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因者。众生有业则有身。需食以养之。若养不得以正。或至杀身。是又食之过矣。是故食须拣善恶。善者能益于我。恶者反是。
阿难如是世界下。列四食住。一段食。谓欲界取形段为食。以香味触三。有资益故。二触食。即前境和合第六意识。触生喜乐故。三思食即。第七思与欲俱转。希望偏胜故。四识食。即第八由前三食。缘助势力。执持诸根大种。得长养故。又人间段食。鬼神触食。禅天思食。四空天识食。此四种虽三界不同。莫不同于食住。是故指四食为助因也。
阿难一切众生下。正拣损益。食甘故生。是为益。食毒故死。是为损。又五辛者。谓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蕖。是五辛之物。性恶气荤。故为毒也。毒则损于身。故须断之。
是五种辛下。示辛过患。葢淫恚乃是三毒之首。万恶之长。是食辛人。天仙弃离。且福销则与鬼住。禅胜终为魔党。邪力既衰。还复堕落。是为过也。
阿难修菩提下。结成当戒。故知辛浊之物。实为助恶之因。恶因若消。正见得生。自然三昧现前。名第一增进修行之法也。
△二别释正性。
欲习二句。即指前位而言也。前位祇有断德。而无行用。是故未与如来法流水接。亦如学人初做工夫。得身心前后际断。此是枯定用不著。无有理水滋发故。
即以此下。劝进行人。到恁田地。即用此位解心中中流入。中者。中道也。中道离一切有无对待法是。流者。直心也。直心任运转一切法是。所言圆妙开敷者。圆妙即觉也。开敷即慧也。谓以中道之直心。要与慧觉相应。须得真正见地。方才是妙。故曰重发真妙。真妙真心也。如本得真正见地。决定信知此心是妙是常住法。故曰妙信常住。若信此心常住。便无有妄想颠倒为所知障矣。故曰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且所知障断。则妄想不生矣。二边不堕。则中道纯真矣。故以中道智。信此真心。名信心住。
△二念心。
且既到无为田地。又得戒心。便是不妨矣。不妨则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声色门头。逆顺自在。十方世界。随愿所生。故名愿心住。
问。心无所住。何故十信亦名住耶。曰住者。心念不移之谓。如参学人未见要见。未悟要悟。既见既悟已。要在悟处相应。见处立脚。古德云。得此事如靠一座泰山相似。岂可落虗耶。此乃是顿教法门。一悟永悟。一见永见。不同渐教。闻佛说方信。见佛相方信。自无所得。依他渐次。此即自见自肯。肯处即信。信处即住。是故十信中约住处为信。后十住中约信处为住。大槩信住虽分。其义则一。不过增明理观云尔。
△三住位。
一发心住。
形成出胎者。向来无明包故。气未足故。故喻未得出胎。今乃无明已尽。智身已满。喻形成出胎也。亲为佛子者。葢德相具足。分觉圆极。堪为圣种。绍隆三宝矣。故名法王子住。
从干慧地至修行住。是因中带果。如月初生。即见全体故。以发得相似觉。即信是心是佛。以无始无明住地未断故。从生贵住以来。是果中带因。如初七八夜月渐得圆故。以发得分证觉。住在佛体。长养圣胎故。到今第九住。分出阴胎。成法王子住。如十六夜月无所亏故。圆满理体。无所障故。又前说慧性圆明蓥十方界。此即圆融义也。然圆融不碍行布。由是从体起用。位位证理。位位断障。至究竟觉。无明方尽。此行布义也。然行布不碍圆融。由是摄用归体。位位是真。位位可阶。到妙觉乃彻尽法源矣。但诸经不同。随教次第。不必抑配牵合。恐伤本经旨趣。
△十灌顶住。
若有自则有他。若有觉则有不觉。故多违拒。既多违拒。则有诤执。有瞋恨矣。今则不然。自觉觉也。觉他亦觉也。觉则一矣。无自无他。无觉与不觉。一道清净。故无违拒。既无违拒。则无诤执。亦无瞋恨矣。故名无瞋恨行。
△四无尽行。
前问自性。此问业性。如宝莲行婬。琉璃杀戮。善星妄说。故堕地狱。然此地狱为有定处耶。为无定处耶。为是自然有乎。为是因缘生乎。若据彼彼发业。则疑地狱有定处与自然矣。若据各各私受。则疑地狱无定处从因缘矣。
琉璃即匿王子。弑父自立。及诛释种。善星比丘。妄言无佛无法。宝莲香尼。自谓杀盗有怨有对。故有报。婬欲非杀非盗。故无报。此三业乃是私因也。
△四请益令受。
云何一句是总征。阿难下别释。一者下明习因。心与境会曰交接。葢能心为火。所境为薪。交接研磨不休。则火必然矣。亦如手摩触动。煖自生矣。
二习下明果相。此根境所发欲火之相。既为今日之习因。而铁床铜柱所感苦具之事。必为异日之果报矣。
是故下结过常避。葢性本无火。由婬习成火。火现必烧。自然之理也。故劝当避。
△二贪习。
二者下明习因。心筹前境曰交计。葢贪心为水。吸境为寒。交计吸聚不散。则为坚氷。亦如口缩风气。而有冷触矣。
二习下明果相。此根境所结坚氷之相。既为今日之习因。彼咤咤波罗等所感苦具之事。必为异日之果报矣。
是故下结过当避。葢性本无水。由贪积成水。水溢必溺。自然之理也。故劝当避。又咤咤波波罗罗忍寒声也。青赤白莲冻裂色也。加疱裂二相。即是八寒地狱。
