世间名句尔。以世间名句。非可获得圆通也。其五优波离。初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而悟者。执身。即身识也。身以持犯为行。持即是戒。犯即是业。假如身有业。戒得以束持之也。身若无业。戒将何施。即有所施。止是一身。不能徧一切法。何以获得圆通也。六目犍连。以旋湛心光。久成清莹而悟者。旋湛。即意识也。意识所以发通者。由宿因定久故。非关意识分别而有通也。何者。念缘非离物故。念既不能离物。何以获得圆通也。

此十行二句颂告示阿难也。初阿难下一行一句。总颂观音三昧。金刚是觉。如幻是闻。闻即闻于觉。觉同金刚故。此金刚宝觉真心。非心意识境界。故云不思议。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云佛母。此直提观音所证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以告阿难也。

汝闻下一行半颂责失劝进。汝能闻佛一切法门。独不能返闻自性。除于欲漏。虽畜多闻何益哉。今我劝汝。但将闻佛法之闻。而闻自之闻。自之闻。便是无尽藏也。若闻他之闻。纵多有限。前文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法门。不如一日修无漏业。便是自闻闻也。闻非下一行半颂正显闻体。葢因声而有闻相。因名字而有忆持相。此忆持之心。与闻声之性。尽成生灭边收。是无常之法也。今若旋汝闻机非由于根矣。若脱得声相。非由于尘矣。若不忆持名字。非涉于思矣。三妄既离。一真无待。非阿难之本性。更是谁名耶。是故劝汝若脱得一根。则六用皆成解脱矣。前文云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是

见闻下二行半颂直明觉相。性体上有见闻觉知。皆如幻翳。三界中有一切诸相。悉是空花。闻根既复。六根亦除。如是尘自消而真觉圆净矣。真觉既净。光自通达。净极光通。自然虗而灵。寂而照。只此虗灵寂照。便是法界如如之体也。若证此理。然后观世间诸相。犹梦中事。汝不留连登伽是无。梦想元空。何有碍乎。

如世下三行三句颂法喻双合。譬如一个幻师。幻作男女等相。虽见诸根牵动。要知止是一机。若一机息灭。诸幻寂然矣。喻如一个湛精明性。因湛不了。遂生诸妄。虽见六妄和合。要知止是一湛明性。圆明自妙。诸学根有利钝。分证未圆。是以迟速不同。若惑尽垢除。觉明自显。觉明明极。便到如来地位矣。

此经家所叙得法益也。前第一卷中。阿难叙云。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此叙未悟本来之性。不知奢摩他路。忙趋两头。滞攀缘心故。至第四卷中叙云。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此叙虽悟妙湛之体。不知三摩家舍。犹有解碍。滞法障心故。及今闻圆通门。顿获菩提。及大涅槃。叙云。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若据一往看来。阿难是悟菩提路。是入圆通门。是见涅槃家矣。而云因事远游未得归还者。岂阿难犹未有证耶。曰。不然。有二义故。一诸佛发愿不般涅槃。菩萨度生未入正位。皆留惑润生故。而阿难持佛教体亦度生心切。虽悟涅槃。未入正位。是残思未尽故。故云因事远游。未得归还也。二生佛虽云平等。染净毕竟有异。阿难虽悟本来。岂得便同于佛耶。要在历生淘净微细无明。方得成无上道。故云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有此二义。故经家作如此叙尔。

普会下叙广益。天龙八部是佛之常参众。二乘及初心是佛之学法众。此二众历会久。是尝闻于顿旨。在今闻法而得法眼净矣。性比丘尼是尝登于三果。在今闻法而证无学道矣。无量众生是同具平等觉性。在今闻法而发无等等心矣。上依次叙列得益有差。然究而论之。实抑不差矣。何则。众生发无等等心。岂非发无上菩提心乎。性比丘尼证无学道。岂非证寂灭心乎。二众得法眼净。岂非见得寂灭心是无上道乎。不然。前观音说竟。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岂当日大众非今日四众耶。要知必不然矣。

学道如农家相似。初则辟其草莱。斩其荆蓁。和柔其土。然后设方便之法。以时播种焉。而道亦然。先要辟其妄惑。斩其恶见。和柔其心地。然后设方便之法。以时播种焉。所云播种者。即是播佛性种子也。所云方便之法者。即是依世间老农养苗之法也。养苗之法。先要审其天时。耘其恶稗。接其生生之气而。不然。若单和其土。不播其种。则用无田矣。既播其种。不设法以养之。则生稊稗而成恶苗矣。且播其种又设法以养之。若不审其天时。则是过而养之。犹若宋人然。揠苗助长。使无生气。灭其天理而苗槁矣。此岂良农之法哉。夫良农养苗。全要审其天时。接其生生之性而。是谓善稼者也。观世尊初用奢摩他。止阿难妄心。是辟草莱矣。次用三摩钵提。拔阿难惑障。是斩荆蓁矣。后用禅那。教阿难入圆通门。是和柔其土矣。而今将当播种之时。脱不设法以养之。则又与外道之法何异。是故入禅那之后。当说诸佛最初成佛方法。而养其道以接生生之性而。问前三种是方便。今何复云方便为哉。曰前方便乃是师家接机之法。今说方便。乃是学家操履之方。葢总一方便。由用处不同尔。是故师家无此方便。不能成范后昆。学家悟后无此方便。不能成办道业。不然阿难悟后何为也者。若说入涅槃。则是断灭见也。若说不入涅槃。则是常见也。或若一任其起灭而不收耶。抑又有心遏而不起耶。若然。则与不学道者何异。且一悟便了。乃是天然外道。非正见也。前不云乎。不知悟后有许多事在。正为此也。于是知戒定慧三学。真万世学道模范。不可废。是故说禅那之后。复示诸佛最初成佛方便。直至后文云。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时方好说罢参禅客也

