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七

阿难下。明感应。持佛净戒。即是戒学也。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即是定学也。六时行道不寐。即是慧学也。此三学法。四众皆得行持。果到心精冥一地位。我自现身摩顶也。何谓摩顶。学道要须妙悟。如妙悟得。便是佛摩顶矣。何也。觉无二觉故。何谓现身。既有妙悟。要须彻见自。如见自。便是佛现身矣。何也。体无二体故。又前十方如来放光灌顶者。即是始觉。以始觉从缘。故说十方如来灌顶也。今佛自现身摩顶者。即是本觉以本觉无所待。故说我自现身也。

上来因说戒相带劝行神呪。及请佛灌顶者。葢抑有故尔。夫众生惑业有浅深。而报有轻重。如浅者即六根对境所起见思无明惑缠在界内。所谓现业是也。现业轻易脱。但秉于戒。心自止尔。如深者即八识中所含尘沙无明惑。缠在界外。所谓报障是也。报障重难脱。要仗佛力神呪力所熏方尽。至于最极深细者。即觉明体上。俱生无明惑。缠在界外。所谓根本烦恼障是也。根本惑又细难除。进修位中。断一品无明。证一分真如。直至妙觉。金刚道位全是真如。无明方始尽矣。故说三无漏学。正除三障与三惑。是为最初方便。三种决定法也。然戒学具见上。其定慧合当详明。

△二定学二。一颁示坛法。二宣说神呪。

一颁示坛法四。一禀明坛法。二正示坛法。三示行法。四明得失。

一禀明坛法。

呪语古所不翻有五意。一是佛密语。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余无能知故。二是总持一含多义故。三是鬼王名呼之令守护故。四是佛印。佛佛相授故。五是不思议。非心识境界故。有此五意故不翻也。余谓不翻甚善。即翻亦无所谓。何也。此是佛密意。不思议之法也。既称佛密意。非他人所知。胡能翻得乎。既称不思议。非意识所测。又焉能翻得乎。故曰不翻甚善。虽然。佛非密语。但众生触处不了。谓佛是密语也。又佛非不思。佛是雅思渊才文中王。岂曰不思乎。但众生所思是五蕴法。非能离五蕴而思谓佛不思也。大槩佛以出情之法。度世间五蕴。令离诸苦而得解脱。佛以真语度众生所知令达无生而证寂灭。是故佛令人诵此呪。人若诵此呪。全体是楞严大定矣。何以知之。若人心念而不著意识。便是心秘密。口诵而不关语言。便是口秘密。身行而不起身见。便是身秘密。三轮一一秘密不思议。非楞严大定之谓乎。故知佛令人诵此呪。者正示人习定之法也。不可不知。

又此心呪。与观音所证寂灭心是同。观音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今若持诵神呪。得秘密法门。便是同寂灭心也。既得寂灭心。复生二种益。一者生诸佛益。二者与众生益。有此二益。故劝行神呪尔。

△四叙神呪二种益四。

一述正觉益。

此十一种生诸佛益也。悉怛多般怛啰者。总标呪义之名也。其义解见上。所言呪心者。非谓呪有是心也。乃是行人所持之呪呪心也。然此呪心。不依根尘所起。不落二边空有。但得一心持此神呪。即是寂灭心。即是楞严大定之心也。十方诸佛。以此出生。以此成无上觉。以此降魔转法轮。拔济群苦。度诸横难。亦如今日悲救阿难。摄受亲因。乃至最后入大涅槃。付嘱佛法。遗教将来。一期始终。无非此个呪心尔。于是知此心无尽。此呪亦无尽。尘劫是无尽。所演章句亦是无尽矣。

亦说此呪下。示不持之失。且此呪既名如来顶。在如来度轮回。证寂灭道。尚能受持不忘。况有学未度轮回。未到如来地位。不持此呪。而欲证果而无魔事。岂可得乎。是为所失矣。

问何谓受持曰。即是将心印呪。将呪印心是谓受持也。何则而今修行人。或执心是空。以空心修行。此魔说也。假饶此心施于家常日用之间。还空得乎。若空不得。妄以空心修行者。非是魔说耶。又或执心是有。以有心修行。此亦魔说也。假饶此心至于死时。昏时。正睡著时。还有得乎。若有不得。妄以有心修行者。是非魔说耶。由是观之。佛为断此魔故。教人持此神呪。且正持时。说有不得。说空不得。当此之际。佛也觑不见。魔岂能侵之乎。何者。心入正觉故。以正觉之心。诵是神呪。是谓呪心也。

△二述有情益四。

一受持得三益。

那由他。此云万亿俱胝。此云百亿言八万四千者。众生一念具八万四千尘劳烦恼若以念念心。其烦恼便是无数矣。今约一恒河沙便是无数若以万亿恒河其烦恼。沙数亦不可胜言矣。今取以一统十。故有百亿之称。后至发心修行进金刚道位。所有尘劳烦恼皆化成万亿恒河沙百亿金刚藏王者。便是楞严大定之力效也。然久成菩提。不取涅般者。亦是护法心切。留惑润生故尔。