△三慢习。
三者下明习因。心境相胜曰交陵。葢心驰为流。境腾为波。设交陵不息。则必积波水流矣。亦如口舌绵味。则必有涎流矣。
二习下明果相。此波水者。是今日之习因。血河等必为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痴水出于西国。亦如此方之贪泉是也。
△四瞋习。
四者下明习因。心境相敌曰交冲。葢心为火气为金。设交冲不息。则火烈而气结为凶器矣。亦如人衔冤乃心藏戈矛。不至杀不已。
二习下明果相。刀山铁橛等事。是今日之习因。宫割斩斫等狱。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宫割秦时五刑之二。斩斫剉皆死刑。刺是墨刑。槌击即笞杖之类。
△五诈习。
五者下明习因。心缠于境。境扰于心曰交诱。葢心为能引。境为所引。设交诱不住。则将以绳木绞校矣。亦如水浸于田。则必长草木矣。
二习下明果相。绳木绞校等事是今日之习因。杻械枷鎻等狱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
△六诳习。
六者下明习因。心矫于境。境又诳于心曰交欺。葢心为风。境为尘。设交欺诬罔不止。则必以尘土秽汗而弗顾矣。亦如空尘随风眯目而弗见矣。
二习下明果相。飞心扬尘造奸秽污等事是今日之习因。波溺腾掷飞坠漂沦等狱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
△七怨习。
七者下明习因。心境相忤曰交嫌。葢心背于境。境逆于心。心境背逆。遂至结恨。故有飞石投砾等事。亦如阴毒于人。故有怀忿畜恶等相。
二习下明果相。飞石投砾等事是今日之习因。投掷擒捉等相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囊扑已上皆拘系罪人之具。飞石投砾。如张良搥秦博浪沙中。囊扑。如始皇囊盛二弟而扑杀之。鸩是鸩鸟。羽可杀人。
△八见习。
八者下明习因。心境互发曰交明。葢心生违境。境发拒心。心境违拒。故有王使主吏等。亦如行路人互相能见也。
二习下明果相。王使执证等相是今日之习因。勘问考讯等事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萨迦耶云身见有五。一身见执我我故。二边见计身断常故。三见取执劣为胜故。四戒禁取于非因计因故。五邪见拨无因果故。此五利使。由心境交明所发也。
△九枉习。
九者下明习因。心乘于境。境乘于心曰交加。交加者。发于诬谤者也。以无为有。以有为无。非其所直而妄加之为枉。故有合山合石等事。亦如谗贼人逼枉良善是已。
二习下明其果相。合山耕磨等事是今日之习因。押捺搥按等相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排挤排也。漉沥也。以沥其血也。衡者横也。以倒悬其头。故云衡度也。
△十讼习。
十者下明习因。心不安于境。境不安于心曰交諠。交諠者。发于覆藏者也。人有覆失。我不安之。己有藏过。彼不容之。故讼。犹日中不能藏影也。
二习下明其果相。鉴见照烛是今日之习因。业镜对騐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
△三释六交报二。
一总标。
云何一句总征。下别明。一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见业是因。临终见火是果。葢色心是火。以眼识𢌞心时。还见是火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一明相是有见。所见是异故畏。二暗相是无见。所见是无故恐此。恐畏由自相所变也。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耳听是水。以火煎之。为汤为洋铜矣。鼻息是气以火发之。为烟焰矣。舌尝是味。以火抟之。为丸糜矣。身尘是触。以火然之。为灰炭矣。心象是火。以火益之。为煽鼓空矣。此诸根尘由别。相所变。大槩因中所习是根。果中所变是境。此又根境一交也。
△二闻报。
二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闻业是因。临终闻波涛是果。葢耳识廻心时。还见是水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一开听。听种种閙。故神乱。二闭听。寂无所闻。故魄沉。此沉乱由自相所变也。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闻听是水。以水注之。为责为诘矣。眼见是火。以水乘之。为吼为毒矣。鼻息是气。以水遇之。为雨为毒虫矣。舌尝是味。以水搅之。为脓为秽矣。身尘是触以水激之。为鬼畜为粪尿矣。心意是火。以水泼之。为电为雹矣。此诸根尘。由别相所变也。大槩因中所习是根。果中所变是境。此又根境一交也。