△四示最初方便文三。一请愿。二许宣。三文殊请名。

一请愿。

阿难下辩明邪正。生死循环偷心为甚。设若其心不偷。生死自然不相续矣。故戒不偷为正。设若偷心不除。纵多智禅定必落邪道。故以不戒为邪。就其邪者而言。若带偷心修禅。有浅有深。故其报有上中下。彼亦各自谓成无上道。虽成其道。不知乃是邪也。

我灭度下申明利害。由此邪故。转展潜欺。后世至有假冐知识。引诱众生为妖邪类。失心耗家。其利害非细故矣。

我教下别示利害。且何以明其利耶。佛教比丘。循方乞食。循方者循佛所制之法也乞食者。乞其所得分卫四众。成无贪之法也不自熟食者。示无所营心也。旅泊三界者。示无所留恋也。此尸罗清净规则。有利于世间。故谓之利也。又何以明其害也。佛制比丘清净行道。今则不然。内怀奸诈。外现威仪窃如来之法服。诳檀信之赀财。反非正类。公自行欺。种种造业。皆言佛法。此伤化败俗。有害于众生。故谓之害也。

若我灭下别验真假。前以私心故。潜匿奸欺。称善知识者。又以偷心故。假我衣服。裨贩如来者。又以不信自心故。非他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者。末世之人。如是。将何分别真假。佛曰不然我灭后有比丘。决定修三摩提者。能以身然一香一灯或烧一指节。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永脱诸漏矣。何也。人有私心故潜匿奸欺者。此计我相也。今能将身然灯供养如来。是无我相矣。人有偷心。故裨贩如来者。此计人相也。今能烧一指节供养像前。是无人相也。人有不信自心故非他具戒为小乘道者。是计众生相也。今能于身上𦶟一香而征自心自觉。是无众生相也。此人如是无有三相。岂非好比丘耶。是为真也。若不如是。我说此人。纵修到无为田地。乃是假也。何者。不能忘身。三相宛在。偿报何。佛昔诟比丘食马麦。今自尝之。宁非宿报。人我未亡与此何异。

汝教下申明教诫。观前偷心不除。便是利害之端。故我教修三摩提人深所当戒。必断偷盗。此是佛之决定法第三清净明诲也。

阿难下辩明邪正。杀盗婬若犯。还是世间业。虽重犹可。若是妄语。不惟迷误自。亦复迷误无量众生。永灭善根。不可不戒也。故今标妄语有四失。一修禅不得三昧。二心地不得清净。三堕爱见魔。四失如来种。所谓下别释。谓实未有得。妄谓有得。实未有证。妄谓我证者。此心有所计是我相也。故修禅不入三昧。又妄谓我得我证。世间尊胜世间第一者。此心有所著。是人相也。故心地不得清净。又妄谓人言。我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乃至十地。地前菩萨等。是见魔。又希求人礼忏。贪其供养。是爱魔者。此心有所欲。是众生相也。故堕爱见魔。此人如是妄得妄言。妄自尊胜第一者。此心起大我慢。是一颠。迦杀佛人也。喻如刀断多罗木。再无活理。故失如来种。妄语有此四失。乃永灭善根。沉溺三涂是为邪也。一颠迦。此云断善根罪同波罗夷。

我灭度下。明其遣化。

勅诸菩萨下标本。

或作下标迹。

所言本者。本有定属。一大乘菩萨。次二乘阿罗汉。此二可以遣化。余则勿能也。所言迹者。迹无定属。如沙门白衣人王宰官。乃至奸偷屠贩。凡有机感。无不应身。所谓四摄中以同事摄也。于是知真正应身大士。皆佩密记。既膺密记。焉可露布。眩惑于世耶。唯除临终遗嘱弟子之类。以表慧命不断。然亦不说我是菩萨是罗汉。泄佛密因也。

云何二句。结指前未得谓得之人。惑乱众生。断断是邪。反显阴翊密遣者。是为正也。

汝教下申明教诫。妄语之害大有关系。故我教修三摩提人当戒。断除妄语。此是佛之决定法。第四清净明诲也。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六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