世尊下正陈誓护。大自在天者。即欲界第六天也。天名他化自在。谓此天不乐自果。乃假他所作。以成乐。即魔王也或云六欲天上别有一天。名魔王天。亦大自在天摄。言宝杵殒碎其首者。宝杵金刚定力也。魔王罔欲之心也。以罔欲之心。御金刚大定。焉得不殒碎其首耶。此刚藏之愿。保护持呪者。亦见定力之功也。由旬。此云限量。即今传舍也。远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最近者四十里。葢中边山川不同故行里不等。

右从阿难请建坛法以来。至此即是定学之法也。何以明之。众生一向甘迷于欲境。沉沦三界。今示以坛法。乃助其胜心。发其境量也。众生一向甘徇于知见。奔驰五道。今示以神呪。乃收其放心。通其禅定也。定非落于偏空。故建坛法表其实体。境非著于偏有。故说神呪阐其密用。密则心不漏。实则体不虗。必使神光内凝。德容外现。如是修行自然得到三摩地位。下文云。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呪印。顾盻雄毅。便是证騐矣。上明定学竟。下明德位。德位者。躬行实践之称。故有是德。必有是位。不同外道法。都无位次。浑囵吞枣。必使一步步履将去。前不云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真如。直至妙觉地位。纯觉遗尘。乃为得也。辩见下文。

△三慧学三。一明二颠倒。二明三渐次。三明地位差别。一明二颠倒。

一申请。

阿难下。明倒因也。性是本体。心是念体。明圆是觉体。义虽有三。其体则一。谓人之有念心者必由于性起。然性起必是明圆之觉。非有于尘也。故曰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奈何人不能领明圆之觉。而受虗幻之尘。尘者。物之虗影也。既受是虗影而有念心者。妄也。大抵妄性生。亦必由性明故。性明发妄。故有妄见生。故曰因明发性。性妄见生。究而观之。此妄见毕竟无性。尘非到故。以尘不到而生妄见。便是妄有也。故曰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有者。性之妄能也。能必有所。所有即是虗影也。故曰此有所有。然此虗影非为性之因也。性非所因而生于妄者。性反为是妄因矣。故曰非因所因。又虗影不能为性之所住。而性能自为虗影住矣。虗影虽住。毕竟无根。性能自住。亦必无本。故曰住所住相。了无根本。且虗影无根。性能无本。均是无住。以无住建立世界众生者。岂非同一颠倒乎。又住所。暗指世界。住相。暗指众生。上单提双结者。世界从众生倒因起故尔。

迷本下。明倒相也。初谓丧本受沦者。由迷明圆之觉。而逐虗妄之性。便是颠倒。何以故。妄元无体。非有所依。若有所依。则有所住。妄若有体。则有生相。便非是妄矣。次谓厌妄希真者。遂以虗妄之法。欲复真真如性。转见颠倒。何以故。真如实相。而以妄求。设求得真。非真真如性矣。三谓以非逐非者。宛是非真之法。妄谓真如之实。乃见展转颠倒。何以故。真如无生。妄谓有生。如是则为非生矣。真如非住。谬谓有住。如是则为非住矣。真如离于心念。而以有心得。若尔则成非心矣。真如离一切诸相。故无有法。而以著相求。若然则成非法矣。

展转下。结成颠倒。由是展转颠倒。展转发妄。发妄不息。随其颠倒轻重强弱。熏以成业。而成众生。是故同业相感。则成爱。异业相感。则成憎。由此憎爱成私。故得相生相灭。于三世中轮转无。是为众生颠倒也。

△三辩世界颠倒。

阿难下。明倒因。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上下四方为界。若心不起妄。则无三世之计矣。根不取尘。则无界位之分矣。心无妄念。根不缘尘。与真如法一。此便是本来也。今且不然。葢由不守本来。逐妄生心。迷留尘境。由是真心没而分段妄生。此便是颠倒也。若究其生起。彼尘无性。不能为所因。良以人自逐境。因成隔别。故有界位之分。故曰非因所因。若考其因起。彼妄无体。亦不能为所住。良以人自取著。妄生住相。故有三世之计。故曰无住所住至若以方涉世。变化类分。以世涉方。迁流不止。三世四方。宛成十二。此即世界颠倒之因也。

是故下。明倒相。葢世是动相。界是定位。动相有三。定位惟四。即声香味触是也。以色是实体。法是空体。此二无位。摄在诸尘。如身等之类皆具故也。假如妄境动时。必有声到。故耳因之为注。眼因之为睨。鼻因之为畜。口因之为说。身因之为动。意因之为悦。又悦之不。意随之狂。身随之舞。乃至眼𥆧耳热之类。谓之六乱想。一时起矣。且不特声为然。须知香味触亦犹然也。顺境如此。而逆境亦是如此。只一妄想流在三世四方。各各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旋复即轮转也。又如一念无明风动。心火必炎。口涎必流。举身不宁之类。此是业相内分四大之应也。若是风括海涌。树拔山崩之类。此是业性外分四大之应也。然此内分外分。无非总一妄想迁变。即世界颠倒之相也。

△四别释十二类生三。

一总标。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七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