△三齅报。
三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齅业是因。临终见毒气是果。葢鼻识回心时。还见是毒气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
如文准思。又质是质碍。履。通也。鱼败为馁。羮败为爽。此之报相。总由气变所致也。
△四尝报。
四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尝业是因。临终见铁网猛炎是果。葢舌识回心时。还见猛炎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
如文准思。
然舌根造罪极广。一贪味为罪。佃猎渔捕众生是其业故。二发语为罪。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其业故。由是感铁网猛炎等狱。所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下为承为忍。准此类推可知。
△五触报。
五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触业为因。临终见山合为果。葢身识回心时。还见大山来合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
如文准思。
大约离合是身触之境。合则大山来逼。离则心肝屠裂。为道为观。为厅为案。皆治狱之处。即身触所依也。
△六思报。
六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思业是因。临终见风坏国土是果。葢意识回心时。还见风吹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
如文准思。
大约生灭是意缘之境。意必随心风所转。故识与风旋落也。方所。即是受罪之处。鉴证。即是结证。为偃为仰。总不离乱想所致。
△四结答前问二。
一总结狱相。
初阿难下总结。梵语阿鼻。此云无间。然有五无间。一趣无间。二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五形无间。若诸众生于六根中。造满十习因。则入此五无间。以身命时处。皆经无量劫。故名大无间狱也。
次六根下作四种分释。
六根各随六识自造。不涉余根。不满十因。较前略轻。则入八无间狱。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嘷叫。五大嘷叫。六炎热七极热。八阿鼻等狱。二于六根中。止身口意三支。于十习因中。止杀盗婬三业。较前又轻。则八十八地狱。以火狱有八。寒狱有十是也。三于三业中。止犯一杀一盗。较前又轻。则入三十六狱。四于一根中单犯一业。如眼见招见业。而身不曾动。或口说成事。而实无心。较前又轻。则入一百八狱。此一百八狱者。即前八无间狱。每狱有四门。门有四小狱。一狱该十六小狱。则八狱总有一百二十八狱矣。经家省文。故言一百八狱。然又有八寒八炎。八寒前文释竟。八炎者。一炭坑。二沸屎。三烧林。四剑林。五刀道。六铁刺。七咸河。八铜橛。加八寒则是十六狱也。大槩罪重而狱数少者。举其大狱也。罪轻而狱数多者。举其小狱也。小则近易脱。大则远经无量劫。此又小大多少轻重不同尔。
△二结答所问。
言别作别造者。假如造满十习因。则入大无间狱。若不满十习因。别作一二三。则入后四分狱中。又众生杀盗婬罪性是同。而受地狱亦同。故言同分地。
前阿难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佛说十习因。即是答其地狱出于自然。何以知之。假如眼见一事。不关于身口。毕竟口说而身行之者。是非地狱出于自然乎。后说六交报。即是答其地狱有定处。何以知之。假如其人生时造成见业。死时游历诸根。皆以地狱报之。是非地狱有定处乎。一根如是。六根皆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究而论之。此地狱岂本来有耶。皆是众生迷妄所造尔。犹如作梦梦本是虗。然正梦时。不得道是无也。何者。此人梦未醒故。而人造业亦然。不得道是无也。何者。此人未达性空。正如作梦。故说地狱有定处亦出于自然。皆是妄想发生。非本来有也。
△二鬼趣三。
一总标。
此事本来平等。何有阶级。本来无生。何有渐次。譬如人因事远游。偶然失足。跌在粪坑里。须扶到岸。故有阶级之称。必二番三番洗沐。故有渐次之号。今欲淘净根结中无明烦恼。故立三渐次之法。此三渐次之法。岂是得已耶。不过洗濯其浊秽。要无一点气息。方有圣胎之分尔。
△二三渐次法。
一结前倒因。