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八

云何下总劝持戒。杀盗婬是性业。噉酒肉是遮业。此二不戒。欲出三界。无有是处。何者。婬心不除。则生死不断。杀心不除。怨对无。葢修行人生果且不食。恐动暴气。况食众生肉乎。钗钏尚不使闻。恐涉讥嫌。况与之从事乎。又毒蛇喻婬。怨贼喻杀。刳心之法。须如此观。方见得利害之向。

先持声闻下明戒次第。比丘犯婬杀盗妄为四弃。尼则倍之。故有八弃。梵语波罗夷。此云弃罪。谓若犯此。得永弃佛法边外。故云弃也。言声闻四弃八弃者。小乘戒也。言菩萨清净律仪者。大乘戒也。又执身不动者粗也。执心不起者细也。要先持声闻戒执身不动。后持菩萨戒执心不起。先制粗相烦恼。后制微细威仪。如此操心。便非躐等矣。

禁戒成就下。述受戒益。不婬则无累。不杀则无负。不盗则无宿债。是则禁戒成就矣。所言不须天眼者。谓肉眼即是天眼故。葢杀盗婬不行。心地自能无障。六根自能通利。如说观见十方世界。即是天眼通也。如说覩佛闻法。即是天耳通也。如说得大神通。即是他心通也。如说游十方界。即是神足通也。如说宿命清净。即是宿命通也。如说得无艰险。即是漏尽通也。更若知得百千生事。即是宿命明。见得一切众生生善道恶道。即是天眼明。断得三界见思惑尽。不受生死。即是漏尽明。此三明六通。皆由禁戒成就。得六根清净。是故现在父母肉身。证得如此田地。名第二增进修行之法也。

△三别释现业。

云何下。明般若德。现业者。即六根所起见闻等现业是也。然现业所起。必由心造。心若不缘。则六用不行矣。六用不行。则根无所偶矣。根无所偶。与真常性一。心若不缘。乃旋元自归。何则。由一向丧本受沦。故不能全一。今则舍妄归真。得反流合性矣。又所言心无贪婬。于外尘不多流逸者。正是违其现业也。十方下引喻合显。明月喻心。琉璃喻根。葢现业不起。心自清净。心既清净。根亦是清净矣。正报清净。依报亦是清净矣。一国土清净。乃至十方国土亦是清净矣。故曰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是谓般若智德也。

身心下明解脱德。只此智德。观十方世界。若自若他。总无别法。唯一妙圆真心。平等无二。以无二平等故。一切如来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如来。然亦不分别我心如来心。何以故。一切诸法悉不可得。当此之际。正是我放身命处。故曰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是谓解脱德也。

一切如来下。明法身德。密圆理也。净妙智也。以智不可识。故曰妙。以理无不周。故曰密。行人证到平等实相田地。一切如来密圆净妙法身自然显现其中。故曰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谓法身德也。

是人下结前三德也。观音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寂灭忍智也。当忍智现前时。三慧俱没。何以故。葢三慧是解。忍智是行。行起解绝。是以三慧俱没。今谓智与理冥。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得是无生法忍现前。当法忍现前时。三德俱隐。何以故。葢三德是解。法忍是行。亦是行起解绝。是以三德俱隐。从是去。用忍智历五十五位。随所发行。不离法忍为本。名第三增进修行之法也。

问。前广明戒相。今说三渐次法。何得复示其戒耶。曰。前明戒相是论法之次第。戒应在先故。今说渐次。乃是论位之次第。戒是当人前位故。问。戒何得成位耶。曰。今示大乘圆顿教。不同小乘故。小乘唯执事相。不明理体。大乘所戒。必先明理。又大乘未起行相。即所明之理是解相。要必摄戒成行。方见是实。故以戒为前位尔。问。发何等行。见大乘之理。曰。如说助因。乃是外缘。如说正性。乃是内障。如说现业。乃是根尘所起之相。此是无始虗妄所熏习气。即无明尘沙见思等是也。今以三渐次法。荡除内外障缘。并根尘所起现业。便见当人本来无生矣。若见本来无生。即是大乘之理也。以此大乘无生之理。随义建立五十二位。加地前四位。与最初干慧地。共五十七位。方尽究竟矣。义见下文。

△三明地位十。

一干慧地。

增进。即三渐次也。由三渐次。成就地位修行之法。何以知之。假如行人助因若除。则外障不生。正性若刳。则内心清净。现业若违。则根境无偶。如是基本先立。乃可入道也。所言五十五位者。除干慧一地。余信住行向地是五十。四加行与等觉共为五十五位。此五十五是路。由路以至妙觉故。又干慧即初获金刚心是。以摄在诸位故不言也。又金刚心是人。诸位是路。妙觉是城。行人既至妙觉城。所作皆息。便是到家安乐田地。到得家。更复何云。作是下结意如文。

大槩学道如钻火相似。初十信。只是信得木中有火。十住。要心无异缘。十行。须备绳钻。十向。心心相向。用力勤行。四加。知煖是火。心凝不分。初地见火故喜。二地得火为用。三地智火发光。四地添薪益𦦨。五地知火是幻。更用心参。六地会得虗空是火。不费心力。七地虗空无尽。用志宜远。八地见得身亦是火。更无所求。九地只将用。用是不尽。十地虗空是是虗空。空不分。火何知乎。此便是大体大用大智境界。若知此意。则上来位不徒施。位位真如。位位智了。智了见得转位底道理。见得真如自在底道理。见得真如自在。此是等觉。更进一步。便是妙觉。到此妙觉地位。安问虗空乎。安问自乎。是火乎。不是火乎。总是一真平等境界。乃是最初方便学道之法。学者宜尽心焉。

△三文殊请名二。

□□□。

佛命题有五。初约理。次约事。三约人。四约法。五约行果。今初约理者。大佛顶。有以体相用释之。今不取。不知直指宝觉真心而言也。此宝觉真心。一切无上。故称佛顶。梵语悉怛多般怛罗。此翻白伞葢。此宝觉真心。清净无染。出过有相之顶。喻如白伞葢。诸佛得此以印诸乘之理。故名宝印。能摄一切之法。又名海眼。此约理以立题也。次约事者。阿难多闻无功。登伽贪淫成性。然阿难是亲。登伽是因。今悟亲因非别。即是宝觉真心。故得翻淫性成菩提。翻多闻为徧知海。此约事以立题也。三约人者。如来得此成无漏智。故云密因。诸佛证此为究竟。故云了义。此约人以立题也。四约法者。此宝觉真心。名妙莲华。非空非地。非染非净。是不可思议也。又名大方广。方广者。赞法之辞也。此法非对待。非思议。非攀揽。非心识境界。故云方广。又名母陀罗。母是出生义。陀罗是总持义。能出生一切智。能总持一切法。又是诸法之王。王是宰持义。法是轨则义。此约法以立题也。五约行果者。转轮王太子受职。父王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名受职位。菩萨受职。亦以宝觉无上之智灌其顶。故称灌顶章句。又万行是行。楞严是果。楞严大定也。万行妙理也。以万行之理。成楞严大定。则是以因趣果。此约行果以立题也。上五题。束而为三。佛觉如来菩萨也。又各系一法。佛觉下系顶法。如来下系因法。菩萨下系果法。三法又束为二。一显一密是也。二法又束为一。总一楞严大定是也。故题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后方便之余。犹属正宗分。以未结经故。临文自见。

△五方便之余文三。一总明妄习。二别释七趣。三总结大意。

一总明妄习二。一明二分。二明趣生。

一明二分二。一伸请。二正释。

一伸请四。

初经家所叙。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八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